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有楼万事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有楼万事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23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有楼万事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有楼万事足》是一部由岑应执导,张秀文 / 吴业坤主演的一部真人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一):每一个被房价逼疯的中国人,都该看看这部片子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

  有一种东西,中国人谈之色变:

  房!价!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二):房子代表了很多事

  5个故事不同人的经历,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去过香港,街上人很多,又很窄。香港的楼价代表着人们的生存压力爱情事业幸福指数,自身的智商水平学习能力

  在一个人资源密集的地方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房价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排名你的能力,你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它的大小也可以被他压榨着苟活。

  房价这么高某些时候会受到经济影响,很多人想着等它跌倒可接受范围,但有些人通过精密的规划生活一切活动经过精打细算省出一栋豪宅,我有些人通过自身学习能力去炒股票,让别人养自已成功在几年内买到好房成功上车。你在一个行业越早醒悟优势越大,当时银行借钱不断买,从被身边人嘲讽到赚这些人的钱,原来钱是非常实际的,别人的眼光都是些灰尘拍拍身子一点事都没有。不会想的人总是听信他人或者自己主动了解这件事情,没有做出任何调查,这些都不用钱,可是却非常有用

  我刚毕业投入工作,也打算自己去买房,看了后知道自己缺乏很多知识少了很多功课时间没有个规划。执业上车,我来也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三):时代悲歌:有楼万事足

  “房价有多高,人性就有多疯狂”。在这片子里,里面的人或多或少都被高不可及的房价扭曲了人性。

  大家都在追逐着一辆叫房子的列车,拼了命想上车。而那些成功上车的人,则笑嘻嘻地看着车下的人追得头破血流

  香港是一面镜子,在这座魔幻现实主义城市里,折射着又何尝不是大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现实。

  吴晓波有一篇谈论中国未来房价走向的文章印象深刻,他说到论经济总量,中国的房价趋势应该是像美国。论人口结构,中国的房价趋势应该是像日本。可是若是论土地政策,中国的房价趋势那只能是像香港。

  除了他说的这些因素外,中国的房子是还和户籍、上学等息息相关,那意味又比香港复杂的多了。香港的人均工资远高于大陆,一个建筑工人月薪三四万港币,而首付还有一成起的。而大陆的各种限购,越限制恐慌,越限越涨,则更是权力资本游戏了。

  被房价捆绑的人生理想又是多么的奢侈,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痛苦,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吧。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四):年度最佳纪录片全球范围

  观后感就是震撼。 海豚湾、家园之类的真没啥好看,因为若不是那些玩意儿和你没多大关系,就是你看不太懂。tvb拍的这种,才真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这部,讲的就是目前全民最常挂在嘴边的商品——房子。 房产真是现代绝大部分社会阶层分水岭,尤其是在东方明珠这块弹丸之地。记忆中香港人每赚的第一桶金,第一项投资或者说是“大型购物”,都必定是房子。

  本片的旁白特别有意思,其实全片并没有多少对房价的批判,充其量也就是“不合理”“无奈”。然而旁白就始终一副调侃、戏谑甚至不屑的态度来反衬出这些有关买房的各种怪现状黑色幽默之处。这说明导演是有更广阔视角和更深层次思考的。

  回想小时候的香港,是个高大上的社会,稀奇的港剧、港货让我们羡慕那边先进的生活,如今真是风水轮流转。剧中透露一些专业人士收入也就一两万,估摸还没内地一线城市高,然而房价却是数倍之巨。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是香港这片特别的土地特有,抑或是现代社会难以避免的终态?内地会步其后尘吗? tvb的电视剧已物似人非,然而其类纪录片依旧保持着高水准,甚至在这部片子中,旁白精妙、选题精彩、结构合理,似有更上层楼之相。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五):咸鱼白菜可怕

  父母住公屋,连首付都支持不了,真的很可怕……但香港买房难度看上去还是比北、上低,首付只要一成,有超微小的房型,工资水平高,银行贷款利率低。年轻情侣苦个三五年靠自己还是能凑够首付的。香港人真是习惯蜗居,也认同房子是奢侈品了。

  房子该买就得想办法买啊。等四十多岁房价跌了三成再买,那这十几年下降的生活质量不是三成房款可以弥补的。而你对工作的专注度也会被房价分散许多。每年搬家,不能给孩子一个自己的家,想想都...

