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烟》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烟》经典观后感集

2022-05-23 02: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烟》经典观后感集

  《烟》是一部由王颖 / 保罗·奥斯特执导,哈威·凯特尔 / 威廉·赫特 / 杰瑞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烟》观后感(一):老男人唠嗑 越唠越有

  据说王颖执意坚持要让保罗奥斯特的名字与他一起作为本片的导演,联合导演在美国是很奇怪的事,王颖可真是个不贪功抢名的好人。很想知道他们两人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合作,尤其是最后一幕,到底是王颖还是保罗的决定。我不确定这一幕是否称得上杰作,但它很独特,恰到好处,甚至唯一,因为不能想象这处理方法可以用的别的影片里。

  最后一幕是奥吉和保罗坐在餐厅里吃饭,交代完画面背景,特写镜头里就只剩下奥吉的脸。在影片的尾声,奥吉对着镜头口述了他的一个故事。就好像,保罗奥斯特在对你朗读他的某部小说。不得不承认这一幕的画面很沉闷,但我们同时又被奥吉的故事所吸引。而更加令人吃惊的是,在真正的结尾处,伴随着音乐,奥吉口述的故事又以黑白影像再现。出人意料的处理方式,文字叙事与影像叙事相继呈现,观众所得到的信息在两种不同的叙事语言中得到了双重补充和印证。我觉得这是作为作家的保罗奥斯特和作为导演的王颖联合制作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惊喜。

  喜欢影片明朗的白色调,在布鲁克林与纽约之间穿行的白皮快车,没有云彩也不是蓝天的纽约街巷里隐约的忧伤和欢乐。人物对白无懈可击,没有罪恶,没有坏人,只有男人们各自的日常生活。

  《烟》观后感(二):那些如烟飘散的日子,我们尽在其中..

  "他说,他可以称出烟雾的重量."

  "称烟雾的重量,就好象称一个人的灵魂.

  但是他做到了.

  他称了一颗没抽的烟的重量.然后点燃这颗烟,称烟灰和烟蒂的重量.

  用烟的重量减去烟灰,烟蒂的重量,剩下的,就是烟雾的重量."

  ---------

  PAUL在看AUGGIE的相册.

  4000多张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不同日期的照片.记录了10几年来,第三大街与第四大街的拐角,每天早上8点的那一瞬间.

  "他们是不一样的,有明亮的早晨,有阴暗的早晨,不同的人最后变的相同,相同的人,最后消失."PAUL在照片中看到了自己去世的妻子."那是我最爱的人"他哭了.

  4000多个日子,被记录下来.黑白的照片.黑白的色调,黑白的景物和人们.4000多个黑白的早晨.一天一天的看,似乎每一天都变化不大,又似乎每一天都截然不同.时光在这4000张黑白的照片中静静地流逝.日子是如此平淡,却又如此地悄然改变着.某一天,PAUL的妻子被子弹打中丧命.某一天,AUGGIE18年半以前的情人来找他,请求他帮助她都不能肯定是否是他骨肉的女儿.某一天,一个17岁的孩子与他12年不见的父亲相认.某一天里,有太多的不可猜测.我们可以记录,然而不可改变;我们可以憧憬,然而不可预言.4000个日子的累积,是沉重,还是辛酸..

  ---------

  AUGGIE去还钱包.开门的是一位失明的老奶奶."孩子,我就知道圣诞节你是不会把奶奶一个人扔在家里的."AUGGIE装做是钱包的主人,和老奶奶拥抱."她知道那不是她孙子,她不说."AUGGIE和老奶奶共度了圣诞节.老奶奶笑的很欣慰.AUGGIE在老奶奶睡着的时候离去,偷走了他从卫生间里发现的照相机.后来AUGGIE想把照相机还回去,老奶奶已经不知所踪.

  一个充满惊奇的日子.

