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岁清明》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岁岁清明》观后感10篇

2022-05-16 12:4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岁清明》观后感10篇

  《岁岁清明》是一部由肖风执导,钱佩怡 / 盛翔 / 张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岁清明》观后感(一):搜“杭铁头”

  “杭铁头”宗庆后

  《岁岁清明》观后感(二):《岁岁清明》:好茶不愁卖不出去的

  《岁岁清明》:好茶不愁卖不出去的

  ■文/慕容天涯

  很明显,《岁岁清明》的题材本身而言,这部电影像个难以言说的异类。前半部分犹似文艺片的纯爱和结尾血腥直面的爆裂形成了影像风格上少见的割裂。但是这割裂在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的打造之下并不突兀。爱死这故事那淡雅的紫云山巅和远眺西湖的意境。

  实际上,影片之赞始于三处:先赞其重拾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一座西子湖畔的世外桃源完全展现在影像之中。再赞其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爱情的描述与细腻刻画,相比眼下直白的时尚的甚至不假思索的爱,影片里丫头阿敏和少爷逸白之间的感情像是个童话,不感天动地却历历在目,实属打动人的雕琢。最后赞一下故事的精心布局:对于很多人而言,看到结尾当“杭铁头”三字出现,心中会不自禁的一颤。显然,编导点中了某些东西,那一刻爆米花的甜腻味道远不如茶香来得沁人心脾。

  这片子的画卷意境是我所爱,而情感细节也属于上品。实际上,对于阿敏这个角色而言,她与少爷的夫人巧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段二人在茶园上山看茶的那段戏,也是人物关系几经转折的关键。这部分可以看到女人的欲说还休和相互试探,显然女性的视觉是双重的,从阿敏的角度切入,巧云是病态的美和不被祝福的爱。而从巧云的角度切入,阿敏是生命力的美和可以弥补逸白缺憾的指望。这部分也让故事的层次得到了升华,一切从阿敏看着巧云兴奋的游走于茶田的片段开始,阿敏狭隘的“小爱”瞬间升华成“大爱”,“捂茶”是转折点也是神来之笔。让故事脱离了三角恋般的自私浅薄,呈现出对于不同形态生命的宽容,让它们面对自然时流露出各自的美。

  但显然,品味这一切对观众而言需要耐心。观众现在习惯于视听冲击,麻木于星光耀眼。这样一部没有明星没有时尚外衣和火爆场面的电影如何打动人?依靠的是故事以及鲜活的人。《岁岁清明》之中每一个人都鲜活,无论是开篇那执拗的老爷子,还是左冲右突却无比真实的阿敏,甚至是隐藏颇深的逸白少爷,就连那个卖茶的妇人都值得细细品味其存在的意义。那句“好茶是不愁卖不出去的”彷如箴言,后来等到人走茶凉,物是人非,年年清明的等待又换来了“好茶也会卖不出去的”感慨。实际上,所有的人都在变化,这个故事却走到了你想不到的场面,幽静的茶园,鲜活的人,不期而至的炮火,峰回路转的杀戮,《岁岁清明》不经意就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没有厚重,却平添真实。但真实之外,是对于这个故事的喜爱和难忘。

  茶香已有,只可期待导演肖风的再次出手。好片子低认知是遗憾,但比起烂片子高票房的畸形市场,代表的是另外一种可能。有这种可能,今日虽茶香无人识,他日却会飘满堂。而无这种可能,我们只能在烂片的海洋里迎接年年岁岁那比之清明更冷的冬。

  整体质量:★★★★

  演员表演:★★★★

  音画效果:★★★☆

  娱乐指数:★★★☆

  《岁岁清明》观后感(三):《岁岁清明》:如龙井般清香的纯粹忧伤

  文:郎启波

  写下《<岁岁清明>:如龙井般清香的纯粹忧伤》这样一个文章标题的时候,自己忍不住乐了起来。标题读起来虽然有些拗口,但我以为,与这部电影本身的气质却是极为符合和精准的。作为