  储蓄真的很重要,要是觉得储蓄赶不上通胀而挥霍,又不能啃老,那房价低点也买不了啊!碰上好的投资机会也没钱让它生仔。

  生活不会辜负认真生活的人。我好友,前几年厦门房价没那么高时,她妈支持100w不到付首付买了比较中心的老破小,朋友自己还贷,我记得她那会月薪八九千的样子,二十几的女生,买房前ipad都舍不得买。朋友老公家境非常不好,但由于上学早毕业早,工作有时间就兼职,靠自己也在海沧付首付买了房。现在她老公单位又提供一套挺大的房子的永久居住权,属于部队不能买卖的那种。现在厦门市区房价五六万一平似乎,她生的男宝,未来也没有太大的压力了。我觉得这种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啊,朋友从小生活习惯就很好,不乱花钱,本科研究生时候就兼职挣生活费了。

  父母的金钱观对子女影响深远。我见过一些反面的例子,基本从父母辈就不会理财,喜欢享乐,子女沿袭。然后父母没积蓄,子女没能力也不储蓄,子女的子女要是个男孩就只能全家期待房价崩盘了。单身大龄女青年如果工作不稳定,或职业前景不那么乐观,加之父母都自顾不暇,真的没有资格诗和远方...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困境需要解决问题,把二三十岁的买房问题留到四十岁解决,说明双方家庭条件差,四十岁再遇到父母健康问题的话,就真是很糟糕了……佩服里面的那几个买了房的女孩,为了一个目标,努力认真地去生活工作,很励志

  我也有一个目标,不靠双方父母未来给我的孩子在一线付个首付。但其实这些都没有家庭和睦,大家身体健康来的重要。内地人是有退路的,即使一辈子在一二线城市租房,也有三四线老家可以回去养老,并不太坏。

  喜宝说要很多很多的爱,没有很多很多的爱就要很多很多的钱,但老公有钱公婆有钱都和你无关,只和你孩子有关。我一直觉得不是自己挣的钱的话,只有绑定血缘才能给到人安全感……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六):香港良心综艺,《见字如面》也不过如是

  最近有句流行语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说实话在资源匮乏境地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比如面对随手可得的上万种包括但不限于《王者荣耀》等的电子游戏时,很多人想不到一个铁环也能成为曾经风靡的玩具

  我觉得正是资源的丰沛和选择的众多妨碍了人们的想象力。

  就拿房子这件事来说,我们尽管每每吐槽北上广房价的高不可及,但是并没有在居住形式上开出多大的脑洞来。

  即算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很多人还是能够回到故乡购房定居,或者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周边的小城市居住。

  而在全球房价的重灾区、住房形势最严峻的香港,退无可退的香港人就向我们展现了资源匮乏是怎样加强想象力的。

  根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香港拥有260万套房子,人口却达到了七百万,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4平方米。

  更加令人心惊的却是香港的房价,二三十平米的房屋动辄三百万,贵的更是不消说了。

  虽然香港已经为了住房问题设置了公屋、居屋和夹屋,通过设定一定的资产限制让这部分房屋流入低收入人群手中。

  这些政策惠及将近48%的人群。

  但这不足以改变香港严峻的居住环境,因而香港涌现出了更多的居住形式。

  其中流传甚广的当然就是笼屋。

  这种被蔑称为“棺材房”的笼屋用铁网隔成一间间小笼子,人均居住面积不足两平方米。

  而迄今为止居住在该种房子还有十万人。

  今年播映的香港电影《西谎极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舱》也出现了这种笼屋,只不过居住环境较好一些被戏称为“太空舱”。

