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思刀理》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心思刀理》经典观后感集

2018-03-18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思刀理》经典观后感集

  《心思刀理》是一部由何思思执导,徐浩峰 / 许晴 / 春夏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思刀理》观后感(一):每一个时代,都是理想破灭的时代

  贾木许的《鬼狗杀手》里,男主角是一位深居简出不苟言笑的杀手。每日任务完成后回到自己贫乏的小屋中,拿起珍藏的《菊与刀》,信受奉仰,敬如神灵。因为有一份精神信仰,生命已是外物。 “菊与刀”中的‘ 刀 ’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追溯其渊源,最早是受佛教、神道、以及孔孟之道——儒家影响,于二战之时盛行,二战之后因经济兴起而逐渐没落。理想付诸一时,终败给现实万物兴衰自有自己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常驻于世,精神信仰亦是如此。最美好的事物存在过就够了,现世即有现世的福分。 但因其存在过,失去后就会发生本能恐惧。 徐浩峰说:“中国文人的恐惧是礼崩乐坏,儒家文化便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的。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因年轻身份低微和晚生了几年,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周朝庙堂级别的礼乐。”因恐其败落,故逐渐兴起儒说,其礼数章法是一路问过来的,并未曾真正经历过。 恐惧是新生力量。 看徐导的片子表面是看他对民国时期生活气息与武馆文化的描述,背后却是对礼乐崩坏的惋惜与隐隐的恐慌。这样看来,孔子和徐导在做着同一件事:孔子在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徐导用拍电影的方式“救赎”市井,且都是用“一路问来”的方式追寻根源殊途同归。 从《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到即将上映的《刀背藏身》,每一步都是导演“救赎”众生的“兵器”。冷兵器是外壳,人情礼法是内核:《倭寇的踪迹》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背景下,一把有着真实历史背景的战刀从军营流落到江湖后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道德制高点的英雄情结里成全了他人,却在成全后后悔了自己的决定。“后悔”二字当然不是英雄所为,于是要“体面”的给自己台阶,挽救这个“错误”;《箭士柳白猿》里,导演意通过柳白猿这个人物去寻找国人逝去的容貌和名分;《师父》中,导演向我们展示民国时武林内“规矩”的面子和里子。这一次次具有实验性的“新”武侠没有江湖侠义、飞檐走壁取而代之的是近乎真实的武打场景冷静利落,点到为止。如同影片中惯有的阴冷色调,冷兵器下的琅琅声响。徐导用着自己的节奏,徐徐地把观众带入真实的武林,仿佛在劝诫世人清醒,原来我们曾经如此体面与高贵。 如此想来,内心的恐惧便释然一些。 这三部曲亦如一把刀,一画开天。 开宗立派必受阻碍,但有阻碍才会让人心安。“一切春风得意皆是不祥之兆。”所以当前几部作品受到观众冷遇时,我似乎看到了导演手拿诸葛扇,一副寓意深刻的坏笑。这笑中似乎还有必胜的远瞻:没有对手啊...既然没有对手过招,那就只能自己和自己过招。于是三部作品后,导演美学系统逐渐成立,观众逐渐对徐氏新武侠有所感知。《刀背藏身》应运而生。 曾经有人采访导演,最想拍的是什么题材。导演意蕴深长地说:战争。虽然《刀背藏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但是却是徐导第一次在战争背景下的一次尝试。1933年,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期间“长城大刀术”屡显奇功。《刀背藏身》讲的即是长城大刀术背后的故事。 长城大刀术源于尚云祥先生在宋哲元的二九大刀队所教的形意刀法。旧时刀法不轻易外传,演员进组前必先磕头拜师,以表礼节,亦是传承;每个演员需提前数月进组锻炼体能与武术刀法,培养其气韵。而拍摄时所涉及的具体套路都是拍摄前现场教授,因为其气质对了动作自然水到渠成;更可贵的是,每一招数,徐导都会对演员细腻讲解内外机理,而不是简单的传授行动。 所以在《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中,春夏称自己逐渐在训练过程中去除浮躁,回归宁静;许晴可以独自撑起一整夜的打戏:“仿佛身体里有另一个生命体”。 所以我也更加期待小说中,青青“安静得让人发怵的双眼”和元姑甘烈醇厚的“力上刀尖”。 徐导在用剧中人的精神雕刻剧中的故事。而这份精雕细琢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信仰。刀背藏身之意,就是在进攻之时,刀刃面向自己,刀背面向敌人。刀刃与自己成一定角度,待机会来时,刀背转向刀刃,方可进攻。 刀背为自己的“退路”,人有退路,才不会狗急跳墙,失了身份。 人本应是高贵的。 每一个时代,都是理想破灭的时代。但有破才会有立。刀与星辰已不在,我们无力回天,只求存泯于心。庆幸有徐导这样的人。让我们记得,自己的祖先怎样的活过,我们应该怎样的活着。 “可惜,我生于七十年代,那时的夜空还有星星银河如一团乱棉絮,闪闪发光。忽然有一天,头顶上就变得单调,能看到月亮已是不错”——徐浩峰 《刀与星辰》

  《心思刀理》观后感(二):侠世界的一种新(心)意——观《心思刀理——电影<刀背藏身>武术纪实》有感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很多观众是因为观看了2015年的《师父》,才去追寻影子源头——《箭士柳白猿》和《倭寇的踪迹》、才去了解徐浩峰导演。的确,15年的《师父》就像是武侠片中开辟天地的“新现实主义武侠”一般,不同于胡金铨的空灵,张彻的侠义,徐克的浪漫,王家卫的情仇和李安的出世,《师父》讲求的是把中国的武术内涵融入到现实中的一招一式当中。别具美感的徐氏武侠从此进入观众的视线,很多人从《师父》开始成为“徐迷”。而从徐浩峰导演的新片《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电影<刀背藏身>武术纪实》中可以看出,他将这一态度更为确凿地落实了下去。

