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帝未死》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上帝未死》经典影评10篇

2018-03-17 21: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帝未死》经典影评10篇

  《上帝未死》是一部由哈洛德·科朗克执导,威利·罗伯逊 / 凯文·索伯 / 肖恩·哈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未死》影评(一):主线不甚精彩,支线倒有趣

  因有基督信仰,关于此类的影视作品 理应支持一下。于是早在复活节期间 便期待这部电影,只是身在大陆,寻找资源未果,直到近期 才拿来观摩一下。

  影片给人感觉琐碎,几条支线也是 生搬硬套关系。围绕“上帝死否”这条主线,果真无聊至极。倒是些许支线 别有一番趣味,还有音乐 也蛮动听悦耳!鉴于影片 人物关系 甚微,不妨分开解析点点...

  1. Josh 和 Prof. Radisson

  rof. Radisson 身为大学教授,他是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论者。近似强迫性地 要求学生们签署“God is dead "的声明;

  Josh作为一名基督徒,他并未向教授妥协,而是毅然接受证明”God's not dead "的挑战

  于是,三次辩论 一一到来。可在我看来,辩论实在狗血,或许压根 就没有辩论的必要

  随着剧情的发展,原来教授也是有故事的人哇!曾身为一个12岁的小男孩,眼睁睁地看着 母亲患癌离世,而祈求上帝未果,从此 他走向了无神论的阵营。

  (①.其母亲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②.韩影《密阳》 些许相似。)

  可悲的是,最终 Prof. Radisson 被 Josh 扳倒,还意外出车祸,更狗血的是竟然 直奔天堂!(您以为这是在拍 韩日偶像剧么?啊喂~)

  2. 阿伊莎 和 父亲(穆斯林)

  身为穆斯林的阿伊莎一家,他们信仰着伊斯兰教,阅读着《可兰经》,条条教规 使得穆斯林 禁忌太多。(特别是阿拉伯的女性,呵呵...)他们的世界 我们基督徒不懂,无神论者更不懂。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阿伊莎的信仰 从伊斯兰转向基督教。聆听着基督教的歌曲;阅读着《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这些显然 违背了伊斯兰的教义。虽然《古兰经》和《圣经》旧约 有千丝万缕联系;虽然都奉 亚伯拉罕/易卜拉欣 为先知;虽然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 统称为“亚伯拉罕诸教”。但伊斯兰教是不承认《圣经》新约的,更不相信 耶稣是上帝之子!

  于是,改信基督的阿伊莎 和 虔诚的穆斯林父亲 彻底决裂!

  3. 华裔学生 Martin 和 父亲

  影片开头特地说到“PRC”为何意,(艾玛~大姐,您这是在逗小伙伴玩的么?)只见 Martin 一脸傲娇地说:"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瞬间 一股自豪油然而生!/偷笑)

  中国本就是 崇尚无神论,不过并不是没有信仰,反而信仰 大大的有!诸如佛教、伊斯兰、道教、儒教、各种公、各种鬼,还有那拥有 浩浩荡荡 8000万信徒的 共产主义 ... ... 只是坚决不信 独一真神 耶和华罢了!

  身为中国人的Martin,在美帝这片神奇土地,在这短短的时光之中,不仅进入了上帝的怀抱,更打响了“上帝未死”的第一炮。

  于是,投入基督信仰的Martin 和 父亲之间会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看到了父亲 手握手机 在车旁凌乱中... ...

  (PS:“粤语儿” 和 “国语爹”,您这是闹哪般?!哦~对了,难道是 “隔壁老王”那个梗!/捶地大笑)

  4. Mina 和 Mark 竟然是兄妹!!!(这一线还是分开说吧)

  ⒈ Mina 和 prof. Radisson

  “这两人为何 能走到一起?”的疑问 久久荡漾在心头!Mina 是一名基督徒,Radisson 不仅是无神论,更对上帝抱有很大偏见。他们根本就不在同一频率,为何能连接在一起呢?

  于是,最终的分离 或许是彼此最好的结局

  ⒉ Mark 和 Amy

  这一对的两次谈话 着实笑喷了我,也许正是此处 呼应“喜剧”剧情吧!

  ①. Amy: 导航仪被偷了,我需要你指点方向。(电话交谈中...)

  Mark:日经指数刚刚开盘,并有一大单销售,还有预定了周五 巴黎左岸的行程

  ②. Mark:我被任命为合伙人。(一脸奸笑中...)

  Amy: 我得了癌症

  Mark:这不能等到明天再讲么?

  (这里我真不知该感叹啥了! 为 Amy 深深惋惜;为 Mark 极度悲哀...)

  好吧,虽然你年轻别致;虽然我上流富帅。但是仍要说:“Goodbye !”

  于是,分手 或许是 最佳选择

  ⒊ Mina、Mark 和 患病母亲

  这一家的身份也确实 令人匪夷所思。Mina 和 母亲是基督徒,为何Mark 会如此奇葩?对女友如此无情;对母亲如此冷漠

  不过 虽然母亲 身患老年痴呆症,但最后的谈话 依然那么清晰

  “有时,魔鬼允许人们无忧无虑生活,是因为它不希望人们敬拜神。你的罪像闹房,除此之外 都很美好舒适,而且貌似没有 任何必要离开大门是敞开的,有一天,时候将到,窄门关闭,为时已晚 ... ..."

  。。。 。。。

  最终,各人都有了 自己归宿

  只是祈求 众人 灵魂升华同时肉体不会受到 更多逼迫!

  :

  基督教可概括为 金光闪闪的一个字——信!!!

  祈求众人能 尊重彼此的信仰!

  您可以不懂,但请别逼迫!

  《上帝未死》影评(二):上帝好,上帝妙,上帝呱呱叫

  烂片,槽点无数,靠着各种煽情配乐、恐吓跟诱惑,就是想告诉你上帝顶呱呱。

  通片的主旋律无非就是:信上帝者得天下,得妹纸/男友;不信上帝的人?呵呵,惨死!! 而且死之前还是要convert to Christian 的!! Pain for a while now think of all the heaven.

