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石的孩子》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黄石的孩子》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4-07 03:3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石的孩子》经典观后感10篇

  《黄石的孩子》是一部由罗杰·斯波蒂斯伍德执导,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 拉达·米切尔 / 周润发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一):每次要感动的时候总是感觉差少少

  有点奇怪,这部电影是作为青宫影院的家庭日推荐影片,优惠上演的,只需要15元。为了这个,放弃了假期的晚起,一早就赶到电影院,和很多妈妈和小孩一起看了这部想象中应该很感人的片子。

  没有太多失望,也没有太多惊喜。感人的细节还是比较少,但是有些许震撼的情节还是有一些的。情节设计得还算流畅、紧凑,紧凑得有点让人感觉不到推进到哪里了,不知道这里是高潮了,该收尾了,还是已经进行到全剧的2/3了,之类的,这一点,我感觉和集结号差不多,总感觉是否最重要的情节已经演完了,没想到还有,又还有,但是是否是导演想要表达的重点,不知道。或者其实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那个看似平淡马上就要结束的一个动作,譬如《集结号》中的找人,煤矿挖尸;譬如《黄石的孩子》中的踏雪迁校。

  觉得导演将太多线索太多想表达的东西放在了这部片子里。战争片或者根据史实改编的片子的特点没有体现得更充分一些。我以为可以拍得更加感人一些的。配乐上也没有帮到太多。画面倒是不错,和整个情节和情绪都很贴近,很和谐,包括新四军周润发几套服装,王老板的每次出场的场景设计,丽的那个有着咖啡、蜂蜜和馒头的可爱早晨。

  实在不怎么会写影评,所以只能写下对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情节:

  1)何克第一次在南京看到屠杀的时候,啪啪啪拍了不少,以为这个会有些用,但是没有想到居然只是成为他被枪决的理由,没有让他有机会对世界发出任何声音;

  2)石凯可怜的遭遇被丽平淡的描述了,他在毁了发电机的时候留下了一张全家福;他在杀日本兵的时候,日本兵手上也拿着一张全家福;当何克将那张全家福拿到他面前的时候,他看也不看一眼就撕掉了,干脆地扔到了地上……我以为这个细节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吧,这里有点潦草了;

  3)青上吊自杀了……当时我一瞬间被震动了。他从来没有说过任何拒绝搬迁或者疑虑,他和何克算是很好的关系,却从来没有发出一丝影响到何克的声音。他还拥有选择的自由:他选择了永远结束记忆中或者内心那种恐惧。

  4)周润发口中提到的认为自己资格拥有未来的丽,在何克死后,再也不随着新四军不做天使,她“需要他们”,需要何克,哪怕只是静静坐在他的墓碑前。

  5)王老板是个什么角色,没有看懂;《丝绸之路》见证友谊,几句“孤独”又是什么意思?舍“身”相救的背后只是一名伟大女性知道当时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没懂,关乎暧昧的爱情?对这个女性刻画得太单薄,没有交代得太多了……有关“safe”的下文,有关那个装满钱和珠宝的盒子,有关对他的支持,还有其他么?也许因为是杨紫琼出演,总以为会有更多……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二):意义大于水准

  南京大屠杀不过是《黄石的孩子》的一个引子,因为影片重点讲的是何克在这之后的人生轨迹。黄石,也只是一个背景,真正的大背景是战争,死亡……似乎整部电影跟黄石有联系的,是那暂时可以避难的一湾山水。后来的后来,那里的也不再安全。黄石的那60个孩子,在何克的带领下,跋山涉水,找到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山丹,一个无比遥远的桃源。然而,在残酷的现实下,他们的英雄何克,最后死于破伤风。

  乱世中,生命真是薄如蝉翼。战争从来都不会以温存的面容对我们展露。

  片中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前不是护士,你也不是老师,但我们被逼到这里了……”在这片赤地上,惨绝人寰的真相,在战火中一次次地上演。何克跨越大半个地球为的是记录真相,而他却意外的成为真相。何克在目睹人间惨剧之后,选择了一条他认为值得的道路。

  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含情脉脉的人性关怀,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何克所救助的对象是一群饱经战乱之苦的无助的孩子,但单纯从剧情来说,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有关“救赎”的故事。

  两个小时,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已经不算短。这部《黄石的孩子》让我觉得,动人,但不够力量,它还可以更好。好到可以成为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让后人铭记历史,铭记那些做出伟大事业的英雄。

  虽然电影手法不够完美,但是,意义大于水准。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三):逆境中的坚持

  看完“黄石的孩子”,男主角Hogg的思想变化让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情况下才能办成事?

