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甸园之东》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伊甸园之东》的影评10篇

2018-02-27 2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甸园之东》的影评10篇

  《伊甸园之东》是一部由伊利亚·卡赞执导,詹姆斯·迪恩 / 朱丽·哈里斯 / 雷蒙德·马西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甸园之东》影评(一):《伊甸园之东》:詹姆斯·迪恩一鸣惊人之作

  当詹姆斯·迪恩带着一脸的桀骜不驯出现在《伊甸园之东》时,“垮掉的一代”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银幕英雄。他顶着一头蓬松的乱发,口叼香烟,以白T恤、牛仔裤和皮装的造型萎靡不振地挑衅着中产阶级价值观。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更将他那神经质般的美丽速冻在了24岁的永恒青春。他的那种游移在男孩男人之间的彷徨形象,先前也在马龙·白兰度的电影里出现过,尤其是《飞车党》内黑色皮夹克、大盖帽,骑跨“凯旋”机车的造型掀起狂飚20年。

  1955年,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伊甸园之东》是一部深沉有力家庭伦理电影,该片在同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詹姆斯·迪恩在剧中扮演卡尔,这是他首次担任主角,他将少年渴望父爱的情感演绎得十分出色。在父亲拒绝接受生日礼物高潮戏里,迪恩临场发挥,逼迫扮演父亲的雷蒙·马西做出逼真的激动反应,被认为是“方法派”演技经典案例

  《伊甸园之东》对于父子之间的复杂感情有极为细致入微的探讨,节奏虽嫌缓慢,但剧情充沛,詹姆斯·迪恩、朱莉·哈里斯和乔·范·弗利特在此片的杰出表现近乎无懈可击同时本片亦是詹姆斯·迪恩一鸣惊人之作,他那多愁善感的反叛青年造型在五十年代曾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仍深具震撼力。有人评论说,詹姆斯·迪恩“既是男孩,又是男人;他既温柔又暴烈;既纤细又顽强;既骄横跋扈,又软弱无力,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影片中的詹姆斯·迪恩确有这种魅力,紧皱的眉头苍白漂亮面容,略显柔弱的少年的身体,时而乖戾时而纯净的眼神,嘴角溢出的坚硬柔软甜蜜,让人忍不住的心疼。

  《伊甸园之东》里,迪恩饰演的卡尔有一个离家出走当老鸨的离经叛道母亲,“活在圣经里”的父亲,一个父亲眼里的好儿子的哥哥,而他自己,则是孤僻,乖戾,不被父亲认同的一个坏儿子。当卡尔从酒吧陌生人那里得知母亲还在世的消息后,他便如影随形的不时跟踪着这个从未谋面的母亲,渴望和她说上话。“她愿意和我说话吗?”“我只是想跟她说话”,在遭到误解和粗暴的阻拦的时候,他眼里的悲伤无处遁形,多么卑微愿望说说话而已。“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妒嫉。”卡尔对受父亲偏爱的哥哥艾伦的妒嫉,并未让他变得狠毒,只有让他更加心碎神伤,让他在窥见艾伦和女友艾伯拉在一起的场景后不得不以推冰块下楼来发泄内心郁闷。父亲对卡尔有着怒其不争的感情,他让他读圣经,忏悔,而这更引起卡尔的反感,一席似乎带点沟通温情对话最终以卡尔的摔门而去结束,父子俩的关系依然疏离,摆脱不了严父逆子的模式。

  卡尔自始自终都在寻求父爱,为了弥补父亲莴笋生意损失,他找母亲借钱和人合伙做大豆生意。这一次,他跟在女人身后,没有招来惊愕的尖叫,母子俩有了正式的谈话,卡尔静静地倾听着母亲对过往的诉说,时而表现出迷人尴尬模样,当母亲说父亲“live in Bible”时,他轻轻的偷笑太可爱了。母亲说,“你是一个讨人喜欢孩子”,确实如此。接下来的一个场景很有趣,卡尔趴在豆苗地里,催促着豆子快点长大,跳舞似地在地里蹦来跳去,可爱到了极致。艾伯拉在游乐场的摩天轮上对卡尔说的一席话,触动到卡尔内心深处的隐疾,渴望爱而不得,因而生恨。卡尔满怀希翼的为父亲办个了生日宴会,把赚来的钱当作礼物送给父亲,同时艾伦出人意料地宣布和艾伯拉订婚作为给父亲的生日礼物,父亲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卡尔的表情有了些许失望嫉妒。这时,深知卡尔心事的艾伯拉催促父亲打开礼物,未料到父亲断然拒绝接受,还教育卡尔说“要是你给我像你哥哥那样的礼物,我会很高兴,多一些善良人性...”,卡尔这时痛苦得弯下了腰,他转过身来,像个孩子似的脆弱双手绕过父亲肩头拥抱住父亲,泣不成声,父亲此时没有安慰他,却厉声地叫道“卡尔,卡尔!”“我恨你!”卡尔绝望地转身踉踉跄跄地走出门,藏在树的阴影里。这时的迪恩让人心碎到了极点。

