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心引力》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地心引力》影评10篇

2018-03-17 20:2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心引力》影评10篇

  《地心引力》是一部由阿方索·卡隆执导,桑德拉·布洛克 / 乔治·克鲁尼 / 艾德·哈里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心引力》影评(一):真有那么神吗

  《地心引力》被很多影迷称为2013第一神片,上映后在口碑上几乎获得一面倒的膜拜,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年前那部《少年Pi的奇幻漂流》。而在我的词典里,一部电影如果被称为“神片”,那它一定会像《少年Pi》一样,给大家很多集体讨论和各自解读的空间。但看过《地心引力》后,我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需要说明的是,我看的是IMAX+3D版,在视觉上应该已经达到了最优效果,而这种效果正是本片被普遍认为最“神”的地方。我也必须承认,这种头晕目眩的观影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和之前那些视效大片相比,《地心引力》给了观众更加强烈的代入感,产生一种自己角色一起神游太空的幻觉。可是慢着,你知道吗,迪士尼乐园里面有个部分叫“未来世界”,其中有个项目就是在模拟的银河场景中坐过山车,那个幻觉体验,绝对比《地心引力》刺激得多。不说迪士尼吧,各大城市科技馆,估计就有不少类似的项目。假如一部电影的最大成就是给人一种进入游乐场或科技馆的感觉,那还能称得上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电影吗?这一点,倒是值得好好讨论。除此以外,请问我们还能讨论什么?讨论空间站在太空中受到哪几股作用力吗?对不起,我是文科生。哦,对了,当片中出现中国的“神舟”和“天宫”时,我想的是,我们的航天技术已经位居世界一线跟美国平起平坐了,可在电影技术上怎么就能落后这么多——绕来绕去,还是技术。

  电影当然是技术,可绝不仅仅是技术。通过技术承载的画面,最终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角度特别是当视角放大到宇宙这么宏阔时,人的观念也应当会进入另一个系统吧。想想“观念”这个词,你看到的,与你所想的,应该是一个直接对应的关系比如说,当一个人在浩淼宇宙中俯瞰跟足球差不多大的地球,想到之前身处的整个世界只不过是在宇宙中流浪的一粒尘埃,应该多少会有一些超脱和幻灭的感觉吧。可片中女主角身在太空中,想的竟然还是孩子车子,听到从地球传来的狗叫声还跟着“汪汪”叫了几声,宣扬的还是那套美式正统价值观表现的还是地球人的那套惯性思维,甚至还不如《荒岛余生》中的孤岛给人观念上的震撼来得强烈。

  我绝不是说《地心引力》不好,我只是说它离“神片”还有距离。而其中最让我懊恼的就是,片中人物太过密集的危机和求生,让我都没来得及将那宇宙中的地球细细地、静静地凝视一遍。

  《地心引力》影评(二):这也是一个疗伤的故事

  《地心引力》这部电影从表面上看是讲了一个人如何从太空返回地球的惊险的故事,而实际上,在这个惊险的故事下面,包含着另外一条故事线索,那就是这个人,叫做斯通的女人,如何愈合她的丧女之痛。于是,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互文起来,就让这部看似极简的电影,有了精妙的结构深沉情感内涵

  这个叫斯通的女人第一次提到她的女儿,是在被飞船残片击毁他们的飞船之后,跟克鲁尼饰演的科沃斯基一起前往国际空间站的途中,寻找逃生的机会。他们的这一段行程非常缓慢且煎熬,斯通的氧气快用完,科沃斯基为了缓解斯通的紧张及害怕情绪,就跟她讲很多话,问她的家在地球上的哪里,问地球上有没有什么等待她回家的人,问她有没有丈夫。过了一会儿,斯通回答说:我有过一个女儿。这个时候,科沃斯基关掉了他随身播放的音乐。然后,斯通讲了她的女儿的故事,她说她的女儿上学的时候,玩捉迷藏游戏,撞到了头部,就死了。她还加了一句:多么愚蠢的死法。她又说,她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开着车。而后的日子里,她就是这样,一直开着车,上班下班,开着车。

  后来,在斯通抓住科沃斯基的手,不让他坠入茫茫太空的时候,科沃斯基说了一句,他说你要学会放手。这是一语双关的话,他的意思是不仅让斯通放开他以让她有一线生机同时也是告诉她要敢于忘掉过去的伤痛