  Hogg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作为记者冒用别人的通行证,担着生命危险来到战火的前线——南京。作为一名记者,他忠于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那宝贵的瞬间,并将其展示给世人。可正如Jack Chen所说,这是一个“Luxury Dream”,他选择了做很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工作,如机械工作、教书和种地等等,甚至还担负起了60几个孩子的监护人,在缤纷的战火中将他们安全的转移到山丹这个地方。他成功了,成功的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留下来帮助这些孩子,并在无数的挫折中选择了坚持,这一点尤其令我感动。

  电影里说,那是一个不“安全”的时代。一个连护士职业资格都没有的女人,被派上了前线维护无数士兵的生命,充当了外科医生等多种角色;一个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却成为了60多个孩童的保姆;一个西点军校的学生,成为了游击队的一员。三个人的命运因为战争交织在了一起,演绎并升华。他们在那个不“安全” 的时代,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我们也常在感叹时代的不利,环境的不佳,就像影片中的两位男主人公一样“拥有奢侈的梦”。可是,我们很多时候缺乏那种排除万难,坚持去做的勇气与决心。通过观看“黄石的孩子”,也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四):1937,中国处处是伤城

  这是一个战乱年代的中国,但并非发生在战争最前线,而是两个外国人带领一群中国小孩寻找战争中一片净土的真实故事。

  当他们经历千难万险,失去了小青、石凯,遭遇了日本人,经历了严寒的天气,碰上了龙卷风,最后终于遇上了唯一的一件好事:在兰州府特别行政长官的帮助下,坐着道奇卡车来到目的的山丹,开始了一段梦寐以求的新生活。这里至少远离了战争。孩子们在庭院里打闹嬉笑,一个大孩子抱着煮饭婆婆亲了一口,婆婆怪不好意思得嗔怪。夜幕降临,晚上他们互道晚安,何克和莉莉拥抱爱情。原本以为丢失了的咖啡,也在清晨被静静分享。战乱中的幸福因着不切实际而更加难能可贵,像被放在放大镜下细细体味,可是也令人不安,好似这幸福是偷来的,所以当何克倒下时,作为看客的你也清楚——是要偿还的时候了。

  相爱的人能在一起何其不易,就算没有了第三者,赶跑了怀疑、猜忌、不信任,好不容易决定心无杂念的平静,然而命运爱开玩笑,影片的最后带回血清的摩托穿过很多黄色沙丘累积的墓地,就像穿过很多死亡去挽救生命,可是白色的风筝还是呼呼得飞在空中了。“何克走了,他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但他的精神却和我们永在。何克没有离开我们,因为他把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我们今后做些什么,我们都会随时听到他的声音在我们耳边。”

  影片的主题是“爱与暴力”,也即“战争与和平”,随着情节的发展,前线的战争被步步弱化,人性之爱却在不断升华。

  周润发饰演的汉生是战士,为了名族大义和更多的同胞幸免遇难,他新的选择就是肩上的武器。当何克接过他递出的香烟,也就是接过了爱和责任,那个嘴里说着另有所爱远去的游侠一般的人物,谁知道他的心里是否真的已经放下了呢?雪地里他的背影孤寂的就像是一去不返的英雄。何克坚持仁爱,虽然不是一个十足的和平信奉者,也认识到暴力有时候不可取代,但这认识却不充分,带有侥幸色彩,仍固执坚持不肯杀害一两个日本侦察兵。看似妇人之仁,但难道人性不是本该如此吗?丽丽遵从心的召唤,不忍见他人受苦,在这处处毁灭的伤城废墟5年,拯救他人,自己心里却一片昏天暗地,自我放逐,没有未来,也不敢奢望。短暂的拥有了平静与爱情,然后是更长久的孤独与坚忍,好在她真如何克所说:是最坚强、最美丽的女人。我很钦佩她。为什么不能让这样的女人收获幸福,命运也像男人一样只偏爱那些柔弱美的女性吗?

