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布拉斯加》经典影评集
《内布拉斯加》是一部由亚历山大·佩恩执导,布鲁斯·邓恩 / 威尔·福特 / 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布拉斯加》影评(一):闪开,让我大声歌颂老太太
神清气爽地看完老头子最终的parade,一如既往怀着激动心情来影评找同鸣。What?为什么都只是兴致勃勃地讨论亲情、汽车、地理,围绕着boring老头的领奖之旅分析了一万个角度,竟就是没有一个人大书特书他那个刀嘴豆心、活色生香的极品老太??
不要紧,我来!
一个窝囊一辈子的老头最终威一把的旅程,同类题材感觉一年可以出产两千多部。这个两千多个故事的主角老头,必须沉默寡言(家族遗传)、半痴半癫(岁数到了)、常年酗酒(底层必备)、执着犟种(剧梗需要),感动点自然也是两小时的标准励志套路后,扬帆启航,弥补终生,残疾人驾驶交通工具,混上人生巅峰……
可此片我觉得恰恰相反,老头woody压根就不是loser,而这个故事讲的正是,原本一切出厂属性按loser设置的人生旅程,正因为老太kate的存在,而摆脱了既设路线——
kate的出场欲扬先抑简直到了cliche的程度:对老头子骂骂咧咧,SOB这种词汇挂嘴边,如果是我中一百万会干什么?第一时间送你丫去养老院。
骂不还口的老头,天天在这种人格侮辱中麻木了吗?没有,进入半痴呆年龄段、few of words的woody唯有在说起对老婆子的怨念时逻辑无比清晰、言辞相当不吝:我没想跟她结婚!我没想跟她生孩子!我没爱过她!我一辈子都后悔!你要是娶个你妈这样的你也会一辈子当酒鬼!
原本怀着二老只是欢喜冤家的美好想像也在woody这番五连珠的宣言下破灭,儿子都很委屈绝望地看着他,原来父母比他以为得还要无情无爱。
kate且还是毒舌女王兼玛丽苏患者,在她口中,不是针对谁,所有小镇故人都是辣鸡,女的都是荡妇,男的都想过占她便宜。打狗偏要对主人,当着老头对全墓婆家人用户点评,当着妯娌说你儿子是强奸犯。吐槽吐了一辈子,偏偏在俩儿子误偷回了乡亲家杂货,等她如常历数一下该家的槽点而自我安慰一下时,她却说:他们是好人(正义脸)。
爱死这个老太太了,她反应极端敏捷,逻辑无敌强大,在这个大家说话做事,连挤出一个表情都要比正常地球人慢三倍的闭塞小镇,她一个七老八十半截入土的老太婆,思想和动作却比顽童还要可爱活泼。
又是在晚上看电影,跨度仍旧是从昨晚到今天凌晨一点左右。中途wifi不给力,我拿着手机,退出度娘盘的客户端,又重新点进去好几次。所以,在线看果然遇到网络不给力就瘫痪。影片结束在返程的路上,长又高低起伏的公路上,一对父子开着卡车,慢慢消失在你看不到的路的尽头。
内布拉斯加是个地名,老掉的父亲打算去那里领他的一百万。当然,实质上这个奖是不存在的。但是,他相信这个奖的存在,所以,总是独自离开家的他,走在恶劣天气中的他,被人当做笑话的他,依然想着前往内布拉斯加。他说他如果领了奖,想买一辆卡车,这是他想留给儿子们的,总是想留点什么。当然,他说出他买卡车的念头是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
于是,在多次出走被找到以后,老掉的父亲和他的小儿子踏上了前往内布拉斯加的旅程。儿子只是想圆他父亲的心愿。明眼人都知道那个奖是假的,但是,那又怎样。老掉的父亲信着的东西,只有真正到了那个地方才会破灭,他才会自觉放弃。
就这样,他们一路开车前往内布拉斯加。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自然发生了不少的事。父亲独自去酒吧喝酒,父亲的假牙掉了再去找牙的事情。而影片的大部分内容,是在回到了父亲以前常住的小镇子上。那里有着父亲过去的痕迹。
似乎看上去迷糊的父亲,年轻时也认识不少人,而且还有些风流韵事,在父亲以前住的镇子待得越久,儿子对父亲过往的了解愈发鲜明。对父亲的认识多了,对他的态度和感情亦发生着变化。
这种缓慢的、逐渐的深入了解真是一件特别棒的事。儿子慢慢知道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事,这是一个特别好玩又特别动人的过程。我不知道如今不少人对自己的父母有多了解,还是他们的形象早就被贴上了保守、死板、不懂后代的标签。于我个人而言,我对父亲的形象是陌生的。
在看影片的时候,自己是被治愈的。我也想着哪天,和那个老掉的人一起去哪,去更多地了解他,去爱他。但是,我知道我是没这个机会了。
看着电影里,越来越懂得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那个小儿子,我实质上还是很羡慕的啊。他做的是我也想去做的啊。好比,看到父亲那一直心系的获奖信在丢失后被别人当众念出还冷嘲热讽,他会在父亲出门后,再给那个人一拳,这正是我看到这个片段时也想去做的。这就是,能够各种指责父亲的人只能是我们这些真正的亲属,旁人们没资格来对他指指点点。
