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嗜血法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嗜血法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19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嗜血法医》经典读后感10篇

  《嗜血法医》是一本由杰夫·林赛 (Jeff Lindsay)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4.80,页数:3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嗜血法医》读后感(一):杀人狂魔的游戏

  文/蓝莓兔子

  罪恶比任何其他的病症更为严重,因为它侵袭人的灵魂。—— 德雷达

  作为十大重口味美剧《嗜血法医》的原著小说,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自然脱离不了“重口味”三个字。若你喜欢好莱坞电影中血腥惊悚又充满悬念的气氛,并且对连环杀人、肢解尸体的猎杀游戏充满兴趣,那么这本应该会是不错选择

  德克斯特,一个敏感冷血,迷恋以肢解的方式惩戒罪恶的法医。童年亲眼目睹妈妈死亡,并坐在血泊中两天半的可怕经历令他在惧怕血液同时内心滋长出一个邪恶黑夜使者,每当他看到有人受到伤害之时,黑夜使者便如暗夜中的魔鬼般狂野地在他体内翻滚撒泼,蠢蠢欲动,将他变身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冷血杀手

  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里昴一样,他将杀人视为清扫。这个酷爱整洁恶魔永远无法容忍精神世界肮脏与血腥,所以他才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只为清扫那些声名狼藉恶行昭著的“垃圾”。比如开篇披着神父外衣却虐杀无数幼童的多诺万,以及有着恋童癖,在极其变态地玩弄后残杀他们的麦格雷戈和雷克尔。

  从德克斯特选择下手的对象和方式不难看出:一方面,他非常痛恨残杀儿童的人,这自然源自于他童年成长过程中那段抹不去的可怕阴影。另一方面,他又对杀人和肢解的过程充满期待与迷恋。每当月圆之夜,黑夜行者在他的心中燃起按捺不住的欲火时,一次漂亮的切割行为完美的现场清扫,便能令他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对他来说,杀人与肢解不过是如打桌球般轻松自然的娱乐。而他与猎物之间的寻找、追逐紧张对峙,更是令他充满活力良好药方。

  这听起来有点变态,不是吗?你很难理解人们眼中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法医,内心竟然潜伏着如此令人作呕的疯狂念头。然而当你从书中读到他用如同讲述菜谱般絮絮叨叨的内心独白去描述那些光是想象就令人毛骨悚然的身体分割现场,以及每当离奇肢解案发生时,他用自己独一无二的犯罪嗅觉嗅出的凶手气味,你便知道,原来世界上真的存在天生罪犯的说法

  好在德克斯特并不是完全一个令人厌恶的冷血杀手。虽然他口口声声称自己为恶魔,但在养父哈里的引导下,他总能小心翼翼地约束并规范自己身体里的黑夜行者,以惩戒真正罪犯的方式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救赎。此外,德克斯特那与生俱来幽默感也能为他加分不少。比如当妹妹德博拉求他出面救出男友丘特斯基时,他心里惦记的竟然是和办公室同事约定轮流购买的炸面包圈。比如当别人都在为丹科大夫所制造的人彘而震惊时,他却在一旁悄悄感叹此人手艺怎么如此精湛?他并不是传统侦探悬疑惊悚小说中那些令人仰慕并备感安全的神探。相反,他用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另一种恶行去制止他眼中的罪恶,让他们在感受加倍的恐惧体验生不如死的感受,然后再一刀一刀地切掉那些曾经令他们恶意汹涌的身体部件。

  作为一个杀人狂魔充满自恋的内心独白,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读来口味较重,要理解一个双面法医的变态思想着实不易。而第2部分由于多克斯的介入以及妹妹德博拉的几番恳求,德克思特努力将黑夜行者关在密不透风的地牢里,展现出他幽默诙谐中带点执着孩子气的气质故事结局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多克斯对他由完全的怀疑到盲目信任的转变过程令人有些难以接受(当然,他已为此付出了足够惨痛的代价)。

  就气氛的烘托而言,这本书还是算比较成功的,阅读时常常有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感觉。不过遗憾的是推理的戏份太轻了,由于德克斯特总能凭着那份与杀手间相似的气味和直觉找到线索,所以不管是作为法医的专业技能还是破案过程都不是书中所要描述的重点。至于肢解与切割,对我来说除了令人作呕以外,再也找不到更多的感觉。