  120分钟的影片,前线的战争虽然只占了开头的20分钟,可这20分钟的分量,却压得人心头沉甸甸的。这是一部根据外国新闻记者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也就是影片的男主角何克,由澳大利亚、德国、中国合作完成的作品。借外国人更具客观性的视角极大程度上还远了当年这场中日战争的真实性。揭露了他们当年非正义侵略的冠冕堂皇的无耻理由竟然是借口帮助中国重建秩序!因为我们混乱,军阀、贪污、内战。可笑,小日本儿,你们是太平洋的警察——管的真宽啊!还是想让人夸你菩萨心肠、人文主义泛滥呢,看我们混乱,就忍不住冒着吃枪子的危险火急火燎得赶来送温暖了。你丫儿的,怎不见你去非洲送粮食呢?哦,小爪哇的国土,送不起吧。也揭示了当年为什么日本迟迟不对华正式宣战的原因:“因为如果他们不宣战的话,他们可以毫不顾忌的虐待被俘的中国士兵,可以不必遵守任何国际惯例。”他们自认为不是野蛮人,但认为别人是。我也犯一回小日本自以为是、独断专横的错误吧,我以为:“日本绝对是一个野蛮的名族!”唯暴力与残忍至上,不知道战争,只执行屠杀,老弱妇孺只是百姓,他们并不构成争夺权力的威胁,还有该怎么对待缴械投降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吗!为什么喜欢侵略,而我们无论国土多广、人口多盛,依然敦厚平静,爱好和平(除去少次的少数名族一统天下时代),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名族的正确文化,是肤浅的名族。《平家物语》等古书里处处可见的六朝和隋唐典故,甚至他们的文字也源于汉字。这样一个幼时疯狂汲取母乳然后长大成人,物质强大后又企图弑母夺权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忍住不吐他口水吗?

  当丽丽在一片荒漠中与驰骋的塞外人齐行时惊叹:“天那,何克,我们是回到14世纪了吗?”我们不能不反思,落后使我们挨打,无法怨天尤人。何克面对日本人砍刀时的剧烈战栗与恐惧透过荧幕直抵人心,千千万万个死于战争中的中国同胞都面临了这种恐惧,它们黑压压得化为了夏日愤怒的暴风雨前倾倒天空的黑幕,好似光明永不再来,只留下深深的绝望。我们的苦难不会那么长久,只要我们不忘记强大。逝者如斯,只盼望历史教给我们不再重蹈覆辙。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五):唯有战争可以获得自由的时候,我们没得选择

  南京,战争中最凄惨的城市

  在罪证面前,德国人诚实而谦卑,当然关于法西斯的罪恶永远无法抹去,正如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那是一种被歪曲的分裂性格。在战争年代,所有疯狂都变得正常,因为死亡变成了一种常规方式,不是杀害就是他杀。

  黄石的孩子并没有像辛德勒那样用很多镜头来展现屠杀的惨烈,也许这样的镜头太难把握,在写实和效果中徘徊取舍。但短暂的镜头以及幸存者的生活处境也足以说明战争的罪恶,而屠杀是罪恶的最高形式。

  镜头永远无法展现现实的惨烈,所以我们的内心更加悲痛。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与日本的关系,但永远怀着一种不快的情结。

  在战争面前,感情就更加珍贵

  柯克、皮尔森、陈汉生之间含蓄、内敛的感情,因为战争的不确定性让感情失去了稳定的依靠,不过当真爱萌发时、当患难与共时,这种爱情更加弥足珍贵。爱情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当在战争面前,爱情又绝对是一种奢侈品。

  王老板的角色似乎不符合生意人的形象,更像是感性的知己,在战争的年代遇到了一个值得深交的知己

  中国人最会忍耐,但不能忍受战争和屈辱

  从近代开始,中国人就一直在屈辱中忍耐,虽然很多人想昂起头反对压迫,但一直在苦难中摸索,日本的侵略让中国人感受到的压迫到了极限,在顽强的反扑面前,侵略者也更加残忍,于是酝酿出了南京大屠杀。