  ·“刀”中自有二三式,非舞台化的武术呈现

  纪录片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个场景,演员自己挑选完不同的道具刀后,徐浩峰导演找来武术指导,根据具体的刀来让演员学习相应的招式,这可能是对中国武术最好的尊重方式了。曾几何时,我们痴迷于金庸先生创造出来的一招一式,牢记降龙十八掌中的飞龙在天和亢龙有悔,而现在,这种多样性又重新出现在了《刀背藏身》这部电影当中。也许,抛弃了一些炫目之后,得到的是更为纯粹震撼

  ·自有人识“背”影来,精致巧妙细节安排

  看完纪录片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重新认识了“刀”这一兵器。长城大刀因为制作工艺的低劣,只能使用刀刃一侧进行杀伤,而刀背是防守反击中“守”的重要执行部分。除了刀背,片中洗、隔、挑、刺、抹,劈、崩、钻、炮、横,冲、挂、带、撤、转,引、挫、捋、掏、压等招式令人拍案叫绝,直想上手分辨一番。

  ·万人如海一身“藏”,中国武侠“避”文化的集大成者

  纪录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徐浩峰导演对于中国武术、尤其是民国时期武术的理解——“藏”。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身体基因就决定了中国武术不靠蛮力取胜,而取巧夺之势,以四两拨千斤八卦太极思想为支点。“藏”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武术的内核——回避打击力,从而借力打力。无论是纪录片中老者挣脱六人擒拿的方式,还是习武之人讲求的身有龙凤平衡,都体现着阴阳相间、虚实结合的思想,这可能更贴近于武侠本来的样子

  ·自缘“身”在最高层,新武林世界的别样风采

  演员的排演、招式的堆积、日复一日练习,所有的一切造就了一个新的武侠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以往见到的花哨的武功,而是更加写实、隽永。也许,在徐浩峰导演的真挚要求下,在演员无替身的实战体验中,我们能够如徐浩峰导演所想,尽情享受他所提供的一种新的武侠的审美趣味

  《心思刀理》观后感(三):来,这次让导演徐浩峰教你玩刀

  他身高180以上,看起来有点微胖。略长的头发,加上一副眼镜。显得他更加文质彬彬,说起话来和风细雨。光看脸你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看起来风度翩翩的文化人对武学中的一招一式会研究得那么透彻,而且自己做出来的动作也是有板有眼。原来,徐浩峰的武侠不只是在书本上,也不只是在电影里。

  在徐浩峰的这部《刀背藏身》上映之前,所长有幸看到这部名为《心思刀理》的武术纪实纪录片。在这里,你会看到一个武侠背后的徐浩峰,一个工作中的徐浩峰,一个导演徐浩峰的日常。

  《心思刀理》观后感(四):从《刀背藏身》武术纪实片看见习武之人该有的模样

  当《刀背藏身》剧组拍完最后一场戏,全组杀青之后,徐浩峰导演更新了自己的博客,一篇《今日杀青 春夏和傲月》掩饰不住导演对春夏和张傲月的夸赞。

  徐导说:“我的预计,夏日赤上身着装的张傲月等不来黄昏杀青,会在下午三点前冻死。不料傲月活了下来,在关机宴上畅饮白酒,还向全组献了舞,精彩绝伦。”他还说:“生活中的春夏,是高手特征。”话里话外无外乎都是对两位主演的赞美之词。

  在一个悠然自得的下午,有幸看到了《刀背藏身》的武术纪实片《心思刀理》。一直未曾关注过演员拍戏时候姿态,也甚少去各种片场探班,即便机会多多,也都无缘去与见见银幕背后演员的模样。这一次看到了,感觉这纪实片比亲自到现场看到的更为真实。

  渐渐喜欢徐浩峰导演是在《箭士柳白猿》和《师父》之后,深深觉得他是一个不俗的导演,早些年年轻的时候喜欢王家卫导演,现在年纪渐长反而更喜欢徐浩峰。作为一个姑娘,的确不太懂得武术刀法,但却屡次沉浸在徐浩峰的武林世界中无法自拔。

  熟识春夏是在香港看过的那部《踏血寻梅》,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年轻女演员的魅力和力量,未曾料到这个长相身材都不算出众女孩居然有着惊人的爆发力和感染力。因此,在看《心思刀理》中不施粉黛的春夏日常的样子的时候,反而内心安宁,但是每一次看到她出拳或者出刀,都好似隔着银幕便感受到了她巨大能量,对,就是这么神奇

  片中徐浩峰导演亲自指导每一位演员的刀法和姿态,首先是张傲月,高挑的身材加上一张冷峻的脸,仿若天生就是一个武林中人。曾记得徐浩峰导演说过,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确,在看张傲月的时候,从前到后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他动作的变化,直到最后真正要上场时候,他的刀法居然跟片中的天气一样带有凛冽味道,就在徐浩峰导演的指导下,相信他在完成刀法练习的同时也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最后融入到了真正的武林之中。