  崩溃的卡尔把一直以为母亲死了的艾伦带去和母亲相见,艾伦受到巨大刺激喝得烂醉,毅然去参加之前一直反对的战争。父亲赶到火车站,急得中风,倒在随后赶来的卡尔怀里。卡尔把哥哥和母亲关在房里回来后,在门廊前对父亲说“我一生都在妒忌,妒忌得我自己都受不了,今晚我甚至想买回你的爱,但现在我再也不要了,我再也不需要任何一种爱了,那不值得。”心碎绝望到狠毒的卡尔。父亲中风后,卡尔痛苦悔恨万分,却又害怕再次遭到父亲拒绝。艾伯拉看在眼里,对卡尔充满了怜惜和爱意,她对卧床不起老人诉说着卡尔的伤痛“不被爱真的很痛苦,那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那会让你又坏又残暴,而那正是卡尔的感受。”“你从来没爱过他,你也不要他的爱,你从来没要求他做任何事。”在艾伯拉的鼓励下,卡尔走进房间,在父亲耳边说着父亲以往的教诲是的,他都记得,只是在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他不愿那么做而已。父亲动了动嘴,轻轻说,“为我做点事,那女人,我受不了她,为我换个护士。”“我也受不了她”,卡尔凑到父亲嘴边,听到他的耳语后笑得很释然很开怀,他起身兴奋地对艾伯拉说,“他说‘不要别人,你留在我身边,你来照顾我’”。到此,所有的感情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卡尔终于得到了他要的父爱,也获得了艾伯拉的爱情

  忽然觉得,“爱”,真是一个沉重的字。被人需要,被人爱的感觉对卡尔来说太重要了,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明明相爱的人却总是互相伤害,爱得越深,伤害得越深。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缺少的不是爱,而是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卡尔的父亲,难道不爱卡尔的母亲,不爱卡尔吗?他被妻子伤的那么深,却在儿子面前对她尽是溢美之词;卡尔做错了事,还死不认错,他也只是用圣经来感化他,稍微发点脾气还会感到内疚。他错在了哪里?他太不懂得如何表达他的爱;他太不懂得对儿子表达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他太不懂得他的儿子是多么需要知道他的爱。这个世界,不是心中有爱就够了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有那么多让人扼腕的悲剧。很多时候,沟通、表达,试着去懂得别人、并让别人懂得你,也许更重要。就像艾伯拉,刚开始害怕卡尔,最后却爱上了他,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他,爱是因为她终于懂了他。

  导演伊利亚·卡赞很厉害,斯坦贝克如此野心的巨著,他改成了不到2小时情节剧,直接从卡尔寻母开始说起,兄弟、父子、母子、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面面俱到。詹姆斯·迪恩又恰如其分的适合卡尔这个有着evil nature和angel face的小孩,之后他在《巨人传》、《无因的反叛》里的人物与卡尔也很近似。在拍《伊甸园之东》时,伊利亚·卡赞便将方法派演技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现实中,詹姆斯·迪恩与饰演他父亲的雷蒙·马西相处非常糟糕,然而卡赞不但不试图消除矛盾,反而刻意积极鼓励,以至于在拍摄《伊甸园之东》中的父子冲突时,双方的演技就产生了震撼性的特殊效果

  詹姆斯·迪恩总是激起极端的感情: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不是狂热地迷恋和崇拜他,就是强烈地痛恨与诅咒他。《伊甸园之东》的女主角朱莉·哈里斯说他像汤姆·索亚一般顽皮可爱;丹尼斯·霍珀对他怀着无比景仰,“他领先那个时代20年”;而在导演尼古拉斯·雷眼中,他的能力“不能够与过去或现在的任何演员比较”。但对于伊利亚·卡赞和乔治·斯蒂文斯来说,与他一起拍片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乔治·斯蒂文斯甚至咬牙切齿地发誓永远不会再让詹姆斯·迪恩演出他导演的电影。从他还是藉藉无名的龙套演员开始,关于他粗暴无礼、脾气古怪的指责就没有停止过。而这些或冷或热的评价,对于他来说,其实都不重要。迪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关心别人怎么看待他,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在乎周围的任何人。从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变成了孤身一人。他不善于与人交际,害怕被伤害,总是很机警地保护自己,最后终于完全退缩到自我的小天地里。初到好莱坞拍《伊甸园之东》时,他随身携带着一把枪,不拍片的时候就不与人说话,常常一个人呆在化妆室里。而到了拍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巨人》,他还是会悄悄避开人群,半夜独自开着吉普去捉野兔。

