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时花开》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那时花开》经典影评10篇

2018-03-09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时花开》经典影评10篇

  《那时花开》是一部由高晓松执导,朴树 / 夏雨 / 周迅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时花开》影评(一):菟丝花开

  这是那个年代故事,那个”学校还残留着青楼遗风,流浪歌手诗人特别吃香的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诗人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我们的艺术家们并不自信,他们用清华园的明齊和刮风天就起沙的西操场来给自己打气,可是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似乎只有这一点可供自信东西,于是找来了红楼电影院做另一块幌子——可是虚荣心作祟,他们还是找了一个与清华门当户对的红楼。

  张扬,一个闷的男人,一个自命清高的男人,一个用装看不见代替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懦夫。正如朴树这个人本身。

  高举,一个雄性动物,正如夏雨一贯的角色冲动乐观激情而且不守规矩。他这种类型的男人往往可以最好的证明一些女性毛病:如果你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个君子;如果你不调戏她,她说你不是一个男人。高举,绝对是个男人;可是,他“什么都举不起来”。正如夏雨只是“小姜文”一样,他还没有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欢子,是的,她就是菟丝花。——没有能够把琼瑶阿姨的《菟丝花》看完,实在是看得发闷,我的定义未必是忠实于原著的。——不过是一个三角关系的故事,如果要在前面加一个期限的话,我会说不过是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精力旺盛荷尔蒙作用且自我约束缺乏的后青春期的故事。

  在艺术家们面前,我总是羞于说自己喜欢艺术。因为我一向不理解所谓的感性,不理解粉饰在感性幌子下的自我放任。恋爱,乱爱,失恋,失身,性交,滥交,堕胎,酗酒,吸毒,我曾以为那样子才是艺术,这也是为什么在我的教育背景中对“艺术家”们没有什么好感。直到我知道了还有些与这些东西无关的人和物,才让我接受了艺术这个概念学会了去站在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些人的所说所想。

  即使如此,我所能欣赏的艺术非常有限——比如爱情,那包容一切焚毁一切的爱情,那没有所谓对错超出世俗道德的爱情。我所能接受的只有威廉 华莱士和英格兰太子妃伊莎贝拉的爱情。Jack和Rose的爱情如果不是因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恐怕也就顶多是个affair罢了。

  那时花开?什么样的花开了呢?菟丝花,还是罂粟花?

  一个在两个男人中间游移的女人,一个在合适场合就吻的女人,一个或许是怀了他或者他或者他的孩子的女人,一个惯于用大不了你不管我我又没有求你作为自己的法宝的女人——身体柔弱是你不能改变的,心灵空虚却是无法用性别来为自己开脱的。

  或许我是太苛刻了些。可是,哪用最宽容宗教的教义来看,纵欲也是大忌。勇猛如齐天大圣,最难的也是“悟空”。

  曾经称自己为“悟色”,因为觉得当年的自己太局促于狭小范围,也太偏激和敌意;当看过了一些,经历了一些之后,我想,我觉得最难的还是让自己在做和不做之间能够很好的区分。

  爱情,也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和人相处,最珍贵的还是同理心,而不是算计或者挟持。我不知道别人讲的菟丝花是哪种,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不会和一个缺少移情能力的人交往的,无论她多么像周迅或者其他人。

  看过一对年轻的听障夫妇,每天下班经过我家门口,他们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不能听不能说,所以他们必须认真关注对方的手势表情反应