  必须要提的是,书名《嗜血法医》的翻译有不妥之处。原书英文名是darkly dreaming Dexter & dearly devoted Dexter,配合腰封上那句“白天,他是受人尊敬的迷人法医,夜晚,他是游走暗巷的冷血杀手”,个人觉得译为《双面法医》显然更符合原著,而《嗜血法医》与《双面法医》相比,虽然更能突显重口味也更吸引眼球,但显然不符合德克斯特天生惧血并厌恶血液的个性。书中从一开始就说了啊,他是一个酷爱整洁的恶魔,他喜欢没有血液的干净现场。

  《嗜血法医》读后感(二):别被所谓“重口味”蒙蔽

  作为被众人热议的十大重口味美剧之一的《嗜血法医》,你如果看原著只奔着“重口味”三个字去的话,那的确是有些被蒙蔽了。

  没错,全书作案的手法高度一致,不管是探案者还是作案者,无非就是切切切、割割割,不是杀了再切开,就是活着就切开。似乎所有酷爱将人大卸八块的凶手都在这里集合。

  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作者智商绝对不低。他可不是只为了写这么多让你看了头皮发麻的拆解手术而写这本书的。主人公德克斯特是“一个干净而彬彬有礼的魔鬼,一个天真烂漫的小男生”,白天是风度翩翩的法医,晚上就变作冷血杀手。这就是故事的底牌。剧透了的故事还有什么好看的呢?且慢。不是你想的那样。

  全书由两个大的篇章构成,每个故事之间又是明暗交错,主线和副线重重叠叠。第一个故事从夜晚跟踪杀掉一个作恶累累的老神父开始,胡同里的碎尸案接踵而至,追踪凶手却被凶手用女人的人头将车砸了个大坑,冰球场的录像中显示的凶手居然是正在探案的德克斯特;第二个故事更是恐怖,凶手的作案手法就是将人活生生地把身上的器官一件件割掉,并且,受害者的对面放着镜子,他能够亲眼看到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件被切走。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貌似给你亮出了底牌,但事实上,你会发现,只是一个鱼饵罢了。嗜血法医德克斯特只不过是个幌子,或者说,他扮演的只不过是个更为乖戾的卷福的角色,与之周旋的凶手个个比他更残忍

  这本书的探案方式比之前看过的一些推理探案要高明,除却让人头皮发麻的现场,整个推理过程的呈现方式颇有老福的味道——将现场摆在你面前,所有的线索呈现在你面前,然后和你一道步步深入。你会觉得警察并没有比你强出多少,因之会有强烈兴奋感和代入感。

  在呈现暗黑的同时,作者也层层剖开了嗜血法医德克斯特的成长背景,你会因此有些许同情和理解在其中。唯一不能认同的是,作者对于德克斯特的两个同事同时也是对头的下场的处理,第一个不明不白就死了,第二个义愤填膺去除暴,怎么落入凶手手中后,所有的人都表现得那么漠然和幸灾乐祸,这一点有悖常理。难道作者就是如此偏爱嗜血法医而要将与之作对的人一一剪除而后快?立场呢?你的立场呢?你究竟是哪一边的啊?

  还是想说说“重口味”,重口味的产生,究竟是作者的故弄玄虚,还是投其所好?这年头清淡健康的好像不够劲了,非要麻辣胡椒才过瘾。指点作者的同时,还不如回身拿指头戳戳自个儿,是谁在推波助澜,是谁在制造市场

  好吧,最后再说一遍,必须的!如果你能忍受各种对人体的切割,故事还是很好看的。

  《嗜血法医》读后感(三):菜味对口,五星推荐

  我看过的美剧不多,大约只有《越狱》、《迷失》、《尼基塔》等几个最经典的美剧。《嗜血法医》这部名剧我并没有看过。我并不是不喜欢看美剧,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有人说时间就是女人的乳沟,挤一挤总会有,但是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的确没有更多的时间挤出来看美剧了。

  我很喜欢这本《嗜血法医》,从翻开的第一页起我就认定,这就是我的菜。不论是行文风格还是故事情节,我都对此书推崇备至,没办法,这正是我想要的推理之作,悬疑小说。

  全书三十七万字,三百四十八页,算是一块大部头。不过读起来却仍然像那些小薄本一样轻松,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

  正如前文所说,我并不是不喜欢看美剧,实际上我非常喜欢美剧,也对美剧有一些研究,当然,研究的力度还是不够的。美剧的成功绝大部分都是依靠于他们的剧本。当年美国编剧大罢工,对美剧造成了极为深远重大影响。越狱的第三季之所以大失水准,就是与那次罢工有关由此可见,剧本对美剧的影响是很巨大的。而美剧《嗜血法医》的剧本正是由本书改编的。

