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秋之白华》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秋之白华》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6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秋之白华》观后感精选10篇

  《秋之白华》是一部由霍建起执导,窦骁 / 董洁 / 郭家铭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之白华》观后感(一):无题!

  我想说,这个片子,其他还能凑合,不算好,也拖不了后腿。故事性强的影片,可以用不会演戏的演员,剧情会弥补,但这样的片子是要用好演员去撑起来的,属于人保戏的类型,。无奈演员演的实在糟糕了。怎么所有人说话都一个节奏呢?能有点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么?被口音限制住了么??能把台词意思说出来么?另外,就算要求不高,咱能有点表情么?各位爷爷奶奶,咱演的是戏!演个活生生的人,请别矫情,ok?演情绪啊演情绪……空空洞洞,演员弱的成了硬伤。中国电影,什么水平都能演戏,什么水平都能拿奖。请问窦骁的演技能入围境外优秀男演员奖跟周平起平坐么?中国电影要的不是演技,要的是名气!观众也不看演技,看名气?

  不是影评,只是失望至极,这是中国电影的典型弊病!我觉得用这样的态度去做电影,是对观众的戏弄和藐视!!

  我们不断限制引进国外好片,给国产片让路,真是笑话!态度真够致命~

  《秋之白华》观后感(二):处女座革命

  如果给这部电影打个“纯爱文艺片”的标签,我想编剧导演夫妇大概也不会反对吧,本是冲着《多余的话》去看的,可惜的是:可能因为各种禁忌,也可能编剧本身的着眼点就是瞿杨在今天看来也算勇敢的爱情,所以,电影里我并没有看到太多《多余的话》中那个矛盾真实犹豫又勇敢的革命家瞿秋白。

  但,即使把它当纯爱情片看,有些桥段虽不见得多么出彩,也还不错:一是二人的大桥互诉衷情,全用第三人称,有些动人;二是瞿为杨刻的一方“秋之白华”印章~也是片名由来,不但比较别致,而且有史可证,因为瞿本人据说就堪称金石名家,甚至连英文片名译作“Seal of Love”也变得有点意思了。

  《多余的话》里,瞿秋白说自己志向本在文艺,走上革命领导者的位子纯属“历史的误会”。以瞿的品味推测,对这部电影清新平淡风格、和主演内敛到柔弱表演,秋白同志如泉下有知,倒也许是喜欢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腔十足的编导喜欢的本就是真实平和文艺青年瞿秋白,而不是“捉住了老鸦在树上做窝”的革命家瞿秋白。不是吗?编导甚至在片中两次用瞿最喜欢的豆腐在向他致敬。

  看完电影,又不禁回想起曾令我惊讶的《多余的话》,读完瞿的自述,我竟联想起我一贯觉得无理的星座,瞿秋白的性格应该是典型的处女座吧~对自己的信仰那么纠结、对自己的人生那么不满有意思的是上网一查,虽然瞿的具体生日依旧存疑,但一种通行说法的确是1899 年1 月29 日。

  《秋之白华》观后感(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印章、胸针、纽扣、信件,无一不是用心制作礼物。在现代这个浮华物质时代恐怕没有那一对恋人会如此真挚地对待每一份礼物。房子车子票子,美好残酷,好像海洛因,使人痴迷使人沉溺使人淡忘伊始的甜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恋与信仰,水乳交融。再没有更贴切的辞藻来形容这样相互依傍的恋人了。

  我常常在想,是怎样的情感能让两个本来生活在平行线上的两个人成为终身伴侣的。大学校园里,室友一个个的恋爱分手又恋爱,只因一见钟情,抑或是习惯了被追求照顾,或许,只因寂寞。双十年华,并未幸运遇见那个他,一直以来,信仰相同的人本就寥寥无几,莫提心心相印的了。