  老奶奶虽然看不见,但是笑的很高兴.虽然不是他的孙子,但是谁又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圣诞节她没有孤独,她在她也许是最后一个的圣诞节享受到了快乐.一个陌生人给他的温暖和亲情.然而AUGGIE又何尝不是呢.这是一个奇遇.AUGGIE为自己偷了老奶奶的照相机而懊悔.然而,那更象是老奶奶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因为他的善良和怜悯.生活会在适当的时机,给我们一个幸福的奇遇.那是属于我们的礼物,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我们的小小快乐,我们心灵上的尽情放纵.生活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让我们失去些什么.那些就在我们身边的人,会忽然消失不见,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惯,发展,会忽然改变.另我们措手不及,另我们悲痛惶恐或者小小的失落.不管生活怎么样,我想还是应该善良,宽容一些.也许最后这段情节的配乐要表达的,也是这个吧.向最后的配乐致以赞美,因为真的很美妙.

  最后是我想说的一句话:

  那些如烟飘散的日子,我们尽在其中..

  《烟》观后感(三):问题在叙事结合中的解决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SMOKE》)可以看作是导演王颖(Wayne Wang)奠定风格的一部作品,虽然近年来曾拍摄过一部与其风格差异的浪漫爱情片《曼哈顿女佣》(《Maid In Manhattan》)。《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从内容看应该算是一部与传统好莱坞电影走在两条路上的影片,片中没有高大威猛、英俊倜傥的男主角,美艳娇贵如花瓶般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女一号,浪漫煽情至奇迹泛生的爱情戏,火爆激烈的动作场面,血如泉涌、器官扭曲的暴力镜头,这些如今成为美国影片的标志性钩人符号。影片《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应该是可以属于基本类型之一的反映社会问题影片。片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通过几条叙事线展开现实生活中种族、代沟、亲情和责任等普遍存在问题的探讨。

  《烟》的故事主要围绕着雪茄店老板奥吉、失意作家本杰明和游荡的黑人男孩拉希德三个身份、生活环境迥异的人物展开,分别从三人的生活中投射出存在于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性问题。

  影片开场即以雪茄店作为场景,在顾客和店员的看似无聊的讨论中,直接引出人物,店主奥吉和作家本杰明。从本杰明和奥吉的谈话中可知他的不幸和失意,影片对于此处并未采取煽情的表达,而仅仅在不动声色中将本杰明的性格和生活困境作以交待。他依然如往常买了两包相同牌子的香烟,这一习惯性的行为也反映出他对往昔岁月和爱人的怀念,简单的寒暄后,安然离开。当他漫不经心的走在街上时,险些被侧面是来的车辆撞倒,多亏一位黑人男孩拉希德的及时帮忙。本杰明对男孩的反映似乎过于殷勤,这在拉希德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种族观念看来显得很难接受,同时也反映出本杰明自身生活的孤寂和空虚。他对于拉希德的回报是一顿简单的快餐和邀请他与自己同住,而后者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增添一点生气。至此影片将本杰明的叙事线展开,并通过这条线索来讨论黑人与白人之间生活的差别与相融中的矛盾。几天后拉希德的来访的确有些出乎本杰明的意料。在短暂的生活中,二人之间不断出现摩擦,但这种摩擦仅仅反映了两种生活习惯存在差别的人之间客观固有的矛盾,并非来自于种族间的歧视,这一点可以看出影片对于黑人与白人的沟通上持有的乐观态度。本杰明发现到自己生活方式被打乱后,希望拉希德离开,男孩也非常礼貌地接受了他的要求。但他却留下了一个纸包藏在了作家的书架上,这也为剧情的推进设下了悬念,同时纸包也在后面的各条叙事线的结合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另一段叙事线的开始同样发生在雪茄店内,奥吉十八年前的女友卢比不请自来,并告之他们的女儿菲利西迪已经怀孕并且正在吸毒。这对于奥吉来说是不会相信的,他不打算与卢比和所谓的女儿有任何关系,同时也没有打算帮助卢比脱离困境,这与其多年前的感情失败是密切相关的。二人的交流在争吵中结束。翌日,卢比亲自驾车来接奥吉去看女儿。当三人见面时,两代人之间不可沟通的矛盾开始清晰地显现。女儿堕胎了,话语间充满了对所谓父母的蔑视、指责和愤怒,这是奥吉第一次体会到卢比的心情,但他对这种场面也是无能为力。疯狂的吵闹后,二人只有悄然离去。这也可见影片对于两代人交流障碍的关注,同时思考了父母对于子女的责任应该在何时开始并怎样承担。但二人走后,女儿眼中流出的泪水,是否也包括了对自己行为的悔恨,这不免显得有些暧昧。

