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桥不见了》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天桥不见了》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2-22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桥不见了》经典观后感10篇

  《天桥不见了》是一部由蔡明亮执导,李康生 / 陆弈静 / 陈湘琪主演的一部短片 / 喜剧 / 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一):流浪到天桥

  天桥绝不是一个城市的云梯,通往高度自由天空,它的升降与起落,代表一种情感平淡过渡。在这里擦身而过,就算遇到再心动的人,也没有绝对能力故事推向高潮。天桥是摊贩文化的缩影,整个城市最具个性销售商都云集于此,廉价拖鞋、时鲜水果、打折电话卡、盗版影碟、票据涂改液、幼儿玩具、演唱会荧光棒,还有气味可疑的洗发水、秘密隐藏的假冒外烟、并不怎么美妙女性人体。这些商品都是日常生活可有可无需求,并不具备明显功利性,天桥上的商人似乎拥有一颗普通人难得的平常心,以随缘的态度从事肮脏商业活动

  台湾导演蔡明亮的电影《你那边几点》,一开始就是一座天桥,台北新地标新光三越大楼以及台北火车站上方的忠孝西路天桥,永远的男主角小康就在天桥上卖手表。一个电影最难安排的就是人物关系包括他们的出场,天桥上的邂逅可以完全忽略这一类的精心设计,相遇之前是陌生人,过后仍然还是陌生人,蔡明亮电影的人物都随时保持着一种不期而遇冷漠表情。一座天桥,一定不会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历史建筑,它是逼不得已的临时策略左右为难委曲求全。天桥底下看不到一块湿的云朵,一方心形的花园,它侧着身体只是做出一种不甘让步的姿态,行人们被迫绕了远路,幸好获赠了一次凌驾的心灵安慰。环状的天桥颇像一个拙劣的魔咒,从降临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破解之后的消失。

  蔡明亮另一个二十多分钟的短片《天桥不见了》,就是纪念一座消失的天桥,两个女人面对这一突然改变场景,变得异常惊慌失措。她们固执地向每一个人打听天桥的去向,打听曾经在天桥上卖手表的小康,她们甚至失去了理智,以破坏的自弃心态不顾一切横穿马路。这事实上是个有些心酸凄凉的故事,延续到《不散》,一个过去风光无限的大戏院放映最后一场电影,就要被拆除了,银幕上锣鼓喧天,观众席只坐着三三两两似人似鬼的影子。城市的记忆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摧毁,留存下来的也只是容易失火的胶片,然后雨季连绵,开始新一轮的霉变与腐烂。

  刚刚收到一条手机简讯,上面写着,我希望你能和我合作去做一番大事业,我们会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还可以周游全国,我想以你的魅力你会挣得比我多,答应我好吗?明天我们一起去要饭。我知道有些梦想羞于启齿的,只能用夸张自虐的方式透露拮据生活的无可奈何,就算有一天真相大白,还可以在默默对视的时候维持唇角微微上扬的苦笑。我想,还是一起去流浪比较浪漫吧,一直流浪到一座伤心的天桥。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二):电影并不总是艺术的,但在这一刻,它是艺术

  2014-2017,时间会淘洗出真正长存人心的电影艺术。

  第一次看是在2014年,如今将将三年快要过去,我还会想起它的结尾。最后一个镜头,绝对的神来之笔。伴着崔萍轻快的《南屏晚钟》,就那么一个镜头,一片无牵无挂的天空,以不易为人察觉的速度缓缓缓缓,一一摇过天上的景致。 “随风飘零,浪荡又逍遥”。

  我心里很受感动。我知道我会永远记得这个镜头。

  ——

  《蔡明亮与安东尼奥尼》

  这样的运镜手法,我称之为“摄影机的自我意志”。

  之前写过安东尼奥尼的专题文章。这一自由意志在《红色沙漠》中已初露端倪,78分钟,工程师在上面讲话,下面听众提问,摄影机一开始还尽忠职守地正反打,“谁说话给谁镜头”。

