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刺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0: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读后感10篇

  《刺》是一本由李尚龙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8-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读后感(一):受伤的世界

  读完《刺》的第一个故事之后,便不忍心读下去了。不是因为书不好看,只是话题太过于沉重了。。。 当终于硬着头皮将全书看完之后,心思早已从书页之内跑到了外面。《刺》本身的故事说不上精彩,甚至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生硬。但是他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实实在在的。 有关校园暴力的相关报道,最近几年不绝于耳年龄越来越小,行为越来越骇人听闻,每次看完相关的报道之后,总会在想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每天与自己朝夕相处同学,怎么就变成了生死仇敌一般。记得还在学校那会儿,我们老师经常念叨的一句话便是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但是现在这句话会被刘涛之流嗤之以鼻吧,会让韩晓婷们泪流满面吧!在《刺》中,李尚龙借着刘涛与韩晓婷的故事隐晦将校园暴力发生缘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家长无理纵容,学校毫无原则息事宁人,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成为校园暴力的隐秘保护伞。当韩晓婷被刘涛、张氏姐妹欺凌的时候,学校竟然会为了流动红旗而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她们的纵容差一点引发了更大的灾难,如果韩晓婷在张氏姐妹的威逼下,参与所谓援交的话,岂不是活生生的毁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当自己女儿罪行终于被揭露的时候,作为家长反思的不是自己在教育子女上的过错,反思的不是自己女儿的所作所为究竟给自己的同学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竟然还想着用金钱去求得受害人的原谅。。。韩晓婷的一生总是在校园暴力的阴影中度过,即便她以后获得了巨大成功,然而一生未嫁孑然一身的扭曲人生,又有谁可以为她负责。 当小六为遭遇职场暴力的刘涛出头的时候,韩晓婷问小六知不知道当年刘涛做过什么的时候,小六说他不关心;当刘涛最终摆脱了韩晓婷的阴影之后,问她为什么过去的仇还要报,韩晓婷说你受到过什么惩罚吗?当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对小六与刘涛充满了恨意。是的,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刘涛所遭受的所谓职场暴力,然而却从来没有人关心过当年韩晓婷遭遇了什么,当年的施暴者竟然还可以理直气壮的去问为什么要报仇,难道施暴者可以不悔过的吗,难道可以不认错的吗,难道刘涛不是应该在第一时间去求得韩晓婷的原谅的吗?我想如果在十年之前,刘涛肯诚心诚意的去向韩晓婷道歉的话,十年之后的暴力或许就不在了,然而。。。 其实,李尚龙期望用《刺》这个故事来引起人们对于暴力的思考的初衷是好的,然而他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韩晓婷与刘涛,却很难将人引导到他所希望的那条路上去。就像我看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看到当年的施暴者与受害者身份转换的时候,我生出的竟然是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想法,我想到的竟然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熟语来,虽然明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但是却很难控制自己不往哪个方向去想。这或者会是李尚龙始料未及的吧! 李尚龙《刺》,估计是第一部直面校园暴力、职场暴力与网络暴力的小说吧,作为开先河的一本书,真的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可以让更多的人思考自己的行为,让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世界休养生息,变得更好。。。

  《刺》读后感(二):平淡生活里的刺

  平淡生活里的刺

  篇名是我看到《刺》这本书想到的第一个词。书中分了三个部分,分别用蔷薇、月季、仙人掌来喻指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这三大暴力的确是社会中一直存在问题作者通过讲述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发生仇恨以及复仇的故事来让读者思考一个存在已久的问题:以暴制暴究竟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本书的真的主人公不是任何一个人物,而是暴力,从始至终都在发展着的暴力。

  人的本性中就带着恶。幼子也能有凶残的一面更何况青春无法无天少年。校园暴力中最让人气愤的是,在当事人无法明白自己的罪恶情况下,成年人却选择把事情隐藏起来,不去正面解决和处理。而法律在未成年犯罪的区域又有太多空白,受害者很难讨得正义,于是校园暴力就像一个隐形的怪兽,在无人知晓的许多角落横行霸道。人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会对其一生产不可磨灭影响,有的人无法克服,有的人克服后却一生背着伤疤小心生活。

