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10篇

2018-03-12 21: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10篇

  《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由乔纳森·戴米执导,安妮·海瑟薇 / 罗丝玛丽·德薇特 / 塞巴斯蒂安·斯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一):或许我们找的正是那种美好生活

  美女结婚时候对方总那种差强人意的帅男,其实当她们经历美丽男人的劣质生活之后会发现,其实想得到的只是那种美好的生活,完美长相并不会带着完美的生活,而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真谛的往往是那些长相并不出众的人。

  当你真的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你还会在呼男主角是谁吗?

  我的婚姻亦是如此。虽然我绝不是美女,但是我也曾经追寻过那种完美长相的男生,最终让我迈入婚姻殿堂的,却是那个让我一直都乎略的,甚至是排斥的不算太丑的丑男。然而让我真正感觉到人生幸运,生活的幸福,生命的真谛的人也是他。

  爱他是我一辈子的使命,爱他等于是爱自己

  结婚2年,我们始终保持着那种婚前的状态,各自都有自己呼吸空间,我们会用争吵来沟通,但是绝不会因为情絮而影响到我们之间的情感,争吵后我们都深刻理解对方坚持已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爱着对方,想着对方,护着对方,或许我们的方式不易理解,或许这种方式会有副作用,但是,anyway,现在我们用这种方式成功的沟通了,It's enough.

  我想这就是我找到的,适合我自己的独有的幸福的美好生活。

  Rachel 是幸福的,So am I,并且我要让它继续。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二):假装家庭结婚录影带

  去年年末参加了两出喜宴,一味的铺张热闹,回过头来却没有什么可以回味感动地方

  于是在明明知道别人的幸福羡慕不来的时候,这一部《瑞秋的婚礼》还是让我羡慕到不行

  他的家人和她的家人以及他们的朋友,挤在两张长条桌拼起来的餐桌真心地一一祝福

  婚礼的礼堂局促狭小,但是每个人都被新郎歌声感动。

  所有人的手叠在一起切下蓝色的婚礼蛋糕,拥在临时帐篷里狂欢舞蹈

  怎么可以这么实惠咧?怎么可以这么不浪费咧?

  简直仅次于某只手拿红本本在天安门前主席见证的提议。

  海瑟薇的大眼睛真是好看,她就是适合这种黑黑的直直的,半长不断的头发

  要么索性盘起来奥斯丁那种,《乘客》里面一变卷立马觉得就没个性味道了。

  她是这场婚礼中一触即发的导火索,只是观众们不知道何时会引爆,以及其中原因。

  是父母离异的阴影?是嗜酒闯下的祸根?是姊妹争宠的争执

  原来这些只是结果而非根源,真正的伤痛永远是埋没在表面之下偷偷暗涌。

  不敢提及,不忍提及。偶尔触碰,迅即转身,带走一整个厨房里的欢声笑语

  像停驻在枝头的一群鸟儿,在一惊之下呼啦啦地飞走,再不回来。

  影片就在这样看似粗糙的拍摄手法不经意地叙述,

  把自己假装成一部普普通通的家庭结婚录影带,可以在多年之后翻出来回忆。

  但是那些光影斑驳当然是匠心独具安排,还有配得恰到好处音乐

  看最后一段晃动的镜头里,姐妹俩的拥抱别离——

  车渐行渐远,雨后清晨的阳光在瑞秋褐色头发的后面流转,屋后的小提琴想起来。

  她微笑着,略带失落,却忍不住新婚愉悦,笃笃的晃回门廊,留给镜头一个温暖阳光下的背影

  请问故事结局是什么?她们有没有原谅彼此?

  可生活却又需要什么结局,家人又需要谈什么谅解?

  家庭录影带记录的,不就该是这样细枝末节,却弥足珍贵的小东西么?

  本来就很喜欢海瑟薇,这一次的表演还是相当到位的,尤其是几个特写段落。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三):可远观

  电影里有一部分人心痛,一部分让人头疼

  心痛部分,比如,当Kym正Rachel大吵得不亦乐乎的时候,Rachel无意说出了自己已经怀孕的消息。当在场的家人朋友都为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妇高兴时,Kym则瞪着两只眼睛张着一双手大呼:"This is so unfair... This is so-un-fair..."头痛的部分,是之前的争吵。