  也许,这离影评已经很远了。只是因为菟丝花让我回忆起了过去的一些细节,一些非常相似情节

  我依然是认为事情可以不用搞成这样子,不需要把一段感情弄得那么复杂的人,依然是那个宁可把一些说破而不愿用一些虚假诺言来自我欺骗的人。我对此一直非常骄傲

  我是个缺少浪漫细胞的人,我个人认为类似吴镇宇在《爆裂刑警》里的故事似乎更适合我对“丈夫的责任”的看法生命是可以给的,但决不是因为要放弃,正相反,是因为要活下去。

  这些岁月教给我的是:这个世界花有千种,我明白了适合我的是哪一种。

  菟丝花开过了。

  注:菟丝花是一个朋友对周迅的评价,说这种类型的女孩是菟丝花。

  《那时花开》影评(二):那时花曾开

  因为高晓松,因为朴树,因为夏雨,因为周迅,这是一部不得不看的电影。

  那个时候是大一,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搜到片子旁若无人

  我是多麽喜欢,朴树坐在大树下唱歌的样子,大雨中的眼神……周迅一直像个精灵,夏雨那么可爱

  过往的人,会变成雕塑的样子。仿佛是幻觉

  其实,我们经常,应该有那样的幻觉,只是自己并不注意

  那大片大片的麦田啊,像理想一样美好丰硕。

  我们的青春,就是一团火。

  最终,去哪里?天堂

  有些东西,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是过往,可是你投入自己的生命灵魂,即使会是过往,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没有这一部分,人生就太单调乏味甚至太苍白

  那个时候,我们都年少轻狂的时候,友谊和爱情,理想和努力,都是多么美的花朵开放荒野之上。

  当有一天,我们住在房子里,从此便只剩安稳度日。

  《那时花开》影评(三):青春,唯我独尊

  塑料出现的第一次,很是不解,他到底代表了什么?象征些什么?慢慢发现。他只是别人,那些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关系的过客,那些来也匆匆去也忽忽的路人。所以,不会在乎和他们一起观看,不会理会他们的提问,更不会看到酒吧躲在昏暗里的众人。我们青春,就应该唯我独尊,就应该不入眼那些杀死人眼光

  三个年轻人的青春,让我可是记恨自己的大学。青春就是要这样,浪漫的一塌糊涂疯狂无所顾忌,忘记所有的规则,但是真的应该忘掉自己许下的诺言吗?如果有一个理由让我食言变得顺理成章,那就只能是——爱。

  只有周迅这样精灵一般的女子,才配拥有这样美好的回忆——关于爱情才能体会到,性格不同的两个优秀男生追求很喜欢这里的周迅,兼备女孩和女人的两种气质更喜欢夏雨的活力无限,决不放弃,如果有这样子的男孩在身边,你也许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的反义词。可能我们都会被朴树的忧郁的外边所迷惑,但是真正让我们永久快乐的还是夏雨那样的大男孩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总评,哈哈!

  《那时花开》影评(四):我的花儿呢?

  有幸把《那时花开》这部电影看了。还以为错过就只有让它过去,没想到,意外常常给我惊喜

  一个誓言,永不相认。夏雨总是扮演着比较惨的追求者角色,而他喜欢的女孩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爱他。《独自等待》里是,《那时花开》里也是。为了不相认、不违背誓言,高举改名高乐继续像只苍蝇一样的在欢子身边绕;欢子则不停尝试电话给一陌生男人以早日忘了高举和张扬;张扬则发誓永不出双秀园一号。

  而事实上,欢子再见到高举时就问他是不是自己改名叫高乐的,欢子的陌生人男朋友就是高举,高举一直使用的那张“有求必应”卡是当年张扬留给欢子的。三个人始终没有逃离出似乎注定的缘分

  爱,居然被一个誓言折腾得不成样子。

  高晓松的电影也是走MV路线,和张一白如出一辙。只要电影配乐,立刻就如同是在观看一个大型MV。不同的是,高晓松更具视觉性,镜头里一直出现的人造MODEL就是为了突出那些可以视而不见的人。比如周迅(欢子)的一个出场,除了她,全是人造MODEL。

  我怀疑这部电影像是没有剧本完全有时间概念,事情前前后后的发展,却像是可以更改顺序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最震撼感动的句子都是无声的。像“我爱你”。

  我不懂故事里的爱情,也没有相信会有这样的爱情。只是那段大学时光,开始让我怀念无比。“花”到底是指的什么?那些清晰的岁月?那帮可爱的朋友?还是那片模糊景象

  《那时花开》影评(五):开放在时间之外。

  张爱玲说,年轻时三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年轻时,她的家就是山脚下的一片草原,一张单人床,一颗蓝色的树,树上挂满风铃,照片,布娃娃;年轻的时候他们三个的理想,是一起去乡下教书;年轻的时候会用17种语言说我爱你;年轻的时候每年拍一段录像带,收录年华纪念青春;年轻的时候,欢子的想念里可以有两个人,高举是一双眼睛,而张扬,张扬是一个孩子;年轻的时候他俩甚至可以忘记爱情的排他性,坚信欢子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年轻的电影可以让无关紧要的人是塑料模特大海外可以是鱼缸。