  即便条件差,棺材房的租金也达到了1500元左右。

  当然如果稍微阔一些的话,可以考虑住租金在2000左右的阁楼。

  裸露的管道和电线,加上1.2米人都站不直的层高,毫无基础设施生理需求要向周围店家借用卫生间,要洗澡更是要去体育馆,也是相当艰辛

  手头要是再充裕一些,就可以到集装箱里安家,十平米左右,租金3500元。

  拥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要说缺点的话就是离市区太远了。

  再往上升级就是工厂改造房了,十来平米租金四五千。

  里面陈设已经是相当不错,可以说是情侣的恩爱之所。

  但是又要防备房管署的省查,由于人员混杂又共用澡堂,没有男友陪着女孩子根本没法安全地去洗澡。

  这些场景都来自于TVB制作的一档购房真人秀《有楼万事足》。

  看香港人这么想尽办法寻处容身,谁又敢说贫穷或是资源缺乏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呢?

  但我觉得,他们想象力的极致,是能够买得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屋子

  这就是这档综艺的讨巧之处了,走访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对待买房这件事的癫狂和病态足以令人咋舌。

  这些奇葩当中有宣称要2000平呎(约合200平米,在香港足称豪宅)豪宅,“有房才有高潮”的“高潮姐”。

  还有每天只花50元,11路行遍香港娱乐拒绝花钱找女朋友也要找会省钱的“50文哥”。

  还有通过家吃家用啃老和在外则花男朋友钱,每月能通过炒股赚些小钱结果每月能存下105%工资的“105%姐”。

  她甚至还明确表明,虽然男朋友有养他,但房子没男朋友的份,甚至结婚后住也得住男方的房子,自己的房子得拿来赚租金。

  这样的奇葩绝非一两个,我们很容易能用“拜金”、“自虐丧失生活乐趣”以及“极度自私”来为上面这三位做结。

  但是上述这些人自身完全陶醉在最后购得房子的喜悦当中,旁人看来也全是艳羡,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你非要提什么享受生活、追逐梦想、不想做房奴之类的话,可能就不得不屈居于上述那些阁楼,集装箱之中了。

  不过这就是这部类纪录片综艺的高妙之处了,它充分而完整地展现了两种不同选择的人的现状,并不明白地显露出褒贬。

  甚至还说了“把买房子作为梦想也没什么错,和做科学家艺术家的梦想也都一样,没有什么高下”这样子看似为这些奇葩开脱的话。

  要是仔细咂摸,却能体会出一点春秋笔法的意思来。

  譬如提到设施齐全的集装箱住所,旁白响起了“香港人真的很幸福,竟然有这么便宜这么好的地方可以住”的“和谐”的声音

  而节目中用特写展示的一些所谓的置产顾问实则为炒房专家得意洋洋神情,看来也充满了反讽。

  这就是这档节目只能称为一部类纪录片的缘故,就是太有态度。

  最后我要夸赞的还是这档综艺的切入角度,即算是讲香港的住房问题,却没有俗套的从最贫困阶层入手。

  而是从购房压力空前巨大的年轻人处着手。

  我们直接从港剧给我们的繁荣表象中跳脱出来,意识到香港也是一座要靠房子说话的城市了。

  而且不同于其他年龄的人群,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全年龄段中最容易被异化的。

  该视角不仅展现了事态的严重性,更是表述了对香港人精神世界和香港人未来的隐忧。

  这样既不失娱乐性,又坚持意义渴望发出声音的综艺真是良心。

  反观国内的综艺,多是娱乐性压倒一切,即便近来兴起的文化类综艺虽然想着法儿要赋予综艺一点意义,也多流于访古。

  打出鸡汤牌,一会感动,一会流泪的也比比皆是

  但少的就是这样暴露问题,瞄准现在的综艺节目。

  我不愿意我们的综艺永远沉湎于娱乐与所谓的文化当中。

  我更不希望我们综艺是谈不了现在的综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七):还好省吃俭用买了房。