  职场暴力又是另一种表现。存在职场暴力的地方,受害者的周围人大多心里清楚,却为保全自己而选择置身事外。受害者承受工作心理压力孤立无援担忧着自己的温饱和发展,这种折磨是十分沉重的。有些受不了压力的人选择轻生,留下了父母伴侣儿女无人陪伴照料,家破人亡令人惋惜,使更多的社会问题可能发生。但有一点,受害者凭借自己的努力机遇,大多能摆脱痛苦。而避免职场暴力的最好方式,便是建立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去真正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尊严

  一直以来信息飞速发展,网络暴力这个问题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同时,这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种暴力。一次网络暴力事件背后,是千千万万双手。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搜索》,属于比较早关注到网络暴力问题的文艺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犯罪成本极低,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如作者所说:“所有的人身攻击都可以理解言论自由,所有的言论自由也都是对某些人、事的攻击”。近年来因网络暴力导致的自杀、自残事件常常发生,并且有着愈来愈迅猛、严重趋势,不知靠谱的惩罚机制何时会诞生,人们也许只有明白任何一个人乃至自己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后才能真正理解此机制在现在的必要性和在未来重要性吧。

  而面对过去的伤痛,受害者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呢?以暴制暴?很多人在有机会的情况下都会报复,当时的施暴者此时受到报复后,又该如何面对呢?中国有句老话:冤冤相报何时了。也许是种带有智慧的选择吧。内心恶魔去伤害了别人,从而制造出未来的恶魔,于是世间的恶魔越来越多,正所谓,“天使不登台,魔鬼不退场”。

  暴力的形式很多,动作的、语言的、心理的,我们也都每天经历着,被折磨着。大多数人都度过平淡的一生,我们被刺扎伤,心里永远埋着刺,然后又慢慢长出自己的刺,指不定何时便会刺伤别人。“美,不是花上的刺,而是有刺的花”。用爱去终结暴力,一定是最艰难的选择,一定也是最彻底的解脱

  作者用简单完整的故事表现了暴力这一深刻话题,无论是充斥青春气息的建国中学,还是资金雄厚的广告公司,甚至是人脑智能芯片植入社交的未来世界,通过不同的虚拟环境来为暴力的展现提供空间,呼吁人们关注并重视这三大暴力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但是读完后还是觉得剧情设计有些过于简单,个别人物性格的转有些突兀,算是一点缺陷吧。

  和作者达成一致看法是: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会变得更好。和作者共同心怀的憧憬:愿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刺》读后感(三):用爱拔去内心的刺

  李尚龙新出了一本《刺》,书中的从韩晓婷、刘涛、张蓓姐妹等几个主角高中时代写起,写到他们大学毕业初入职场,写到他们事业有成。这些年代的连贯线,他选择的是“暴力”,也就是“刺”。从校园暴力、职场暴力到网络暴力,是用受伤害、报复、逃离等作为故事的主线。书中详细描写了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被求助者以及拯救者等各类人物的心理变化,让我们可以舍身处地的感受。故事在在描述世事险恶的同时,也不啻为一本如何规避暴力行为的教科书。

  第一次知道李尚龙这位新锐作家,是他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是那本明面上为鸡汤实际上起了类似当头棒喝作用的书,让很多人从不切实际的“努力”状态清醒过来,重新寻找合适途径和努力方向。年龄相近的关系,比较喜欢他书中的很多观点。这次的《刺》,李尚龙选取了当下已成为社会热点的校园暴力、职场暴力和网络暴力行为作为落笔点,用一种前后相关联的类似因果关系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本直面丑恶批判小说。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接触过类似的暴力行为,有的暴力行为是显性的、有的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隐性冷暴力。相比于对人的伤害和影响,精神层面的暴力行为伤害要更深更重。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一样,所以能够忍耐边界也都是有限度的。所以我们很难衡量哪句话、哪种行为会引发别人的反感、厌恶乃至报复。如果施暴者在施暴的时候就被阻止、被惩罚,那么受害者也能得到安慰,施暴者也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减少再度施暴的可能性,如果旁观者主持一点正义而不是助长邪恶,坏风气也就不会甚嚣尘上