  年轻时,发过许许多多的誓言,最后一个发在毕业时,说三个人不再相识不再见面。可是正如张扬说的,一个人遵守诺言的最好方法是让自己不再是那个人。但是他始终相信,欢子和高举会在外面的世界再次相遇,要不然,诺言也没有了意义。而他自己选择在不离开双秀园一号,那个欢子离开了的家,那个等着欢子,那个有效期50年的“有求必应”卡来找他的地方。这就像年少时真心爱着我们的恋人,他们说,没关系,虽然你离开我,但如果有天你会回头,我依然在原地守候。

  果然多年后高举违背了誓言,换了新名字并用三种不同身份出现在了欢子的生活中。热线电话里,他问她--你美吗?

  --美啊。

  --你寂寞吗?

  --不寂寞

  她说,我有许多美好回忆。

  最喜欢的一个情节是毕业多年以后海边的早晨。欢子迎着大海欢乐地走,她看到渔船,就说那条船是来接我的!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周迅的这个镜头如同绽放的百合淋漓尽致地展现清纯天真,富于灵动美丽

  高举于是条下海,游向那条渔船。欢子再次拨通热线,身边的手机却响了,是高举的,海里的高居马上朝岸边游过来。他大声喊着:“你美吗?”欢子拿着手机点点头。

  --你寂寞吗?你还想他们吗?

  欢子哭了。

  他们违背誓言了吗?高举摇头。呵呵,因为他已经改名叫高乐,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人。发了誓就能忘记一切吗?

  虽然发誓不再提起从前,可是,爱,正如高晓松所说,就像我们手指间流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高晓松是不是刻意截取了达利的影子: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那幅广告牌,是周迅的一幅巨大照片分割后的不规则拼凑。让我想起达利给自己的挚友洛尔卡作肖像的手法,两者如出一辙。这幅画改变了肖像的意义。

  我们对往昔的追忆,也许就像这幅画一样,那些脸庞被肢解,事件被颠倒了顺序,刻骨铭心的全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断。他们丝毫不会削减记忆的美丽,就像一块块的肖像中,我们分别辨认出来的各部分都是完美的,真是的。而到了电影尾声,那幅广告牌被按正确顺序重新拼起来之后,反倒失真了。正如王朔在《动物凶猛》的开头中说,描写多年后的于北蓓,完全失去了记忆中狐狸般的俏丽风姿。这就是记忆的失真。于是我才真正理解了米兰.昆德拉说的那句话:记忆不是对遗忘的否定,记忆只是遗忘的一种形势

  梦,就是在现实的重重打磨过滤之下,失去朦胧的底色。所以清醒之后做出来的艺术叫做现实主义,而表现主义,只能是梦境中的甜美苦涩

  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拥有漫长的青春期。高晓松是一个永远在做梦的人。有一天看高晓松的访谈,谈起从小家境优越,大学时,为了体会什么是苦难,背着吉他去“讨饭”,流浪到天津大学被扭送到校长室,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表哥开车来接他,告诉他说卖唱讨饭然后打电话我就来接你了,这就是苦难?告诉你,苦难是没有尽头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摆脱,那才是苦难。

  他自己也说,世界上第一个在盆子上画画儿的人一定吃饱了,第一个在山洞壁上作画的人一定觉得很暖和,第一个在海边唱歌的人一定打到了鱼。人满足了所以才做梦。

  上天也有宠儿,他让大部分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空活百岁,却也赋予了少数一些人一辈子做梦的能力。高晓松可以对每一个他爱过的人说,没有钱,我就背着吉他带着你去流浪,我们坐着火车浪迹天涯,他可以在看到美丽的河流得意忘形地把仅有的一双鞋脱下来扔进水里,他可以半夜三更爬上长城,可以醉酒后跳进干枯的水库游泳摔得鼻青脸肿,他说,人站在那里应该把自己看成一道风景

  听他说这些话时,我微笑地想起她的电影里,高举说,我们要沿着长城一直走,能走多远走多远,然后在那儿露营,想起高举把未经许可的拜访说成到一个美丽的山脚下放风筝,然后和一个不期而遇漂亮女孩一起玩游戏,想起欢子固执的说,那条船是来接我的!