  作为一个86年出生的人。我们从小就是看TVB长大的,虽然TVB现在电视剧集越来越不济了。

  杜汶泽甚至都叫嚣TVB基本都靠田蕊妮了。我本人很喜欢阿田。这次的短片里面刚播完的《迷》的林家荣的扮演者也参与了这部真人秀的演出。就连很多艺人也都表示,买楼不易

  作为一个杭州市区的大陆人,真的也是很多感触。虽然内地的房价没有香港这么高,但是内地房价的上涨也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有时候翻开报纸,几乎清一色都是地产广告

  看完5集,里面所有的人似乎在我们身边都有出现,里面说的很多房事情况,基本都能在身边的人或事情上看到相同影子。有底层人的打拼,虽然每个人的起跑线起点不同,但是有些人抓住了机会成功上车。我很少在外面就餐,平时因为工作缘故经常要出门,经常自带水杯和饭盒,几乎不跟朋友外出社交。我记得我外婆跟我说过:交朋友是要花钱的。平时朋友找我,我基本都是在做兼职没时间出去。辛辛苦苦供完了房子买了车买了车位。但是我不后悔,我看到太多家庭为了争房产吵到家人反面。我自己攒的房子,心安理得。

  我没有指望靠炒房飞黄腾达。如果别人因为房地产而飞黄腾达了,没什么好眼红,别人背后的付出,你根本不知道。看到里面有一集,一个普通人看到维多利亚海景的一套公寓,那份激动和兴奋,我真的很能理解。有时候走到西湖边,看到西湖边悠闲的鸽子和小鸟们都慢悠悠地踱步走在阳光下的草坪上,真的很希望能拥有一套风景环境优美的好房子。大家一起努力吧。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八):我以为我知道对错,直到我怀疑对错

  EP01

  这是一部毁三观的剧,或者说,这是一部击碎你三观的剧。

  “你嘅Dessert,要佢定系要我咧”,心想,哇,若是娶到这么一个老婆,怕是命都要短几年吧…可是三观毕竟是全套的,原来一个这样的女人,不管是无奈还是坦然,也只能接受,“唔介意,咁好嘅嘢,梗系多人争架啦”的一妻多夫的事实,一夫一妻制法律的合法太太?为什么说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眼睛和语气都欠了些神采?

  当然,虽说人各有志,你要这么做,只要不影响别人,那都是你的自由。但心里终究还是有些不屑于这样的思想,觉得“她是错的”,和我没什么关系。如果这部剧只有这样,那也就和众多号称揭露现实的剧没什么区别,有愧于豆瓣8.1的分数了,因为,接下来,才是“戏玉”。

  背山面海,格局开阔,怕是许多人的Dream House.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学生Vivienna.因为立志于买房,还在读大四的她,就得做十几份兼职,月入四五万甚至十几万不等。毕竟,那所Dream House,售价两千多万,那么按之前的介绍,首付?怕是要过千万。有的人立志于赚钱,有的人立志于要成为某种职业例如科学家,有的人立志于走遍世界,有的人立志于买房… …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无关对错。而像Vivienna这样,有目标,然后还付出努力的,就更加是榜样一样的存在。因为同样作为大学生的我,知道,她所说的,可能是对的,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的志向,只是玩而已。第一个大学男生的想法无疑是异想天开,而第二个大学生,“我的目标不在这里”。若是以我自己来说,他的目标不是不在这里,他的目标是不在任何地方,他想先玩再说。所以,一句“有咩Planning”,立刻打回原型。(这个问题设计的十分巧妙、及时,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节目组有剧本)

  一边是我们常说的“功利的目标”,却默默承受压力奋斗;一边是“志在四方”,却终日无所事事… …这时候,我们不禁会想,其实,是不是我们自己错了?

