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假公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真假公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2-27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假公主》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真假公主》是一部由安纳托尔·李维克执导,英格丽·褒曼 / 尤·伯连纳 / 海伦·海丝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假公主》影评(一):一杯貌似香槟酒的伏特加vodca

  一杯貌似香槟酒的伏特加vodca。

  昨天是这样的,在路上想起了上译,想起了英格里褒曼,想起了,简单说吧,想起这个了。这个电影的第一个看点自然是褒曼。

  亚里安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最高贵的,但他们觉得就女人而言最优秀的是北欧人:挪威,瑞典,挪威人似乎没有见识过,瑞典吗,除了嘉宝,就是褒曼了。

  这个电影的一个扣是前面粗服乱头,后面唰得如牡丹怒放。最麻烦的就是来个特写,但如果特写都容光四射的,那就是真的美人,褒曼就是这种。不过我还是不喜欢这种太高头大马的,好在褒曼还有柔韧的一面

  这个电影几个幕僚都比较好玩,记得那个瘦瘦的说:我有钱要求神秘地方,譬如洪都拉斯,巴拉圭,感情是个对着菜单乱咬的家伙

  那个肥是帝国银行家,比较可爱的是紧张起来就狂吃东西,像一头肥猪,粉可爱的说。

  自然还有尤伯连纳。记得看蛇的时候就想,如果他都叛变了,苏联就解体了。现在想,苏联会解体,他不会叛变。公主殿下提起这个武官的时候说:他就是vodca,呛人的vodca:对于别人很难的事情我不觉得什么,对于别人很容易的我就会觉得很难。这个vodca的比喻我很喜欢,据说这种酒喝完之后嘴里会没有酒味,但入骨的烧。尤伯连纳给人的感觉也是这样,精神力太强了,所以破体而出,哪怕他柔情的时候,也像刀一样

  这个电影还有一个角色值得一提的是那个皇太后,那个听到女孩紧张咳嗽就崩溃的老太太:让我受欺骗吧,我希望不要从欺骗中醒来。她哀悼的自然不止一个帝国。

  这个自然是好莱坞的奶油蛋糕,但有那么点俄国味道

  《真假公主》影评(二):人人都知道你是路易十六

  我记得我是初二时第一次看《真假公主》的(糟糕的译名,最后再解释为什么),布宁将军以及扮演他的尤尔•伯连纳也成了我一生中着迷过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和喜欢过的第一个男性演员。没错,不是风度翩翩的白瑞德船长或是笑靥迷人的报社记者乔•布雷德利或是抵抗组织成员里克•布莱恩,而是这么一位借皇室名义兴办商业企业,被红白两派分别判处过死刑又侥幸逃脱的末代沙皇副官。我们不能确知布宁将军究竟做过些什么,但从细节中可以觉察到他人品卑劣糟烂,足以到人诅咒,神流泪的地步。电影开场第一句对话,是俄历复活节——亦预示着公主的复活——的晚上,逃亡到巴黎做出租车司机的俄国贵族贝勒索夫伯爵对布宁的侍从西潘说,「现在央求教会拯救你那主人,太晚了不是吗?」在哥本哈根的歌剧院包厢内,皇太后更是直言不讳,「听到你被处决的消息时我曾原谅过你,很遗憾你还在这里。」我想我对「坏人」的最初印象即来自这两句话。两三年后某一天在中央台偶然看了《蛇》(Le Serpent, 1973),其中伯连纳演的弗拉索夫上校镇定自若骗过测谎仪的情节可谓让我终身难忘,以致于直到今天,每次我听到阴谋家三个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他的那个光头。

  十多年后回过来再看《真假公主》,我发现这部电影表现实际上是在拍摄一个心理上的BDSM游戏过程(心理层面的游戏比可见的铁圈皮鞭绳索什么的强多了),游戏结束时,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分别成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对劫匪产生依恋)和利马综合症(劫匪对人质产生认同和同情患者,这么看来,这的的确确属于浪漫爱情戏的范畴。

  以心理分析观点来看,新生婴儿会对和自己最为接近的有力成年人产生情绪依附,以最大程度相信这个成年人让他至少能生存,或成为「理想家长」的可能,斯德哥尔摩情结可能是这样的情绪演化而来。

  在电影中,英格丽•褒曼不全然是人质,确切说是被掠者和被规训者,布宁将军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劫匪,而相反是挽救她生命的人,尽管这种挽救的最初目的是借助她实现自己的野心。褒曼来路不明失去记忆,不知自己姓甚名谁,长期颠沛流离,像装在篮子里随波逐流的婴孩(指的是摩西,希伯莱婴孩摩西被法老的妹妹捡上岸,成了埃及王子,和褒曼的故事像吗?),塞纳河就是一个极好的隐喻。而这美丽神秘的女子不惟缺乏生存能力,还是神智不清的,疯癫的。而那与她相对的强有力的成年人和家长,是能够把谎话说到白日见鬼(这么说一点夸张的成份都没有)的阴谋家布宁将军。