  好莱坞浮华名利距离他很远,事实上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产生归属感,也没有谁能与他保持长久亲密关系。人们说他是双性恋,流连于一家家同性恋酒吧,把自己放纵在性与酒精的狂欢中。可即便如此,他的眼中依旧流露着落寞,经常突然陷入沉思中,旁若无人地凝神冥想。或许只有表演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他把内心深处的悲凉彻底融入了角色中,所以银幕上他那孤独的眼神令人心碎,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很多人都说詹姆斯·迪恩是靠模仿马龙·白兰度而出名,尽管迪恩并未公开承认,但他私下里确实异常仰慕白兰度。拍摄《伊甸园之东》时,伊利亚·卡赞把迪恩介绍给白兰度,当时迪恩正竭力临摹他的表演方式乃至生活作风。白兰度回忆起那次见面,他清晰地感到迪恩正在经历他所体验过的惶恐不安,——站在好莱坞花花世界的门坎上不知所措

  《伊甸园之东》影评(二):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迪恩

  那是数年前的夜晚,我双手插袋,孑然彳亍在雪花飞舞的街头,像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回忆起此情此景,令我联想起那个在半个世纪前消逝在人间寂寞少年。

  少年有着凄苦的童年,他的双眼深藏着忧郁,他的美貌令人窒息,他的天赋令马龙·白兰度自愧不如,还有他令人难以置信执拗,令他形单硬只。但在这其后,是美国整整一代人的跟随!

  作为一个演员,他是伟大的。早在罗伯特·德尼罗之前,他已经将“方法派”演绎到炉火纯青地步。为了演好戏,他可以不顾一切。当年伊丽莎白·泰勒首次跟他合作,令还是新人的他紧张不已,为了克制自己的情绪迅速入戏,他解开自己的裤带,在泰勒惊讶目光下开始小便,他告诉自己:如果我能做到这样的事,我就能征服我的角色!这一幕足以令所有年轻职业演员反思!

  也许,他真的太优秀了,优秀的有些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他的生命过早消逝,就如同那句老话: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我的偶像都是要死的。死了,才能活着。” 詹姆斯·迪恩在一次采访中大言不惭地说出这番话时,他肯定没有预料到当自己驾驶着心爱的保时捷时会驶向一条不归路。

  1955年9月30日深夜,迪恩的灵魂在车祸现场四处飘散,然后冲上太空,坠落到一代又一代懵懂男孩的内心,无论他们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他们所出生的土地贫穷还是富有。从此,每一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迪恩,无论是自知还是不自知。在孤寂的长街上,在落寞的旷野中,在迷惘水泥森林中,总有一种声音在心中指引着他们,勇敢地面对美丽成长痛楚

  《伊甸园之东》影评(三):James dean American legends

  “詹姆斯·迪恩一共拍了三部电影。不过,即使他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他依旧是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明星。他拍过的电影分别为《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光是这些名字就足够激发出史诗的观感,而三部影片也确如其名,构成了原子时代青年的英雄

  诗篇三部曲,充满美感困扰……詹姆斯·迪恩是永恒的斗争的化身。或是纯真老练的斗争,或是青春与成熟的斗争,或是男人与他的形象的斗争。但在每个方面,他的斗争都如镜子般观照出无因的反叛的那一代。他的痛苦在银幕内外均极度真实,他欢愉的瞬间则少有而珍贵。他成为我们的英雄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完美,而在于他完美地呈现出了我们这个时代被损坏然而美丽的灵魂……”

  ——安迪·沃霍

  50年代的美国,新一代青年在物质富裕与精神空虚迷失,怀疑父辈传统观念道德信条,他们正酝酿着长大成人的裂变,等待叛乱的爆发。他们需要一位新的文化偶像来充当代言人——加里·格兰特太优雅,亨弗莱·鲍嘉太沧桑,贾利·库柏、约翰·韦恩这些一身正气的好莱坞古典英雄只适合他们的中产父母膜拜。