  然而接着,摄影机开了小差,去拍大门了。之后仿佛获得了生命力,完全脱离了控制一样,沿着大门墙壁旁边的管道一个劲儿上升。而我们的人物,还在自顾自的对话

  这一潜流到《过客》结尾被彻底放开。

  女主出了门,主人公一个人躺在旅馆床上休息。摄影机像是获得了放风的机会,逐渐推移出窗框,从左往右游览了一圈,人群喧闹,慢慢又转了回来,这期间,我们只能通过摄影机观看,而完全不知道我们的主角他们在进行什么对话,发生了什么事件——直到摄影机进入房间,我们才发现突然多了一个警察和两个女人。而我们的主人公,这时已经死了。

  在电影史上,也许只有安东尼奥尼《过客》的结尾,足以与之媲美,但它又远不及蔡明亮那样的,对,飘逸灵动,非常之随性。

  安东尼奥尼的《过客》,最后一幕,当摄影机转回来,其结局固然震撼,但多少带了点“事件”的意味。而蔡明亮,可以说真正到了不拘于形,万物化用于心的境界。就是那么随意地一转,一点也不带有刻意的味道,却偏偏妙不可言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三):桥尚在。在天边。

  这几天下了很多部电影。一直没有时间来咀嚼他们。今晚总算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他们。

  『天桥不见了』。我观看蔡明亮的第一部作品

  因为标题是繁体字。所以看成了『天橘不见了』。后来看影片时才知道是『天桥不见了』。

  短短25分钟的影像中。人物没有名字。旁白简单情节明亮。

  因为城市建设,天桥不得不拆了。修建了地下人行道。主人公习惯过天桥。因为天桥上有一名卖手表的男子。而天桥就是维系着他们之间的唯一羁绊。天桥不见了。羁绊也不见了。可是依旧习惯天桥的存在,不习惯走地下人行道。

  天桥不见了。男子没有了生活来源。再三思考后。不得不另某它职。

  天桥不见了。以至于两人在过地下人行道时没有认出双方

  夏日。蓝天白云。再加上南屏晚钟。这是在影片最后,蔡明亮给我们的。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

  只看到那树溢。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

  只听到那南屏钟。

  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好象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它好象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

  相思有什么用。

  我走出了丛丛森林。

  又看到了夕阳红。

  其实桥尚在。在天边。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四):鐘聲雖至,天橋猶在

  也不貼劇情。

  雖然全片沒有介紹男女主角姓甚名誰,但從蔡明亮的名字,年輕女子的說話,和取景所在的台北忠孝西路看,認識蔡明亮的觀眾,容易的會把此片跟《你那邊幾點》(2001)拉上關係,繼而將蔡的「小康和家庭系列連結起來。

  《你那邊幾點》的小康,在後來被拆掉的台北車站外天橋賣手表,因此認識湘琪,湘琪後來到巴黎去了。《天橋不見了》的女子,不知天橋和表販的下落,男子說自己賣過表,那可以是巧合,但亦容易的被肯定為湘琪和小康的故事的新一章——更何況,那是蔡明亮鏡頭下和小康所處的台北。

  飾小康母親的陸奕靜,和男子在辦公室的自我簡介(「開過刀」——是否指《河流》(1997)裡小康的病?)是另一些蛛絲馬跡,喚起追看蔡明亮電影的觀眾的記憶。如果從「系列新一集」的想法看,《天橋不見了》是一道無型的天橋,連接前作《你那邊幾點》和未拍好(這裡指2002年至2004年6月期間)未拍好的《天邊一朵雲》。

  在《你那邊幾點》裡,小康因為湘琪,思念巴黎,把看到的計時器後撥七小時,並盡量認識、靠近巴黎。這種思念最終因為他那裝滿手表的行李箱被盜而中止。而湘琪對小康的思念,自出國前始,也可能在《天橋不見了》中止:她問天橋和表販的下落,卻得到「不知道」的答案;而在行人隧道樓梯跟小康遇上,卻沒及時看清楚他;結尾的〈南屏晚鐘〉,就如湘琪的心聲般——要打消思念,走出迷障了。然而在銀幕外的觀眾,在銀幕看到小康應徵拍小電影,也聽說會有一部講小康拍小電影的片子,那麼已中止的思念,可能在那部片子重生。

  「小康和家庭」系列的一些元素,在《天橋不見了》也見新的演繹。苗天飾演的父親已死,隨《你那邊幾點》片尾的摩天輪退出故事。陸奕靜在《天橋不見了》的造型,可以說是個非小康母親的角色,也可以說成失去丈夫後的突變。在系列裡前作大量出現的流水和灰沈氣氛,前者完全消失,被停水取代,而夏天陽光亦代替了前作的灰黑天。