  黑人男孩拉希德的叙事线在于本杰明接触开始。拉希德在离开本杰明之前曾发生过什么影片并未交待。当他离开之后,本杰明才得知他是从姑姑家出走的单亲少年,且对父亲还有极大的怨恨。拉希德从本杰明处走后,来到一间黑人汽车维修站,并整日坐在对面观察、绘画,这种行为先前引起老板科尔的极度反感,但几天的时间内,二人之间却建立了友谊,而拉希德也正在窥视着科尔的生活和内心。科尔不清楚拉希德的来历,而他正是自己的儿子。男孩眼见科尔如今幸福的家庭也不忍破坏,于是离去。拉希德对于自己生父的情感也产生了变化,从开始的莫名憎恶到交流生活后的包容,也反映了影片对于亲情沟通和接纳的肯定,这与卢比、奥吉与女儿之间的失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奥吉和本杰明在影片开始的第一次见面,已经为后面各条叙事线的融合打下基础。奥吉在十四年中坚持每天八点在街口拍摄一张照片,他在关注着同一时间和空间中不同人的生存状态。本杰明在欣赏奥吉的图片时,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亡妻,这也勾起了他心底的痛苦和对妻子的怀念,同时更加反衬出自己生活上的没落和无奈。拉希德离开父亲后,又一次回到了本杰明身边,并被作家介绍到奥吉的雪茄店工作。叙事线在这里正式开始结合。而先前拉希德留下的纸包开始产生重要推动。纸包内是拉希德从劫匪手里偷得的黑钱5000美金,这对于本杰明而言有些无从思考,这笔钱在拉希德看来就是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拉希德在雪茄店的工作失误,只有自己来承担,他将这5000美金偿还给奥吉。奥吉似乎从这位黑人孩子身上重新对责任进行了思考,并将这笔钱全数交给了卢比。至此,奥吉和卢比的叙事线得以解决。拉希德见到奥吉被劫匪威胁的场面,自己报警后跑回到科尔的车库,打算和父亲一家平静的生活一段。本杰明和奥吉的意外来访,既打破了平静同时也是父子之间秘密真正被解开,真正的沟通也继而开始。虽然言语间依然充满了发泄,但亲情在争执结束后豁然展现。影片在这里达到高潮,主体叙事在这里基本都得到了答案。

  影片结尾处,本杰明出现在雪茄店中,但这次的着装和行为都发生了变化,他只买了一包香烟并打算戒烟,他在感情和事业上都重新得到了肯定。他受约为纽约时报写一篇圣诞节的小说,找奥吉搜集故事。奥吉也从卢比生活的烦恼中解脱。他们在快餐店的交谈与影片开始的情节对应,为影片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又将前面提到的照相机的来历作为圣诞故事作以交待,同时也将整部影片中探讨的社会问题融入于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中。结尾可见影片又回到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套路,人物的生活问题都得到了答案,虽然有些会显得模糊。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在叙事线的结合过程中同时将关注的社会问题渗透入每个人物的生活中。影片的意义不在于教育这些普遍问题的严重性和对问题产生的批判,而是对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只不过穿着不同外衣一般性问题的提出和思考。

  《烟》观后感(四):静默予痛:闲看《烟》与《冰风暴》

  一、《烟》(王颖,1995年)

  不苟言笑的奥吉没钱亦没运,惨淡经营一家小小的香烟杂货店。生命之于奥吉,更在每日上午九时的定时拍照,生活的琐碎之意全由这一件事牵引游走,暗里乾坤长,一晃14年过。某日奥吉的前女友大老远地跑来找他,说他的女儿处境危险,希望他援手一助。奥吉从未知晓人世中还有这样一个女儿,想来也不可信,泰然处之。

  落落寡和的作家保罗一日被小托马斯救于车轮之下,给了他住址,邀他喝上一杯。若干天后,小托马斯寻上门来,希望寄居一段时间。托马斯信口开河,语焉不详,却原来是拾得黑帮赃款,无处可逃,亦是听闻父亲出狱,四处寻父来了。

