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杰出公民》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杰出公民》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30 21:4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杰出公民》经典观后感10篇

  《杰出公民》是一部由加斯顿·杜帕拉特 / 马里亚诺·寇恩执导,奥斯卡·马丁内兹 / 达迪·布列瓦 / 安德丽娅·弗里杰里奥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杰出公民》观后感(一):那个有思想的野猪

  这个有思想的野猪,《杰出公民》的男作家主角,在影片开始就以惊世骇俗方式闪现了出来。当他发表自己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的时候,我感到一阵尴尬,倒不是为他批评的那些人,而是为这个作家的表现感到尴尬。尴尬,这也是在接下来的观影过程中涌现最多的一种情绪。看黑色幽默当然不能期待那种浪呀么浪打浪的大笑情绪。但是,《杰出公民》的问题是,压抑大于荒诞,即使漠不关心,甚至会为那些刻意安排的笑料而尴尬。

  《杰出公民》观后感(二):谁比谁愚昧 谁比谁善良

  经常在知乎上刷到如下的问题:

  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成为发达国家

  为什么中国已经如此先进,还有一些小国瞧不起中国人

  中国到底有多强?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爱国热血论题。

  讨论结论也很符合中国人自古就有的气质——谦虚谨慎步步为营是的,我们的国家人口基数庞大,13亿人,13亿张嘴,都要吃饭,这阵势,岂能是一朝一夕全民致富的?

  其实不用放在世界这个大舞台来看,但就中国而言,看似当下的人同呼吸共命运,可是这并代表我们就出在一个平衡且畅通的状态中篇小说《北京折叠》之所以这么直指人心,就是因为它说了实话——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人和人的生活水准及对世界的认知,却完全不同

  这背后的推手,无疑与物质分配有关

  而这股力量,活生生地击打着每一个人——善良,邪恶平和野心勃勃安逸贫穷挣扎,我们都在不知不觉被改变,变成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有时候是惊喜,有时候却是意外。

  看完阿根廷电影《杰出公民》后,这种感受更深。

  电影的故事,大致看来,非常简单:一位文学大师,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才思枯竭,拒绝所有邀请后,却忽然决定回到自己几十年未归的家乡

  好嘛,剪不断的是乡愁,回不去的是家乡。

  大师在自己出生长大的小村庄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暴击”——他曾以为时间不会馈赠给每个人等量的礼遇,但至少不会相差太多吧?

  结果,当然是相差很多。

  时间给了一些人智慧财富,却交给另一些人保守和愚昧;

  时间让一些人逐渐自信和克制,另一些人却靠近阴暗仇恨

  而这些,都会在生活中的某个时间点,向每一个周遭的人,扑面而来

  电影里,文学大师载誉荣归后的第一个感受,不是故乡那份熟稔且亲切,而是落后冷漠

  一切从那辆中途爆胎的接机汽车开始——

  家乡的人知道他获奖了,却不知道这个奖项的分量

  他在同一个地方,作了三场演讲,从人满为患到最后的寥寥无几

  喜欢书籍的人,只是单纯因为里面的人物父亲影子

  一切的一切,无不证明着,知识的获得,是何等的反人性

  你的文学,在故乡,真的没什么用。

  你那么厉害,那么有文学素养艺术气息,评个画展,却选出一张在废弃纸箱背后的涂鸦?、

  把村民们画的教皇,画的静物写生视若无物,胆子够肥啊?

  故乡的人,开始慢慢对起了厌烦之心。

  但是,故乡的市长,依然赠与他“杰出公民”称号,我腹黑的想,也许这能够增加乡镇旅游的资源名气,才让市长这么热络。

  曾去过贾平凹的家乡两次,陕西的一个偏僻乡村——棣花,第一次去,感受是,这是一个淳朴经济条件有些差的地方。第二次去,小村到处都和贾平凹有关系,村民们也都想通过各种血脉的亲疏,或深或浅的与这位作家建立某种联系,也许,生活就能变好一点,也说不定呢?

  《杰出公民》里一个巧妙设定,是关于爱恨情仇

  文学大师的书,都和故乡有关,故乡的故事又怎么可能没有爱情

  他回去以后,就发现自己曾经恋人已经嫁给了儿时的玩伴;

  最戏剧性的是,大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把恋人和玩伴所生之女,一个声称是自己粉丝的妙龄少女给睡了。

  黑色幽默又有几分命中注定。

  当年的爱与恨,并未因时间而蒸发消逝。

  它们,成为让文学大师出逃家乡的最后一根稻草

  电影看到这里,我对主人公的家乡和家乡的人们产生了反感——本来嘛,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你们怎么还故步自封地觉得自个儿挺了不起的?