  男主恶战折翼教授的三场辩论竟然让中国留学生信上帝了!! 还有频频死火的汽车就是上帝冥冥之中安排了教父去跟Mina吃午饭还有堵车在教授车祸现场?挖槽,可不可以不要这么脸谱化?台词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

  男主的主要论点有:

  1) 因为目前没有人能详尽解释世界是怎样"出现"的 + 目前有的科学家假设跟圣经里面描述地可以"无缝吻合"毫无PS痕迹 = 上帝创造了世界

  2) 达尔文在A处说进化不是突然的 + 生物进化理论人的出现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占比很小(可以理解为相对的"突然") = 达尔文说的话前后矛盾 = 达尔文说的话全部都是bullshit = 生物进化理论是bullshit = 上帝创造了人类

  3) 没有上帝 = 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社会不能没有道德伦理规范 = 上帝/基督是存在

  看完上面3条公式,彻底无语了吧?

  特别是第三条,中世纪跟近现代天主/基督教会跟传教士们做的各种恶事/坏事就不想提了...

  .S. 看片子时候想起高中时候一位同学,他就是基督教徒,而且是真的beilieve in God的那种,有一个晚自修下课之后在宿舍,他真的尝试让我们也相信上帝跟基督的存在(当时讨论重点貌似是基督的裹尸布什么的),然后他没能说服我们中的任一人,然后有一位同学拿着MP4过来share波多野结衣老师的新片,然后包括那位同学在内的所有人都围起来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想起,如果当时基督跟上帝在场,不知能不能抵挡波多老师的无码诱惑?Tell me, what would Jesus do?

  《上帝未死》影评(三):心有余力不足--评《上帝未死》

  故事在尾声有了高潮,但是角色与分叉线处理不够好,导演表达意思呼之欲出的,也就是要讲福音。但是缺乏深刻镜头,或者说,没有抓住感情和剧情共同发展,没办法把那种戏剧冲突的张力融入到当代传教思想中去,两者迸发的火花并不足够引起一种彻底的思考。次要角色本身故事的处理也是很模糊,当我看到中国留学生讲着瞥脚的粤语跟讲着国语的父亲对话的时候,一时觉得不靠谱起来。

  整体上而言,对比起国内这种少之又少的传教(卫道)题材,这片子已经很好了。所以四星是值得的。结尾呼应中心白色摇滚真的很好听

  《上帝未死》影评(四):片子何來錯

  這部片音樂很讚,難道不是么?反正我是感覺不錯的,每一首。當然,在不怎麼信耶穌的中國,我一開始就不覺得這片子會得到好評。要聲明的是,我不信基督的。沒有信仰,以為自己是個無神論者。很多人吐槽那劇情,主線和各條直線的關係之間都很微妙啊,因為信仰趕自己的女兒出門,出車禍,這些是本來就存在的現象,在電影中只是渲染點氣氛,感化下觀者心智,而沒必要一邊倒的認為片子在宣傳基督好人論。

  于我而言,只覺得片子在強調相信自己的信仰而已。因為世界那麼多人,大部分都不信的,都一樣的活著,要所有的人都相信基督,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感受你所感受的,思考你所思考的,他們的只是建議。

  《上帝未死》影评(五):辩论的艺术

  《上帝未死》

  电影尝试用两种方式来证明“上帝未死”,一是借助一名大学生与一名哲学教授的辩论,一是借助信徒、牧师经历来证明。也就是说一是通过理论,一则是通过实践。这样的构思很明显是相当了不起的。电影到底有没有实现这一构想呢?

  一、宗教意味着信仰(语言的艺术)

  因为辩论的部分更更多讨论的地方,所以这里先谈实践。当然里面设计了很多情节,这里我们着重来看两个部分。

  第一个是与正面人物牧师马丁有关的两件事。

  主人公惠勒,一个大一学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他选修哲学课。而教授却要学生在“上帝已死”下签名。他坚持不签,所以教授让他在课堂上证明“上帝未死”。他感到巨大压力,所以到教堂去,可是坐了很久,却没有感受到上帝的支持。这时神父马丁来了。问惠勒:“你需要帮忙吗?你在等人?”惠勒说:“是的,你可以这么说。看起来,在这一刻,祂好像出去了。”马丁回答:“好吧,那可能就是祂派遣我来的原因吧。”当我们需要上帝时,的确他不会现身。问题是如果有人出来帮助,那么这又为什么不能说是上帝的安排?所以,这很巧妙地回答了惠勒的问题,也回应了“无神论者”或者“心怀困惑的信徒”的问题。

  接着又是一件事,神父马丁自己跟朋友要去弗罗里达,但是很奇怪的,他的车无法启动;更奇怪的是,他电召来的租赁车,居然也无法启动。最后,当他再一次地要出发时,他同行的伙伴跟他有这样的谈话。马丁:“我为什么要带上我的手提箱呢?”朋友:“没带上,显示你缺少信心。哦,慈爱的天父,求祢让这辆车可以启动吧!阿门!”马丁疑惑道:“就这样?”朋友回答:“为什么,难道你有一个比‘主啊,求祢让这辆能跑’更好的祝福?”马丁:“没有。”朋友:“那么,就让我们试一下吧。”马丁回答“好”,但是他没有带上自己的行李,而是自己走向驾驶室。朋友反对:“不,不,……先把我们的行李放在后备箱。大卫,我们用我们的整个生活去实践信仰。现在,我要你显示你的信心。”结果当他们把行李放好,进入车中后,车子居然启动了。就是原来那辆车子。这个故事同样很有说服力,作为神父,马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不相信神的存在,而相信科学的存在:车子坏了,那么就得修理,不可能靠上帝。这是很具有现实性的一件事,神父都如此,何况其他人。问题是,他的朋友却让他明白了,其实一直宣称“因信称义”,却没有把信放在每时每刻,这样自然如马丁引用《圣经》教育惠勒一样: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上帝又如何帮助你?所以,这个案例,很明显又非常巧妙地以一种“逻辑循序”引导我们去思考:是我不相信上帝,所以上帝不存在(不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还是上帝不存在,所以我不相信上帝。而结论自然是:只要我时时刻刻相信上帝,上帝自然时时刻刻守护我。当然这也就指出了宗教的关键:信仰,信!

