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贞观长歌》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贞观长歌》观后感10篇

2018-03-03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贞观长歌》观后感10篇

  《贞观长歌》是一部由吴子牛执导,唐国强 / 张澜澜 / 聂远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 / 古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贞观长歌》观后感(一):我喜欢历史剧

  历史书总是和商法一样艰涩 历史剧可以展现历史 我觉得挺好的 小孩们要是和我一样不爱看书 就看历史剧吧

  片中的唐太宗没什么可说的 美化得一塌糊涂 但是从其他人物的刻画上来说还是据有很大的真实性 比如聂远演的李恪 个人能力很强 但是性格上太刚烈 这是塑造的最丰满的一个人物 逞能和jieli谈判 有才能 和阿史那云的情爱里有政治爱情 同时还有对太子妃的阴谋 在爱情方面 又有后来一心想成为妃子的郑女 这一段我还没看完 不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结果 力保他的忠臣后来投向李泰 后来即使衰落了 也依然铁腕不变征粮 想成为打败黑熊白熊的狐狸 安康也是一个鲜活公主 除去对唐太宗本人的国度美化 剧里对皇子之间的争斗表现得非常真实 能让人有切实的体会 而不是隔靴搔痒的那样旁观 有思考 有猜测才真实

  多拍一点这样的历史剧吧

  《贞观长歌》观后感(二):看《贞观长歌》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的每个晚上,我和爱人都在观看电视剧《贞观长歌》的DVD光盘,我们每晚连续看3至4集,一直看到零点左右才睡觉。由于儿子们都不在,我们两人总得找点乐子吧;好在我们还挺爱看,都被唐国强主演的这部电视剧所吸引,而且坚持两人在一起看;如果哪天晚上,我们其中的一人有晚班,那么就等到这个人下班后,从晚上10点开始,两人一起开始看……

  A

  《贞观长歌》是长达82集的长篇历史剧,是一部气势恢宏的战争与和平的史诗巨片,它展现了唐初贞观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截面,剧情跌宕起伏,我看后觉得,一个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贞观之治,贞观盛世的取得,真不容易啊!它要反击侵略,和敌人进行厮杀;又要对付王朝内部的阴谋和各种勾心斗角情况复杂得很啊!对待民众,它又要平复战争创伤鼓励老百姓进行农桑,接纳从草原迁往内地的移民,救济大量的灾民……

  唐太宗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他能够接纳魏征并能积极接受谏臣的建议,还对进谏、纳谏作了具体规定,这在封建时代是不多见的,是难能可贵的。 但愿现代的各级领导者也像唐太宗那样,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闻过则喜”,保证言路畅通,事业才能兴旺

  剧中的泽州刺史赵士达一案,揭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内幕,情节一环扣一环,可谓惊心动魄啊:为了保住赵士达这个贪官,更为了借此保太子李承乾,一些朝廷的高官勾结,王爷长孙顺德、太子的岳父侯君集等人,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大冤案:故意隐藏赵士达的贪赃事实,嫁祸于人,陷害举报他们的闵国器、发现真相的郑仁基并且杀害了他们;抓了泽州地区的几百名平民百姓,用“屈打成招”的方法,逼迫威胁他们做假证词,又安排内应煽动他们越狱,以便造成“反贼”的即成事实;为了灭口,又将押解进入京城审讯的贪官赵士达秘密杀害……而随着事件的一步步深入,唐太宗逐渐地洞察到了事情的真相,但因为对方势力过大、兵权在握且凶险残忍,杀人事件不断出现,只得几次秘密派人去巡查此事,慎重解决问题。最后总算真相大白,凶手落网;泽州的百姓在冤死了十几个后,终于被解救了,但是整个过程,够惊险的!……

  联想到现代贪官的伎俩,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更兼有了现代化的技术,他们会更加迷惑人心;当然和古代的贪官坏官一样,为了自保,也会挑起种种事端,制造种种假象,诬陷好人,诬陷百姓,作威作福吧。但愿我们的党、政府人民,也会揭开重重迷雾,揪出这些贪官,让他们彻底现形并坚决予以惩治,让正义的旗帜高高举起,让社会真正和谐安定

  C

  看了电视剧想到,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一些根本问题都是相同的,都是要“以民为本”。联想到现代的社会,也是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亟待解决;虽然我们是小小老百姓,“草根”一族,但也关心国家未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啊。两会以后,国家正在积极进行新的改革和探索,尤其是关注农民群众利益,关注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免除农村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些都是新时期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愿国家越来越好,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安康幸福