  肖风导演和程晓玲编剧抗战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岁岁清明》与此前的《大劫难》相比而言,手法和技巧上更为娴熟自然,恰如龙井茶一般透出屡屡清香,却也有些许纯粹的忧伤。

  不动声色——这是我想说的本片第一个关键词。我们谈茶的时候,常说明前茶,说的就是清明节前采摘的茶,明前茶意味着的是茶本身的品质和珍贵。《岁岁清明》与茶有关,但不是描写茶

  的电影,而是写茶人们如同茶般优秀的传统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气节与气质。而现实浮躁的电影创作生态环境,肖风一贯坚持的创作路子,以及逐渐消失的某些传统等等,几者都通过这部

  电影坚持的不卖弄、不讨好、不迎合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表达了出来。其中,天道、茶道、人道所共同呈现出来的,无非本质,也正如电影本身的本质那般。

  第二个关键词:不露痕迹。1991年,从一名成功的摄影师到正式转做导演,肖风一贯不喜欢用职业演员和名演员,一来他们价格高,再者就是再优秀的演员,身上都总会透出表演的痕迹,而

  这与肖风的创作理念并不相符,所以他更喜欢去生活中寻找那些更适合于故事本身设定的人物的人来完成,《岁岁清明》在选择演员上也是这样来做的。我相信肖风也清楚自己这样的坚持是

  有风险的,商业经济体系下的市场观众是否能够接受?但话又说回来,市场本身也是逐渐培育的一个过程,艺术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创作者的坚持与引导,而不是创作者被观众持续引导。

  再说到表演,表演本身也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一种,能做到不露痕迹的,还真只有那些不是职业演员的演员。

  峰回路转是第三个关键词。这里主要想说的是影片本身的叙事和编剧技巧,我并不熟悉程晓玲,只是听说过她此前创作的“现代乡村三部曲”故事讲得不错。《岁岁清明》的故事则真正叫一

  个峰回路转。前80分钟里,故事舒缓,画面唯美,诗情画意的茶山,朴实的茶人,还有青春萌动的少女与城里来的少爷,他们组成了一组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清澈中透出杭州城休闲慵懒的氛

  围,宁静而又清新悠远,然而故事接下来的大转折,却是出乎绝大多数观众的预判。

  《岁岁清明》没有选择以往抗战片必不可少的战争大场面和特工暗地较量等,而是重点放在了抗战时期的普通人身上,他们在面对战争和灾难的真情实境,又曾有多少人关注和留意过,而我

  想说的是,作为社会的大多数的寻常人,他们其实才是社会的真正根本。 肖风留意到了。所以,感谢他。

  《岁岁清明》观后感(四):《岁岁清明》忆江南

  云雾、墨山、翠竹、茶林、杜鹃、大石板;

  小溪、竹篓、肥鱼;

  花袄旗袍、红绳,红油伞;

  春雨、斗笠,婉嗲方言。。。

  清明爱恋,岁岁江南,

  山朦胧,

  景朦胧,

  情朦胧,

  江南朦胧,

  岁月朦胧。。

  偶然看到的电影,不想被深深吸引。或许是从小在南方山里长大,现在在北方,影片中的景显得格外亲切。想起了家门前的三重山,远如墨,中葱绿,近新嫩。想起了山里的茶树,翠竹林;清明扫墓折的娇艳的杜鹃花;背着竹篓小溪捕鱼时的欢笑;淅沥沥的春雨下,隐藏在斗笠蓑衣下的小身躯,。。。