还有一个场景,也是治愈啊。儿子带着父亲去兑奖,自然是不会中奖的。在父亲走出去后,儿子和那个工作人员说着是否经常有人来这兑奖。工作人员肯定地应答,并说尤其是像他父亲这个年龄段的人来兑奖的居多。工作人员说出“他是老年痴呆症吗”,儿子会说“他只是别人说什么他都信”。
对的,那个看着没什么成就,看着也是迷迷糊糊的父亲,他只是别人说什么他都信,他不懂得拒绝别人,他想做的只是去领个奖,然后买辆卡车,这是他想留给儿子们的。
当儿子准许他开车,当他们再次回到他过去待的镇子里,他开着卡车,让儿子藏着,一个个路过那些他熟悉的人,直视他们。那一刻他是骄傲的。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得知老掉的父亲中了奖,各种亲戚过来想着分钱,甚至连老朋友也想着分钱,但是,当他们最后晓得这不过是一场空时,就各种嫌弃。这个真实的效果还蛮不错的。
此外,他们那一家的老母亲说话各种犀利,言语中就各种睿智,这个家庭真的挺棒呀。
一边开着车前往根本不会领到什么的目的地,更多是陪伴与深入地了解。当他过往中,那些有趣的、好笑的片段慢慢再被人提起,这段重新认识父亲的旅程也慢慢步入尾声。
如果不是有这么一场前往内布拉斯加的旅程,“我”会更了解他么,“我”会更加爱他更想去保护他吗。他的人生所剩无几了,而重新认识以后,今后势必能够给出最好最好的陪伴。
《内布拉斯加》影评(三):读懂父亲——《内布拉斯加》
最近,在院线连续看的都是些美美的、帅帅的、酷酷的一点儿都不接地气的大片,《灰姑娘》美到极致,《王牌特工》帅到爆棚,《速度与激情7》快到屏息,实实在在地让肾上腺素猛飙。但美国电影《内布拉斯加》以他独有的淡淡流淌着的亲情让我静静地享受了一个夜晚。
《内布拉斯加》是一部2013出品的黑白剧情片,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获得过一项获奖,N项提名的电影。
剧情从一个可怜而邋遢的老人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寻走开始。老人一意孤行地认为自己的彩票中了百万美元,要去内布拉斯加兑奖,家人劝阻无效后,在影像店工作的小儿子决定陪伴父亲去拿奖,途中经过父亲以前生活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合伙人和邻居朋友,一路的陪伴下,儿子一点点回显了父辈以前的生活,人生的欲求。
影片的接地气仿佛让我们看见了自己,普通小镇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老人哥哥家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两个肥胖的堂兄弟陷在沙发里木然地看着电视,和男主角交流的话题没有离开过车子,揭示着美国就是一个轮子上的国家。当这群以前的朋友和伙伴们得知老人中了大奖后,似乎看老人的眼光全变了,借钱的,要求还钱的,拉近乎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哪一国的人民不是这样的呢?我国中彩票的不想张扬的只好隐姓埋名,想风光一现的就要处理好来自各方的要求,这真的是一个很好反映现实的社会题材,可惜我们没有这种类型的电影。
有影评说老人才是男一号, 其实就看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你看亲情的角度,老人的一生应该没怎么风光过,临近生命的终点,他存在的价值感越趋渺小,老婆嫌弃,在媒体工作的大儿子也提议送老爸去养老院,旁人对他漠视,只有小儿子有耐心和孝心一次次地把父亲寻找回来,并决定陪同父亲走一趟内布拉斯加,圆他父亲一个梦,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就是顺嘛!一路的陪伴,儿子在慢慢地读懂父亲,也从父亲的人生中寻找自己,彩票没有悬念地是一场骗局,从兑奖处领回来一顶"Prize Winner"的帽子多少有点苦涩的反讽,但接下来的剧情发展绝对是生活的升华了,儿子用自己的轿车换回了一辆父亲一直念叨想买的卡车,去超市买回来一个父亲一直想要的压缩机,回程路上临近父亲以前生活的地方,儿子鼓动父亲坐上了他一辈子念叨的驾驶座,父亲以parade的仪式感在老邻居老伙伴羡慕的眼神中傲娇地从小镇穿过,在这一刻,儿子让他实现了此生的梦想,儿子读懂了父亲。
孝,其实也可以这样来表达,读懂父亲。
《内布拉斯加》影评(四):看了大半 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快把这片子推荐给我妈
