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观后感精选10篇
《简爱》是一部由Sally Cookson执导,Benji Bower / Will Bower / Elly Condro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爱》观后感(一):至此,我终于第一次完整感受到了《简·爱》苦尽甘来的好
《简·爱》(NTLive@中间剧场):这样的作品,我总是不吝用最好的词去形容它。
中场采访导演说,这一部应该叫做《简·爱:一部自传》。它把夏洛蒂原著的节奏调配了之后,使得故事本身更有说服力,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罗曼史,更是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认知寻回。
人的性格塑造大半被归结为原生家庭,童年记忆构成在做决定时,最无法说服自己摒弃的那部分直觉。
上部大量篇幅铺陈简的成长,女主演技一绝。从孩儿啼哭到年少怯生生的“不公平“,再到自我意识觉醒后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年逾三十,即使皱纹难掩,即使全篇泪湿,看上去并无多少姿色,却真真正正还原了夏洛特笔下那个简的样子。
真正平凡,贫穷,固执,潦倒。因此她真正坚定,勇敢,诚实,明净,不可多得——是了,夸一个女性最好的词就是,不可多得。
“无爱才会渴爱,渴爱才欲爱不能”,把之后的情感逻辑打顺了,求婚那一幕,两人几乎是对峙式的告白才会更有张力。
极简舞台设计却最大限度利用了空间,手持光源完全服务于情绪烘托,恰到好处的道具象征意义浓厚,由演员自然带进淡出,演员全部一人多角,人物情绪饱满,说服力强大从人物到动物,连一只狗都演得有模有样。
中途当简独处,他们更是还原了她内心交战的声音。没有女性会不为“女人应该冷静!”“不!女性所想所需和男性没什么不同!”而感到一种沉重的温暖,那力量来源于自身。
因为也是美到要跪求BGM,舞台上位置正好的乐队,不拘风格,时而忧伤时而俏皮。黑人女歌手高吟低唱吧,既然最后也入戏化身罗切斯特的疯妻子。没有突兀,一切恰到好处。
导演Sally Cookson在埋亮点的时候,非常聪明了。灯光的运用,还原Red House的同时,还原孩童逼仄的心。用舞台底部象征的坟墓,把每一段亲友的死亡都描绘的直接又悲怆。推开的窗,鼓风机吹起的头纱,骇人的火光,众人齐声的报地名…不落俗套,而且那一次次的盘点,实则勾画了简的颠沛流离,聪明至极。
最惊喜是首尾衣服包起,象征襁褓,“it's a girl“的呼应,轮回显现,意料之外却又非常自然。情绪流转,待到起身鼓掌,已经包含热泪。
从老维克到NT进行了缩减,由两天的四个半小时的剧凝练成为三个多小时的单日剧。更加紧凑了,但下半部的节奏略赶,表达上没有上半部来的沉着和入心。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生而为人,生而为女人。能在沉浮的命运里,始终有方向,是幸运而了不起的事。待到再有那份运气,望尽同样真挚而热烈的眼睛,连爱也是一种美学了。
——至此,我,一个三姐妹里偏爱Emily的悲剧爱好者,终于第一次完整感受到了《简·爱》苦尽甘来的好。谢谢这版导演和演员。
《简爱》观后感(二):白纱下,灵魂灼烧
开场,黑人女歌手的悦音响起,我就瞬间被吸引住了。现代感的舞台和服装设计,赋予这个经典的故事几许新意。每当简爱面临内心的挣扎,她都会攀爬扶梯,艰难地,正是她不服输的呐喊!
我相貌平平,也并不富有,但我独立地活着,依靠自己的努力挣得自由。
海报中,简爱的身体里闪着火焰,那是她不愿屈服命运的象征。不论经历何种艰险,始终辉光闪闪,终于迎来幸福。
扮演罗切斯特先生爱犬派洛特的演员也真是辛苦,大男人一个,台上台下地跑来跑去,随时听取主人的召唤,又躺在地上,尽力表现忠诚。
那条长长的白纱,虚无缥缈地,正如简爱渴求的爱情。殷红的帷布,我常想,那隐藏在暗处的疯狂是否也是简爱不平静内心的折射?好梦破碎,我怎么嫁给已有妻室的男人?远走天涯,而心弦,始终系在你的胸膛。
那是个女孩,那是个女孩。因为是女孩,所以在追求自由之时,会遭受更大的阻碍。而女孩的自由,也许就在成婚后完成,或彻底失去,而心甘情愿。这是女性的归属,也是简爱能给出的唯一答案。毕竟,你无法让勃朗特超越她的时代。
《简爱》观后感(三):amazing
四星半~~~几乎无缺点,除了最后重逢的那个吻,a kiss is far less than that could ever express their feeling at that time~~~~美轮美奂。
整个印象,真的觉得生为女性是有多好了,有那么多男人没有的品质:温柔、善良、高尚、纯洁而少肉欲;而男人就会有那么多需要自律的事情,该死的欲望让男人更像野兽,远不如女性更具神性~~~但上帝不是这样说的啊,这剧、这小说能让人完全沉迷在女性的魅力中~~~~~
------I must have the liberty. If I can't have the liberty, at least I have to change.
简:不。
简:通过遮住我的脸吗?
还有那些简化了的舞台布局,简化了的众多角色,简化了的过程~~~~简化的结果让节奏变得这么鲜明和悠扬~~很多的简化处理都怀疑是向京剧取过经了,一根鞭子和梯子代表的马车、几个坐垫代表的学生们、地窖门代表的死亡、人演的狗、唱出来的独白和场景交代、众人旁白代表的内心挣扎……迷人的留白。
还有那些灯、火;优美又恰当的音乐和女高音;甚至对独白和歌词的美妙的中文翻译……
不得不说的是在简成长中出现的那个女生,“每个人都是带着缺点生下来的”,“她这样对我,其实是帮了我”……是她让自由不屈的小Jane懂得了宽容忍耐。这个理想的基督徒形象,应该至少部分是原作者或导演的原旨吧。她像一段短暂的阳光,warm and sweet,是她把小Jane这团烈火变成霓虹。
啊,自由!小Jane像笼子里的小鸟,是那么向往那座山,和山那边的风光,她的自由不羁太让人印象深刻了!那么美好的、流动的、泼喇喇的生命!
自由,高尚,独立。purity,善良。
Follow your heart, every girl.
(ps. 双11,我得下单买一本原著)
(ps. 导演叫Sally Cookson,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