  《贞观长歌》观后感(三):戏说也罢何忍糟蹋

  早已对国产历史剧不报希望了,不过近来可能观众、导演都对满屏幕的辫子有些审美疲劳,汉、唐、明也频频出现在电视上,甚至陈道明、胡军这样的大腕也来演绎了一把《卧薪尝胆》,至少让人知道中国的历史不是只有三四百年。晚上看了几分钟的《贞观长歌》,那满朝跪着请罪的大臣,就像《英雄》里头叫着“杀杀杀”的那群黑色蚂蚁。那可怜无助的深宫怨妇就是贤德无双的长孙皇后?那个对太子妃一直失态的“大帅”就是灭亡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与李卫公齐名的徐世勣?戏说历史也罢了,就权当娱乐,怎么忍心糟蹋大唐贞观这中国为数不多黄金时代。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如果连大唐贞观都有如雍正王朝,那对于这样一个冷酷、卑劣的历史,又何来温情与敬意,而中国也就只能在开明专制中走向一个接一个的“盛世”。

  《贞观长歌》观后感(四):实力派的男演员——唐国强

  实力派的男演员——唐国强

  唐国强的演技根本就让人没法去挑刺,他演过毛主席、诸葛亮、李世民等等历史名人,虽然说现代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可能会把历史上的名人演得神化了,但在作为一名现代的观众,我很认可唐国强先生的演技水平。力荐各位去细细地品味这部电视剧。

  当然除了唐国强之外,我比较认可的实力派男演员还有李幼斌、陈道明、陈宝国等等。不知道你们各自喜欢的男演员还有哪些?可以把他们主演的电视剧推荐给我,小弟不甚感激。

  就《贞观长歌》这部电视剧来说,看完之后,我不禁为李世民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细细地品味这部电视剧,会让人明白很多的人生道理,比如,这个世界上的人无所谓好坏人人都只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而已。作为好人,我们应该去宽宥那些坏人;作为坏人,在做坏事时候,也该为好人留条后路

  与《三国演义》里面的诸葛亮一样,这部电视剧把李世民神化为一个超乎常人的君主,以致显得他的那些儿子们的低能,这部电视剧对皇长子李承乾与皇三子李恪的性格的描述,显示出了李世民性格上下的两个极端,一个懦弱但很文孝,另一个能力非凡却小肚鸡肠,最后他们两个都没有当成皇帝,历史表明:最后中庸儒化的皇九子李治成了后来的唐高宗。虽然说后来的李治在感情问题上有些事情没有处理好,出了个武则天,但不得不说李世民选择李治继承皇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贞观长歌》观后感(五):贞观长歌

  当影像沦为文字,回首中国这段妇孺皆晓的历史,在繁华的背后的冷漠,虽然包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

  ————————————题记

  直到现在才拖拖拉拉的把这部剧看完,网上的评论早已失去新鲜,只有我仍在不知疲倦的下载,固定时间打开,直到“剧终”的字眼跳出时,才开始知道任何事情都会落幕,只是时间早晚。话虽如此,然而真正面对时,心中亦不免空落落的,就像遗失了自己最熟知的东西,恍然间,有种隔世的错觉

  无可否认,这部片的演员都演足了自己的角色,塑造了鲜活的形象,而且注入了更深的情感,闭上眼,你能悉数了解他们的性格,人物的饱满无疑是个卖座的筹码,不会在这儿招徕非议,更不会招徕更多的指责编剧的功底还是可圈可点的,言辞之间,不可能是无懈可击,最起码做到了能让人心悦诚服,就足矣;导演的驾驭可以说是淋漓畅快,表现了古代中国的大国风范。虽然史实的差错令很多历史学家所垢污,但是影视剧本,很难做到真实清晰的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商业化的今天,艺术还是往往让位于收视率。

  而我今天并非在此评论这部影视剧有多么好,也就是我虽然肯定了这部剧的价值,可是却不得不说,藏在其后的另一面

  唐朝在我国古代是最强盛的,四方朝圣,八方迎客,端的是天下英雄以入之中,这种气魄,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其后的宋朝懦弱无能,割地称臣,用一句俗语,祖宗的脸都让你丢干净了;元朝的烧杀抢掠自不用提;明清的政治倾轧已经让这个古老民族失掉了弹力,失去了奋进的动力,最终的命运无法言语

  再回首唐朝的历史时,我们会感叹盛事之年的美好,会默许帝王之尊的威严,会惊呼自由风尚的迭出,会看到唐朝的诗词歌赋那般神韵,留下了的史载也让我们驻足,回忆那段振臂而呼的历史。