  第二个是反面人物成功投资人谢利的故事。涉及谢利和记者女友艾米的对话,以及他跟母亲的对话。当然这两次谈话得串起来分析

  艾米说自己得了癌症之后,谢利不仅没有任何安慰,反而提出立马提出要分手。以下是他们的谈话。

  谢利:“这不能等到明天(再讲)?”艾米很受打击,说:“什么?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我想你是爱我的。”谢利:“是的,但你改变了我们的约定。你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协议。”艾米:“你让这听起来像一个合同谈判。”谢利:“那么,你认为这是什么?”艾米:“我认为这是爱情。”谢利:“长大点吧,艾米。爱在英语语言是最被滥用的词。我们想要的一些东西的时候,会说这话,当我们需要一些东西,你也应该跟其他人一样感到内疚(为违背利益约定)才是。我们在一起挺有乐趣的。你是我狂热,年轻的女友,还有份别致的工作。我是你引导你进入上流社会、迷人、成功的男友。我们在一起,因为我们彼此在这关系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这很好,实际上,也挺让人满意的。不过,现在这些都已经结束了。”艾米:“我怎么没发现你是这样的人?”谢利:“因为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艾米:“你明白我可能会死吗?”谢利:“我只能说,对此我很遗憾。”

  谢利好不容易在妹妹的提醒后,看了一下母亲。然后,谢利就在角落里看着母亲,深有感慨地说:“在你的整个人生中,你一直祷告而且相信,从来没有做错任何事,在你却在这里。你是我所知的那个最好的人,而我是最差的。你有老年痴呆症,我的生活却是完美的。请向我解释。”没想到痴呆的母亲居然回答了他:“有时,魔鬼允许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因为它不希望人们转向神。你的罪像牢房,除此之外都很美好、舒适,而且似乎没有任何必要离开。大门是敞开的,有一天,时候将到,窄门猛一关闭,突然……为时已晚。你说你是谁?”

  的确,谢利代表的是没有信仰,或者说只谈“利益理性”,不谈“感情”的众多现代人。他们不需要宗教,不需要道德,不相信感情,只相信交易。他们活得很好,甚至还无灾无病。他们还害怕什么呢?其实,就如他自己总是强调的,每个人都得经历一些事。他自己难道可以不经历衰老、疾病,难道可以不面对“死亡”的恐惧。这时候,他就需要宗教的依赖了,可是一直是接近“魔鬼”的人,他有自信能够进入上帝的天堂吗?这两段对话,不仅让我们可以理解一些无法单独用上帝来说得圆的问题,因为还有魔鬼在作梗;还可以让我们理解上帝的门始终为我们而开,只是我们自己愚蠢地放弃。

  上面两部分的内容,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搜集起来的故事、对话或者神父讲的启示,有现实基础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其实,宗教和科学一样都有非常强大的“解释力”。理解这一点,就是我经常会因为“迷信”的问题和母亲争论。然后我发现,母亲代表的“迷信思想”,居然也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尽管在我们眼里是荒唐可笑的。所以,我们必须有一种理性,一种真正的理性:世界本来只有一个,但是信仰却有多,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信仰,而不是傻得要去说服对方。

  二、辩论的技巧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来辩论,那会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又想,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辩论?

  因为,光论题在概念上就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首先,自然的上帝、道德的上帝、还是人形的上帝。每个人本身就有一个上帝。其次,“未”,是时间定义。上帝是在时间中吗?按照宗教的说法,或者按照现代的语言表述,上帝不受时空的限制,他的本质更像是“光”。“死”,是性质定义,是“存在”的话,那么“精神死亡”?此外,“神”又是一个“宗教意义”的概念,不管是什么宗教,多神还是一神,人性化的神,是否存在?

  放下概念不说,辩论胜负是非的判决常常在于辩论的技术,而不在于辩论的观点本身。所以,庄子主张“辩无胜”,称: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而且,任何辩论,就是在两个观点系统中的“中间地带”进行,所以必须有“共同的语言”,当然真正“共同的语言”是很难存在的。不过我们在辩论时,都是尽量地在往这方面靠,尽量地寻找一种共同的语言来进行沟通。因为表述本身自然包含了立场与观念,所以我们现在看待两种观点的辩论,必须寻找其中共同的“辩论语言”,或者准确地说“辩论的技术”。

  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是因为辩论自然就陷入了一种对于技术的依赖,对于胜负的贪恋,而最终影响了真正客观的、公允的、合理的观念。我们现在来看其中的辩论。首先要提醒大家一点,我们必须尽量地保持中立,就是先舍弃我们原来的“有、无神论”的立场。我们只是观察其辩论技术。

  电影中的辩论有三个部分,发生在哲学教授雷迪森(下称R),和他的学生惠勒之间。雷迪森因为童年丧母而厌恶上帝,拒绝信仰宗教。惠勒(下称F)则是年轻、充满希望的学生,也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

  R一开始罗列了诸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伯特兰•罗素、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贝尔托•布莱希特、弗里德里希•尼采、安•兰德、乔治•桑塔耶拿、德谟克里特斯、狄德罗、戴维•休谟、约翰•穆勒、阿尔贝•加缪、理查德•道金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诺姆•乔姆斯基博士(Michel Foucault,Bertrand Russel, Ludwig Feuerbach,Bertolt Brecht, Friedrich Nietzsche,Ayn Rand, George Santayana, Democritus,Denis Diderot, David Hume, John Stuart Mill,Albert Camus, Richard Dawkins, Sigmund Freud,Noam Chomsky.)他们的共同之处:无神论者。接着,又指出:上帝死了。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但一个说明性的意义,不是说上帝已经死了。而是祂从来没有首先存在,只是超出了我们祖先能想像的到而已。祂在过去的时代是一个有用的童话,祂的烈怒被用来解释的瘟疫发生,和农作物歉收,疾病和灾害,我们现在所归诸于细菌和病毒、染色体疾病,和板块构造。总之,是科学和理性取代了迷信,这一切都变得更好。

  (苏评:这里很明显教授的辩论有漏洞,其实几乎所有的辩论都能够找到这样的“技术性”漏洞。罗列再多的科学家指出上帝已死也没有用,就像爱因斯坦反驳那一百个反对相对论的物理学家一样:如果能够推翻“相对论”一个就够了。当然,我们还是喜欢这样,就像动辄拿出“N个院士如何如何”之类的傻话一样。而另一个观点,则指出了现实,但是却是“基于信仰”的理论,因为在宗教信徒心中,依然可以用上帝的愤怒来解释灾难,因为人类的确也是越来越过分了,而现在的灾难也真不少。)

