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2022-03-21 09:47: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

  《乡村里的中国》是一部由焦波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一):感同身受

  家在江苏苏北一农村,靠近山东,看完本篇,泪目。

  1.闺女出嫁。

  姐姐为了弟弟上学老早就去打工挣钱,把对象带回家,父亲说,不讲物质条件,只看真心相爱。女儿在一旁无奈道,咱家也没资格讲条件...

  出嫁前夕,母亲掏出两万块钱交给父亲,再给女儿。一年七八千的收入,可想而知这钱来之不易。女儿推辞,父亲说道,拿着吧,不然我心里过不去。

  自己的姐姐早年也是外出打工,省吃俭用,每年回家总会把存下来的钱给妈妈,而后再给我交学费...

  她出嫁了,同村。

  2.母子相认

  迫于生活压力出走改嫁的母亲,给妯娌的印象还是一个好人,同为女人,应该是互相理解的吧。儿子伏在母亲怀里悄声哭泣,旁边坐了个小姑娘估计是另一个再生女儿也在抽泣,想必是了解母亲平时的苦楚。

  3.落叶归根

  外出打工,赔上了性命。棺材入土,孩子问,爸爸的家门怎么那么小?旁边执事回答,不小,里面宽敞着呢。随即抹了抹眼睛...

  孩子长大会知道,有一个那么小的家门说明自己与房子里面的人将再也不能相见。

  4.拙劣表演

  过年大家聚在一起,不知是谁筹划了一场演出。借歌声表达爱,让老父亲泪流满面;"抱得美人归"勤加练习,终未能成一曲,却呆在舞台上不愿离开;没有鲜花,冰糖葫芦也毫不逊色;硬件不足,孩子充当话筒架...这样拙劣的表演,却使老百姓打心底里高兴。在那一刻,不用为生活发愁,尽情享受那一刻的轻松。

  农民靠天吃饭,他们承载着太重的责任,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二):所谓农村

  有本书叫《一个人的私奔》,鼓励青年人到工作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大学生中開始奉行“间隔年”--精神之旅。去拉萨,在大昭寺前磕头,去大理,每日晒太阳,还是去尼泊尔,印度,骑大象,总之,不能在家呆着。《私人定制》里的段子,导演脱俗过头,成了“雅过敏”。世界真可笑,富裕的生活令人不懂珍惜,非得在村沟沟里才见真情实意。红了一句话“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推论,回归乡土的主题的影像是不符合大众审美的。没有俊男与美女,没有速度与激情,没有仰望天空与四十五度角的伤痛,仅仅是一群农村人拉家常过日子,如果你是投资人,你有多少兴趣?

  事实上,两部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异军突起,分别是情景剧《乡村爱情》和长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前者明星阵容强大,却差评无数,吐槽无数,吐着吐着就红了。后者,是一位摄影师带队五个90后,扎根沂蒙山区的一个小乡村,用摄影机纪录村里的三户人家一年的悲喜哀愁的纪录片,试放映后,好评如潮,褒奖无数,观众笑中带泪,拉着导演的手,直呼亲人啊,感动啊,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啊。

  城里人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农村人要成为农村人。为什么不走出大山?

  对于探讨人类命运的课题,从神学到人类学,再到社会学,直至统计学,从未间断。究竟有多少人仅凭自己的能力实现突围,改变自己的命运?前提是,社会环境和家族背景相对合理及客观,不产生作用力。

  所谓伪命题,就是其结论毫无参考价值。同上。

  《乡村里的中国》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得鲜活,且深刻。他们也在思索,我为什么要做农民,我可不可以走出去,过更好的生活?他们也在不断尝试。有人离开了,感受了外面世界的精彩,更多的却是无奈,只得再回到乡村。有人离开了,终究没能再活着回来。他们中的年轻人,在外求学,对未来跃跃欲试,做好了离开家乡的准备。他们中的年长者,看过太多悲欢,把辛酸哼成了沂蒙小调,回荡在田间,灶边。

  在不同时空里,经历相同的曲折与坎坷,城市生活的艰辛与乡村生活的困苦,哪一个更苦?可谓,如人饮水。你以为他们远在千里,与你无关,事实上,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你的影子,他们的命运,也是你的命运,是中国的命运。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三):《乡村里的中国》影评