  褒曼两次说到她的梦境,第一次,她梦见她那严厉父亲,她不想服从他,但他却是个马戏团领班,意味着不服从将会受到惩罚。第二次,她梦中的父亲成了一个制作玩偶的人。毫无疑问,这两个梦境中的父亲,都是脱胎于布宁——虽然此时的他远远不是个「理想家长」,他的职业(切尔克斯军团将军,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副官)和行为习惯(手中总是拿着一条教鞭)表明他所拥有不容置疑权力强大的操控力,摆布别人的能力,甚或是隐秘的施虐倾向,他理所应当幻化成马戏团领班以及制作木偶的人。

  以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智是一系列处理信息机器,经过自然选择设计,以解决人类还出于采集狩猎阶段时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是女性会遭到其他群落的掠夺。在一些研究者看来,人类「进化适应性环境」中的生活,很像当今少数残留的采集狩猎社会中的生活,「致命暴力常常由争夺女人引起」。这派学者认为掠夺女人是人类史前史中的典型活动。当选择越来越严酷,越来越持久,适应性特征,比如掠夺-依附,就成了人类的普遍特征。照此观点,受虐女性综合症,军事训练,性活动中的施虐/受虐,捆绑/规训等等,都是掠夺-依附这一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布宁将军将褒曼从塞纳河边救下后,随即对她进行具有虐待性的严格规训,他时时挥动着象征权力和征服的教鞭,散发着高压感,还重操旧业把军事训练的模式移植到对褒曼的皇家礼仪训练和家族史记忆中去,永远用祈使句和她说话。而迷人的疯癫女子褒曼,如同不懂事少女一般高度情绪化,动辄大发脾气,一旦高兴起来就忘乎所以,陷入谵妄(「可怜的灰姑娘,午夜来临,马车变回了南瓜,车夫变回了白色老鼠水晶鞋会割破她的脚吗?」以及「将军,您的房间一定很恐怖,我房间里的每个人都玩得很高兴。」)。

  然而布宁将军绝不仅是一个掠夺者或规训者,他一个人就类似于一间收容所,一个福柯所说的「立法领域」。与其说他是收容所中的看护,不如说是一个面面俱到无所不包的大家长,他不仅全盘操控着惟一一个病人的生活,还负责她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部需求。他规定她日常起居的时间,说话的声调,走路的姿态(皇家礼仪那段尤其滑稽,其实任何人都能知道那些敬称,他真的把她当幼童了),什么时侯见什么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帮她和初恋情人重逢,不惟如此,他甚至许诺要帮她查明她的身份,这是困扰着她的终极问题。布宁就像福柯写到的图克收容所创办人皮内尔,对病人采用「一种家长式的统治」,用「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餐厅地下室中),制伏失控的褒曼。他和她跳华尔兹,把她的初恋故事告诉给她听,弹吉他唱抒情歌曲,使她「亢奋的心灵」和「紊乱的大脑」逐渐平息。

  在那场公众投票结束,大多数人都把褒曼视为一个上演骗局的滑稽戏女演员以后,她愤怒地与布宁将军争吵,直接切中要害激怒了他。这个场景明显体现出她疯癫的特质:不服从于权力,不惧怕伤害完全不怕他会掴她一巴掌)。那么她为什么愤怒?那么迫切想离开?是因为一大批没落贵族不承认她是公主吗?在我看来不是,她想逃跑的真正原因,就和疯人院里的病人出逃,亦或监狱里的犯人组织暴动是一样的,不是因为控制太严酷,环境太令人窒息,规训太有章法,这些事会发生,是如福柯所说的——因为人感到「其本身作为权力工具和载体的物质性。」褒曼发怒的那一刻,可说有点像福柯所写的,比塞特尔教养院中曾收留过的一个戴着镣铐,宣称自己是基督的教士,她声称已清楚地知道自己就是公主,不需要任何人的相信或承认。可以说她自认公主只是一时疯癫,但这也说明此时她不是为别人说她是冒牌公主而发怒,让她愤怒的原因,是她意识到自己作为布宁权力工具的物质性,请注意是「物质性」。反过来,这种「物质性」会让她愤怒,首先是她生而为人的自尊和纯良的品质,其次,是她爱上了这个掠夺她,利用她的人。

  而接下去,布宁慷慨地赋予褒曼她想要的尊严尊重,俯下身去吻她的手,像是在对待一位身份高贵的女子,一位真正的公主。以我看,这是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一幕,精彩程度超过后来褒曼和海伦•海丝的相认,这要仔细对比电影开头时银行家切诺夫在地下室里的讥笑褒曼说「天哪,完全疯了,她真的以为她自己是公主了」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彩之处。

  布宁将军虽然是褒曼看护者和规训者,但他对她的认知和类似于护士的切诺夫对她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切诺夫只把她当成一个疯癫的女演员。假如布宁的心态和切诺夫的完全一样,那么当褒曼自称公主时,布宁非常有可能说,「如果你真是公主,为什么不立即终止我对你的拘禁」,继而使得她「一点点看到自己装腔作势的荒谬」。但实际情况正相反,他吻她的手,即是表示允许并接受了她的「上诉」。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是在告诉她,就算她在别人眼中是笑柄,但在他眼中不是,她不是一个用来上演骗局的木偶,而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士,甚或是真正的公主。他果真如褒曼所指责的那样「以愚弄别人为乐,以证明自己伟大高高在上,别人低贱,一文不值」吗?也许,他确实是骗术大师,愚弄了很多对皇族幸存抱有幻想的罗曼诺夫王朝遗老遗少(对切诺夫:「只能接见委员会中的六个人,三个蠢人蠢到会相信你是公主,三个重要的人对外散布消息说她是公主。」)——但是,她也并不在这些人的行列之内。