这个老故事讲得异常真实,真实的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我姥爷就是这么一个固执的老头,这么一个爱出风头的老头,这么一个到处惹是生非的老头,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老头
甚至他的老对头也和片中极其相似,那个在我小时候经常开我和我姥爷玩笑的老头现在不知道在哪
有时候看这种片子的时候会觉得一眼万年,会觉得已经参透了整个人生而没有必要再去活一遍,其实在世上就那么几种人,他们的故事在不同的场景中不断地重复,Life running in circle
我是姥姥和姥爷带大的,母亲也常说我的性格与姥爷最像,所以看这片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得想到自己(又扯到自己了,打住)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老太太们在桌边聊着各家的八卦,而两个老头已经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呼呼入睡。
生活也就是这样吧。
.S.满足老人的愿望真的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但是却很美好,很感人,虽然我还没有经历过什么没法泪流满面,可是我知道也许当我中年再看可能就不一样了。
《内布拉斯加》影评(五):泛黄的黑白是浮躁的解药
首先要说因为种种巧合,内布拉斯加成了我film class debut的素材。
在一颗躁动的都市里,我实在不愿把那么点私人时间献给电影院里的爆米花,是的,这种片子确实能对于近来的我很治愈。
A road movie is a film genre in which the main characters leave home to travel from place to place, typically altering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ir everyday lives. The road film is a standard plot employed by screenwriters. It is a type of bildungsroman, a story in which the hero changes, grows or improv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ory.The on-the-road plot was used at the birth of American cinema but blossomed in the years after World War II, reflecting a boom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the growth of youth culture.
嗯维基上解释的还挺全面,还提到了这是与二战后汽车产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之前看了几部像杯酒人生,韩寒最新的后会无期,都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主角的心理成长蜕变历程,那么这次我发现确实是那么回事。
我在给学生介绍这部影片时候就说到,this film does not have so much actions,fightings alike, not many visually dramatic scenes, the story was instead carried out by the lines of a few roles involved.
故事确实很简单,父亲执意开车去林肯去领取百万美金,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scam,全家人劝阻都没用,小儿子David本身也是事业爱情都不顺利,这事更是乱上添乱干脆走吧,以拯救父亲的名义,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会一直这么开到林肯还是在哪一站回头。
旅行,公路,狭小的汽车空间儿子开车我做副驾。本来彼此都挺陌生的父子这次终于有了理解认识对方的时间与空间,原来woody这个固执,患有老年痴呆的这么一个让人可怜甚至厌烦的形象,却曾经是一个如此不同的人。听了他的经历,我们对这个沉默,不爱过多解释的人肃然起敬。