  从乡村中看到的中国,有民俗,有生活;有梦想,有追求;有争吵,有大和;有物质,有精神。

  1.咬春。

  2.驻村干部进村时,又是打鼓又是吹喇叭,还有人捧着被子。我还以为有谁嫁老婆呢。

  3.建造文化广场伐树,村民和村支书起了纷争,自然少不了责骂,甚至动手动脚,可同样也少不了和事佬。

  4.张自军于贵州打工发生意外,办丧事,下葬。一边是张自军儿子看着棺材说:那是俺爸爸的家吗?这门口怎么这么小?满是心酸。另一边却是家里为了抚恤金闹了起来。这种事处处都是。我身边亦是如此。

  5.农民外出打工挣辛苦钱。杜深忠说的形象又有理:拿人肉换猪肉。

  6.杜深忠老婆说[人没钱,你再好也白搭。现在只要有钱就行了。人家有钱的王八坐上席,你无钱的君子下流胚]

  7.基层干部张自恩被查账,年薪一千九,赚了一肚子酒。一把辛酸泪。

  8.杜深忠如愿以偿买了琵琶,和夫人一唱一和孟姜女,美如画。

  9.杜海萍出嫁,她妈妈从被子里拿出两万块钱经她爸爸之手。当时一下子泪目啊。还有磊磊唱《父亲》又泪目。

  对这种严密贴近生活的纪录片没有丝毫抵抗力。还看过另一部农村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纪录片视角更为独特,关注的是艾滋病村的一户家庭。另外推荐一部农村计划生育纪录片《妈妈的村庄》。

  地地道道的农民,地地道道的生活。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四):《乡村里的中国》朴实而又感人

  焦波老师来到河北传媒学院,是由我负责的全部拍照任务,焦波老师这部电影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要这样来说呢,因为片中是真实而又朴素的拍摄出真实的乡村生活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乡村的邻里矛盾描写的特别真实,我是一个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当我去了城里买了房子但是回想乡村真实很难忘。最后磊磊唱歌我哭了,我是情不自禁的留了泪,因为磊磊那么多年面对父亲的精神病和母亲的离去这个孩子是痛恨这个家庭的,是对自己的父亲充满着不满。尽管如此,磊磊突然间的改变一首《父亲》的片尾曲让整片电影充满了高潮。

  感谢焦老师带来了此部电影,电影中充满了我的童年故事和童年生活,尽管如今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但是对于儿时候的那份回忆是永恒的。那份童真将伴随我永远。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五):乡村里的生活,乡村里的历史

  平凡人之所以平凡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束缚住了他们的能量。

  你不知道的是在农村,像杜深忠这样虽生贫苦但精神却“穷酸”的人还有许多许多,想想大衣哥不就是一例么。正是有这么多“穷酸的人”一点点的推动者或者说支撑着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正常运转。

  你不知道的是在农村,也只有像在这种发展还较为落后的村庄里的书记才能像张自恩那样亲自下地、亲自做村民工作、亲自广播。但凡好一点的村子,有哪个书记还得下力,还操着这些个家长里短的心。

  你不知道的是在农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妇女们虽然市侩,但却不世俗,其实她们也有理想,只不过在年复又一年的现实中被风化了,她们的歌喉虽有许多瑕疵,但从她们嘴里唱出来的沂蒙小调才能让你听出土味儿,根味儿。

  你知道吗,这就是乡村里的中国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六):五星+++++力荐

  注:本文有严重剧透。部分回忆数字、内容不保证确切。

  犹豫了几次,在豆瓣活动中,点了参加,然后取消,最后还是参加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3年度纪录片展映中,《乡村里中国》的放映。仅仅是冲着焦波老师,一个能够拍出《俺爹俺娘》的优秀摄影师,拿起镜头再次对准自己的家乡,我相信他一定会用他的真诚、细腻和情感再次打动所有人。一种来自同根同源的自信。

  周五的晚上,一个小时的路程,不断打听,终于步入中华世纪坛的数字艺术馆。这是一个能够容纳200人的放映大厅,屏幕很大,观影效果极佳,应该比得上院线影院。电影放映之前,人就坐满了。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自发的鼓掌四五次,笑声十余次,泪点有四五次,观影结束后,观众两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就我所有看过的电影来说,这是最好的一部,没有之一。