  影片过半,当Kym在AA上回忆弟弟之后,似乎关于她的一切都开始有了答案,看似无礼的外表是一颗渴望忏悔的心。

  个人觉得是治疗内伤的不错片子

  但也只可远观。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四):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看了这样的一个有婚礼的名字的电影,很自然以为是一本轻喜剧,所以就下来看了。看了一半觉得很吃力,于是停手,今天接着看,终于看完了。电影展示的不是喜剧,而是有点类似真实生活的放大场景,所以对于想痛过电影来娱乐放松的我来说很想就此删除,但是又觉得电影有点味道,所以挣扎着看下去了。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戒毒所里出来的妹妹参加她姐姐婚礼的故事,仅仅是2~3天的事情,却展示了一个家庭里的各种矛盾

  安妮·海瑟薇丑化了自己,所以一眼看过去只觉得很熟悉,就没认出来是谁。不过在这个电影里演的很用力,有点佩服。

  电影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所以说看得很累,因为仿佛就演一出在我们身边的戏剧一样,有代入感。最让我有感触的是父亲的这个角色经历了丧子、离异、女儿劳教之类的磨难,虽然是女儿大喜之时,但是依然会有很多伤痛。

  关于电影本身其实还有话要说的,但是古人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想起自己家貌似也是有很多烦恼的事情,所以不说也罢。

  杂谈:

  1:关于婚礼,我一直觉得那就是一场演给别人看的戏,所以本能上没有太多很热情回去投入,所以如果我的伴侣能接受这也能理解的话,我倒是希望没有这场演出。当然对于女性来说披着婚纱是挺重要的,所以我想拍婚纱照那场演出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要去配合的演出。

  2:妹妹在姐姐的婚礼现场,似乎有找不到位置感觉,游离于其外的感觉。我很多时候感觉也是如此,看到周边人的热闹,自己却是感受不到那个气氛,无法有投入感,感觉自己是个躲在角落里的看客而已。这个感觉似乎是很不好,但是却始终没有能改变

  影片推荐指数:这个片子的分数很难打,就电影的深度估计可以打四星,娱乐性角度只能打二星,随便打个三星吧,估计文艺青年比较喜欢看。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五):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

  美国导演Jonathan Demme的《蕾切尔的婚礼》与他以前那些严肃沉稳、阴郁的电影很不一样,虽然片中很多元素还能让人想起来《沉默的羔羊》或《费城故事》的影子,但影片整体明亮的,温暖的;加之创新性的使用了大量的纪录片式手提长镜,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

  我很喜欢看表现婚礼场景的电影:《岳父大人》,《婚礼歌手》,《我的盛大希腊婚礼》,《季风婚宴》,《喜宴》…… 我喜欢那样祥和美满的气氛,虽然其中不免要经历小问题插曲,但结局总是温暖熨帖的,像冬夜里喝过一碗热腾腾的杂面汤,再寂寞的人生都能被暖活过来。

  Jonathan Demme的婚礼一样,又不一样。

  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让婚礼过程充满了真实感。影片从Anne Hathaway饰演的Kym在戒毒所被父亲接走参加姐姐蕾切尔的婚礼开始,一路下去都是家庭琐事,常人口角。这一家人的人物形象都极丰满,Kym是羊圈里的黑羊,成长轨迹劣迹斑斑,表面上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顽劣样子,可内心脆弱,要关怀,要目光,要自暴自弃,又要改变、振作、坚强;姐姐蕾切尔(Rosemarie DeWitt)对Kym又爱又恨,态度在不断的摇摆,千头万绪前尘往事平衡点究竟在哪?爸爸保罗(Bill Irwin)既要看住不令他放心的神经质的Kym,又要照顾婚礼大局,还得安抚怒气冲冲的蕾切尔,这个老爸当得何其不易!

  如此的婚礼场景,美满中隐藏着焦虑混乱中也排列着秩序,戏剧性事件发生前总被化解,看似平静祥和表层下却又潜流暗涌。作家Jenny Lumet的剧本冲突正好安排到不上不下有解又无解的程度,笑是半声,泪也是半滴,搔得人心里痒又不痒,坐立难安。加上Jonathan Demme的纪录片式拍摄手法,看着看着,我的思路突然跑到好友诺娜身上……

  有一年感恩节我去诺娜家小住。她家是传统的犹太大家庭,父母两边都亲戚成群。我们先在明尼阿波利斯与诺娜母亲短暂相聚,然后开车去绿湾会诺娜父亲一家,在诺娜祖母处正式过节。

  诺娜的父亲杰罗克继承了家庭药房,当了个药剂师。业余时间杰罗克弹得一手好钢琴,也算小城的本地明星之一。诺娜受家庭熏陶小小年纪就演起了音乐剧,和妹妹两个本来都要走上艺术之路,可没曾想,十几岁上叛逆年纪,父母突然离婚——原来诺娜的老爸杰罗克,竟是位同性恋。

  家庭的变故让诺娜突然信起了哥特教,黑衫黑唇墨色刺青蓝色疏离;大学时候更是跟七十年代的嬉皮一样跑了半个地球追星追到苏格兰,连职业音乐剧都放弃了。诺娜的老爸离婚后一直与一位华裔菲律宾酒鬼混在一处,诺娜提到这个家伙总是满脸忿忿,完了还不忘啐一声“呸!”