  果真应了那句,越是没文化,越是盲目自大

  大师归来,启迪你们,让大家看到更远的地方有着对生活更美好期望,你们这群麻瓜,居然不领情,还说大师是坏人

  可是,戏精就是戏精。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什么是教科书一样表演

  我觉得《杰出公民》影片最后,文学大师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表演,就是典型的教科书一样的表演的绝佳典范

  没错,大师把这次回乡的经历写成了新书,又是一大波好评荣誉纷纷踏来。

  他狡黠地笑了。

  新款的白色眼镜并不能很好地掩饰他的得意。(详情,见官方海报

  他很想掩饰“回故乡的荒唐事”,并非他的预谋已久,他甚至还很配合的挨了一枪。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这个道理,他比谁都明白

  他不想承认自己获奖以后,江郎才尽

  但他的确不是一个好作家,要说自己最在行嘛——

  应该是算计吧?

  也许,有些和时代步伐不符的愚昧和无知发生在一小撮人身上,并非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另一些人利用反智工具的人为操控?

  如果是真的,确实很后怕。

  恩,话说,自从贾平凹先生在西安买了大豪宅,泡到了美护士以后,也没有什么好作品了。

  是不是也该回故乡住段日子了?

  可是,不知道那个到处贩卖自己,充满商业气息的家乡,还有没有让自己灵光一现的故事。

  且读,且珍惜吧。

  《杰出公民》观后感(三):诺奖是洪水猛兽

  影片就像一个局外人叙说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只是这故事结局并不逗乐。获得诺奖的男主回到家乡小镇萨拉斯,迎接他的一如既往熟悉的政客欢迎大众爱戴,尽管他们可能连书都没读过,而为了显示自己并不那么高高在上,男主也抛开以往规矩接受拍照参加评委乃至做客某小广告办事处。一切都是稀松平常,见到前女友遇上好兄弟碰到粉丝还有啪啪啪,即使是不待见却也能看出对于故土热爱

  事情出乎意料急转直下,地痞流氓干扰离心离德朋友背叛突然就像揭开了一层伤疤一般的愤怒宣泄到这个已是外来人的身上,而他所崇尚信仰的那种离世情操突然间好像被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镇所抛弃,而他能做的连跑的机会都没有,不无讽刺的道出封闭环境下主导话语权人的威慑,而乡民对于所谓诺奖得主以及其返乡的情怀也不买帐,原本只是中立的乡民在他倡导解放思想旗帜下也不过是觉得对自己自尊伤害,而人类可怕的也无非是对于自己自尊盲目的自信以及对无知的凌驾感,如同开场的游街,却成了行刑的游街,将这个试图破坏小镇安宁的叛徒送向死亡,而开这一枪的,却实实在在是个野蛮人,而若想在和野蛮人的抗衡中胜利,怕是只有屠杀才能解决

  影片设置了愚昧的大众(好友及那傻子)、试图挣扎(好友女及酒店前台)、安于现状(镇长、流氓)以刻画一个相对封闭小镇的人物层次,形成了相对完整社会,不消说,这自然是这种小型社会的通状,发号施令权威,意欲改革的新阶层,以及更多无知的大众,在前二者的权力斗争中,要么继续维持,要么向下一步迈进,当然,影片的一枪自然是葬送了迈进的机会,连带那个平和质朴小男孩文字也没能带走,这莫过于对于深陷囹圄而不自知的一种悲哀

  而结尾画风一转,影片成了以第三人叙述的故事情节,而男主正是那个经历了这一切的人,那个小镇他也不会再回,但是他自己却陷入了自己当年所讽刺的那种难堪,在闪光灯下摆起笑脸相迎,丝毫不自知自己当年不屑于对瑞典国王的轻蔑为何物了,终归还是走到了自己所设的圈套之中,而那个胸口的伤疤是真是假,就不消多说了,我觉得导演这笔对于文人清高真的是嘲笑到了高潮

  结论,诺奖大概是洪水猛兽

  《杰出公民》观后感(四):我和你没有任何共同点

  除了我们出生在同一个地方。

  丹尼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推掉了绝大多数采访和演讲。经历了思考与挣扎,他接受了故乡的邀请。