  王颖十多年前的这部作品,全班的美国班底,小成本的都市情景剧,种族、婚姻、家庭、间有黑帮,无情色打斗、无人伦情挑、无政治寓意、无两国文化争锋,和《喜福会》比、和《中国匣》比、和《世界中心》比,似乎都太周正也失之文艺了。

  我常念起坊间对这部《烟》(又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烟》)颇为看中的一个桥段,奥吉问顾客怎样称出烟的重量,众人皆不知,后来他说,是烟灰与整烟的重量之差。烟本缭绕无相,非得以实量称之,去烟而得烟灰,些小重量可沉于生命之所承受。黄碧云《烈女图》上有语,“她们活下来,只有到老的时候,死很接近了,恩怨和负荷才开始变得很轻”,一世之中沉重事体何可胜道,习见的烟(灰)的称量却以小博大、四两拨起千斤。缕缕香烟升腾,附会历来沉重之意,压在人身人心,成就的是不可言说的静默之痛。

  静默之痛,乃在奥吉前女友对他说还有一个女儿;静默之痛,乃在托马斯之父眼见儿子找上门来;静默之痛,乃在保罗之妻恰逢抢匪流弹,一尸两命。生命诸多事体原本只须承受,不可言说,静默里滋生苦痛亦只能在静默里消弭。

  奥吉问保罗最近怎样。保罗说前所未有的好,《纽约时报》正约他写篇和圣诞有关的文章。

  ——你可以雁过留声了!

  ——可直到现在,我还没想好怎样下笔。

  ——我有好多和圣诞相关的故事,你要不要听听。

  ——真实的?

  ——是的,和那台照相机有关的圣诞的故事。

  奥吉用这台照相机拍摄下14年来每日上午9点杂货店门前的街景,14年,其中的某一天、某些时候,保罗的妻子也曾走入镜头。

  14年中的某一天,保罗的妻子被抢匪的流弹扫中,把4个月大的孩子一起带走。

  ——虽然照相机是你从她家里偷出来的,但事实上她并没有真正掌握它们,总有一天,这些照相机会被全部偷走,一个也不剩。你拿走它,是物得其所。

  ——后来我又去过她家一次,但人们说她已经搬走了。

  ——或许她死了。

  ——是的。

  奥吉在影片最后讲述的故事填补了他的另外一条线,回忆之线,也是暗里之线,并最终证实了我在观看中的疑问,保罗的暗里之线早已述出,何以缺失了奥吉的另一条线。

  王颖有意给每个主角都安排了两种只在时间上存在的身份,明里的曲水流殇,暗里的静默予痛,并显现出角色间(奥吉—托马斯)互相呼应的准二元结构,既突显了各自不可言说的特质,也从双层的套叙中显露出另一种静默来。言及于此,无论剧首即露的香烟称量,或是剧尾方显的奥吉的另一种静默,生命之意本无须藉借多种喻体,更何况奥吉静默里生出的痛终于消弭于十多年后的讲述。烟或许不可承受,生命亦有不可言说,诸般事体形于此也销于此,王颖犬儒地看待静默,或许在劝解世人?若果如此,此种看待的态度或许成全了《烟》的特质?

  二、《冰风暴》(李安,1997年)

  米基在冰风暴当夜电击而亡,是《冰风暴》的高潮所在,眼见了大背景下的小城生活,父辈汲汲于钱财、声色、偏安一隅的清净与自我,子辈受其影响或本如此,逃不开年少爱恋、身体之惑;不过是大时代中的苟且生活嘛,既然不愿多涉时代品性,便只能倾情个体(家庭)生活——背对世界的一干人等酿出家庭生活的浓稠汁料,琐事或许喧嚣,反成就喧嚣里生出的静默,李安执导似乎讨了巧,占了不少便宜。

