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导火新闻线》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导火新闻线》经典影评10篇

2022-03-13 12:56: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导火新闻线》经典影评10篇

  《导火新闻线》是一部由方俊华执导,吴孟达 / 周家怡 / 杨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火新闻线》影评(一):导火新闻线影评

  很少有电影令我感动过,这部电影使我流泪。

  一、

  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香港法律的缺陷,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记者这个职业操守,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公共事件的敏感易爆性。

  然后就有人指责正义记者有这样那样的违反法律,(爬墙采访,截留证据,私自会见当事人),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反文明、犯法律的,应该谴责的行为,反过来反面角色激怒当事人作出犯罪行为,反而是无可指责的正常职业行为。

  这帮人根本没有看懂电影,只是肤浅而幼稚的看到了表面现象下的浮夸。是现代社会冷漠的代名词。是我流泪的原因之一。

  这些表面上打着反理想、尊法治的旗子,治肆意扩大法律的尊崇地位,其实内里其实是十足的法盲。他们要不就是被法律表象迷惑了的羔羊;要不就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的法治优越感,别具用心麻木不仁的自我膨胀感的宣示。

  香港所谓的法治也是有局限的。(一小撮港人)夸大其作用非常像是夜郎国里的国民,不见高山,不知感恩。

  所谓法治大家都认为是和人治对立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认为法治与人治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就像阴阳对立互生,没有绝对的法治,倒是容易见到比较绝对的人治。

  从根本说起人治是本源的、先天的、人性的产物,人性是复杂的,是善与恶,是与非的混合体。法治是文明的、后天的、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是融合的,是人伦的的选着。法治并不代表公平,只是代表折中、平和。

  位高权重的法改委,可以改变法律,也可以不改变法律,这是到底人治还是法治呢?

  法治人定。这才是法治最根本的来源。

  二、

  新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人们喜欢冠以新闻人为无冕之王,其实质是社会的代言人。

  新闻人的一言一行在描述着这个世界,新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灰暗和光明。然而当社会冷漠的注视你的时候,新闻人也是无奈的。

  当谭鋭智希望能像在大街上游行示威的人群那样,为自己主持公义的时候,作为良心记者的骆家辉却无奈的表示“不是我不想写,是没人看”

  是啊!没人看,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被扭曲了,作为新闻人,市场被扭曲了,人性和人的行为当然也选着跟着扭曲,因为这样做风险低、效益高、符合利益。

  在这个社会的冷漠着,我们被囚禁在理性里,看不到激情;被淹没在潜规则里,看不到光明。比如闪报的行为,为了新闻可以无视一个鲜花一样的生命在眼前陨落,可以制造唯恐天下不乱的气氛,可以激发人性中的丑恶,没有新闻可以制造,有新闻可以别出心裁,一切为了点击率(即大众想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放大已经扭曲的价值观。这样看起来很敬业新闻人是不是反社会的,是不是应该受到谴责。然而现实只有良心才可以谴责他们。

  这也是社会的本质,是人治的。

  冷漠不是人性的全部,更多的只是对社会的反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恰恰是新闻人的职责之一。

  三、

  在电影里绑架无非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个弱者无可奈何的表达方式。谭鋭智在上诉无门,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况下,发动的极端的行为。

  从人性的角度看,他是理性的,他的诉求合理,他的行为也是克制的,如果是极端的话,他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杀掉他要指控的人,或者杀掉所有人,这也不能不说是社会给予的后果。

  现在为了这个合理的诉求,他家几乎死绝,女儿死了,老婆死了,还有自己的半条老命估计还得在监狱中度过,(在弹幕里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谭叔无罪释放,结局是完美的,请扪心自问这可能吗?)这是我的第二泪点。

  恻隐之心人之皆有,同情弱者是人性本源,否者也不会有什么法治这些东东,因为强者不需要法律,或者是可以有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大家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丛林规则下生活就可以了。

  但可惜的是,我们冠以法治社会的高帽下,总有这些那些的不和谐,

  四、

  我们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做呢?