  雷迪森要求学生在“上帝已死”下签名,这样他就不用浪费时间在课堂上讨论涉及宗教的问题。其实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确保自己的学生都是无神论者。这应该也是现在很多科学家本身心里都有这样的共同企图,因为科学本来就是他们的信仰。但是有一个学生,名字叫惠顿的,拒绝了,惠顿是个虔诚的宗教信徒。所以,教授要让他在以后的课堂上提供证据,与其辩论。

  1、 第一辩:宇宙的最初(上帝还是宇宙大爆炸)

  H:无神论者说,没有人能证明上帝的存在。是的,他们是对的。但我是说:没有人能反驳上帝的存在。辩论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看现有的证据,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在判断上帝(是否存在)这件事上,由雷森迪教授担任检控官,而我作为辩护律师,而你们(指其他同学)都是陪审团。

  (苏评:开头是对的。因为这是理性的观点。空洞的争论,或者说不同的立场都很难说服对方,所以要讲究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证据)

  大多数宇宙学家都认同,我们的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称为宇宙大爆炸。那么,让我们来看看理论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芬•温伯格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描述。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们能肯定在他的描述中,没有任何信仰倾向。“起初发生了一个大爆炸,在最初3分钟里,形成了宇宙中98%的物质。”我们有一个已有2500年历史的宇宙。大多数科学家同意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个稳定状态的宇宙一直存在,没有起始,也没有结束。但《圣经》不同意此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勒梅特,他其实是一位有神论者。什么是有神论者?有神论者是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他说,整个宇宙横空出世,在万亿分之万亿分之万亿分之一秒,自虚无至不可思议的强烈闪光发出。这就是他对宇宙形成的回答。假如上帝确实如在《创世记1:3》中那样发出命令“要有光”,换句话说,宇宙的起源开始呈现。读《创世纪》后,确实是如上所述。在2500年间《圣经》始终是正确的,科学却曾发生谬误。

  ……(中间插入另一些人物事件,等于编剧省略其他的论据)

  (苏评:这里,惠顿的目的是借助两位科学家的相似论述,将“宇宙大爆炸”与“上帝说要有光,于是造出宇宙”等同,而这个开端正是“上帝所为”。而这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问题是,两者其实并不是一种同样的表述。尤其用语言来说,就好比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摇头,但是我们摇头意思是否定,而印度人摇头是表示肯定。“宇宙大爆炸”观点,只是至今科学界比较公认的一个宇宙起源观,但是并不是宇宙真正的起源就在于此。但是科学家的努力和方向就是一定需要有个“起点”,即使这个起点我们永远也跟不上。而这跟宗教的观点是不同的,《圣经》中强调上帝是“最初”,但是宗教信徒又为了避免回答“上帝从哪里来”的问题,所以指出上帝是一直存在的,本来存在的。所以其实宗教的观点就是没有“最初”。当然,这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一个结论。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本身理论的根基和目的就不同。所以,惠勒其实用的是一种“混淆概念”的方法。此外,惠勒指出宇宙有2500年历史,还强调这2500年来《圣经》一直是正确的。的确科学是在谬误中前进,但是《圣经》却没有多大的“前进”空间,难不成可以不断篡改。所以自然说不上“正确”。而2500年,中国有记载的历史都不只这么短时间了,何况人类的历史,宇宙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谬误。所以,惠勒这里用的是“强加观点”的方法。)

  所有这些都指向有一个上帝创造了它(宇宙)。你看,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从来没看到事物由无到有存在,但无神论者希望在这规则上做些小例外,即宇宙和其上的一切本就存在。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著作《上帝错觉》中,如此述说:“假如你告诉我,是上帝创造了宇宙。那么我就有权利问你,是谁创造了上帝?”道金斯的议题必须在“谁创造了一位上帝”中才有意义,这对于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不被创造的上帝”(苏注:自在永生,无生无死)来说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方程式中把上帝替换,我也有权利把道金斯先生的问题还给他,询问他:假如宇宙创造了你,那么谁创造了宇宙?你看,无论是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背负同样的问题。关于物质的起源,我希望你能领悟到,你没必要先把先天知识给扼杀掉,再去相信创造主背后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你根本不允许有上帝,你会很难找到一个可令人难以信服的另外解释:物质是如何产生的?

  (惠勒这里又巧妙地运用了于我前面提到的“自相矛盾”的手法。科学的无神论观,其实也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你既然相信一定有个起点,那么那个起点为什么就不能是上帝呢?”因为科学至今发现的理解的离真相依然很远,但是你相信有真理存在,为什么上帝就不能是那个真理呢?)

  R:好的,我能想像你对自己刚才说讲的很满意,我看到你在小心避免史蒂芬•霍金这个人,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还有他也不是一个有神论者,最近出来,提出“一个自我设计的宇宙”。(H:我没有回避,我只是没有……)你只是不知道这件事。嗯……好吧,让我们来看看霍金教授,这位剑桥大学的“卢卡斯”物理教授,占据了由艾萨克•牛顿爵士曾持有的头把教学椅,(他自然)不得不说一下宇宙的起源。那么,我引述下(他的说法):“因为万有引力等定律,宇宙可以并且可能从无到有,自发形成。自发创造可以解释为:宇宙中并非无物存在,这是宇宙存在以及我们存在的原因。这就没必要借助上帝来推动宇宙的运转。”("Because there's a law such as gravity, the universe can and will create itself from nothing. Spontaneous creation is the reason there is something instead of nothing. It's why the universe exists, why we exis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invoke God to set the universe in motion.")引述完毕。

  那么,你可以从来没有发现过他的论点,但他的观点依然存在。你怎么回答?

