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境之兽》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境之兽》经典影评10篇

2022-03-21 09:46: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境之兽》经典影评10篇

  《无境之兽》是一部由凯瑞·福永执导,伊德里斯·艾尔巴 / 亚伯拉罕·阿塔哈 / 理查德·皮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境之兽》影评(一):当国家不再存在,人民都被逼成了凶残嗜血的野兽

  电影《无境之兽》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非的故事,主角小男孩阿古是一个非洲“好家庭里的好男孩”,母亲勤劳工作,养育四个孩子,父亲是一名教师,哥哥是一个喜欢音乐和舞蹈的时尚青年。一家人生活在战争的缓冲地带,虽然时局动乱不堪,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孩子们向他们向难民区的士兵兜售一个看不了的电视,他们叫它“想象电视”,电视屏幕已经没了,孩子从屏幕框中钻出来,笑出一口大白牙,他们说这是3D模式。孩子们此时的天真与日后的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的恐怖让人细思极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正如阿古所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而且一切都在发生改变。”短暂的和平很快就被打破了。为了保护阿古,父亲和哥哥在战乱中丧生,阿古侥幸逃过一劫。 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劫后余生的阿古无意间加入了一个游击队。团队头目由著名黑人影星伊德瑞斯·艾尔巴饰演,他狡猾而奸诈,冷静而残忍。善用语言给手下洗脑,通过不停地训话与命令,培养下属对他的绝对忠诚。他让这群孩子相信自己是正义的,告诉孩子们跟着自己战斗,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有为了收获,为了正义,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用宗教仪式让士兵相信自己是无敌的,以让他们在战场上可以更好地冲锋,充当炮灰。当然最重要的,要献上投名状。杀了人,不仅可以锻炼胆量,也意味着再也无法回头了。 就是这样一个虚伪的战争贩子,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不过是政治家手中的一颗棋子,直到最后弹尽粮绝,众叛亲离,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选择了一个执迷不悟的道路。 他利用了这群孩子们的“单纯无知”,易于控制,容易训练的特点,将他们培养成如死士一般杀人机器。吸毒,嫖妓,杀人,抢劫,这些罪恶的词汇成了这群孩子们的日常。杀人对他们来说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根本不需要思考。 电影里有三场令人如坐针毡的血腥杀戮。 第一场,主角阿谷的村庄被政府军扫荡,阿谷和父兄以及村民们躲在一个小杂货铺里,却还是被政府军发现。尽管村民们都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士兵,却还是被当做敌人。机枪扫射而过,一排跪着的村民倒下。阿谷和哥哥逃到水沟里,又眼睁睁看着哥哥被追来的机枪打死。

  第二场,阿谷成为游击部队中的小士兵,部队埋伏在一座桥下,先头士兵用炮弹炸毁了迎面而来的车辆,并抓到了一个俘虏。俘虏表示自己只是工程系的大学生,前来修桥。但NDF的指挥官坚持他就是敌人,并要求阿谷把他当做杀父仇人。阿谷最后向俘虏的头顶狠狠劈了一刀。

  第三场,游击部队占领了一个村庄,在一栋房子里抓到了一个带着女婴的妇女。年纪稍大的士兵强奸了妇女,年纪小的则在一边猛踢女婴。阿谷目睹一切后,将妇女一枪爆头。 正如片名《Beasts of No Nation》,当国家陷入无组织无理性的混乱,当国家不再存在,人民都被逼成了凶残嗜血的野兽。 整体上《无境之兽》不功不过。题材和表达上并无新意,视觉上也缺乏冲击力,遗憾后半段有点拖沓与牵强,军阀间的谈判与政治斗争,主角最后的立场动摇,国际维和部队快马杀到,这些细节都强弩出光明和谐的基调。 电影聚焦大时代背景里小人物的挣扎,导演凯瑞·福永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精彩,场景调度、运镜方面也都延续了《真探》的上佳水平。但《无境之兽》还是一部剑走偏锋的诚意佳作。 尽管到处都是反战者,可战争永远打着“正义、自由、神圣”等洗脑旗号,在人类世界从未停息。在枪林弹雨中成年人尚无能力自保,无辜儿童呢?如临深渊!幼小生命变为屠杀机器,厌倦野兽般的杀戮与逃亡,在荒蛮残暴下越发迷茫。