  詹姆斯·迪恩顶着一头蓬松的乱发,叼着香烟,穿着牛仔裤、夹克、T恤衫,拖着犹疑而茫然的步子走进了好莱坞,以一股近乎粗野的原始力量击中了彷徨的青年敏感的神经:他徘徊在成人社会的边缘,迷惘地找寻伊甸园的入口,眼底的幽怨折射出涉世的创痛;他以冰冷漠然的目光挑衅刻板世俗,用无因的反抗证明叛逆是青春的原色。或许是第一次,青少年找到了能够与之认同的偶像,逐渐麻木的生命力被唤醒,他们寻回了一种丢失已久的对自身的信仰与解放。

  这种桀骜不驯竟成为深入骨髓的风华,于是电影角色便只是他对自我的诠释,如镜像般将他投射到银幕上。詹姆斯·迪恩在台前幕后保持了惊人的一致,真实的迪恩和那些虚构的角色之间已然没有界限。生活中的他,同样拒绝循规蹈矩与妥协退让,他的狂妄放肆经常令合作者格外头疼。他几乎从来不会按时到达摄影棚,让所有人等得火冒三丈;他喜欢即兴发挥,往往使配戏的搭档手足无措;他极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毫不退缩地公然反驳导演。有点孩子气的单纯无知,有点年轻气盛的骄傲自负。

  所以詹姆斯·迪恩总是激起极端的感情:与他有过交往的人,不是狂热地迷恋和崇拜他,就是强烈地痛恨与诅咒他。《伊甸园之东》的女主角朱蒂·哈里斯说他像汤姆·索亚一般顽皮可爱;丹尼斯·霍珀对他怀着无比景仰,“他领先那个时代20年”;而在导演尼古拉斯·雷眼中,他的能力“不能够与过去或现在的任何演员相比较”。但对于伊利亚·卡赞和乔治·史蒂文森来说,与他一起拍片的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史蒂文森甚至咬牙切齿地发誓永远不会再让迪恩演出他导演的电影。从他还是藉藉无名的龙套演员开始,关于他粗暴无礼、脾气古怪的指责就没有停止过。

  而这些或冷或热的评价,对于他来说,其实都不重要。迪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不关心别人怎么看待他,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在乎周围的任何人。从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变成了孤身一人。他不善于与人交际,害怕被伤害,总是很机警地保护自己,最后终于完全退缩到自我的小天地里。初到好莱坞拍《伊甸园之东》时,他随身携带着一把枪,不拍片的时候就不与人说话,常常一个人呆在化妆室里。而到了拍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巨人》,他还是会悄悄避开人群,半夜独自开着吉普去捉野兔。好莱坞浮华的名利场距离他很远,事实上从未有一个地方能让他产生归属感,也没有谁能与他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人们说他是双性恋,流连于一家家同性恋酒吧,把自己放纵在性与酒精的狂欢中。可即便如此,他的眼中依旧流露着落寞,经常突然陷入沉思中,旁若无人地凝神冥想。或许只有表演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他把内心深处的悲凉彻底融入了角色中,所以银幕上他那孤独的眼神令人心碎,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这便不奇怪为什么传言说他有潜在的死亡冲动,因为一直以来他都太寂寞,太绝望。他很喜欢引用这样一句电影台词:“生亦放纵,死亦匆匆,唯留青春遗容。”他真的如愿以偿:死亡,是他这一生中最成功的演出,青春被永恒定格,生命被升华为一个不老的传说。当年跟着他愤世嫉俗的那一代青年早已老去,而詹姆斯·迪恩,时光没能风蚀他英俊的脸,棱角分明的线条里仍然饱含决绝,或许是拒绝结束叛逆,固执地对抗着成人世界。青春残酷物语还会一次次地在每一代人身上反复重演,于是他也伴着一代代人走过年少轻狂的飞扬岁月。他以反叛奏响了一个时代的序曲,当那个时代结束后,他仍然是屹立不倒的偶像。

  俄狄浦斯的忧伤

  吉米(詹姆斯·迪恩的昵称)1931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上,4岁时全家迁到加州。小时候的他就长得如瓷娃娃般精致。在母亲的影响下,这个敏感的孩子对艺术和诗歌感兴趣。母亲带着吉米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剧场,他们用洋娃娃当演员,上演自己编织的童话故事。这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然而美好的日子却是如此短暂。吉米8岁时,母亲患上了癌症。当父亲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时,他一言不发,只是瞪着一双眼睛默默地看着父亲。