  诺娜的弟弟道格几年前得了癌症,好在发现及时,但诺娜不得不休学一年回家照顾弟弟。经过了漫长了化疗过程,道格总算万幸痊愈,随后还娶了城里眼镜店主的女儿,干起了眼镜店买卖。道格没什么学历,可仰仗女方家境殷实,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比普通中产还好,至少远超过心智学历才华都胜出的诺娜。诺娜对道格心有微词,这不言自明

  我很为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迷惑,不知道诺娜这样敏感细腻心直口快的家伙,怎么处理这些难以安放的情绪

  我们去道格家参观他的新房子,他的中产阶级审慎生活,我们在回来的路上心不在焉的立誓要向缺乏个性泯灭灵性的郊区美国梦宣战;我们高唱着歌,以90迈的时速飞奔在威斯康辛州一望无际荒凉冬原上;我们在诺娜祖母家的客厅里抱着巨大盘子拼命啃蘸了红莓酱的火鸡腿,电视机里绿湾橄榄球队赛事正欢;我们在熄了灯的夜晚偷偷下楼听诺娜小时候保存的杰罗克钢琴演奏录音,我问她:“你恨你爸吗?”

  “恨”,诺娜回答,半晌,又说:“但他是我爸。”

  影片中Kym这样的女孩子,个性鲜明讨人喜欢,又缺乏安全感任性厉害,让人难以忍受。我想责怪姐姐蕾切尔对她不够耐心,但想想这是蕾切尔的婚礼,想想这家子经过的那段地狱时光,又觉得蕾切尔已经仁至义尽——她这个姐姐又不是自己的选择,难道就得忍一辈子,一辈子让着不成器的妹妹,难道就因为她是妹妹?然后再看父亲保罗,他才最值得同情,过去的家庭悲剧是心上永不卸下的十字架,而眼前这两个孩子哪个都得他庇护安抚,他不打起精神强作欢颜,还有谁支撑到底?Kym与蕾切尔的母亲就像道遥远的来自末世的阴影,小心翼翼沉默疏远。所有的人都在竭力逃离往事,逃离那可怕的吸干人骨血的冰冷黑洞,默默挣扎也好,激进爆发也罢,精疲力竭后,阴影犹在,婚礼继续。

  婚礼继续。

  那是多么盛大的婚礼!黑白人种结合,亲戚朋友乐队服务员杂得一塌糊涂;印度服装西式礼仪,嘻哈乐流行乐并行,甚至还有巴西狂欢节。该解决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不能愈合的破洞疤痕尚新。Kym终于没对母亲说出她的歉意,保罗继续擦着眼泪什么都不抱怨,而蕾切尔与Kym的矛盾也终归棱角依旧。

  然后,Kym回她的戒毒所,生活继续,生活继续,什么都没改变。

  这样的家庭关系,多么让人迷惑;——可是,可是哪一种家庭关系又不让人迷惑?!

  血缘关系实在是非奇怪的一件事,就因为共享着部分相同基因,我们隐忍,缄默,甚至放纵着那些难以承受的血泪史,坏脾气,怪性格;我们大声抱怨,指责,甚至有时候大打出手,可到头来终又和解,哪怕是表面上的客客气气。但亲情并不仅限于血缘,夫妻老友,甚至宠物原本陌路的个体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因为种种原因有了交集,于是都不得不忍受彼此的阴暗一面,有时候放纵渲泄,有时候缄默不语,还有时候明明爱着,却又恶毒的张开全部的刺,用彼此伤害证明爱的存在