  本书的行文就给了我一种看美剧的感觉,开头主角杀掉那个神父的一段,给人一种阴森忧郁的感觉,让人感觉我们的主角极具邪气,不过越往后面看,越觉得主角是富有人情味的,尽管主角一再地在文中宣称自己是多么的不懂爱,多么的没有人性。当然了,这些东西都是作者对主角的一种塑造,塑造成什么样子的主角其实对一本悬疑推理小说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他们只不过是风格不同的各种侦探罢了。当然,像本书主角这种略微有些神经质,或者说有些精神变态的不正常者反而是受作者欢迎的。因为像这样的主角,作者更容易制造冲突,这种精神变态的人对某些事情总是会有一些过激的反应,而这些过激的反应恰恰是制造冲突的良药。对于一本好的小说而言,冲突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剧本而言,冲突就更不必说了,那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东西。

  没有看过这部《嗜血法医》的美剧,不过据我估计,肯定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了,我相信美剧拍得再好,也不会超过原著的水准。所以,您可以错过美剧《嗜血法医》,但是绝对不能错过这本原著《嗜血法医》。

  《嗜血法医》读后感(四):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只有被掩盖的真相

  “这个世界没有谎言,只有被掩盖的真相,而死亡将揭开一切真相……”

  这行字非常小,弱弱地摆放在书名下面,像一个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害怕被人嘲笑的小女孩。在我看来,这句话放之天下而皆准,世间万物,其被层层掩盖的真相,哪一个不是到死亡那一刻才显现的呢?

  关于这本书,其头号“真相蒙蔽者”便是作者杰夫•林赛。关于情节走向,关于主人公的性情,关于道德法律,关于是非善恶,他都竭尽全力混淆视听,只不过在这种混淆中,他又在暗中引导读者了解他的立场,并且引导他们打破固有观念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美好的,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系统

  首先是“毫无人性”的冷血杀手德克斯特,作者一再强调他“没有感情”,白天面对人群的彬彬有礼、细致周到通通是装的,他是一个毫无破绽的技艺精湛的演员,他用热情善良、敬业、谦卑甚至俊朗的外表掩盖自己残酷无情的真实面目。他杀人不眨眼,把解剖人体当作享受,每到月圆之夜,他汽车后座上嗜血的黑夜行者便蠢蠢欲动,召唤他深入暗夜寻找猎物。就是这样一个拥有食肉动物本能的恶魔,不遗余力照顾、帮助自己的妹妹——养父的女儿喜爱孩子,耐心地陪他们玩各种幼稚的小游戏,除掉以弑杀孩子为乐的另外一群恶魔……他的内心,比道貌岸然暗中杀死孩子的神父干净,比受天性驱使、在杀人的道路一去不返的孪生兄弟干净,比特种部队里遭受过背叛疯狂报复的士兵干净,他抑制自己“邪恶”的天性,以“正确”的方式发泄欲望,这就是最大的善意。他触犯所谓的道德和法律,但他以上帝之眼,维护了最本真的正义

  对德克斯特这个人物看法引导我们重新思考道德与法律、是非善恶的局限与分界。在道德的领域,可以有伪善者;在法律的领域,天网恢恢,有漏网之鱼;是非善恶更是难以评判。这本书的一部分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被强加的诸多观念,从而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观。这是思想成形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

  其次是情节的峰回路转。前半部分,作者一点一点地扔出线索,让我们甚至主人公德克斯特本人认为,他就是凶手。我们在情节的推进中掉进作者设下的圈套,以为德克斯特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后,孪生兄弟出现,他带来了案件的真相,也带来了德克斯特的出身以及“邪恶”的来源

  这本书被掩盖的“真相”还有两点,首先,它并不恐怖血腥,没有过度的气氛渲染,没有刻意的惹人眼球的刺激场面,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绅士,杀人的时候也是一个有品位的恶魔,他把手里的“活儿”做成了浑然天成艺术品。那种美的震撼,削弱了惊悚与恶心,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个杀人者的审美折服。其次,这部以“冷血杀手”为主要人物的小说并不“冷”,里面充溢着满满的朴实真切温情,德博拉与丘特斯基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塔的纯真善良以及对美好婚姻向往……

  有时候,真相就像洋葱,需要一层一层剥开,大部分人懒得探究,幸好,还有德克斯特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拥有一眼识别真相的能力,并且遵循这些真相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嗜血法医》读后感(五):人人都爱重口味 ——《嗜血法医》,走在亦正亦邪之路上