  到了这个时侯,这两个人已经超越了一开始期望,不再是掠夺/被掠夺,规训/被规训这样的关系,而是彼此成为整场骗局当中对方惟一可以信任甚至可以认同的人。布宁将军在褒曼身上行使的权力恰恰应验了福柯所说的权力不仅仅是压抑性的,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在这场微妙的心理BDSM游戏中,操控者和臣服者真心互相爱慕了,两人可以正式被诊断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利马综合症患者。但最初的期望注定他们两人的关系无法实现操纵支配与平等自由之间的平衡必然充满动荡,冲撞,布宁的真情表白变成了以毒攻毒(「去嫁一个假如你没有钱就不会走上圣坛的男人」),以致不得不求助于至高无上的皇太后来排除两人关系中的不确定性。最终事情还是回归到了浪漫派的核心思想遗产——「为爱而爱」,这是我说《真假公主》是浪漫爱情戏的原因,布宁真的成了那个「理想家长」,他丝毫不纯真,一点都不浪漫,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了解多数人对于财富贪婪,为了保护褒曼免于可以预知的陷害,放弃了他梦寐以求的头衔和荣誉,或许还有财富。可是,电影终极的浪漫之处并不在「为爱而爱」,而是在于那之后一大片未知。王子斩杀女巫让公主变回人形,恢复身份,两人结婚孩子夕阳一直到死,这是《格林童话》;故事本已经结束,但我们看见了皮埃尔们和娜塔莎们平庸琐碎的生活,这是《战争和平》;柯希莫飞上了天空,我们没看见他死去,这是《树上的男爵》,已足够浪漫清逸

  那么身份不明的疯癫女子和她的大家长呢?电影没有告诉我,所以我可以设想很多个场景,其中一个是他们两人造访褒曼曾经住过——或她以为自己住过——的一间精神病院,看见三个都自认为是国王的病人在争吵不休,于是布宁走上去,亲切地对其中一个说,「为什么要和那两个疯人吵呢?人人不都知道你是路易十六吗?」这个病人瞪着他看了一会儿,满足地转身走了。想到这一幕时我发笑了,当然这不是我的原创,是从福柯那里看来的。

  说一个细节,褒曼在布加勒斯特时用的名字安娜•克利夫和在去丹麦的火车上用的名字安德森夫人,一定是取自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冒充阿纳斯塔西娅公主的人——安娜•安德森。

  还有,我很不喜欢《真假公主》这么个自作聪明误导观众的译名。不要钻研褒曼演的疯癫女子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阿纳斯塔西娅大公,这是最次要的。如果假设,她逃跑,是因为她是假的,感到心虚,我想说,你需要回炉多看几遍海伦•海丝和褒曼相认时,她们两个分别说了什么(我并不在意钱。但你也无法放弃,不是吗?)。这种假设庸俗至极,如此理解问题的人和保罗王子一样,头脑非常简单(既然能有钱为什么要受穷呢?),对比之下足见布宁和皇太后是多么复杂,请你再仔细看看他们在仪式之前的那段对话,仔细看看褒曼对水母保罗王子说的话——穷人只有一个好处,他们能感受到真诚的爱。完全可以推测布宁听到了她的话,才最后去向皇太后说明他的心意。

  首先,导演和编剧不想让你知道她是真是假,不要说布宁不知道,甚至连她本人都不知道,她是失忆的,需要别人的承认才能确定她的身份。既然皇太后已经承认她就是公主,那么她的目的就达到了,无所谓到底能不能得到一千万。那么布宁呢?他无所谓这个女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叫什么名字,更不是看中她的遗产,他爱上她的品质(美貌更不用说,每次她一脸茫然地说我不知道或我不记得四个字时我感觉我也要爱上她了),多么爱情原教旨主义。更需要说明,无论一开始褒曼只是身无分文的流浪女子,还是日后成了公主,布宁对她的态度没有不同。这是为了告诉她,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我对你的尊敬和情感是一样,但假如你和其他人一样只在意金钱和地位,我会看不起你。他说的只要有更多钱和更高的地位就可以,这个世界死气沉沉,早该被葬送,倒是和《战争与和平》里安德烈公爵分出来的俄国军队里的八九派人一模一样——99.9%的人只在乎钱和晋升(俄国军队的人数真庞大),我相信布宁会偷偷地尊敬安德烈。那么安德烈呢?他会觉得布宁是那99.9%人中的一个,因此看不起他。布宁绝对知道这一点,但他会想,你算老几?我需要你看得起我吗?(请不要当真,这两个不是一代人。这样的情形只能在幻想故事中出现。)