  就如秋白说的:你不用这么美丽,只要你的智慧就够了,你不用这么智慧,只要你的勇敢就够了。有了勇气,可以义无反顾的追求,追求新思想,新中国,新生活。也许过程结果都充满动荡不安,但短短一辈子,追求了,争取了,努力了,没有了想当初,恨曾经,是不是生命也会像烟花般璀璨过,在最黑的夜里绽放出最美的流光。喜欢文字绘画,不代表没有激动狂热,我的脑海总是汹涌画笔总是澎湃难平,自己和自己的斗争,自己和自己的依傍,在看到恋人们伞下蜜语窃窃的剪影时总是叹息,我想追求的,我所信仰的,无处可觅。

  秋白的爱总是真挚而热烈的,或许压抑或许少语,但那副单薄身体从未逃避挺拔而伟岸,是人民相信的,也是之华所信仰。他喜欢吃中国的豆腐,天下第一的豆腐,喜欢清淡细腻的豆腐,温柔纯净,所以他总是那么清新的淡然的站在风口浪尖,不安不是没有,烦恼也很多,只是,当看到妻子的勇敢和坚定,他总能马上回复平静。他爱之华,爱人大众,爱和平。这些爱不似清风细雨的绵密柔弱,而是海般的深沉无垠,是生命的意义,是此生的信仰。

  电影里没有过多的描绘斗争的血腥和残酷,只是那些摇晃的镜头,漫天纷飞的彩色语录睡梦中碎裂的玻璃,不时的提醒着革命,革命!秋白和之华革了自己的命,也为革天下之命而鞠躬尽瘁,上海大学里明暗交错的斗争,黄君的死只是真相一角学生们的热血总是那个年代里最纯真也是最可悲东西,秋白无奈,却只能鼓舞革命。从来就没有不染血的争斗,秋白和之华最是明白,那夜,当秋白细数曾经上大的同志逐一牺牲的血史,之华只道: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那夜,大雪倾盆,之华依然平静。她明白,革命里的同志们有着共同的信仰,犹如她和秋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了理想,生命才越发可贵,他和她,也因此无论生死永恒珍惜

  《秋之白华》观后感(四):邂逅成长,原可以如此安静

  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

  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

  是啊,他们能够相爱全是因为她勇敢。在暗夜中飞奔出去送他晚餐,说话时内心有隐隐的火。同他一道工作时,毫不吝啬目光中有灼灼的崇拜。她白驹一般地飞奔至他家门,只为问他能不能再爱一次。她撩拨被风吹乱的发,在他丝丝入扣烟雾中轻轻的说那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

  他说:他不敢。但是她敢,于是他也敢了。随后的温柔缱绻,柔光洒进窗棂,他深情印在她手心的【秋之白华】都是她勇敢追求来的幸福。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恬淡的勇敢,如此执著地跟随。她让他学会坚守,她令他感动

  单纯从爱情文艺片来看,竟是好的。霍建起的美术功底当真可见一斑。清扬婉兮,在水一方。董洁是东北人,在片中的南方平舌音说的也蛮有腔调,可见那"面瘫"背后确实是极下功夫的。只能说精神形而上的东西,演员或是故事结构只是个载体,你能够明白那种情感,其他的就能够理解容易了。事出有因,出师有名追根溯源地,其实能够观望到那种单纯。因为这种单纯,所以心里生出了很多的美好。

  从这部片子里,竟然觉得女人的勇敢,是极好的。原来真正的爱情,确实是需要自己追求。看对了人,谁先勇敢,不都是一样的幸福吗?