  后来,只剩下她一个人,在飞船的救生舱里,因飞船的燃料用尽,她无法逃生,就用广播求救,广播搜寻到了一个信号,是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广播的信号,可是他们彼此都不懂彼此的语言。斯通也就不再对这个爱斯基摩人抱有期望,然后,她听到那人身边的狗叫,她学着狗的叫声,叫了很多遍;她又听到那人身边还有婴孩的咿呀声。这个婴孩的咿呀声无疑唤起她内心的丧女之痛,给她这本就绝望处境雪上加霜。于是她放空舱内的氧气,想要自杀。这也可看做是她在生与死之间的挣扎。这生与死的挣扎不仅是因客观的处境,还由于内心的伤痛。在梦幻中科沃斯基回来,托梦一般,告诉她如何继续往下走。她醒来,打算做最后的抗争

  此时,可看做是她从最绝望的深渊里爬上来。

  她按照科沃斯基在梦幻中的启示,用着陆的办法将救生舱推进,推近到神舟飞船上,然后在靠近神舟飞船的时候,从救生舱出来,到神舟飞船上去。在即将从救生舱出来的时候,斯通拿着灭火器,她最后的一根稻草似的,坚定地说——别再闷头开车了,让我们回家吧!这句话就与前面她向科沃斯基讲述女儿的故事的时候讲的话有了照应,别再闷头开车了,就是说,别再呆在以前被伤痛缠绕的状态里了。

  此时,可以说,斯通开始愈合了她的丧女之痛。

  当神舟飞船穿过地球大气层的时候,飞船剧烈颠簸,燃烧着火,斯通在里面,命悬一线。她说自己要么成为一个传奇,要么在十秒钟化为灰烬。她说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心甘情愿去接受。她讲从前有个小女孩头发乱糟糟,不爱打理,她说出那个小女孩名字,她说那就是她女儿。

  到此,斯通的丧女之痛已经成为过去,她能勇敢地去面对了,能够勇敢地去放下了。

  斯通乘坐的神舟飞船坠入湖底,斯通从湖底挣扎游上去。这也是导演非常精妙的安排湖水在这里代表着窒息的绝望的困境,斯通最终游到湖面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斯通趴在岸上,抓起一把沙土,笑一笑,说:谢谢。斯通慢慢站起来,蹒跚似的迈开脚步,像一个学步的婴孩,迈向了她的新生

  《地心引力》影评(三):没淫乱杀戮,桑婆照给力

  能用极简的叙事,普通大片的投资规模,展现最巅峰精美特效,带来最神秘的宇宙恐惧感,必须承认阿方索·卡隆有点绝活。因为这种接近独角戏的科幻片,没有淫乱激情,没有暴力血腥,没有千军万马,却让人彻底被感官冲击力所折服;捎带解读出生命从胎儿到蹒跚学步的重生隐喻,其难度不亚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但李安讲得是求生寓言,阿方索·卡隆则像《荒岛余生》《完美风暴》那样干干脆脆拍了一部灾难片。

  很多人觉得《地心引力》闷,吐槽前面对话太长了,吐槽女主角从头到尾一直在呻吟,吐槽场面怎么不够波澜壮阔,吐槽靠救火器漂浮到船舱里怎么山寨《瓦力》,其实他们都是被《指环王》《泰坦尼克号》《2012》这样人多场面大的片宠坏了,或者是被《暮色之城》《饥饿游戏》这样唬小孩子青春片宠坏了,要不就是太过分迷恋《泰囧》《宿醉》《美国派》这种“屎尿屁”闹剧了,根本静不下心,可以理解。但稍微盯着点银幕,就会发现前面乔治·克鲁尼的台词幽默,并对后面剧情发展有了暗示,而桑德拉·布洛克回忆女儿曾经身亡的回忆很催泪,·同样让她从傻大姐博士走向坚强女性做了铺垫。尽管太空中没有星际舰队那么大场面,但卫星碎片袭来、人随着绳索犹如太空中断了线的风筝、航舱熊熊烈火、救生舱冲进大气层的火球,都做到了身临其境,甚至一根旋转的笔、落下的眼泪、踩泥巴溅起的水珠,都随着3D立体技术,冲到了你的眼前,实在太棒了。