  喜欢纯真质朴活泼的阿敏,喜欢水墨山林,喜欢那悠闲恬淡的山间生活,最美忆江南。而今天天钢筋水泥、车来车往,为生计奔波,忙忙碌碌。。

  纪念逝去的童年,逝去的美丽。。

  《岁岁清明》观后感(五):岁岁清明。

  看了几分钟后似乎忍不住看他可不可以一直清新下去,怎么会让这么瘦的男生出现在电影里,不敢让别人认同我的审美了,因为我一看到他就觉得是好看,怎么那么像我的同学,真的可以叫他小白脸了,瘦猴子。丫头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那是年少的我自己,我对自己喜欢的少爷就是那样,装作很生气,却拼命引起他注意。一阵有趣的心情看故事的发展之后我真是对那里的每一点一滴的出现都爱上,直到少爷在带着日本兵回来,我的心立刻就碎了,几句台词之后,我狠狠关上了电视。。。。。。今早又打开把他看完,天啊我才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他在讲什么,曾经久久有感于心中的,那些深深地猛烈地屠我同胞的国耻之恨马上涌上心头,这些伤害永远不能被原谅,无论是多少年,无论这个国家的文明思想怎么在改变,绝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看清今天我们要怎么记忆才可以祭奠那些我们民族曾经惨死于他人屠刀下的亡灵,又怎能再让他在清明时节幽咽悲泣。

  《岁岁清明》观后感(六):再谈《岁岁清明》的深层文化结构

  与其说,这是一部描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尽管这个英雄有些另类,不同于主流的抗战影片)不如说这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影片。是的,故事中有战争,但更多的是战争在这里只是一种突转的方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一部悲剧必须得有突转,突转是转变的一种。在复杂的情节中,主人公一直处在顺境或逆境中,但是到了某一场里,情势突然转变。”“发现和突转同时出现为最好的发现。”如果从这种古典主义的原则来看,《岁岁清明》是一出正宗的古典主义悲剧,日本人的闯入是造成悲剧的突转,而这种突转又与阿敏最终发现尹少爷的牺牲密切相关。当然,它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形式上的古典主义色彩才成为文化色彩深厚的悲剧电影,这部电影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并将这种文化氛围用诗一样的画面语言表达出来。

  首先,它将传统文化明净自然的一面用优美的视觉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来被视为中国饮食方面的代表,故自唐代时即有陆羽之《茶经》,饮茶、品茶历来是文人墨客的象征。在这种文化情结的推动下,种茶、采茶、制茶也染上了浓厚的文化诗意。《岁岁清明》中所表现的茶商与茶园主人之间的饮茶、品茶、辨茶;茶农上山采茶;以及照顾茶树等,无不体现出清洁、飘逸的气质,仿佛这不是一项充满劳作的活动,而是一场诗性的创作。而这种清新自如的文化品味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基本叙事氛围,使故事具有了坚实的发生场域。

  其次,它塑造了传统文化中活的人物与活的生活范式。故事中的阿敏是山中茶园中的少女,也是传统文化中自然一面的代表,那种充满野性的纯真,对所爱的执着与奉献,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最让人迷醉的一面。而尹大少爷也颠覆了诸多影视剧中民国大少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充满血性的个性,展现了传统文化中温文尔雅却又有不失原则的特点,“念言君子,其温如玉”。他与夫人天巧让人领略到传统文化雍容自如的特性。其余人物如阿敏父亲、八叔、翠翠母女、尹老爷子,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了传统文化的品性,这种文化是温润的,它高度与自然融为一体,其中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都被这种氛围融化,甚至使人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但它同样是刚强的,日本人的入侵让人看到了它坚韧的一面,是那种发自文化内部的不屈精神让人看到似乎风都能吹倒的尹大少爷如何拿起手中的枪,向敌人发出致命的复仇。它是祥和谦逊的,但却从不缺少勇气与血性,这便是我们民族文化内部的底气。

  第三,影片还不动声色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人与人身分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被更为完整的统一性所包融。阿敏与尹少爷之间的爱情阻隔从深层讲是知识层面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两人的阶层身份有关,尹少爷选择与自己共同志趣的天巧而不是阿敏,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的差异,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暗示了上层与下层的不同。但这种差异在影片中却被文化上的一致性所融合,使得三个人的关系尽管出现紧张,但始终是和谐的。同样,八叔和翠翠的爱情则更多体现了这种阶级或阶层上的差异,尽管影片中显示是受传说的影响,但实际上茶农跟庄园主的身份也是一个因素。只是,所有这些都在一个更大的整体中被冲和淡化,而这正显示了传统文化极强的包融性,那种中庸和谐的生活观念在这里悄然展现。

  总之,这不仅是一部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充分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视觉艺术,它体现了体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岁岁清明》观后感(七):《岁岁清明》:事情就应该是这样

