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囚漫步》经典影评集
《死囚漫步》是一部由蒂姆·罗宾斯执导,苏珊·萨兰登 / 西恩·潘 / 罗伯特·普罗斯基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囚漫步》影评(一):to be or not to be
像《死囚漫步》这样的电影注定会引起非议,因为原作《死囚漫步》就是一部坚定的反对死刑的小说,以作者普蕾琼修女亲身经历做原型。美国大概是“西方发达国家”里少数几个没有废除死刑的国家之一,尽管在60~70年代由于宗教和人权人士的反对浪潮,各州停止执行死刑,但随着1976年最高法院裁定死刑本身不违宪,死刑制度又恢复了。但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甚至电影的女主角在访谈中说“我从未在银幕上见过如此有个性的修女形象,海伦的故事虽不免有些荒诞,却展现出博大的爱。”正是死刑议题的复杂性使得苏珊·萨兰登的演技展现地淋漓尽致,并使她获得了一座小金人。作为有死刑传统的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传统”这两个字和死刑正当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死刑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是显然,大家都不理解传统是什么,偷一英镑的东西或一片桑叶都可以判处死刑也是悠久的传统之一。尽管这一点看起来使支持死刑和反对死刑的人都很难堪:死刑的存废取决于大众的喜恶而不是某些深刻的道德基础。
但争论仍是必要的,没有争论,我们就无法认清我们所支持和反对的到底是什么。神父举旧约以血还血,修女举新约恩赦和复圣。警长说:圣经说以眼还眼,修女说死亡对于通奸、卖淫、同性恋、侵扰圣地、渎神和不敬父母也是一种惩罚。宗教传统和我们的重刑传统一样,其基础早就已经消解了。被杀女青年的父亲的观点则是杀害了两个青年的马修是禽兽。尽管看起来很情绪化,但这个观点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渊源。当一个人使用暴力伤害社会其他成员的时候,他就不再是社会的一员,他以自己的行动将自己推入原始的自然状态,他与社会为敌,丧失了为人的资格。而在中国,墨子曰杀盗非杀人。如果说杀人时,杀人者处于被野兽般的激情所驱使而失去人类理性还能得到承认的话,那么一旦杀人者被逮捕,他的这种激情的状态,非人的属性就消失了。而将杀人者排除出社会,在现在看来不会得到大部分人承认的。更复杂的还在后面。在事实确认和死刑执行上,争议不断。冤假错案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即使不是冤假错案,正如电影中为马修辩护的税务律师所言:假如马修多点钱,他可以聘请多位大状,一流的调查员,弹道学专家,还有心理学者,综合的理想的陪审团(当事人可以对陪审团的选择提出异议形成有利于自己的陪审团)。本案中另一个同案犯就只是如此免于死刑。和罪行无关的还有当事人的政治倾向和观点。马修在贫民区长大,一方面受到歧视,另一方面歧视黑人支持纳粹主义。如果他没有犯下罪行的话,这些东西不会给他带来刑罚或死亡之虞,但现在这使他“活该被处死”。假如他有一个媒体形象顾问的话,他不至于后悔“我实在不该这么胡说”。另一方面,死刑从斩首、活埋进化到电椅、枪击再到注射。然而,这些改变反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我们愿意改善死前的痛苦却对死亡这一消灭人的存在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如果马修是一个穷人,在胁迫下参与犯罪,又悔罪的话,我们面临的道德难题就显得小得多,然而影片的力量在于将道德难题直接呈现出来,他穷,但他是个种族主义者,直到死亡才悔罪,直到死亡才坦白罪行的犯人。
谁应该死去?我们如此重视受害者被杀害这一事实的原因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珍视生命胜于其他的表现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支持剥夺另一个生命的决定?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它成功地引起了争论。使我们反思死刑的道德基础,思考死亡对于人类的意义。支持死刑的人们,请想一想,死亡的真正含义,如果没有答案,请给死刑犯人一个思考答案的机会。
《死囚漫步》影评(二):浅谈死囚漫步带给我的一些感受
我一看电影就有些感受想要写下来写下来写下来,不写就难受难受难受哇。