  这是一部摄影、音剪、混音无懈可击的技术大片,但由于是独角戏,对明星演技考验极大。奥斯卡影后桑德拉·布洛克,没有刻意将人物塑造呈“高大全”。她起初还是傻大姐模样,也会恐怖、颤抖、痛哭,甚至关掉氧气要自杀,因为她要诠释一个活生生的人,诠释人在浩瀚宇宙中如何无奈渺小,而不是《钢铁侠3》那种水里脱险跟玩一样的脸谱化英雄。从《再见钟情》到《弱点》《地心引力》,她完成了从傻大姐喜剧女星转型实力派影后的路途,远远甩开了《生死时速》老搭档基努李维斯。乔治·克鲁尼尽管戏超少,很早就挂掉了,但他念台词有板有眼,还有梦境哥们进入船舱那段,打开灯,摘掉头盔,忧郁眼神明亮的,还随手抄起酒瓶就喝,那种洒脱幽默的派头,堪称他表演神来之笔

  从《小公主》《远大前程》到《阿兹卡班的囚徒》、《人类之子》,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始终保持好莱坞视觉大师水准,他用超乎想像的炫丽特效、通俗易懂的故事、擅长的长镜头语言,一次次为观众打造着视听盛宴。要是《哈利波特》后面几集,不是大卫·耶斯导演,都是阿方索·卡隆来拍,同样成为了全球影迷的毕生遗憾。而在《地心引力》中,苍茫浩瀚的宇宙,无边黑暗的恐惧,灾难最终敌不过最简单原始的情感,都像在说人类应脚踏实地才能走出逆境,激励着任何一位观众。这是一部经典的杰作,就如同女主角一样,虽然在太空中异常渺小,却很给力。

  《地心引力》影评(四):我为什么选择去看地心引力?

  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上映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宣传营销,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像是朝圣般一面倒的零差评。在《阿凡达》导演卡梅隆的大力推荐之下,仿如出现了当年《阿凡达》那般的期待心态,毕竟,随着3D的大行其道各种各样的伪3D将这个观影者的热情逐渐消磨,出现了不可磨灭审美疲劳。如何更好的进行3D观赏体验,是电影界需要去自我突破和创新的。如果真的宛若评论所说的太空真实观感,那么是否更加吸引观影者去选择戴着3D眼镜,好好的进行一场太空惊险之旅呢?这就是我所进入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初衷

  在选择了去影院观看《地心引力》之前,做好必要功课是一个业余影评者的好习惯。基本上,大部分的影评都围绕“真实”和“震撼”作为卖点,撇开技术宅的吐槽,剧情是一个顾虑,要知道一部90分钟的影片,只有两位演员是很需要勇气的,要不,就是剧情很充实;要不,就是语言很丰富。归根到底,我一直就是纠结于:到底我去影院观看这部电影,是在乎全新的3D震撼感?还是去忽略剧情的单薄?结果,作为一份对天文的热爱心态,我还是选择去看了。

  不可否认,的确这真的是一部太空科幻片,身临其境的太空真实感官,还有技术上的一系列长镜头都铺排得令人惊叹不已。如果你之前没有机会来到太空,或者坐飞机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有种居高临下的观赏地球,那么在这个层面上,你还是“小毛”,还没有见过“大毛”。在离地球350公里的高度进行太空漫步,虽然说已经不存在地心引力这个东西,起码,空洞的宇宙就在面前,存在感也稍瞬即逝,在宇宙看来,你连微尘都不算啊。

  影片的真实感是无处不在的,拍摄的视角也尽量以第一人称来推动,考验两位演员的是表情动作的完美结合,结果,后来看报道,才知道除了脸部,其他的身体部分都是CG技术来的。

  剧情不容我详细分析了,基本上可以忽略。

  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是值得肯定的,要知道电影工业发展到现在,CG技术已经把一切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有时候常常怀疑,到底两位演员是不是真的就是在太空中拍摄的,那么导演是在地面上喊“cut”还是坐在天宫一号旁边喊的。后来看报道,一切都是在一个“灯箱”和“LED屏”的帮助下完成的拍摄。

