《最后的旅程》经典观后感集
《最后的旅程》是一部由Glendyn Ivin执导,雨果·维文 / 汤姆·拉塞尔 / Anita Hegh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夜看的,这是一部非常非主流的电影。本来以为是关于父子的温情公路电影,结果看完的感受就和电影里澳大利亚的荒漠一样硌人。
在父亲犯罪后,父与子,一直在逃亡,睡过坟地,劫过汽车,一路风餐露宿,直到终点。
父亲爱着儿子,也在伤害着儿子;父子保护儿子,也扭曲着儿子的人生。直到父亲哭着和孩子告别后含枪自尽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领会到人性是如此复杂。
电影里暴戾的父亲也有一个曾经抛弃他的爸爸,这个让人愤恨的父亲其实在每一次伤害儿子后都在试图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父子关系,只是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我能感到他对儿子笨拙的爱。
看到chook给自己化妆我不认为他是娘娘腔,他太想有个妈妈了,我心里都为他发苦。给自己化妆只是这种心理的在外投射而已。“绵羊都不会抛弃自己的宝宝。”可是他却被妈妈抛弃了。
不管是父亲的暴戾,还是母亲的缺席,痛苦果然可以算作遗产的一种,深深扎根于下一代的心中。
:电影片尾那首歌真好听。感觉所有无处安放的情绪在身体里叫嚣着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想哭的感觉。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二):好想放下一切去旅行
电影的整个过程都很安静,看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丝丝的小悲伤,虽然是个暴力父亲,不管怎样,再坏的人也有值得称赞的一面,他虽暴力,对儿子的爱却是严厉中暗含着关爱,儿子虽然憎恨父亲的方式,但最心底的那一份亲情之爱还在,最后的父子间的对话,很让人感动。不禁想起自己的父亲,似乎从来没对他说过“我爱你”或是类似温暖的话,中国人的感情表达太过含蓄了。要是自己突然来这么一句,恐怕父亲还会接受不了。默默的做一些事情,像Chook和他父亲,有些爱,并不需要明目张胆的表达,默默的更让人感动。
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要环游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勇气似乎慢慢的变淡了,开着车在空旷的世界间行走,去体验不同地方的习俗,去看那叫天空的镜子的地方,看到那么美的场景,又勾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去旅行,在路上。。。。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和一个挚友一起去完成无目的的旅程。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三):哪有什么合格的父亲
因为个体的独特性,这世界上从来不该有称职的父亲这一定义。我爸暴揍我,扔我在盐湖旁,留我在陌生的房子里;这些和为了我杀人,陪伴我成长并不冲突。爱是永恒不变的,但他们也需要和自己的性格不断斗争。父亲们有各自的表达方式,甜蜜的语言只是万千之一,也是很多中国父亲的最后选择。
电影的前后呼应真是极好的。父亲粗鲁地按孩子在水里,他最后也凭此逃生。自杀则是为自己做的最后一次选择。很多父母把大半生都系在孩子身上,从他们出生,直到自己死去,孩子是一切,我是次要的。的确,生命那么长,总有人在你身边,他们最后可能成为你的伴侣,或者后代,但是永远不要忘了自己。不要为别人活着。父亲的离开是自我的放逐,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选择。
我总觉得作为孩子,除了去体会父爱之外,更应该给爸爸们自由去扮演别的角色,去发挥各自的性格。
再谈影片中父亲这一角色的性格。出色。像极了最原本的人类,暴力,粗鲁,不为法律束缚,为所欲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旁边有几个在火车上打牌的年轻人,说话浮夸不已,矫情死作,尖声尖气。现代社会的良民。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四):纯男人戏