  另一個蔡明亮電影的元素時代曲,則在此片開始,進入「小康和家庭」系列。片末那晴空長鏡,配上崔萍唱的時代曲,教我想起小津安二郎電影的相似場面。

  若把此片當成單一的短片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講述相認不易和都市急速變遷的故事。無需重溫《你那邊幾點》,只從故事敘事的公式言,《天橋不見了》的男子,很大可能是女子要找的表販。女子想找男子,但卻無法抓住相遇一刻實現願望,令人感嘆。作為城市某處地標的天橋,市民離開一段時間後,無法尋回,可見城市變動之快。交通警察不知天橋下落的答案,就令人想到城市的變動,很多時都被人有意無意的遺忘——同樣的題目也出現在蔡明亮後來的《不散》(2003)裡:一家城內的老戲院快要關門,卻無法引來渴求新聞的媒體採訪,這樣的變,結果就更容易在大眾的記憶裡消失,只成了少數人的記憶。

  而這一條「雖無仍在」的天橋,也如其他的蔡明亮電影般,可以成為一些新觀眾認識他電影的起步點,它也似乎特意的,叫新觀眾該向哪一些地方走。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五):天桥下的南屏晚钟

  天桥不见了,想找的人不知所踪,想过去对面街也不知该怎么走。迷惘困惑,缺失,遗弃,迷失,疏离。。。陈湘琪怔怔的站着,焦虑的表情,悵然得恍若失去归宿。紊乱人潮汹涌的台北街上,透过玻璃的多重折射镜影叠叠,暗示着当代生活关系的疏离或身份的难以界定。湘琪看见陸奕靜直接步行横跨馬路,马上跟上。但被对街的警察逮住,问话查身份证备案。陸奕靜怎么也不肯拿出身份证,和警察不断的狡辩,拼命的归咎天桥不见了找不到方法过马路啊,看似是奕靜寻找藉口,其实暗示着时代的遗失与身份的惘然,城市的建筑包括天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突然的消失带来的是对存在的焦虑,正如时代的巨变使得几代人之间的关系越显疏离陌生。湘琪交出了身份证,但事后才发现弄丢了。到底是忘了拿回还是自己遗失了?没有交代,身份不确定性的暗示,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否定与怀疑,矛盾焦虑的揭示。

  湘琪去到了小餐馆,叫杯咖啡,没有,为什么?没水啊!一贯以水的缺失为电影的符号主题。湘琪继续不断的往下四处张望,在寻找卖表的小康吧,希望能在人潮中看见他。但身份的遗失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否定使得他们即使在地下通道相遇也竟然无法相认默默的从旁而过。虽然小康停顿犹豫了片刻,但人际疏离的当代生活也只能让他们成为曾经的陌客。

  小康因为天桥拆了,卖手表的生计也就换了,有趣的是去应征三级演员。在厕所方便完后又是没有水源可用,一样的缺失符号。遗失,自我迷失,情感缺失,孤寂等等气质,尽在小康这长期被蔡导御用的演员身上自然散发,他本身就是蔡导电影里的一个象征符号,他的存在就已经是电影主题的方向了。应征三级演员暗示着小康为了找寻自我的存在感与身份的认同和情感的遗失,虽然看似荒谬但也正是电影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影片最后,固定长镜头,摄下天上的两朵云彩背景播放着崔萍的老歌《南屏晚钟》,云彩缓慢的移动,没有碰撞但相随相伴,意味深远。

  仅仅22分钟的短片,剧情簡單,但重点不在故事,而是影片提供的場景与人物的符号性,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隱喻正是蔡明亮让人在平静之中感受心灵的莫大震撼!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六):都不见了

  大概是茨威格說的吧,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裏:沒有什麼比置身於人群中卻又孤獨更可怕的了。在喧鬧的廣場,不停有車輛和人群來回穿梭的街道,卻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孤獨。沒有人會來問你為什麼孤獨。      