  以校园暴力为例,校园中的暴力行为,因为学生还处在成长期,未经社会历练,所以会成为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很难跨越的槛,会影响当事人的健康成长,很多都会是铭记终生。

  高校曾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中,前有马加爵事件,后有林森浩投毒案件,两起事件的起因均是细碎的口角之争,却因为当事人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扭曲的报复心理,演变成为杀人害己的恶性案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需要深思的并不只是为何两个人会铤而走险报复杀人,还应该包括如何引导学生的心理成长,如何发现存在的心理问题隐患以及如何进行疏导等等。如果当事人都能放宽一点心境,不因琐事争执,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会演变成后来的悲剧

  校园暴力、职场暴力、网络暴力,究其实质而言,都是当事双方之间,谁处于强势地位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可以左右事情的性质,事情是黑是白是红便是由掌握了话语权的那一方任意涂抹。更多的是没有经历过事件的围观者,在影响着事件的扩散程度速度,这种影响对于受害者一方通常都是负面的。

  李尚龙在书中说,能够终结伤害的,只能是爱。这爱是泛指的,包括我们对自己的爱,对同学的爱,对同事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对这个社会的爱;也包括老师对学生的爱,老板员工的爱,包括这个社会的所有人。如果你未被伤害,要保护好自己和别人不受伤害;如果你伤害过人,要诚心道歉真心挽回影响;如果你受到了伤害,请你寻求正确的解决途径,请你相信,那些事情会让你变得更强大;如果有人请求你的帮助,请一定不要敷衍了事,一定一定认真对待。

  很多年前,韦唯就唱过:“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人间”。用爱,拔掉心中的刺,不再种下新的刺。

  《刺》读后感(四):我很生气

  我很生气。

  为什么生气呢。

  本来我很期待这本书,写了长长的文字来申请。

  以下是申请正文。

  ------

  似乎如今的生活充满了暴力;

  会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校园霸凌;会担心工作上一个不顺心得罪了老板和同事,冷暴力之后便是炒鱿鱼走人;出现了什么热门的事件,更是不敢说话,谁知道会不会一言不合被人diss被人肉?

  我们活的战战兢兢。

  我们开始想念,很多年前,我们的小时候,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仿佛如此美好

  可细细想起,年幼年少的我们,真的如此安然祥和宛如一片净土么?

  学生时代,是不是也有那么几个混混头头,一言不合就开打?

  爸妈工作时,是不是也有过得罪同事被穿小鞋的经历?

  彼时小城尚小,圈子都是交融的,谁家出了点丑事,是不是全世界都知道了,从此抬不起头来?

  甚至,在家庭中,爸妈也会打孩子,老师也会体罚学生。

  也许这个世界本没有变坏,乃是互联的世界,曝光了很多当年由于时间距离导致我们看不到的事情,让不堪和丑陋暴露在世人眼中。

  我们应该认得清暴力,这样才能在面对暴力时不会被吓得瑟瑟发抖,浑然无措;

  我们也应当有理由相信,暴力不会消失,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是随着法律的完善和公众的监管,乃至整个社会文明提高,暴力会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报以信心

  正因为如此,因而对“暴力”这个题材,有所关注,想申请读李尚龙的这本书。他曾经用犀利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伪努力”,骂醒了一票看似努力的人。

  虽言辞犀利,但不乏见解

  题材转换,想读读他笔下的暴力。

  毕竟,人在江湖中,哪能不关心社会呢,这才是我们容身的容器,与我们息息相关

  ---------

  以上,是申请这本书的理由。

  然后在蜗牛app上看到了电子版。

  一个小时看完了。

  看完了一点都不想申请了。

  微博大概要感谢在五十年后还能活着吧。

  就不能好好写三篇小说么。

  非要扯什么关联。

  第三部分我简直想打负分。

  这种离奇的脑洞简直是对科技的侮辱。

  《刺》读后感(五):每个人心中的那根刺

  本文共5200字(原文摘自公众号:小帅帅老师)

  1.