  《无境之兽》影评(二):Beasts of No Nation

  男孩视野下的战争,欲望与恐惧的双重压制。

  正如阿古所表达的:战争使人变老,即使他只是孩子。(我就像个老人,而她只是孩子,因为我打过战,而她根本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

  这些孩子们是野兽,也是受害者。有些人被这种野兽欲望所控制,即使已然离开战场,却又再次折返丛林;而有些人像阿古这样期待的是幸福美好的未来,宁愿固守在这一片和平的乐园,厌倦野兽般的杀戮与逃亡。

  电影的配乐非常棒,那种原始的歌声给人强大的力量,并随着男孩战争的视角而愈加激荡人心。

  《无境之兽》影评(三):男孩,拿起枪,就不是男孩了

  谈及战争,人们总是天真的言及人性的善恶。以及纷飞战火中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希望。

  如果你试将上述中心思想整理成句,你会发现它几乎出现在每一部与战争有关的影评中,而当人们如此一致的去看待一件事物时,往往距离真相很遥远。凡是能够一言而尽的事情,往往在言者的人生历程中占据着毫不重要的位置。

  距离战争遥远的我们,除去正说的伟大光荣正确,便是人性和慈悲。说到底却依然是“即使不能了解通透也无所谓”的事情。

  不得不说在中学教育中,总是让我们总结核心思想的老师们,其实做了一件害人的事。

  或许这样的教育至少扼杀了人们心中相当一部分的共情,也使得我们在狭长的人生道路中,失去了理解未知的能力。

  苟且,就是像篮球上一只蚂蚁那样活着,永远以为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一展平地。

  在我的记忆中,有关少年兵最光辉的形象,是《全金属狂潮》中的相良宗介,他那远离尘世的生活,超越同龄人的行动力和生存能力,反倒更在使得我对拥有这样一种可悲身份的人们,报以敬佩的好奇。当然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二次元作品毕竟有它过于简单轻快的局限。

  时过进迁,曾经那部欢脱的喜剧已经无法满足我关于战场的好奇,更加无法激荡起我的恻隐。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对战士的故事有着如此强烈的好奇,喜好程度转为了一般意义上的能够接受。

  战争无论是用英勇无畏的英雄形式,还是着眼于责任与担当,抑或用于让人珍视和平,甚至是描写战争中的爱情亲情,都不是最接近我们真实生活的方式,我们只不过是在为别人的感动热血澎湃、感动流泪——是别人的感动。

  但是,把孩子放进了战场,他的眼神中再无天真,这将是何等的刺激感官,更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看着婴儿尸体蜷缩海滩上,看着叙利亚的孩子因为识不得姓名而在尸体上附上编号。

  在战火纷飞的地方,失去性命的人不过是一堆数字,而一个男孩,在争斗的炼火中,则被视作一双能够端起枪的手。

  生活在停战区的阿古一家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的父亲将自己的土地分给难民居住,慈悲的母亲在教堂中总是无比虔诚的祷告。

  看上去只关心发型和肌肉的哥哥,对于弟弟尿了一脸的惩罚,也不过是把他裹在毯子里看自己跳“要人命”的舞蹈。

  而富有想象力的阿古更是一个鬼马精灵,他将家里的电视机壳拆下来让小伙伴隔着空洞表演,以向非盟的维和部队出售这台想象电视,来换取食物。

  然而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互相指责对方是叛军,冲突一触即发,停战区最终也无法保障和平了。

  镇里的男人们决定留下来守护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便将妇女儿童们送走了。而阿古却因为拥挤的交通,没有能够随母亲一起离开。当政府军出现在停战区之后,父亲和哥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相继被杀,只留给阿古匍匐的背影。

  孩子逃进了丛林,却遇到了真正的叛军,这些筚路蓝缕的绿林之徒居然也是一只政治力量的游击队,在同意游击队指挥官加入成为少年兵的要求下,阿古逃过了被杀甚至被吃掉的命运。

  笑容在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脸上消失了,整部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未能出现。

  在漫长的战争中,非洲的愚昧落后和不知为何主义而战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心中多次回响起快点让阿古脱离苦海的期盼。然而故事线却将这份慈悲和现实的距离用残忍的方式越拉越远,而我心中的呼喊也越发无力。

  当阿古第一次杀人的时候,那一刀恰好落在了俘虏的头上,一个我没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的下刀位置,让我不寒而栗,那人露出了铮铮白骨,阿古稚嫩的双手和全无气力的躯体,却怎么也做不到一刀结束被杀之人的痛苦,“战友”小伙伴大力神也抽出开山刀一并抽砍的时候,无数次的手起刀落,终于将阿古带到了地狱,而阿古也不再是一个小男孩,而是一个可以开枪的小男孩了。