  当然,在这里也提到了一下喜欢“年纪大一点的男性”的问题。私以为,看事要看本质。普遍来说,男人看女人,要的是貌美、身材好,而这些,通常在年轻女性身上会容易具备得多,所以男人普遍喜欢年轻的女孩。但要是有一个三十多岁,风韵犹存,面容姣好、身材婀娜多姿、妆容精致的女人,男人一样会趋之若鹜。同样的,女人喜欢男人的成熟、懂事、事业,不喜欢小男孩的轻浮。成熟懂事需要社会的打磨,事业需要时间积累。要是有一个嫩得能掐得出水来的男孩,成熟、懂事、有事业,怕是会比那些老男人要抢手得多。大家的需求不同罢了,无关对错。

  而在你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的时候,剧中的第三个主人公出场了。

  Inky的择偶观,却是和第一位女性截然相反。按她自己的说法,她的前三十年都没把自己当女人看,没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需要撒娇的。所以,她对伴侣的唯一需求只是—“专一”。这不禁让我们会想,是不是真的如马洛斯所言,只有底层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才会开始在意情感的需求?

  还记得小时候,手里只要有玩具就好,无关价格,钱是什么?没有概念。可是现在,开始对金钱有了概念,护肤、化妆、衣物… …样样看钱。这里面的觉醒,有着十几年的时间,有迹可循。可是,为什么一个年轻人,可是在进入社会三五年后,就只看到房了?这里面转变的轨迹,可有人想过自己,为什么?

  正是这样只陈述、不区分对错的剧,才能让我们自己,去思考更多的对错。

  EP02

  而这种矛盾,也贯穿到了第二集。无论是“五十蚊哥”,还是“105%姐”,都有着惊人的毅力,而他们这种毅力,却只能空耗在买楼这么一件事上。每个人都批评他们,觉得他们“疯了”“神经病”,觉得人生当及时行乐,没必要日子过得那么苦,这样子买房子有意义吗?可就在我们所有人都觉得他们错的时候,“你一年都储唔到五十万褂,断估你份人工”,他们又真的错了吗?这时候一对新婚小夫妇登场。他们勤勤恳恳工作,享受当下,珍惜眼前人,和前两者的另一个极端完全不同,仿佛是另一种生活的美好展现。可是最后,看到他们婚后的分居,看到那个,只比我们的房间大一点的200呎单位要住4个人,他们,又真的对了吗?

  EP03

  到了这一集,我已经不想评价,或者说,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因为一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已经理所当然得没人再去评价。

  现如今,父母帮子女买房,已经被认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父母是否应该帮子女买房,貌似已经是不用讨论的一件事,唯一还需要被讨论的,是父母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帮子女买房罢了。而更可怕的是,这件事中,父母不是唯一的施予者,子女不是唯一的受予者。不信你问一下年轻人的理想财务状况,无非就是“二十多岁的时候能买房结婚生子,三十岁就实现财务自由,未来能为子女留一套房子… …”看到没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计划中,也出现了“未来为子女留下一套房子”的内容,这一切,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比起常常被比喻的吸血鬼子女和二十四孝父母,这种观念的传承,本就是最惊悚的地方,不是吗?