若要认真探讨起来的话可说的太多了 但我仅想谈谈此电影给我印象较深的几部分 。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是大爱 信仰救赎着色较重 母爱比较隐蔽,也作用于对罪犯的救赎中 女主与罪犯男主的接触交流、救赎他的过程为主要情节 罪犯犯罪过程随情节推进逐渐揭晓真相 穿插女主童年故事(我觉得是服膺于母爱这个主题的) 所以平行看来一部电影大致讲三段故事 彼此联系并有所侧重
Father(教父 一再劝说修女,这些穷凶恶极的罪犯会用各种手段利用你,对,’经验‘大多数时候都不会骗人,但是后面有转折。
周围的人听说修女帮助罪犯的事儿,大家也告诉她:’他在利用你‘。
可敬的是修女的态度——她一再真诚地说:我第一次处理这种事情。(包括在慰问受害者家属顶着公众舆论压力的时候)她愿意尝试并为之努力没有放弃。
受害者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而宽恕总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总觉着只有旁观者能做到,修女身份特殊,也许她的大爱又是一种把人的情感引向宽恕大道的导引也未可知)
始终支持修女的妇女和律师都令人感动。
罪犯在写信前绝不会知晓自己会被一个修女救赎,我也没想到啊,他推诿得理所当然(表现行止 当然隐瞒了真相),修女又对他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法庭上诉为之奔走,测谎,探望母亲,怎么不真?若非看到最后他的坦白 我简直相信他没有犯罪。 (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好我想说的看法)
倒不如说罪犯在经修女感化 敢于面对自己品性的脆弱部分 终于意识到自己共同造成了这桩惨案之前 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算是犯罪',错在另一人(两人作案 男主算共犯)他为自己陈词理直气壮到我都信以为真 可人总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 为逃避更大的痛苦只好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的脆弱 首先自己就先相信 '美化'了自己的行端 而越多的言辞矫饰恰是破绽所在 他在逃避 逃避死亡 。纵使男主也会被感化 缘何非要在死亡迫近前 这就是电影情节的套路啊。
变数。或许,修女一开始是信任罪犯的,接下来的事件、众人的劝说、罪犯自己的表现 种种因素,她对于罪犯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没变的是她出于对罪犯的一种 情怀 (不想说爱 如何定义? )她常说:‘受召唤而来’ 。 乃职责所在 。 ‘特立独行需要勇气’。她思绪清楚,别于情欲的昏聩。’我不想你在生死关头还如此轻佻放浪。‘(回应罪犯的言语挑逗) 这有别于一般的男女情爱,修女的爱疆界似乎很宽很宽,罪犯死前感受到被爱 对修女说 我爱你,与修女付诸的爱又不能等同了,我们要思考思考思考啊,关于爱。
再说母爱这条线,修女的眼睛澄澈,笑声爽朗,现在的她真诚如厮,然而电影还是穿插了她小时候并非那么善良的过往,兴许是看这罪犯回忆起自己的’罪‘,但在母爱的庇护下,她‘改正’了,而现实中她去探望罪犯母亲出于此,情节如此联系是我的猜测,罪犯爱她的母亲啊 对于他后来的坦诚还是有作用的。
我喜欢电影人物镜头下不带妆的真实,
受害者家属大叔回忆时的笑 直达肺腑 令我嘴角不自觉上扬 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超出演技之外
修女哭时眼眶泛红,是那种粉红 纯真又楚楚可怜 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我觉得这种真挚比上妆要美得多。
从不同层面看这部电影,就中西文化差异而言,(我就随便讲点见仁见智嘛)
对神职人员的尊重是一大特色,(这是修女能成功的一个因素,但也推修女上风尖浪口啊,公众会觉得修女居然帮杀人凶手)
离婚以忘怀(受害者家属承受不了丧子打击,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或许是个忘记伤痛的好办法)
我知道这个电影的主题或许理想化,在它强调的信仰背景下 。电影向我表达的就是 信仰的意义是引导人性向褒的品质靠拢 。
嗯故事讲得挺好。
《死囚漫步》影评(三):"Thank you for loving me."
看的过程中,很多模糊的、藕断丝连的记忆碎片掠过……奥威尔的《绞刑》,那个静静残忍着的小故事……《黑暗中的舞者》末尾,踏板放开、Selma霎时悬空的那一声突兀的响,这么多年过去,仍仿佛砸在心上……很多,很多,难以记录,说不清楚。
选择愚昧的仁慈,或者,自欺欺人的公平?