  2月第一天,接到尚龙的电话话筒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充满磁性,富有力量:帅老师,咱们今晚喝个酒,好好聚一聚,7点老地方见!

  我爽快地答道:好勒,准时见!

  就是这天的晚上,我看到了兄弟的这本新作《刺》。

  他在扉页上写上字,又郑重其事地写上了一个No.1,接着说:这本书我写了整整一年,度过了很多无眠之夜,这是第一本,给你了!要好好待它!

  我如获至宝:放心,我会一字一句认真读完!

  回到家里,打开落地灯,借着酒劲,翻开了书,本该酒醉的我,却陷在了情节中,越看越发精神,不能自拔。

  开篇写的是职场中大家熟悉的一幕,员工被领导责难,领导吹毛求疵至匪夷所思,这不免让人心中打上问号:这个领导怎么了,这个员工又做错了什么?

  带着疑问往下看,时间线一下回到了领导年少时,真相由此被层层揭开,一场为时一年的校园暴力由此而起。

  暴力的受害者正是开篇的这位领导韩晓婷,而当年的施害者之一就是开篇被骂的员工刘涛。

  2.

  凌晨2点,提醒睡觉的闹铃响了。我摁掉闹钟,继续往下看。拿出纸笔,边看边罗列,梳理故事线,生怕自己“神志不清”,错过任何的细节

  第一幕 蔷薇的刺

  暴力一 韩晓婷 vs 刘涛(职场)

  暴力二 蓓蕾姐妹,刘涛 vs 韩晓婷(校园)

  暴力三 蓓蕾姐妹 vs 猪妈妈(校园)

  暴力四 老师 vs 韩晓婷妈妈(校园)

  暴力五 肖帅 vs 韩晓婷(友情)

  暴力六 老师 vs 韩晓婷(沉默)

  暴力七 黄毛 vs 韩晓婷(校园,社会)

  暴力八 老师 vs 韩晓婷(愚昧)

  转折点1 作家张峰讲座

  暴力九 韩晓婷 vs 自己(自杀)

  暴力十 大姐大 vs 韩晓婷(社会)

  转折点2 暴力事件被曝光,网络放大

  暴力十一 网络 vs 施暴者(网络)

  落笔 正义得以伸张,韩晓婷转校

  第二幕 月季花的刺

  暴力一 韩晓婷 vs 刘涛

  暴力二 公司同事 vs 刘涛

  转折点1 刘涛和男友分手,男友和韩晓婷在一起

  暴力三 王橙宇 vs 刘涛

  暴力四 刘欣欣 vs 王橙宇

  暴力五 韩晓婷 vs 王橙宇

  转折点2 合作公司老板小六力挺刘涛

  落笔 刘涛嫁给真爱,韩晓婷孤独终老

  前面的两幕看得很戳心,两根刺勾起了我种种回忆。

  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三幕,如果前面两幕让人啧啧称奇,这一幕简直让我拍案而起,它是整部小说的点睛之笔,也是神来之笔。

  时间一下跳到了2050年,小说的视角也换为了第一人称的“我”。故事的发展是:数十年后,人类科技发达,可是法律对暴力还是没有任何界定,前面提到的施暴者却都一一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报应,这些报应来自于网络。

  因为在这个世界的绿化只剩下仙人掌的时候,每个人也成为了仙人掌,浑身是刺。

  第三幕 仙人掌的刺

  暴力一 网络 vs 张峰

  暴力二 网络 vs 张蕾

  暴力三 网络 vs 周易

  暴力四 网络 vs 韩晓婷

  暴力五 网络 vs 警察

  暴力六 王橙宇 vs 参与过暴力的网民

  落笔 暴行不能终止暴行,只有爱可以

  全书一气呵成,你能感受到尚龙的文字功力,也能感受到他的真心诚意。

  不管受害者是谁,施害者是谁,谁打了谁,全书看下来,十分清晰了,主题只有一个:暴力。

  用尚龙的原话来说:这个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暴力。(详见书中后记)

  我合上书,抬头看到天亮了,心中却汹涌澎湃;我蜷缩在沙发上,转了个身,闭上眼睛,想起了我的过去,过去也曾经遭遇过的暴力。

  3.