  不見了,記憶裏最清晰和最沉重的那一部分都不見了,天橋不見了,賣表的人不見了,人情味兒也不見了。跟員警說是那樣的無力,你為我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這樣子的敷衍,你去問他請問你知道天橋是什麼時候拆掉的,他還是糾結著那一張身份證,小姐,請你把身份證給我。你不可以去怪他,因為天橋何時拆並不是他所工作的範圍,但是一切都是那麼的冷漠。就算人再多,就算是從巴黎回到家鄉的本地人也會被懷疑國語口音到底是大陸還是臺灣,這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而被賦予感情的天橋這是恰好也不見了。     

  我是有多喜歡天橋呢,大概就是喜歡爬橋走在橋上看車輛穿過橋身的感覺吧,橋上的兩旁總有許多小商小販,當然,人擠人的橋上也時常混著小偷。但是如果在一個城市生活了許久的人來說天橋都是他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算再次見到再老再破都願意踏上去走走尋找當年的記憶,就像我還記得當年趴在那裏看橋下媽媽一把抱住說,喂,小心阿。那個聲音仿佛又出現了。     

  這些雖然與影片沒什麼關係確實我自己的一份感受,雖然經歷不同,但是感受總該有所相通。      

  我以前說過,臺灣該是什麼樣子的,臺北人說臺北,臺灣人唱臺灣,真正的臺北絕不該是晴朗天空下演繹一段浪漫愛情或者嗲聲嗲氣的跟你說一些有的沒的,一切看上去都那麼美好,那是偶像劇,不是臺灣。     

  蔡明亮也好,楊德昌也好,侯孝賢也好,臺灣影響力最大的三位導演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發掘臺灣最本質的風土人情,那是一份從心底最真摯的表達。或好或壞,或惆悵或感動,或孤獨或熱鬧都是以一個不起眼的方面努力刻畫這樣的城市。     

  臺灣不大,人也不算很多,天橋是什麼,是這樣的小島上不起眼的一種建築,臺灣有,大陸有,其他國家都有。為什麼選擇這樣不起眼的事物,大概是想說,就算是這樣的不起眼,因為它的消失,人潮湧動的臺北市都能尋找到一份孤獨感,而天橋,人人皆知,相當大眾化的建築也可以成為一個人心中的一種牽掛。     

  我對後面的停水和應聘A片男主就不多寫了。      

  電影雖然短,甚至連電影都說不上,叫做短片。處處充滿了細節,而人常常是被許多不起眼的細節所觸動。     

  孤獨,任何時候都可以,絕望也是。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七):那些人,不见了

  在看《天桥不见了》之前,对蔡明亮只停留在仅仅三个汉字上。

  在看《天桥不见了》之后,对蔡明亮,我只能说我跟不上他电影的思路。

  一部短短的《天桥不见了》,对白寥寥无几,影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人物关系停留在暧昧与陌生之间。我可以叫它是一部实验性很强的短片吗?

  曾经的天桥不见了,曾经熟悉的人迫于现实重新选择各自生存的方式。女主人公迷失于看似熟悉的城市,她不停地寻找,最后找到什么了呢?她发现连自己似乎都要被城市吞噬。

  对于变化,没有人能够阻挡,唯有适应。或许,我们本不该这么执着地认为,生活来得也快,去得也快。

  影片的最后。蓝天。白云。一首《南屏晚歌》。结束于淡淡的迷惘忧伤中。

  女主人公,恐怕不敢回来了。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八):相思有什么用?

  昨天在深夜里看完了这部沉默的,只有21分钟的电影。作为《你那边几点》的续篇,没看过前者的我对这部影片的几个片段确实有些模糊的观感。权且把它当作一部独立的短片,细看下来也有它自己的风味。

  影片创作于2002年,带着强烈的蔡明亮导演的风格。影片大多以固定镜头处理,章节很明显,女人站在人潮涌动的台北火车站,三个长镜头切换表现出她的茫然无措。找不到昔日的天桥,不会走地下通道,只好跟随一个女人一起横穿马路被警察抓住。一句话道出了男主角:这边以前有个天桥,桥上有个卖表的人去哪里了你知道吗?回答她的是执勤者纯粹的敷衍。她走在路上,遇见化缘的和尚,坐在咖啡厅里要了一份蛋炒饭,想离开又折而复返。她走下地下通道,遇见了曾经卖给他表的男人,他们在地下通道擦身而过,上下对立,沉默的剪影,然后离去。此时,男人正准备去试镜A片男演员的新工作。

  故事停留在一片飘荡的云,蓝色的天,《南屏晚钟》的歌声想起。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镜。