  吉米一生都在寻找母亲的替代者,从他的亲戚、老师、情人,直到电影中的角色,但这种缺失永远无法填补。其实没人知道他的母亲究竟是什么样,他的爱和痛苦已经完全将那模糊的记忆美化了,或许他爱的不过是一个自己虚构的人。无论如何,他感到被遗弃了。

  背负累累债务的父亲无力抚养他,只能把他送回老家由姐姐代为照顾。尽管姑姑一家视吉米如亲生子,尽管他在印第安纳的农场上度过了田园牧歌般的少年时代,但这个孤僻的孩子并不合群,他被视作外来者,始终无法融入当地同龄人的团体中。在学校,沉默寡言的吉米也很少能得到老师的理解,他开始对一切采取冷漠的态度。能让他产生热情的是表演和运动,他通过演出来表达自己,而为了打篮球,他打碎了十多副眼镜。到了高中毕业时,他的戏剧演出和朗诵已经小有名气。这个戴着厚厚镜片、一身稚气的羞涩男孩决定去加州、去好莱坞寻梦。

  梦旅人的流浪

  吉米来到加州投奔父亲,多年的分离已使他们如同陌路人般疏远。虽然在父亲的反对下,他没能主修表演,但他还是尽其所能地选读了各种戏剧课程。吉米逐渐崭露头角,开始在校园戏剧中挑起大梁。但是和大多数怀抱希望来好莱坞闯天下的年轻人一样,他很难在这里找到立足之地,偶尔几个广告和电视剧场的小角色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雄心壮志。更多的时候他找不到工作,情绪就会变得越加消沉低落,他不断梦见自己正在死去。正当他感到前途黯然无望时,一位朋友向他介绍了纽约的演员工作室,那里采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论”训练演员,会聚了一批热爱表演艺术的年轻人。心驰神往之下,吉米打点行装,怀着憧憬踏上去纽约的征途。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曼哈顿,吉米再次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包围,这段日子对于吉米来说,格外难熬。他干过收银员、售票员、服务生等各种工作,但仍然连续几天吃不上饭。他把钱都花在电影院里,躲在银幕世界中寻求庇护。

  同时他开始尝试按方法论来重塑自我,随时随地的偷师学习,在街道上观察人群,模仿各种言行举止、神态表情。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那个乡村男孩,而成为了演员詹姆斯·迪恩。终于他通过层层筛选,进入了梦想中的演员工作室,50年代这家机构因培养出马龙·白兰度、玛丽莲·梦露而名噪一时。吉米很快发现工作室的教学形式并不适合他,当他的表演被一群学生、老师七嘴八舌地分析评论时,他感到自己像一只被放在手术台上进行解剖实验的兔子。大多数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

  纽约繁荣的电视业为吉米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在快节奏的拍摄过程中,他迅速完善着自己的表演风格,他的脸、身体、动作都成为展现个性的一部分。

  坚毅的额头,微蹙的双眉,眼神深邃,沉积着饱受折磨的抑郁,嘴角挂着一丝嘲弄的微笑,忧伤的脆弱与野兽般的强悍如此和谐地并存在他身上。

  这时候,他不仅渐渐在荧屏上争取到位置,还以出色的舞台演出吸引了好莱坞的关注——正在为《伊甸园之东》选角的伊利亚·卡赞发现这颗新星,把他带回了洛杉矶。吉米的梦想终于开始扬帆启航。

  疾速青春的飞越

  吉米的第二次好莱坞之旅要顺利多了,仿佛是一夜之间,他成为比弗利山最闪亮的新星。他不但拥有锋芒毕露的才华,也获得了最适合他的角色。他的三部电影好像都是为他量身订做一般,每每让人惊叹他简直是因那个角色而生。吉米总是最深切地认同于自己的角色,这种投入达到了人戏不分的境地,无论是《伊甸园之东》里对父亲的爱恨交织,抑或《无因的反叛》中渴望成人、遭到排斥的惨绿少年,皆是他本人生活的写照。

  当他的个人魅力与角色魅力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时,全美国为他疯狂,少男们在喝彩,少女们在尖叫。他既是男孩,又是男人;他既温柔又暴烈,既纤细又顽强;他既骄横跋扈,又软弱无力。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吉米知道好莱坞需要一个坏痞子,无论他怎么使坏总能像被溺爱的孩子般得到宽恕,所以他肆无忌惮地放任着,刻意强化自己的不羁形象,游戏般捉弄为他痴迷的公众。但他讨厌被人摆布,当电影公司为了制造花边新闻安排女明星故作亲昵地陪伴他出席晚会时,他感到局促不安,根本无法挤出一点微笑。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游走中,他越来越失落。