  没错,暴力普遍存在,暴力也是可怕的。

  可能熟悉我的人会说,没想到,你也遭到过暴力啊。我想说,是的,我也没有想到。

  记起读大学那会儿,同班的一位男生喜欢上了一位喜欢我的女生。我无心学习以外的事,他却为了得到女生的关注,开始对我四处造谣。

  谣言可怕的不是说我滥情博爱,可怕的是说我是gay。导致一度上课时,同学们乃至老师,都对我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后来我谈了一位女朋友,谣言不攻自破。我算是比较看得开的人,这次语言上的小小暴力对我来说,谈不上什么伤害。

  但我依然觉得无法挽回的:是大学那一段一去不复返的唯一的时光。

  再到之后我有一位前女友,喜欢生气,生气的时候特别喜欢摔东西,她一开始摔书,然后开始摔椅子摔桌子。

  到后来变本加厉,开始摔手机;最后有一次她又不爽,摔了我讲课用的电脑,同时摔碎的,还有我的心。

  我曾与她心平气和地谈过,了解过,甚至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引导过,为什么要摔东西呢?

  她说,她想起来了,小时候,爸妈吵架的时候就是摔东西。

  后来她又想到一件事,上初中时她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受到同班同学排挤,这些同学下课就会来找她麻烦,摔她的东西。

  这些故事都是我亲身的经历,与尚龙书中的故事如出一辙。

  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把这件大家都经历过却不愿提及的事,大声说出来了。

  我跟她好久不联系,因为在几年前,她就把我的微信删除拉黑了。

  对于一个习惯摔东西的人来说,如果她不能再摔你东西的时候,她只有最后一个选择:摔碎曾经的梦。

  今天终于等到《刺》开售,我毫不犹豫登陆当当,下单一本,给她邮了过去。

  4.

  也许这本书的重要意义,除了推动立法,除了在时代留下印记,还有就是:让你在故事中看到自己,让你也说出自己的故事。因为说出来的本身,也是疗愈。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我如愿进入了全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

  在这个地方,我学到了终身受用的本领,得到了掌声,得到了荣誉,为此我很感恩;可同时,我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待遇”。

  我个人做事有一个习惯,就是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发挥百分之百的可能。所以我会一丝不苟地去备每一节课,讲每一节课,在不上课的时候,我还利用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去进修演讲,学讲脱口秀,增强基本功。

  很快地,我在学校里崭露头角,也成为了一个不合群的人。

  过了几年,我开始讲授直播课,可能因为有足够的积累,也可能因为讲课的方式和效果,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喜爱和支持。

  3个月后,我居然成为了网站上数一数二受欢迎的老师。这导致了很多老老师的眼红,也有了很多随着眼红而来的中伤。

  时任集团大事业部总监的周老师,这里且把他称作周大总管吧。

  因为无论外形,性格还是行为模式,他就像历史上朝廷里的大内总管,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权力一时无两,无论有事没事,他总管。

  如果尚龙书中的暴力是刺,那周大总管可称得上是刺头。

  他在开会时一再对北京学校的老师强调:你们多注意点,不能和帅老师有任何的接触和联系。

  仿佛我是个可怕的病毒,生人勿近。而我知道这事儿,也是一年以后。

  我来自广州学校,是名小老师,当时在我眼中,北京的老师都是楷模,都是学习的对象。

  因为北京学校的标准高,资源多,发展快,学校的传统也保持得相对完好。

  又过了半年,终于等到我在直播课上红到发紫的时候,我接到邀请从广州过来北京集团开会,坐在我旁边一圈的都是北京的老师。

  我们很早就到了会场,百无聊赖,我就和旁边的两位女老师开始聊工作,聊生活,聊人生。

  半个小时后,女老师突然说:帅老师,没想到原来你人那么好啊?!另外一位女老师连连点头。

  我有点哭笑不得,半开玩笑地问:为什么没想到?什么叫原来?你什么意思!说清楚!

