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乘风破浪》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乘风破浪》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30 20:17: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乘风破浪》经典观后感10篇

  《乘风破浪》是一部由韩寒执导,邓超 / 彭于晏 / 赵丽颖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乘风破浪》观后感(一):情和调,随着怀缅变得萧条

  “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只有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数不尽的春来冬去”。

  乘风破浪我是在初五去看的,看之前听了许多朋友意见,有些人觉得挺幽默的,有些人觉得粗俗而缺乏意义。这部电影,里面充满了各式的笑点。但当笑点过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率真的热血男儿单纯善良,心怀理想。韩寒说,这是一部关于故乡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的,除了故土人情,还有浓浓的时代感。八十年代风格,花衬衫,连衣裙。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心怀梦想抱负期待桑拿房只洗脚,歌舞厅只唱歌,虽然有着幼稚理想,但却对生活满怀热爱的一群男孩。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平凡而又极具时代感。

  电影在小花生下太浪后,穿回现代,剩下的会发生的故事,我们都知晓了。阿正终究变成了一个暴躁中年人,小花也因抑郁离开人世。但是,那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青年岁月,却被深深刻入了骨髓里。人之天命不过区区百年,待容颜老去,风华尽逝,不过一培黄土。我们都曾经年轻,也终将老去。回首过去,也许更多的会是坦然。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

  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 ——叶圣陶

  《乘风破浪》观后感(二):乘风破浪

  1.30看的乘风破浪,觉得这部片子确实比后会无期进步了许多。

  比起穿越,我更觉得整个故事都是阿浪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他又为何会做这样一个梦?不难看出,阿浪是个很爱家人孩子,很显白地爱妈妈,很深沉地爱爸爸。但由于从小失去了妈妈,所以对待爸爸的感情复杂的,但无疑是有爱的,否则不会花时间去恨他。

  片头的赛车现场,邀请爸爸来看,就是为了证明给爸爸看自己是对的,内心上其实是渴望肯定的,渴望爸爸承认错误(这个错误既包括妈妈的死,也包括从小对自己的教育),所有的怨恨参杂在一起,但也掩盖不了自己想得到爸爸认可的内心。

  但在弥留之际,为什么会让自己做这样一个梦,梦里面像是把所有的误会都解开,把所有的遗憾都弥补,把所有的原因都呈现,因为阿浪内心还是很爱自己父亲,所以当把自己置身其中的时候,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父亲当时的选择也是无奈的,为了义气也是正确的,也给自己病重期间的心里一点安慰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梦?因为最后的暗号出现时,正太波澜不惊;因为小马远离而去时,阿浪并没有劝正太跟随小马而去;因为六一去世时,阿浪并没有阻止正太去报仇……这些种种都说明,其实阿浪无力改变那个生活的轨迹,和事情发展的脉络,他只能来见证这个真相,好让自己原谅父亲。

  整个片子带点喜剧的色彩,但观赏期间会有浓重的时代感和引人思考感觉,不得不说韩导真的进步了很多!

  《乘风破浪》观后感(三):一场与过去告别的葬礼

  好久前看的一部电影,我想写点不一样东西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父子和解,我并不这么看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邓超饰演的徐太浪,主角是他的父亲——徐正太

  影片讲的是90年代亭林小镇,3个中二青年在时代的洪流挣扎,寻找自己的故事,其实又何尝不是韩寒借着太浪的穿越,去寻找过去的自己

  导演通过对三个青年的选择,来与自己的过去告别,而邓超饰演的太浪,只不过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

  如果说

  小马是拥抱未来

  正太则是固守过去

  六一是个迷失者,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优点迷惘迷茫,他需要找到自己,但方式惨烈的,他付出的是生命

  影片从父亲徐正太看望太浪开始,此时描写的正太,从狱中放出不久,整个人似乎与社会脱节,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倔强,倔强下面则是无奈甚至绝望,他的语气小心翼翼,整个人看起来畏畏缩缩,但当邓超驾车撞向他时,他没有闪躲,眼神坚定,整个人孤傲挺立在那里,于是我们知道,这不是个一般人

  这必定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然后影片通过邓超的一次车祸,让观众跟随着他的穿越,得以去看几十年前,这个有故事的男人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快意恩仇,讲义气,行事洒脱的男人,等等!