  其次,他们也不想让你知道布宁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一样,他是个野心家没错,但他的野心究竟有哪些内容?他既不像庸俗市侩的切诺夫和保罗一样张口闭口就是一千万,也不像孩子气的彼得罗文一样对公主的幸存抱有幻象,那么他无所不用其极安排这一切到底是要得到什么呢?那是他隐秘的野心,对他来说有意义的东西,因此外人既不知道也不理解,或许只有皇太后知道,她说布宁想要「那个头衔」,是什么头衔?是在第一次大战时立功没有受到应有的嘉奖还是其他的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一点布宁最后去和太后告别时也没有说明。布宁从未原谅他的君主,又是为什么(这是我本人最好奇的)?另外,餐厅里切诺夫问及褒曼订婚的消息时,镜头马上切到一个毫无关系的吉普赛舞女(精确地说是罗姆人舞女)这个细节来看,就足见导演水平非常之高。所以以上这些事他都是不会,也不该和你明说的。

  真正高贵的人恰恰无所谓庸俗之人说她是高贵是低贱,因为她不需要在滑稽戏演员(特指切诺夫)面前表演,来彰显她的高贵。皇太后是深知皇室的辉煌已是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表演,包括公主和王子的婚姻,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你真要知道,2008年经过DNA检验,证实末代沙皇一家全都被布尔什维克打死了,这个电影的情节在现在看来是离谱的。

  附一些好笑的台词。

  tepan: Could drive to the Kasbek and ask General Bounine to come here immediately?

  Count Beresoff: Isn’t is too late for the church to save that master of yours?

  (现在央求教会去救你那主人,太晚了不是吗?)不见其本尊就已知其人品糟烂得足以令神流泪。

  etrovin: I know Bounine is nothing!

  Chernov: Bounine is nothing!

  (布宁什么都不是!)

  etrovin: Or we go to prison for fraud!

  ounine: Well, it has taken them long enough.

  etrovin: Is that all you can say?

  Chervon: It really sickens me how you let him make you suffer, how you like to suffer and how and how you delight in making him suffer.

  Chernov: The great Stanislavsky once said when an actor believes that he is the character he is playing, fire him.

  ounine: It’s a bit too late for that.

  Chernov: It’s too late for everything. Eight days are finished. The play is finished. We are finished.

  ounine: The play is merely being replaced by a pantomime. Our leading lady will be very weak, exhausted, too sick to talk. With careful staging the committee will be satisfied, and careful casting. Her Imperial Highness will be too weak to see any more than ,let us say, six members.

  Chernov: Why six?

  ounine: Three stupid enough to accept even you as Anastasia. Three important enough to spread the news that she is Anastasia.

  etrovin: Didn’t the old fox himself say that her performance was great art?

  (老狐狸也说她的表演是伟大的艺术。)

  Chernov: We are not doing this for art. We are doing it for money.

  Chernov: ......Sure, the old ramrod sits in her castle in Copenhagen biting her nails because she is waiting for Sarah Bernhardt here to give her performance.

  (老圣像坐在哥本哈根的城堡里咬指甲,等着这个莎拉•伯恩哈特前去表演。)

  ounine: He is quite a simple soul, really, Prince Paul. His vocation and avocation are one and the same, the pursuit of beautiful women.

  Anna: If you thought it necessary, I suppose you would even have sent me to a plastic surgeon.

  (保罗王子真的很简单,他的职业和职业操守是同一个东西——追求美女。)

  The Empress: The firing squads are such poor shots. It is amazing the revolution succeeded.

  (行刑队枪法这么差,革命还能成功,真令人惊叹。)考虑到当时的语境,这句话简直太精彩了。

  The Empress: Save your nonsense......So Bounine is still attractive......Livenbaum, your voluptuous fancies are disgusting. To a woman of your age, s*x should mean nothing but gender.

  (不要废话,你的幻想真恶心。)

  The Empress: I’m not strong, mademoiselle. You are too clever for me. I am just an old woman. My strength is only outward.

  Anna: ......In a way they did hire me. I was starving after I ran from the the last asylum. Bounine found me on the bank of the Seine. Maybe there is more good to him than we think.

  (布宁在塞纳河边找到我,他可能比我们想像的好一点。)时时不忘突显布宁的卑劣。

  ounine: But I am not in a position......

  The Empress: Come, it is extremely unlike you to speak of position Bounine.

  (资格?这太不像你说出来的话了。)

  Anna: Anything that will please you would please me.

  The Empress: Do you know you are talking exactly like Bounine.

  (你知道你说出来的话和布宁一样了吗?)

  The Empress: You are less of a knave than I thought but very much more of a fool.

  (你不那么像个恶棍,倒更像是个傻瓜。)

  ounine: Please stop the nonsense./Nonsense!