  笑尿了,泪崩了,真实生活远比艺术精彩。再牛逼的编剧也编不出那么出色的台词和自然的剧情;再牛逼的演员,也演不出这种流畅和真实;再牛逼的导演,也不会像焦波老师这样诚意满满,饱含深情。

  说这部纪录片之前,必须先说说焦老师,这个片子是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的命题作文,题目未拍之前就规定为《乡村里的中国》,假如不是焦老师,同样的题目,绝不会有同样的精彩。

  焦波老师,祖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镇天津湾村人,长期从事摄影工作,以摄影家闻名。他曾用三十年的时间专注的为其父母拍摄了12000多张照片,精选其中100多幅结集为《俺爹俺娘》,这本影集打动了无数的人,被称作“每一个游子都应该带在身边的‘情’书”。

  而这部影片拍摄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焦老师在放映结束后的交流时,说过,“从他的老家,翻过几座山,再走几十公里就到了”。其间焦老师反复谈到与当地村民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纽带,这种情感的建立,正是基于他对农村,农民的理解,他生于斯,长于斯,可以自然的与村民称兄道弟,可以自然的跪拜其他村民长辈的坟墓。他曾自比影片中的杜深忠,他说,”假如他未能走出那片大山,他就是老杜”。我从这句话中听出了惺惺相惜的深刻感受。

  利益相关: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南博山镇南东村,跟焦波老师是老乡中的老乡,08或者09年,在清华的一次聚会上,有缘跟焦老师一起就餐,还有幸得以让焦老师为我们几个淄博一中校友在清华园拍照留念。你时时都能从焦老师身上体会到老家人民特有的那种质朴和真诚。《乡村里的中国》也正如拍摄我的家乡一样,所以说同根同源,所以对我感人至深。假如我没有走出那片大山,我还不如老杜。

  说一个细节,其实从焦老师步入影院,我就一直想接近他,跟他认个亲,可惜焦老师周围一直围满了人,即使交流环节,都抢不到提问的机会。焦老师一直耐心的回答每一个问题,不管谁问他手机号,都直接告诉他,于是他只能反复重复他的手机号,并很快被围在他周围的人传遍,其实我觉得手机号是隐私,大可不必,但是焦老师就是有这样的真诚的态度和开放的胸怀。

  最后来说这部影片,故事记录了四户人家,性格鲜明、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有四个(杜深忠夫妇、张自恩村长和磊磊)。我觉得这是一部比“故事”片还故事,比“剧情”片还剧情,比“战争”片还战争,比“商业”片还要成功的电影,假如这个片子得以在院线影院公映的话,我觉得票房成绩一定会很理想,也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在院线上观看到这部影片。

  哦,对了,焦老师强调过,所有的情节都没有摆拍,完全尊重纪录片的真实(为了保证影片的流畅,做了很多相应的剪辑,但不影响影片的真实)。

  杜深忠夫妇,是影片中最为出彩,最有故事的一家人。当时焦老师梳理了影片的几条线,(感情线、法制线、政治线、文化线?),这条是文化线?杜深忠是村里的才人,农活做的很糟糕,早年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培训,写过文稿,尝试过用笔杆子养家,爱好书法、乐器。爱人是典型的农村妇女,持家,爱唠叨,两口子总爱吵架,几次吵架都让影院爆笑。家境贫寒,育有一儿一女。影片中,老杜经常有很深刻,很有思想,很有见地的话脱口而出;而他爱人的反驳,也同样有理有力有节,连珠炮般的农村俗话,让老杜完全招架不住。影片最后关于两个人,有个完美的收官,老杜说,“他不爱土地”,他这一辈子很失败;老杜爱人说,她之所以跟老杜吵架,是因为她心里敬佩老杜,如果再不跟他吵,她在家里就完全没有地位了。焦老师对老杜不爱土地的解释是,”爱之深,恨之切“,其实从影片中,处处能够看出老杜对家乡的热爱。老杜家让我落泪的地方,就是他家女儿出嫁的时候,老杜给拿钱给女儿的时候,老杜家并不宽裕,女儿百般推脱,老杜执意要给。老杜夫妇太活灵活现,不想多说了。