  后来是春夏。徐浩峰导演在博客的文章中讲述了他训练演员的办法。他说每当想要难为演员的时候,用春夏来举例的话,他都会说“春夏不愧是春夏啊!”他说导演就是利用人自尊心来展开工作。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尊心极重的春夏。即便在片场能看到春夏强压住的怒火,可被导演三言两语的夸赞还是激发了这个小姑娘内心永不言弃的信念,也因此能够看到春夏很轻易的就完成了一整套动作,不逊于专业的武打演员。这归功于导演的教导有方,也无法抹杀春夏对自己要求高的执念原因

  原来以为演员在银幕上出现的动作戏,除却专业的武打演员之外,其余的不过是随便比划罢了。因为看到了《心思刀理》这部96分钟的纪实片,才发觉演戏其实是比生活更加真实的行为,我们能看到平常人一般的演员,也能够看到这群演员跟平常人一样在努力。受伤的事就不说了,只期待正片《刀背藏身》上映之时看到演员们娴熟演技,那么这些背后的苦功也算是终究没有白费。

  徐浩峰导演在博客中最后说到了六年前拍《倭寇的踪迹》时被演员们问到,武林高手该是什么样子?徐导回复了一番不算短的话,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习武之人就是张傲月和春夏的样子。

  《心思刀理》观后感(五):《心思刀理》:让徐浩峰硬派武侠走近万千观众

  武侠片是中国国粹,是华语电影人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提起专注于这类影片的导演,徐浩峰一定是绕不开的名字。相比李连杰、程小东式的空中飞人、脚不沾地,洪金宝、甄子丹式的力憾千军,招招致命,徐浩峰却成功之路走出了第三条道路,被坊间称为徐氏硬派武侠。

  不用威亚,不吊钢丝,不置蹦床,一招一式都追求力度得当,一拳一脚都力求真实可信,展示出徐浩峰对中华武术的深入理想,而并非天马行空随意乱编。而且,徐浩峰本身就是一名出色学者与小说家,他的电影,总是能体现出厚重的时代感与仪式感,故事也不落俗套,足够跌宕。

  徐浩峰的武侠片,并不是简单地安排几场打戏,让观众看得爽就完事。他希望通过动作片,展示出武术的内涵,人性东西。这样的作品,才会有更长久生命力,才会令观众产生更为强烈共鸣

  国庆节当天,第54届金马奖公布了入围名单。由徐浩峰导演的《刀背藏身》获得了最佳新演员、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动作设计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四项提名。两年之前,《师父》就拿下了最佳动作设计奖项,此次,一贯亲力亲为的徐浩峰,显然又成了最大热门

  就在当天,讲述《刀背藏身》幕后创作、训练与拍摄的纪录片《心思刀理》,也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

  其实,徐浩峰导演就像这部电影的片名——刀背藏身。他非常内敛平和,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很难想像他发火的样子,但站到监视器后面,他的气场却足以让所有人集中精神,不然就难以跟上他的思维。而拿起家伙亲身做示范时,他的话又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

  在各种武器中,徐浩峰对刀有特别的偏爱,他的影评集取名《刀与星辰》,执导的三部电影中,《倭寇的遗迹》和《师父》,都以刀为最重要的武器。而在《刀背藏身》中,他将视角对准了著名的1933长城抗战,将近现代历史与武侠情怀融合了起来。

  演员开拍之前,都要进行严格训练,这是动作片的惯例,但在如今这个小鲜肉片酬疯涨的年代,你敢让演员花三五个月训练,再花三五个月拍摄吗,这还不得把剧组拖跨啊。 但徐浩峰就敢。

  刀锋用来进攻,刀背用于防守,这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点出了影片的主题。而形意刀、八卦掌、居合道等正宗武学,在这些原本没有武术基础的演员那里,都得到了比较精准的诠释,导演的指导功夫可见一斑。

  徐浩峰从来不用流量明星。每次训练,都是他在给演员讲武术课,讲刀法原理,做原理性示范。之前,宋洋是他的御用男一号。《师父》请到的柏林影帝廖凡,算是最大牌的一位了。而《刀背藏身》中的男一号,将由年轻的张傲月担任。

  秀气的面庞,186的修长身材,多年舞蹈训练的基础,无疑都是张傲月的优势。而徐浩峰对他的要求自然最严格,辅导也最耐心。两人一起挥刀练习,徐导气喘吁吁做讲解的镜头,无疑体现了一位前辈对后来人的扶持与期望。而张傲月的悟性也是非常之好,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足以看出平日的高度自律。

  耿乐、黄觉和李光洁等实力明星倾情加盟,甘当绿叶,既是出于他们对这部动作电影的热爱,更是因为他们对导演的个人魅力的欣赏。

  影片还有两位香港功夫巨星陈观泰和熊欣欣加盟,这两位见证了香港武侠电影七、八、九十年代起起落落的巨星,也对导演的水平相当肯定。徐浩峰为陈老爷子设计的以一敌六打戏,无疑让人怀念起了当年邵氏辉煌时代的陈观泰,而熊欣欣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武指和导演,这两人之间的沟通,想必一定会擦出不少火花。

  徐浩峰镜头之下的女性,总是带着万种风情,让她们的妩媚妖娆与江湖的残酷冷血形成鲜明反差,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箭士柳白猿》中的名伶月牙红,《倭寇的踪迹》中的异域歌女赛兰,《师父》中的津门佳丽赵国卉,无不用她们的美丽与果敢震撼着观众。而在《刀背藏身》中,徐浩峰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让女性体现美了,他要让他们也直接参与到武打之中。