  胡说。这两个字是布宁的口头禅。

  将军,现在您可以安安心心去会晤神了。此乃本人到目前看过最纯情的纯爱大戏,比《卡萨布兰卡》,《罗马假日》,《蒂凡内早餐》,《狂人皮埃罗》等等都要纯情。缺乏价值衡量与比较的纯真青年为了爱情放弃一切,有点抄袭俗套修辞的意味,因此不能打动我。布宁就很不同,他是有丰富的社会应变经验,有强大的自我保障手段,而他的内心里仍有一处是敞亮的,他一辈子可能没做过一件好事,除了我们最后猜测到的那一件。

  2014年5月10日

  《真假公主》影评(三):最近祖母控严重

  最近祖母控了~~~从Townton到Anastasia、

  太后说:“没人能怪我与亡灵一起生活,但是你应享有女性同等的幸福……李文堡说舞厅是当年的风光再现——她真无知。时代在进步,玛琳嘉雅,我们要跟上时代,否则就要跟过去的虫子为伍了。我代表过去,我喜欢——过去是美好的,现在充斥着冷漠与疏离。将来?……幸好我不用去烦恼。但是你不同,你要掌握自己的将来。”

  【原以为最顽固不化的老石头,最能在关键时刻开朗起来、、、

  褒曼最出彩的其实是开剧的10分钟,一路惊魂不定,落魄到欲投河自尽……不禁联想到她当时的处境。不免有点戏里戏外恍惚她算是本色出演了。不过,在我心里全剧最出彩的却是Helen Hayes。她了解有太多的冒牌孙女(公主),和身边一帮弄臣的心思。她蒙住眼耳紧闭心门,不看不听不相信。演活了一个封闭,孤独,顽固,严厉甚至冷漠的皇太后。但酒店相见到相认的这段,情感的几度动摇和克制,最后终于在褒曼一句“我一害怕就咳嗽”后,彻底决堤了。她的内心也不过是一个渴望亲情,期盼爱与被爱的平凡老祖母啊。她搂着褒曼说的那句“就算你是假的,也不要告诉我。”太心酸了!直接飙泪了。。。。。。

  Hey,可是最帅的是最后一句,“The play is over!Go home~”真正撑起场面的还是老祖母!

  《真假公主》影评(四):再见,遗老遗少们

  《真假公主》最后一个镜头,竟然差点让人看掉下泪来。那么大个场子,全体人屏息凝神,看皇太后老佛爷傲然端庄走下来,锣鼓喧天,一切好像是昨天,人民没造反,冬宫最温暖。那盛大场面,真是《战争与和平》剧组都可以冲进来拍个繁荣时代的舞会片段。

  然而不一定只有皇太后清楚发生了什么,可能大家都清楚,不过都不说,小心翼翼护着肥皂泡别让它碎,就算早晚会碎也能拖则拖,就算碎了也别装作知道——美梦重温是一个故事,真假公主和将军私奔是另外一个故事。能靠哪个故事取暖过冬,遗老遗少们不是没有经验的。

  而在皇太后出现的一瞬间,大家又是如此自我麻醉在公主失而复得的喜悦里。表演结束了,但所有人必然会卖力演到最后一刻。想想俄罗斯皇族们,在二十世纪前半,如此没有面子地维持自尊,散落在世界任何角落里,不忘自己臣子身份,小心拼凑起任何一点过去碎片,都能还原成沙皇头上那顶皇冠。

  尤伯连纳的气势魅力真没法说,老少通吃(甚至包括皇太后)。而且也是经营好手,懂得拿皇室的品牌经商,当然并不为遗老遗少们认可。如今好莱坞自然找不到这么犀利的演员(人家主要还是个舞台剧演员),当然光头伯连纳是俄罗斯人,如今为俄罗斯争光的都只能是时尚圈的超级名模们。当那个民族的人才被冲得四散流离时,又真是美国文艺界的盛世(想想桃李满天下的李斯特拉斯堡)。

  我准备把这个场景理解成好莱坞对昔日皇族的默默敬意——没有足够的尊重是拍不出来这个大场面的。而这首贵族挽歌里涌动的情绪,其实也不难在契诃夫的戏剧里俯拾皆是。

  《真假公主》影评(五):《Anastasia》:是真还是假?傻傻分不清楚

  1915年,斯德哥尔摩的弗雷德和加斯特斯·褒曼夫妇张开双臂迎接他们美丽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为她起名Ingrid Bergman,与时年两岁的瑞典公主同名。影片一开始就是悲怆忧伤、旋律简单的戏剧化音乐,打出主演大大的名字,再配上壮丽的节日气氛,反差强烈。

  对于逃亡、流落在外的王族来说,昔日的权力、荣耀全都灰飞湮灭、不复存在了,留下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只有财富了。为了这财富,那个刚从精神病院逃出来、走投无路的落魄女子将要被冒充作公主去领取赏金;为了这财富,骗子们绞尽了脑汁向她灌输公主的每一处生活细节、夜以继日地训练,全然不顾她的健康状况;为了这笔财富,沙皇的遗老遗少们得以重拾往日的权威和优越感,审视、评鉴却又蔑视她。她受不了没有尊严的鉴定,她说“穷人只有一个好处——他们知道如何自爱。”终于,需要偏安于丹麦的祖母皇太后出面甄别她的真伪了。“相认”那场戏是全剧的高潮。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包袱”——谁都知道皇太后最终一定会接受安娜,可我们无法预测她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契机、以哪种方式接受自己的孙女;谁都知道导演在吊我们的胃口,可我们心甘情愿充当上钩的鱼。安娜用什么来证明自己?外貌?世上不乏相似之人。言谈举止?可以训练模仿。皇室的生活细节?可以搜寻资料博闻强记。不为人知的秘事?世上少有探听不到的秘密,更何况皇室成员的秘密。不接受就是不接受,任凭什么解释都是矫情和无耻。好在安娜看穿了祖母冷若冰霜的外表下脆弱的心,她倔强、强硬又满含深情的诉说催人泪下,终于融化了坚冰,在那一轮又一轮的拒绝几乎要令我们失去希望与耐性的时候,影片恰到好处地显现出了转机。