最后的旅程那必然是有个伤感的结果,看片名本以为是个惊悚片或是警匪片,所以越看越让我感到了惊喜,与犯罪无关,他展示的是一个笨拙的父亲和可爱的儿子在边缘状态下的至真情谊。人们在说起孩子的时候总是先想到母亲,其实父亲更是儿童成长中关键性的部分。孩子一般都会崇拜自己的爹,一方面男性性格上总是强势的,另一方面在男权社会中,可能也确实绝大部分的男性都是顶梁柱。教不如学,孩子应该还是更看重你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所以父子关系是怎么也用不烂的好题材,最终BOSS就是大多数父亲的归宿。不过回到这个片,父亲始终是爱着孩子的,孩子也在感染着父亲,虽然结局伤感,但起码,他们终于信任了对方。
父亲出身不好,环境不好,工作不好,就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平日也是粗粗拉拉,就像雨果大叔长的一样,不愧是特工史密斯,看着就像个坏蛋。他充满着粗野,暴躁,由于自己的被歧视而对社会充满了不信任。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就是他失去了爱的手段,他不会表达温情了。就算对于自己唯一值得珍视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不明白换位思考,他只想到保护,不考虑保护的后果。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的爱,但恐怕他儿子确实是明白不了。小孩才只有10岁,正是走在人生岔路口的时候,跟着这样的爹,恐怕是要学坏。所以说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的理论也有道理。从小看的就是打洞,那必然迅速学会了。这片子的表现手法很高超,开头快乐的逗弄着小狗的孩子,随着环境的恶劣,耳濡目染的熏陶,残酷事实的揭露,终于开始走向了原力的黑暗面。暴力,冷漠逐渐开始侵蚀,但关键时刻后天的影响还是无法战胜天性,具有象征意义的小兔子用命换回来一个好孩子。很欣慰,相信他爸爸也很欣慰,无法理解是一回事,明辨是非又是一回事。
难得这片走亲情路线还有如此漂亮的风光,海报还以为是个象征画面,竟然是真的。冰冻的湖实在太漂亮了,配上孩子孤独的小身体,更有一种广阔纯净的感觉。雨果大叔的粗扩也和大漠相得益彰,澳大利亚果然是个取景的好地方。总的来说虽然这片题材太边缘化没什么现实意义,但是作为故事,他还是很能抓住重点,很能打动人的。直到最后父子终于能互相信任,也算是心理上的HAPPY ENDING了吧。不错的故事,简约而不简单,父子情就是点到即止比较好,另外这片基本也算纯男人戏了,就连灾难的始作俑者,都是个大叔啊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五):吃苹果吃到一条虫子
直到电影结束之前,这个电影就是一个谜,就像公路电影一样,最后会碰到什么呢? 最后碰到的是却是一坨屎,就好比一个红透诱人苹果你慢慢品尝可最后却吃到一个虫子,你都想把昨天吃的早餐都想吐出来。 美国人天天都高喊自由什么的,其实他们也很累,要政治正确,所以电影结局就是坏人死了,小孩得道,被感化,成长了,在中国这叫做法网惠惠书而不漏。多么恶心俗套结局,前半段适合成人看,结局适合小学生写作文用。 中国拍电影一般最后变成歌功颂德,包括为普通的人,比如什么工人啦,老师啦,父母啦,之类的歌功颂德。美国电影一般最后都变成政治正确。什么种族平等啦。。。
呵呵。
其实我一直有种隐隐的感觉,普通人,我说的是指没能力控制报纸,杂志,电视,电影,教科书,法律,的人。都是被洗脑的人。我指的是全世界各国。顶层人设计,底层人服从。
普通人绝少有人能够从自己利益出发,设计自己的路。少数天才除外,比如那些孤僻的科学狂人,阴暗角落里的黑客。而底层普通人的人的路都是别人事先设计好的。底层普通的人的思想大脑也是别人设计的。这些底层普通人就像木偶,顶层人提着线。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六):《最后的旅程》观后感