  吉米从赛车中寻找慰藉,“只有在这时候我才感到自己是完整的。”他迷恋速度,在加速过程中他能够找回自我。他不是依靠技术去赢得比赛,而是凭着一股拿生命赌博的冒险精神去挑战死亡。难道他真的身不由己地听从死神的召唤?1955年9月30日,他终于挣脱一切羁绊,驾驶一辆保时捷直接冲向了死神。

  马龙·白兰度与迪恩

  很多人都说詹姆斯·迪恩是靠模仿马龙·白兰度而出名,尽管迪恩并未公开承认,但他私下里确实异常仰慕白兰度。

  拍摄《伊甸园之东》时,伊利亚·卡赞把迪恩介绍给白兰度,当时迪恩正竭力临摹他的表演方式乃至生活作风。白兰度回忆起那次见面,他清晰地感到迪恩正在经历他所体验过的惶恐不安,——站在好莱坞花花世界的门坎上不知所措。

  迪恩一直想亲近白兰度,真诚地希望得到友谊。他打过几次电话,有时候白兰度会简单地和他聊几句,有时候就干脆打开录答机,听着迪恩在电话那头紧张地留下口讯,不说话,也不回电。敏感的迪恩受到了伤害,白兰度也察觉到这一点,但他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一次晚会上,白兰度看到这个男孩冲进来,像个疯子一样把夹克脱下揉上一团扔在地上,白兰度觉得有些恼火,他把迪恩拉到一边狠狠教训了一通,最后将一位心理医生的名字塞给了迪恩。

  或许迪恩比白兰度更忠实于自我,死亡把他铸造为传奇,而活下来的白兰度却最多只能成为经典。

  伊丽莎白·泰勒与迪恩

  在拍摄《巨人》时,泰勒已是好莱坞万众瞩目的女皇,相比之下,迪恩只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影片刚开拍时,她嫉妒迪恩无法掩盖的光彩抢尽了她的风头,抱怨迪恩为了施展他的方法派表演常常擅自中断排练,觉得这个野小子冷酷粗鲁,极其自私。

  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却多少改变了她的消极看法。事实上,迪恩为自己能与泰勒演对手戏感到异常紧张,他几乎完全无法松弛下来进入状态。他们排演了一遍又一遍,但迪恩还是表情僵硬。突然,他停了下来,走出几步,在众目睽睽之下拉开裤子撒尿。没人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人们目瞪口呆时,他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平静地说:“好了,开拍吧!”这一次他们顺利通过了。

  据迪恩后来解释,当时他实在太紧张以至于难以释放潜意识中的能量。就在那一刻他认为自己如果能做出那样的举动,也有勇气在摄影机前完成任何表演。而正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卤莽行为勾起了泰勒的好奇心,她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这个异端分子。

  随着拍摄的进行,泰勒和迪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吃晚饭时会坐在一起,甚至在晚上神秘地消失。泰勒还送了一只小猫给迪恩。后来她承认两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友谊。他们曾经聊天到半夜,听迪恩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母亲。但是第二天,迪恩又会变得非常冷淡,甚至有意躲避——他害怕暴露自己。这让泰勒感到不可理喻。

  无论如何,在听到迪恩死讯的那一天,泰勒确实崩溃了,不停地哭泣。几天后,她因发烧和失声被送进医院,却没有一位医生能诊断出她的病症。

  他既是男孩,又是男人;他既温柔又暴烈,既纤细又顽强;他既骄横跋扈,又软弱无力。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詹姆斯·迪恩一生只拍摄了三部电影,即便他一生只拍一部,他依旧是19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明星。