  可是,历史不是真正温情脉脉的小说,它是混杂着血和泪的历史,人的回忆往往略去残忍,剩下的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得已而为之行为,就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逼李渊让位;就如同李承乾被废,李泰的囚禁。生在帝王之家,身不由己,四字足以概括。围绕着权力展开的较量,不动声色,却幻化成一枚枚冷箭。谋臣的彼此钳制、猜忌,拉拢,勾结,倒戈,分分合合,利益使然。一入朝堂,就开始谨严慎微,心开始提着胆,唯恐被人当枪使,政治这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它会给你来个双刃剑。而法律这东西在中国来说,只是一道摆设,摆在老百姓心坎上的,所以我们对法律不是敬畏的,而是出于恐惧习惯问题,西方国家的法律由来已久,习惯沿袭下来,已经成为传统信仰即是基本。东西方发展不同,各自形成自己对法律的认知,所以当西方国家一次次呼吁人性的解放,自由、平等观念时,我们古代的压制却越来越甚,文化大一统思想禁锢了有更多的声音出现,疯狂的倾轧,株连九族的罪名,令多少人望而生畏,思想统一导致文化湮没,文化湮没滋生政治腐败,腐败导致落后周而复始,无限轮回,直到这个封闭的圈总有一天会被外界失衡打破。

  而到现在还仍没有很清晰的去透彻这段历史,我们还在沉湎那段逝去的辉煌,还在极力夸大帝王的功效,可是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史,真正能够称上仁爱之德的君主又有几个,而当一个国家仍在今天呼吁时,当一个国家的民众仍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使命时,仍在侥幸时,仍在企盼时,历史的悲剧将会如何演下去?

  《贞观长歌》观后感(六):为啥把我写的评论给删了?

  上次我写了个评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消失了,只好再写一个了。

  这部戏可谓是当代主流历史剧的典范——从情节到画面和贞观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可以算作是穿越剧的早期作品,从雍正王朝穿越到传奇皇帝朱元璋,一脉相承,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衣服有点儿变化——越穿越少了。

  这部戏其实就是想告诉大伙儿,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做了两件事,男人和男人勾心斗角,男人和女人床上运动

  从剧情到道具,荒谬的地方要是一一列出来,只怕要比它的剧本还长了。

  总的来说,搞这个东西的人,把历史当作垃圾,把观众当作弱智,基本上对观众和历史没有丝毫的尊重。所以他们自己也只能搞出些垃圾来。

  《贞观长歌》观后感(七):走进悲情皇子

  这是多年前发在博客和贴吧被转载多次的文。

  《贞观长歌》这部剧有些脱离史实的地方,但李恪这个人物我个人认为塑造得比较成功

  唐太宗的儿子、隋炀帝的外孙,他纵马入敌营、弯弓射雕、谈笑自若,够勇;他明争暗斗、不择手段,一心谋求的就是哥哥的太子之位,够狠;他与表妹之间那段擦肩而过凄美爱情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够悲。这就是《贞观长歌》中的李恪——一个阴险毒辣而又有情有义、天资聪颖而又刚愎自用、孤傲清高而又锋芒必露、有勇有谋而又壮志难酬的皇子。那么他的历史真面目究竟如何? 李恪,唐太宗的第三子。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因此李恪可谓是两朝皇室血脉交融而成的天皇贵胄。天生高贵的血统和父皇的英明果敢铸就了他的俊雅飘逸精明强干。 尽管史学家们惜墨如金,但我们从“恪有文武才,善骑射,素有威望”的记载里、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中,依然可以读出史学家对李恪的青睐、依然可以读出李恪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子。 李恪如此优秀自然赢得了太宗的宠爱。在李承乾和李泰相继陨落后,他曾有意立李恪为太子,但终因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而打消了这个想法。MZD评价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倘若继位的是李恪而非李治,中国历史上必定会多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而少一位懦弱无能的昏君;贞观之治必将得以延续;李唐王朝必将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历史不能改写,李恪是一个命中注定不能继承大统的皇子。 在嫡子继位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庶出的李恪首先被排除在太子人选之外。更何况他是隋炀帝的外孙,跟随李世民打天下的元老旧臣于公于私都不会允许大唐皇权落回到炀帝一脉手中。 李恪天生高贵的血统使他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使他拥有非凡的英雄气质,但也正是这高贵的血统使他遭到太宗旧部的遗弃、使他与皇位失之交臂。就像剧中岑文本所说:“他身上笼罩着前隋的阴影,越是有才能、能做事,就越易遭人遗弃。” 李恪深知以自己的身份不可能成为太子,因此历史上的他并没有如剧中所说,参与夺嫡斗争,而是在自己的封地潜心治武修文,本本分分的做他的吴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托孤之臣长孙无忌因为太宗的那句“吴王类我”始终把李恪视为外甥的最大威胁。为了永绝后患、“以绝众望”,他利用高阳公主谋反案,亲自审问、锻炼成狱。这次皇室大清洗牵连无数,而李恪是其中最冤枉、最可惜的死者。 永徽四年二月初二,吴王李恪高呼着:“社稷有灵,无忌且灭族!”自尽。 唐太宗的诸子中最有才华和威望的一位皇子就这样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逝去了,留给后人无尽的感叹和惋惜。 李恪以一曲悲歌结束了34年的短暂人生。然而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唐王朝的悲剧,更是封建制度的悲剧。正是封建制度使李恪这样一个英才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皇子! 呜呼!悲哉,李恪!惜哉,李恪!