  他写的人和事都离不开故乡,但他却一直逃避那里。

  黑车司机带她走颠簸的小路,把他的书当做厕纸;简陋的小旅馆;旧时老友娶了他的前女友并依然处处拈花惹草;一个年轻人始终认为他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的父亲;某野鸡协会会长言语甚至武力来攻击他;一个父亲带着瘫痪的儿子向他索要救济……丹尼尔对这些感到无奈

  此外,他亲吻了自己的前女友;和一位年轻女孩上了床。

  最后,他在要离开前,出现臆想,对这个小镇的所有人产生恐惧。他在那位旧时老友的枪击中仓皇逃窜,老友的准女婿,也就是年轻女孩的男朋友,击中了他。

  最后的最后,他穿着燕尾服出席了新书发布会——《杰出公民》。

  一说故乡,那仿佛是一定是一个小镇,是一个安静的、缓慢的镇——不那么大,不需要汽车,邻里熟络,楼房低矮,最好再有点山山水水。每个那样的小镇,都有这样的故事:年轻人奋发读书,考上了大城市里的大学,落户于外,背井离乡

  很多人就斥责逃避回到小镇的年轻人:好高骛远随波逐流,看别人都去了北上广,就瞎跟着跑了;年轻人的心太燥,不懂的享受小镇的慢慢时光,总是喜欢疲于奔命而不是静心享受慢节奏的日子;大城市的容身之地如何?在拥挤地铁上享受孤独感觉如何?后悔离开故乡了吗?

  年轻人想起他过年回家时的样子:邻居阿姨对其学历虚伪而夸张的称赞;卖菜的大爷对波动的菜价喋喋不休饭馆大妈用水桶接着龙头里一滴一滴的水,还沾沾自喜地说“这样接水不花钱”。

  年轻人回到大城市,接着挤地铁、加班到很晚。

  《杰出公民》观后感(五):《杰出公民》本来就是一本书

  新家暖房,我那个对电影认识基本停留在“电影=好莱坞大片”的未婚夫,为了让我刮目相看拼了命在豆瓣上找高分喜剧电影,本来要博朋友们轻松一笑,没想到豆瓣的高分+黑色+喜剧=他完全看不懂。也幸好他还下了一部《速八》救场,不过倒是给了我一个机会在朋友们走了后认认真真的看了这部影片。

  开门见山的讲,个人感觉《杰出公民》本来就是一本书。

  影片一开场,主人公在诺贝尔颁奖后台等待上台发表获奖感言,坐在椅子上他略显焦虑——但上台后一番感言娓娓道来沉着自信——语毕,站在舞台中央灯光之下等待——直到观众爆发出致敬的掌声——他嘴角微微一笑,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接着画面一转五年后,作者望着公园的一滩死水和水中不知死活的火烈鸟。旁白起,我们也一同进入了《杰出公民》这部小说

  关于这部电影的对现实环境的讽刺,已有太多优秀深刻分析,这里不做赘述。但书中的主人公在逃命时不忘指点提携有才华的年轻人,过于正面的形象不免显得脱俗但清高;家乡人的过于闭塞而反应出的妒忌自私、守旧、固执,又充满自黑的嘲笑。

  最后,书中的主人公倒在了愚民的枪下,而电影的主人公站在了聚光灯前。他胸前带着书中主人公在墓园采的小雏菊,告诉记者写作的三要素是“纸、笔、虚荣心”,生动的演绎了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我笔下的人物没法离开那里,而我却无法回去!”。

  嘴角自信的笑容,与之气场完全不搭的白色镜框提醒着观影者,《杰出公民》本来就是一本书。

  《杰出公民》观后感(六):无题

  本周的某天,和同事聊天。我说,我对媒体不感冒。同事说,你做市场的,不应该这样啊。我说,因为舆论是可以被操控的。

  电影结尾,记者问作家,在您的作品中,有多少是虚构的,有多少是真像。作家说,朋友,这很重要吗,真相并不存在,没有事实,只有解构与诠释,真像或我们所谓的真像,只是一种用来左右他人的诠释而已。

  上周末去外地玩,和一个曾经留学日本的姑娘聊天,聊到历史战争时,姑娘说,在日本,那些学生对侵华或抗战是不了解的,大环境不宣贯这些思想,小孩子们当然不知道,也许他们的父母都不一定知道这些事情。姑娘问一个日本学生,美国为什么向广岛投放原子弹,日本学生说,因为那里环境脏乱差,投放原子弹是为了清理环境。