  借着人民给与的权利,道貌岸然的在公众面前,打着公众的旗号。首先表面上是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实际上在争取自己有利的政治利益),一本正经的通告绑架罪犯的恐怖事实、恐怖性质,全然不提或尽力回避事件的起因。然后彰显自己的肌肉与沉着应对控制能力,谈判专家、狙击手、救护组、疏散组、幕前幕后忙忙碌碌,仿佛在等待有一场盛宴开席。这和反面记者有什么不一样。

  而在修法这个事件上却没见到一个可以承担道义的人,人人都为了怕惹事上身而纷纷避开。

  可笑的是最后,靠一个记者的色相才得到一些确切的消息。在修法这件事上没有人治吗?

  也许是,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在法律的框架内。错的可能是法律、是历史、是这个该死的社会,还有是该死的人性(这个时候他们会给你讲人性的恶,背后的意思就是你们需要我)、、、、、、、理由很多,但无疑冷漠,这就是现实。这是我发现第三个泪点。

  影片的结尾,法改委卢靖的一套官腔。终于迎来了法律的修改。

  我不知道这个法有没有追溯过去的效力。其实知道了又怎,因为我们的大人发话了,不是为了你才改变法律的,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东东。

  解读一下就是,你死两三个人的事太小,不足以让我们这些大人物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你碰巧了,我们就赶点工吧,争取半年完成。够高傲吧! 这是我低四个泪点。

  五、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个词很中性,可以有多种解释,积极的是要我们保持奋进的姿态,保持谦卑心态,反面的也可以是我们要保持兽性。电影里有更加深度的解析,我想不外乎要我们保持对人性的敬畏。

  结尾太理想使它失分不少。在现实中的智叔,也许真的走上路不归路,或者被击毙,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点燃炸弹同归于尽沦为正真的恐怖分子。但对于智叔来说不重要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要相信我们生活在理想的社会里,我倒是比较倾向于我们尚生活在比较原始的文明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保护自己的必要的生存技法。我们不能参悟明天的我们会怎样。需要信念指引,我们需要宗教高悬。我们只是惯性的以为明天依然会美好。殊不知在这个美好的背后,是一些人的无畏付出和流血牺牲。

  但愿这世间不在冷漠,总有人得站出来,向邪恶说不。

  向正义的新闻人致敬。

  也希望在看影评的各位一生平安。

  《导火新闻线》影评(二):关于自己的一点感想

  谈一谈看完导火的一点个人感受。

  这部电影跟韩国恐怖直播不能说比不过,他们入手的角度根本就不相同。导火这部电影就是从我们的普通生活入手,就是最真实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情况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了解,去深思。

  前一段时间刚毕业的时候一直想去做媒体工作,当时一心想着关注的都是娱乐圈的那些八卦新闻。谁谁谁又有新恋情了,谁谁谁又被爆出丑闻了。这些新闻已经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一些娱乐,所以我们将更多的视线都放在了明星的八卦上面。当这些新闻被大规模报道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的新闻主流都已经聚焦在这些明星的私生活上面。现在的社会确实是一个媒体主动迎合受众的社会,哪种新闻吸引人就争相报道哪种。可是那些跟我们一样过着普通生活的老百姓当他们遭遇苦难想要寻求帮助时却无人问津,只能由自己痛苦地挣扎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帮助甚至没有人关注。 现在媒体报道的基本都是除了明星那些事,剩下的就是哪里又有跳楼的了,哪里又被虐待的了。可是这些新闻报道完之后呢,那些受害人家属的申诉谁来解决呢,那些人的冤屈谁来为他们诉说呢?是,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光是这么多人每天发生的惨痛事件那么多哪能顾得过来呢。可是最起码媒体应该做到的是关注我们国家的生活状态尽自己可能表达大众的心声,而并不是为了赚点击赚收视一味地只说那些观众会喜欢的。 在这个一切信息靠网络穿达的年代,信息传播这么迅速。媒体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句话豪不夸张,可是有多少媒体是为劳苦大众发声的呢。 智叔要不是劫持人质他们一家的遭遇,他女儿的惨死根本没有人会关心。自己捧在手心的女儿十七岁的年纪被人奸杀,父母见到尸体的时候甚至认不出那是他们以往漂亮可爱的女儿,作为父母可想而知内心多么的痛苦。可是在明明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凶手却堂而皇之地被无罪释放,任凭哪个父母都无法接受。坚持了七年为女儿讨回公道却每每被人无视,就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人关心。在被压抑到极度情况下,只能通过极端手段引发社会关注。 媒体为了博眼球枉顾生命,有钱有势的凶手杀了人只需要一点钱几句话就可以摆脱法律制裁。只有受害人在那里苦苦挣扎,社会底层人的悲哀,有苦你就使劲往下咽。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新闻报道不只是看收视率,更要看的是媒体人的良心与公义,媒体人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其实要承担的很多,愿更多的媒体人能够保持初心,还原真相。愿世界和平。