  这难道不是韩寒年轻时的样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我自横刀向天笑,哪管豺狼与虎豹

  每个男人的心中,大概都有这样一个梦

  然而时代的车轮从不会停止,打打杀杀式的时代终究会过去,一切都要归于法制,服从于社会中隐藏的规则

  于是你会看到

  韩寒再也不是过去那个笔锋犀利的中二愤青,你也再也看不到他类似厦门大学演讲的那样,当着易中天的面,抨击领导文化

  那时的他,锐利有趣、敢说真话

  现在,他微博少更,很少露面,更多的是沉默

  沉默之下,是他那颗依然跳动着的中二愤青之心,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过去

  所以你会看到这样一个徐正太

  现实老实沉默,但过去,可是亭林镇的扛把子!

  他说的不就是自己吗?

  小马离开,奔向广阔的未来,这本是好事、喜事,但没人欢送,小马留了字条,独自离开,场面压抑

  这难道不是韩寒对自己过去的一种祭奠,以及不得不变成现在这样的一种无奈吗?

  乘风破浪,一场与过去告别的葬礼

  而这个葬礼,导演用的是婚礼形式

  我不知道韩寒这些年经历了什么

  但每看一遍电影,我就越发觉得这是一个悲剧

  那些隐藏在韩式幽默下的,真正的含义

  《乘风破浪》观后感(四):唔。我觉得不错

  第一本人是看过这个电影的。在大年初一下午两点半开的场子。第二我看完后,本来想看看大家在豆瓣分享关于乘风破浪的点评发现很多都是恶意煽动恶性评论(`⌒´メ)自己根本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就在这里胡说八道,乱打标签存在感,还发一些无关的影评误导大众(`⌒´メ)真是可耻(`へ´)=3第三在微博上关于主题曲被炮轰直男癌什么宣誓主权。。这个我就保持沉默,因为我也是一名女性,我觉得有些公众号就是在恶意煽动顺便黑一把电影完了还带动一群姑娘的宣示然后一堆跟风…电影比后会无期好很多。主题曲在雨中真的很得我心哈哈哈…有一首的旋律挺像离家五百里的旋律,那是一首民谣…电影挺不错的,可圈可点,有感动情怀有笑点,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电影到快结尾了放了编剧导演是韩寒。后面大家都以为完了,都开始走人了,最后放了个小短片,没有人是离开现场的,都停下脚步来继续看。我和周围的人都在笑,我印象很深刻的台词是徐太浪的:这个世界是会变的。我是有些感触的,看电影的时候没有人去上厕所,大家都在笑,很有气氛。和我一起去看电影的小伙伴纷纷表示一下子就过完了时间,因为看的很投入。看这部电影还是挺开心的内容可圈可点。遗憾的是没吃上爆米花,六一死了。希望黑子们大年初一就憋刷了,留点正常的影评。(。・`ω´・)我是个理科生,影评或许不是那么的精炼…勿喷…

  《乘风破浪》观后感(五):电影不止好片烂片之分

  这部电影看了有一段时间了,我给了三星半。再写影评前看了一下短评,虽然豆瓣评分7.0,但是在我看到的短评中大多都指其为烂片。我觉得电影不光只有烂片与好片之分,现在大多数影迷因为在近期经历了2016年许多“烂片”的冲击下,对于一部新的电影脑子里就只有“不是好片就是烂片”的观念。有些极端的甚至认为电影中只要出现一点点与预期期待的不同,就直接给冠上烂片的头衔。其实电影这种有许多人合力创作的东西,不是只用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能概括的。

  对于这部《乘风破浪》而言,

  无论它在片尾加不加上“感谢××电影”,它都逃脱不了身上有一些其他电影的影子。这也是短评(烂片)中提到有些多的一点。还有一些因为导演的缘故将其定义为烂片,如果这部电影的导演名字换成其他外国著名导演,那估计这群人又会将其捧上天(注明:我不喜欢韩寒也不喜欢郭敬明)。

  其实这部电影抛开上述因素来说,对我而言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不同,我喜欢,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这没有对错。再抛开个人喜好,我觉得电影有以下优点。第一,剧情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些小bug。第二,至少在电影中演员演技还是上线了的。第三,个人认为这是在春节档中能看的几部电影了。

  别被“烂片”冲昏了头脑,其实每部电影都有它可圈可点的地方,没有绝对的烂片。当然每部电影都有它的缺陷,也没有绝对的好片。

  要去看电影前,先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然后再去看,如果没达到预期,就心底暗暗的失望就好,别一天嘴里叨叨烂片烂片。也不要看见大多数人说这电影好,就跟着叫好。

