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篮对决》影评10篇
《扣篮对决》是一部由林浩然执导,林晓凡 / 张一山 / 周立铭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家庭 / 运动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更幼稚的方法去拍幼稚的人和幼稚的事情然后自以为聪明的添油加醋之后就成了我们面前的这部电影。
这就好比一盘苦瓜牛肉,苦瓜还太生,牛肉没有腌过,烧开了水,一股脑扔进去,然后捞起来,撒点盐,倒点油,各种酱随便放几勺,完事,上桌。“你别说不好吃,我们这小成本的东西就这样,实实在在,在乎真实,你看这苦瓜是真苦瓜吧?牛肉是真牛肉吧?这盘子也不是纸画的吧?真实啊,贵在真实啊!我还添加了几种配料呢,好多风味都在里面呢!”“哦,这样啊,这么说看来这个菜还是挺不错的啊……”不过如果换成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真要在饭馆吃到了这么一道菜,老板又给的是这样的说法,你接受么?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接受,反正我是坚决不会接受的。那为什么人家对面餐馆的那道《疯狂的石头》就这么好呢?人家也是低成本小制作啊?莫非人家往里面加了罂粟壳不成?
这个不是借口!
是个看电影的都能想出来的故事情节,背景不清不楚就凑上来了,找了一个小美女,样子像二十多的模特那样老练而又不失清纯的样子,旁边还不时放一个爆炸头的肥猪流来衬托,各种渲染衬托交代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莫非我在舞台上翘了两下屁股就算我表演了一个精彩的舞蹈节目了?为了表现观众就花两秒的镜头给两个来不及看清楚样貌的“女生”说:你看他好帅啊!为了表现大嘴用功在篮球上就让他画了两笔战术板,还在某场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指挥了一下球队:你加强防守,我加强防守,还有你,也加强防守。如此低劣的手法居然成为了影片的主流手法,有点令我震惊。训别人永远是一句话:你干嘛啊?不行就别打!为了与前面有所区别,于是接下来每次都改变点音调音量。
街头篮球就一个噱头,所谓的灌篮也是扯淡这部片为的是表现灌篮么?灌篮了代表什么了么?什么都不是,灌篮在这部片里面只是两个字,只是一个动词,除此之外,别无它意。
我看了这部片,深深地感觉到,打篮球的人就是爱装B,脾气暴躁,爱出风头,用花哨的动作和不值钱的进球来讨女孩子的喜欢。这是题外话。
里面的人物幼稚不要紧,重要的是你想怎么拍,如果你也用幼稚的方法去拍,那么只能说你的水平急需提高了。青春励志片有这么多,平庸的很多,但都不至于如此幼稚,中国不是美国,不合适的东西不能放到一起,好比吃八宝粥加黄皮酱,只能恶心,况且,美国导演就算要拍这种片,也会定义在高中阶段,不会选择这么一个时间段的。我觉得这部片适合那些小学刚毕业要上初中的小朋友,不过有宣扬早恋的嫌疑。
题外话两句:1.那个女的还是处女么?
《扣篮对决》影评(二):场上只有篮球,场下不止是篮球
1 张一山真是个大活宝,此电影里还是一副“刘星”做派,新一代美猴王非他莫属。
2 李威那种人常打球的人估计都见过,超恶心,一副自以为是巨星的欠扁嘴脸,动不动就“你不行”“不打滚蛋”,满嘴的垃圾话。
3 有个动作超鄙视:运着球突然把球往对手头上砸一下反弹回来过人。这简直就是下三滥的街球招式,没事找抽型。可怜的张一山在片中这招被砸了两次,满脸的有苦说不出的表情。
4 那个小mm长得很清纯,不过在片中的形象还是让我觉得“很傻很天真”。
6 千万别被裁判影响了心情,千万别和裁判瞎啵啵。这种惨痛的教训太多了。
7 蜂鸟队没拿冠军让这个电影没落俗套---他们收获的远远比一个“冠军”多的多。另外,那帮人即使拿冠军也让我鄙视。