  《秋之白华》观后感(五):迎风绽放的花朵

  大学军训中放给我们满满一教室的老花朵们看的电影肯定少不了某些关键词的,怀着搞笑的心情看着黑色的幻灯片屏幕缓缓亮起来,秋之白华,没学过书法,什么体的字不知道,不过笔锋婉约,意外地没有给人红又专的感觉

  说句实话,电影快结束时候穿着一身汗的迷彩服在指导员的眼皮底下睡着了,国产片大多如此,镜头选角,剧本大纲,人物台词,演员演技都可圈可点,但就是很难让人从电影开始一直肾上腺激素过量分泌到电影结束。尽管如此,不得不说,作为一部革命爱情片,虽然革命的部分大多数时候只出现在瞿杨夫妇的生活对话中,与同类型的很多片子比起来乏味无趣,爱情的某些部分如暧昧不清的男女主角也让看官如鲠在喉,但平心而论,它也有许多让人心动的地方

  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作为爱情的失败者的剑龙,他是旧思想,不理解女主角,所以被抛弃在所难免,但是他一个接受传统教育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人,他愿意在雨中等待自己教书久久不归的妻子,怀里掏出的那支红玫瑰是他表达爱情的方式

  之华总是说剑龙不能理解自己,但说实在的,在那个时候,革命的人毕竟是少数,并不是说不革命就是不关心中国,思想迂腐。剑龙不能了解人家革命,之华又何曾了解过这个男人的温柔。之华最后一次回到她与剑龙的家中,剑龙一笔挥下“借花献佛”四字,全片中最感喟的时刻便是此刻,皆道此生错付最是苦,未曾料到男子也有错付的一日。其实作为丈夫,剑龙或许是比秋白更好的人选,只是痴心错付。

  另外,或许是因为在每日追着太阳训练的军训生活中难得有休闲活动,看这部电影竟也觉得欢乐天天穿着解放鞋站军姿后也似乎能体会到我解放军从前的不易

  灰暗的年代,国家危亡,民不聊生;灰暗的前景,内讧纷繁,外侵不断;灰暗的色调,灯影闪烁,人面不知。唯一鲜亮地存在于镜头里的便是革命者们,他们的鲜血横流染透漫天朝阳,他们的旗帜飞扬装点沪上风景,他们的眼神深邃乘着无边星火,他们的思想锐利刺破封建黑暗。而电影主人公瞿秋白与杨之华,便是这个时代的进步者的缩影。

  看到这部电影,便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的军训。

  早在军训开始之前,我不停畏惧军训的苦累与暑热,不停怀疑受苦受累的意义何在,军训过程中,顶着烈日训练果然是家常便饭,每每手足酸痛我都几欲躲个懒,但最终却不只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我,让我坚持了下来。八月二十九日晚,我们连一起观赏了这部电影。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旧时光一点一点从荧屏中流淌而出,黄升牺牲了,瞿秋白牺牲了,不断有人牺牲,又不断有人站起。岁月本应静美和宁,因为战争却只有满满的悲凉无奈。

  电影中的国名党军官劝降瞿秋白时说:“你还这么年轻,又有娇妻爱女,何苦放弃国名党提供的安逸生活坚持革命呢?”是啊,漫漫人生路中,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倔强不得不经历更多的风雨,面临更多的坎坷,穿越更多的激流。何况,逃避痛苦人类天性。但正因为曾经披荆斩棘,才会不惧艰辛;正因为曾经走过风雨,才会坚定信仰;正因为曾经背水一战,才会收获胜利

  瞿秋白面对国民党军官的威逼利诱,笑容淡然却又蓄满风雷电光,他说:“有条件的安逸生活我不想要,那些真正爱我的亲人也不会想要。”

  一瞬间突然想到一名女歌手一张专辑的名字“迎风绽放的花朵”,其实,若是没有人在逆风的路上抛头颅洒热血,真的不会有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过是站十几天军姿,踢几天正步就有好几个女生晕倒的生活。

  突然觉得这样已经被拍烂了的革命电影也是不能少的,不管它们的题材在如何陈旧情节再如何红色,毕竟可以让我们偶尔浅显地了解到生命迎风绽放的感觉,虽然如果不是正真实地经历着军训我想我完全不可能因为一部电影就了解。

  写了差不多标准五毛的影评,却没有五毛拿,而且你看过五毛只给及格分的嘛?