  其实在历史上,公主的生死一直也是一个谜,谁也无法判断公主到底香魂归于何处。在这个故事里,皇太后是相信公主真实身份的,她放公主走也是出于慈爱,希望她得到真正的幸福。而公主和布宁,他们都为了真正的爱情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荣华富贵,而在此之前这些荣华富贵正是布宁千辛万苦为皇家找公主的动力,这就是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老演员Helen Hayes塑造的皇太后形象相当出彩,把封闭、孤寂、固执、严厉和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她抱着褒曼说如果她是假的请千万不要告诉自己,那种患得患失令人心酸。她是充满感情的祖母,却不乏皇太后的威严与明智,她清楚自己身边是一群弄臣,不卑不亢地应对着一切变故。她对自己的孙女说:“没人能怪我与亡灵一起生活,但是你就应享有女性同等的幸福。李文堡说舞厅是当年的风光再现,她真无知,时代在进步,玛琳嘉雅,我们要跟上时代,否则就要跟过去的虫子为伍了。我代表过去,我喜欢,过去是美好的,现在充斥着冷漠与疏离。将来?……幸好我不用去烦恼。但是你不同,你要掌握自己的将来。”Yul Brynner扮演的布宁将军正如褒曼在剧中所描绘的那样:像伏特加,快捷、强硬、敏锐。我开始很不喜欢他的光头扮相,可细想起来却最接近沙俄遗将的感觉。只是我并不喜欢安娜最后的归宿:布宁爱上安娜是人之常情——她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女人,然而从始至终布宁并没有对安娜表现出深厚的情意,我也看不出安娜爱上他的理由。虽然爱并不需要理由。确实,他最终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财富,我却看不出那是因为爱情还是出于良心发现,影片似乎只是为了公主有个王子相伴才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然而,在这样一个温情、简单的故事中谁还会去苛责它呢?

  除此之外,皇太后的侍女李文堡男爵夫人也非常不错,演员将这个可爱的老处女演绎得活灵活现。最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剧本不落俗套:它通过很多细节证明落魄女子正是安娜公主,却又设置了重重悬念作势要推翻这个事实。影片开始前的字幕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她若是果真没死,只有她知道本片故事的真假。”而结尾,当安娜与布宁双双失踪,需要给新闻界一个交代时,皇太后幽默地说她要告诉记者们“戏演完了,回家去吧!”这真是妙趣横生,受到暗示的观众不觉莞尔。

  从《门克桥的伯爵》到《卡萨布兰卡》,从《煤气灯下》到《爱德华大夫》,从《美人计》到《圣女贞德》,从《真假公主》到《东方快车谋杀案》,直至最后的《秋天奏鸣曲》,正如“清纯”专为奥黛丽·赫本而设的一样,“高贵”这个形容词也非英格丽·褒曼莫属。在褒曼身上奇妙地融合了两种特质:一方面她雍容、高贵、丰腴、典雅、端丽难言,像全世界的王后;一方面她又率真、质朴、亲切、淳厚活泼自在,全然是位北欧农妇。事实证明褒曼本人就是一个极度率性而为的人。她有过三次婚姻、四个子女,她追求起爱情来完全听凭感觉指引。她不在乎周遭的议论、不顾及选择是否正确,为此付出了饱受绯闻困扰、险些葬送了前程的代价。然而在谈起自己的一生时,褒曼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对此我非常感激。我想当个演员,而且很轻松地就有机会成为演员,还总能得到好角色。我从来没有挨过饿,我再也没有其它奢望,所以,我非常幸福!”

  俄国安娜公主的故事是20世纪最大的谜之一。俄国大革命时罗曼诺夫王室一家被集体枪杀,六岁的安娜究竟跟家人同时丧生,还是被救出(或逃出)。十多年后,巴黎疯人院走出一名酷似安娜的女子,来自俄国的前军官希望她冒充安娜,以继承巨额家产。但她又好像就是真的安娜。Ingrid Bergman自认为《真假公主》是自己演技最出众的影片。《真假公主》创作之初,导演Litvak曾经设想的结局是,安娜公主说服波宁将军留下来参加庆祝的舞会,在舞会上,皇太后宣布公主将与波宁将军订婚,于是公主和波宁将军留在哥本哈根陪伴着皇太后过着团圆幸福的生活。显然,这个原先设想的结局比屏幕上真正的结局更加皆大欢喜。后来,Litvak看了Helen Hayes的试镜,领悟到皇太后是旧时代的象征,不会突然开明到公然宣布承认公主与波宁将军的订婚,于是把结局修改成了公主与将军在皇太后的默认下逃走,而皇太后向出席舞会的众多贵族宣布,“戏演完了,都回家去吧。”这句双关句立即成了电影史上一句经典台词。