  《伊甸园之东》影评(四):缝合与谄媚的典范

  如果没有James Dean,这部电影将是一部平庸之作,然而这个世纪偶像的忧郁眼神,不羁叛逆,塑造了一代男星风潮,也将电影载入史册……电影呈现的是复古的田园、战争的不安、以及青年亚文化,这在当时的好莱坞是糅合了所有吸引眼球的要素的,有趣的是,电影十分遵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男主角得不到父亲的爱,又没有母亲在身边,于是,他是一个形式上的单亲,真正的孤儿,于是,他是不正常的性格,是残缺的,没有父亲,他将无法成熟,而身边也没有一个可以作为父亲的角色,于是他混乱、疯狂、放荡、暴力,这一切都是唤起别人的关注,他想尽办法想得到父亲的爱,但是一切都宣告失败,当结局父亲瘫痪后,父亲的一丝宽恕才如光一样照亮了James Dean,他于是瞬间得到了救赎,所谓的病将痊愈,可惜代价是父亲的瘫痪以及哥哥奔赴前线……电影并没有对James Dean做出批判,他的青年亚文化特质的成因归咎于父亲和哥哥的性格,他们的孤傲和清高将这个男孩孤立,因此说,这在一定的元素上是肯定了青年亚文化,这或许也是电影市场的考虑,作为偶像,青年更接受这样的情非得已的偶像,也希望青年亚文化被认可……而从另一角度,作者将青年James Dean的所作所为都归结于父亲和哥哥的冷淡和排斥,这又是缝合了青年亚文化的本质,因为青年亚文化的成因并不是家庭的缺乏关爱,而是社会造成的,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因此,这种遮蔽也赢得了上层建构者的青睐,所以说,这部电影实在是狡猾,他讨好了所有人,赢得了好评和票房……再说两句James Dean,他的意外死亡让所有人遗憾和伤感,然而也因为死亡,他成为了偶像的经典,就像李小龙一样,青春是美好的,美好的往往容易逝去,拯救青春的或许只有死亡,才能让青春定格……

  《伊甸园之东》影评(五):伤害的总是自己最爱的人

  看完这部电影,忽然觉得,“爱”,真是一个沉重的字。

  明明相爱的人却总是互相伤害,爱的越深,伤害的越深。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缺少的不是爱,而是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卡尔的父亲,难道不爱卡尔的母亲,不爱卡尔吗?他被妻子伤的那么深,却在儿子面前对她尽是溢美之词;卡尔做错了事,还死不认错,他也只是用圣经来感化他,稍微发点脾气还会感到内疚。他错在了哪里?他太不懂得如何表达他的爱;他太不懂得对儿子表达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他太不懂得他的儿子是多么需要知道他的爱。

  这个世界,不是心中有爱就够了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有那么多让人扼腕的悲剧。很多时候,沟通、表达,试着去懂得别人、并让别人懂得你,也许更重要。

  就像那个女孩,刚开始害怕卡尔,最后却爱上了他,害怕是因为她不了解他,爱是因为她终于懂了他。

  《伊甸园之东》影评(六):只是几句短评容不下的随笔

  看完了,或许也有我性格的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James太棒了,开场让人摸不着头脑觉得莫名其妙,也和很多人的观点一样认为他bad、crazy,后来慢慢了解了事情原委便越来越心疼这个只是需要一点爱的boy。

  整部影片的基调悲剧感很强,节奏很慢却一点点侵入人心叫人怜爱cal无法自拔。cal的单纯可爱仿佛就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前船上的富丽堂皇终要被毁,所以几度看不下去暂定中场不忍看到cal的失落绝望。他只是一个需要被理解的孩子啊为什么要总要用bad的标签强加在他身上?

  看完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在家庭中或是与他人相处的过程,我们是否戴着有色眼镜去定义一个人所作所为的全部还拿着冠冕堂皇的理由道德压制。

  不枉我尾随1989中最爱的一首style来一探究竟。

  《伊甸园之东》影评(七):Times change

  宗教意味很浓的电影,“不被爱真的很痛苦,那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了,那会让你又坏又残暴” 时代在改变,人们正在失去信仰,所有的渊源都在爱、欲上面。重场戏cal 在秋千上和父亲摊牌对峙的镜头很好看,很喜欢这部片子的摄影和基调,美丽的花、天空、对待生命的态度也那么亲切温暖。

  没有读过圣经,更说不出其中渊源。感觉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从小哥俩缺少母爱,哥哥更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两个人一直在争宠,弟弟对爱的匮乏最终仍然从父亲身上找到了,这也是妈妈所不能给予的。最终CAL还是会跟“嫂子”在一起。

  导演很会讲故事,开头的一场戏,父亲对两个儿子的态度差异,导演调度能力真好。

  妈妈这个角色演的好,最喜欢那个有点神经质的女waiter。

  James dine 是一直在演同类型的角色么?孤独而且迷人。只看过他无因的反叛。

  父亲的善良正直、有坚定的信仰和自由、解放是完全对立的,但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结局还是不离开,在这儿,找寻,安慰,长大。