  《冰风暴》把家庭从时代中抽离出来再放回去,强调了家庭,家庭中的不调和的累积,这种不调和是细的浅的静的无声息的,明里暗里滋生的,仿佛你明明知道有什么不对却说不上来;李安的执导方式也是静默的,仿佛踩着厚厚的肉垫悄无声息地跟在剧中人的身后,一一入镜、出镜,这种方式匹配故事的发展,仿佛无止境地述说家庭的琐事却是心安理得,层叠的琐事不容你思考家庭之外的东西,然而最终你知道要有个结束,或许是仍在静默里消化的彻悟,仍取《烈女图》语,人生在世,辛苦度日,没什么好依恋,说恨也无恨,多少事,都记不清楚了,何必记得那么清楚;或是大爆发,由动到动极而静的纯粹的静,《冰风暴》选择了后者,也是讨巧。

  米基之死是这种不调和的大爆发,否认这一点就是在否定这篇节里所有说过的话语,然而米基之死也仍然可看作是另一个、特殊的、巨大的不调和的个体,它的出现与之前所有的不调和共同创造出一种微妙的,既相互包容也相互抵触、反作用的力的效果来。

  看到米基的身亡,仿佛之前看过的那么多小事累积的喧嚣突然全部隐没到无言之中,一下就静到无边无际。无言之惑乃在包容,包容生静默,静默予包容。可惜,寻不着静默生出的重重的轻。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04/03、06/2006

  《烟》观后感(五):温暖而唏嘘的归程:看电影《烟》Smoke的叙事技巧

  很少遇到这样的情形,在影片行将结束,画面已经叠印出主创人员字幕之时,我们才得以从中看到海报封面的故事:烟店老板奥吉来到那个陌生的黑人盲老太家,和她共度了一个彼此心照不宣的白色圣诞节。一如影片所讲述的几个凡人故事那样,片尾的这个故事显得温暖而安详,别有一番滋味。如果来个角色置换,把所有人物都换成我们的肤色,那么这些普通的事儿完全能发生在自己的街区,或者用一句更实在的话来说,这是街坊之间的事儿。

  如果你没有被媒体误导,而认为行为艺术是个贬义概念的话,烟店老板奥吉无疑是这样一位严肃的行为艺术家,他会在每天早上的同一时刻,在自己的烟店对面拍下一张街景照片,十几年来天天如是;他的朋友本杰明是一个落寞、但很博学的作家,在奥吉浩如烟海的照片夹中看到了他死于意外的爱妻;一个偶然事件使黑人少年拉希德闯入了作家周遭的生活,少年遇到了和失散多年的父亲如何相认的难题;而奥吉又碰到了他的前女友,并宣称要他对18岁的私生女负责……

  而若从叙事的角度进入影片,你会发现,讲清楚如此众多的线索委实不易。虽然都是平凡人生,但对于日常生活的丰富性而言,采用传统的线性叙述模式将是危险的,稍不留神就会令人感到乏味;仿若观看欧洲艺术电影,其迟缓的情节、滞重的镜头调度,让你轻易就陷入貌似形而上的预设陷阱而难以自拔。

  所幸导演王颖很巧妙的化用分段叙述的形式,将影片有机的划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围绕一个人物展开,通过他与周遭人事的关系,有条不紊的推动着温暖而缜密的剧情。当然这种分段的叙事方式并非导演的独创,做的比他更有突破的也大有人在,别忘了就在一年前(1994),昆汀·塔伦蒂诺推出了他爆炸性的《低俗小说》,那种不断给你惊喜的叙事噱头使得人们眼界大开。不过,不是我在强调题材决定论,这部影片的情节也要求其叙事方式必定是要平实朴素的。

  按照时间顺序,这五个部分分别围绕保罗、拉希德、奥吉的前妻、拉希德的父亲和奥吉展开,在叙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交代其他蔓生的枝节,可以说,影片是由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交汇重叠而成,灵动而感性,如同一串晶莹而简洁的珍珠。在其中,我们可以把作家保罗和少年拉希德的关系看作主要线索,把拉希德“寻父”的过程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奥吉与保罗德的关系,他们对照片乃至人生的讨论;奥吉与前女友的关系回溯、他们和堕落女儿的对话;以及拉希德的身世交代(他姑母在这里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和他在奥吉店里打工,并且以偶然得来的赃款为自己的失误赔偿这三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则可以作为影片的次要线索。而最后奥吉深情回忆(表现为影片末尾的倒叙)的圣诞节故事无疑成为影片的升华和超越之处。