8 整体剧情比较幼稚,但还算真实,至少比大灌篮真实太多,而且导演的寓意也比较明显:篮球让人成长,让人收获友谊和亲情。
球场上只有篮球,认真是起码的前提,与篮球无关的事此时此刻都要抛到九霄云外。不防守不传球的人特别被人鄙视,篮球的对抗性,集体性和智谋性赋予了它丰富内涵和魅力。
球场下不仅仅是篮球,篮球精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适用:认真,激情,努力拼搏,敢于挑战,尊重队友和对手,团队精神,永不放弃,胜不骄败不馁,享受过程。
“I LOVE THIS GAME",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说出了多少心声。
《扣篮对决》影评(三):扣篮对决的 深层对决。与篮球无关
当然了,凡是打过篮球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里关于打篮球的事情都是在扯。根本不可能发生那种事情,蜂鸟队最后进入决赛和大嘴最后时刻的扣篮无非都是编剧为了应题“扣篮对决”而设计的,而这个题目本身应该还是挺唬人的,既然连周杰伦都能功夫扣篮,那么15岁的大嘴当然也就能在从未扣过篮的前提下,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完成一个扣篮咯。
扯归扯,但是电影还是涉及到了一些15岁孩子的真实的东西。
大嘴的父亲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对老板唯唯诺诺对工作又很敬业,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当大嘴闯祸赔1万元后,他作出的决定是“放假哪里也不许出去玩,只准在家读书复习”
也许这个细节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初中高中时候的孩子会讨厌读书。
应试教育并不可怕,读书也不可怕。可是读书要有个好心情,还得有个好动机吧。大人生活上不如意,就那孩子撒气,撒气的方式是逼着小孩哪里也不许去,只准复习。大嘴撕书的情节非常合理,至少情感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接下来大嘴从阳台跑出去练球最终变成篮球达人的故事就有点少林寺了。不必追究。
显然电影流入了adidas的经费,所以做广告也无可厚非。不过在中国孩子打篮球的岁月里,大概nike和adidas的记忆已经是挥之不去的了。有的孩子浑身都是这些装备,有些却是奢侈难以接受。这本来就是在街头打球的人见怪不怪的事情。当然了,打球好坏和这些确实没什么大关系。导演当然没有去闯这个红灯,去挑明adidas在中国的贫富歧视,毕竟是广告。
一个可以通融小孩进入网吧的黑网吧老板,一个长得像篮球的坏篮球教练,同时还是一个有钱而盛气凌人的老板,一个从美国来的说唱达人,一个横穿校园倾心一片的美女,一次让大嘴头疼的英语考试,一场带着沙袋在篮球场看着三人篮球赛广告而昏昏欲睡的美梦。
电影交代了一个清楚而真实的中学生活背景。
扣篮对决对决的是扣篮么?扣篮是假的,电影里的篮球比赛也是假的,大概只有中学时候对篮球的热爱,对学习的苦恼,兄弟情,朦胧感情,贫富同学的对抗,家长无奈对孩子的压力的描述才是真实的。
如果真要对决,那就是美梦和无力的对决,孩子的美梦和无力的家的对决,无力的家和无情的社会的对决。
我也够扯的吧,扯远了。
《扣篮对决》影评(四):《扣篮对决》:虽然幼稚,但是真实
很早就在迅雷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页面,冲着这名字,本来想去电影院看的,但后来豆瓣上有位豆油说这部电影去电影院看最多只能算物有所值,想想南京电影院高昂的票价,我决定在电脑里看吧。
可是很奇怪,从4月份上映直到6月份,迅雷一直没有链接,可能这样一部小成本国产电影让人觉得连为了制作枪版进一趟电影院都不值得,就这样一直拖,拖到昨天。昨天很偶然的机会跟别人谈到林晓凡,他说林晓凡有些表情很像亨利。我百度了一下,确实,有点神似,特别是鼻子下面这一块。男孩子长这样的脸型是比较讨巧的。