  他没有在杀人之后落泪,也没有心生任何逃离,只是趴在路边呕吐。他告诉上帝他这么做是对的,我想不出如何评价,但是如果说是错的,死的会是这个孩子,孩子意味着希望,人类最难以决断的就是惩罚一个孩子。

  他没有观众期待的挣扎,没有观众期待的拒绝,没有用观众期待的美好童真战胜残酷,他只是低眉狼顾,比一个大人还大人的那样,接受着命运给他的生活方式,知道无法忍受。

  无数次的战斗,数不清认识的人死于非命。尤其是和他一般大的大力神死后,半大的阿古厌倦了。

  他无法用矮小的躯体去承受巨大的灵魂创伤,他久坐在丛林中望着太阳冥想:如果我可以伸出双手将它捧在我的手中,我会握紧它,这样世界将变得一片黑暗,这地狱般的景象再也无法为人们所见了。

  弹尽粮绝的游击队,走出山林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缴械,当阿古走出来的时候,一束光线久久的停在他已经干瘪的脸上,一脸惊愕的维和部队军官便是购买了阿古想象电视的那个人,他无法想象到他看到如此的景象,若时光回溯,或许他也不愿再购买那部电视了。

  这些少年兵被送进了一个在海边的监护所,一个一脸同情和慈爱的年轻女人坐在阿古的面前,渴望通过和他沟通来降低他心中的阴影。

  而阿古冷峻的脸色定格在画面中,传来他脑中的回响:她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女孩,而我已经是个老人了,她甚至没有亲眼见过战争,而我曾经战斗过。

  是,这或许就是我今天想说的话引子。

  人类何德何能,仅凭一两句推心置腹就可以将爱播撒到世界吗?

  在这些战争中经历过的人中,他们需要的理解,绝对不是一句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错的是战争,因为他们本来就身处其中,是罪孽和被侵害的共同体。

  看着如此天真的成人面庞,内心疲累的阿古还是说话了:

  我的内心充满着悲伤,我知道你想要帮助我,但是说出来只会让我更悲哀,也会让你更悲哀,我只想要像现在一样,你知道吗?我很担心我的未来。

  不需要宽恕,因为他、他们、这些少年兵知道这些罪孽和残忍来自哪里,将这笔罪责归于谁的行为和仪式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只有痛苦在孤独的时候会浮现在眼前,他需要的就是未来,给他们未来吧,一切的审判,平反和推翻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都没有丝毫的价值。

  相比阿古如此心智,我即伤心,又敬佩。

  这个世界比一个孩子幼稚多了,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堪和可悲。

  《无境之兽》影评(四):学会思考才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

  导演没有定义“好”与“坏”,无论政府军还是游击队。在战乱中人命就是如此卑贱,被鱼肉者转瞬间也可以变成鱼肉者。由上到下所有人都在给利益和权势愚弄着--指挥官就是最好的写照,他在用传销的手法对追从者洗脑和愚弄,却也给高一层指挥官用利益愚弄着。

  《无境之兽》影评(五):这部片子很形象地教导了我们怎么建立一支军队

  1.来路要正,要和敌人有仇,比如男孩家人给对方杀了,就能招

  2.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新来的兵军事训练为辅,政治教育为主。要告诉他政治诉求,为何我们是正义的

  3.部队大家庭的凝聚力很重要,要教育士兵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要告诉士兵战斗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革命不是贫穷,不是牺牲,不是毁灭。革命是收获,是胜利,是保卫自己,是追求美好的明天

  4.当然这些都是虚的,那么我们就用宗教虚到底吧。用上宗教仪式,再加上大麻叶子,然后来一场用空包弹玩的刀枪不入的神话仪式,士兵的勇气就出来了

  5.投名状是重要的,不但杀了对方的人你没法回头了,而且锻炼的胆量,这才敢把枪交到他手里

  这样,一个合格的战士就培养出来了,军事技能多杀几个人就练出来了,重要的是在政治,人情,财富,宗教和毒品的配合下,战士的忠贞和勇猛是不成问题了

  《无境之兽》影评(六):儿童变杀人野兽,他人即地狱

  子弹吞噬一切,叶子,树木,土地,人,吞噬他们,让人们流血。

  这是《无境之兽》中黑人少年阿古的独白,他原本与父母兄弟姐妹住在非洲一个小村庄里,享受着寻常孩子的快乐安宁。他会拆掉家中的电视机,指使更小的孩子们扛着机壳去赚所谓“创意”的钱。彼时,他大概没有料到,那些黑洞洞的枪口将是吞噬他童年的野兽。