  《贞观长歌》观后感(八):来比较下长歌和之治里承乾谋反那段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真是很勉强地看了一小段:华丽怪诞的布景,呆板的镜头处理,弱智的剧情。。。打两星纯粹是看在演员演了82集烂剧太辛苦的份儿上。前几天因为看了太多沉重的片子,想找个乐子,再加上看着演员表里的杜志国、曹培昌和刘毓滨这几个有质量保证的大臣专业户,决定再仔细看看这片,没想到真是越看越欢乐(因为可吐槽的点太多啦)~不过有一个场景真是看的我又好气又好笑,那就是承乾谋反那段,在这里比较下贞观长歌和贞观之治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从承乾举事到侯君集被杀,贞观之治用了一集来表现,而贞观长歌用了将近三集。看上去似乎贞观长歌更详尽,可事实却不尽然。贞观之治里承乾谋反的过程是按历史来的,即“承乾谓承基等:“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会承基连齐王事系狱当死,即上变。”,之后加上太宗审问与处置两人的剧情,正好一集。而贞观长歌则设计了侯君集围住宫殿,李承乾骂爹爹,安康的戏份,侯君集部下反水这一系列历史上没有的情节,之后又有李恪的戏份穿插其中。太宗审了一回侯君集,又召集众大臣,又问安康公主这个虚构出来的女诸葛,又问房玄龄,最后才下定决心杀侯君集,不由得让人赞叹一代明君拖拖拉拉优柔寡断的风范。

  首先来比较下两位承乾对父亲的不满吧。贞观长歌里的承乾面部表情扭曲,情绪激动,一会儿骂爹,一会儿骂几个弟弟,最后提到了玄武门的事情来诅咒,虽然较为合理,但演员并没有表现出承乾心中那种隐藏多年的刻骨恨意,而更接近于小孩胡闹,最后明着拿玄武门说事,太宗也接着拿玄武门说事,虽然是为了提点观众这两件事间的关系与轮回,但未免做作。而且前面感情铺垫的欠缺让这些话显得苍白。

  反观贞观之治,承乾瘸着腿慢慢进殿(长歌里太子根本没瘸腿),眼神绝望而凌厉,先连连诘问父亲自己做错了什么,再问为什么偏袒魏王,太宗无言以对,承乾最后执着于太子之位的归属(须知这才是他的心病与谋反的原因啊),瘸着腿慢慢地走出了大殿。太宗没提玄武门,而是心痛地向后倒去。镜头一转,到了承乾监狱里回忆小时候自己看到的玄武门之变的前后,隐晦地表达这件事对承乾的影响,令人久久回味。

  再来看看处理侯君集的场面吧。好玩的是两部戏里都有太宗对侯君集解释为什么亲自审他的原因。长歌里是“朕不忍心刑具落在你的刀伤上”,而之治里是“我不想让玩弄辞令的官员来羞辱你”。

  贞观之治较为忠实地遵循了历史,只是把“不再上凌烟阁”这话改了下,太宗在连连处置了多人后终于经不住涕下,显出感情的累积。最后侯君集行刑时求保留香火的场面也有,令人唏嘘。