于是,接着很自然的,我搜索了他演的电影和电视剧。结果,《扣篮对决》这个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我这才想起我曾经很想看这部电影。托迅雷的福,我终于搜索到了,虽然是手机版,看起来极不清晰,但总归能大致欣赏一下了。
看完电影,我的最大感觉是,很真实。看着这部电影很容易想到自己的中学时代,太像了,不管是和喜欢的女生说话,还是头疼的考试,又或是和几个兄弟出去打篮球……但正因为真实,所以片子的情节感觉就很幼稚:因为打篮球被女生喜欢,并且和校队接下梁子,某次暴力事件以后为了赔偿,参加了阿迪三对三,但因为成绩受到影响,被父亲责骂,状态下滑,然后决赛最关键的时候,父亲到场,一句鼓励,立刻乔丹附体……接下来你肯定以为要拿冠军了,不过导演可能自己也觉得太幼稚了,于是“很聪明”的用一个误判,把冠军给了对方。我更喜欢这个结局,输了比赛但赢得了很多,这不挺好,何必什么都要皆大欢喜。
新浪上宣传说这是一部拍给90后人看的电影,我觉得不准确,首先主演都是80后,不管是操着一口不知道带着哪儿味道的普通话的麻吉弟弟——周立铭,还是不管演什么都无比夸张搞怪的张一山,还是很好的演出了大嘴木讷老实的林晓凡。其次,剧情里发生的事我觉得更接近我们80后。里面那个有钱的纱布教练有句话很搞笑:“你看这孩子还顶嘴,怎么教养的啊。”别说90后了,就是80后顶嘴也是时常发生吧。我觉得还是跟我们初中的时候比较相像,那时也比较老实。
《扣篮对决》,所以我们还是接着回来说电影里的篮球。对于年轻人来说,篮球意味着什么?个性,团队,挑战,不断突破自我。篮球是一种心情,篮球是一种体验,篮球是一种生活必需品,篮球是一种享受。篮球是圆的,只要开心想怎么玩都行,球场上充满了野性的味道,那种FREE的感觉已经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奔跑、转身、投篮、得分、汗水、兄弟,这些都是球场上最漂亮的细节。而这些细节,这部电影无疑展现得不错,我觉得可能他们的动作仍然有些呆板,但看着仍然是一种享受,最起码人家初中的时候球打得比咱好。最后一场决赛给我的印象还不错,有点专业比赛的感觉,突破、上篮、灌篮、盯人防守甚至犯规,虽然水平不是特别高,但在那个年龄来说,又是相当真实有感觉。前面那位豆油说,不喜欢那两个女的,父亲和两个弱智解说员,我倒不这么认为,激烈的比赛中总要出现几个纱布的角色,不然剧情怎么跌宕起伏呢。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还行的电影,我也想给三星半,但豆瓣上没有,我还是给四星吧,因为期待了这么久,也不算很失望,虽然情节有些幼稚,但很有共鸣,就算是纪念我们逝去的那段美好日子。
写完了,打场篮球去吧。
《扣篮对决》影评(五):只为逝去的东西
似乎这与篮球无关 却又息息相关
懂篮球的人都知道,街头篮球作为一种当今时尚,其表演的成分多于实用性,而在此片中,三个毛头小子,大嘴,猴子,杰森却用街头篮球打进了决赛,且不论其球技如何,单纯从真实性上考虑,就可以对此片一票否决,不知道导演抑或编剧是不是一篮球白痴,三个矮矮的瘦瘦的做着各种花哨运球动作的小屁孩居然能够打得风生水起,哈哈这不由得让人觉得充满喜剧效果,篮球就永远是巨人的天下,谁能相信这三个小孩能够打进阿迪杯三对三篮球赛的决赛,单凭这点此片毫无真实性可言!
片中的女主角看上去怎么像一个成熟了的女人而去装扮的青春少女啊?现实中的女孩是不会喜欢比自己小,比自己幼稚的小孩吧,呵呵怎么看怎么觉得女主角是在摧残幼苗!
此片唯一能让我共鸣的,就只有那一份已然逝去的东西,曾经的年少青涩,80后的人看属于90后的片子,不得不想起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青涩岁月,岁月就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年年月月的朝前流逝,永远不会打住!