  人人都爱重口味

  ——《嗜血法医》,走在亦正亦邪之路上

  因为机缘巧合,剧荒的我从09年开始补齐当时已经连载到3季的DEXTER,里面有一个冷峻而异常精彩的值得结构的多重复杂的人格,也有一次次游走在正义和邪恶之间的死亡,嗜血法医DEXTER将披着正常的外衣,在深夜当中开车游走,寻找下一个目标……当时每每想要跳过这些残暴和血腥的镜头,却又忍不住想要看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会对这个充满了黑色的灵魂感到恐惧,却又感到无比的同情和哀伤;被他下手杀死的那些极恶之徒,和他下手的残忍,他自己内心深藏的那种秘而不宣的知道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抓捕之间的对比——这些都观众觉得冷彻骨髓,却又忍不住被吸引着看下去。

  与长达八季的电视剧相比,小说《嗜血法医》基本上是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内容,电视编剧进行了相当精彩和具有自我思想的绝佳改编,使之能够进行接下来故事的拍摄,但是原著小说内容非常具有画面感,似乎是作者在脑海当中直接构造了这个故事的3D版本的景象,让小说节奏紧凑、悬念迭生,且在读的过程当中,想要去关闭房门,然后蜷缩在被窝当中(要知道这是夏天),去读这个发生在迈阿密的故事。由于这个“犯罪之都”的充满了墨西哥湾的风情的背景和作者逻辑缜密和探索深沉的主旨,让这个故事能够引人入胜——两个版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非常不同的区别,而Dexter始终是一个与内心中的黑暗人格作着殊死搏斗的冷血判官,他似乎让观众和读者犯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禁为他能否继续活在夜色当中而感到着急。

  小说本身当中对于罪案的描写,是在美剧当中常常会出现的那种重口味的频率,是给成人看的《名侦探柯南》——主角到哪里,死亡就跟随到哪里——甚至更加血腥、暴力和残忍,是美式恐怖小说和电视剧会有的那种血肉飞溅、感官模糊、残暴恶心的场景。与其同期的那些侦探剧当时有热播许久的《神探阿蒙》,显得更加中规中矩和古典的多,而近年来却更多的有相类似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出现,比如《真爱如血》、《行尸走肉》、《汉尼拔》等,似乎走入了一个“人人都爱重口味”的时代。

  与斯蒂芬·金和其他类型的恐怖作家不同,杰夫·林赛的原著更像是一本精致被包装的犯罪和解释犯罪的实录,由Dexter内心的独白和外表的双面性作为解答读者疑惑的最好指南,去深入一段段可以用哀伤的大提琴作为背景乐的故事桥段。一个是融入他骨血当中的邪恶的暗夜天使的灵魂,就仿佛是他那同样在进行精致而恐怖血腥犯罪的亲生哥哥;一个是后天被规划进入他人生当中的善良和寻求正义的理智的理想主义的化生,就像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领养家庭的妹妹,这双方的斗争,他每一次犯罪和破解犯罪、制止犯罪的时候,都两相交争,最终不断坚定他内心的底线的痛苦挣扎的时候。

  这是现代人的故事,他们内心复杂深沉,分裂成为一个个影子,因而当我们遭遇这样的故事的时候,会被震撼,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也曾经有过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子,探寻我们内心的原罪,然后通过娱乐的方式释放那些负面的黑色羽毛,去蜕变出一双白色的翅膀,也是我们化解压力和伤痛的一种方式。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爱上这个“最可爱的连环杀手”不能自拔的原因吧。

  走在亦正亦邪的路上,我们试图找回的是理性、爱和善。

  y 林怿

  2014年7月16日00:51:21

  写于御庭园

  《嗜血法医》读后感(六):这个法医有点冷

  某个阴云密布的下午,当我在微信上晒出这本书的时候,好多朋友都被我的“重口味”吓到,其实这本书不怎么吓人,我边看还边喝咖啡哩,不知有多惬意。

  之所以给闺蜜们这种误解,是源于比较惊悚的书名和封面,《嗜血法医》这样的字眼,加上刀锋与冷眼儿,说不吓人那是假的。但当我鼓起莫大的勇气打开书阅读,却觉得在悬疑的案情、惊悚的场景之后,整本书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让我不由自主被吸引着读下去,厚厚的一本书居然一天就全部读完了。所以,真的好书是需要翻开看的,可别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哦。