  贞观长歌并没有像贞观之治一样较为忠实地按照历史拍,即没有“论罪当斩+不再上凌烟阁+行刑前求保留香火”的场景,那是什么呢?太宗不忍杀侯君集,表达悲伤的方法就是拍桌子瞪眼睛,然后安康公主(神一样的角色)和房玄龄说为了保全太子必须得杀,然后太宗闭了下眼表示悲伤,让房!玄!龄!去!劝!侯!君!集!自!尽!房玄龄可真是忙啊,辛苦了,我严重怀疑是导演觉得糖果强的演技不行,没法表达见侯君集最后一面时复杂的情感,于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刘毓滨叔去完成。刘毓滨叔那段演得真的很好,和贞观之治里的马跃叔不相上下,很好地表达了“不忍心杀你但不得不杀”的感情,也都让我热泪盈眶,可惜这段监狱里的戏实在太长,还提到了侯君集那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女儿,看到最后感动没了,只有不耐烦。最后侯君集撞墙而死,艹,编剧你知道什么叫杀鸡儆猴么?你觉得让侯君集自尽就能起到震慑众人的作用了?

  最后来总结下。论忠于史实,贞观之治完胜。论对父子之情的表达,贞观之治高一筹。论对君臣之情的表达,两剧算是各有特点。论拖沓,贞观长歌当仁不让。

  贞观长歌是一部让我很无语的剧。戏骨云集,却依旧那么烂,可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愤青一般出身高门却高举支持寒士大旗的长孙无忌,唯唯诺诺低着头虽有计策却无名臣风范的房玄龄,怨妇一样纠结宠爱的长孙皇后。。。你是不能指望这剧还能正常的。

  《贞观长歌》观后感(九):让人感动的强国之梦

  贞观长歌已经播完许久了,可是我还是想来常这里看看,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动在不时的荡漾.

  常听见别人说它歪曲了历史,是啊,这不是一部很历史的电视剧,确是一部很有历史感的难得好剧.历史可以从书中查阅,可是历史感却千金难求.

  所以,我与它结缘,在欣赏的过程中,常常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那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好象我的心,也穿越了历史的屏障,到达那美丽如初的岁月!

  我是个很传统的人,爱上它,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缘分.我厌恶那浮华的难以接受的电视剧,可是对它,我愿意去欣赏,去感悟.

  看看它里面的人物,令我或尊敬,或喜爱,或不齿.都那么充满魅力,就像活在我的生活中;它的场景,似乎都是历历在目的,让人欣赏;它的服装,美的让人消魂!

  我自己喜欢,并且有所收获,就够了.

  《贞观长歌》观后感(十):王绘春之于岑文本

  短评简单写完之后还是觉得不够,实在是太喜欢岑文本这个人了,更确定的是说太喜欢王绘春老师演的这个角色形象了。出生名门望族,博古通今,极善起草文书,由秘书郎、直中书等最后升任中书令直至剧终官拜丞相。古人云伴君如伴虎,也侧面反映出能陪侍皇帝身边还近侍的人也不是一味只知忠心的人。

  此剧今年再看之时颇觉得之前大火的琅琊榜里的党争与此剧的角色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岑文本站队三皇子吴王(聂远饰)归根结底没有被太宗接纳的真正原因在于血统,就和琅琊榜中的誉王一样母亲都是外族(吴王的母亲是前隋炀帝的女儿)。岑文本那么智慧城府不会不知道历来立储血统纯正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殚精竭虑的辅佐吴王,并不惜设计假投死对手魏王以保护吴王这样的忍辱负重,以致于剧终前吴王才明其心志,想想便觉心酸。

  剧尾大概有十几集的剧情几乎所有党争牵涉其中的人物个个都在岑文本的棋盘上生死决斗,一箭好几雕。但这不能代表岑文本是个只会玩弄权谋之术,在有关大唐兴衰荣辱与太宗的利益面前岑文本永远牺牲的都是他自己,连太宗都看出几十年中过的犹如苦行僧的生活。

  人是复杂的,演员中能要演出复杂的不少,但复杂代表多面,总有一面所为人不喜,而能演出这一面却让人不讨厌的缺不多。剧尾太宗宣布李治为新太子时岑文本眼里的震惊、挫败、悲凉以及对望吴王时的心疼与无力,最终不得不下跪奉御,旁白说的话已记不清但悲凉二字是不会忘的。表达心情的字有很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字,可我却深深体会了。眼眶发酸,喉咙底里的寒气逼袭而来就要冲口而出却又生生咽下,悲凉二字不过如此了,强烈推荐岑文本和吴王最后的对手戏,也就是王绘春老师和演员聂远,那一场短短几分钟病床前的心志互表,道尽了师生相惜与十三年的沧桑。

  最后感谢王绘春老师给我们带来这样棒的角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