  纯手打,有可能有错别字别见怪。感觉可能要被喷,求各位大佬手下留情。第一次写这么长,希望大佬多多提意见,喷时手下留情。

  《乘风破浪》观后感(六):这个世界是会变的,但愿你我不要变为曾经最讨厌的模样轻微剧透)

  有幸和朋友家14岁的小姑娘一起提前观影《乘风破浪》,备受争议的巨婴歌一响起,小姑娘就哈哈哈笑个不停:果然是个直男癌哎;随着剧情深入,这首歌再次响起时,小姑娘眼眶已红。待到电影结束,小姑娘兴奋地拉着我和她妈,表示已经确认了理想,以后就要当导演,拍电影实在是件太好玩的事了。

  忽然想起自己的14岁,语文老师一脸痛心疾首地说着叛逆无知的韩寒一定会像方仲永般昙花一现得意门生却盯着10块钱一本的盗版《三重门》看得津津有味想象着在遥远的大上海,这个意气风发桀骜不驯少年,执意要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质疑和声音,红遍全国,却又争议缠身。不知他是否能承受,又该如何去承受。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因为他,一直是父母家长眼中乖孩子的我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坚持,哪怕跌跌撞撞,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那现在,韩寒现在变成让人讨厌的那种大人吗?

  还好还好,匆匆见到韩寒数次,他的眼神依然干净纯粹成熟温和不再青涩稚嫩,但与年少时想象中的那个少年仍能重合,满是真诚热情,没有丝毫成年人浑浊疲倦

  如同这部电影,主角仍是一如既往的小镇青年,如同韩寒书中所有的主人公是的,我们都是小人物,尽管曾幻想过酷炫地身着黑色披风双手执剑,飞檐走壁行侠仗义,却在残酷生活面前一再碰的头破血流,被磨去棱角,直至别人眼中的成熟老练世故,以及孩子眼中“庸俗无聊的大人”。

  是的,我们眼中庸俗无聊只会絮絮叨叨逼婚催生孩子的父母,他们也曾有过青春年少,斗志昂扬地与全世界宣战。妈妈曾说过,她18岁时为了获得去镇上工厂机会,以绝食数天终于换得外公外婆的妥协,拒绝家中给她安排的相亲对象。可现在的老妈,却只会因为我不肯安定下来而整日里愁眉苦脸,让我感慨年关难过

  曾经让父母辈努力逃避束缚,现在握在他们手中想努力束缚我们;

  曾经我们为韩寒鼓掌,因他大声喊出心中隐隐约约暗藏却无法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的对自由和自我意识向往

  曾经厌恶的大字报式对各种“政治不正确”的攻击,如今在网络上无比兴盛,取得一场又一场恢宏胜利。几个月前网络上因为一张照片,对赵薇轰轰烈烈的攻击和揭秘,导致电影未能上线。十多年的全民宝贝,公认的德艺双馨,在这场闹剧中成为了潜伏的公敌,卖国贼,野心政治家控制舆论资本大鳄。至今,我依然无法理解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这些天,网上大声疾呼对韩寒封杀,因为他又说错了话,一首源自日本的“男子汉宣言”,自认自卑懦弱的男人在喝醉酒后鼓起勇气老婆表白,正好碰上了中国家庭目前普遍存在的“找妈式择偶”“保姆妻子”“丧偶式育儿”现状,具有独立经济自立能力都市女性们本就愤愤“婚姻何用”,韩寒瞬间化身为直男癌的代表,被女权主义者群起而攻击欲处之而后快。各种碰瓷说营销甚嚣尘上,欲辩而无力。

  其实,这部电影有非常有趣的的弗洛伊德式式隐喻。这首歌曲,确实是“找妈式择偶”,徐大浪本就是唱给他心目中最美的女人-他妈听的。歌词描述的,与其说是这个男人心中的理想女人,不如说是这个男人心中的完美老妈。在徐大浪潜意识驱动下差点害死父亲之后,才重新遇到了渴望多年的母亲;在他差点铸成大错悬崖勒马的那一刻,却与父亲成为肝胆相照兄弟,对父亲从不理解乃至鄙视终于有了尊重认同。他也终于知道,自己的所有成功,原来还是遗传自父亲的基因。所有的桀骜不驯,天赋,野性,还有固执和傻气,原来与父亲是一脉相承。

  理解了父亲,也就是理解了自己。

  我想,

  最理想的父子关系,如兄弟般携手并肩乘风破浪;