  《秋之白华》观后感(六):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是一部关于爱情关于革命的电影,或者说是关于革命时期一段感人爱情故事的电影。

  刚开始还没看的时候,觉得应该就是一部很平静的文艺电影。看了之后,发现里面有太多让我感动震撼的瞬间了。

  喜欢里面文艺的调调背景很美很安静,让人很容易就沉浸其中。那个时代有太多优秀的人了。美丽优雅又充满智慧的之秋,绅士博学又充满抱负的秋白。看到他们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是注定要相遇的,即使各有家室即使在那个时代要在一起有多难,但是老天是眷顾他们的,所以之秋对她的前夫说“老天是如此厚待她。”

  他们走在一起就是一副唯美的画,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一个默默支持着丈夫的伟大事业并亲力亲为。他们有着同样的理想同样的追求,他们相濡以沫,互相依傍。当秋白在之秋手心盖上那个连夜赶出来的刻着“秋之白华”的他们名字结合起来的印章的时候,我深刻的体会到“soul mate”的含义,“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于他们而已,他们就是彼此的“soul mate”,今世得以相遇,夫复何求。

  我深知这不是一部只有爱情只阐述爱情的电影,里面有太多爱情之外的东西同样在震撼着我们。但是,秋白之华的纯爱是最让我震撼也是让我在观看后久久平静不了的部分。

  他们相爱的十年间经历了六次分离,而第六次成了永别,甚至连死的那一刻都不能得以相见。但是他们没有后悔踏上革命的道路,这样的结局也是他们一早就料到的。秋白说“那天要穿上那件衣服,因为那是他的妻子亲手帮他缝的。”确实,死的那天他穿着自己妻子做的衣服,哼着俄文歌,选了块他觉得“此地甚好”的“风水宝地”,摘下眼镜,笑着就义。不是他没有不舍,而是他懂得“舍己”,懂得“大舍”。

  秋白死后,憔悴的之秋迎来了母亲千里迢迢赶来的安慰。她抱着母亲哭,但在母亲希望她回去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可想而知,如之秋这般坚韧勇敢并且深爱着丈夫的女子,她怎会选择从此放弃他们两个共同的革命理想,回到家乡过平淡安稳的生活。她对母亲说:“我不能不工作,秋白会生气的。”她的理想她对丈夫的爱已经根植灵魂,即使最后的结局或许与丈夫一样死于非命,但是她依然选择前行,因为远方有他们的梦,他们一辈子的追求。

  影片结束的时候,我的脑海一直回响着秋白在与之秋离别时说过的那一句句的话,他深情的望着之秋,扶着她的肩膀对她说:“其实你不必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够了。其实你不必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敢就够了。”这是多么深情的话,他爱着她,用着他的生命在爱她。即使他的命最后没有给她,给了伟大的革命。

  他坐上黄包车的那一刻,他说:“每次离别之秋都是那么的平静,但是我始终没有勇气看她一个人孤独的样子。”当秋白远去,之秋默默掉泪的时候,我的眼泪也跟着她一起静静的淌出来。隐忍的女子,是不会用眼泪让自己爱的人担忧的。她不想成为他的绊脚石,他伟大理想外的烦恼。

  是怎样的爱,可以如此绵长,即使他们只在一起十年,但是他们的爱却流芳千古,温暖了我这个平凡的女子。

  《秋之白华》观后感(七):动荡中的浪漫诗篇

  对于追求清丽唯美画质的我来说,从来没有对霍建起导演的片子失望过,每次看他的电影,都有一种流连在瑰丽时光中的错觉,从置景、用色和角度,每一个细节都鲜明的铭刻了导演的烙印。好像在他的眼光中,每一缕阳光、每一道水波、每一片落叶,都结合如油画般的光影变化使之都像似蕴含了情感一样,饱满、完整的讲述着映衬人物的思绪和性情。

  作为中国十分有代表性的导演,他用诗意和浪漫的画面风格演绎过很多唯美的作品,启用的演员也都不窠臼于声名和影响力,并用他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拍摄角度将一个又一个故事跃然于大荧幕中,也将一个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带我们的眼前。