  (其实雷迪森所引述的霍金之言(可对比《大设计》),很明显,霍金也不过是学宗教信徒的方式,将“最初”的问题,理解为:宇宙是自然存在的,一直存在的。印度佛教相似地也认为“佛就是如来的意思,而如来就是本来如此,一直如此,永远如此”,中国道家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也是一样的。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一个问题:宗教信徒与科学信徒,用的辩论方法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信仰却是不同的。)

  H:在上节课,我被问了一个问题。当时我回答不出来,雷森迪教授指出:斯蒂芬•霍金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还写了本叫《大设计》的书。他在书里是这么说的:因为万有引力等定律,宇宙可以并会从无到有,自发形成。而说实话,当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反驳这一点。我的意思是,毕竟,霍金是一个天才。但是,教数学和哲学的兰•约翰教授(牛津大学教学)已经剖析过,那个简单的句子中不只存在一个,甚至二个、三个逻辑误区。而且这些都仅基于循环论证。霍金基本上是说,宇宙存在是因为宇宙需要存在,并且因为宇宙需要存在。因此,它自我创造。打个比方,如果我告诉你,我可以证明午餐肉是有史以来最好吃的食物,是因为在历史中,没有食物曾有过更好的味道。你可能会奇怪的看着我,并说我还没有证明过任何事。而你说这是对的。你说做的一切只是在重申原来的主张。而霍金声称,宇宙的自我创造,是因为它需要自我创造,然后提出关于它自我创造的原因、与自我创造的方式。我们不会立即承认他在做同样的事情,不过他确实是的。对此,兰作了进一步的剖析:“废话依然废话,即使是由著名科学家讲的,即使一般公众误认为这些是科学的结论。”

  (其实非专业,甚至专业的语言学家、逻辑学家都很容易在具体的表述中出现谬误。因为我们毕竟是人,而且是成长、生活在世俗世界的人。短时间的科学语言锻炼很难与潜移默化的非科学表述相对抗。而且这只是霍金的表述,其实霍金的观点同样是经历了一番论证。当然,我们前面也谈到了,这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霍金的结论,其实与宗教的回避“最初”的方式是一样的。)

  R:这太目中无人了。你是不是想说,你一个大一新生想说斯蒂芬•霍金是错误的?

  (苏评:这就是辩论中,所谓的“诉诸权威”。在没有反驳余地的时候,搬出权威来。)

  H:不是我说,是兰•约翰说的。一位数学和哲学教授,他发现霍金教授的推理是错误的,我同意他的逻辑论点。但如果你不能忍受不同意霍金的思想,那么我建议你翻到他书的第5页,在书上,他坚持“哲学已死”,如果你如此确信霍金教授绝无错误和哲学真的已死。那么好,这门课程其实也真的没必要了。

  (苏评:这里,惠勒倒是高明了,他利用了“自相矛盾”这一最有效的辩论利器。不过,具体地说,这里其实又是在“偷换概念”,因为霍金所言的“哲学”并非一般的哲学,他指出的是“传统哲学”落后于“物理学的发展”。但是其实牛顿在他的书名《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已经包含了这种作为物理学家、数学家夺取“传统哲学”地位的野心。)

  按照电影的编排,这里很明显雷迪森输了。当然,这并是无神论输了,而是雷迪森的辩论输了。而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一开始这就是两种对宇宙不同理解的信仰,必然导致的结论。

  2、第二辩:生命的来源(神创论与进化论)

  H:女士们,先生们的陪审团,在过去的150年间,达尔文主义一直在说:在解释人的存在时,上帝是不必要的,而进化论可取代上帝。但进化论只是告诉你生命拥有后发生了什么。那么,生物是从何而来?其实,达尔文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假设是闪电刚好击中了,一些合适的化学物。好极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产生了。但它只是没有那么简单。(达尔文清楚地阐述了,物种的来源,是演变而来。虽然他没有指出最早的物种,但是现在科学家已经沿着他的方向,找到个最初:单细胞生命。而惠勒所言的生命诞生过程也被实验室所证明。)你看,达尔文声称,所有生物的祖先都来自那一个单一的,简单的生物体,再经过长时间的变异,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复杂的生命体。这些都是他沉思后的学说。达尔文所说的名言:“Natura non facit saltum。”(拉丁文)意思是“自然界并不进行突变式发展”。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史特博•李指出:你能想像这样一幅场景,科学家们把整个38亿年历史浓缩为一天,即24小时。至最后90秒时,开始闪现大多数主要现有动物形状、动物群的身影。并不是达尔文预测的缓慢而稳定的(进化),几乎是在瞬间。(这里的论据很明显就有问题。以高度浓缩的时间表达来当作现实时间,然后把演变当突变,这样来反对达尔文,很明显是相当荒谬的。就好像说,人一辈子几十年,对于我们而言是很漫长的,这就是我们的全部人生。但是我们又经常用弹指一挥来强调时间过得快。几十年也可以用弹指一挥来表达,难不成这就说我们的生命真的短到弹指一挥。所以这里其实还是用“偷换概念”。)因此,“自然界并不进行突变式发展”变成了“自然界产生一个巨大的飞跃”。那么,有神论者如何解释这突如其来,开天辟地出现的新生物信息?神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创世纪1:21)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神看着是好的。(创世纪:)换言之,创造发生了,因为神说有就有,命立就立,甚至在我们看来似乎是盲目的、无目标的过程。其实从开始到结束,真的是神在控制。

  很明显,电影为了展示三局两胜,甚至完胜。不说在场的大一学生看起来都非常轻易就接受了惠勒的观点。我所知道的,美国高中的科学普及程度应该不至于这样差吧。而作为大学哲学教授,就算再差劲,也不至于毫无反驳的余地吧。是的,他没有对此作出任何反驳,而是听了之后,另起一个反驳。

  3、第三辩:神爱世人?