  如此一来,全无武术基础的女主角许晴和春夏等人,就要承担很重的打戏。而且,徐浩峰是不允许使用替身的,所有镜头都需要演员自己来完成。如何针对女性的身体与性格特点,设计出与男演员有所不同,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唯美与飘逸,且不能给人以舞蹈感觉的动作戏,无疑是非常考验导功力的事情。

  在前期训练中,徐浩峰不仅亲自上阵,手把手地辅导几位女星,还邀请了于承慧的女弟子崔鲁艺等于为她们做一对一指导,毕竟女性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方便。试想一下,几位身材姣好,气质高雅的女性,在影片中挥起大刀,场面一定也是非常美丽与震撼的。

  当然,出于保密的需要,纪录片并没有透露出太多电影本身的细节。但从中日双方的群斗激战戏来看,相比之前几部作品,《刀背藏身》显然格局更大,场面升级,投资加码,片方打造武侠大片的决心相当明显。而沉寂了若干年的这一类型,也确实需要一部风格鲜明的佳作,来提振士气,唤起观众了。

  《心思刀理》观后感(六):念念不忘,武林犹在

  武林中有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功夫的念念不忘,一定会有被人回应的一天,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延续这个精神,这是武术界流传的传承精神。《心思刀理——电影<刀背藏身>武术纪实》,就是把武术的刀法和刀理传承下来的这样一部珍贵的纪录片,里面全面地记录了徐浩峰给演员们和武行讲授的理论和实战,每一招一式都是徐浩峰亲自上阵,其苦心和匠心,实为难得。

  徐浩峰年少时期因其二姥爷李仲轩的引导而进入武侠世界,得以了解中国内家拳的秘奥和民国武林的真实风貌。李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徐浩峰的第一本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就是对李仲轩的口述实录,详实记录了鲜为外人所知的形意拳,之后徐浩峰又出版了《大成若缺》,记录了八卦掌、八卦拳的传承人王建中的八卦拳理。而后徐浩峰因为拍摄电影《师父》,出了一本武术纪实《坐看重围》,详述了《师父》电影中的武打设计,这几部作品都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了形意、八卦等拳法和拳理,以及棍、刀、箭、枪等武器的技法。到了今年徐浩峰导演的新作《刀背藏身》,徐浩峰第一次以影像的形式,将刀法和刀理全部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得以看到徐浩峰作为一名时代记录者、武术传承人的匠心。老辈的武行人传技不传理,即只教拳技,不说拳理。而徐浩峰在纪录片里给演员和武行讲授的,是刀法和刀理,意为记录,实为传承。

  “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藏身处”,这是徐浩峰小说《刀背藏身》扉页的一句话,也是《刀背藏身》剧组人心默念的一句话。武侠小说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童话,天马行空飞檐走壁刀枪棍棒样样精通,而徐浩峰建立的自己的一套去童话的武侠。他讲求实战,每一套拳法刀法,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从祖师爷那里继承下来的,都是经过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打磨与锤炼,锻造出来的如利刃般的重器。在这部电影里,徐浩峰也融入了国内外多种武术元素,如形意刀、双手剑、格斗、居合道等,不仅是一场观赏盛宴,也是武术传承的重要一次变革。

  徐浩峰在兵器的选择和使用上是基于对真实武学的兵器做了大量的研究而设计。纪录片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曾想表达的意图,他拍的不是拳脚电影,而是兵器电影,《刀背藏身》是关于1933年中日长城抗战中出现的长城刀的来源,跟他之前电影有序列上的映照,把历史背景都浓缩在一件兵器上。徐浩峰导演在这部电影里借用此系统地阐释中国刀法与日本刀法有何不同,以及中国武术独有的训练,旨在带给人新鲜的审美。

  “刀背藏身”中的“藏”,讲的就是在实战中,人的身体不跟刀在一条直线上,与刀背错开,这样才能保护自己。这部电影里面请来了许晴、春夏、李光洁、耿乐、熊欣欣等明星,他们都提前进组由徐浩峰导演亲自教授动作。他在影片里给大家展示了如教学片一样的中国刀法的各种用途。纪录片里的春夏说通过拍摄这部电影,她找到了自己的藏身之处,耿乐说,通过这部电影,他体会到了导演的用心,也明白了究竟何为“藏”,许晴在片中展示了她最具柔情与侠骨的一面,能战能藏,亦梦亦幻,导演说是她给电影带来了最好的表演和最好的武侠,许晴则说,她做到了,这是她心中的武侠。李光洁在跟随导演学习刀法与刀理的过程中,被中国武术的博大与智慧所深深折服。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徐浩峰导演的言传身教下对中国武术的有了深入的思考,它看似内敛,却充满变化,看似平静,却势如破竹,看似传统,却精妙科学。

  徐浩峰策略性地在自己的电影里建构中国几千年被异邦争相学习和借鉴的优良传统,他要传承的,不仅仅是武术,兵器,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徐浩峰的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的传承人,因此徐浩峰也是形意拳一门的直系传人,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片中的形意刀也是依此发展而来,徐浩峰导演还请来了与他是师兄弟关系的直系形意刀传人亲身传授刀法,演员也都拜师学艺。而双手剑是戚家军入朝抗倭所传,也请来了于承惠的传人亲自教学,这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武术,在徐浩峰的手中,幻化出一种独特的如哲学亦如科学一般的心法心得,让人回味无穷。