  其实这个故事讲得很轻盈,甚至有些像戏曲,少女阿敏对尹逸白少爷的暗恋如清泉流淌,她生得不算漂亮清秀,却有一股子天真的蛮劲儿,这便够了,一个没念过几年书的茶农女儿就该是这样的品貌和心地。所以她内里的曲折兜转都是清清爽爽,可爱得很,恰巧贴合南方女孩儿的习性,只可惜生得确有些像北方人了,倘若往十年前的周迅那个款型去寻演员,恐怕还要好一些。所幸让人倍觉惊艳的却是扮演伊逸白妻子天巧的张雯,也不知哪里觅来的怀旧佳人,那旗袍盘发的妆扮,竟有几分阮玲玉的风骨,也不是天姿国色狠巴巴的美,就是柳眉凤目的古典式;于是演起凄楚纯良的贵妇来便入木三分。可见这方面电影人下了不少功夫,尤其是编剧程晓玲,对杭州山水、风土、人情、世故的准确把握,连演员牙上的茶渍都凭添亲切感,入乡随俗随得可算彻底。

  阿敏看少爷,一波三折。貌似波澜不惊,其实惊心动魄。事情就应该是这样,说不开、说不得,才有韵味。或许,肖风的审美观,既然他那一代人的风流,又有着不一般的求索,我就是要淡淡然的拍摄沉重的民国旧事。那个年代的美好,被撕碎给你看,这才是终极悲剧。本片摄影不去干扰故事和情绪,从整个作品看,通过一个少女的经历,折射出战争对家园对情感的毁灭,这样的故事基调,仿佛回到当年中国导演都很熟悉的《伊万的童年》、《雁南飞》那种苏联味道。虽然,如今中国电影的内在已经自成套路,但说起把战争片拍出某种不一样的观赏趣味,应该离导演和编剧的初衷相差不大。

  今天,一般人很难再顾及,导演肖风和“第五代”的印记。这个原本并不标准的习惯性称呼,在中国电影十余年的工业化大潮中已经风流云散,他们有的人升华,有的人改弦更张,有的人不知所终,坚守的,实在寥寥。如今要再说真正意义上第五代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人们也只记得后来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其实,肖风也是摄影师。之后还为田壮壮的《摇滚青年》,谢飞的《本命年》等众多80年代重要影片担任摄影。所以,当今天看到《岁岁清明》的时候,依然能够找到,肖风当年惯于写实的画面感觉。好比对阿敏与尹逸白的许多戏都是不规则构图,而即使很多单独的近景和特写,则善于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

  1980年代的第五代作品,很多经常拿中国乡村民俗做文章,在国际上算一道风景线。但是除了冯小宁在90年代尝试过稍微把地方民俗结合到战争片之外,并没有更多的风格之作!但是,冯小宁当时处于90年代的中国电影转轨的大环境,还包括吴子牛。他是另外一个第五代中坚力量,为中国电影艺术,尤其是战争片电影艺术牺牲很大的人物,以至于到今天近二十年里再没有涉足战争片。当然,今天看到《岁岁清明》最后十多分钟高潮戏的时候,不禁会再度回想起吴子牛导演。也就在恍惚之间,能找到一种共通点,当年第五代,很大程度都在画面和韵味上,依靠的是一种既有情怀又带着理性的味道在打动观众。接下来,随着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温故1942》和肖风的《兰亭》,他们这代人再次求证大历史、民族精神的宏阔之下的微观人生。

  《岁岁清明》观后感(八):《岁岁清明》:文化被撕裂的痛苦

  文/满囤儿

  经过《清水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和《海的故事》三部曲,感觉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韵味的叙事体系,这种体系在新的抗战三部曲中,继续被发扬光大。这种叙事体系的特点就是点明主题和主旨思想的事件往往放得比较靠后,甚至几乎就已经到了结尾。影片前80%的时间都是在为观众还原一个地域的生活,细致入微的生活。直到观众完全了解了这些角色、这一带环境的生活时,才会借一个角色的转变或者一起事件的发生,揭示出这看着平静的生活下面暗藏的激涌。这与同样坚持文艺片路线的顾长卫的新片《最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过肖风和程晓玲已经将其运用得更为纯熟。