  当然,在这些线索之间也穿插了很多富有意蕴的桥段,如开头部分作家讲述的称量“烟”的方法,剧中作家给少年讲述的另一个“寻父”故事,以及他们与书店少女短暂的友谊等等。其实,这些桥段都可谓故事中的故事,从整体上与影片构成了丰富的复调张力,看似闲笔,却清新而隽永,经得住观后长久的回味与咀嚼。

  编剧可谓功不可没,这些普通人的生活事件实际上蕴含着很多颇具戏剧性的心理活动,如何将它们发掘出来,而不是哗众取宠,用夸张地表演来刻意拔高人性,这需要高超的技术控制力。例如不厌其烦的让作家给少年转述那个登山者故事,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进行的烘托;例如很突兀的让奥吉将少年的赔款转赠给他前女友,这里只通很少的几句对话

  就将气氛烘托了出来。说到对话,这无疑也是本片的亮点,剧中人物的语言可谓相当符合各自的性格。比较喜欢奥吉和拉希德的台词,奥吉的语言幽默、粗砺而往往又能直抵事物的本质;而少年的直爽和善意的谎言(white lies)总能博得我们会心的微笑。

  既然说少年寻父的过程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确实从他身上也能找到不少的叙述要素,那么我们能否将本片归于“成长电影”的类型呢?或许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家庭、亲情和友情的成长电影,恰恰是对传统模式下成长电影的颠覆——因为,一说到成长电影,我们就会联想到诸如叛逆、迷惘、轼父和青春沦陷等等颠覆性的观念,这也似乎是东西方电影界从《青春残酷物语》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到《猜火车》等不谋而合的传统。而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这么有意而为之的安排,譬如拉希德和父亲的最终相认,无疑意味深长的隐喻着人性的回归,隐喻着东方人家庭本位的伦理观。导演体现出的这种炉火纯青的世事洞察力、大气与醇和的平实心态,是一个新生导演无论如何

  也难以企及的。

  此外我们也不要忘了一个重要的暗示,如果稍不留神疏忽这个细节的话,这部影片的涵义或许要打个折扣,那就是奥吉与鲁比和他们那个堕落女儿的事情。尽管鲁比还不能确定这个18岁的未婚先孕女孩就是奥吉的亲骨肉:“50%的几率是你的孩子,谁知道。”那女孩也一直没有见过父亲,但是她却对送上门来的老爹歇斯底里的大骂,甚至发出死亡威胁,这里无疑是和黑人少年的坚韧和宽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尽管她在父亲走后也绝望的恸哭)。对于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来说,这无疑是又一个含蓄的反讽——向来优越的白种人甚至不如黑人的亲族观念,他们传统的宗教观此刻显得那么无力。再联系到影片的导演和制作群大部分是亚洲人士,我们不得不为这个情节叫绝。

  联系到种族问题,也许这个简约的结尾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奥吉,这个退伍的海军陆战队队员,性格强悍依然,应作家的请求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圣诞节故事:在偶然的一次善心鼓舞下,他以一个回家过圣诞的淘气孙子的身份,敲开了陌生祖母家的大门。在他与黑人盲老太太拥抱时,镜头出现了难得的特写,他一开始是冷漠的,甚至含有某种含蓄的厌恶,然而,在老奶奶不明就里的絮叨中和拥抱中,他一脸的僵硬渐渐融化做温暖的春风,此时,背景音乐传来Tom Waits怪异而苍凉的歌声Innocent When You Dream,在黑白的画面上,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肤色,只是看到在两张沧桑的面庞上面写遍了某种人类共通的情绪……

  这也是我看过的最为感人的影片结局之一。

  2003-4-29

  《烟》观后感(六):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s lighter than air

  看过的唯一一部王颖的片,却很容易的就加入了我最爱的list。这个list不是很长,我一想再想也不过有几十部而已,看来我还是很偏爱这部华裔导演的片的。

  如果说李安的电影里还经常流露出浓郁的东方意识,那么王颖则完全在用西方的思维在叙事了。但是《烟》还是很特别,是作为一部美国片的特别。在美国只能算是一部文艺片,票房不知如何,但却获得了包括柏林银熊在内的众多欧洲电影奖项,说明它是很符合欧洲人的品味的。也是,如果不是台词是地道的美国英语,背景是地道的美国故事,完全可以让人误解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影片。