  《导火新闻线》影评(三):达叔老了,可他的电影依然很犀利

  盼了半年,达叔(吴孟达)的新片《导火新闻线》终于可以看了,即使已经64岁了,即使不再和星爷合作,但达叔的这部电影却非常好看。

  这剧集由2015年香港HKTV播出的社会新闻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打造而成,同时还加入吴孟达,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在剧集里,达叔饰演的智叔是一个无助的父亲,他的女儿在7年前的平安夜被奸杀。

  由于种种黑幕,坏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智叔非常无助但丝毫没有放弃为女儿讨回公道,他求助媒体,可现在的媒体已不再是替弱者发声的媒体,而是变成了“为了点击率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的媒体。

  这些媒体的记着们最爱写一些明星劈腿的新闻,因为大众喜欢看,他们把其他媒体当成对手,完全丧失了媒体该有的本质。无奈之下,智叔只有劫持人质来换取获得为女儿伸冤的机会…… 电影里,记者们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花边新闻而放弃本该报道的严肃事件,这时候媒体已经变质了,他们忘记了初心,追求的只有名和利。

  你看,我们现在所处的不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吗?我们只记得某某是小三儿,某某劈腿了,但谁还记得贾敬龙、聂树斌? 此时,《导火新闻线》来了,让我看到了香港电影的希望,也看到了这个社会的希望。当然,社会中不乏有良知的记者,就像影片中的乐嘉辉,是他们重新定义了媒体。

  有媒体透露影片会在明年1月在内地上映,我看过之后心想,大概是悬了,即使上映了,也会被剪得面目全非吧,那样的话还不如别上映好。

  总有一些善良的人,被社会逼着去做一些疯狂的事,因为他们明白了社会不需要他们撕心裂肺,不需要他们痛彻心扉,而电影中的智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达叔戏中演得好极了,每次出场都会使周围的人黯然失色。

  最后总结:这是一部有良知的电影,这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电影,这是一部能够让我们反思的电影,这是一部能够促使社会进步的电影。

  《导火新闻线》影评(四):假專業.假致敬.《導火新聞線》的假大空

  在香港寫媒體的影視作品並不多,千禧年時期的《A-1頭條》、陰陽路系列貌似有套叫《凶週刊》的電影。《導火新聞線》相對是香港較少有寫記者的題材,電影由港視的同名劇集衍生的,但沒有看過劇集也不會對電影陌生。這部電影畢竟問題多多,硬傷處處、眼高手低、雖然導演是劇集的導演但在製作上與真實新聞的處理上還是有一大段距離,所探討的紙媒末日、新聞道德、自我審查、矮化通通都是老生常談。早在二十年前,一九九六年蘋果日報創刊以來,新聞道德的問題浮現,LMF也有一首歌寫記者操守的問題。猶記得當年的「陳健康事件」,後來《東週刊》刊登字母女星的裸照、某雜誌偷拍女子組合換衫、走光等等,對媒體的專業失德早已見怪不怪,在《導火新聞線》裡探討傳媒搶點擊率早已不是什麼大的事情。對媒體的批判與探討略嫌過時,甚至到現在免費報紙的競爭力與廝殺中也早已分出高下。早年走小報路線的《爽報》與中資的《新晚報》也已經停刊,而劇集的重點仍放在免費報紙、動新聞的平台相對沒新意。而劇集利用一單突發的事件去側寫媒體的定位與操作,明明就是要爭點擊率,但最終又要裝作漫不經心一樣,裝作正義、就難免是虛偽了。對職人的職責難免要重新審視一下,畢竟由第一天開始就應該知道新聞行業是沒有兩全其美吧。