  当地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的和平协议像气泡一样脆弱,一旦破碎,当地村民就成了任人屠宰的鱼肉。阿古目睹父兄被杀害,失控狂奔,却在密林中被少年兵游击队掠走。他答应顺服,是为了保命,然而很快阿古就发现,生存需要的食粮就是别人的性命。

  阿古第一次杀人,开始时怯弱,而后手起刀落,仿佛那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树桩。镜头逼迫每一个观众直视少年初次的杀戮,在被杀和杀人之间他选择自保,背弃人性和信仰。这一刻不像电影,更近似公开杀戮的记录片。

  环境是如何改造人,导演再现了在战争的丛林法则下,弱小的儿童一步步演化成杀人机器。人性退居二线,欲望占领高地,我们将看着这个孩子进化。杀人的熟练和漠然,“现在我们就像无处可去的野兽。”

  儿童军如蝗虫过境,他们会枪杀更弱小的儿童,强奸他们遇到的妇女。导演挖掘出最深刻沉重的黑暗,却暗暗留下一线光明。阿古一边杀戮,一边与他心中的母亲和上帝对话,“上帝什么都看不见”,“妈妈你在哪里”。与母亲重逢是支撑他人性的柱石。这希望留到最后,在阿古被维和部队解救后,跑向大海与其他孩子站到一起时,戛然而止。

  另一个重要角色是军事头目,由本片仅有的黑人明星伊德里斯.艾尔巴扮演。这是个善于伪装的战争贩子,训话时用语言给儿童军洗脑。一大秘诀就是区分“我们”和“他们”,设定共同的敌人是杀戮最好的催化剂。明明血腥残暴,却以“父亲”自居,享受着“儿子们”带来的物质、地位,甚至是他们的身体。伊德里斯.艾尔巴说自己刻意学习模仿非洲当地最强壮的银背大猩猩的外形动作,他高声演讲,激动时捶胸的动作正是大猩猩会宣示力量的形态。他许诺一个美好未来,但西非战乱不过是惯常的坐寇和流寇相争,人权之类不在上位者的考虑清单上。

  一位见过卢旺达大屠杀的加拿大将军给了极高评价,说这是他在大银幕上看过的,对那个时代非洲最真实的重现。类似的电影还有《卢旺达大饭店》,地球上每一天有多少人在战争中死去。即使导演淬炼出超现实主义的残忍战争,赢了观众的反省,“他人即地狱”还在重复上演,并不像导演设定的结尾那样平静美好。

  《无境之兽》影评(七):文明的伤疤

  伟大的文明不可能被外征服,除非文明自我毁灭。”或许对于影片的男主角阿古而言这句话在走心不过了,因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千千万万饱受战乱之苦的非洲儿童都是因为各种的内战而导致的。而最惨的是这种内战是毫无休止的,有的国家的政府有时候就是靠政变而来的,所以对于许多中西非国家而言,所谓的政府选举其实就是另一场内战,一场打着革命旗号的内战。 纵观历史,非洲有太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了。非洲大陆不仅是人类的摇篮,也是最早进入原始狩猎农耕时期的地区。但是很可惜,因为干燥以及地理环境(主要是撒哈拉和热带的问题)非洲诸国未能完成向农耕文明以及商业文明的过度,后来来了一群阿拉伯商人使得黑非洲接触了伊斯兰才建立了马里帝国,桑海帝国这样的伊斯兰国家。 但可惜最后都没落再不幸遇上了一群白皮商人,最终又是人口贩卖又是殖民的过了3世纪。300年间这片土地上的战士们大都像影片中的指挥官一样变成了打着白人带来的革命的旗号实际上却是部落战争。 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革命战争弊端无穷,最主要的一点是人口损失巨大。像阿古的那个村庄,被老思想所困,老弱妇孺送走,男丁留下。可是留下来的基本都是手无寸铁的村夫,那里干的过对面长枪洋炮的大兵?尤其还是一群不分敌我的政府军,呵呵,可别问这政府军为什么也滥杀无辜,说不定人家当年就是这么上来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反而政府军帮反动派打了一个广告。这也是为什么反政府武装永远不缺人手的原因。当然他们不缺人手是因为还有一群无辜而又天真的孩子可以利用,这些孩子像阿古和大力神这样的,本身就经历战乱和亲人离别的痛苦,加之政府军的所作所为,作为反对派的指挥官只要轻轻在他们耳语一番,他们自然就愿意拿起枪来干革命。而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情况,什么年代下都是最无耻的行为,因为这是一种通过诱导心智未全的儿童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战的毫无责任的行为,而这些儿童大多都在战场上做了炮灰,最后却连个烈士碑都没有。