  所谓家庭,就是这样磕磕绊绊彼此隐忍容忍相互扶持下去的吧。寒夜里的热茶,濡暑天的手巾,寂寞时的歌声,疲乏处的肩膀;这些都是,却都还不够:恩惠与感激是家庭的起点,却并不是家庭的根本。家庭是一段紧紧交织的生命,是根茎相连的喜乐与哀痛,是荣辱与共,是唇亡齿寒。血缘可以构成这种大同;没有血缘的亲情爱情也能构成这样的大同。家是一段不能丧失的记忆,是“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容忍挣扎妥协,包括自我原谅,到最后,终是因为生命里不能缺失这个人,不能缺失这段记忆,终是因为“我”代表的是记忆碎片的全部整体,想要完整,只能妥协,只能原谅,必须原谅。

  前年冬天我去明尼阿波利斯参加了诺娜的婚礼。作为伴娘,我和诺娜的妹妹站在礼台上看着她挽着父亲一步步走向那个她托付终身的人,诺娜的妈妈坐在第一排微笑着抹眼泪,道格举着摄像机一丝不苟的录像,她的外公外婆,她的祖母都在近前又哭又笑——这样的一家人啊!

  我特别喜欢Jenny Lumet对《蕾切尔的婚礼》故事结局的处理:什么都没交代,问题没被解决,矛盾依然存在,但一切却又悄悄变化着,发展着。四季更迭,光阴消逝,生活依旧,生命继续。

  我想电影没有说出来的,也许就是那首英文短诗:

  “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

  原谅我爱你的躯体与灵魂

  原谅我要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原谅我,原谅我生活中不能没有你。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六):听我说

  为什么就算在家庭里,我们也不能畅所欲言?即使世界遗弃了我们,不是还有家庭么?庇护我们保佑我们?当矛盾来临的时候,我们噤若寒蝉,我们避而不谈,我们宁可维持表面的平衡,显得家庭和睦,子女功成名就,父母慈爱有加,其乐融融。为了维持这些平衡,我们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假如对一个外人我们甚至有NGO的心,为什么我们对于我们的手足血肉却不能包容,即使不能包容,但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听她在想些什么。

  在姐姐即将结婚的日子里,妹妹只是做妹妹的角色,妹妹极力的融入自己的家庭,但悲怆的发现这个家已经不再是她的家了。她想说一些内心的想法,但是没有人再可以听。姐姐转移了话题,妈妈大打出手,没有人真正去试图了解她的感受。能够交流的就是谁都看得到的婚礼或者无足轻重的问候或者寒暄。

  听啊,听我在说什么,不是尽力的看到我不存在啊。我是你的妹妹,我是你们的女儿,我们是手足,我们血肉相连。即使我在戒毒所接受治疗。融入真的那么难么。你们只需要一点点耐心听我在说什么,是我让你们正视自己的内心所以你们不愉快了么,可是逃避是没有用的呀,它确实的存在也发生了。难道逃避可以解决一切么?

  送别妹妹回戒毒所,姐姐折身回家,背影里满是雀跃,她欢快的跳了一下,妹妹终于不能说了,于是这个家庭就维持了平衡。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七):You are my sister!

  问题少女Gin的弟弟十年前死于因她吸毒过量而引发的车祸,Gin一直担心家人不肯接纳她,而她的内心深处却拒绝原谅自己。因此她渴望家人的爱,却又抗拒他们的关心。她刻意把自己弄成问题少女的样子,以这种蹩脚的方式来吸引家人的关注,却又在自我放逐的同时自我挣扎,自我拯救。她为父亲过多的关注她而生气,认为这是对她不信任的表现。但又脱离不了对父亲的依赖。

  她为姐姐Rachel没有让她当伴娘而生气,认为这伤害了她们的姐妹情谊,直到伴娘Emma表示退出,把伴娘的职分让出来,才甘休。而我认为这正是Gin让人心疼而不是厌烦的地方,她是在用自己偏执又不讨巧的方式爱她的姐姐,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被接纳的。

  站在姐姐Rachel的立场来看,妹妹Gin的突然归来,是其完美婚礼的一个不和谐音符。她们的姐妹情谊在Gin的“苦心经营”下愈演愈糟:为了一个伴娘的职分,妹妹Gin对姐姐Rachel的闺蜜出言不逊。在婚礼彩排的晚宴上,Gin说了不合宜的话,使得气氛异常尴尬。Gin过分的纠结于婚礼当天Rachel到底将她安排在哪个位置,以此来衡量自己在Rachel心中的位置。对于Rachel,妹妹气急败坏的搅扰下掩藏的爱她无法看见,而父亲对妹妹的袒护与开脱更是加剧了Rachel对妹妹的抵触情绪。众人娱乐的气氛与父亲的强颜欢笑适时地延缓这种情绪,却无法彻底消退。它积淀在Rachel的心里,并等待一个破口。