  忍耐有时候是美德,但很多时候会带来更大的苦难,因为忍耐会让另一方更加疯狂、贪婪。

  何克的孤儿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已经成为电影史上一个战争题材的巅峰,而黄石的孩子多少都有点辛德勒的影子,可简单定名为何克的孤儿名单。同样是从小人物着手,同样是挽救战争中的生命,同样是现实中的取材,小人物中的大世界。

  环境造就了这样的人物形象,如果不是战争,辛德勒也许只不过是个平常的生意人,而何克最多也就是一个战地记者。一直想奔赴前线的何克被困守在孤儿院,但他发现自己舍不得抛弃这些孩子独行,因为战争更多的痛苦并不是前线的兵戎相见,而是生活在战争中贫苦人民。战争是什么?是政治的斗争,是人性暴怒的宣泄,对正义一方来讲是谋取自由的反抗。

  我们永远不希望战争,但唯有战争可以获得自由的时候,也就没有了选择。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六):形式大于内容

  好不容易有了一部还算有名气的导演拍的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的电影,这也算是我们对国外“软宣传”的一种手段吧。其实我觉得这种电影在国外的意义大于在国内的。希望我们能像犹太人一样,拍出更多类似《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让国外知道中国也曾经有这么一段历史,了解中国对二战的贡献和牺牲。美国人都拍了《硫磺岛的来信》说日本鬼子也是人。我们要是还沉默,真说不过去了。

  虽然上映前,导演声称,《黄石的孩子》不是一部好莱坞电影。但是,看过之后我发现,除了演员不算很好莱坞之外,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好莱坞电影——战争,异国风光(相对于好莱坞而言),三角恋,帅哥美女,激情戏,男主角的牺牲……各大因素全齐了。

  其实要说素材,这部电影里有无数好的素材。比如孤儿院里因为目睹亲人悲惨的死亡而心灵扭曲的孩子们,他们如何接纳何克这个外国人——这里面就大有文章可做。但电影不过轻描淡写,何克修好了发电机,给孩子们种庄稼——苍天,为什么要种向日葵,除了好看还有什么用处,难道孩子们没事喜欢嗑瓜子么——教孩子们英文,轻而易举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又或者“小长征”的时候,多描绘一下他们遇到的困难,拍得惊心动魄一点,可惜只不过遇到了几个日本鬼子,石凯还那么窝囊就死了,然后大家就到目的地了。总之,感觉导演什么都想表现,想要表现战争的残酷,想要表现人性的温暖,结果什么都表现不好,形式大于内容,每个线索都流于平铺直叙。

  三角恋也是莫名其妙。王太太不知怎么就爱上了何克,还甘愿为他做那么大的牺牲,让人看了不觉得感动,只觉得莫名其妙。陈汉生和丽看着一点不来电,像大叔和侄女。何克和丽倒是帅哥美女的一对,可惜两个人还没把炕睡热呢,何克就翘辫子了。正所谓——大功告成之后,男主角一定要死的,不死就不悲壮了。战火纷飞下的爱情不是不美,只是导演拍得太生硬。

  人物的塑造同样流于表面。何克是个“高大全”式的人物,一夜之间从男孩成长为男人,浑身上下没有一点缺点,陈汉生拿枪的姿势俨然是个老了的小马哥,丽善良,但是无法面对自己的痛苦,所以嗑药——这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人物同样没有得到充分表现,我们知道的就是——她嗑药。

  总的来说,《黄石的孩子》还是不错的,看的时候没有打瞌睡,结束的时候,老四到何克的墓前向他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还是比较感人,被导演小赚一把眼泪。写了那么多缺点,其实也是因为之前对这部电影抱了很高的期望值。豆瓣上,这部电影的指数是四星——所以还是值得一看的。我看的是DVD,电脑液晶显示屏不能完美地表现片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所以建议大家还是到电影院去看。外国导演拍一部主旋律电影不容易,还是多点票房,多点鼓励吧。这电影比中国导演糟蹋几亿人民币捣鼓出的《英雄》,《夜宴》之类的还是强多了。

  PS:这电影的海报,真的好难看。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七):《黄石的孩子》:抓住了老外的神经

  我也为中国电影现状担忧,因为我们小小的业绩在国际大盘上不足挂齿!文秀先生的一篇文章直指《苹果》制片人方励,干脆说他是在捣乱!我觉得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只能走中西合璧,且这是唯一的出路!中国一要大胆投拍大量的数字电影来练兵,二要学会抓住老外的好奇心拍出诸如《红高粱》《三峡好人》这样的半纪录半剧情的胶片出口!