  《无境之兽》影评(八):无境之兽

  电影是阿古自己对战争的回忆,对电影以下几点印象深刻。孩子们因为战争无法上学,自娱自乐,阿古将自家的电视屏幕拆掉,对着空框自我表演,还有3D,其乐融融,充满无限的童年乐趣,阿古一家很和谐,母亲很能干,父亲是一名教师,他有一个幽默的哥哥,和一个可爱的妹妹,爷爷病重,但她们贴心的照顾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哥哥打嗝,他接着来一发,最后妹妹一个响屁声引的一家人哄堂大笑,生活平静和谐,但这一切被战争破坏,母亲和妹妹被迫离开家避难,剩下一家人被逼进一个小黑屋,他们最终在疯女人的指认下被认为是反叛分子,父亲和哥哥丧命,他幸运逃脱,孤身一人跑到荒野,偶然遇到一个武装组织,头目收留了他,想把他培养成为勇士,他也认识了和自己一般大的哑巴兄弟外号“母夜叉”。他们受到严格训练,最后在头目的带动下进了首都,可是出了政治问题,司令和他们的头目意见不和,他们就退出了,为自己而战,最后没有了上面支持,他们没有了子弹食物和水,每天都有人死亡,被迫无奈他们都选择离开头目,回家,最后还是投降了,最后孩子们被送去了一个战后孩子集中营,在那里他们有吃有喝但很快他们不再适应,最后一幕是孩子们一起在在海中嬉闹。。有几句台词印象深刻,阿古的父亲说我们所经历的都是上帝在考验我们,我们要坚强,。还有阿古在别人给他枪的时候那哥儿们说不要丢掉它,否则我丢了你,在职场上我们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拿得出手的东西,不然就会被淘汰。还有阿古说唯一能不让自己打仗的方法就是死亡。还有他们在训练中被淘汰的孩子被杀死的原因就是给他重生。。。电影就是说的是战争如何折磨一个个幼小善良的心灵,使他们变成野兽恶魔,对他们灵魂的摧残。

  《无境之兽》影评(九):《无境之兽》:如何伪装而成一个孩子?

  文/容庵

  两年前,凯瑞 福永这位年轻导演在一部精良神剧《真探》中展示了他黑暗沉郁的影像风格,剧本以哲学地图似的推理延展,双线索插叙间还原了一段老故事,奥斯卡影帝马修麦康纳的演技如神鬼对置,一举把这部美剧推上了神坛。

  《无境之兽》是福永15年的新作品,这次是他自己参与了剧本撰写。电影描述一个孩子在战火之下流离的曲折命运,从无忧无虑、天真懵懂到家破人亡、杀人如麻,影片要反思的主题是非常明确的:战争以及战时的官僚机制是可以怎样摧毁社会,湮灭人性。影像表达即是风格本身,虽然内容沉重,但全片画面风格优雅,看似写实但又精美如画,尤其是色彩的铺排组合以及场景构图,以一种有序而连贯的精致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令观者赏心悦目。

  然而,从以儿童为主角的叙事角度来说,电影的核心传达却究竟无法自圆其说。

  角色构建

  儿童是特别的,儿童是成人的反面——如同异性恋与同性恋、男人与女人、健全人与残疾人——是相对社会活动主体群体而言的异类,孩子是重要的,然而他们也是无力的,这个世界给予我们无数『长大成人』后的诱惑或者特权,从名誉、金钱、权力到性,『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清晰明确,不可逾越。而作为『孩子』则只能活在成人的庇护和掌控之下,成人社会不会听从孩子的决定,成人世界的精彩角逐也鲜见孩子的位置。

  其实我们所认同的孩子形象不过就是成人世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模式:他们无力、脆弱、易受攻击、纯洁、无辜、需要监护和保护。