都是,又都不是。
近尾声的时候——准确地说,马修的最后一天——几度哽咽,我。
眼泪终究没有流下来,刚刚好,如果这个故事让我痛苦、让我崩溃、让我失控地痛哭一场,就没有意义了。
我的心情复杂,并不缺乏温暖,我很疲倦,仍有能力思考。我有一个庞大的念头,一半是影片要展现出来的,一半是心中执念,二者矛盾着共生于我体内。目前,准确地说是在未来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有结论,甚至会是一生的迷惑,但重要的是,我从未停止思考,我愿意正视这个无比严肃而艰难的问题,我不愿选择逃避,我嗜血,却不肯恣意杀戮。
我不是冈田以藏。甚至就算他,也需要内心的平静。
我看到刑床上的马修瑟瑟发抖,那仅仅是出于他还活着的本能,那是一切之源,超越恐惧。
也许死亡并非救赎,也许不是只有活着的人才有罪孽,然而只有活着的人才会凝视,才会颤抖,才会对着自己永远也还不清的老人说“希望我的死能够给你们带来宽慰”。
我想到另一位马修,悲惨的马修·谢泼德,想到他的父亲在两个凶手的庭审上几乎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明明白白是大快人心的话语:“我很愿意看着你们死,但我给你们一条生路,让你们活着,时刻记住我的儿子,为了纪念他,我让你们活着,但愿你们长命百岁。”
我想到片中那个忘记了名字的人被处决的那夜,大群人满怀热忱地倒计时、兴奋地为他的离世而欢呼,角落里一小撮为死囚祈福的人围拢的无助的小圆圈和手中并不明亮的烛光。
我想到马修的母亲说“如果我能抱住他,我绝不放手”,想到她故作轻松地告诉马修:“有人问我你的葬礼的安排事宜,我生气地回答,‘他还没死呢!’”
这对比,令人无法不动容,只要不去想凶手施暴时惬意的笑容和受害者惊恐绝望的眼神……
我想到很多,但我只是个小人物,我会、我必须、我一定会在我爱的人和动物万一受到恶意伤害后残酷复仇,除此之外,我什么也做不了。有很多宏大的、细碎的、凌厉的、宽容的想法,也只能是想想而已。
然而,我意识到,一个人,无论功勋卓著或与世无争,无论泽被苍生或罪恶滔天,在生命的最初和最后一刻,与任何定义和符号都无关,仅仅是,生命本身。恨很难治愈恨,即使我们始终找不到更好的药,哪怕拖到真的没有时间了的那一刻,也许也会足够幸运到真心真意地对某个人说出一句——
quot;Thank you for loving me."
另:
如果马修强暴的是那位倒霉的小伙子,不知海伦修女是否依然待他如此?上帝这家伙可是很不待见同性恋者,尽管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
《死囚漫步》影评(四):罪恶的代价
也许是思想觉悟、生活阅历还不够,或者本身对待罪犯的态度依然比较极端,即使看到Matt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最后的忏悔,我依然无法对其报以同情,并认为只有对其执行死刑是惩戒犯罪的最好办法,才能予以受害者亲属告慰。
假设Matt没有被判处死刑,也许他最终都不会承认自己的罪行,还是会把责任推卸给外界,抨击不顺眼的一切并且逃避自己的错误。一定程度而言,犯罪者的心理是很强大的,也是扭曲的,被判处死刑之罪犯更甚,我并不认为不到生命的尽头他们会真正的忏悔。而且即使他们忏悔了,也无法弥补受害者所受的折磨,消逝的无法平静的灵魂以及亲属遭受的痛苦。
当然,罪犯也是人,拥有受尊重的权利,赋予其诉讼权利乃至精神救济均无可厚非,但是他们也该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代价。想要灵魂得到救赎,那就下辈子不要作孽吧~
《死囚漫步》影评(五):灵魂的救赎
重温了一部经典的电影《死囚漫步》,也被译名为《死囚168小时》。这是一部关于死刑的电影,却又不同于以往讲述死刑的电影。这部影片的导演是著名的蒂姆·罗宾斯。在影片中,导演有自己的思考,他客观、克制、冷静、公正,并具有全方位的悲悯目光。他深刻地明白每个人对于死刑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对死刑他虽有自己的答案,却始终都没说出来,他没有凭借电影的话语权来影响观众的选择。因此很显然,他拍的这部片子并不是简单地给死刑投赞成或反对票,而是将死刑提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一个跟人性有关的哲学命题。