  《黄石的孩子》只要在内地收回成本即可,在国外玩命吸金,不仅仅是因为本片多数是外人操刀制片发行,而这是个真实的国际故事!想《黄金甲》《夜宴》是否壮观?是,但假!老外虽然喜欢原汁原味,但不喜欢添油加醋!

  老外也造假!《变形金刚》《超人》都是编出来的,但绝对不是中国式的忽悠!如果看多了中国古装大片,我想地球人都将知道原来中国从《英雄》到《见龙卸甲》唯一的把式就是漫天飞箭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固定布景!

  《黄石的孩子》抓住了什么?

  1,南京:毫无疑问,死去的张纯如是西方最知名的三个东方人之一,《南京大屠杀》也已上映!《靖国神社》在日本犹如被强奸一样的境遇,陆川即将怒吼!等等,这些过去的,现在的或是将来的,历史被人在践踏!美国人肯定站出来!谁被压迫,我就来解放谁!

  2,丝绸之路:这条充满异域风光、神秘气息和传奇故事的古道,正如片中女主人公所说仿佛回到了中世纪!美国人最爱玩户外!追求刺激!死而无怨!幻想奇遇!越原始越疯狂,否则没有discovery!

  3,爱情:一定是曲折艰辛,如果一见钟情必定死去活来,碰上日久生情那一定悲欢离合!爱是崇高的,就像是为自由而战!美国人最拿手,动辄就高呼freedom!只要有爱,爱谁不是爱!

  本片很好,但绝对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八):苦海

  苦海无边,看到电影里面发哥说完那些话以后,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词。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恍惚其中。

  据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导演是因为它的原著,《Bitter Sea》(苦海)。苦海无涯,何处是岸。这样的历史题材和其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大爱让导演下定决心把它拍成电影。

  最后何克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还是巧合,他躺在一尊佛前,告诉丽自己的心声,在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心中的梦魇,但愿他的灵魂,已远离苦海。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九):当孩子们拿起抢

  这又是一部充斥这西方人文关怀的电影。

  但不得不敬佩这个外国人-何克。

  他用自己的能力,使这群中国孩子在中国最动乱,最危险的年代,

  能够感受到安全,温暖,甚至可以去学习。

  不的不佩服这个外国人创造的奇迹。

  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战争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孩子们拿起了抢。。。。。

  以前看别的国家的新闻图片,看到不少孩子拿着抢。

  我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孩子们为了生存拿起了抢,很大程度上他们还不是为了国家。

  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所以在这部电影中,相信大家不会太喜欢发哥的这个角色。

  很佩服这部电影的导演

  他和李安一样聪明的回避了政治,

  但是就是缺少了这种色彩,使这部电影很失彩。

  《黄石的孩子》观后感(十):索然无味

  看外国人拍的关于中国的片子,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总感觉,这真的是我们国家么?那段历史谁都没有经过,也不敢骂老外丑化或者美化中国之类的话,但看电影的时候,这一点疑惑始终带着,让你难以融入电影中。

  这部电影还是在人性上大做文章,从一开始就在告诉我们,日本人的人性很复杂,中国人的人性很复杂,外国主角们更是极其复杂。但处理起来的精致程度实在不敢令人恭维,导演似乎想铺开一些,但反而过于粗燥。石凯还好,像小青、玉林和主角的关系,王老板和主角的关系,陈汉生和主角的友谊、和女主角的复杂关系,看起来始终云里雾里。而发哥扮演的游击队长陈汉生简直成了一个神仙,飞来飞去,总死不了,总在关键的时刻出现。

  在这一点上,《黄石的孩子》做的没有《面纱》好,不过这些电影看多了,就像某位说过的,人性疲劳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