  姑娘比我看的书多,比我读的历史也多,但我俩有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读历史,但不一定要相信历史,毕竟都是人编的。

  《杰出公民》观后感(七):我认为的《杰出公民》

  一开始男主角在诺贝尔奖颁奖会场上,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仔细看,左边的雕像在歧视男主,右边的女生在不耐烦。说毕后鸦雀无声,直至国王鼓掌后,全场才开始大声鼓掌。

  接着全面9成的内容都是男主角新书的《杰出公民》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内容。

  之后是新书发布会,主角改头换面,刮了胡子换了眼镜,暗示自己前段时间去了家乡,并指出自己貌似受到的枪伤。之后在在聚光灯下满意的笑了。

  以上就是不剧透情况下的电影全部内容,我认为抛开电影大部分虚实难以区分的 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就看电影里明确是真实前后两段,就可以看清楚电影的原貌了。主角虚伪,装逼到爆好吗。

  这两段让这个电影注定不能获奖,这是没办法的,导演本意的平衡剧本的意识倾向,主角消费自己的故乡,这个没问题。但是你一个电影导演消费普罗大众,消费诺贝尔奖,消费文化评价体系,就过分了。假如任何一个电影节真的评委真的给导演奖项的话,那和电影结尾被主角下发给作业,还要追捧主角采访的记者们有什么差别?那是不是评委也认同,普通人就是愚昧无知并无可救药的?这都不是开地图炮的言论问题,而是你导演为了标新立异,有点过度消费的问题了。

  本来电影值得4分,但是为了表现我反对导演的过度消费,我打2分

  《杰出公民》观后感(八):就像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作家就说“我书中的人物都来自达拉斯,书中的人物出不来,我也回不去。”。看完整部电影,我发现主人公选择回到故乡看看而因此引发的所有情节都是为了解释他开篇所说的这句话。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又重复了一遍,“我毕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逃离那里,我书中的人物出不来,我也回不去了。”。

  跟随主人公返回故乡,我们发现那真是个贫瘠粗鲁的小地方,这就很容易理解主人公为何要竭尽努力逃离。但毕竟是故乡,有些人和事当然忘不掉,放不下。我想真是因为回去这一趟他才发现自己真的回不去了。

  这部电影就是开篇提出一个真相,然后通篇去证明这个真相。

  无论如何,这比我们的“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理论现实多了,这是令人悲哀的现实。这个真相现实中的人都能体会到。既然发现了,就别遮掩,就承受吧。

  《杰出公民》观后感(九):回不去的都叫做家乡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能够触到心里某个位置,还在那里使劲挠上一爪子的片子,所以想来胡诌几句。

  电影两个小时,但丝毫不催眠。全篇都充满着诚意,细心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台词都是在做着后续的铺垫。它不像悬疑那样让我非常紧张地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而是想说“不要着急,慢慢来”,就像小时候坐火车一样,希望车继续开,不要停下来,好让我再享受下沿途窗外的风景。

  电影中的家乡情怀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人生充满着无奈和取舍。为了实现梦想,就必须承受很多伤痛,譬如失去初恋、无法参加父亲的葬礼或是看着那个孕育童年的地方没有任何改善却无能为力……

  离开家四十年后,Daniel才第一次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当他路过写着“SALAS”的牌子的时候,心中是抱有希望的。站在消防车上由选美皇后陪伴着,向路人招着手,这对于低调孤僻的他来讲,虽然尴尬难堪,但也算是为家乡做了一点“贡献”。为公众讲课也好,参加各种晚宴活动也罢,他都努力地在对得起胸前那块奖牌,但可悲的是,人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听他分享知识,只是觉得他是个“名人”而已。极少露出笑容的他,最真实地一次笑,是在穿上Poncho戴上帽子之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的时候。他试图看看父母的老房子,迎接他的是Cerrado的牌子和重重的关门声……所以最后他再一次站在车上——安东尼奥的皮卡车上,还是以同样的视角看着镇上的人,回想着他们说过的话,又一次路过SALAS的牌子,心中该是怎样的绝望。

  片中的各种碰撞,各种呼应都设计得非常巧妙。Daniel的秘书给镇长发邮件说他需要乳胶床垫、顿顿鲜鱼、不要拍照、最好握手而不要拥抱……一切,都没有实现。一切,似乎都在违背着他本人所坚持的“原则”,以至于,在他坚持原则不予以一个残疾男孩援助之后,又嘱咐秘书跟男孩的父亲联系——在四十年没回来过的故乡面前,在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前,原则何去何从?