  最终,在婚礼的前一天,因为Gin的一件芝麻大的撒谎往事,Rachel爆发出她积压的所有忍无可忍,藉着她的抱怨我们知道了所有症结的根源:Rachel对妹妹的不满与刻意忽视归根到底来自于妹妹带走了家人所有的关注,优秀的Rachel却成为了活在妹妹阴影下的空壳,没有爱,没有被关注,然后是父母的争吵,离婚……还有弟弟的死。Rachel在愤怒与恨的极点,用弟弟的死去讨伐Gin,使得Gin陷入了最无助的茫然与悲伤。这是Gin最脆弱的地方,伤不起的软肋。她知道,所以才要这么做……

  当亲近的人用最致命的话语伤害对方的时候,那时彼此的心中是否已没有爱,只剩恨了呢?这种透彻的伤害不只是来自Rachel的怨恨,也不只是给Gin带去怨恨,而是所有建立在血缘关系中的人共有的怨恨。我们因着这层特殊的、无法逃避的关系,彼此成为最亲近的人,我们算计世界,趋利避害,却把最真实最软弱的自己呈现给最亲近的人,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会成为对方伤害我们的致命武器。但这的确是每个家庭中最致命的创伤。因为他们是我们最爱的人,他们知道我们最脆弱的地方,所以他们伤我们伤的最深 。

  “难道我得因为害死弟弟而牺牲我生命里所有的爱吗?”愤恨的Gin离家出走,遭遇车祸,第二天,满脸是伤的Gin第一时间出现在姐姐面前——她要做姐姐的伴娘,这是她最在乎的事。但是在她推开姐姐的屋门时,心里又完全没底,她不知道姐姐这一次能否接纳如此狼狈的自己。但是接下来,没再有责备,怨恨以及言语中伤:Rachel将她带到浴室,给她洗澡。曾经此消彼长的亲情与怨恨在这没有言语的交流中回归到最初的爱。

  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如Rachel一家的情感危机,每对亲人也都如Rachel姐妹这般在爱与恨的轮回中给予对方最痛彻心脾的伤害却又总是以冰释前嫌为收场。亲情这个奇怪的锁链让我们无法分道扬镳,却又使我们因被动选择而难以彼此接纳。这仿佛是上帝给予我们每个人最难的功课,我们学不会,所以我们在给予爱的同时,却不知如何接受对方的爱,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对方,却不知这爱的潜意识背后掩藏着同等重量的因爱的伤痛而转化成的恨。

  “You are my sister! 我怎能不爱你!”妹妹Gin的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亲情纠纷:You are my brother……You are my father……You are my mother……You are my child……所以我怎能不爱你?既然是时间,空间都无法阻隔的亲情关系,纵是抛却责任与依靠,抛却信任与背叛,抛却付出与接纳……You are my sister!我又怎能逃避。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八):真实的生活

  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亲人,朋友,爱人,自己,失去的,想要得到的,拥有的,在意的,忽略的,所有的一切。快乐与痛苦,灵魂与肉体,忠诚与背叛,混在一起,扭打成团,天使与恶魔亦无法分辨。

  凡人们在这混沌的世界里混沌着,最脆弱的人儿不堪忍受,幻想了无苦痛的天堂。他们用信仰把自己装扮成最勇敢的救世主,越脆弱越勇敢,越勇敢越脆弱。

  天堂,呵,什么模样?

  追寻快乐,所以痛苦。天堂如果没有痛苦,亦无需有快乐,不是么?No pain,no joy.

  见鬼,我想说什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吧,说说《蕾切尔的婚礼》。

  虽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起来确实如此),我却不敢肯定人们是否真的快乐。上翘的嘴角,愉悦的音调,美妙的字眼,挥动的手臂,动情的亲吻,如果我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安慰世人脆弱的神经呢?我安慰你,你安慰我,于是大家齐心协力打造了一个无比幸福的甜美时刻,它唯一的意义仅在于陷入苦痛时提供一丝微弱的慰藉。

  这意义十分重大,即便如此,在这样伟大的时刻,我感觉到的最真实的不是蕾切尔的幸福,而是kym的悲伤,以及一家人挥之不去的丧子之痛。片中没有提及Buchman夫妇离异的原因,但我猜想与ethen的离去有关系,没有人可以做到在ethen离去后若无其事地回到生活原来的轨道。