  R:谎言,谎言,和更多的谎言。(H:这容易忽视掉,到底你真的是不知道?还是你不想去知道?)答案应在那里,狂热的信徒所必备的装备。只有你打开圣经,读圣经,那么你才会明白。这些都是那个勇敢、年轻的大一新生所说。“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约伯记12章2节)。约伯另外还告诉我们什么?“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伯14:1)“飞去如影,不能存留”(伯14:2后半节)“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伯14:12)“等到天没有了”(伯14:12前半节)好吧,至少他得到了那部分权利。(惠勒:你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一个岁大的(男孩)看到他那身患癌症,即将死去的母亲。很自然的为了母亲的生命向上帝乞求。他向那个虚幻的。在天上的阿爸父许愿。包括永远爱祂、敬拜祂。只要祂饶过她。(惠勒:有时候,答案是否定的。)告诉我,有一天,你失去你所爱的人,你会怎么样?她在相信那谎言中死去。她以为死了以后,在那里会有(上帝)爱她。甚至在被祂扼杀生命时,她还是怎么想的。一个允许这事发生的上帝,根本不值得去相信。这就是为什么,惠顿,你会发现。最坚定的无神论者曾经都是基督徒,但我们对此却都视而不见。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真实情况。你看,莎士比亚说得对,“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很明显这又是编剧在搞鬼了,这个所谓的哲学教授,居然“诉诸同情”了。因为他论证的愚蠢,居然是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我求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他背弃了我,所以我不相信他。这本来就是不合乎逻辑的辩论:因为我们同样不能说,医学治疗不了癌症,所以我就不相信医学了。)

  H:罪恶,现在,据说“罪恶”是无神论者攻击基督教信仰最有力的武器。不过,确实也是如此。毕竟,存在罪恶牵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是全善、上帝是全能的,怎么会允许罪恶存在?在其核心的答案是非常简单的:“自由意志”。上帝允许罪恶产生,是因为“自由意志”。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神容忍罪恶在这个世界上是暂时的,有这样一天,那些真正选择爱祂的,将与祂一同住在天堂,摆脱罪恶的轧制,从而具有良性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上帝对罪恶的态度,就是有一天摧毁它。

  (有意思的是,这里惠勒居然不直接反驳。却转移了另一个问题,一个本来就没有问题的问题。上帝并不容许罪恶,因为按照《圣经》,上帝曾经用大洪水来惩罚恶人。而且也将在未来以末日大审判来裁决恶人。论证并没有意义。很明显这是在“回避问题”“避重就轻”。因为如果说上帝是仁慈的,是爱世人的,那么最少应该让他的信徒远离灾难。

  )

  R:真好,太方便了。有一天,我将摆脱在世界上所有的罪恶。但在那之前,你只需要处理所有的战争,和大屠杀,海啸,贫困,饥饿,艾滋病,美好的生活。接下来,他通过道德的绝对性来教育我们。

  (这里,教授的观点倒清醒点了,他指出许多灾难并非只针对恶人所为,那说明什么?这本来是最好的反对仁慈的上帝存在的依据。因为仁慈就不会这样做。比如非洲挨饿的儿童,他们能够有什么罪过。注意基督教可没有什么上一代罪这一代受罚的观点!但是,很奇怪地,他自己居然转入到另一个问题去:道德的绝对性。很明显这是编剧必须尽快把话题转移到目的地去。)

  H:但是,为什么不呢?雷森迪教授,谁显然是一个无神论者,不相信道德的绝对性,但他的核心教学大纲说,他计划在最后一周对我们进行考试。现在,我敢说,如果我设法为了得到一个“A”,在考试中作弊,他就会突然用上基督徒的语调强调说:“欺骗是错误的。”我应该知道这点,然而,他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我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帮助我成功,那么,为什么我不应该执行呢?对于基督徒来说,道德的标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一条直线,最终直接向上帝(负责)。

  R:哦,所以你说,我们需要一个上帝是具有道德性的,一个无神论具有道德是不可能的。

  (同上,这里反驳也算是清醒的。因为惠勒的大漏洞就在于,不相信上帝,也可以有道德。就像中国几千年,靠儒家道德约束。)

  H:不是的,但没有上帝,道德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我的意思是,甚至不存在,道德行为的标准对于基督徒来说,说谎,欺骗,偷窃。拿我举例,我偷拿了并非我自己赚取学分等级是被禁止的,它是盗窃的一种形式。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的名言所说:“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可以任意妄为。”虽可妄为,但毫无意义。如果雷森迪教授是正确的,那么所有一切,我们所有的奋斗,我们的辩论,无论我们在这里决定了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死亡,比金鱼也好不了那里去。这是荒谬的。

  R:所以,毕竟你的讨论,你所说的这一切无非归结为:选择相信或不相信。(这里教授又一次犯大错误了。他根本就没有反驳:既然没有宗教,也可以有道德。甚至没有道德,即便道德沦丧我们还有法律。人在生活中生活本来就不可能任意妄为,那会受社会遗弃的。同样的,没有上帝和天堂,难道人类就没有奋斗的人生意义?这也一样是荒唐的。所以,这里又是编剧尽量转移到自己目的地上去。)

  H:对的,那些就是我想说的,那些我想说的也曾发生过,你我位置之间的唯一区别:就是你拿走他们的选择。你要求他们选择的标题就是:"我不相信。”

  R:是的,因为我想释放他们。因为宗教就像是……它就像一记父母遗传给他们孩子的病毒,而基督教就是那最糟糕的病毒。趁我们软弱、生病、无助时,它慢慢地潜入我们的生命。

  H:因此,宗教就是像一种疾病?

  R:是.是的,它感染了一切。它是理性的敌人。

  H:理性?教授,你在很久以前就没理性了。你在这儿上的不是哲学课。它甚至也不是无神论课。你所教的是反神论课。这还不够,你自己不相信。你还能让我们一起跟你不相信。你为什么不承认事实?

  R:你只是让他们陷入你的原始迷信中。

  H:我要的是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是上帝想要的(赐自由意志原因)。

  R:你不知道我有多享受你将要的失败。

  H:哦,但谁才是你真正希望失败的对像,教授?我还是神?你恨上帝?这甚至都不是一个问题。好了,你为什么恨上帝?

  R:这是荒谬的。

  H:你为什么恨上帝?请回答这个问题。你已经看到了科学的论据。科学都在支持祂的存在。你知道事情的真相。那么,你为什么恨祂?为什么?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教授。你为什么恨上帝?