  到底我应该盛赞《地心引力》是完美的作品还是吐槽那些盛赞它是完美的影评呢?这就需要考虑到,观影者的真实感受了。如果纯粹从技术层面和感官飨宴来说,它的确是值得写入影史的。突破了以往3D的随波逐流,它开发了3D技术的另外一个高度。假如从剧情推动来说,它是失败的,乔治克鲁尼就算再帅,用唠唠叨叨的语言去延伸故事的发展让人疲惫,桑德拉布洛克就算再怎样演技派,也无法完美的和这个角色融入观影者的心中,怎么看都像是为了配合剧情而呈现的表演。失去了她发挥演技的灵魂

  不得不怀疑各大网站影评的水分,不得不重新思考到底水军的数量到底有多无孔不入

  电影是很私人的,因为你是从自己的视角观看。电影也是很具有共享性的,因为它是满足所有观影者的。无论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觉得它剧情无聊,觉得它视觉很震撼都是一份值得尊重的感受。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如此两难,说起上一部这样的电影,估计是《死亡幻觉》,看第一次很震撼,看第二次觉得无聊透顶了。

  为了平衡心情,我又重温了导演 阿方索·卡隆的早期作品《人类之子》,感觉,还是剧情更打动人心啊。

  《地心引力》影评(五):卡隆不是卡梅隆!!!!!!!!!111

  冲着海报上写的詹姆斯卡梅隆必须要看啊,全场无尿点情节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精彩到哭啊有木有!!!2013年强烈推荐好片巴拉巴拉巴拉..........................好吧...........豆瓣这么高的分数是老子品位拙计三观脱离社会还是水军已经攻占豆瓣还是怎么着了.......................开场5分钟说好的紧张激烈呢??!!尼玛要不是上来2分钟的冷笑话,我还以为死机了........差点就睡着了有木有?!?!开场15分钟后群众演员退场,之后彻底变成单机版运行.................纵观全场加上那个用来吓人的尸体一共就4个人................真是小成本大制作!!!要不是每次来点天马流星拳,这尼玛还怎么拍够时间哟..........最后掉水里怎么不来条鲨鱼水草怎么不缠绕一下还有降落伞怎么不再来个覆盖呢?????最后老子还不相信豆瓣8.6分是乱打的结束了还在那儿等着彩蛋等着逆转有木有TT...........最后发现那个卡隆不是卡梅隆!!!!!!!!!111

  《地心引力》影评(六):人类于宇宙,犹如沧海一粟

  这部片一方面讲述了人类自我救赎的故事,女主角是一个固执又胆小的人,但的危难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影片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画面常常出现漆黑无穷的太空中有2个小小的白点,没有别的声音,只有主角的呼吸声,特别安静。我想在茫茫宇宙中,没有其他人,那种孤独和寂静足够让人崩溃,当女主角回到地球,贴着大地,一定觉得踏实。就像一个人外出旅行,兴奋好玩,最后会有点想家,返回家中时那种踏实的感觉异常突出。

  IMAX的片头还是很好看,也是这里最好看的。不知道是不是电影画面效果的原因,走出影院的时候有点脚软,但是感觉踩在地上挺踏实的,我想:幸好没有失重。

  《地心引力》影评(七):语录

  在失重状态下,想把午饭留在胃里真不容易。

  “你感觉怎样?”

  “像被关在烘干机里的吉娃娃。”

  我第一次来太空时,除了肾,别的都吐出来了。

  “你最喜欢这儿的什么?”

  “安静。”

  我知道你从来没想到我原来长得这么帅。

  在天空里这么飘着,挺吓人的。

  我讨厌太空。

  着陆和起飞都是一回事,培训的时候你没学过吗?

  干嘛非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在我看来,只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我带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平安地回到地球;要么在10分钟内化为灰烬。

  不管是哪种结果,我都坦然接受。不论结果怎样,这都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地心引力》影评(八):你需要一个人看这部片子

  十月份就听美国的朋友说《地心引力》好看,并不知道好看到什么程度。今天上午跟小伙伴去看,看完之后,决定自己一个人当晚再看一遍。一个人看的这一遍,很多地方立刻了然。

  表态在前,大概是这两年继《少年派》之后我看的最好的电影了。

  一个叫做瑞恩·斯通的女人,父母给予的男孩的名字,和一个石头般坚硬的寓意。包裹在厚重的宇航服里,常常看不清表情,前期特写不多,传达感情就更难。虽然个人对桑德拉了解不多,但本片中演技真的是没的说。而这部影片,在个人看来,完全不必纠结bug和一些不合常理的细节,这本来讲的就是一个属于“人”的故事。