yes, this is a simple story in a sense, 先不过多说这部片子如何真实反映了美国当今的真实面貌,这些都是我看来非常可爱的面貌,西部开阔平原我们都听腻了就不说了,小镇的萧条,小镇居民虽爱财势利,出言市井,现实到让人可恨,但却真实,与其看那些美化了的虚假我倒喜欢看直白的描述。(好吧,又说了这么多==!)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的主旨还是很温情的,这种温情就如电影里口琴,吉他乡村音乐,或是黑白泛黄色调的乡村,是需要体会的。对Woody最从一到终的爱来自她的太太,尽管这种爱开始有点让人不理解,甚至来的有点滑稽;儿子显然是爱父亲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次公路旅行,他会爱甚至尊重父亲更多吗,内心最大蜕变的其实是儿子。再有就是在杂志社工作的woody初恋。woody应该是很值得爱的一个人要不这两个女人以各自“深沉”的方式去爱着他,尤其是在这些金钱利益关系的映衬下,真实的越真实,丑陋的越丑陋。
没有泪水,心中却充满了温馨,感动。重新审视爱与被爱的过程,重新知道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去了解的复杂的个体,如果是简单的认知与标签,我们是无权利去判断一个人,更无力去捍卫我的情感。
成长是一个去认识,理解,去尊重与爱的过程。
《内布拉斯加》影评(六):老人和孩子
看完全片,感概万分,从自己的内心试问自己是否有像戴维一样,如此耐心的对待自己年老的父亲?我恐怕绝没有如此的耐心,面对如此执拗而又糊涂的父亲,我只会抱怨,剩下的还是只有抱怨 。
我的父亲五年前中风了,从开始中风时我日夜守护到现在妈妈发过来的父亲康复训练的视频,我都提不起兴趣观看,我知道我已经不再对年老的父亲有着应有的耐心了,他的生活千篇一律,他的康复也遥遥无期,我已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转向了自己的生活,照顾父亲的重担对于身处外地的我理所当然的全部推给了母亲,除了每天给母亲打一个电话,听听她的唠叨,而现在随着我的小女儿出生,我又在遗忘每天的一个电话了,我似乎越来越远离我的父母,母亲想要把我拉回她全权掌控的日子,可是我却不吃那一套呢。
是的,我会埋怨,父亲的脾气暴躁外加涉及利益方面的自私,母亲强烈的掌控欲外加要对她感恩,他们为了我能常留身旁没有远见的替我选择了能出来就有工作的中专就读,可是我还是没能留在他们身边。
但是,看完片子,面对戴维,我是自责的,我没有留意到我那已经垂垂老矣的父母,片中的老头执拗、傻帽而且还酗酒,有时候身为局外人的我都想揍老头一顿让他清醒清醒,可他却是有福气的,他有着如此宽容体恤的小儿子,愿意陪他一起去领百万大奖梦,给父亲买酒、带他去医院治伤、父亲屡次犯傻也绝无怨言、还有揍了父亲那可耻的合伙人,以及换车买机器,让父亲圆了他的梦!
相比之下,我又做了多少,我又做了些什么,我似乎还在索取,也还在埋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他们都还做不好,我似乎忘了,我的父母比影片中的父母要强上多少倍,但是他们还是老了,他们或许就像小孩,需要我像戴维一样,尽可能多试着理解他们,脾气好一点,说来,我还是惭愧······
片中的老头演得真好,演到了一个极致,初见他那层层叠叠的衣服,蓬乱的头发,苍老得不忍目睹的面容把一个老人的风烛残年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是与之相对比的是他那执拗的性格,以及时而空洞时而坚毅的眼神把要去领大奖的坚持刻画得没有任何反悔的余地,想想如遇到如此执迷不悟的老人在生活中应该是颇为难受的,但是到了影片中却时不时因为老头的不顾一切而忍不住想笑。
想来老头是下了很大决心的,看完,知道了老头的一生,他参加过越战,回来后酗酒,有一个唠叨不停的老婆,是个懦弱的老好人,这样一个柔弱性格的人能够下如此大的决心去领奖,我想除了奖金的诱惑外,支撑他内心的应该还是那句:“我想留点钱给你们!”
一个不太称职的酗酒老爸,一个不太能干受尽妻子数落的老公,我想常人包括我都会像她的妻子和大儿子一样,虽然爱他却也受不了他,会常说:“把他送到养老院去”,不过这个老头幸运的是他有个宽容、性情柔和又极有耐心的小儿子。
他的小儿子性情非常柔和,当老头戏辱小儿子不过是个卖音响的售货员时,他没有任何不悦;当那两个表兄弟毫无顾忌的笑话他的开车速度时,他只是稍稍有些尴尬;他有着和父亲一样的执着,决定了带着父亲去领奖,就坚定的去帮助父亲完成心愿,他也很宽容并兼有耐心,父亲因为喝酒摔破了头时,他的假牙掉了时,他忍不住对旧友说中了一百万要请客时,还有被抢劫了一百万彩券时,这个小儿子都会极有耐心的帮他解决,而这些点点滴滴慢慢的在我心中汇集,汇聚成了感动,也汇聚成了对自己父母的愧疚,说实在的,在我心里,我一直还没有把我的父母当成老人,没有给他们宽容,也就没有了体谅,这个小儿子像一记闷棍把我敲醒!