  我们每天路过很多人,跟很多人发生过对话和故事。迷路了找一个遛鸟的大爷问了路,进了一家化妆品店遇见一个人很好的店员,在地铁上和跟自己看同一本书的男人相谈甚欢,更亲密的,在学校里认识几个虽然志同道合却不太熟悉的朋友,工作后跟同事和他的的朋友一起吃饭……这些人,虽然跟你的人生只有过一瞬间的联系,偶尔却会在某个时刻回想起他们的脸,想起你们相遇的那个时候你自己的样子,也会怀疑真的曾经有那么一刻你们发生过故事吗?这种让人记起曾经的相思从来不会持续太久,我们回过神来,又继续过自己的人生。忘记了那些过去的故事。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 相思有什么用 我走出了丛丛森林 又看到了夕阳红」

  关于影片本身,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感的还原。李康生和陈明湘作为蔡明亮导演的御用演员,在演出风格上一直是走真实自然路线,陈明湘在咖啡厅里要蛋炒饭时候心不在焉和李康生在厕所抽烟的这两幕表现得尤为明显。看过蔡明亮其他电影,于是很明显的感受到导演和演员之间绝对的信任和了解,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收音,不管是女人站在街头,咖啡厅,还是男人在厕所,应试,影片都以极度还原的方法收音,所以能听到马路上嘈杂的人声,广场上大屏里化妆品广告的声音……正是因为这样,才增加了影片独特的真实的生活代入感。

  有一点感慨。

  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变迁中,我们身边总在发生各种改变,今天商场倒闭了,明天旁边的楼拆掉重盖,后天马路上的过街天桥改成了地下道……这些看似对我们的人生并没有太多影响的改变,却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商场的售货员被遣散却只拿到微薄的遣散费,住在那栋被拆的房子里的人要去找新家,过街天桥上的卖艺者从此失去了这份工作……这种被称之为人生的波折,可能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可这种不在预期内的状况和波折,却把我们每个人带往了新的人生走向。

  天桥不见了,天桥上的人也不见了。

  我们都有了新的,不同的人生。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九):已有的9篇评论竟然没一篇靠谱!!

  终于看了《天桥不见了》。

  拍在《不见》和《不散》之前,《你那边几点》1年之后。

  故事在《你那边几点》和《天边一朵云》之间,讲李康生卖手表的天桥拆了之后,去应聘当a片男演员。从《不见》和《不散》的采访中很早就得知是拍《你那边几点》的外场,那个天桥拆了,蔡明亮心生感触,为了纪念这座天桥而拍了这部20分钟的短片《天桥不见了》。

  长镜头,依旧是熟悉的长镜头。但却给我物似人非的感觉,潸然泪下。尤其是陈湘琪追问警察天桥上卖手表的人,坐在餐厅里只为了望着曾经天桥的地方,茫茫人海,无从找起,让我心如刀绞。

  停水。一边想喝咖啡,一边却上完厕所后想洗手。《天边一朵云》文案就说这是一个缺水的年代,身体是个装满水的容器。水这个意向一直在蔡明亮的电影中反复出现,每一部中都有着深刻却各不相同的涵义,其中之一就是象征欲望、体液、交流等等。

  “那你知不知道,天桥上有个卖手表的?”到后来《天边一朵云》中唯一的一句对白“你还有在卖手表吗?”我百感交集,复杂的情感在内心中涌动,翻江倒海。《你那边几点》中,那一次买卖手表,使两人相遇,然后各奔东西,却使他们对对方始终念念不忘,时间和手表成为感情和相思的线索。

  地下楼梯的擦肩而过,却未使他们相认。如果陈湘琪回一个头,也许两人的命运从此改变。不用等到《天边一朵云》中社区的淡然的偶遇。

  蔡明亮在讲他自己的故事同时,也不自觉地充当了台湾社会发展和变迁的记录者。

  最后镜头对着蓝天白云,也许拍这部短片的时候,《天边一朵云》已经有个大概了。李康生试镜时穿的医生白大褂,正是《天边一朵云》中一开始和夜樱李子的角色扮演。两朵白云,最后却还是没有碰到一起,就打出字幕了。蔡明亮说,每一个都是一朵云,遇到了另一朵云,互相摩擦,就会下雨。