  起初以为是一个关于求生的故事,直到篇末瑞恩站起来、立于地面时,才明白是一个关于重生的故事。

  说实在的,一开始那个尸体出现的时候,我和小伙伴都吓死了。仔细一想,如果在那个时刻看到同事忽然间就已成为一具尸体,人应该会感到巨大的绝望的。幸好有马特的存在,一开始以为这个人肯定会成为拯救者之类的,所以在马特放手的时候,还相信之后他会回来。

  从第一次脱下厚重僵硬的宇航服,瑞恩进入国际空间站(大概吧)太空舱时,出现了一个镜头:瑞恩如同胚胎般漂浮在舱中,两条绳宛如脐带,整个画面如同婴儿的孕育。这便是瑞恩重生的开始。

  在我个人看来,对瑞恩来说,前一部分的挣扎都靠着求生的本能和责任感完成。她的希望,早已随着她深藏在心中、实际已经浸染全身的失去女儿的伤痛而死去。根据我结合我自己的理解,至少到做梦之前,对于瑞恩来说,其实“活下去”一直都是一个她没有去面对的问题,希望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对她来说已经无关了。在后来驾驶航天器而没有燃料时,她终于放弃,决定长眠于太空。马特回来的时候我以为是真的,等到瑞恩从梦境醒来,挣扎着打开氧气,启动飞船时,我才明白:原来这场救赎是瑞恩一个人来完成的。

  瑞恩飞向天宫一号的时候,已经开始全新的生命。这并不代表她抛弃了过去,而是她开始坦然面对生命和现实。这里前前后后有两个部分重戳泪点,一个是学狗叫那里,我自己比较能够体会那种绝望深处观望遥远的不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愉悦,那种妥协和欣慰。大概因为我自己曾经的自杀倾向,所以我在这种地方特别感动。另一个是她自言自语对着马特诉说女儿和红鞋的时候,瑞恩已经改变了,但她的爱从不变也不会消褪。

  马特离开后,瑞恩成为宇宙中孤独的一个人。这回归了生命的本初,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希望并不是因为等待他人而产生的。她最后对休斯顿说,会有两个结果,或化为灰烬,或称为传奇。这时候配乐很壮阔,蔚蓝的地球之上,陨落的飞船碎片化作耀眼的火光和流星,回归它们起飞的地方。到这里它的悲剧性已经褪去,呈现出大气而磅礴的一种蜕变和回归。

  从航天器到水中在到陆地,瑞恩再次脱去宇航服,她在泥土上奋力站起来那一刻,便完成了她的重生。我看了一篇影评中说,这一段是在表达人从浮游生物到爬行动物再到直立行走的进化,这样好像更对。但我自己的理解是,宛若从子宫中出生,脱离羊水,获得第一口呼吸,以本初的模样来到世界上,瑞恩在最后迈出了婴儿般的第一步。

  至此影片结束,没有再多的赘述。这样一部影片真的很难得,要是硬要挑毛病,那永无止境。我倒是希望每个人能尽量从电影中去获得,而不是排斥。尽管这样的剧情不会发生在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中,但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看到有人说,重力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除了找回了地球的重力(科学的说是支持力)外,影片末尾,瑞恩也找到了属于她的、属于生命的重力。

  《地心引力》影评(九):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这部电影被很多人视作年度神作、年度最期待,为了避免大幅刷屏带来的剧透,下午就赶紧去看掉了。在这个看电影成为秀恩爱的年代,一个人去看场电影的行为不是矫情就是真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反类型的电影。说是宇宙银河纪录片吧不算,科幻片吧情节虽然都是想象出来的但却是基于现实,灾难片吧全部死掉的也不超过5个人,剧情片吧真没啥剧情。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反类型电影。在动作、阴谋、黑暗拼凑出大场面的好莱坞式“宇宙电影”的套路下,《地心引力》只讲述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两个宇航员在航天器出现毁灭性故障后在宇宙间悬浮会带来什么样的情节发展?很简单,生存还是毁灭。人类的终极问题。开篇有10几分钟的絮絮叨叨的家常对话,对于一般电影来说开头10分钟奠定了整个电影的基调,也是吸引观众是否往下观看的关键。开头越平静意味着爆发激烈。在科幻灾难片被玩坏掉、观众丧失了新鲜感的现代,导演居然用90分钟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逃生故事。这让我想到去年的一部逃生片《海啸奇迹》,也是海啸灾难来临时的逃生片。就像一盘菜,简简单单但很好吃,你会不会因为不够复杂没有惊喜给差评。