  本书分为两个大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惊世大案,两个案子又都和法医德克斯特脱不了关系。毫无疑问,德克斯特是一个水平高超的法医,他不但有着惊人的医学技术,也拥有超出常人的推理能力,在两个令人摸不着头绪的骇人案件中,他都通过自身的推断和感知能力,对案件的侦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那么,这样一位致力于寻找案情真相还公众以和平生活的伟大的法医,为何又称为在黑暗世界替天行道的嗜血屠杀者呢?随着案件的侦破,德克斯特展开了汹涌的内心独白与无休止的灵魂纠结,真相就在其中。不管怎么说,这个冷血的杀手行动的初衷却是充满了温情的,尽管在那些行动中德克斯特都展露出了完美主义倾向的近乎“变态”的尸体处理方式,但这并不影响他解决司法界无法解决的恶棍时那满满的正能量。

  回到案件本身。这两个案件都有三个主要共同点:首先它们都是连环案件,因而让德克斯特法医有时间根据连环案的线索步步追击寻找真相;其次它们都关联到德克斯特、德博达和他们的某位同事,过程都是德克斯特帮助德博达,而结局都是客串的同事死翘翘或生不如死;第三它们的作案手法都是极端变态的,从没有血迹的尸体完美切割案,到对着镜子生剐受害者制造活的植物人案,无一不是骇人听闻,就如书中所述,每次到现场的警察都会呕吐不止。没错,以上三点奠定了本书的线索、节奏和基调:那就是以连环案的方式层层递进露出破绽,让法医在帮助妹妹的过程中被动地揭示真相,最终以法医方的胜利、凶手方的伏法和第三方的惨败令凶案戛然而止。

  很奇怪,一本惊悚的书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而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并非剧情或凶案现场的残酷展示,而是每个案情结束时法医同事的莫名结局。第一个案件中无能而又刚愎自用的女上司,虽然可恶,但在最后追击凶手时却也表现出一点难得的英气,她的死有些莫名其妙;而第二个案件中,被肢解的多克斯更是孤胆深入险境的英雄,可仅仅是因为大法医对他的厌恶,他被抓去这样一个消息被封锁,而他也没得到应有的营救,就这样活生生地走上了死亡之路,真有些胆寒啊!

  瑕不掩瑜,既然是有点变态的法医,做点变态的事也属正常,毕竟他不冷血谁冷血嘛!这本书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会很吓人的哦~~因为那种吓人的场景变成文字可能很温和,变成血腥冷酷的画面再配上点动人的音乐,效果可就完全不同了。

  《嗜血法医》读后感(七):黑暗与光明共生之路----双面法医

  以这部小说为原型的《嗜血法医》电视剧都已播至第八季了,我并没有看电视剧,据说也改编了不少,只因对推理悬疑类小说的热爱,连续四个晚上看完了这本还蛮长的故事。感想要点:比较重口味(连环作案、肢体切割、伪艺术式的摆放、镜子直播肢体分解的过程,让受害者按单词字母数目切割,不死又胜似活死人。。。。。。)、幼年的精神创伤及恢复、美国萨尔瓦多特种部队的黑暗一面。

  全书的主角是一名双面法医,明里是风度翩翩,干净有礼又讲究的血液研究者----法医德克斯特;另一面是冷血残酷的“黑暗执行人”----专门惩治那些法律来不及处罚或者证据不足不足以惩罚的恶人。作为“黑暗执行人”的德克斯特施行时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寻找目标、私下收集证据、设计圈套诱杀目标、收集血液载波片。在一定程度上,德克斯特有点替天行道,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士之风,另一方面,也正说明司法的漏洞,以及暗黑心理旋涡的嗜血影响。在我看来,这是有点重口味的心理小说,算不上推理。

  小说中,最鲜明之处是主角德克斯特的心理描写:对凶案发生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为午夜梦境),对凶案手法破案线索敏感,甚至经常能从珠丝细节里推断出凶手的方位所在,以至于所在警局上下都拿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他的朋友不多,养父哈里已去逝,只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同是警员的妹妹,还有一个本是为了掩护双重身份而存在的漂亮女朋友,不过,这个女朋友的存在也让德克斯特发现自己不擅长处理感情,不明白感情的弱点,也稀里糊涂地成了丽莎的未婚夫。