这部影片的梗概是:影片的男主人公庞塞斯特是一个桀骜、放荡的小混混。一日,其与同案罪犯一起在一个偏僻的林中挟持了一对青年情侣,两人凌辱了女孩并残忍地杀害了这对情侣,将尸体抛弃在林中。后来,庞塞斯特被自己的前妻检举,最后庞塞斯特的同案犯被判处终身监禁,庞赛斯特被判处死刑,但他却一直坚称是同案犯杀死了两名被害人,而自己只是在旁观看并没有插手。女主人公海伦修女是一位奉身于公益事业的神职人员,她出身在律师家庭,却为了公益事业住在黑人遍布的贫民区。一天,她收到庞塞斯特的来信后,去监狱探望庞塞斯特,并答应为庞争取停止执行死刑的机会。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孤立,毅然决然地为庞赛斯特向特赦委员会、州长以及联邦法院寻求机会,并答应做庞被执行死刑前一周的心理安抚师。而这个职位极少有女性来担当,而她也从未承担过这样的重任。海伦修女通过一颗正义、包容、慈悲的心,使得庞塞斯特幡然悔悟,最终承认是其杀死了其中一名被害人,并在恐惧、忏悔中走进行刑室。他被注射毒针后,生理上的痛苦,让他心理上终于愿意真心地向被害人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悔恨和诚挚的歉意。
影片的片名两种译法都是恰到好处的。“死囚漫步”的英文是“Dead Man Walking”,这是美国狱警的一句俚语,当死囚走出牢房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狱警就会说这句话。影片中对于这点,有特写镜头。当狱警带庞塞斯特走出牢房去行刑的时候,他大声说:”Dead man walking.”,这句话表示死囚将走上最后一段人生旅程。这短短一程,仿佛阴阳两界的叹息桥,走过去便归于另一个世界。
而影片另一个译名是《死囚168小时》,这168小时对于庞塞斯特来说是等待救赎的168小时;对于海伦修女而言,是用自己的力量和信念拯救一个死囚的168小时;对于被害者家属而言,是终于可以看到杀害自己子女的“禽兽”凶手得到应有的报应的168小时;对于庞塞斯特的家人而言,是即将与庞塞斯特永久告别的168小时。这168小时,短短的7天,对于影片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充满纠结和伤痛的168小时。所有人的纠结都似乎结束在庞塞斯特执行死刑的那刻。庞塞斯特终于在最后悔悟到自己的罪行对于被害者家属造成的巨大的伤痛,并真诚地向他们坦言自己愧疚和悔恨,他罪恶的灵魂会因为他最后的悔恨得到解脱和释然。善良的海伦修女用自己的真诚、宽容、慈悲感化了一个曾经犯重罪却没有真心悔悟而是一味地抱怨前妻、抱怨同犯、抱怨政府、抱怨社会的罪犯,最终愿意真心悔恨。被害人的爸爸也在看到海伦修女的努力下,渐渐对于庞塞斯特不单只是怨恨,也在最后选择了原谅,甚至在庞塞斯特的葬礼上出现,并愿意跟海伦修女一起做祷告。甚至被害者的情侣在庞塞斯特执行死刑的时候,两个人的亡魂出现在死刑室的玻璃上,也意味着两人对于庞塞斯特的原谅,两人的灵魂终于得到慰藉。而这种慰藉并不仅仅因为庞塞斯特得到应有的惩罚——执行死刑,更是因为庞塞斯特真心的悔过。
这部影片跳出了其他法律影片中关注案件证据、程序正义,或是讨论死刑正当性等问题的程式。导演在影片中更多是展现出一个罪恶的死刑犯被真诚的修女感化,最后真心悔悟,灵魂得到救赎的故事。但是这个救赎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起初庞塞斯特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是糟糕的。在面对善良的修女,庞塞斯特表现得轻浮、不诚实,他不愿坦露自己的真心,只是想利用单纯的海伦修女,他欺骗修女说自己没有参与杀人而只是在一旁看同伴杀害被害人,他企图通过这一事实来得到修女的同情为其争取停止死刑的机会。对于修女他不是全然相信,但是却只能寄希望于修女上,由此可见他待修女并不像修女待他那样真诚。而且在入狱那么久,他对于自己的罪行却没有真心地悔过,而只是一味在想如何逃脱死刑的命运,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罪恶的双手造成了两个无辜的家庭一生的伤痛,甚至他视残暴的希特勒为自己的偶像。