  R:因为祂把我身边的一切都夺走了。是的,我恨上帝。我对祂只有恨。

  H:你怎么能恨一个人,如果他们不存在?已经证明不了什么。也许不是。他们可以去选择。是上帝已死?还是上帝未死?上帝未死。(因为教授犯了傻,自己都忘记逻辑,只剩下个人情感。人非草木,所以一旦在辩论中涉及情感就糟糕了。而那些大智者往往也因为过于自负,性格上更容易陷入“愤怒”引发的非理性。所以一句“恨”,其实就等于自己表明自己承认上帝的存在。所以洋说最后惠勒的论证又一次借助“自相矛盾”,胜利了。问题只是,编剧把曾经有的一次好辩论,勉强地放进去。专业的辩论不会傻到如此的。至于最后,一群大学生就因为这样的辩论而全部站起来宣称“上帝未死”,说实在的,我大一时也可能这样。问题就是我们缺乏逻辑思考,只相信那种气氛和感觉。)

  《上帝未死》影评(六):上帝未死,因为祂还活着

  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是超越人思想的局限,从永远到永远的。说上帝未死,就等于在说上帝还活着,尽管看不见,摸不到,碰不着。为什么要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如果祂存在,我们会怎么样?如果祂不存在,我们会怎么样?为什么会有基督徒存在,为什么基督徒一定要传福音,为什么基督徒要按照圣经的标准而生活,为什么基督徒在这个可以自由犯罪的世界仍然坚持上帝的真理?很多人说,基督徒也常常犯罪,是的,基督徒也有软弱,但是如果基督徒不犯罪,人们崇拜的很可能是基督徒而非基督本身,影片中男主角在面对前女友时想要逃避,面对教授时会有紧张,但是能使他站在台上与教授辩论的力量,不是自不量力,而是相信他所坚持的是绝对的真理,若不是真理,没必要犯学术自杀,没必要得罪女友,没必要自毁前程,男主角如果不是傻瓜,那么就一定疯了,但是幸好,他既不傻也不疯,只是他做了很多人不会做的事,只是他希望哲学系的学生们不要只单单听从教授而没有自己的想法(自由意志)但是我们有时可以为了成绩,为了分数,为了人际关系而出卖自己,这些代表我们的价值,影片中说到,灰姑娘情结,人人都想努力地证明自己,以此好让别人认可我们的价值,或许当你身边人人都相信上帝时,上帝就或许没有那么讨厌,只是我们身边鲜有人提到上帝,不了解,不知道,也未曾尝试了解,所以,对于信仰,我们呲之以鼻,也为此我们错过了祝福,错过了机会,错过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经历,那就是,上帝还活着,上帝依然爱我们,以我们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爱,等待我们回头

  《上帝未死》影评(七):我们的“自由意志”与信仰

  上帝未死1 —— 似乎影片里过度放大了站在基督教对立面的人们的自大、狂妄、无情、及其他反面的状态,但生活中如果当真遇到类似那些不慈悲不良善不谦卑的人应该在带着短暂的包容和尊重后很快就会回避接触了,压根不想去深究了解对方有无宗教信仰。不过我也不可否认这世上存在一部分才华横溢智商卓尔的人们,能够巧妙机智地展现出自己卓越的理性从而为自己人性中的不美好开脱,以至于我们更需要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影片里也有让我哭出来的一幕,穆斯林女孩因为自己的基督信仰被父亲赶出家门,哭的点倒不是感动于她对自己信仰的坚定,而是原来信仰不同,真的会引发“罪恶”,而这些罪恶包括战争、背叛、误解、抛弃等所有让我们的“爱”受伤的事情。他的父亲曾对他说:“女儿,我知道你蒙着面巾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不容易,那是一个你看得见却触不到的世界。可我要求你做你该做的事情,都是因为我爱你。”我无法理解,因为爱她,你应当尊重她以及经过她自己的“自由意志”判断后选择的信仰,让她在信仰里找到属于她自己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而不要掐着她的脖子把她推出家门,无论她选择了什么信仰,这都不是重要的,而是你说过你爱她,就不应该以爱之名架空了她对信仰的自由。

  《上帝未死》影评(八):Gods not dead.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 然后可以说是充满惊喜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但是看了豆瓣的影评真的很让自己失望。 我不知道我的这篇文章会有多少人知道 会有多少人看到 但是我还是不能压制自己心中的不甘 我还是想写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出身一个普通的家庭。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从小到大至少我了解的世界里 就没有太多关于超现实的东西。 对于宗教只是被大人们零零散散的迷信一词简单带过。 没有过真正的了解。

  但是我相信的是

  无论你是一个和等教育层次的人 无论你是一个何等迷信的人。

  这个世界的逻辑 是客观的。 当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字表达同一的事物的时候。你没有办法去否决他。

  当你说你自己是一个无神论的人的时候。 你表明的不是神不存在。

  而是 我不相信神的存在。

  所以 在一个无神论生活中宗会显得自己很突兀。

  后来留学国外。

  虽然现在仅仅在国外两年。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每一个认真看到这的朋友。

  电影里面的教会 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教会

  电影里的基督徒 不仅仅是我接触到的基督徒 更是我在这和我一起学习 充斥着积极向上的基督徒。

  而且自己接触的更多是华人基督徒

  他们不是被美化 不是只存在这部电影里的。

  在国外的两年 我已接触教会快一年半了。

  教会不是强求你去相信 或是强求你祷告 强求你颂诗

  我接触的就是大家互相帮助 人人互爱的教会。

  团契里基督徒会定期举行爱宴邀请非基督徒的朋友参加。

  聆听诗歌和祷告 然后一起欢乐的吃饭

  会有福音班和不是基督徒的朋友相互探讨神的存在。

  新的朋友走走停停 也许下次活动就没有了身影 但是他们总会笑着说

  神自有他的安排。

  我没有多么想说明这部电影有多么的经典。

  我很不喜欢作为结尾教授的死亡。

  他不是想说明不信基督的人最后会得到恶报

  如果你身边有基督徒 他会告诉你 他想表明的是基督教所表达的宗旨

  爱。

  无论你之前有多么痛恨宗教 痛恨信仰 痛恨耶稣

  只要你愿意心口如一的承认耶稣 你就可以成为基督徒。

  我想表明的是。

  1 这部电影里的基督徒很真实。

  2 我们同样有一个选择。

  你当然可以选择不相信神。

  但是作为选择之后 我们都有自己的道路。

  你要坚定自己的道路 无论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

  正如电影所指出的 最坚定的无神论者往往出自基督徒

  最坚定的基督徒 往往是以前最不相信神的人。

  但是没有人能抹杀我们的权利。

  3 藉着第二条。 我忍不住想向每一个在我之前吐槽这部电影的人发起一个挑战。

  你们是那个敢于坚守自己信念 反驳教授的人吗?

  你们是那个为了坚定自己信念, 敢于走上讲台 面对八十个看你笑话的人来坚信你自己的理念吗!