  于是她们说出了原委,我也就知道了事情的始末。

  回想起来不禁后怕:如果我没有来北京?如果我没有和这两位老师交谈?我会不会一辈子都不知道曾经被这样狠狠地黑过?

  同时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总有一些老师时不时在明里暗里骂我,原来我在他们眼中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有一颗比较强的心脏,后来我就被这帮愚蠢的人类骂到免疫了。

  看到谣言自动屏蔽,遇上谩骂不起波澜。

  后来不知道听谁说,周大总管得了个怪病,从医院出来以后,像变了个人似的;他真的成为了他每天努力成为的那个样子,变成了大总管。

  然而,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

  你要知道,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特立独行,不听谣言,不畏强权,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有稳定的世界观和大格局,他们会和所谓的常规背道而驰,逆流而上,野蛮生长。

  当时在周大总管主持的会议上,当他循循善诱说着帅老师种种不是喷着唾沫星子的时候,台下有一个人,边听着边笑了出来,他在想:会有这样的人?真有趣!我偏要认识一下。

  于是他们就认识了,见面了,还成为了好兄弟。

  你应该猜到了,没错,这个人就是李尚龙,这也是我们的相遇。

  很早很早的时候,他就发现了无所不在的那根刺。

  5.

  什么是刺?暴力就是刺!

  一个施暴者,一群附和者,一个本可以阻止暴力的愚昧者,和一个受害者,对一次暴力的构成,都不可或缺。

  因为如果没有施暴者,暴力便没有源头;没有附和者,暴力就得不到鼓励;没有愚昧者,暴力就不得以延续。而没有暴力,就根本没有所谓的受害者。

  而尚龙在《刺》中,把这个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娇生惯养横行霸道的蓓蕾姐妹,不嫌事大高声喝彩的围观同学,总想着息事宁人大事化小的班主任老师,还有受尽欺凌却选择屈服的韩晓婷。

  《刺》通过韩晓婷的故事告诉你,这个世界很可怕。

  而可怕的不仅仅是暴力本身,还有对暴力的屈服,对暴力的麻木,把暴力当快乐,和面对暴力时优先选择了自己的利益。

  在我看来,冷漠是可怕的,你说你只是围观,你没有动手,但每一次围观,都是对暴力的手动点赞。

  无知也是可怕的,你也许说不知者不罪,但愚蠢就是在作恶啊,你看故事里的人因为觉得好玩,去欺负别人,在真实世界里,何尝不是大有人在呢?

  正如尚龙的前三本书一样,《刺》想诉说些什么,或者更准确的,他希望唤醒些什么。

  故事层层展开,逐渐深入,韩晓婷受到的暴力也不断升级。正如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故事一样,此时故事峰回路转,因果循环。

  韩晓婷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飞上枝头,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由原来的受害者,变成了现在的施暴者;而现在的受害者,正是当年的施暴者之一,刘涛。

  这印证了一个心理学现象:往往施害者,原来也是受害者。受害者常常活在自己痛苦的记忆中,直到有一天,触底反弹。

  小时候受到暴力,韩晓婷的心中长出了一根刺来保护自己。这根刺以仇恨为养分,慢慢在心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了利器,去刺痛别人。

  此时,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全书的一个重要主旨: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暴力只能带来更多的暴力,培养更多的施暴者。

  暴力是恶魔,人间是天堂。而恶魔,只会培育出更多的恶魔,他们会把天堂变成地狱。

  6.