  其实,最打动我,让我哭成个泪人的是磊磊。磊磊爸爸因为神经病(影片里磊磊婶婶这么说的,但看起来不像),妈妈在他三岁的时候改嫁了,直到磊磊二十二岁,再一次见到妈妈。跟我的经历是何其相似,我七岁时候,娘因病去世,后来有后妈,可再也感受不到妈妈的温暖,再后来妈妈也卧病不起,全靠爸爸一个人操持家庭。磊磊婶婶,谈起她妈妈时候的那种怜悯,“婶婶大妈再好也不如亲妈好”,磊磊低头默然,牙关紧咬;磊磊爸爸一个人在默默的做饭,准备年货,磊磊在一边不停的表达对家庭的厌恶;磊磊的上进,参加中级导游证的考试,山东省一共通过89个人,他是第21名,欣喜的向爸爸传达;磊磊每每在家中时的那种严肃表情,寡言少语,对爸爸也从没有好言好语;磊磊第一次见妈妈,躺在妈妈怀里痛哭,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我委屈,别人都有妈妈,而我没有,你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不来看我;最后磊磊深情的为爸爸献歌,爸爸忍不住偷偷抹眼泪的时候,我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眼泪瞬间决堤,泪流满面。

  还有那个五六岁的小孩,看到爸爸的棺材落到坟穴里,天真的问到,“这是俺爸爸的家吗?”,“门口怎么那么小啊”,旁边爷爷那发红的眼眶和强忍的泪水。

  从中华世纪坛又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回到清华,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脑袋沉沉的,可我吃过东西,躺在床上,仍然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不停的回想这部影片。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这部影片最终能够在院线上映,我一定会再到影院观看一次,带上我爱和爱我的人,并告诉她,你看,这就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我也希望这部影片能够在网上广为流传,让更多的人看到。

  感谢焦波导演和他的年轻团队,给大家奉献这样精彩的记录片。该片一共拍摄了373天,平均影片中的每一分钟要花四天时间。焦老师之外,摄制组六名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1岁。因此,其实,这部影片完全是按照焦老师想法拍摄完成,带有他浓烈的个人色彩,如果你看过《俺爹俺娘》,就应该预料到这是一部怎样成功的作品。观影现场很多纪录片的从业人员,一名自称做过冯小刚的副导演,给了焦老师毫不吝啬的赞美。

  另外附一下《乡村里的中国》所获奖项(根据网络信息整理,可能有遗漏,后期应该还会有很多斩获):

  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纪录片大奖

  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 年度作品

  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颁奖 最佳音效奖

  2013首届“中国•镇江国际纪录片盛典”金山最佳(长片)纪录片

  第三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委会大奖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七):写写我的观后感

  提到农民,相信一千个人的脑子中会有一千个形象、一千个形容词与之相对应,提到农民文化,我想很多人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第一种,很茫然,啊?农民文化?农民文化是什么?第二种,什么?农民还有文化?一种是怀疑,一种是惊奇。

  前天有幸观看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一部纪实性的反应农村生活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是山东淄博市的一个小山村,摄制组共六人,在这个小山村整整呆了373天,一天都没有离开,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他们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村庄一年的时光里最真实的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了最真实的广大农村的生活现状,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在城市打拼、奋斗的人们。

  整个影片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杜深忠,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专业回家之后当了农民,他没有殷实的家产,也没有干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他有对文学、对知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在村庄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爱好练字、爱好文学、爱好乐器,用了四十年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买了一把琵琶,他用了八个字“思思念念、思思念念”,外人看来,这有什么难的,一把琵琶,需要四十年吗?但对他来说,690元可能就是他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是这个家庭一个月的支出。这样的人在农村可能不多,但是这是农民内心世界、精神需求的体现,是未来农民文化发展的方向。

  除了军人,农民可能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一个群体了吧,他们本本分分、勤勤恳恳的劳动,支撑着家,抚养孩子,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大的期望,只是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孩子能上大学,走到外面的世界,将来能比自己有出息,这些就足够了。

  农村的生活清贫但踏实,在这里没有发达的经济、没有丰富的物质,但是这里有美丽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水,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有着根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有着祖祖辈辈生活的根。

  农村生活是开放性的,白天大门是大开着的,想去谁家串门,直接进去就行,不用提前打招呼,不用预约,赶上饭点,还能蹭一顿饭。

  农村的生活是互帮互助的,一家有难八家支援,农忙时节,更是如此,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积累了深厚的邻里感情。