  正如我的影碟封套上写的那样,《那时花开》不是你打开窗能看到的风景,而是你在歌声中闭上双眼脑海色彩斑斓灿烂忧愁。那是早上你来过留下过弥漫过的樱花香,是倾城的月光,是记忆中那些盛放在头发里的花儿。

  青春亦如草稿般的草草了事,可我看到《那时花开》,看到稚嫩的脸,看到结尾处夕阳的映衬下,蓝色的树在燃烧,女孩伫立远方,山川庄严温柔,朴树在浅浅地唱那首《那些花儿》......我掉下眼泪,知道原来年轻真的那么美,只为电影对青春的一次誉写。为逝去的岁月永远留恋,为手中的年华提醒幸福,这样的美丽已经足够,何须深究它的表现主义是不是称得上“试验”,算不算得上“A-G”?觉得美就已经可以了,因为那也正是对青春一词最好的诠释

  《那时花开》影评(六):诗一般的电影

  看完《那时花开》。朴树周迅夏雨主演高晓松导演的。

  看的过程和看完之后一直在想一个事情:怎么来形容这部电影呢?想过之后找到一个词:诗。

  诗是令人看不懂的。这部电影也让人有点看不明白。诗是伤感的唯美的。这部电影也是。诗是需要反复琢磨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境的。这部电影要看第二遍才能开始明白导演要表达的意思。

  初中时曾在娱乐节目里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然后被吸引。而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把这部电影完全的忘记。直到偶然的听到《那些花儿》,这部电影的片尾曲。

  就像电影里一段话讲的: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

  当然后面还有一句话: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那时花开》影评(七):花开花落,一起作死

  冲着男神矮大紧来补这部电影,也许是期望太高,非常失望。

  一部明显带有为赋新词强说愁感的伪文艺非主流电影,连小清新都算不上。给我一种“我们有才华,我们正青春,我们爱文艺,我们来作死”的即视感。三位演员都很喜欢,周迅也的确非常美,有些镜头,比如镜头从张扬的吉他里延伸出来,另一边是拥吻的欢子和高举,还有山脚下欢子美丽的小屋,也就只有这些零碎的镜头场景还算是有点意思了。

  用极端的浪漫和颓废来表达青春,用吉他和绘画来诠释文艺,用大海和铁路来渲染不羁,用死亡和誓言来宣誓爱情。元素都很好,但是极其碎片化和并带有强烈幻想色彩的故事情节除了作死就不剩下什么了。这也许是男神心中的青春,却太难在里面重叠出自己的影子。

  《那时花开》影评(八):用青春的血液浇灌迷途之花

  影片的故事本是通俗的故事,讲述了同读一所大学的高举、张扬和欢子三人之间的友谊与爱情。影片却因情节的独特排列而显得不俗,辅以极具个性的镜头组接,呈现年轻生命体内蕴藏的庞大爆破力与双丝网般的千千结。

  电影的开头便是令人困惑的,电影的结尾也有些悬而未决的意味,此番相称的朦胧感亦能成趣。影片伊始,未见画面,先闻清朗的歌声,仿佛即将展现一段以清新而平滑的笔触描绘的青葱岁月。可映入眼帘的却是用烟点燃的火烛,划亮观者的疑虑:黑暗里跳跃的火光,是想要销毁过往还是照亮未来?

  故事的叙述从欢子与张扬“无声”的婚礼开始,与影片结尾欢子与高举的“有声”婚礼形成强烈反差且蕴含深意。欢子与高举的结合源于他们破坏毕业时的誓言双双服药自杀却又“意外”逃过死劫。或许可以揣测自杀其实是个幌子,他们只是想要从背叛往昔诺言的罪恶感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想念着却又不敢相认的虚度感中解脱,以结婚为契机开始新的生活。联系同样违背誓言且与欢子有过婚姻而如今不知所踪(或许真的永远不踏出双秀园一号半步)的张扬这条三分之一主线,时光的流散与青春的混乱交相迸发出强烈的凄楚感与迷失感。