  小说两大部分,可独立存在,分别是两个完整的案件,对这些案件,德克斯特的破案断案或者设置悬疑的手法并不那么突出,或者那些血腥甚至变态的谋杀现场看得让人有点惊悚,但感觉还好还可以接受----估计这也是因为作者让我们跟随着德克斯特那种“异样的”“艺术的”“觉得好玩的”“欣赏的”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这些凶案,所以比较容易接纳。但最好看的还是对德克斯特的心理描写以及背后的故事。

  哈里是对德克斯特影响至深的人物,可以说他以一种相对比较正义的方式挽救了幼年时所受的精神创伤。不知读者们是否能够想象一个三岁、一个四岁的同胞兄弟,目睹一场自己父母被血腥肢解,并在血泊之中坐了两天半的经历?不知读者是否能够想象,幼时长年目睹母亲被父亲家暴至凄惨地步,母亲有严重心理阴影,孩子压抑失语中成长的状态么?哈里在德克斯特幼年时教给他一条崭新的黑暗与光明共生之路,就是如今成功的双面法医,我想哈里对此也应该是无比欣慰的。而德克斯特对科迪的教育,也正走着哈里曾走过的路。

  第二个案件涉及美国在萨尔瓦多内成时派遣特种部队成员对组织成员的连环报复性谋杀。这里揭示出所谓特种部队让人如杀人机器般存在和对待,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心理问题,这里就不深入了。让人惊悚的是这个案件中的罪犯,几乎完美的肢解人体外科手术,让人如同人彘般接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惩罚,双重崩溃的残忍----人不为人,很凶很恶,不知法律上会对这样的人犯做出什么样的裁决。

  虽然此部小说中女性是点缀是配角,但是个性十足的德博拉,从一开始妓女卧底式出场,到正义感十足的警员范儿,再到后来对男友的真情呵护,对哥哥的肯定和坚信,仍让人越来越喜欢这个姑娘,不知电视剧里会如何演绎,有空再看。至于丽莎一个受害者,也是一个因爱而被治愈者,她和德克斯特可以成为神仙眷属吗?也期待后续。

  《嗜血法医》读后感(八):双面法医,为正义而战

  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往往让读者更容易陷入故事的漩涡中。这本近三百五十页的小说,竟被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

  法医德克斯特,白天风度翩翩,魅力无限,到了夜晚,摇身一变,成了替天行道、冷酷无情的黑夜行者。在故事开始处,他便以干净利落的手法杀害了一名伪善的牧师——他曾杀害了五个无辜的孩子。这让对孩子特别喜欢的德克斯特感到极大的愤慨,将他列入了名单,并不着痕迹地将他从地球上抹去。寻找犯罪目标、收集犯罪证据、设下圈套并诱杀,收集受害者的血液载玻片作为纪念品,是他的一贯做法。他的手法保持高度一致:谨慎冷静,处理迅速,不着痕迹。

  难道整个故事就是这样了?若只是如此,恐怕它也没机会被改编成十大重口味美剧了吧。

  因此答案是:当然不。当我们越读越深入,原来看似无情的法医并非如此,世界上暗藏的凶手远比他残忍得多。此时,小说可分为分为前后两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其主线与副线交错重叠,真相更是扑朔迷离。第一个案件,凶手将妓女肢解,手艺精湛却如外科医生,现场不留一滴血迹,回头再看模糊的录像,那竟像极了正在探案的德克斯特;第二个案件,凶手将曾经的战友切成了“枕头”,没有了眼帘,嘴唇,舌头与生殖器,也割去了四肢,这样的活死人让人不忍直视,不寒而栗。那他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为了什么?和警局的探长又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阅读这些现场和线索时,真相却总在开玩笑。除却这样精彩绝伦的探案与推理,令人深思的还有那些冷酷背后暗藏的感情。

  随着故事的一步步开展,法医的生平也渐渐呈现在众人眼前。原来他现在的所作所为,皆源于幼年的精神创伤。他努力成为一个正常人,也无法阻止一颗想杀人的心。是领养他的父亲哈里教他如何正确行事,父亲的话语,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行事与想法。而哈利的女儿,他的妹妹德博拉,依然受到了他的种种保护与其富有智慧的点拨,让美丽迷人而脾气暴躁的她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警察事业。

  而平凡女人丽塔,是他身份的掩护,是他的女友。所幸作为一名女性,她的直觉总是懂得他的想法。

  回头再看这名法医,当我读着他的心理活动而莞尔时,并不觉得如主角所言的那么冷酷,他的所作所为,只为正义而战。再读这本小说,在人眼前的罪恶,最终只能是表象,其对凶手的影响、教育,以及犯罪的动机,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