  中国武人阶层的辉煌是1890年到二十世纪50年代,正是民国初年的这段时间,改变了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刀背藏身》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历史大变革之际,外部与内部的碰撞,武与士的较量,都根植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中。而徐浩峰在作品中要完成的,就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试图建构起在民国失落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结构。从他的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窥见端倪,他精心编排武术动作,还原真实武林,一方面希望展示二十世纪最辉煌的一段民国武林,一方面是想进一步构建逝去的武林体系,传承那些失落的秘法心得。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并非主流文化,大量细节不见于文字,而修炼的心得体会更依赖于个人体验,这些都非口传不可。口传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大秘密,即使儒家文化,自东汉至唐朝,也是主要依赖家族进行传承,即为世家门阀。而后儒家文化的大规模普及,也正是大量传统消亡之时。在每次巨大的社会变迁中,都会有大量文化传统花叶飘零,湮没失传。文化断层,于今为甚,徐浩峰因缘际会,得蒙亲炙,于是,就有了我们能看见的记录。“一个老人过世了,很多东西都没了,中国文化有时候就出在一个人身上,有时候没见过这个人,后代也没有人继承下去,也就没了。”徐浩峰如是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位匠人,用心用力地来把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来留住那即将逝去的武林,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武林还在。

  《心思刀理》观后感(七):阴阳相成——《心思刀理》与《刀背藏身》

  阴阳相成——《心思刀理》与《刀背藏身》

  “使刀时不能和身体在一条线上,与刀背错开。人的身体藏在刀后,等待着防御与反击。”

  每次电影拍摄完成后,将片中的武术整理成集是徐浩峰的习惯。这段简单的叙述是徐浩峰导演在纪录片《心思刀理》临近尾声时,对大刀术的用法解释。诚然,《心思刀理》有别于一般的电影纪录片,它的大部分时间聚焦于徐浩峰对演员的武术指导上,穿插着演员们对刀术的理解。但影片宗旨绝不在于教人砍杀或舞刀弄剑,它的内核延展远超于普通武侠电影。而这部纪录片与正片也如阴阳两极:阴如《心思刀理》,将徐浩峰的武术理念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娓娓道来;阳如《刀背藏身》,正面地展现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两者融合一体,相辅相成的展现着徐导以武入禅的个人美学表达。

  片中对刀术的理念的讲解可被笔者如此总结:别于日本居合道猛劈猛砍,中国刀术的核心不在于进攻也不在于防守,而在于静观其变。大刀术的一招一式都建立在别人进攻时的随机应变。进攻与防守是一体的:看似刀背藏身防御,在对方进攻时,通过刀面借力或改变对方进攻方向,或压制对方锋芒。等待时机,以刀刃借助身体发力,一击克敌,并无绝对的进攻或防守。与我们日常想象和理解的武斗必须大开大合,拼尽全力的经验不同。这刚柔并济一体的方式承载着徐导对中国文化尤其道家的深刻理解。道家中的阴阳相辅相成,刚柔共存,一直是只可意会,难以细述的理念,在纪录片中,被以一种直观方式呈现在了银幕上。而这种理念也延伸到了拳术上——发力绝不力绷一点,身体一半放松,一半发力;呼吸不再是内部器官的躁动,身体的曲张与律动便是呼吸。这种带有某种阴阳调和的理念便是徐浩峰的武侠电影的独特之处。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攻与防,动与静,均为一体,是为阴阳。

  徐浩峰作为中国当代的电影作者,一直自成一峰,他倾尽匠心地将心中的武林努力呈现给观众。有别于传统以来的喜剧武打片,或以《卧虎藏龙》为代表的“飞檐走壁”式的传统武侠片,对武术有着深刻现实理解的他,以对“真实”的高度要求与和自身理解,解构着中国的武侠电影。从幕后拍摄时的不使用特效,威亚和替身,到为每一种兵器设计招式的细节,徐浩峰亲自上阵为演员讲解一招一式的来龙去脉,这种对“真实”的追求被身体力行的展现在《心思刀理》中。而阴阳的概念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韬光养晦,内敛的生存哲学有关。

  如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所说“我是做豆腐的,我只卖豆腐。”大部分优秀的创作者在创作生涯中一直在描绘着同一朵花朵,徐浩峰亦然,他饱含着一贯对描述武林与侠义的着迷,为我们描绘出一道现实与传说结合的图景。正如耿乐所说的“武侠便是中国的童话。”春夏也在拍摄过程中坦言“逃脱先前的浮躁,重新去面对习武之人的心态。”许晴从一个柔弱女性的身份迸发出自身最大的潜能,以实拍方式、用着切身之痛去领悟武术一招一式的现实逻辑。演员的陈述更为我们增加了期待。

  若说前作《师父》带着某种后现代的方式解构了传统的民国武馆,那么这次取材于33年长城抗战的《刀背藏身》,使我们将更加期待徐导如何在深沉的历史长流中,将内心中的“道”与“侠义”包裹在滚滚狼烟中,拨开云雾以武入世。

  《心思刀理》观后感(八):还是出书吧

  1,都知道我是徐浩峰的迷弟,这个不用说了。理论上来说我应该给这个纪录片打一个高分,毕竟满足粉丝心理,但实际想来大可不必。徐浩峰说出这个纪录片就省了出书,但在我看来还是出书的好,一个是徐先生的文字较之影像更为灵动,二来徐先生自己在博客和散笔中三番五次的说电影的魅力在于说不清道不明,很多东西说明白了就没意思了,这第二点也是和第一点相辅相成。如同影视界那个著名的老梗,剪辑师到了现场之后反而会丧失了剪辑的灵性,换成观众,保持电影的神秘感,使它更有魅力。所以这部纪录片其实是多余的。未曾想过徐先生会犯这样的“错误”,或者是爱自己的片子心切,或者正如当年形容张彻所说的“权臣不善谋己”,张彻如是,我如是,徐先生亦如是。

