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局部 第二季》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局部 第二季》的影评10篇

2018-04-11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局部 第二季》的影评10篇

  《局部 第二季》是一部由谢梦茜执导,陈丹青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部 第二季》影评(一):探班《局部》第二季

【陈丹青】坐标纽约,探班《局部》第二季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

  哈哈哈哈 ,等的好辛苦,为了过瘾又把探班刷了几遍,

  先生对大都会太了解了...我的天...

  也是厉害的爆炸...

  太可爱了(*/ω\*)...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纳尼,为什么要140个字....2333333,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局部 第二季》影评(二):迎向绘画消逝的年代-写在《局部》2前面

  在《局部》第二季发布会上,陈丹青再次提出绘画已经过时,今天是谈论画的时代。他说,拍《局部》本就是给不画画的人看的,让人们有点谈资可以装B。在他看来,装B就是装文雅,没什么不好

  我问过学摄影朋友,他们仍需要学习绘画。从达盖尔银法出现以来,随着摄影被渐渐称为艺术,不断成熟,再去花大量时间专攻绘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事情。一位观察家说道“绘画已经变成了一个完全神秘不为外人所知的事务,而且只属于美术馆的世界......”从这次发布会可以看出,普通人文艺复兴的了解,仅限于以艺术三杰为首的小圈子。被过度谈论的他们大量占据着各地美术馆,而一批十三、四世纪优秀画家画作散落在年久失修偏僻教堂无人问津。美暗含着一种个性体现,但美术馆作为一个被高度选择过的空间,让人们一次性观看无数出名精美的画作同时,无形中“校准”了人对美的取向,也就有了“审美”。美从来是一件说不清的事情。套用木心的比喻,美术馆像是虾肉面,虾肉太多,没有面了。

  早年间,绘画弥补了摄影和电视的空缺。随着技术进步,相应地会带来新的视觉思考。此时,”绘画是不是有用”这一问题逐渐被人们争论。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讯息。既然有了更便捷的媒介,我们还需要通过绘画来描述世界吗?

  作为“中庸”画派的库尔贝,是最后一位试图用绘画超越摄影的画家。他画出《波浪》的时候,大特写和瞬间摄影还未产生。随后又有了印象派和摄影的交融。本雅明说道“当印象派画上颜料之后,便能脱离素描草图的框架,并且,就某种程度而言,也就逃脱了摄影器材的竞争......一直到世纪之交,摄影还一直想模仿印象派画家。”

  由达利画出弯曲的时钟,到马格利特画出《这不是一只烟斗》(福柯特地为此写了一本同名书籍),绘画更多地展现出游戏与哲思的成分,而并非痴迷于纯画面元素。当然,这背后还有更复杂战争政治因素。到了今天,写生画派的没落,伴随着更多以“游戏”为母题的其他艺术形式兴起,人们擅长用各种材料表现艺术,例如为人熟悉的蔡国强擅长玩“爆破”,徐冰爱用文字,左小祖咒参与的人肉堆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一而足

  附庸风雅的日本,附庸久了,自成风雅,反倒是原先的风雅之都要反过来向它学习。对于局外人,去趟美术馆、看《局部》都能算附庸风雅。即使完全不懂,也毫不影响我对这些美的好奇。游览卢浮宫的时候,同行有两位教画画的女生,想脱团多逛一会儿,又不太认路,便拉上我。当天人很少,连《蒙娜丽莎》前拍照的人都只围了稀松的两三圈儿。一路上边走边聊,她们不时因我说出的卡拉瓦乔、安迪·沃霍尔、波提切利、爱德华·马奈而震惊。其中一位说道,看你平时不怎么说话,没想到你懂这么多啊。我心中窃喜,我哪儿懂得,只不过看了《局部》之类的节目道听途说罢了。她们可比我懂得多啦,来到特纳的画前,她们会盯着一小块儿细节,详述画画的技法;走到路易·大卫辉煌巨著《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前,会为华服上松软细密的蜷毛而震惊;见到《荷瑞希兄弟之誓》,会悉心讲解背后的情节。我的功能气氛滑剂和导游成功“装B”之外,还学到了不少真知识。与看画册或网上的图片不同之处在于,美术馆内看画一是能看到原著笔触,二是不同的画摆放在一起,会对人的视觉经验产生新的影响。你既是在看这一幅画,同时还是在被许多幅其他的画“观看”。良好布局稀疏游人,更能创造出一种人画呼应的氛围。看画也就是与画对话,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画作展现出的场面,以及背后的无言涌动连接在一起,重新发现“消逝的灵光”。