其实这部节奏缓慢的黑白片,还涵盖了很多其他的内容,值得细细的观赏,中间也有些出其不意的幽默很搞笑,这个老父亲以认真的神情逗弄小儿子假牙不是他的,这个时候的幽默真难得,想想自己毫无幽默感的父母,说话都得小心翼翼的,稍微的玩笑或者语气不对就会惹他们生气,真希望有幽默谈笑自如的父母。还有那个亲戚家的两个表兄弟就像是黑色幽默的剪影。最搞笑的是老头的两个儿子因为母亲认错了房子导致偷错了空气压缩机,最后大儿子和老头的一问一答快把我笑疯了!
一个这样的父亲为何会有如此孝顺的儿子,我想是父亲善良的天性外加宽容造就的吧,有子如此,这个老头也真让人羡慕!所以他最后开着小儿子换来的卡车,载着买来的空气压缩机,神气的出现在了从前的小镇,接受着故友的招呼和熟人的目光,像个孩子般雀跃,甚至还要小儿子藏起来,这真是父亲的圆满啊!
《内布拉斯加》影评(七):Love in Nebraska
超喜欢这种淡淡的日常感
全无压迫感紧张感 也没有大高潮起伏
在商业大片泛滥的现在 能以这种方式戳进观众内心的电影不多了
老爷子后半段口头上已经答应了儿子回家
但是其实心里还是惦记着去领奖
以至于爷俩为了这张“百万美金奖券”找遍了小镇
结果发现是被“老朋友”拿去给酒吧众人嘲笑
但是老爷子依然没有任何反应
不反驳也不反抗 只是默默拿回了奖券
就像奶奶说的 他就是这种人
在他眼里不区分君子和小人
还是儿子上去给了一拳
走出酒吧后儿子说你还是想去的吧
老爷子委屈地说 我只是想给你们留些什么
一辆卡车也好
影片中稍稍掠过一点关于老爷子年轻时候在战场上遭受过很痛苦的经历
但是并没有具体详细地说
就和他本身性格一样
从来不会把痛苦说给别人
就是这样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感受 不会表达对孩子的爱的父亲
让我边脑补老爷子的内心活动边被打动
《内布拉斯加》影评(八):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
有几个镜头印象很深。
1.老太太去墓地和每个人说话,和他们说话,告诉儿子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2.老太太为了老头发火,把那些占便宜的骂走,替他出气,虽然一直在说 老头做梦,但她其实还是最明白他的人啊。
3.最后在医院那个吻。
4.两个儿子替他偷回来那个air compressor。
5.彩票丢了david安慰他,说觉得能一起出来很开心。
6.找到牙了。
7, 一家人一起回到原来那个老房子。
8.一直在树边上看着马路的老爷爷。
9.坐上卡车之后偷偷对着儿子笑了一下。
10.开着一直想有的卡车去出生长大的地方又兜了一圈,见到了几个朋友。
11.微笑的旧情人。
12.儿子在座下面的笑容。
爱能拯救一切。一片灰暗当中也还有希望。
《内布拉斯加》影评(九):我在林肯,我在美国中部
我在林肯,我在美国中部
两年前大学的暑假,从三藩开到芝加哥,走I-80,四天的路程慢慢悠悠走了快五天,堪比两天750 miles。中间很有缘地凑巧经过了林肯。
这四天的行程我都有Video journal记录下来。当时是一部微单,架在车的Dashboard上面,想拍照了就按一下,偶尔录录像,顺便录下沿途的想法或者我唱的走调的歌。现在看着这些video,感觉视角特别像片中偶尔出现的驾驶视角。
从三藩出发过了Sacramento之后,周边的景物就渐渐稀疏起来。
往东是Nevada北部,那是荒凉的极致。休息站就是在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上摆了七八张picnic table外加两间厕所。厕所进去里面只有一个坐便器,的外形——基本就是一马桶圈固定在一深不见底的大铁管上,不用冲水,不用担心马桶里的水溅到屁屁上,特别健康环保。每个motel都有casino。夜晚窗外的霓虹灯让人蠢蠢欲动。
从Nevada开始这天路上风就很强,有大约三次车差点不受控制了。我就找了一个有修车厂的小镇去检查一下。