  新光三越百货,觉得特别熟悉。想起来是《河流》中的。正巧DVD就在手边。原来是一开始李康生和陈湘琪碰到的场景。片中他们是认识的,两年没见面。当时陈湘琪只是一个配角,蔡明亮一定没有想到以后会重用她,会是自己电影系列中的女主角。

  没想到中个新光三越百货事隔六年依然没变——《河流》1996,《天桥不见了》2002。《河流》电梯上他们的位置和《天桥不见了》在地下楼梯的位置一样,只是前者是陈湘琪叫李康生,后者李康生转身,不确定或不敢与她相认,眼看着陈湘琪走过转角。如果《天桥不见了》中把他们的擦肩而过也安排在百货门口的电梯呢?

  看蔡明亮的电影一定要抽烟,不然你会快进的。

  .《河流》中陈湘琪坐在李康生的摩托车后面,特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明;看《一一》的评论音轨才知道原来连正面特写都没有的阿兵哥是陈昭荣演的,当时他真的在服兵役。

  《天桥不见了》观后感(十):各取所需罢了

  如果以观众的眼光给蔡明亮贴一个标签那么我给他的是孤独。

  蔡明亮是马里西亚华人后裔,大学以后在台湾定居发展,人生的大半在台湾,可以说台湾人的成分已经多过了马来华人的成分。我们看台湾电影,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相对我们更熟识的香港影片,台湾电影在叙事架构上更松散,显得缺乏紧凑感,人物形象多沉默,经常出现吸烟、冥想、眼神游离不接触、远方、侧重环境、镜头缓慢转动的长镜头等等表达元素。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显得台湾影片多了分深度,充满了思考,能够在影片当中添加入创作者更多的个人色彩。我们看好莱坞电影,高度模式化,比如《职业特工队》,三个导演分别执导的三部,丝毫感觉不出任何差别,同样的精彩却同样的浅薄。香港电影业也有这种倾向。而台湾电影,正是因为它独特的产生环境,比如败退大陆的国民党政府带去的自认为“最能够代表正宗中华文化传统”的自我定位,比如几十年来既封闭又开放的国际环境导致的挥之不去的“亚细亚孤儿”的感受,再比如台湾族群独特的生存状态影响,而更加关注人文。而蔡明亮,就是其中积极思考自我,积极在影片中渲染自我情绪的,很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一位。如果说在在台湾学习工作生活的三十年造就了蔡明亮影片鲜明的台湾风格,那么蔡明亮本人的东南亚华人出身对他这种风格的强化,或者说对他这种风格在环境中的异化,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人讲究“性”,人性的性,就是说人的根本,不论是“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还是“落叶归根”都说明了中国人性格中维持自我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而固执维护自我的代价就是孤独,东南亚华人的孤独感积累了几个世纪,要比台湾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却更加隐忍,台湾尚且能够对曾经忽略自己的祖国母亲追讨那份情债,而东南亚华人却承受着无依无靠的漂泊感。如果说台湾自认为“亚细亚的孤儿”,那么东南亚华人就是“孤儿的孤儿”。蔡明亮就是继承了这种孤独感。

  蔡明亮的电影,要从细微处着眼,从街边的广告牌、人物的背影、天上的云朵中间去发现它要告诉你的东西,这些东西你完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或者你恍然大悟猜到他要说的话其实并不见得就是,其实他真正表达的,就是感受,至于观众能够感受到什么,其实无关紧要。它只是提供给你一个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别的事情的时间,长达6分钟静止不动的看着天边一朵云,你会有什么感受?有的观众说,蔡导的影片太好了,太有深度了,好到我没看懂;又有的观众说,影片中的那些场景太震撼了,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透彻。其实都是这些观众自作多情,或者一厢情愿,或者妄自揣测,甚至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其实导演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你“自己看吧,看出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并不是因为蔡明亮的那朵云就比你的那朵云更深刻,而是因为既然你能够耐下心来仔细看蔡导的影片,那么用这份心思去看别的什么电影或者别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同样的感触。蔡导的电影就是一杯咖啡,你慢慢地品,会尝到其其中浓浓的香味,如果你没有那份心情去去品味,那不过也就是解渴或者提神,而如果你用品咖啡这种心情去品味一杯白开水,想必也会别有滋味吧,只是你不会去这样,所以蔡明亮的影片才会多了那么多的意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