  这个镇子上曾经有他的童年,有他的好友,有他的初恋。而如今只剩下官僚的镇长、心怀妒忌的情敌、骂自己是叛徒的“艺术家”、埋怨自己放鸽子的粉丝、为了前途不择手段的孩子……唯一欣慰的或许是爱好写作的前台小哥,也许他从这个年轻男孩身上看到了从前的自己。为了符合一个“杰出公民”人设,不得不再一次背叛原则,究竟自己是“叛徒”还是家乡背叛了自己的回忆?

  片尾中枪的Daniel说“结束了”,更像是一种宣告,告诉大家“从前的那个对故乡还存有残念的Daniel死去了…都结束了”。

  新书发布会上的Daniel似乎改变了许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镇定,或许是,他已经放下了心中对故乡抱有的最后一丝幻想。

  哀莫大于心死:

  Irse no es dejar de estar. 离开一个地方并不意味着心无向往。

  Durante años, cuando acá llegaba el invierno, yo sentía el verano de mi pueblo en el cuerpo. 许多年来,每当冬天来临时,我都会在身体中感受到故乡夏季的气息。

  Ya no es así. 但那种感觉已不再。

  Creo que hice una única cosa en toda mi vida--escapar de ese lugar. 我一生也许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逃离那个地方。

  Mis personajes nunca pudieron salir y yo nunca pude volver. 我笔下的人物从来都没有能够离开那里,而我也再没能够回去。

  《杰出公民》观后感(十):作家

  作家应该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职业之一,一个脑袋的胡编乱造都足以让这些人自命不凡,不用创造任何实物,只需要编制一些美丽的谎言,就仿佛以为自己背负上了开化全人类心智的使命,可归根结底没有人因此吃饱饭,也没有人为此真正的获得幸福。之所以他们能带有些许不同或是显得光彩照人,只是因为文字的舆论也掌握在这群虚荣心溢出的人的手中,人总不可能太贬低自己,但他们之间却总是互相嘲弄,文人相轻的本质归根是虚荣人心掌握舆论后的变相集权。

  作家应该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卑鄙的职业之一,他们记录或是杜撰的故事都难逃自己的经历或是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这些他们真切感受过的最终却都成为了他们爬格子时利用的砖块。非要从美好的事物中追寻一丝繁华落尽的衰败,定要从沉沦的现状中歌颂人性光辉的存在。与其说这是作家内心深处的孤独,不如说是他们为了得到众人回眸肯定的一种哗众取宠。他们无法逃脱现有的状态,只能寄情于文字之下,以一种悲天悯人实则自怜的上帝视角来玩弄笔下的人物,由于舆论在他们手中旋转,这种卑鄙便成为了一种豁达,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通透,这种通透让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文字来换取现实世界的名利。

  作家应该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的职业之一,谁在年轻的时候不曾风光无限,谁在青年的时候不曾举步维艰,谁在老年的时候不曾感慨万千。人们寄予生活的点滴非要以这种廉价、卑鄙的方式被呈现、放大。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而最终他们放弃了笔杆投身于生活的点滴之中。如若他们执笔,这世界必定早被墨海淹没。

  可是,如果不把作家当作一个职业,而是当作一个整体人的一部分来看。

  医生是人们对于生存、健康的追求;老师是人们对于知识、教育的渴望;厨师是人们对于温饱、美食的热爱,所有职业的存在归根是一个时代人们内心的诉求。作家作为见证、谱写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怪胎,变相证明了人类本身对于生存与生活满足后的更多需求。欲壑难填的人性、花样百出的形态、几十年的这一遭,如果非要在感官和记忆之后还能留下点什么的话,也只有文字以及这种载体本身所承载的主观、思想、温存了。

  所以作家应该是人类自私地以为自己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感受是值得拿出来分享的病态。

  所以作家应该是人类自大地以为只有自己所见、所想、所感受的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残酷、最特别的状态。

  所以作家应该是人类自信地以为当所有快乐被死亡覆盖,所有悲哀被历史掩埋,所有一切被黑暗破坏,唯有思想、意志不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