  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完了电影《秋之白华》,庞大的影厅里面寥寥几人,没有交谈、没有手机铃声也没有人起座落座肆意搜寻,这样的环境,更让人沉醉于电影当中。而这部电影也和之前一样,无论是描述文革后子女情感的《情人结》还是这部讲述革命情侣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电影《秋之白华》,都演绎着诗意般浪漫的画面,与时而跌宕时而平顺的叙事风格一样,讲述了一对在二三十年代的动荡恐怖环境中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伴侣。

  这样一部年代和题材下的故事,在以史诗片和主旋律片所擅长的中国电影业来说走一个毫无意外拍摄方式并不会困难,而《秋之白华》以另外的角度作为切入,我想除了导演和编剧有意为之之外,还有就是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本身所具有的争议性和相关的晦涩点所造成的。当然,以我贫乏的历史知识就不在这里普及了,相关的资料大家都可以在其他渠道有所了解。而同样,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和触动,尤其在是和它同期上映另外的电影对比之下。

  影片的安排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这并不是一部情绪跌宕的故事,以杨之华所作的回忆录翻起整个过往,表达出这是一部偏向女性角度的影片,而回忆,往往经过一定的情绪渲染,将感情的描述赋予温和婉约的调子。江南水乡的氤氲小镇,青年杨之华的革命之路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在上海大学邂逅瞿秋白,则划开了她内心一直以来捉摸不定的涟漪。如果说,杨之华的同学小轩所代表的是单纯而富有憧憬的英语系少女,那么,杨之华就是与之更加前卫的社会学女生。从老上海的繁华街景到大学浮满金黄落叶的湖泊,无论是灰暗典雅的水泥水门汀还是暗淡沉郁的木制玻璃雕花窗,每一个置景的变化应用,都强调了故事背景年代所独有中外文化的交汇。而现实的政党冲突、文化革命,也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看后翻阅史实,发现杨之华真是一位勇敢坚定的女性。无论是最早与门当户对的沈剑龙文明结婚,还是与之后瞿秋白的恋爱,都是在当时可以被称为耸人听闻的事件。我想,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女子,能像她一样,在同天的一张报纸上刊登结婚启示、离婚启示以及前夫和丈夫的好友启示。片中并没有对她轰轰烈烈的革命事迹过多着墨,而是将她受到新思想影响和革命的态度的启蒙阶段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表现出来。从离乡背井到上海求学,从参与工人革命到与沈剑龙离婚。她用一个个体,表现了新思潮下女性对于自身的独立与解放。而离开革命者的角度,她又是一个母亲,一个女人,她不会不考虑自己的子女,也不会压抑自己的爱情。在那个年代她又是幸运的,身边有两位钟爱她的男人:沈剑龙对她的爱和理解体现在他对于离婚的态度上,而瞿秋白对她的爱则体现在那些点滴意外的生活惊喜中,而这也正是《秋之白华》片名的由来。董洁的表演温婉可人,将一个时代女性的坚韧刻画得十分鲜明,可能有人说不都张力,而我认为,作为全片的主线人物,她不仅是所有故事铺陈的线索,也是稳定全片基调的角色。或者说,霍导被挑剔出来的问题也就是如此,画面十分唯美精妙,但同样人物也过于的沉湎于画面当中,不够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你想在这部影片中看到庞大的革命运动场面、炮火交错的战争场面,那么你一定会失望。但是,这部电影也依旧能让你简单的了解那个年代的历史事件,编剧从人物的言语中寥寥数笔的讲述了激烈运动的过程,结合导演的手法安排同样能让观者体会出史实的种种压迫感和紧张情绪。或者就手段来说,更加偏向于情绪的铺陈和电影气氛的营造,而对于实际的场面却交代不多,很符合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状态。而从头到尾,整个故事都飘洒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体会十分的微妙,和一直以来我们所接触的同类型国产影片都不一样,在表达方式上和法国电影《Un long dimanche de fiançailles 》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瞿秋白的部分,更多的则表现出一种惺惺相惜英雄主义情怀。从革命同志的奋斗友谊,到情敌之间的赋诗投契,更有敌人的尽心钦佩。可以说,瞿秋白的形象都是通过他周边的人更多的表达出来。窦骁的表演中规中矩,我想对于年轻的新一代演员来说,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他有一个很好的起点,并且被赋予了很多的关注,而我想,对比与之前的谋女郎们,这位首位被大众所关注的谋男郎一定压力更为巨大。不过,我认为,他在《秋之白华》中的表演,还是交了一张不错的答卷。