他在面对修女,在面对电视台访问时说出的那些狂妄、不知悔恨的言语似乎印证了外界对他下的定义“禽兽”。他的种种表现在观众看来确实也正如禽兽一般,观众面对这样一个糟糕的形象并不会同情,也觉得判他死刑是罪有应得。而就是面对如此一个狂妄、不诚实的死刑犯,海伦修女并没有如此放弃拯救庞塞斯特的机会,她相信耶稣所说“即使罪大恶极的人也有其存在价值(Every person is more than their worst act)”。她在与庞塞斯特的一次次交流中,在海伦眼里,庞塞斯特不是那个万恶不赦的罪犯,而只是一个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内心充满不安和恐惧普通人,只是一个在14岁丧失父亲之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庇护而只能崇拜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暴力和强权的弱势群体,只是一个因为没有拥有足够的钱起优秀的律师为自己辩护而被判死刑的穷苦人民。海伦对于庞塞斯特是同情的,怜悯的,所以她在亲人的反对,朋友不理解的艰难境遇下依然为庞塞斯特寻求获得免除死刑的机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修女认为庞塞斯特是无辜的,是无罪的,是善良的。她质问庞塞斯特为什么要旁观同伴残忍杀害两个无辜的青年;她质问庞塞斯特为什么要崇拜暴力和血腥;她质问庞塞斯特为什么在犯罪后依然执迷不悟,依然只是抱怨他人,抱怨同伴,抱怨整个社会。所以她知道纵使庞塞斯特有千万条犯罪的理由,但是他犯罪的罪行确是给别的无辜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确实是罪恶的。但是这种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庞塞斯特罪恶的灵魂也是需要得到救赎。所以她尽自己的所能,希望在庞塞斯特和被害者的家属中间寻求一个平衡。她出现在被害的男孩的家里,看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却因为这件事情变得支离破碎,孩子被杀害,伤痛的父母离异,她很悲痛。她去被害的女孩家中,听到被害的女孩的父母讲述女孩的事迹,她随着女孩的父母一起流下了悲伤地眼泪。她希望用自己的真心让被害者的父母心灵上得到慰藉。可是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神职人员,只是一个从来没有处理过类似问题的修女,尽管她出发点是真心的,却在无形中伤害了被害者父母的心,所以她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被害者父母的认可,他们认为一个没有生育过的女人,不可能了解晚年丧子之痛;一名修女呼吁停止对“禽兽”执行死刑,简直就是逆天而行。修女救赎庞塞斯特的过程是艰辛的,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也正是这份艰辛,让庞塞斯特看到修女的伟大和无私,渐渐卸下自己的心房,让修女渐渐走近他的世界,让修女用自己的善良一点点感化他。让他明白自己的罪恶,让他学会忏悔,学会包容,学会爱别人。所以最后庞塞斯特对亲人的态度改观,不再是厌烦自己的母亲只会在法庭上哭哭啼啼,对于自己没有一点帮助。他学会了爱,在临刑前他在电话中对自己的母亲说:I love you!对被害者家属也真心的悔悟到自己的罪行,所以他在被注射毒针后,向被害者家属忏悔。对帮助自己的修女,他真心地感谢修女对于自己的救赎。最后他对修女说:I love you! 说明他真正地懂得爱的含义,所以他的灵魂最终得到救赎。
看完整个影片,观众在修女的救赎过程中,会随着修女对于庞塞斯特的感化,渐渐不再对于庞塞斯特充满厌恶和愤怒,也慢慢学会原谅,甚至在最后,我们似乎对于“庞塞斯特是否应该用死来弥补他犯下的罪”这个问题那么关心。因为一个已经学会真心悔过,学会如何去爱的灵魂比肉体上被处死更重要。这或许就是导演想要表达自己对于死刑的想法吧。导演没有谈论是不是应该保留或者废除死刑,因为这是个没有结论的话题。而是希望观众可以看到灵魂上的救赎比死刑本身更重要。