  我看过一个说法,所有的故事类型都可以归结为两个母题,追寻和回家。《地心引力》就讲述了一个回家的故事。只是这个回家的旅程要历经两个星球的距离。女宇航员瑞恩·斯通被甩出航天器外,无依无靠地在宇宙中飘来飘去,男宇航员科沃斯基找到了她,并把两人绑在一起,去另一个空间站。相对于瑞恩的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科沃斯基从一开始到最后都风趣、平静、专业。这里或许可以做女性主义分析,为什么女性形象是这样男性形象是那样,而最后活下去的是女性。斯通的女儿早逝,在地球上没有想念她和被她想念的人,所以她在最后一根稻草也沉没的时候,觉得就这样吧,就这样睡去吧。陷入昏迷之前,眼前出现科沃斯基的幻影,翻出坐垫下的伏特加,你就这样了吗就在这里死掉吗回去重新开始吧。这是非常老套的剧情设定,只有在电影里才会给人希望和爱。斯通回到地球趴在沙滩上,她站起来的那一刻似乎传达了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每次看这种炫科技电影我都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灾难降临时我们这种人文学科一点用处都没有。这种感觉在看2012择选各领域高精尖人才逃生保留火种时尤甚。我和老师交流这个问题时,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科学虽然是工科生的,可是科学家必须要具有人文情怀。就像科沃斯基断了绳索选择让瑞恩生让自己死,漂浮着逐渐远去时还在镇静地指导瑞恩如何进航天器。“你要活下去你会做到的”。进步是科学的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但这种进步是不择手段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人文科学存在的价值

  为了迎合庞大的中国观众消费群体,好莱坞电影总是不遗余力地添加中国元素,这次算是个大头,中国空间站都出现了。最搞笑的是斯通刚进天宫漂浮的一只乒乓球拍,还有操控台上的大肚佛。其实差了最主要的一个东西,空间站里不可能没有五星红旗嘛,而且肯定不止一面好不好。拜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所赐,又是直播又是做实验,我们对飞行器和飞船分离的部分非常熟悉。可是哪怕有这么熟悉的经验也唤不起国内导演的一点点科幻创意。

  拍摄浩瀚渺远静谧的宇宙的长镜头美爆了。电影不断变换叙事视角,有时是上帝视角俯瞰整个情节发展,有时是从斯通的角度出发,我们听得到她的呼吸,如同自己在呼吸,听到她的耳鸣、缺氧、停止,如同自己耳鸣、缺氧、所有外界声音停止,这种视角的选择带来了真实感,体验着斯通的无力挣扎、死亡恐惧。

  宇宙浩瀚渺远,一如爱与希望亘古绵长。

  《地心引力》影评(十):画面美的令人感动!

  有多久没看到这么硬的科幻电影了!

  情节上松弛有度,3D的效果出色,画面令人感动!!!(画面真心棒啊!)

  影片挺短的,露脸的出场人物不算死人一共就两个,但情节跌宕起伏,令人纠心,更重要的是你根本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寂静的太空令人感动啊!虽然我对无线电能连上私人电台却连不让休斯顿有点困惑以及女主的膀胱非常出彩略想吐槽以外……

  一次因为空间碎片导致太空灾难,讲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引领我在大银幕上让我看到了或许一辈子也无法看到的真实存在的场景!我很满意。

  因为剧情其实挺简单的不值得多说,不过看完影片我就又想推《星空清理者》了~因为本片的一情节十分像《星空清理者》中的一些段落~

  到不是说太空歌剧的不好,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复合事实的。恐怕这次事故少说要封锁人类的太空计划数年的时间啊……好在轨道比较低……要是高轨道恐怕数百年人类也上不了太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