  同样需要提到的还有全片的配乐,整个影片中不断出现小提琴的声音,这与瞿秋白和杨之华所处的年代十分契合,也很符合瞿秋白早年留学俄国的背景。清丽的小提琴声始终回旋在故事之后,加重了整个影片的诗意色彩。

  行至尾声,放映厅里轻轻传出啜泣的声音,几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黑暗中轻轻颤抖。这也是全片最为感人的一个片段。导演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式,或者说,尊从杨之华女士的那段感触,将《秋之白华》推向高潮。

  秋之白华,来源于瞿秋白的一段话,秋白之华、白华之秋,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试问,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远离战争、没有饥饿,但是还能有谁能这样的面对自己的爱人,付出自己诚挚的感情,哪怕是在生命终结的时候。

  《秋之白华》观后感(八):白華之秋 秋之白華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整部影片畫面很唯美 演員的演技也是不錯的 文藝清新范兒十足 不足的就是稍顯矯揉造作的帶有吳語口音的普通話發音 基本上發音都很標準 但平翹舌音之處尤其凸顯 聽上去有些不倫不類 造型也是很贊的 尤其是董潔在回蕭山時那套 大衣+昵長裙+高跟裸靴 放在現在也是很美的 竇驍最後一個場景的黑色及膝襪+駝色五分褲簡直亮瞎了我的眼 影片前半段無處不在的上大 使我這個上大人倍感親切啊 真後悔當初來學校辦見面會的時候沒有去 那句“上大的老師是全中國最有才華 最革命 最英俊的”又一次驚豔了我 上大啊上大 你的這些老師我怎麼都找不到啊 ps:老三笑起來還是那麼銷魂 董潔你這個做媽的怎麼一點痕跡都看不到

  《秋之白华》观后感(九):你笑的出来吗?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 天下第一 再见了”

  这句话充满了槽点

  可奇怪的是我一点儿也不想吐

  我很喜欢 这是瞿秋白性格的一个写照

  他很喜欢豆腐 也许这更让他想起与杨之华在一起的时光

  有人说他俩面瘫

  呵

  在混乱年代封建世界下一抹渺小的风平浪静

  在默默相守安然相爱的同时还要随时提防门外的枪炮声

  在开怀大笑的下一秒就会想到陈重的现状

  在张开双手拥抱的时候随时都会被捕

  下一秒随时会离开 或者死去

  城墙上贴着你的通缉令

  你行走在刀尖上 妻子走在另一个刀尖上

  这些 跟面瘫有什么关系?

  你笑的出来吗?

  那些安静的 细小的 一闪而逝的开心

  才是最真实的现状

  我还是很看好豆瓣的影评的,不过这次我是看完电影才去的豆瓣,噢是的,我迫不及待了,不过看到豆瓣这儿给出了6.2分。。。。。。

  好吧我嫌少!!!不过现在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儿,大概是传统的豆瓣er不喜欢这片吧,那我大概依旧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什么豆瓣天涯猫扑微波人人,唉唉 这样也好

  跑题了。。。

  那么以下乃个人非常主观的看法,很主观主观,谁让这片子戳到了我的萌点呐~

  “每次分别之华都很平静,可我还是不敢看她孤单的样子。”