  这确实是件太恐怖的事情。如果任何人这样做了,便证明不了他或者她对ethen的爱有多深。于是kym开始更加疯狂的吸毒,让肉体与灵魂发生最可怕的背叛,甚至以生命作为代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kym的任务轻松许多,她要做的只是认识错误,并改正,名正言顺地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改正错误上来。就这一点,她或许比蕾切尔幸运,因为蕾切尔不但要赤裸裸地面对弟弟的死,还要面对自顾犯错的凶手却不能放弃。我相信当蕾切尔说她恨kym的时候,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而当她给自虐受伤的妹妹洗澡表现出疼爱时是压抑着心中的恨的,当然,我并不否认蕾切尔对妹妹的爱。

  仇恨与痛苦远比快乐与幸福深刻!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九):美国式的家庭问题

  这部小成本的影片能够在奥斯卡上亮相,足以其得到了美国当今社会的认可。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美国当今社会,现实性很强的一部片子。

  安妮在片中饰演一个努力戒毒,戒酒的问题女孩。看到她从戒毒所回来,去社区的戒酒组织读着“第一步:我们承认,在对付酒精上,我们自己已经无能无力。我们的生活已经搞得不可收拾。第二步:要相信,有一个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这力量能够使我们恢复神智清醒和健康。”(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下美国戒酒协会的12个步骤)我仿佛听到了艾米·怀恩豪斯在昌rehab,绝对玩笑~这个戒酒协会在美国社会很有影响力。

  本片第二个与社会结合密切的是种族问题。大女儿要嫁的是一个黑人,有教养,随和,绅士风度。(可能是印度籍)。是不是和奥巴马遥相呼应呢?

  其次还牵涉到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看到美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较为独立的关系,彼此保留相当距离。从为数不多的生母的镜头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女性。可以想象在二女儿的成长中,也许是缺少母亲关爱的,而姐姐又是优秀,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导致了堕落。

  那么这个看似正常的中产阶级家庭要怎么办呢?似乎看来每个人的行为都很正常,关心着家庭。爸爸和大女儿自不用说,二女儿的堕落情有可原的,更何况她还在努力的悔过自新,继母关容又慈祥。问题到底处在哪里呢?最终我们会看到在二女儿重回戒毒所后,姐姐长抒一口气,甚至是有些高兴的,仿佛要说,正常的生活终于回来了。是啊,我们又能在道德上再怎么要求她呢?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十):如何理清这复杂的亲情

  Kym回到家,死去的弟弟几次成为冲突的导火索,虽然她一味的承认自己对弟弟的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到最后本能驱使着她想去解脱,于是她找到妈妈。她问妈妈:为什么当时她知道女儿Kym是个中毒不浅的瘾君子,仍然把弟弟交给Kym独立去照看?这一个问题刺中了妈妈的痛处。 这些年来,也许因为有Kym在前面做小儿子之死的责任挡箭牌,妈妈在后面可以逃脱众人及自己的责难,这一个问题让妈妈无法遁形。

  母女,母子,姐妹之间的感情因为弟弟的事情多了很多层微妙的东西。Kym因为跟妈妈大胆问了这个问题,却面对妈妈对自己的错误的否认,于是大为委屈,随即出了车祸。甚至可以说这场车祸是妈妈造成的。然而Kym坚守着自己的领地,鼻青脸肿的也坚决要回去做姐姐的伴娘。

  打开门,姐姐看到受伤的妹妹,悲从中来,顿时回归到了保护妹妹的角色,帮她洗澡,替她抹眼泪,冰镇肿痛,不知道此时的姐姐知不知道妹妹为什么撞车,妈妈昨晚做了如何的反应。因为妹妹的回家而造成了自己在自己婚礼这件事上一切的不顺心似乎都烟消云散。

  妈妈来参加婚礼,不知是天生对于热闹的冷淡,还是心怀愧疚,远远的在人群外享受着清净。切结婚蛋糕时,内心矛盾的把手轻轻放在Kym的手上,是在试图以主动求和来表达道歉,还是一种掩饰自我保护心理的潜意识行为?

  Kym却因为问出了那个问题,心里卸下了一些包袱,又背上了另外一些包袱--这个妈妈似乎无法像原来那样在这个女儿面前坦坦荡荡。Kym在婚礼上,只单纯的作为一个女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在暗中寻找着妈妈,以及盼望着母亲的温情。

  Kym的妈妈终因自我保护,不想面对自己在儿子之死的问题上有着多少责任,而早早的离开了婚礼,对小女儿只寥寥敷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