  2,演员演一出戏,学几个招式动作,竟然也是要上香拜祖师爷的。演一出戏,学一手能耐,这买卖划得来啊。但是形意拳拜师的仪式,连头都不磕几个,跑那合十鞠躬?呵呵,戏子毕竟是戏子,东西真传给你们也是瞎了。许晴真棒,一张嘴就让人知道她是个傻逼,毫不伪饰,鼓掌。

  3,徐先生秀了一波书法,张胡李三人之后,还有多少人能在电影里面秀自己的手书?我没统计过,但是想来不多,是时候学书法了,为自己。

  4,从之前《刀背藏身》的“放弃署名权”事件就已经嗅到了不详的气息,预告片也并不似想象中的惊喜,而这部纪录片更是冗长的令人乏味,不是真爱铁粉恐怕很难坚持看得下来。但怎么说呢,徐浩峰的电影出一部我看一部,徐皓峰的书出一本我读一本,就靠他之前攒下来的老本,够足吃我一辈子的,:)。

  《心思刀理》观后感(九):演个电影而已嘛,他非把演员练成武林高手

  最早知道徐浩峰,是几年前在购书网站上凑单,误打误撞买了一本《刀与星辰》。也没听过作者,只看介绍是一本考据电影文化的集子,应该会感兴趣。

  谁知书到手,看了两页便深深着迷,读得停不下来。通宵翻完一遍,满心的酣畅淋漓和醍醐灌顶,徐老师一夜间成了我迄今的精神偶像。

  当时还不知道徐浩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只看书,可以感受出他对武侠一脉的陶醉和精研。

▲《一代宗师》

  200多页,将近一半都围绕各色武打电影和武侠文化,从《英雄》的“两种动作感觉碰撞”,到《十面埋伏》的飞刀和竹林,从《卧虎藏龙》的“正宗武当剑”,到还珠楼主和剑仙奇幻片。

  除了评论单部电影,还广涉武侠文化起源、武侠电影史、日本刀剑片、东西方拳理、李小龙现象,旁征博引,典故繁多,背后的博大学问,令人叹为观止。

  他常有针砭影市乱象的观点,在《武打片的瓶颈》一文中写道:

当今的武打片失之于强调美感,许多武打设计都是追求一个舞蹈化的动作美……而有的时候,一个真实拔刀动作的力度,给人的震撼,可能强过一场群舞的效果。▲《倭寇的踪迹》拍了"真实的拔刀"

  我第一次读到,就深感一针见血,认同之极。

  特效发达的年代,武侠片越来越趋于奇观化,离地万里的轻飘飘对招,取代了老一辈电影人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年轻偶像往往档期太满,意志太薄,不下工夫磨练身架,凭着威亚和后期加工,硬充武林大侠,炫是够炫,也糟蹋了武术的格调。以至于近几年动作明星后继无人,一批四五十岁的老打星被重新捧红,当起了票房救世主。

  当年看书时,料不到徐浩峰会当导演,接连拍出《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和《师父》,亲自坐到导演椅上,把书中的想法贯彻实行。

▲《箭士柳白猿》

  想起他在《武打片的瓶颈》中还有一句:

尊重实感——从真实的武术里开掘出新的动态,是补救美感之法。

  先理论后实践,有说有做,徐老师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令人佩服。短短几年,徐氏武侠开宗立派,成了个热门话题。

  我们常见的多数武侠片,本质上不过是用古装和武功包装的打斗片。武术被当做一种暴力道具存在,缺乏性格和腔调,更无法容纳文化内涵,只是打个好看痛快。

  而徐氏武侠片,回避肤浅的娱乐,经常跟热闹背道而驰。去除心法口诀,少用快速剪辑,大全景长镜头,摒弃各种特技手段,更对替身不屑一顾。

▲徐浩峰的镜头风格

  拳理刀理高度吻合现实,讲得一丝不苟,打斗招式门道齐全,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本没有武术根基的演员,上了大银幕切切实实化作高手,腰马合一气场慑人。

  三部电影先后问世,跟我们观念中的商业武侠片大不相同。特立独行的气质,震动了动作影坛。

  徐浩峰把看热闹的外行跟看门道的内行做了糅合,原本玄奇的武术内幕,被撕开一个口子,让普通观众也一探究竟。从不明觉厉的仰视,走向抬脚入门的平视。

  正因为他镜头下的武术,被去神话化,没什么神奇,才反而显出另一种神奇,这是徐氏武侠片的魅力。

▲《师父》窄巷激战

  两年前,《师父》形状不同、寒光四射的各色冷兵器,在一条窄巷中过关式缠斗,看得人心惊肉跳,拿下金马奖最佳动作指导。

  电影热映之际,徐浩峰出版一本《坐看重围》,详细讲述片中的武打设计。于我来说,当然又是一气呵成的通宵读物。

  但反复读了几遍,还是留下遗憾:文字毕竟只是文字,能解一部分惑,也带来隔靴搔痒的不适,比如讲八斩刀如何迎敌,书里写得花样翻飞,但刀光剑影幻化在脑海中,总是模模糊糊。