  給港視的警告.請認真一點

  先不論對新聞媒體的指控與那種燃到可以自焚、沖昏頭腦的理想主義,《導火新聞線》在細節上的追求難掩粗疏,例如在一宗車禍發生後記者檢走了傷者的手機,這應該是警方的證物,這是偷竊。這種穿崩不容出現的,另外是電視台發生脅持人質事件,但電視台的錄影廠與門口都是沒有保安的、記者只要攀爬就可闖入私人地方,電影裡的《囧報》記者實在是知法犯法,或者更囧的事情是利用媒體作為公器去威迫與恐嚇事情的涉事人。也許劇組貪圖方便有這樣的安排,但與實際的新聞操作、在資料搜集、在專業上就足以看見距離。不是不支持香港電影,但在《喜劇之王》中周星馳也有云「臨時演員也是演員」。這部電影除了演員與某些劇組成員是港視不獲發牌後留下的「遺產」,據聞現在王維基也正在發展電影,但假如仍停留在這個水平,政府更不應該發牌予港視。當初,港視用銀彈攻勢挖角又參照美劇的模式製作,要知道肯努力與嘗試不一定會成功,照樣搬別人的模式複製也不合乎香港的風格,結果觀眾的回響是港視只是另一個TVB。因為高調而讓牌照落空,而真正的導火新聞線相信是當日盼望港視開台而準備的新聞部員工,最終成為首批遣散的份子。

  那當然《導火新聞線》的電影得以開拍也是後來有一丁點的回響,但始終也是不夠。且看電影一開場的交代劇集中人的去向,做記者的竟然去介入事件的糾紛,牽涉事情,記者被殺。在香港的記者根本不會主動惹怒某些人、更加不會送羊入虎口,記者是有界線的。但電影只求視覺的衝擊而忽略真實。那當然本身「導火新聞線」以新聞專業為題材就得到青睞,最主要是前《明報》總編劉進圖被斬,記者業界發起「人人都是劉進圖」,再加上近幾年先後有傳統的報章雜誌相繼結業,《星島日報》更凍薪,自然先入為主有真實感,有話題性,特別是影片的結尾來一段We are not afraid的展影,可謂是假致敬記者的行業。

  不要為無冕之王加冕

  戲裡的一個致命的硬傷是兩份報章《囧報》與《閃報》之間的爭奪,在電影裡要刻意去製造二元對立,《囧報》要反擊《閃報》的嘩眾取寵不惜要做好人,但什麼是好人壞人?無論是那一個職業也沒有完全的好人壞人,《囧報》記者當眾打人竟然不獲起訴與追究?這也是專業失德的一種,也干預了其它同行的自由。《閃報》就如十惡的壞人,將內地人刻劃為惡魔、故意的醜化、將其報的記者寫成是助長惡勢力的壞人,然而《囧報》就可華麗轉身披著「良心」的外衣。戲裡的記者紛紛英雄主義上身,忘記自己的職責、只是一心想去幫脅持電視台的匪徒,就是因為他過往的故事而忘記旁敲側擊與觀察。新聞媒體從來也沒有中立,理論與實踐往往是一個關卡,但無論怎樣也好也不應該偏頗。

  電影太刻意製造英雄,偏偏記者由第一天當新聞系學生就應該知道「無冕之王」是什麼,再者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每個人的個體而不是英雄。因著匪徒的故事有多動人,再加上一到下半場就突然的良心發現,《閃報》總編辭職,《囧報》的代總編拿出一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去開脫,這種良心發現作為轉折位無非是沒用心去鋪排。拍得幼稚,在劇情、人性上已經先天不足,還要去講整體新聞業界的問題,想頭太大。一部電影亦不足以帶出什麼議題,亦不可能改變世界。而為了形造正面形象而扭曲記者的專業,是本末倒置。王宗堯飾的記者叫人去殺人放火的自責更是多餘了一點。