  很喜欢瞿秋白,在此特别说一下,虫~你也来看一下吧!你会爱上瞿秋白的,他和你上次拍的那个老师有点像,就是有很多文人的孱弱气息,配出来的南方强调很温柔也很清淡,一句话不够霸气啊~ 不过他的精神 大概是有钛合钢铸成的吧- -///

  杨之华也是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他们当真天生一对

  好吧我承认 片子中那些拥护革命的对白听起来迂腐甚至搞笑

  于是有些人就说 这是洗脑的片子吧 这一看就是谄媚拥党的吧 看看那些可笑的台词吧

  我相当 相当的不待见这件事情

  槽虽然还是要吐的 但是请务必找到重点好吗

  身历其境设身处地好吗

  没有他没有那些话就没有你好吗

  我被洗脑了?随便吧

  这是最美丽的爱

  《秋之白华》观后感(十):秋之白华,白华之秋,秋白之华

  是在董洁的微博上知道这部电影。名字就很吸引人,秋之白华,淡淡的哀伤,淡淡的苍凉,远山白雾的感觉。没想到竟是这么动人心弦而又遗憾的故事。

  之前的山楂树,窦骁的老三是我和傻子喵从头叹到尾的唯一部分。但他和董洁一起演对手戏,还是有点怀疑的。刚看剧照的时候,感觉的确有些年龄差。但是下午看电影的时候,真是觉得俩人很搭,可能语言动作结合起来,能弥补不少,毕竟情绪能被电影引领着前进才是最重要的。

  董洁之前有微博说,秋之白华很多地方已经下档了。匆匆忙忙来豆瓣看影评,才发现比这片子更吸引人的,是瞿秋白其人。搜索了豆瓣小组和多余的话全文,不禁感叹,这是个怎样的人啊~立马各种发各种分享。几经周折,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片子。

  从不觉得有什么人是完美的,看十月围城,最喜欢的一句影评就是:“唯有进步值得信仰。”信仰的,是进步本身。生而为人,如何能完全没有局限?人之美,就在于同自己的局限和本性战斗与妥协。战斗是激动人心的,而妥协,其实又何尝不动人?如同命运悲剧的存在。生活不是史诗,我们也不是奥德修斯。生于斯,长于斯,悲于斯,乐于斯,你赋予了我一切,我便贡献我的一切。然而,心,是不总听理智使唤的。期盼简单纯净的心,疲惫不堪的身体,如何能承担起如斯重负?物尽所用,人尽所长,才是最好的状态吧。

  因为先看了很多资料,所以电影里的各个细节,都变得那么耐人寻味。此时此刻,我宁愿相信,瞿先生那最后一句“中国的豆腐是最好吃的东西。”是曾同爱人一起携手在路边坐下,看着爱人脸庞吃着豆腐说过的一句话。那代表着先生对爱人也是对世界所有的美好最后的眷念。如此这般,其实已经是在唐突先生的话了。我承认,我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悲观主义者。然而,我仍愿去相信,相信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珍爱、值得我们写在遗书的最后一句。

  假如只看电影,是不能明白瞿先生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然而霍导,已然起了最好的桥梁作用。毕竟,还没有开放到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在阳光下晒给你看。有自己的判断,是最好不过了。然而感同身受这四个字,我是从不信的,情境不同,心境不同,如何能感同身受?何况隔了那厚厚的历史尘埃,十分里已不知还有几分真相。只怕当事人今天看到,也会犯迷糊吧。如同我们只能通过当年的只言片语、报纸上留下的三条告示,感叹两个男人的大度。没有告白,但在对方谈离婚时毅然陪同。也许他的肩膀没那么厚实,却是最让人安定的。

  影片的背乐不知是什么,很美很伤。窦骁念出那一串牺牲名单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不禁想起宋家王朝里那句,爱情就是革命,革命也是爱情。

  今天的场并不算小,然而空空落落的只有四个人。虽只有四个,散场时却都站起来认真的听完片尾曲才走。这,不就是可以相信的么?也许很少,却很坚定着自己的判断和相信,并坚持到最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