  EP04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这一集是这么多集里,相对比较无趣的一集。因为作者在这里给出了倾向性—他展示了很多小年轻不买房但也相对生活甜蜜的美好,作者选择了战队。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这也是一种无奈。没有“父干”、也没有很高的收入,除了“知足常乐”,年轻人们还有什么选择呢?难道真的人人都像EP02里的人这么折磨自己?所以这一集,我认为只能说是对EP02的补充。当然,后半部分还是有些看点的,其中的亮点,在于那个阿Paul.就好像最近知乎常说的那样,人们总是低估了环境和运气对自己的加成,而过高的拔高自己的个人努力,这个阿Paul就是典型。当然,他的经验不无可取之处,但是,记得,他是一个地产商,他和很多人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立的。

  在这里其实就有另一层思考,就是信息对称问题。商人的存在,就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人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在双方造成的成本,他从这个节约出来的成本中抽取部分作为他的利益。如果这个世界的信息全部透明,那么也就没有商人的存在了。

  EP05

  这一集我可以不说吗?除了感觉Whitney比第一集的Seasun还漂亮。当然,最后的那个“废青”倒也是个典型。其实他也凸显了这部片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涵盖了几乎每一类人,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共鸣。毕竟,哪怕剧情再动听,共鸣才是最真的!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九):Option

  从最近某个讨论北京房价是否透支年轻人青春的热门话题里看到这个剧,在A站找到来看。这剧尽管是个真人秀综艺节目,但仍然是建议港人上车的,节目是某信贷公司特约播出,里边每集都出现了一个叫类似置业顾问的人,并不是中介,是教你怎么选楼,流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之类的。

  然后这几个案例,有几个真的还挺让人感动的。想买楼,没有钱,那就使劲攒,可以一天只花50块,可以不去做白领去做建筑工人,可以住要出去洗澡的工厦,甚至可以住货柜,都是大都市的年轻人,他们的这种吃苦同时又很乐观的精神真的是我们很多人没有的。如果真的觉得辛苦一辈子供楼没有意义,那也可以不做房奴,像那对小夫妻,但同时你自然要付出其他的代价,比如他们现在甚至都没法住在一起。

  回过头来再看那个知乎话题,其实他们之所以可以抱怨,无非是因为他们还有option 3,他们还可以逃离北上广,可以回到还不错的二线城市谋得比在北京更加体面的生活。所谓的抱怨,其实也是说服自己逃离的理由吧。而对于很多北上广土著,对于这些香港本土的年轻人,他们其实大都无法逃离。如果你无法逃离,你也无法改变,你就只有这两个选择了,要么入市供楼,要么活得超脱些。

  你将长期生活于此,抱怨没有任何作用,那就只能自己选择了。你总归是有选择的。

  这么说不代表我觉得这现象合理。我希望我们能生活在一个和北欧一样平等的社会中,这才是最合理的,可是合理不代表能实现啊……Sign

  《有楼万事足》观后感(十):早入晚入终究是要入的

  看完五集有楼万事足。我想起了何以笙箫默的那句:“ 如果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权利。”虽然这句话这句话的逻辑本身有问题,但建立的前提是赵默笙非何以琛不干,所以何以琛说了这句话。

  这就好比楼市,不管你有怎样的想法、有怎样的解释,市早晚都是要入的,如果可以早入,谁愿意晚入,既然不能早入,就说明我们没有入的资本,或者没有入的格局。

  你是有其他的梦想、其他的理想、去旅行、或者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可能你是真的有个理想的人,或者你想以这些东西为基点来达到买房的目的,都是一种途径,可以理解,但这也不外乎一种理由而已,因为你现在没有资本,买不起房,这也是事实。

  “如果三年后你注定是我女朋友,我何不提早行使我的权利”偷欢了时间的概念,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时间给它正过来,既然我未来注定要有一套房的话,那我为什么一定要有,根据神的指示,合理的努力(梦想也罢,其他的什么破理由也好)+时间是唯一的途径。

  所以乌托邦的理想是对我们这些不能提早买房的人的最多安慰吧。

  看了这部剧,有一句话就是挺让我有共鸣的:现在大部分的男生想的是玩,女生们已经有目标有理想了。说实话,在我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女孩子,现在确实是应该改变些了。

  早点准备总比晚的好,早入晚入终究是要入的。

  马云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是啊, 实现了怎么办呢?

  还是洗洗睡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