这是值得人深思的主题。那些犯下让人发指罪行的罪犯,无论是出于对于死者父母的慰藉,还是出于对于社会上罪恶行为的一个警戒,大部分群众和我们的政府都是希望这些罪犯可以得到应有的惩罚,判处死刑。但是又有多少死刑犯是真心悔过之后坦然面对死刑的呢?或许大多数死刑犯直到行刑前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有多深重,他们只是单纯地害怕死亡。所以在死刑犯行刑前对于他们心灵的救赎是多么的必要。灵魂上的悔悟比肉体上的行刑来的更重要。所以在现实中如果我们能够在法定限度内,给死刑犯更多缓释的时间,对其情绪予以更多的人性疏导,即使不能像影片中那样让其有如此深的感化和顿悟,但对于受刑者及其家属、对行刑者和观刑者,都可或多或少卸下了一些心灵重担了吧。
《死囚漫步》影评(六):没有性格的电影
7.2
本片算是一部几个的电影,鲜明的两个人物,女主和囚犯。鲜明的故事主线。徐徐道来的故事。课也正式这样的娓娓道来,这样的公式化,没有太多缺点的道来。反倒显得本片并没有太多自己的特色。
没有自己的性格,没有非常核心的主旨是本片的一个缺点
1.本片仅仅是站在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来传播,和表达宗教的博爱吗???通过女主这样的一个角色来表现这样的一种博爱吗??
可是导演又拿出了很多干扰的事件来模糊这样的主线。大大的削弱了这样的主旨。反倒给观众更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个杀人事件。这个是主旨是站不住脚的。
2.或者本片是通过一个非常冷静的视角来交代,真正的罪与罚,以及这样的罪与罚背后的反思。这是本片却又做不到真的的客观冷静
3.我觉得导演最有可能表达的是第一种的博爱。因为在故事的结尾,大段的渲染和不用的镜头来,感性的,来带动观众的情感。
本片整体看下来,并没有直击内心,让我去反思真正宗教所谓的博爱。只是导演拿了宗教的钱,做了一部公式化的电影而已。
《死囚漫步》影评(七):好莱坞 "铁三角”........................内详
。。。。。。。。。。。。。。。。。。。。。。。。。。。。。。。。。。。。。。。。。。。。。。。。。。。。。。。。。。。。。。。。。。。。。。。。。。。。。。。。。。。。。。。。。。。。。。。。。。。。。。。。。。。。。。。。。。。。。。。。。。。。。。。。
。。。。。。。。。。。。。。。。。。。。。。。。。。。。。。。。。。。。。。。。。。。。。。。。。。。。。。。。。。。。。。。。。。。。。。。。。。。。。。。。。。。。。。。。。。。。。。。。。。。。。。。。。。。。。。。。。。。。。。。。。。。。。。。。
当好莱坞 最“左”的 一男一女, 外加另外一个重量级的同类型人士,走到一快 拍一部 电影。。。。 结果是什么?
。。。。。。。。。。。。。。。。。。。。。。。。。。。。。。。。。。。。。。。。。。。。。。。。。。。。。。。。。。。。。。。。。。。。。。。。。。。。。。。。。。。。。。。。。。。。。。。。。。。。。。。。。。。。。。。。。。。。。。。。。。。。。。。。
。。。。。。。。。。。。。。。。。。。。。。。。。。。。。。。。。。。。。。。。。。。。。。。。。。。。。。。。。。。。。。。。。。。。。。。。。。。。。。。。。。。。。。。。。。。。。。。。。。。。。。。。。。。。。。。。。。。。。。。。。。。。。。。。
产出一部 好莱坞 历史上最“左”的一个电影。。。。
《死囚漫步》影评(八):你可曾感到孤单
从记事到现在,能记得很清楚的梦有两个。一个是成年前经常梦到的情境——丢鞋子。因为重复,所以会记得很清楚。而另一个只一次出现,便常会出现在阴郁无助时我的脑海。这部电影让我不由的又想起那个梦。
那个梦是这样的:一个被判决死刑的囚犯在被押到执行枪决的车上时挣脱了,然后就有警察抓捕。犯人赤裸上身被手铐脚镣缚着,绝望的嘶鸣着,而冷面的警察则用很粗的绳去围捕他。警察两人一组执着绳的两端并不急着拿下,却不断的抖动绳索。绳索舞动却不像孩童跳绳游戏搬有趣,像冷血的猎捕。我被自己的哀号惊醒,久久不能入眠。