而我们,却什么也没剩下,可怜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似乎无激情可言的社会,只能从一些片子里找寻自己曾经的影子
《扣篮对决》影评(六):记忆的碎片
看这部影片前,我还是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的。。但在看了电影后,其实有点小小的失望。不知道为什么导演喜欢安排在铁轨上走路回家,难道这样的场面很艺术?也不明白为何安排一群高中生偷偷摸摸进网吧,难道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太多的不明白。。。。
篮球、汗水、友情、小孩子的报复等等交集的元素凑成的一部电影却没有浓烈的色彩,虽然我领略了对于梦想的坚持,但却始终没有明白影片中三个小孩子对于梦想的定义和追求梦想的意义,难道仅仅是为了打败李威他们、为了不再受欺负么。。。
也许现在已经不属于我们80后,而90后的生活又截然不同于我们。读书时,常常会听到别人说80后的生活是如何的任性、自我、莽撞,似乎在三位主人公的身上,也隐约看到了自己读书时候的影子,这也许就是我为何觉得这部片子还行的原因。
其实不是想抨击什么,只是觉得关于青春、关于梦想,似乎应该描述的更有意义一些、更加扣人一点。。。似乎影片的节奏也慢了一点。。。。
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们懂得如何去追求自己梦想,如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因为青春不容浪费。几年后,当你再会议的时候,也许你会后悔当初没有去追求过。。。
《扣篮对决》影评(七):《扣篮对决》:激烈但不激动
看该片前说实话,真正的原因是想去体验首都电影院的新感受。结果是电影还行,对首都电影院相当满意,至少是我在北京体验到的第二个洗手间是温水的电影院,第一个好像是在国际星美,华星就去过两次,都是凉水。当然用国际五星级大饭店的要求去衡量一个电影院,有些苛刻,但是恰恰看出了这家电影院在设施人性化方面的理念实施。
电影还凑合,比在电影频道看要强很多。虽然故事俗套,情节小儿科,但是仔细一想,高中时代的我们,不也是那个样子的吗?对家里总是充满叛逆挣扎、对待女孩子总是羞涩又傻气、喜欢篮球场远甚于课堂、偷偷摸摸进网吧、还有那最头疼的英语考试....可以说在这点上,导演很好的展现了当代高中的正面生活。
当然本片的真正元素是篮球,所以奔跑、转身、投篮、汗水、哥们,这些篮球场上最漂亮的细节电影为观众一一展现。“一切皆有可能”,“有信心就能赢”,“每个人都是第一名”,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正好就是本片的精髓所在。镜头带着你奔上球场,音乐带着你腾空飞翔,这是本片两个精彩的地方。可以看出年轻导演在拍摄年轻人的生活,电影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
人物方面,有台湾说唱乐代表人物,可爱乖巧的麻吉弟弟——周立铭;中国新生代银幕小生,活泼搞怪的小夏雨——张一山,这两位的外向与开朗刚好衬托出本片第一男主角林晓凡的沉默与木纳,于是围绕在他们三人中间,那些篮球场上和篮球场下一段属于他们的美好回忆。
本片的宣传语是中国首部以街头篮球为题材的电影。这种评价与吹嘘我认为还算及格,本片最后一场三人篮球对抗赛,场面还是相当不错,有那种身临NBA现场的感觉。当然你得首先忘记那些矫情的女孩子,那两位滑稽可笑的解说员,还有场外鼓掌呐喊的父亲,这三个被中国电影演绎得俗套到家的环节,简直可爱又可笑。受伤暂停,选择放弃还是争取?这时候父亲上场,只用一句肯定或鼓励,甚至一个手势或眼神,孩子立马上场,拿下冠军。。。。这些一眼就能识破的剧情,脆弱得不堪一击,幸好本片没有如此彻底的俗滥收尾,没有拿到冠军,但是却赢得理解与尊重,信心与希望,这是我愿意看到的结局,远比手捧奖杯站在鲜花和掌声中结束要高明。
再说两句题外话,我在时光网给本片评分★★★☆,豆瓣上由于没有半颗星的评分,所以只好是★★★——(还行),因为4颗星就是——(推荐),显然还难以让我屈服。看电影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在想一个人,想起了高中时的他,满屋子的NBA明星海报,出教室就抱着篮球,耳朵里塞着的居然也是“哈狗帮”,回家的路上我给他打去电话,头一句就是,“刚才看了一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你。”
《扣篮对决》影评(八):数一数影片的漏洞
其实这些也不能说是漏洞,算是我觉得不妥的地方吧,我打球有10年了,有点发言权吧
需要声明
本片虽然缺陷比较多,但是瑕不掩瑜,我不得要说,整部片子比大灌篮好太多了,是我近年看过最好的篮球题材的影片!!!!!!
这些不足主要应该都是导演不太懂篮球造成的,如果他请一个专业的篮球顾问应该会好很多
1.在网吧报复的那段,没见过暗中报复明显比自己强大的人成功之后还那么大胆暴露身份的。。。。
2.居然教一个那么小的P孩投篮手型。。。
3.猴子生日突然就来一个没身份的女人(貌似是jason女友或者是小小的朋友?),最后决赛她又来了,不过我们还是不知道她是何方神圣。。
。。
4.rap battle居然只有2人pk
5.撞坏溜冰场设施那段,算是讽刺中国警察吗?两句话(要不就是一点钱)就给摆平了,李总不过是个老总,又不是什么大官~cao!
6.为什么溜冰场时间之后大嘴就给小小说让她走?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吗?小小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7.大嘴他爸也真行,在外面对老板服个软也就算了,回家还真惩罚大嘴啊?
8.有些运球经过处理的痕迹太重了。。。
9.AD的比赛不分年龄组?