  农村的人是敞开心扉的,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东拉西扯。

  农村的人是忠厚老实、安分守己的,吃着自己双手种的粮食,踏实。他们没有什么过多的娱乐方式,但是他们极具智慧,对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他们平平淡淡,他们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农村是每个人的根,农民文化哺育了你我他。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八):乡土里的中国梦

  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去看的,都觉得很感动,虽然不是山东人,但是大学在山东,也去沂蒙山区的农村做过调研,能看出来拍摄组是真的深入农村,带所有观众进入一个质朴真实的乡土世界,在这里,农民生活或许贫瘠,但他们依然有对梦想的执着;他们或许不懂风花雪月,但他们依然有不离不弃的故事;他们或许也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但更多的是不能融入大城市的无奈;他们或许没有进过一天学堂,但生活留给他们的真理确是无法复制的;他们或许因为家境不好比同龄人多吃点苦,他们可能有抱怨,有无奈,但更多的是走出大山的决心。。。。。每一个场景都,都透露出质朴的乡土气息,当看到老杜守着一堆苹果卖不出去,坐在旁边抽烟时。。。当看到老杜的女儿出嫁,老杜给彩礼和女儿的一段对话时。。。当磊磊和妈妈相认的沉默到抽泣时。。。。当看到磊磊在春晚上唱父亲,他的父亲脸上肌肉抽搐时。。。。泪水忍不住了!!!

  当然还有老杜夫妻两的战争是赢得笑声最多的地方,一句句哩语,排比,比喻,这都是怎么修炼出来的啊,,,哈哈,最佳男女主角在此诞生。

  从大的层面上来看,片子里所透露出的中国农村发展的缓慢和障碍,农村发展机会少,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农民也有中国梦,但何时能实现,对他们来说,有时也很无奈,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反映真实农村的片子,能让大众看到并提高对农民的认识。这只是北方农村的一个代表,还可以去中西部农村,南方农村获取更多的数素材。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九):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现代乡村

  愤怒的某村民要查村书记的帐,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母子抱在一起哭,辛苦了一年收获的苹果却卖不出个好价钱的心酸,老父亲听了孩子唱给他的歌偷偷的抹眼泪,过年时候挂在每个人脸上的喜悦……这部记录片成功的让各种原始的情感不加修饰的暴露在了镜头前。

  还好因为有了弹琵琶的大叔和唱歌很好听的大嫂的各种互黑,使这部本来有点沉闷,记录现代农村生活百态的纪录片也显得可爱了。大嫂虽然嘴上那么嫌弃大叔,可看大叔的眼里全是爱啊。

  《乡村里的中国》观后感(十):农村是一片干瘪的胎盘

  农村在你眼里是什么?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赞美抑或丑陋,评价任何一个事物大可不必那么极端,因为美与丑的结合才是真实!

  历史上,中国农村长期是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它就像一个胎盘,孕育出城市的高级文明。而如今它干瘪了,它正失去它最重要的承载体——人!从现在来看,这种衰微是不可逆转的。

  从物质角度讲,农村除了农产品以及劳力什么都不输出,也输出不去,有人说乡村爱情这种精神文明输出,请问你内心愿意做他们吗,你们只是把他们当做小丑看罢了。

  从体制方面看,城乡二元关系无法打破,有经济的原因,更可怕的是奴役了农村这么久的制度设计,简直就是生在农村的人的灾难,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固化!也许你说现在放开了,可是从小资源不对等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人,差异是那样的明显,已经超出个人的努力所能改变!不要给我说个例,社会学对大多数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说回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琵笆大叔最后那番话,说出了绝大多数真实的农村人心声,这是一种无奈!这让我想起来有位诗人写的一句诗“为什么眼含热泪,因为我爱的深沉”,希望他不是在说农民,否则我抽他几个大嘴巴子。

  纪录片多次放到电视镜头,也许就是他们说的外面的精彩,其实即便出去了这种精彩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每次看到电视镜头我更觉得是一种可笑的反讽!

  村干部的主旋律,希望是为政治正确,否则是导演多么的肤浅或者是愚昧的帮凶!社会负面新闻多的是,我就不举例了!反应什么样的问题,希望是导演应该认真思考的,否则纪录片的意义何在!

  总结,这部纪录片拍摄了几户人家的大小事,确实是很真实,然而农村远比这复杂的多,深刻的多,单单这样一个纪录片就反应农村,实在是太单薄了!不过有这样一群导演们还在关注着农村发展我还是充满感激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