原来生命就是这样孤独、无助。总是要独自面对成长中的选择,没有人在你作出决定的那一瞬指给你正确的方向。当你误入歧途,那些正义的使者更要将你逼上绝路……
我们的成长要面对怎样孤独的抉择啊。谁能陪着我们走过崎岖的一生,让我们避开歧途远离祸患?是上帝还是观音……我们身边潜伏着太多的仇恨,太多的麻木。我们孤独的行走,孤独到生命的终结时遇到一点点的同情和悲悯都会觉得得到救赎。
“你可曾感到孤单?”马修问。“是的我们都很孤独。”这是海伦的回答,也是我的。
《死囚漫步》影评(九):我只感到愤怒,然后低下头看到又冷又硬的自己
随便翻了翻靠前的几篇影评,都是博大宽容向的,
我一开始是不太认同的,
但最近历经两个网课不同的社区氛围,似乎又能对照顾死囚的情绪多了分理解。
### PART I 愤怒
我自己观影时,
修女探视死囚、死囚家人情绪、死囚暴露其极端思想,
这些情节我都没太大感受,只抱着静静旁观这个故事的态度去观察,
毕竟像死囚自己说的,存在着他没有动手而是被同伙陷害的可能。
到电影最后,死囚终于坦白他也参与了杀害情侣和轮奸,
妈的这时我就出离愤怒了!!!
和监狱的神父说得一样,
这货在修女面前的种种表演都他妈是在装,
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可能的救星,
犯罪时那monstrous的一面都深深埋起来了。
我不懂刑法和社会伦理,
我属于那些“需要弄死罪犯以平息自己的愤怒”的社会大众,并不觉得这样的想法有什么不对,
我不能理解这部电影探讨的话题——有什么可探讨的呢?
也不太明白修女让这个死囚从抱怨环境到反思自己的转变——修女对这个死囚做的工作有什么价值呢?
### PART II 看到又冷又硬的自己
这一段联想有点散漫,
缘起我最近在学习的两个网课,
一个来自国外某社区,一个来自国内某社区。
两个课程都有难度,都需要自己额外下功夫才能通过。
两个课程的老师/助教/社区氛围给我的感觉完全相反:
* 国外网课遇到难点时老师会预警;社区讨论活跃,助教各种回复和鼓励;其中一个助教还很暖心地录了个视频上传Youtube提示思路;攻克难点后我会很开心地去讨论区分享感受&写给比我更白的小白一些建议。
* 国内网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和作业之间的难度跨度过大,老师的态度是“参考链接在这自己翻去吧”,我很容易就掉到焦虑区和恐慌区;社区讨论条目数到现在三星期了一个巴掌也数的过来,我自己的心态是怕提问了被高冷嘲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
回到电影,
看这个电影我的想法是“啊呸这货本来就犯了罪就应该弄死,管他死前怎么想呢”,
同样风格的思考模式放到网课上可以变成“这些学生本来就该学会这么些东西,管他学会之前虐得多痛苦呢”。
(⊙_⊙;)
这么说来,我是被课程设计者当做那个死囚来看待了,简单粗暴直达目的就好。
站在路人的角度,
我会希望简单弄死死囚就好;
站在学生/死囚角度,
我又会希望老师/助教/社区能像那个修女一样,
多考虑一点我的心理感受,
多和我沟通,陪伴我走完通往知识的这条不归路。(这个类比感觉有点怪怪的)
这样看来,我就理解了死囚的心理需求,
对一个连个死囚都那么关爱的社会多了一分敬意。
对死囚话题可能我还做不到宽容,
但在其它情境,例如设计一个课程时,我想我会更加考虑受体的感受。
《死囚漫步》影评(十):向死而生
特别推荐 Nusrat Fateh Ali Khan 和 Pearl Jam 主唱 Eddie Vedder 合唱的歌曲Face of Love,为这部探讨死亡的电影增添了许多宿命东方色彩;在电影常规OST之外,又出版了一张以 Nusrat、Amina Annabi、V.M. Bhatt 为主的延续OST《THE SCORE》(上图右),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意味。
Face of Love:
http://www.nes.aueb.gr/~antoniad/music/Dead%20Man%20Walking%20-%20The%20Face%20Of%20Love.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