10.第一场比赛,剩三分钟,在3v3的情况下追那么多分,确实夸张了点。。。裁判说还有两分钟的时候比分居然是17:18!!!也就是说一分
钟追了17分!这就有点做梦了,导演估计不太懂篮球吧
11.赢了第一场就像得了总冠军。。。难道是模仿周星驰《龙的传人》?
12.据我所知,中国所有商业的3v3比赛中都是不允许砸头动作的(如ad比赛,nike比赛,kfc比赛)
13.有的队是4人或以上,有的队(如蜂鸟队)是三个人,这应该通不过报名的。。。。
14.决赛老鹰队出场时李总的跟班居然也上了。。。
15.三对三居然打4节,每节10分钟。。。没替补的情况下,绝对会累死人的,3v3的强度是很高的
16如果说以街球为噱头,动作也太少了点,动作不是街球的全部,但无疑是街球一个重要方面,全剧除了砸头就是简单的穿裆还有个滚地龙,
不过那滚地龙能把防守队员晃开?我服了
17.解说员说到了一个词“空手的上篮”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18.有些恶意犯规实在是。。。。裁判不吹简直太假了
19.三个人几天的训练之后,直观上没有太大水平的提高,居然得了ad总冠军,是有点假
20.老鹰队两次技术犯规换人,拉拉队高兴个什么劲
21.
22.所有队的内讧加起来不知道多少次
23.一些进攻时候的肘子太明显了,不应该是进入总决赛的队员的水平
24.怎么会有受伤无人更换就视为放弃比赛这种规则?外围赛还可以,总决赛不可能,要不弄个小动作把人整伤了不就成冠军了?应该是受伤了
改天再打才对
25.最后一球大嘴居然扣篮了。。。除了nb我说不出别的
26。蜂鸟队输了,除了老鹰队和裁判所有人都很难过,包括警察和拉拉队,还有解说员
:我很喜欢结局,不俗套,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我们还有未来。我还很喜欢大嘴这家伙整天去哪都拿个篮球,和我初中时一样!
《扣篮对决》影评(九):至少挺真实的
在IPTV上看了下来,情节异常简单:男孩,篮球,复仇,还有和女孩情涩懵懂的友谊。是那种看了开头就基本知道结尾的电影。但是还挺真实的,想想里面很多场景:偷上网吧,为喜欢的女孩子打架,在球场上和别人互呛,这些事情在初中,高中时代,肯定有很多血气方刚而又年少无知的家伙们干过,所以大家大可找一个最舒服的位置,摆一个最惬意的姿势,摆上一杯饮料,把这部片子看掉,因为它不用你动脑。我给了他4星,也就是推荐,但是年龄段如果不在18-25的人您就别看了,因为小于18的都是90后脑残,他们没经历过也不懂,大于25的人可能对HIPHOP音乐和街球没什么概念,所以我只推荐给18-25的人
《扣篮对决》影评(十):彩色的影片 泛黄的回忆
这部影片的定位应该是拍给13-20岁的青春少年的。
但是看了豆瓣之前的影评,我想大家基本都是超出这个片子的定位年龄了。
所以影片本身的好坏我想应该站在他定位的年龄欣赏水平上。
如果我是一个14岁的孩子,我觉得这部片子真的不错。
-----------------------------------------------
到现在为止,加上这篇,我一共只写过两篇影评,都是和篮球有关。
因为里面都会让我找到影子,勾起那些泛黄的回忆。
当1999年第一届阿迪的街头篮球三对三。我和我最好的两个哥们报名了。
那年,我初二。痴迷篮球,每天迷到课间十分钟也要抱着篮球跑去球场,投10个篮,踩着铃声奔回教室。
那一届,我们止步8强,赢我们的,是后来的亚军。一队明显大于我们很多的弎哥哥。
那一年,我心里也有个“小小”
经常在夏天打雷的时候,我举手说要上厕所,实际是跑下楼,给她的车座套个塑料袋......放学的时候,偷偷站在窗前,得意的欣赏她推车惊奇的表情......
后来,我喜欢了“小小”7年,她去了加拿大。
后来,还是我们三个,拿了耐克三对三的北京冠军。
-----------------------------------------------
如今我快25了,无意中看到这部片子。
篮球,网吧,滚轴溜冰,嘻哈音乐......
三对三,五道口网吧村,新潮流,男孩女孩......
有共鸣的人其实会发觉,很多东西并未发黄。
就像父辈的“什刹海”,而今的“MIX”
年轻的心从未改变,只是体现的地方不尽相同。
发黄的,是我的心态。
彩色的,是影片,是我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