  《伊甸园之东》影评(八):宏大情节剧

  伊莱亚·卡赞很厉害,斯坦贝克如此野心的巨著,他改成了不到2小时的情节剧,直接从Cal寻母开始说起,兄弟、父子、母子、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面面俱到。詹姆斯·迪恩又恰如其分的适合Cal这个有着evil nature和angel face的小孩,之后他在巨人传、无因的反抗里的人物与Cal也很近似。我很喜欢父亲Adam,一个purist,他最后去车站追Aron,看着Aron用脑袋砸破车窗,他的表情太到位了。但是毕竟2小时让人觉得不过瘾,里面有一些线索和细节没有交代特别清楚,比如Aron为什么那么反对参战,这个其实跟人物形象塑造应该是有因果联系的,只是因为我们等于从小说的后半部分开始,所以缺少许多细节的铺垫。

  韩剧版的我看了个开头,没时间看下去了,也因为没有能第一时间吸引我吧。斯坦贝克算是我很喜欢的美国作家了,《愤怒的葡萄》同样的厉害,他是那种动笔就是冲着诺贝尔去的,悲天悯人型。这么宏大的叙事结构,如果当时不是出于商业考虑,或者推迟到70年代拍,这片子应该拍3-4小时的。

  前一段看卡赞的作法自毙Boomerang!,同样赞,还引起我一点创作念头。

  《伊甸园之东》影评(九):不是迪恩是卡尔,而是卡尔是迪恩

  我想现在翻出这部电影来看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看詹姆斯·迪恩。我也是一样,而且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从希斯·莱杰变成了詹姆斯·迪恩。在我看过的演员里,只有迪恩一个人可以说是天才,是真正天生的演员。当初看《茶花女》的时候嘉宝简直惊为天人,也没有像迪恩一样给我那么大的震撼。

  嘉宝的玛格丽特,是让我觉得嘉宝就是玛格丽特。而迪恩演的卡尔,让我觉得卡尔就是迪恩。他尾随母亲回家,在她的房子门口徘徊,躲躲闪闪地打量窗帘之后的人。他偷看哥哥和女朋友的约会,故意弄出很大声响让他们不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他找母亲借钱投资大豆生意,给父亲准备了一个生日惊喜,忐忑兴奋地期望得到父亲的表扬,在又一次被父亲偏心对待之后全身都是痛苦悲伤愤怒孤独绝望。

  卡尔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迪恩的。我说不出他哪里好,可他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传达给我了,我能看到迪恩,我更能看到卡尔,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所有的情感所有的起伏。他的所有都是真实的,所以根本不存在表演的方法,不存在演技的优劣。

  我想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早逝也许是个不错的结局。他看上去脆弱,敏感,又孤独。他既像个男人,又像个男孩。毫无争议他一定会红透好莱坞,一定会有一个他的时代诞生。但是他不像是内心强大到可以在无数赞誉金钱镁光灯下继续生活的人。如果他能在纸醉金迷的好莱坞幸福地生活的话,他也就不是迪恩了。24岁的迪恩,让人看到的未来是痛苦的,因为他会一直那么孤独,他会自己折磨自己。名利都不能带给他快乐,反而会让他更加不幸。或者说,有些人就是异常敏感,所以他们才成了天才。而这代价就是他们比绝大多数人清醒,他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和痛苦,他们用自己超凡的清醒一直折磨着自己。很多天才都是尤其和自己过不去的人。

  所以,幸好在他自我毁灭之前,上帝就让他不朽了。

  《伊甸园之东》影评(十):在那个年代也许是开创,可惜了《伊甸之东》

  久仰的詹姆斯迪恩在我心中退去了华丽的外装,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叛逆和不羁,阴柔的性格加上迷离的眼神在我们这个时代来看已经稍显过时,没有什么让人着迷的色彩。

  另外,可惜了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说实话,到了比尔把亚当推向母亲的时候,我才恍然,原来这是改编自《伊甸之东》,电影最大的一点失误就是把比尔母亲做妓女这个巨大的诱因给抹去,并且还封了一个本地最有成就的女实业空,一下子所有伦理上的冲突都淡了太多,因此完全成不了亚当崩溃的诱因,因此让人不能信服。

  第一次看迪恩的片子,总忍不住要会心的微笑一下,因为太多的后期演员的身上有詹姆斯迪恩的影子,布拉德皮德可以说是迪恩的翻版,而《秋日传奇》也可以说是《天伦梦觉》的翻版,只不过是在角色上加了一点阳刚,或者说更像是《大河之恋》。而詹姆斯迪恩略显迟钝的表情和步伐,你完全可以在功夫巨星李小龙身上找到,看得人想笑,所以说,不管哪一种审美,重要的是开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