  所有流芳百世的故事一样都有一个特点,它们会帮你揭穿黑暗,看到光明。在大量丑陋的现实中,总存在着星星点点人性的美好,它们犹豫黑夜里的星星。

  只要星星在,你就不会觉得漆黑的夜空可怕,你就知道天总会亮,明天依然会到来。

  不熟悉尚龙的人,会觉得尚龙愤世嫉俗,骂骂咧咧,天不怕地不怕。稍微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爱喝酒,是青年才俊。

  但在长时间密切接触之下,你就会发现,他爱一切,爱大家,28岁的身体里,住着82岁的灵魂。

  看完书后,一直很好奇,后来问尚龙:写这么一本书,你不怕吗?

  尚龙说:当然怕了!但是,我没有选择,因为我更怕的是,真的到了2050年,在这一块,法律依然空白,暴力依旧存在。我只希望世界,再没有下一个韩晓婷,或者至少,能少一个韩晓婷。

  记不清楚哪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写作有三个境界:我心,他心,天下心。而我眼中的尚龙,属于最后者,眼中有诗有远方,心中有人有天下。

  时代真的需要这样的人,永远比只想自己想得更多,比只看眼前看得更远。

  他的文字中永远存有一份美好,一份爱,他让你看到的黑夜里,星星永远都在。

  这本书把职场暴力,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真实还原在你面前,有描述,有痛斥,也有爱。

  如果你手上恰好已经买到了这本书,我来带你看看尚龙书中的爱。如果你没有书,请你先跳过这段,一周后等你把书看完了,再回来看看。

  书的23-24页,描述韩晓婷被打后,韩晓婷妈妈打电话过来的片段,一下湿润了我的眼框。

  尚龙的只言片语,就把“爱”这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韩晓婷妈妈口吃,却在努力地打着电话询问女儿情况;她只剩下了一只手,却为女儿做了最爱的红烧鱼。

  小时候,大多数人对爱的普遍理解是,爸妈给我们的买好玩的,带好吃的。

  长大后,大家又会简单地把爱理解为,我要啥,你就给我啥。更有甚者,觉得爱是:你有啥,你就给我啥。

  尚龙的这段描述,却让你重新思考爱的本质:爱不是有什么给你什么,因为对每个人来说,那都能轻易做到;而爱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就是明明没有,还努力给你。

  比如说,没有钱的时候,想办法给你买礼物;没有时间的时候,想办法陪伴在你身边。这一点,在同一段落尚龙对韩晓婷接到妈妈电话后的反应的描绘中得到了重现。

  刚被打完的韩晓婷,接到妈妈的电话,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强作镇定,把满腔的怒火和委屈咽了回去。

  这就是韩晓婷作为女儿对妈妈的爱:没有好心情的时候,给你好心情。

  我们都知道爱是一种力量,我们却不知道力量的表现不在征服,而在保护。

  爱到极致是放弃,这就是尚龙笔下老师的爱:努力成全,尽力保护。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经历,才会有这样的洞察;一个人要有什么样的底蕴,才用寥寥数语就道破天机。

  7.

  于是我问尚龙:你写刺,是为了拔掉大家心中的那根刺吗?

  尚龙说:不是,我想的是,让大家先看到刺,再学会爱。因为,能终结伤害的是,只能是爱。

  是的,但凡是个问题,就要先意识到,再去解决。先找到刺,然后拔掉。而这个拔刺的人,不能是别人,必须是你自己,你要和自己握手言和。

  看完了《刺》,你突然会懂,不是世界不好。

  而是我们长大,我们受到了伤害,学会了恐惧,长出了刺,得到了痛,却丢掉了自己丢掉了魂。

  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根刺,刺在心中,你的眼中只能看到刺咯;拔掉了刺,方见本心。

  8.

  tw,书看完的时候,有了40多个折角,我划出了100多个句子,这些句子本来都想摘到这里来,让大家先堵为快。

  后来想想算了,因为如果你没有认真看过这本书,没有认真读过,思考过这个故事。这些句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突然想起尚龙把书送给我的时候说:这本书写了整整一年!

  看完后,我敢确定,他骗人了!

  这本书,他哪里写了一年?他写了28年。

  向你诚意推荐这本书,希望你能在书中找到另外一个自己。

  【如果你想交流任何观点看法或转载,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jasonshuai2015 , 添加请注明来自豆瓣,期待遇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刺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