  除此之外,電影也展示了無知就是力量的一面。多線發展的電影裡提到匪徒家裡有悲慘的故事,講法律有多的不公平,提到「一案兩審」要修例,對法理常識與疑點利益歸於被告有誤解。最近就有一件關於殘疾人士的風化案,因群眾壓力警方再次拘捕被告,而早在法庭法官已就受害人無能力上庭而判被告無罪。這種案件被告可申請可種的原因而嘗試終止永久聆訊。關於正義的思辯是要看證據而不是說是就是,對於戲裡的記者們實在無言以對。即使題材有多罕有,貼地與資料搜集是必要的一環,不過近年的香港電影如《寒戰》這種沒常識、假大空的電影早就比比皆是,然後得到票房與獎勵。雖則看電影不應該去駁戲,但常識、常識的確很重要。

  《導火新聞線》可謂是一部不專業的電影,雖然在結尾造就了一個大團圓結局、讓群眾集結在一起支持匪徒,因為是相信良善,然而他所做的脅持行為就不是良善了。然而對白中透露大樓內可能有其他炸彈,偏偏群眾可以接近地點,再者那是匪徒,群眾卻患上斯德哥爾摩症,選擇同情,香港人真的很有愛。而政府也突然宣佈要屈服修例,對政府很有信心,一切都是美麗新世界。這部電影只有四個字形容「情何以堪」。

  《导火新闻线》影评(五):香港典型小人物的奋斗

  电影虚构了香港有两大网媒囧报,闪报心存芥蒂。为了争取眼球关注,提高点击率相互激烈竞争,矛盾一度尖锐化。得益于大陆网络的发达,香港电影人取材于大陆网络新闻,独立创作出了适合香港地区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溶于香港电影之中(典型的如反贪风云2,其中加入了网红郭美美丑闻等等)。

  媒体互撕

  《导火新闻线》影评(六):stay young stay naive

  看到选战和导火,觉得陆港台很近也很远,我们两岸三地都认同的理念,你们在抗争实践我们在羡慕,不同的是我们的主流是看着等着别人怎么做,少数人的煽情我们叫做天真人一多就可能转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的新传老师上课一边和我们骂着这个社会的怪诞和畸形"一边寄望"我们能改变社会改变中国,下课了就去力争上游地争职称,倒买倒卖房子赚一笔,他有理想只是慢慢被现实压死了,正如我们缺的不是民主的意识和理念,我们缺的恰恰是对岸那份天真勇气。以前觉得"统一"需要我们完备的策略套路和力量,现在觉得最好的"统一"是民心归一,民为贵,我无法想象照这样下去90后的香港本土青年成长起来后的十年二十年,那时中联办估计会是中国最忙碌最焦头烂额的政府部门。

  《导火新闻线》影评(七):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 WE ARE NOT AFRAID.

  嚴格D講,導火新聞線電影版其實都重有少少電視電影FEEL。

  要比電影手法,當然重未比得上奧斯卡電影《SPOTLIGHT》(焦點),但係香港呢個娛樂至死既MARKET,都重有少少市場,都重有人寫到出來兼成功拍出來。

  好可惜既係,導火電視劇版當初唔係人人都會一開電視機就睇到,只能網上看,所以受眾面唔夠廣。如果唔係,我覺得呢部劇應該係香港影響力會更大。

  香港拍到導火新聞線係因為有傳媒呢個都仲可以叫專業既行業。

  當然重有因為反轉係大家都可以隨意去電視台舉板請願啦。呢D咪就係香港電影拍到既野,其他地方拍唔到既野囉。

  咁多年黎香港都總算出到一部講真真正正講新聞既劇集/電影。

  其實導火新聞線電影版都係延續以群戲為主的風格,女主角方凝係電影版裡的作用反而沒電視劇整體咁出位。樂嘉輝反而係呢次人質事件裡擔當一個比較重要既角色。

  其實呢個故事核都幾黑鏡,雖然唔關科技事,但同樣都係討論緊媒體對人性/對社會的影響,重有社會上到底有沒公義。

  尾片曲好好聽。《We're not afraid》作曲、填詞陳詩慧。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

  WE ARE NOT AFRAID.