  当时就想,如果能看到拍摄的幕后花絮,该多么满足过瘾啊。

▲《师父》廖凡使八斩刀

  也许是读到了我的心思,今年要上映的徐浩峰新片《刀背藏身》,提前出了一部详实的幕后纪录片《心思刀理》。

  电影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依然是徐浩峰钟爱的民国武林,把抗日战争中的长城会战搬上银幕,挖掘“长城刀法”的玄秘。

  刀背藏身,以刀背迎敌,以藏住身体,是实战战术,概括出徐氏武侠片的精粹,既有神秘意境,不乏实用主义。

  《心思刀理》片长96分钟,有九成以上篇幅,都在展示徐浩峰手把手指导演员习武,这跟我看过的任何电影幕后花絮,都截然不同。

  影迷都有经验,动作片的片头字幕,常可见“导演”和“动作导演”的分列。

  许多香港名导,都聘请专门的动作导演编排武戏,比如徐克与程小东、熊欣欣的合作,叶伟信与甄子丹、洪金宝的搭配。术业有专攻,一流导演在动作设计的细节上往往心力不足,需要专家助拳。

  但徐浩峰在《武打片的瓶颈》也写过:

对动作的理解,即是一种世界观,他人替代不得。从电影导演的创作本质上而言,对动作的理解,是导演艺术最重要的一环,此环节给了别人,导演的艺术变崩溃了。

  因此徐浩峰导演的电影,永远是他亲自担任武术指导,亲自设计每一个招式环节,这是他电影中浓郁的作者气质的来源。

  也因此,他的文戏和武戏不是脱节的,不是很多商业片那样,讲一阵故事,打一会儿架,那样生硬的交替刺激。

  他的文戏可能暗含不亚于武戏的生死交锋,而武戏也在推动情节叙述,阐明角色性格,或有催化缘浅情深的功能,密不可分,作用你中我有。

  除了营造对抗氛围,他的武戏也是在做学问,一招一式,都有源头和典故,从实战功能出发设计,不只图个刺激。

  《心思刀理》的细节太丰富,看着看着,往往忘记了是在看电影拍摄花絮,像极了正儿八经的格斗教学片。

  徐浩峰身材发福,挺着大肚子,身手却矫健有力,纹丝不乱。

  演员张傲月和黄觉形容他:平时温文尔雅懒洋洋,一旦手握兵器,顿时杀气弥漫。

  这是他身上文人和武者气质的高度统一,这气质也贯穿在他的电影中。

  徐浩峰随手示范拳理刀理,口中附带详细的要领讲解,把兵器力学和人体结构解剖地清清楚楚:

  这里要用杠杆,那里如何格挡,这里要借腰腹之力不要拼手劲,那里应该先诱发对方本能,顺着自然反应走……林林总总,全是干货,每看完一段,都让人有出门找人比划的冲动。

  他还喜欢拿足球、乒乓球、铅球的原理来讲解,记得在《刀与星辰》里,他赞赏过张艺谋用体育运动思路来设计动作,如今自己照搬此思路教徒弟,真是让粉丝会心一笑。

  纪录片里,也可以看出徐浩峰艺术家的童心。每次发一个杀招,或抖一个典故,他都会像搞成功恶作剧的小孩一样,忍不住呵呵发笑,笑声里有童真和豪迈之气。

  套招失手打到了演员,他立刻捂住对方的脸,连声道歉,神情犹如刚犯了错的顽童,也是可爱至极。

  参演《刀背藏身》的老牌武打巨星陈观泰说:徐导演拍的东西,跟我以前的动作片是两个概念,把武术的内涵发挥出来了。

  著名武指熊欣欣也说:他是从现实中习武之人的心态和动态,来反映他对武侠电影的看法。

  两位不愧是动作电影的泰斗,都一言切中要害。徐氏武侠有武林的实感,不是泛泛地架空出一个暴力世界。

  当下电影圈充斥了太多的马马虎虎,观众也理所当然觉得看电影不必当真,但徐浩峰坚持用治学的态度来拍武侠片。

  他的电影,去掉虚构的情节人物,就是非常严谨的武术科普纪录片。

  许多人觉得,严谨是吃力不讨好,因为观众不懂分辨。这就是低估了观众,徐浩峰证明,哪怕武技写实到超出了观众的知识范畴,他们还是能从直觉上感受出专业的。

  记得当年在影院看《师父》,耿良辰打擂台时,后排有人轻声评价:打得真有技巧。那观众不大可能练过咏春,但人家看出了高手的势,这势就是徐氏武侠片的质地。

  在《心思刀理》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更多的是一对对传授武功中的师徒。

  徐浩峰指导演员,不只是设计动作,让他们照做到一模一样,而是让演员产生对武术的理解力。

  动作尽可以模仿得天衣无缝,但高手的势,必须从这种理解力中生发出来,需要演员慢慢参透,渗透到表演功架中。

  很多动作片,演员动作漂亮潇洒,但就是不像高手,在于他们只练了体能拉了韧带,却没有这份理解力,理解力是武术指导设计不出来的。

  徐浩峰的御用演员宋洋,与他合作过前述的三部电影。有朋友在青年影展见到宋洋,说他眉宇间便有练家子之气。这一定是长期训练和领悟出来的,所以他后天习武,却有媲美职业武术家的发挥。