  最舒适的母女关系,如闺蜜般尊重理解体贴包容。

  《乘风破浪》观后感(七):超出预期我很喜欢

  从一开始BGM出来就蛮喜欢,彭于晏的老年妆出场居然一秒泪目。(彭于晏现在演技真的很棒了,除了声音违和,老年演的很好)

  电影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男主穿越到了几十年前成为了老爸的兄弟,理解了一个混蛋一样的老爸其实是年轻的时候有点二逼但有血有肉讲义气所有后果都事出有因值得爱的家人。

  应该是有韩寒的个人记忆融合在电影里的,九十年代的南方小镇,中二的年轻时代,虽然物质贫乏但过得很开心,不因为科技的快速发展被时代甩下车,不被信息爆炸和抖机灵的日常绑架。但是不喜欢穿越回去之后的上帝视角,以及对过去那种年代若有似无的留恋(但你看我其实也有一点留恋)。然而即便知道后果也还是没办法避免,即便讨厌某种人也还是成了某种人,历史就是在不断重演。

  穿越之余的其他事情发展交代的有点弱,这本身是男主对爸爸不满的原因,但笑点泪点都很戳中我所以不重要了。有人说韩寒变的商业起来,不再保有以前创作的赤诚。我不这么觉得。这部电影和上一部相比成熟流畅完整很多,人在长大的时候就是会丢掉一些纯真但幼稚的特性啊。仍然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营销手段和导演本人,没有想到不喜欢韩寒的我是喜欢这个电影的。

  《乘风破浪》观后感(八):错过的最终都会圆满

  “我以前有一个好朋友叫徐浪”,“徐太浪,太浪太浪,你爸脑残吧”。。。电影院的我们,总是会笑,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却来不及去翻看曾经的韩寒。说这是一部喜剧片,不如说这是韩寒的一部青春。我们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用生命去冒险,甚至去犯险?我们更不会理解,他的性格为什么这么差?

  有人说,青春片泛滥,回忆片都是赚粉丝的眼泪。。对韩寒来说,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经历的是成长,是看透,也是一个曾经用一支笔要和全世界对抗的愤青青年与这个世界和谈的转点。我们无法去辩论谁对谁错,就像影片中的阿浪和正太,对抗了大半辈子,一次车祸,一次梦境,多少年的隔阂全部烟消云散。。从影片一开始的极速前进,到结尾处的悠哉前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辈人之间的错过,也是两代人之间的过错。。