  你们敢于挑战这部电影里面 男主大学生所列出的的文献,你们所谓的鬼话连篇嘛!

  都不曾了解 又如何能如此轻视这部电影的细节。

  最后我再次申明

  我不是一个基督徒

  我也同样 不是一个

  Atheist.

  《上帝未死》影评(九):我与上帝的二三事

  第一次正式的礼拜是在新泽西,探望一个朋友,居住在新泽西的乡下。的确是花园州,森林美丽的不似人间。小镇居民互相探访都要开车,可是教堂却在周末提供普通话,粤语,英语,儿童四个礼拜堂。可见当地教会之兴盛。里面牧师讲解圣经教义精妙,的确引人入胜。

  趁着这股劲头,回到国内也参加了由旅居中国的美国人搞的宗教小圈子。然后我们发现从这里就隐含一股原教旨主义的狂热。具体来说就是对教义相违背的,比如进化论发起攻击。而且是从科学的手段来反对科学。比如提出大量论证来驳斥进化论。就如同本片的内容一样,我一看第一段就知道要扯进化论了,果然从头扯到尾。这么多年了,说法竟然完全没变化。

  在当年我就对此不以为然。作为理工男,自然知道科学与宗教的根本不同在于科学是可以,敢于,并且热衷于证伪的。你把上帝放到一个证明题里面,用于和你痛恨的科学打擂台,这不是亵渎是什么?就如同影片里面同学最终以“教授恨上帝”来证明上帝未死,因为你没法恨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我也不得不说因为“你们恨进化论”,祈求上帝的帮助把罪人们都送上天堂看来是不行的,就只好拿起科学的武器来反科学了。

  须知道人类几千年啊,科学权威可是从来没有停止被推翻过,近代牛顿经典物理学,不到百年就被现代物理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也不断被量子物理所推翻。科学就是不停地否定先知而得到的,所以宗教要用科学最拿手的东西来攻击科学,我觉得是无力的。

  比如相对论吧,许多年前就宗教就质疑相对论,比如眼睛这么复杂的器官是怎么可能进化来的? 然后相对论立即就可以推出特例,比如某些鱼类的眼部有上千种退化的无用的器官,可见进化尝试的多样性。你也许要质疑多样性,进化论可以推出蜻蜓,同样差不多大小的几百类蜻蜓,眼睛由人一样的一双,到每边 48,000只独立的眼睛,都是进化的选择。

  这种口水仗毫无意义。我想到了后来说道相对论,就不该由一个哲学教授来和同学唱对板了,应该找生物系的老师来辩论了...

  而对此片,我本来以为过程应该是一种对青年学生充满鼓励的一种探索,却没想到还是成为邪恶的教授被正义的青年导师打败的结局。更何况教授的刻画专横,好色而又刻薄。 对伊斯兰教的刻画也是暴力的

  最后教授因为车祸而死,巨大的痛苦下,牧师要求他忏悔。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就是为了要他在死前再接受主。我其实还是比较同情教授的,他一生忍受了巨大的痛苦,最后的救赎却在其一无所有的时候,最痛苦的时候才到来。真心为他祈祷,能够真正获得救赎。

  这大概也是为何魔鬼的牢房为何那么吸引的缘故吧。人生啊,不就是生活在如雾如电的幻影里面而不能自拔么?而清醒的痛苦又是如此难以忍受..

  对于我来说,没有选择国内的教会或者天主教,太政治了

  对于原教旨主义的基督教我也是在说不上兴趣,因为我实在懒得去辨别科学的真伪

  但是相信主耶稣基督, 不为这虚幻的荣华,而是当你走到尽头的时候,一切幻灭, 如教授般面对那巨大而无助的痛苦....

  《上帝未死》影评(十):《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观后感

  .《上帝未死》(God’s not Dead) 是2014年美国Pure Flix Entertainment电影公司出品(http://pureflix.com/)的福音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位大学一年级新生乔什·惠顿(Shane Harper)在选修的哲学课上遭遇无神论教授。并在上课第一天被要求签署“上帝已死”(God’s Dead)的声明书。所有学生都签署了“上帝已死”的声明书,唯有乔什因为是敬虔的基督徒,在考虑自己的信仰立场和可能失去这门选修课的挣扎之后,终于在教授分发的声明书上写下了“God’s Not Dead”的原则,并坚称不愿意为课程能够及格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原则。

  教授非常生气,告诉乔什他必须为这个声明自我辩护,并且威胁假如乔什不能说服教授这位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将失去这门功课,甚至失去自己的学业。乔什的女朋友和非常生气,认为乔什是自己找麻烦,和乔什分手了。

  乔什非常难过,但在短暂的痛苦后,他来到教堂寻求牧师的意见。牧师让乔什读马太福音10:32,“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在牧师的鼓励下,乔什借来了好几本护教的书,开始苦读起来。

  教授面对乔什的辩论,也拿出了无神论很多言论来进行反驳,最后乔什还是勇敢地面对教授的批驳,勇敢地为上帝辩护。教授最终拿出著名无神论科学家“霍普斯奥金”来反对上帝的存在,乔什在圣灵的带领下,拿出“奥金”自己的言论“无神论已死”来反对教授的立场。在这样用足功夫的状况下,所有同学都站起来,表示站在乔什的立场,坚持认为“上帝未死”。

  最后的结尾颇为令人震撼,教授在一次突然的事故中被撞,临终前遇到乔什的牧师为他祷告,教授在临终前也透露自己的家人也有信主的事实,并背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一篇经文,表示了悔改的意愿。

  整部电影总得来说是一部反映美国大学信仰见证的福音,其中还有一位伊斯兰教学生皈依基督教但是被家长赶出家门的插曲。假如这部电影如实地反映了美国校园的实际信仰生活,那么基督徒的确更应当护教并警醒祷告,无论在职场还是校园,魔鬼和我们都在争夺人的灵魂。

  电影唯一的bug 是乔什假如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怎么会找一位不信的女朋友呢?假如乔什宁愿放弃学业都要为上帝的存在而辩护,怎么会找一位觉得这样做很傻的女朋友?

  遗憾的是没有想起来乔什在为上帝辩护的时候所看的几本书,在网上找了一些,都觉得不是很正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