小镇规模就跟片中的Hawthrone差不多,人们零散地住着,白天来这镇里上上班,吃份汉堡,晚上喝点小酒。小镇名字很有意思,叫Battle Mountain,这名字可以放进中世纪小说了。
我问修车的,检查一下wheel balance要多少钱。
他说,这就像给你倒杯水一样,不要钱。
我说,我今天要赶去Utah。
他说,那可真是不少路那。
于是他放下手中的活,给我检查了半天,最后确保上路没问题之后才送我离开。用本片中的话说,Salt of the Earth, the auto repairer. 也许修车工都是好人吧,就像Woody。
再往东就经过了Salt Lake City, Utah。在到SLC之前,几乎寸草不生,动辄碰上大片大片雪白的盐碱地,拿手指蘸几粒尝尝,巨苦。还有就是盐湖,一块又一块,当然最大的是盐湖城旁边的the Great Salt Lake,湖边成群的海鸥和停下车来拍湖景的人们。我感到回到文明世界了。
然而在接下来往东的Wyoming,事情又糟糕了一点。虽不像Nevada和Utah那般鸟不拉屎,但基本上路边也就点花花草草,没什么树,农田不少。全州人口才不到三万,似乎这块土地从西部拓荒时代以来就没有真正融入过美国社会,就连首府夏延都是印第安语命名的。商店的收银台旁边必定摆着印第安商品,比香烟还显眼。
再往东就是Nebraska了。在那段旅途之前我看过别人游记里的Nebraska:沿着铁轨一片荒凉,偶有几座挖油机在路旁点头,抬头,点头,抬头。但我见到的Nebraska其实蛮不错的。
这一路上,越往东植被越多,到了Nebraska一下质变。路旁不时会有成片的绿树,间或有湖,湖上有人划着船,特别美好。
有次在路边看见一红色皮卡,一美女正在皮卡后面翻找什么东西。Well,美不美不好说,但腰细、后翘、马尾辫,背影特别青春。我看前后无车刚要停下来问她需不需要帮助,只见她瞪了我一眼,从皮卡搬出一气垫船来,朝着路边的湖走去了……
ebraska那天的后半段赶上大雨——应该说,我没太赶上,但林肯赶上了。那天下午开始我就看前方一大团阴云慢慢聚拢,我就知道,今天只怕要赶上下雨了。没想到,那云我开了三个小时都没追上,就偶尔擦着点边,天上落几个雨点。到后来发现我行驶的方向都快偏离那个云了。正好有个出口通向云的方向,我就一咬牙下了高速。
下面虽然是条州道,但中部州的州道,你懂的。整体来说,路还是有的,没有影片里那么惨,但双向就只有两条车道了,而且偶尔还有残缺。有意思的是我头一次碰到搭车的就在这,还连碰两次。先是一货举着个搭车的牌子在一拐弯处等,我专心转弯呢一开始没注意到他,就这么错过了;然后是俩货,好像是他们的面包车坏了,就坐车后备箱那儿等着搭车,结果我都快经过他们了他们才伸拇指表示搭车,就这么又错过了。也不知道后来这帮家伙被雨淋得多惨。
往前没开多久我就到了云的下方,下方有一个城市,城市碰巧就是林肯。所以刚到林肯就赶上大雨,时间也正好晚上7点多了,我就打算找个星巴克随便吃个面包,等再开40分钟到了奥马哈再吃。没想到花了不到20分钟绕城市找了一圈,GPS上显示的两个星巴克全倒闭了。可见林肯也就是个小城,虽然在本片中算最繁华的地方了。有趣的是偶然看到座林肯大学,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好从我窗外经过,顿时很感慨。
索性就在林肯吃个饭。城市不大,真没什么可挑的。唯一一家我认识的非快餐是Chilli’s,同时也是全城最火的餐馆之一……我一进门都呆了,从没见过一家Chilli’s这么火。里面大多都是本片中那种大爷大妈,女的肉肉的,男的看上去特别闲,典型的中部白人。吃饭都比较慢,吃完饭都聊会儿天,不急着走。我等了20分钟都没座,雨都停了。得,叫了个外卖,晚上到奥马哈吃。
奥马哈是Nebraska首府,紧贴着Iowa州。晚上旅馆车来车往,大家都是别的州来的,都互相聊各自州的事。这种中部州都是靠来往交通勉强维持经济的。Wyoming, Nebraska, Missouri, South Dakota, North Dakota这些州的经济中心都在边界线上。
在Omaha晚上又出去补了一顿,找了家叫Gengis Grill,成吉思汗烧烤的店。挺实惠的,类似自助铁板烧。那年这店仅在中部几个州有分店,刚才一查,所有南部州都有了,反倒是我去的那家改叫什么Hohot Grill,呼和浩特烧烤,也在中部好多分店。也许蒙古风情比较适合中部南部的村民吧。