  有多少人在年轻的时候恨不得流浪全世界,又有多少人在年老的时候愿意回归最简单的幸福,暂且不论哪个更珍贵,我们只能说,所有的回忆都是偷不走也换不来的。。

  《乘风破浪》观后感(九):1988&1998

  这个贺岁档似乎并不让人满意。 但《乘风破浪》硬是在本来不属于它的档期活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票房和口碑双逆袭。 本来看电影之前我很担心。会不会这部电影也会像《后会无期》一样不受大众喜欢。但是看到电影和朋友的反馈之后,我就知道《乘风破浪》是一部会被大众认可的好电影。 每次朋友让我推荐电影,我都会跟他说,《后会无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很多人说《后会无期》是一部Word电影,是一部消极无逻辑的电影。其实这就是韩寒小说的风格,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接受这样一种风格,于是就有了争议和两极分化的影评。但是我相信在每个韩粉心中,《后会无期》一直都是最好的电影。 如果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就永远都不会被大众所接受。锤子手机最终也还是要向大众靠拢,土豪金,苹果外型……但是这部电影给我很大惊喜。韩寒用了大众化的叙述手法但是又将所有的情怀都巧妙地融进了细节中 ,同时也让观众接受了独特的韩式幽默。 韩寒有两个情结:“赛车”和“小镇青年”。如果你看过韩寒所有的作品,那么不难发现,除了背景是古代的《长安乱》,其它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小镇青年。那么这一次,《乘风破浪》的背景就是1998年的上海小镇。从《他的国》到《一座城池》,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变革与坚守成了一个永恒的命题,而“亭林镇”也像“高密乡”一样成了一个文学国度,成了一个“小镇青年”情结的代名词。 韩寒的赛车情结更不必说,从一个义无反顾去赛车的少年作家到一个顶尖的赛车手。韩寒在电影中阿浪重伤昏迷的片段回顾了这个过程,电影中是轻描淡写,但我想他的坚持和困难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韩寒只写过一本关于赛车的散文集《就这么漂来漂去》。而这一次的电影一举两得,既是韩寒第一部关于赛车的作品又是一部怀念好朋友徐浪的作品。主人公是赛车手的设定也恰好符合了“Duckweed”和“乘风破浪”这两个名字。而在影片中,阿正骑摩托出现和看电影,也体现了韩寒的摩托情怀,算是致敬了自己的《像少年啦飞驰》。 可以说,这部《乘风破浪》,完美地融合了韩寒的所有情结。 从《1988》到《后会无期》再到《乘风破浪》,似乎都是一脉传承下来的。《后会无期》继承了《1988》的公路片形式,和“妓女”“破旧的旅馆”这些几乎就是小镇青年生活的代表意象。“温水煮青蛙”这段也几乎是《1988》的复制。 《乘风破浪》也是如此,《1988》亦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经典名言“我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也在《乘风破浪》中出现,阿正大声喊出这句话,大拍桌子说自己一点没变的时候,像极了“10号”。我想这也是《乘风破浪》给人像台湾青春片的感觉的原因之一。而《乘风破浪》中大量小镇街景,也再现了《他的国》中的描写。 韩寒的作品离不开两个要素:“韩式幽默”和“变革与坚守”。韩式幽默是一种对比的黑色幽默。主人公往往用认真的态度说一些看似很牛逼的事(类似立flag)而下一秒就会被自己打脸。《乘风破浪》将这种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用跳跃的镜头直接将这种反差展露出来。但是无论是“三根筷子”还是“屯BB机”,给人带来笑点的同时,我们也都能看到一种嘲笑与心酸。而电影在六一被杀死的片段的处理将这种对比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婚礼的喜庆来对比六一死的平淡甚至平庸,用六一平日默默的努力更反衬出一种悲凉。 《乘风破浪》中最大的冲突是“正太帮”与黄志强罗力之间的矛盾。然而这其实是土著与开发者之间的矛盾。在《后会无期》中的矛盾也是如此,“东极岛”要开发,浩汉阻止不了,只能出逃。《他的国》中左小龙也是因为不可阻挡的开发而出逃。但这个世界是会变的,最终“正太帮”分崩离析,阿正入狱小花自杀,黄志强死了也改变不了KTV被改造的命运。 在韩寒的笔下,男性人物都有一种孩子般的内心,看问题很简单,脑洞清奇。他们一心想要干大事。《他的国》中左小龙一心要建合唱团,《一座城池》中健叔要开公司,《光荣日》中大麦要做炸药,《后会无期》中阿吕要造卫星。而且都对女性有种近乎直男癌的迷恋。而这种孩子气似的冒险也造成了很多的悲剧,如影片中六一的死,《1988》中朋友的死刑……《乘风破浪》中阿正的性格也是这样,他充满自信,对一切充满着热情与天真。阿浪则遗传了父亲的纯真与热情,却又因为自身的经历有一点忧郁。《乘风破浪》中有三场戏,阿浪寻小花不得在桥上遥望,还有得知小花是“妈咪”和怀孕了,抱住小花的时候。你真的能体会到那种情感——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在这里我要为超哥平反,这种人设除了超哥还真的没人能演。