父亲开枪自杀以后,男孩没有跑过去看,而是跑进水塘里,一边哭一边奋力前游,被淹没了,再上来,一番挣扎,终于平躺在水面上,男孩似乎在用这种方式告诉父亲,自己学会了游泳,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男孩忍不住要给报警,一方面是恐惧,每天过着亡命的生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提心吊胆,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失望和憎恨,厌恶他暴力,不走正道,憎恶他杀掉了Max,他小小的心灵承受不了这些,而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在保护孩子,他或许是觉得Max有娈童倾向,但是对他这种有情绪障碍的人来说,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简单粗暴,连教儿子游泳都是直接把儿子的脑袋往水里摁,他一边带着儿子亡命,一边回忆着曾经和父亲来过这,和妻子一起去过那,从一踏上旅途开始,便知已无回头的可能性,一出悲剧!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七):西塔琴的故事总是很悲伤
即便是有再多的不舍,也是要随父亲流浪去的。
在一个陌生的处处充满恐惧的屋子里等待出去觅食而迟迟未归的父亲
而后却亲眼目睹了刚刚给予自己温暖的姑娘被父亲粗鲁相逼并抢走了车。可他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好奇,在脸上涂抹了化妆品,而遭到父亲的一顿暴打,血和眼泪毫无遮掩的混在一起
灼烧的痛掩盖了一切
被父亲没有防备的推进了湖里,只为要学会游泳。
因为不理解父亲为何要出手相击max叔叔而直面指责,被父亲毫不犹豫的赶下了车。
当不容跨越的情感和侵扰的因子一并袭来的时候,孩子报了警。
设想过无数个体面的结局
在一声枪响后,瞬间空白
而父亲们总是笨拙的不知道该怎么对孩子示好,仿佛是有着语言智障的大孩子一般。
当他看着儿子踉跄的拿着枪可以射杀猎物,扔进水里还可以慢慢游到岸边
那无法投递压抑的感情只能用its right来替代的时候
父亲的身影被压缩成一枚暗沉的壳,久久的守在那里。
也许在孩子跳进水里仰浮的那一刹那,他会明白父亲
也许,他永远也明白不了
简单粗暴也是爱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八):看过,没听到结尾曲
又哭,泪水就这样宣泄。
父亲爱儿子?毋庸置疑,而儿子呢?懂了多少?是沉重的父爱,就会爱到看不清事情。mat是爱他的吗?有多少?
是对他的占有,而父亲呢?
就把自己的礼物给了孩子,能给的都给了,游泳学会了没?你是怎样学会的?父亲是在将孩子拉下水中,自己先在水中浸泡的。而mat呢?他坐在浴缸边,为孩子擦下没干净的泡沫。孩子对父亲是怎样的回报?
他搬起石头,欲砸向父亲。在父亲睁开眼与孩子对视时,孩子放弃了。讲有关mat,谁该怎样?他不应对孩子有非分之想,照顾的如此,仅为自己的欲望。孩子而已。即使父亲照顾不到,也无需多事。
暴力的家庭,隐忍的妻子,犯罪的父亲,怜悯的小孩,我们要怎样看这组合?女人救赎了,她离开,有怎样的母亲会放弃自己的小孩?小孩问羊妈妈会丢下小羊羔吗?父亲说有时会。没有原因。
孩子会偷拿商店的烟火,那是多美的场景,在宽阔地放烟火,美丽的时刻。
父亲偷到的车,他有过与母亲的快乐时光,他们的纪念是那把车钥匙,当父亲将车钥匙交给小孩,父亲觉得孩子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会想什么才是爱。作比的话,父爱是那谭湖水,结冰,硬朗。mat是那池洗澡水,肮脏,泡沫。
结局是悲是喜,难以一言蔽之。总之,爱人已逝。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九):最后的旅程:畸爱,父与子
国庆期间,没有凑热闹挤在路上,在家呆着断断续续看了几本书与几个电影。《最后的旅程》是其中的一个,能打动人心的一个,值得静下心来去看一看。
一父一子,在路上。这像极了《末日危途》,只是《末日危途》是一部科幻片,讲诉的是世界末日后的对于生存希望的追求,是绝望中的希望。而《最后的旅程》则是完全的两样,没有一丝科幻与魔幻的色彩,而是实打实的的纪实作品,看起来是那么的不现实,而精神内核却非常的现实。