  发展到《岁岁清明》,肖风和程晓玲将他们的叙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升级。那就是他们还原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风情。能够拥有这般魅力之文化的,便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杭州。由于导演肖风本人便是杭州人,因此他比一般人更加懂什么是杭州文化,什么才是大家如痴如醉的杭州美。用导演的话说,他的电影语言本身就带有杭州特性。这真是一点儿都不假,缓慢的叙事节奏、诗意悠扬的景物镜头,这些技法配合上片中采茶姑娘阿敏说话总得现在心里打草稿的行为特点,以及阿敏爸爸等人不急不忙的语气,相得益彰。尹家爷爷品新茶时的一连串动作,也就只有懂他的肖风(他同时也是本片摄影)才会心平气和地予以捕捉。如果换个商业片新人,估计还得为老爷子慢吞吞地耗胶片着急呢。呵呵~~

  一年又一年,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的茶园渐渐走向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年代。通过前几年的岁岁清明,观众已经逐渐地了解到了杭州文化和茶园生活的特点,已经开始爱上这个恬静的“世外桃源”,开始迷恋阿敏动小心思时轻轻翘起的嘴角。直到这种“渗透”目的实现之时,影片才笔锋一转。一颗炸弹的爆炸让观众惊醒,尹家少爷的不再出现埋下伏笔,观众最担心的事情出现了。眼看着你刚刚接受的这个宛如世外仙境一般的文化和生活氛围即将在你眼前一点点地被撕裂。这种心痛是莫可名状的。这就是文艺片之所以好看的所在,具备一种不可逆的情感触痛。

  当然了,影片既然被算作了“抗战”三部曲,自然不会仅仅停留在撕裂文化这里。正如前边所说,肖风和程晓玲习惯性地把全片最核心的主旨放在了影片的最后。只有看到最后,您才会理解什么叫做“杭铁头”,什么才是隐藏在杭州文化之下的杭州精神。

  《岁岁清明》观后感(九):《岁岁清明》:有一些忧伤你看不懂

  写《岁岁清明》对我来说是种挑战。其实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虽然此片类型别致,貌似开辟了一种新的写意摄影形式,导演也很和善,但我心里想,如果国内多些这样的片子,做得再极致些,是不是能让整个市场更好些。我跟我的兄弟云飞扬说,我心里并无恶意,我可否给这个片子提下意见呢。他负责这个片子一部分的推广,他想了想,笑说,当然,爱之深,责之切嘛。在这个交口的年代,他的话让我心宽慰。

  《岁岁清明》虽说是抗战题材戏,但演员都是小年轻,一水儿的青春面孔。导演的意思是,这种题材的年轻人只要符合故事情境就可,但阅历的缺失让这些还未出茅庐的年轻人在故事面前迷失了自己。镜头前的这帮清秀面孔,跟他们的年龄有着明显的差异,跟故事情境也总是会在说台词的时候有些许出入。

  尤其我得给导演提下意见的是,咱下次能找点漂亮点的演员嘛。且,演员,除了那些有才气的天生的演员,还是需要专业的演员的。大银幕是最能暴露演员实力的,一个医学学生和一个在读的表演系学生,能将抗日日期隐忍的爱恨情仇表现得惟妙惟肖吗?难。所以,这是这部影片再进一步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说说导演手法。导演对镜头把握没问题,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么一部抗战题材,竟然跟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一样,美不胜收。摄影是该片最大的点睛之处。尤其在最后的故事冲突爆发之时,在男人公身份突然的逆转之后,再想想之前的唯美画面,一种残忍逼近心间。

  中国表现抗战题材的影片,大多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残酷,以及表现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而《岁岁清明》一反常态,用一种细腻的视角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影像。但是,电影,还是要用故事说话的。影片的故事在呈现时,因为表演的不连贯、剪辑的断层、情节的跳跃,使得影像出现了倾斜,观众的心并不会那么一直顺着导演的镜头走下去,会分神。分神,是一部影片很大的问题,但如何弥补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导演在有好想法的基调下,再在细节和好的团队上下足功夫。