  蝦米音樂上可搜到。

  小精采位:

  HAAAAAAAAAA毛記電視原來都有入鏡既咩點解我唔知!!!! 哈哈哈好正。

  (1:15:00--毛記電視咪牌,個頭包紮作形象的人是毛記電視的"偽人",他既形象和藝名係影射方東昇)

  哈哈哈高登巴打齊齊出鏡導火新聞線電影好L勁

  (高登討論區係香港著名網上論壇)

  記者「查電話」係要去「交電話費」,從而查到機主名字,好野。

  小問題:

  一、記者向立法會秘書處要立法會會議紀錄好方便喎。。。。。可以立刻傳真??

  (呢個是真的想問,我身為香港人我都唔太清楚,但政府好多紀錄的確是可公眾查閱,應該是可以的,我猜)

  二、談判專家既戲同佢上司既戲真係好生硬。

  三、講普通話的閃報高層點解要企上車頂影相裝腔作勢,同樣的事情係皇阿媽做,編劇起碼會給她加上光環和正當理由啊。其實電影版無左梁小冰真係差D。。。。。

  三、裡面很多配角的演技比較不自然啊,反而是開頭死左既老婆應該戲好好架啊。

  四、阿咩既然在醫院看住智叔的老婆已傷重不治,為甚麼這條線不繼續跟下去?

  五、囧報除非報社係北區,如果唔係方凝咁快去完深圳又返黎? 起碼都三四個鐘頭啦........時間上太緊。

  《导火新闻线》影评(八):谨向一班锲而不舍追寻真相改变世界的新闻从业者致敬

  一句题外话,有多久没有看到周星驰和吴孟达一起出现在大银幕上了?这一次,依然没有。不过这一次,达叔给我们引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媒体,关于良心,关于我们每个人。和之前的《离线》有些类似的地方在于,里面也涉及到了一些网络影响生活的内容。

  是我们选择看到什么样的新闻,还是媒体选择给我们看什么?在一个新闻并不如新闻里说的那么自由的地方,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答案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媒体准确知道我们喜欢看什么的时候,他们又会怎么做呢?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会对去他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之前有没有斟酌?或者我们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思考,我们出口成脏,我们随意否定他人的努力,我们无视其他人的痛苦,我们率性而又洒脱,是的,我们喜欢洒脱。可是当我们每一次敲下键盘,会不会想到会给远方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那个不知名的陌生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就此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最终的命运?圣母键盘侠估计是没有时间去思考的,真的没时间,毕竟还有好几篇《删前速看》没有读,还有好几个你们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还、没有发,他还是个孩子啊还没有输入,你行你上啊还没有喷出口。

  对于记者, 我向来是觉得很辛苦也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跑得很快的”那个地方,尤其是有一段时间,觉得凤凰的记者就是我辈楷模。战争,瘟疫,国计,民生哪里都有他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看护照是美国人看长相是日本人看名字是越南人听口音是台湾人一开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和各位主持界大佬谈笑风生的阮次山先生实际上居然是我党的人,就愈发的觉得我党真是隐藏的够深,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内心把阮先生和局座并列在了一起,不过后来局座的现实表现就比阮先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聊跑偏了,还是说记者。记者,作品,媒体,大众,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错综复杂,但是有一条毋庸置疑,就是大众决定媒体的生死,或者,点击率决定媒体的生死。那么事情看上去就简单了,找准大众的命门,握住它,媒体自然就活了,而且活得特别好。我们常说有些媒体为了博眼球骗点击,不择手段,标题党,我们骂他们,鄙视他们,可是他们依然继续这样做,为什么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静静点开《删前必看》《震惊!》《居然做这种事》《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时候,有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一下下?媒体的这个毛病到底是谁惯出来的?大众喜欢看什么呢?低俗,血腥,暴力,色情,骇人听闻,花边八卦…有故事就炒大它,没有故事就编一个。那么我们每天看到的资讯是不是都是这些呢?好像并不是。因为媒体人还有一个东西不允许他们这样做,那就是媒体的良心。依然有很多优秀的媒体,自媒体,在传递着正向的价值观,输出着他们认为正确的内容,引导舆论的方向向着它该去的地方。其实这个挺难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对手,而且这对手真的不是另一家媒体,也不是隔壁的自媒体人老王,而是堕落的,肤浅的,愚昧的民众和低级的市场需求和恶趣味。凭一己之力,一报之力,一网之力,一个公众号之力,能够改变现实吗?能够多大程度上改变现实?即使你知道你做的是对的,你能坚持下去吗?你愿意为你的坚持做出多大的牺牲?你能够看的到希望吗?是看得到希望所以坚持,还是即使看不到希望依然选择坚持?