一个寂寞的男人,夜里钻进了一个小男孩的被窝,至于是处于单纯的恋爱,还是意欲猥亵,电影没有进行详细的交代,但这一幕却被孩子的父亲撞上了正着。于是,他一怒之下将寂寞男人打死。然后带着儿子走上了亡命之路,一路东奔西走,在澳大利亚广袤的土地上,靠偷盗、打劫等手段,餐风露宿,受尽了艰辛与苦难。而这个男人本身年轻时就是小偷,他与孩子的妈妈也是在偷盗的生涯中剩下了孩子,于是不断地被投进监狱。这样的一个男人,他爱着自己的儿子,却无力抚养,无力给予更好的教育,只能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进行挣扎。而孩子善良的天性,则使得自己在奔走之中,不屈地向着善的方向进发,从他打死了野兔又为之埋葬,还有对于野骆驼的喂养上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并且努力劝自己的父亲回头去坐牢,进行改造,并为之而报警,希望警察来解决这些。
第一次看 雨果·维文作为第一主演的片子,对于他的印象,更多还停留在《黑客帝国》、《指环王》之上,而且他在片中无论是正与邪,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眼下的这部《最后的旅程》,非常考验演技, 雨果·维文无疑做到了,将一个刚毅而无奈的父亲演绎的感人至深。而作为儿子的小演员汤姆·拉塞尔则表现的更为给力,让整个戏份显得更为深入。
作为一部小片,却在父与子这一对传统的对立与冲撞的关系科幻的非常深刻,父亲究竟该如何养育及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空间,通过这个片子,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反思,也留下了诸多可遐想之处。
《最后的旅程》观后感(十):“I just can’t”
一个挣扎在自己性格悲剧犯了罪带着自己小孩出逃的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
他并不是不好,他对自己的暴力倾向也无能为力,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I just can’t),所以,当他一次又一次入狱出狱,妻子离开。
他看见恋童癖的挚友钻进儿子的被窝,他动手了。
接下来是逃亡,最后的旅程他试图在他儿子的面前get himself acrossed,以他自己的方式。其实我没有看到无情和暴力,我看到的都是爱,当他把钥匙挂在儿子脖子上的时候,我哭了。
我知道结局他是要死去的,以自己的生命延续儿子的生命(在把钥匙给儿子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递给了儿子)。人的脆弱在那一瞬间放发出很大的光芒。我们总归要死亡,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似乎还有可以寄托并以延续的东西。我有时候想,人的存在,其实繁衍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什么后代,也总归只是一种无辜的方式。
或许真正需要得到acrossed的,是死亡之后每个人所留下的那点被整饰被伤害被温暖被残缺被完整的灵魂。
我有注意到,她妻子已有身孕,她是爱他的,只是再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电影一个情节,他酒吧出来,还是控制不住要打人,当然,最终是被揍的很惨很狼狈。我知道,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儿子问他为什么总要暴力总要打人,问他能不能不这样,那段对话我印象很深,大意他回复他就是不能,这是他无能为力的。
每个人成为什么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他有个不好的父亲,他努力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是那么爱他儿子啊,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棒了,作为一个父亲。
其实暴力从进化的角度并不难解释,或许我们文明告诉我们,打人是多么的不该,家暴是多么的可耻。我记得进化上有讲男人对女人暴力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女人所做的只能是屈服,屈服于性交。性生活中也都会有暴力小情趣。
当然,失去控制的暴力,除了是灾难还是灾难。事情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是这次,在这部影片里,对于暴力,我多了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