接下来还值得一提的是Iowa。Iowa往东北基本就到芝加哥了,繁华之地不必提。其实Iowa的生活水平已经明显比之前几个州要好,比如休息区都很像模像样了,但Iowa有它的乡土之处。
大多数开车的人都对汽油品牌有自己的偏好。也许Chevron和Shell的爱好者比较多。当然,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品牌,比如加州的76、东南的QuickTrip。Iowa统统没有这些,几乎只有两个当地品牌Kum&go和XX’s(类似Denny’s这种名字)。加油站好多也巨简陋。我还记得那天中午好不容易找到个加油站有餐馆,还是家Subway。行吧,虽然几乎没吃过(因为不爱吃)。于是去对面加个油回来发现——Subway坐满了,人都坐到窗户沿上吃了……我在旁边小镇转了一圈,说Subway是这个镇里唯一的饭馆并不为过。我只好在加油站的速食区买了炸鸡块。
过了Iowa,进了Illinois,植被随着经济一起繁茂了起来。人们都靠着芝加哥的经济过日子,已经不是那种中部的生活了。在去年我又经过过New Mexico,Oklahoma, Arkansas, Mississippi 等等这些中部州,然而那里的人们更接近于南部的生活,人种也更复杂,不是本片中那种纯种的单纯的中部、中北部白人的生活。以后如果去黄石公园的话,也许会顺路去一下South Dakota和Montana这些地方。在那里也许能更贴近本片所试图描绘的生活。
《内布拉斯加》影评(十):举重若轻父子情
亚历山大佩恩的《内布拉斯加》是本届电影节唯一一部黑白电影。这部讲述父子关系的公路片,简单、真挚、温暖、幽默,举重若轻地沉淀出家人之间的情感。以诙谐地视听,描绘出从一对父子,到一个家庭,到一个村庄的人物性格,着笔简洁、准确,令人物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张力和喜感,是一部情感举重若轻的电影。
上了年纪的父亲伍迪,不但是个酒鬼,还不知从哪翻出来一张中奖的单子,深信自己中了100万美元的大奖。为去领奖他需要从蒙大拿走到内布拉斯加。小儿子大卫百般不愿意,却不得不驱车带他前往,只为让他死心。经过两天的颠簸,他们全家集合在了父亲成长的小镇,“百万美元”身份引起小镇里人们的骚动。最后父亲终于面对没有中奖的事实,而父子关系却得到深入修复。
影片中设置了两个命题,第一个是“父与子”。大卫一开始对父亲的举动是完全反对和无奈的,他陪伴的理由只不过是为了让父亲死心。然而在父亲真的面对一无所有的结局时,他却反过来扮演了“上帝”的角色,满足了父亲的愿望。两人对话不多却性格鲜明,这之中父与子关系的变换,以及他们彼此间身份的置换,成为影片中最重要的情感线索,也是全片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组关系。
第二个命题是“金钱效应”。当小镇里的人们全都误以为伍迪中了百万大奖时,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不管有无意识,所有人都开始挖掘自己与伍迪的关系。由此展开他们对伍迪的印象,并且暴露他们的对金钱的欲望。在发现得奖根本是一场空时,他们的情绪要比伍迪本人还愤怒,一改之前的友善,变得粗鲁、讨厌。 仿佛失去了什么。这种效应的产生,反映出人心很本质的东西——对利益的追随。不难理解导演在片中为何要采用“一视同仁”的标准。其实只是提倡不追随。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中情感的处理,细腻又流畅,属于能沉入你心底的作品。导演用幽默的台词,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群像。流畅工整,无可挑剔。
(原载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