罗力也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是黑社会小混混,另一方面我们却又能看到他喂小马和宠溺老婆这样暖心的事以及孩子般的处事原则。至于黄志强,我觉得算是韩寒作品的人物里面最特殊的一个人物。李荣浩的演技我给打10分,我很吃惊,我觉得他可以去当演员了。当然,韩寒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的下场通常都不太好,《他的国》里左小龙跳楼重伤,《1988》里丁丁哥哥死于一个敏感年代的敏感事件,10号死于车祸,《后会无期》阿吕像万户一样爆炸,浩汉则下落不明。阿正也不例外,除了儿子,一无所有。 赵丽颖饰演的小花是这部电影唯一一位深度刻画的女性角色。韩寒笔下的女性角色都十分神秘,行事独立。其中的大部分都闪耀着母性。“母性”和“妓女”是韩寒笔下女性的关键词,《他的国》中的黄莹,《后会无期》中的周沫刘莺莺,《一座城池》中的永久妹妹,她们在对待男主人公的态度都是以一种姐弟的关系甚至有种母爱。《光荣日》中的麦片,《1988》中的娜娜,《后会无期》中的苏米则都是直接以妓女的身份出现。《1988》中娜娜更是将母亲和妓女这两个身份结合在一起。《乘风破浪》沿袭了这一传统,阿浪的红颜知己是个妓女,又像个母亲似的给阿浪指路。小花则是将母性和母亲的身份结合。她对阿正是一种母亲似的照顾,给阿正做饭,安慰阿正,另外她还是阿浪的母亲和KTV的“妈咪”。影片中其它的女性角色也多是KTV陪唱。不管是妓女还是陪唱,在传统的眼光看来,都是底层女性。而我觉得韩寒大量描写妓女,不是处于对女性的不尊重,而是想通过她们心底的善良讽刺那些所谓的人模狗样。影片中的小花是矛盾且复杂的,一方面她温柔持家,乐观爽快,还会安慰阿浪和阿正。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妈咪”,女王范十足。这个角色的塑造也沿袭了《1988》和《后会无期》,有一场戏,是小花打开窗户望向天空,阳光从她身上照进来,就像圣母一样,《1988》里就是这么描写娜娜的。还有一场小花阿浪母子谈心的戏,两人倚着门框,跟《后会无期》中浩汉莺莺谈话时的情景是一样的。 赵丽颖将这个角色诠释得非常好,小花其实是一个社会女性,她也有很多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赵丽颖把这点表现的就很到位。影片中,小花跟阿浪说,她邀请了她父亲出席婚礼,她父亲让她抬头看看蓝天。婚礼的第二天,阿正杀了黄志强,这时候飞机从天上飞过,就像有一位网友说的那样,在她人生最绝望的时刻,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却终于短暂地聚在一起。有人说,韩寒笔下的女性都特别坚强。而往往越坚强越脆弱,从小缺少父爱的小花渴望陪伴,在丈夫不在身边,小花肯定会害怕难过,然而又无处可以倾诉。于是在某个绝望的时刻,小花纵身跳了下去。我想,在下坠的时候,她一定后悔了。阿浪也得到了这个答案。至于阿正,兄弟们的离开死亡失踪,妻子的自杀,他就像一个孩子突然父母双亡,他变的暴躁是因为他害怕。他怀念自己的兄弟,想让孩子像好兄弟那样,所以他以兄弟的名字给孩子起名,让孩子使劲学数学。小花生前想让孩子学医,他就让阿浪学医。知道阿浪喜欢赛车所以给阿浪找救护车工作。为了生活,他去码头搬水泥。我觉得,影片的最后,阿浪真正理解了父母,理解了母亲的死,不再责怪父亲,而父亲其实也明白了一切。在现实生活中,韩寒也从一个叛逆少年变成了与世界和解。 影片有很多细节,韩寒是处女座,对细节的把控力做的很到位。小花父亲的飞机飞过,在致敬98年歼10试飞,致敬16年逝世的设计师宋文骢。影片中六一是韩寒的狗的名字,在16年走失,“木木,去找六一”,其实不光是韩式幽默的情节,也是对爱犬的纪念。片中遗像和骨灰盒的片段也和韩寒爷爷有关。 对于“直男癌”的问题,道理都讲的很清楚,李银河老师也说了完全涉及不到直男癌的问题。歌就是为电影服务的,以主人公的视角写的,而且不管它怎么火也完全没人拿这个要求女性。至于说“女权碰瓷宣传”的,我也没办法说服你们,不知道你们是追求真理还是收了谁的钱。就算真的是炒作,那么也炒作的很成功,而不好的电影炒作也没有用。要是跟一群喷子的风感觉不舒服就错过好作品,那我也无话可说。 总之,这是一部演技故事情结音乐全部在线的电影。非常推荐大家去看,同时也期待韩导接下来的《天空制造》和《三重门》。(写的不好,多多指教。)

  《乘风破浪》观后感(十):我是脑残粉

  刚看完回来,作为韩寒脑残粉,客观评价一下三星,但是热评一星满满恶意,如果乘风破浪一星,那摆渡人这种是不是该负分?(就四星了任性)。

  作为一个笑点高的人,全剧某些抖包袱的笑点让我有点尴尬(但是还是有听到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的,笑点这种事本身就没有一个衡量标准),一些强行设置情节也不太合理,比如正太考验太浪那一段,折筷子这个情节就跟后会无期里的温水煮青蛙一样,第一次觉得新鲜,再看这种寓意就不觉惊艳。

  导演作为一个赛车手,赛车戏拍摄画面出彩,九十年代的风格表现的不错,主题温情。适合带着爸妈一起看的电影。贺岁档的片,大家图个开心就行。

  虽然不是什么极佳好片,但怎么也不沦落到一星,受不了评论骂导演卖情怀,谁在跟你谈情怀?它本身定性就是喜剧片,骂文艺狗来凸显优越的人真的不是很理解你们脑子。评分从五冲七不是没有道理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