  不过,还是无比期待肖风导演的抗战题材三部曲的第三部。续集电影近年来表现强劲,续集上一两部的多得数不清,续集上三四五六部的也大有片在。今夏最有名的续集应该是哈利波特7、速度与激情5、加勒比海盗4、变形金刚3和功夫熊猫2等一干外片了,国内的续集少了些。虽然肖风导演的片子是所谓的小片,但怎么着让小片做出大片的范儿来,且又不断有续集性质的几部曲连续出现,那不失为影坛美事。

  然而无论怎样美,每部片子做得质量过硬才是最重要的。跟咱和谐社会强调的一样,不去跟某些客观因素较劲,搞好故事,搞好心态,搞好各类基于电影本身的配置,那是做一部优秀电影所具有的最基本要素。

  阿顺。

  《岁岁清明》观后感(十):假如爱有余生------我看《岁岁清明》

  假如,爱有余生

  ---我看《岁岁清明》

  很多事埋在心底,从来不敢回忆,因为害怕往事一旦被记起,一个人承受不了那份无助的孤寂。这种暂时的逃避,让我可以逍遥地走过北京的每一寸土地,直到有一天,听说了这样一部电影----《岁岁清明》。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部预告片就骂声一片的电影,但却在第一眼喜欢上它的片名----岁岁清明,很有诗意的一个名称。

  凡是对中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不看剧情也能猜到这是部关于怀念的电影----怀念一段逝去的记忆,怀念一段岁月的踪影,怀念一起看茶山,怀念乱世离合情……在这样一个争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日子里,主旋律影片中出现战乱是必须的,怀旧是必然的,只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部看似“战地浪漫曲”的银幕作品,竟会是那样一部四不像的电影----不喜剧,不言情,不励志,也不悬疑。说它主旋律?没有过多地弘扬革命英雄主义。说它言情剧?又掺杂了过多的时代背景。说它历史剧?似乎缺点通今博古和反讽隐喻。说它是传记?主人公的形象设计有点过于虚拟……

  看着主创的名字,我怀念起第五代导演肖风,那个曾与张艺谋一起拍出新时期中国电影开山之作的幕后英雄。我怀念那个才人辈出的年代,那些青春洋溢的时光,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昂扬,那份“敢为天下先”的毕露锋芒……当年肖风他们的电影在一片倒彩声中被历史肯定,而今的这部《岁岁清明》是不是又属别出心裁的一种?《一个和八个》虽然没有公映,但很多看过的人说它在拍摄手法上有着重大突破和创新。如今的《岁岁清明》,用幻灯效果的PPT做预告片,是不是想要告诉我们:用日常办公软件,同样能做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抗日的民族英雄,曾经的第五代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技术革新的标兵,对于胶片和艺术的执着热爱,让他们在电影之路上勇敢破浪冲锋。

  曾几何时,而今享誉全球的国际大导张艺谋还只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国最边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的充当默默无闻的小兵,幸好在前辈的帮助下,进厂不久即被安排在一部不知名的电影里担当摄影。没想到,这部从未在市场流通的作品,成就了张艺谋、张军钊、肖风、陶泽如、陈道明等中国当代影视界的腕级明星。

  因为一部影片,得罪一个朋友,这样的悲哀,只能归咎于《岁岁清明》。因为不相信在这个大片云集的时代,这样一部献礼作品能让我耳目一新,所以拒绝了此片的观影,出乎意料的是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我激怒了一位非常欣赏却从未谋面的影评人老乡。

  假如,爱有余生,我想我会丢掉对于当代国产片的偏见,踏踏实实地走进影院去看这样一部虽然预告片不尽如人意,但技术上的革新却显而易见的电影——《岁岁清明》。

  只是不知道,如果爱有余生,中国当代电影人,是否能像当年的第五代那样,挣脱传统的束缚和市场票房的桎梏,高唱一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然后平地一声雷地爆出一部众望所归的好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