  记得看完时很激动,还模仿烟店老板打算每天在同一个地方拍一张照片,然后观察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惜只坚持几天,后来就把那组照片起名就叫《烟》,只可惜时间太短,没什么趣味。看来如果让平淡中泛出色彩,时间倒是个调剂良方。

  影片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s lighter than air。一语双关,说得真好。看来王颖是参透了西方的世界的,不过仍然没有去试验他其他作品的动力,现在我变得很小心。

  ----------------------------------------------

  聆听,轨迹,影响,行走,回忆。喧哗的年代,我在自己的城堡里怀旧。

  《烟》观后感(七):最好的美国电影之一

  说是美国电影,其实导演却是华裔电影人王颖,这部拍摄于1995年的电影似乎得过很多奖项,但是就其在观众中的知名度来讲,显然并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奥吉是一个烟草店的小店主,而作家保罗是他的常客之一。自从妻子死于街头的枪击以后,保罗就再也没有写过东西了,深沉而忧郁,看来奥吉和保罗都是这样的人,作为男人,他们还都是烟鬼。

  直到有一天奥吉给保罗看了他这一生的杰作,奥吉十四年来一直坚持每天拍一张街角的照片,无论刮风下雨从无间断,虽然每张照片都是几乎一样的街景,但是因为有了时间的跨度,所以显现出了历史的厚重,照片上或者阳光明媚,或者雨雾初霁,四千多张照片展现的是一个街角的历史,观看者震惊于作者的坚韧与执著,也能领略时间精妙的蚀刻本领。保罗更加意外地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看到妻子,面对这幅历史长卷中的凄然一瞥,保罗哭了,这唤醒了他心中沉睡了许久的东西,他回去重新开始了写作。

  这是一部絮絮叨叨的电影,没有情节张力,并且分为五个段落,互相关联又独立成章。

  另外两个段落分别讲述了一对父子和一对母女的故事。小男孩托马斯在大街上救了保罗一命,所以保邀请托马斯去家里住几天,其实这个小家伙抢了一伙抢劫犯的钱,到保家里避难,而不明所以的保则把他推荐给奥吉做小伙计,然后他闯了一天大的漏子,把奥吉的所有身家——值钱的烟草泡了水。温情和人性的光芒充斥着这部电影,奥吉和保最后促成了托马斯和他亲生父亲的相认,托马斯用那笔钱赔偿了奥吉--足足五千美元,而奥吉则转送给了他的老情人--穷困潦倒女儿又在吸毒的可怜女人,奥吉本可以不理会她的,因为她曾经的背叛那么深地伤害过他。

  烟雾的重量怎么称量?就好像有人试图称量灵魂的重量,把一枝烟放在天平上,然后把烟灰也弹在天平上,差异就是烟雾的重量。这是当初向英国引入烟草的一个聪明家伙的聪明主意,作为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个谜底一样让我们解读了奥吉和保的生命意义,他们作为冥冥苍生中的一员,曾经妥协或者放弃,但是他们挺过来了,在平淡的故事中他们成了平淡的英雄。

  电影的结尾是奥吉的圣诞故事,保要给纽约时报写一个圣诞专栏,奥吉奉献了他的故事,那其实就是他的那部相机的来历,也是他的四千多张照片的来历。

  奥吉的烟草店里曾经光临过一个小偷,奥吉追赶的时候拾到了小偷的钱包,在圣诞节的时候奥吉按照钱包里的线索找到了小偷的家,而家中却只有一个眼盲的老奶奶,于是他们一起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节,奥吉买来丰盛的圣诞大餐,老奶奶当他是自己的孙子,奥吉也扮演的很好,直到最后,奥吉在洗手间里看到了一堆照相机,那显然是赃物,于是奥吉走的时候带走了其中的一部。当他后悔自己的偷窃行为想要归还的时候,老奶奶已经人去楼空了,遗憾和羞愧,深埋在奥吉的心里,但是也促成了一部伟大摄影作品的诞生。

  2004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