  片中的小主角阿古本来生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过着和大家一样平凡的生活,他有一对恩爱的父母,老迈的爷爷,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尚在襁褓的妹妹,世界按照它的正常秩序日升日落,阿古做着其他孩子都会做的事情:上学、游戏、享受父母的爱。直到有一天战争爆发,阿古先是因为停课而脱离了学校,后又因为军队的武装入侵而脱离了家庭,他在逃亡的过程中遇到一小队正在发展壮大的民兵,而后加入了这股反抗力量。当一个本该天真无邪的『儿童』拿起枪去战斗和屠戮,他其实已经严重逾越了小孩与大人之间的那条伦理红线,此时世界的扭曲、人性的变化在故事里是顺理成章的,这是故事中一切倾诉发起的源头,也是阿古这个形象的隐喻:由『正常』逐渐脱离应有的社会秩序,而最终变为『异类』。

  另外,对阿古的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角色设定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阿古生活的当地是非洲非常穷困落后的地区,但阿古的父亲是一位教师,也在战争发生后协助当地,参与重新组织居民的生活,即代表了一个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他的母亲贤惠而理性,时常在家教他读书,对比其他非洲主妇,更加具有西方女性的特质,不得不说这样的设计让身在『主流世界』的我们充满了无比的共感和同情,就像偶像剧里的女主角只有长相平平成绩平平家世平平才能让大多数受众完美的自我代入一样,『接近大多数』在非洲这个特殊地域就特别地被表现为高于当地人的平均水平,由此,后续发生的一系列惨剧和痛苦抉择才能更加唤起我们的同情,引得我们心痛如绞泪水连连。

  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立场转化

  影片的最后,拥有无数邪恶和杀戮回忆的阿古沉默地看着女心理咨询师,画外音给出小主角的心声:我就像一个老人,而她才像个孩子。一个本该拥有无邪生活的儿童就这样进化(或者说蜕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成人:理性、隐忍、具有强大的自控力。电影本身是想要通过一个儿童的目光去审视这场战争,因此儿童在道德上的立场必然是和成人不同的,正是因为他们所理解的常识和我们有所区别才勾起我们的恻隐之心,但电影的表现与这个立场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说构不成强大的张力,原因在于,片中『阿古』的视角从始至终都和成人太接近了,不仅严格按照时间空间以及上级命令推进着剧情,在故事延展过程中观众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甚至说叙事太成熟优雅,太令人舒服。

  由此,讲故事的视角其实是『客观机位』,是一个上帝之眼,中立而理性。那么,片尾导演安排阿古自述其罪,安排他以主观视角控诉战争,其实是在立场上做了相当生硬的转化,当阿古在全片都没有真正『开口』的时候,怎么能指望他在片尾的几句陈述就轻易升华主题呢?

  那么,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当孩子开口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讲述的?我们不妨回忆两部非常优秀的片子,其一是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其二是李安的《少年派》。两部影片风格差异很大,前者是儿童的一场如英雄般的奇幻逃亡,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把平凡生活过成了童话;后者是少年一次耸人听闻的真实历险,在那绝境中日月颠倒,万物活成了隐喻。儿童的叙事可能是夸张的、魔幻的、跳脱的、片段式的、充满了因对世界认知『残缺』而夹带的主观感受,并且在战争那么残酷的环境中,更加不可能是理性、平顺、流畅的叙事节奏。高程度的理性观察只属于成人。《少年派》更加棋高一着的地方在于,用回忆分割现实与虚拟,故事的主体是一个少年脑海中活生生的过去,一切言外之意则留给属于成人的现实去提炼深化,甚至理性反思。