  《真假公主》影评(六):回味无穷的爱情戏

  小时候懵懂,只觉得男主很特别,现在找到了英文资源,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个细节反反复复。虽然有人觉得男主实在是闷骚,傲娇,所谓爱情,实在突兀,含蓄地几乎就要找不到线索。可就是这样内心戏十足,才让人回味无穷,如果都一一摊开,明明白白的给你看,魅力就大打折扣,情不知所起,放在心里的千回百转才妙不可言。男主是一杯真正的vodka,hard,quick,sharp, 他机智,算计,最初是为了谋财。可就是在改造一个公主的过程中,他见证了她的落魄和生不如死,看着她一天天化茧成蝶,一天天在回忆中挣扎,却最终蜕变得不可方物,由内而外地摄人魂魄,她身着公主盛装一步步走下台阶,而曾对她颐指气使的他,此刻仰视着女神,一步步走向她.....,而只有在他面前,盛装的她席地而坐,不需再端足公主的架子,真的也好,假的也罢,只有在他面前,她才是最自然真实的自己,于是他向她迂回地告白,却演变成一场唇枪舌战。圆滑世故如他,何去何从,竟也无计可施,终于感叹what has always been simplest to others, is impossible for me……他确实是pure vodka,爱得纯粹,激烈……好的爱情是彼此发现,彼此改变和成长。也许就在那一次次斗嘴中,他们一次次直指内心深处,洞察了对方,看清了自己,也发现了彼此。

  《真假公主》影评(七):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

  大约是二十年前吧,在CCAV6的佳片有约里看过 Ingrid Bergman和 Yul Brynner主演的《Anastasia》,中译名《真假公主》。讲的是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女儿 安娜斯塔西娅 的传说。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布尔什维克军队逮捕,囚禁于叶卡捷琳堡的伊帕切夫别墅。1918年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家族 包括他们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他们所看管的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集体枪决于地下室。他们的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的骨渣被埋葬于叶卡捷琳堡的一个废弃洞穴中。

  而传说尼古拉二世最小的女儿安娜斯塔西娅逃过了暗杀。很多女性宣称自己是安娜斯塔西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安娜·安德森。1956年FOX出品的《Anastasia》就是以这个 安娜·安德森 为原型。在片头中,导演说,

  “Only she, if she is still alive, knows the truth behind the story you are about to see”。

  但是显然,编剧是倾向安娜·安德森就是安娜斯塔西娅的。很多地方暗示她知道很多只有王室才知道的私密细节,但是也在开头的时候说,安娜精神有问题,曾经被关在疯人院里,曾有很多人因为她长得极像公主,想让她重获公主的身份 而向她不断灌输王室的生活细节,以致于到最后,她也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了。

  1956年也许确实不能确定安娜·安德森是否是真的安娜斯塔西娅公主,但是戏剧性的是,1990年代,尼古拉二世家族的遗体被找到,并经过DNA检测得到了确认。只有王储阿列克谢和一位公主的遗体没有找到。到了2007年,在另一个地点也发现了两具遗体,其中还夹杂着子弹和用来毁尸灭迹的强酸。2008年4月,负责领导DNA坚定团队的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伊格列·罗格耶夫(Evgeny Rogaev)接收采访时表示,根据2007年的DNA鉴定研究得知,尼古拉二世全部的孩子,连之前都传说逃过一劫的安娜斯塔西娅,几乎都能够被证实遭到杀害,一个都没有留下来。

  而历史上的安娜·安德森于1984年去世并火葬。在1994年时,使用安德森在医院留下的组织样本进行DNA检测显示,安娜·安德森与尼古拉二世及其皇后没有关系。

  DNA检测真是一样神奇的工具,不管你宣称有多么惊心动魄的传奇身世,在DNA检测下也纤毫毕现。正如在影片最后,昔日的王太后将要宣布这个安娜就是安娜斯塔西娅 却发现,安娜·安德森与布宁将军却双双私奔了的时候所说的:

  “The play is over”

  这从来都是只是一场表演,被十月革命推翻了的罗曼诺夫王朝的遗老遗少们,仓皇逃出俄国,流亡在各个国家甚至中国,生活都无法保障。他们也不太在乎那个安娜·安德森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安娜斯塔西娅,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行屈膝礼的对象去亲吻他们的右手背,来昭示他们生来便是与众不同的。

  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妻儿被杀害已有近一百年了,这一百年中不断地有人从残损的不辨真假的档案中找出蛛丝马迹 力图证明安娜斯塔西娅甚至她另外的3个姐姐和1个弟弟没有死去,描绘着他们可能的逃生路线。仿佛他们真的还活着一样,仿佛罗曼诺夫王朝还真的活着一样。

  原文亦发表于本人博客

  《如真如假如可分身饰演自己》

  《真假公主》影评(八):说说Bounine

  我第一次看《真假公主》(Anastasia,1956)这部影片的时候是在8、9年前,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有一天身体不舒服,请了半天假回家躺在床上,正好看到一个电视台在播这部电影。第一印象就是扮演剧中Bounine将军的Yul Brynner的光头十分刺眼,于是毫不犹豫地换台,但是那天可看的电视节目实在太少,于是我还是决定看这部电影。看着看着,就完全被Bounine这个角色所吸引,尤其当他声色俱厉地批评Anastasia的转变的时候,我惊得差点要从床上跳起来,因为当时我认为,这种示爱的方式实在太不俗了:这个男人居然可以在他深爱的女人面前如此不卑不亢,简直太完美了。