  徐浩峰说过:导演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完成,而不是照单作货。

  正是这“自我完成”,让他的电影有了区别于庸常百家的奇异况味,也让参演他的电影成了一种特殊可贵的磨砺。

  《刀背藏身》的女主演春夏说:她和演员们每天早起站桩,慢慢进入了那种习武的状态。看《心思刀理》她在镜头前的神色,已隐约有高手之韵。

  看完《心思刀理》,觉得这是一部招羡的纪录片。春夏、张傲月、黄觉、耿乐何其幸运,演这一部的收获,抵得上别人演好多部动作片。

  对于影迷,也期待能从一部《刀背藏身》看出许多门道乐趣,抵过看许多部别的武侠片。

  《心思刀理》观后感(十):《心思刀理》:走进精品力作,解读《刀背藏身》

  《心思刀理》是一部专门讲述徐浩峰新片《刀背藏身》如何诞生的纪录电影。尽管片子很写实,但这部纪录片却不失知识性、欣赏性,乃至趣味性。

  特别钟爱武术的影迷、粉丝、观众,能从《心思刀理》中感受到徐浩峰电影的武术理念,以及徐浩峰新动作、功夫、武侠电影中一招一式的来历和考究。这种颇具科普性质的演示,既是专业、资深影迷的福利,对普通影迷理解剧情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视觉控则会因为徐浩峰新作《刀背藏身》中的动作戏份“无替身、无威亚、无特效”的百分百写实的真功夫而备感惊喜。在是个电影都炫特效,玩CG的年代,徐浩峰导演却奉行实打实的“纯手工”制作,匠心与诚意可窥一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深究与执着,徐浩峰酿造的新功夫、动作电影,才得以在华语电影中自成一派。

  如果是娱乐八卦爱好者,《心思刀理》亦能提供有效的吸睛细节。比如,女主角许晴拒用替身,完全亲自上阵,以一敌十,以寡敌众。用实力和敬业狠狠打脸“公主病”一说。

  《心思刀理》就像是一篇阅读理解,主题则是关于《刀背藏身》的点点滴滴。答题正确率的高低,则取决于对该片细节了解的多少和深浅。

  《心思刀理》予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徐浩峰太认真了,认真的有些苛刻、可怕。但联想到徐浩峰之前的力作《倭寇的踪迹》《师父》《箭士柳白猿》,就不难理解,徐导之所以如此认真、严苛,完全是出于对观众的负责和尊重。不忽悠,不糊弄,不儿戏,在电影市场日渐浮躁、赚快钱的当下,徐浩峰还在坚持自己的武术执念、艺术理念,不得不让人心生感佩。而这,无疑也提升了我对《刀背藏身》的期待值。

  《心思刀理》记录下的徐导,是一个和善、温润的学者型导演。面对首次担任大电影男一号的张傲月,徐浩峰展示出了强大的耐心,和极致的认真。反反复复手把手教张傲月如何使刀,如何运力,如何走步。一次又一次反复演练的耐心里,一句又一句口干舌燥的讲述分析中,都浸润着徐浩峰导演的诚心和真意。实战与理念相结合,解说与演示同步走,《心思刀理》记录下的徐浩峰,既严肃认真,又风趣幽默。

  徐浩峰作品好,人品也很赞,这在《心思刀理》的细琐记录中,就可以略知一二。虽然是影片的导演,尽管有着该片的最大话语权,但徐浩峰在拍片过程中全程谦虚。对新人张傲月严要求,但当张傲月提出些许质疑时,徐浩峰也善于与年轻人积极沟通与交流。对陈观泰、熊欣欣这样的老戏骨,徐浩峰的点滴言行都透着尊重与敬意。

  徐浩峰不但亲自披挂上阵为演员说戏、示戏,还请来多名形意刀、双手剑、居合道、格斗等的专业教练、师傅,进行详细指导解读,贴身示范,从而让《刀背藏身》中的一招一式,一花一叶都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依托,为后盾。

  或许正是受到了徐浩峰导演专业、严肃、认真、苛刻等品质的感染,一众演员才会在拍摄和学习的过程里,表现的甚为给力。作为《刀背藏身》里最大牌的演员,许晴认真起来连自己都怕。一场与十数名敌手的大战,许晴亲自上阵,虽然最后打到力竭,效果却是杠杠的。金马影后春夏从早前的迟疑,到后来的融入,以及拍摄过程里的虚心好学,勤奋努力,完全也是拜徐浩峰导演的艺术魅力所赐。而耿乐、黄觉、李光洁等实力派偶像型男,训练的更加努力与卖力。他们不仅在片场向徐浩峰学习、领教、切磋,回家后也不忘加班、练习,认真态度让人感佩。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刀背藏身》这躺优质列车,正在车头徐浩峰的带领下,步步精心地走近观众视野。

  眼下,中国电影迎来了史上最好的时机,市场也因此空前繁荣。但问题也不该被忽视。鱼龙混杂下,赚快钱者比比皆是。部分导演不尽责,一些演员无实力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尽管浮躁之风劲吹,但始终有人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者拒绝黑。就好像导演徐浩峰,拍电影如同做刺绣,一针一线都颇为考究。精功之下必出精品,《倭寇的踪迹》《师父》《箭士柳白猿》如此。看了《心思刀理》后深深觉得,已经揽获第四十一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的《刀背藏身》必将亦如此。

  刀背藏身原本是一种练武之人的自我保护之术。但看了《心思刀理》对《刀背藏身》的拆解和解读,以及导演徐浩峰的现场纪事,本人对刀背藏身又有了新的理解。无论导演徐浩峰,还是演员许晴、春夏、耿乐、李光洁、黄觉,都堪称刀背藏身的高手。只有在有新作品、新角色的时候,徐导以及许晴、耿乐等一众演员,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平时,他们很善于自我保护,拒绝过度曝光,始终保持低调。实力说话、作品说话、角色说话,真正的电影人,当如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