  剧透电影里的一个片段,也是印象特别深刻的片段。

  “把我的头发弄好先。”

  “可是…”

  “我是个记者,不是个演员。”

  《导火新闻线》影评(九):无法用力

  看完后给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这个电影的学习对象是蛮多的。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拍摄出来。

  最主要的对比,来自它的剧情,让我想起来了很多韩国电影,比如恐怖直播、素媛、熔炉。

  想要通过这个电影来改变香港的法律?

  是不是有点幼稚了。

  而且讲的事情,那么的通俗,却又不能直通要点,提高重点。

  吴孟达的戏份以及重点刻画太少,在录影棚里面没表现出那种冲突。

  甚至没有刻画出来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说记者呢,还是理想?

  是为了改变法律了,还是低头族的现状?

  我觉得野心是有点的,只是范围在我看来,突出的太大,所有的主线都不是那么清晰。

  大概是这么的。

  浪费了好演员而已。

  《导火新闻线》影评(十):人血馒头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曾有过“人血馒头”的说法,因为实在太过于骇人听闻,多年以来一直无法忘记。原本只是以为是由于愚昧无知才产生的这个词,现在才知道,现代社会,仍然还有“人血馒头”的存在。

  作为新闻媒体,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社会,如何能够博人眼球,吸引注意力,已越来越难,对于媒体人来说,要求越来越高,快!快!更快!已成为他们的日常标准,谁能先一步爆料,谁能爆出猛料,谁就是赢家。

  电影中多次用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举例,说明媒体人要时刻保持饥饿感,才能对所有事件敏感,管中窥豹,从细节推到全程,抢占先机才会赢。甚至于闪报主编的名言,没有新闻就制造一个新闻。

  看了一些影评,发现这部电影被一些专业新闻人士批评为是一部非新闻专业的电影,其中的故事塑造太过于脸谱化,程式化,与实际相距甚远。甚至于违背了媒体原则,不能称之为一部反应媒体人的电影。

  但是个人认为,影片中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是值得我们社会大众和媒体人深思的。君不见,当初《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在获得94年普利兹新闻特写奖后不久,就因为巨大的压力自杀身亡。原因是被人指责当时只顾着拍照而没有采取人道救助,但事后很多专家学者表示,照片中兀鹰是一种食腐动物,并不会对小女孩造成威胁,且在摄像头外还有她的母亲在身边,而且小女孩的手上还有代表当地人道主义组织特有的手环,表示她并不是孤独无助的。原本在照片中有的注释和作者的说明,因为某些原因,被剪切掉了,看到“不完整”照片的人士便得出了一个作者是冷血杀手的结论,舆论大众硬生生逼死了一条人命。

  “人血馒头”自古有之,现在社会很多新闻媒体也是屡见不鲜,近期的江歌案,有媒体不为江歌母亲奔走呼号,反而是对江歌在日本的私生活大加评论。汤兰兰案,面对一个被亲人性侵的女孩,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好不容易让她隐姓埋名重新过上了新生活,但是在该案爆料后,听闻某些媒体居然开始深挖这名受害者的身份,妄图将其公之于众,满足大众好奇心,而后果,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回到影片,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吴孟达扮演的受害者的父亲,不愧是老戏骨,将丧女之痛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隔着屏幕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种痛苦。另外就是闪报的女主编,戏份不多,但是出场非常惊艳。话说,2016 年拍摄的港片,里面所有的人都说粤语,但是只有反面角色说普通话,什么意思,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