  纵观整部影片的情节的铺陈,似乎缺少一个向前的线性发展过程。影片大体可看作一个回环式套层结构,其中的故事是碎片化的,是零乱的,是不按某些固定的顺序的,却又是有章可循的。影片采用旁白的形式,限制了叙事的角度,让张扬和高举分别讲述主人公群体的青春经历中的一些篇章或对其中一段经历进行自我认知,使得事件与事件之间有了相互联系而避免了独立存在的荒唐与莫名其妙。两位男主人公作为情节的组织者与叙述者(张扬以三个人为原型进行小说创作,高举则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叙述),两方面的或交叉或并列的述说使故事的真实性产生分歧。正像《罗生门》的多视角叙述一样,是真是假皆凭观者观影过程中即时产生的主观意志。如此般展开或客观叙述或主观臆想的情节,为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青春过往蒙上了又一层暧昧的纱,混浊着显露不出最真实的模样。

  影片还因镜头画面的多次重复而独特而不俗。相同镜头(三个人坐在摄录机前发誓)的穿插闪回不断酝酿新的情绪,对其余镜头起到了重要的补充说明的作用,使得多段回忆的镜头有了话语支撑。

  令人记忆犹新而又迷茫的是影片中使用了人物模型来取代真实群众演员,无论是围观张望的、左邻右舍上课的还是戴着面具跳舞的,都赋予影片神秘荒诞的色彩。这一做法实在难见,似乎是导演刻意为之,旨在将时代特征模糊;将社会背景及周遭环境虚化;将注意力集中在三位主人公身上,着力表现他们的经历,彰显他们的内心世界。可活生生的主人公与僵硬的人物模型出现在同一镜头里,演绎着类似的风涌浪沉与欢合悲离,就好像模型能与人类等同,无知无畏的行为背后是麻木滞钝的心。

  但无论如何,那终究是只属于他们的故事。事情是他们你情我愿自然而然发生的,誓言也是他们主动立下主动应允遵守也主动违背的。可谁教正值青春呢,青春便是大把好时光,可实诚可混乱也可被挥霍。即使路遇迷途,亦可寻思知返,以轻狂,以热血。

  《那时花开》影评(九):花开,不败?

  你猜,夏雨在那个神秘的门牌后面看见了谁?那个撩起窗帘的神秘家伙,最后导演也没表示.可是这电影最可以让我费点脑力去想的八成就是那一撩.也就是那一撩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不是看过这部电影吗,但是那时我一定没想清楚,所以才会没记性.

  这么一部三角恋的电影,那个情节除了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那个神秘的门牌还有什么作用?我想我资质鲁钝,所以我给了他一个答案.那就是夏雨他自己.那个神秘门牌背后的人其实就是夏雨自己.故事始终在时空交错中行走.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即使是神迹,也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周迅就是一符号,谁都成,总之一定要有这么个女孩有几分姿色故事才成立,否则评什么要别人这么为她.

  夏雨就是一傻小子,友情与爱情的手下败匠.执著的人最可怜,可叹,可悲...

  朴树的角色才是最聪明的,一阴角,什么好事都归他了,而他也一直都聪明的拿捏好这场三角之恋的尺度,该结束的时候,他手中也好好的握住了一把慧剑,从此周迅就是他那些花中的一朵...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想她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她还在开吗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yiya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yiya

  你们就像被风吹走插在了天涯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还在开吗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那时花开》影评(十):高晓松·夏雨·周迅·朴树 那时花开

  看了之后,感觉真的唯美,越是结局越是唯美~~那火,像生命,像葬礼...

  我想说的就是,这也是我们的青春的电影,用周迅火其中任何一人的视角来说,

  我们曾在阳光下青春的日子里盛开,就那样子然而放肆的开着,我们三个~~就我们三个~~

  最好的时光,最珍贵的影像,最真的诺言。

  为了我们共同的青春的诺言,我们可以到死。

  看看,想想,那山坡下的书上挂着的玩物,对它们说,你了解我吗?

  谁能最了解我们的青春呢?

  我爱你,wy flowers,nevergone till my death,maybe...

  for ever,i dont know,but i think so.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