  前段时间我重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惊讶的是,我完全看不出Bounine和Anastasia之间怎么会产生了爱情。尽管剧中后半段有很多台词暗示了这点,但是前半段的情节却没有给他们的感情发展提供很好的铺垫——两人与其说像关注对方感受的恋人,不如说像立足自己利益、尊重对方感受的合作伙伴。假如说Anastasia还有理由爱上Bounine的话(至少他对她很真诚,而她在他们的关系之中又比较被动),那Bounine对Anastasia的感情根本让我摸不着头脑:莫非就是因为扮演Anastasia的Ingrid Bergman的美貌?

  我倒是还很欣赏Bounine直率的性格。他对Anastasia说,你是为了确认你的身份,我是为了钱,虽然我们动机不同,但是我们目标一致(就是让Anastasia得到俄国末代皇太后的承认),这才是我们合作的基础。尽管他迫切地需要钱,但是他既没有胁迫Anastasia按照他的计划行事,也没有用任何高尚的借口掩饰自己真实的欲望。这既可以说明他的性子高傲的很,不屑于干不上台面的事情,也可以说明他的原则还是高于他对经济利益的渴望。在此之后,他跟Anastasia就建立了一种很深的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们在去哥本哈根的火车上轻松地继续他们的“排练”,甚至还说起了Bounine旧时的情史,彼此坦诚相见。正因为如此,Bounine才会在重见已经成了“公主”的Anastasia时勃然大怒,指责她的目的并不是她宣称的“寻找自我”,而是追逐名利。因为他对她开诚布公于先,所以一想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她寻亲的真正动机,虚荣心——这里且不说感情——就大受伤害。他并不是那种会将阴谋诡计运用到一切场合的人,在真正的生活之中、在与人的斗争之外,他仍旧习惯于同另一些人讲真话,也有讲真话的需要,这就是他跟Anastasia的未婚夫之类人的最大差别——是本性上的差别而不是才智上的差别。这种需要可能令他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别人敞露心迹,也使他难免因为讲了不该讲的真话而对自己和他人大发雷霆。

  《真假公主》影评(九):尤儿·伯连纳的简介

  时光流逝,魅力依然——永远的尤·伯连纳

  http://www.dazhe.cn 2004-9-7 15:48:00 来源:新闻中心

  尤·伯连纳(Yul Brynner) 1920年7月11日出生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1985年10月10日卒于美国纽约。

  萨哈林岛是日本北面的西伯利亚的一个岛屿,前面所说的他的出生日期是商定的日子,事实上他可能出生在1915年到1920年,尤·伯连纳(1920—1985)在北京度过了儿童时代,但在巴黎长大,并在巴黎的俱乐部里唱歌。

  1941年前往美国。在美国,他先在广播电台工作,并作为一名演员做巡回演出,一直到1946年他在百老汇首次上台表演。两年后,他在伦敦当演员,随后又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演员和导演。

  一直到1951年,他在理查德·罗杰斯与汉默斯坦顿二世的音乐剧《国王与我》里成功扮演了国王的辉煌的角色。为了扮演暹罗王,他剃了光头,这秃头成了他一生的标志。他的惊人的表演引起轰动,并赢得了一个托尼奖,他的二重唱“我们跳个舞,好吗”至今仍是美国音乐剧史上最令人淹囊磺?956年该剧拍成的电影使他赢得一项奥斯卡奖。

  60年代早期,他定居瑞士,并把许多精力用于为联合国拍摄有关儿童难民的纪录片。1972年他回到美国,并与英国女演员萨曼沙·艾嘉一起出现在电视系列剧《安娜与暹罗王》里,5年后《国王与我》再度风行百老汇。1979年,《国王与我》在伦敦的重演引起了轰动。他于是985年回到纽约表演该剧。1985年6月,他获得了一项特别的托尼奖,以表彰他在4525场《国王与我》中的演出。

  http://www.dazhe.cn/Fashion/Html/1006.html

  他的资料太难找,找来找去就这些,大家就先看着吧!

  《真假公主》影评(十):公主是真是假呢

  这个电影大概就是要让人猜的。

  不管公主是真是假,我觉得皇太后是觉得她是假的。所以皇太后才会说:不要告诉我真相。因为虽然Anna非常像,而且各个小细节都对得上。但是皇太后已经在理智上知道小公主已经死了,“革命者的准星”那句台词。如果公主是真的,皇太后不会赞成她离开自己。

  我觉得理智上来讲,小公主不可能逃脱,我也赞成皇太后的推断。

  所以我觉得Anna确实是失忆了,而且不断的有人把她认成是公主,所以到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很痛苦。

  不过电影嘛,始终是娱乐至上的。尤大叔又那么帅。褒曼阿姨又那么有气质。

  好喜欢过去导演的导法,含蓄隽永。要是现在的导演,肯定不到半个小时就开始滚床单了。尤其是Anna喝醉那场戏,肯定不止关灯那么简单了。

  这闷骚的尤大叔啊!好有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