  善意的『屠戮』与『性灾难』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每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主人公在苦难中出场的时候,他最后的结局是脱离险境还是命丧黄泉,其实有经验的观众是可以察觉到的。影片故事发生其实是基于一个非常沉重的基调,但在事件展开的过程中,可以看得出阿古自带强烈的主角光环,叙述者不停地在各种细节中给予他庇佑,即便在绝境之中,还是善意地回避了一些本应涉及但可能会非常令人不适的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性』。阿古自己在片中所经历的性虐待(以及相关画面)是被极其克制地处理过的,首先他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这件事情并不只是针对他个人的施暴,故事安排了一个伙伴来作为他内心的无助和痛苦释放的出口,其次在『性』上的失势是来自一个伪慈父的诱骗和权威压力,但并非直接实施的可怕的性暴力,可以说整部电影在这个于情于理都无法避开的问题之上使它的伤害性进得到了有力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阿古所处的战争中,对在他之外的、成人世界的『性』的展示。在那样一个没有法度,生命如粪土的特殊时期里面,性可能以任何的暴力方式从任何人身上被攫取。我这里想提出的第一幕是,阿古和他所在的游击队占领了一个小区,里面出现一对手无寸铁的母女,这对战争中出现的羔羊命运如何呢?其一,野蛮的游击队男人拉开幼女,当着所有人(包括所有童子军们)的面强奸了那位母亲,这种心理和道德上的惊悚感受却瞬间由小主人公亲自化解了:他做出了一个极其不符合他本人身份(幼小的、性未开化的、下级的、弱势的)的行为,他面无表情的举枪杀死了那个正在遭受磨难的女人。从总体上来看,这是对『阿古』这个儿童主角在道德位置上强有力的保护,但在逻辑上难以说通。明知不合情理而为之,这不是主角光环加持又是什么?其二,再看那个幼女,她的命运是被一群小童子军男孩(而非成人)推在地上毒打,这里她作为『女性』的身份价值被刻意掩盖了,她本可能成为成人游击队员的欲望对象,但她最终毕竟免于性迫害,也免于直接死亡。

  第二幕是阴谋兵变的头领带着一群下属去嫖妓,这里可以说,他们作为一群恶棍流氓,集体出动获取性,途径是合法合理的。在伪装成饭馆的妓院里出现了几个年幼的少女,那位非洲的妈妈桑不仅出口保护她们免受游击队的注意,故事还安排阿古对其中一位产生了情愫,短暂、轻盈而懵懂,还只维持了他一个讨好式微笑的时间:少女注意到他的表情,翻着白眼转身走开——她在拒绝,她有能力拒绝,无论从现实上(被妈妈桑保护)还是从心理上(转身走开)。(试想,在真正的战争中,她能吗?)

  可以说,电影中两次出现阿古的同类——女性儿童,都展现出这部作品小心翼翼的女性主义气质,它给予了女性很大的话语权和表现空间,尤其在女孩的问题上更是谨慎异常。而这种在细节上善意地有所保留,也是弱化影片情绪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

  衰老的儿童其实是成人自己对战争的回声与感触,主客体角度转化也直接打乱了人物的风格节奏。虽然有上述种种瑕疵,但如果要我为这部电影打分的话,我还是愿意为它打7分(满分10分),总体上故事的呈现还是清晰完整,充满质感又令人享受的。而我这样苛刻地去探寻的,它的几处缺陷,正是这部影片不能成为经典的遗憾之处了吧。

  《无境之兽》影评(十):让心灵成长的不是时间,是伤痛

  拜某位先生所赐,我没有错过这部好片,按我的口味,这种题材+慢节奏的电影从来是被我跳过的。

  一开始电影非常欢快,以至于我五分钟就要爆笑一次,尤其是imagine TV那里,不仅有舞蹈还有中国Kung Fu,哈哈哈,这些小朋友咋这么可爱,最可爱的还是他们把电视卖给一个士兵,士兵还好心的拿几盒盒饭买下了。多么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且非洲人民还一言不合动不动就音乐舞蹈的,那些瞬间我真心觉得要是生活在非洲,过着这样开开心心跳着舞唱着歌的生活该多好。然后我就被打脸了。

  画风突转就开始打仗了,小男主先是经历了跟母亲分离,后是逃跑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爸爸爷爷以及哥哥被军人毫不留情地杀害。一瞬间世界上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看见他躲在森林深处哭泣,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明明没感觉到那么悲伤可是眼泪就是哗哗流个不停。(某人居然说都不知道我哭了,喂喂你是有多认真看电影我手不停摸眼睛你都看不见,白眼)

  结尾的时候男主看着坐在对面的心理辅导老师,听着她问着无关痛痒的可笑问题,心里默默想着对方根本什么都不懂,经历过战争,在心理上他已经是一个老男人了。当说这句台词的时候我真的被他的演技说服了,我真的怀疑他是不是亲身经历过战争。还跑去google一下。小男主整个人的状态,那种心如止水的麻木让我难以形容,眼神很冷,抽烟的时候我真的觉得眼前根本不是个小孩子,就是一个三十几岁的成年人。在经历过战争以后,人的灵魂一下老了几十岁,这种成长完全单纯只靠时间是无法给予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