  可能不太需要更多的专职画家,但就生活情趣而言,画画仍不失为一种好的调剂。我画画的经历分为两段,一段是从幼儿园学到刚上初中时,因素描过于枯燥而中途放弃;二是最近,因为女生的缘故重拾画笔。我想,没有女生不喜欢男生给她画画的。当你想念她的时候,惹她伤心难过的时候,亦或是在她很难熬的时候,给她画一幅简笔画,既能缓和她的情绪,又能让自己的感情得到恰当表达

  绘画本质上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探索世界,让社会正常运作下去最重要的媒介。会多一种语言,便能更细致感受世界,在精神边界外畅游。有一个芬兰的故事讲到: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在雪天蜿蜒于盘山公路车子中途熄火了。过了十多分钟,一个男人停下车,默默地帮这对父子把车修好,离去。至始至终,三人一句话都没说过。过了半个多小时,开车的父亲望向坐在副驾驶的儿子说,刚刚那个人是我小学同学

  北欧人的语言能量密度很高,冰天雪地里,差不多的社会背景下,不需要讲太多话。但如果儿子给父亲的小学同学画一幅简单的画,双方多少会感受到一丝温热。有些话是不太好从嘴里说出来的,在既定的生活模式下,即使说出了真心话,也会让人觉得奇怪。画画相比起口语的使用频率要少得多,因而它会更加的真挚和生猛,会自动展露人的内心,人们趋于忽略它的非真实性,打破思维惯性所造成的盲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绘画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局部》第二季作为一种画外的延续,它是“消遣”,也是一种熏陶,让绘画更平易近人地渗透到生活当中。当每个人都会理性地装一点B的时候,审美水平也就上去了。

  《局部 第二季》影评(三):从第一季延续而来,垂直类综艺领域的“大师课”

  昨日看“看理想微信公众号,读到最好的新闻应该就是,《局部》第二季即将回归。看到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拍摄间隙,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网络直播

  “平生第一次在看也看不过来的原作之间梦游似的乱走,直走得腰腿滞重、口干舌燥。我哪里晓得逛美术馆这等辛苦,又不肯停下歇息。眼睛只是睁着……”

  不少网友发弹幕发礼物坦白说,“理想国”出品的几档节目,包括陈丹青《局部》、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马世芳的《听说》,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中最具文艺格调的网综,尽管偏人文思想以及小众,但却吸引了老中青聚焦的目光

  小编作为文青界的保温杯男,最近重刷《局部》第一季,依然觉得节目有看头。专业大师讲专业艺术课,不论是文艺资深咖,还是入门级爱好者,都能够从陈丹青的《局部》中理解到不同的内容世界。第一季总共16集,每集时长也比较合理,短而精的内容,看起来并不吃力,有咀嚼的回甘。

  网友评价和反馈也很积极正面。“相对于吴晓波一天到晚总想整个大新闻、罗胖子油嘴滑舌口灿莲花、马未都沉浸在八十年代不能自拔、高晓松满嘴火车、七绝秒僧冯唐,局部里的陈丹青,没有了愤怒,磨平了菱角,王希梦、徐扬、梵高、毕加索、杜尚,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从他嘴里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个解甲归田的老将军,坐在田间地头,云淡风轻的跟你讲述着往事。”

  艺术与生活启蒙

  值得年轻人都来听一听的大师课

  《局部》一集一幅名画,一集一个新鲜观点。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讲到杜尚的人生决定;从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创造与创新讲到中国北魏的壁画;从民国女画家的叛逆时髦讲到瓦拉东母子创作之路……陈丹青侃侃而聊,讲述自己眼中的“景别”,每集的话题,话题的内涵,他不降格,很严谨,还不乏趣味

  曾看过一篇采访,讲陈丹青为准备《局部》所作的努力。“《局部》的每集文稿至少琢磨10天,我每写完一集,都很伤脑筋:下一集讲什么?有时候讲一幅画的时候,会触发我突然联想到另外一幅画。都是很偶然的。是一集带着另外一集,这样讲出来的。甚至,有很多想法、观点,是我在写草稿的时候,写的过程中想到的。写着写着,我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想法。”

  陈丹青对《局部》最大的贡献,即他能够在保持恰当的“看画”距离,有礼有节地对画作本身的“宇宙观”“世界观”,提出较为精准的阐释。既充分表达个人喜好,又加以理知的约束,在慎重与放言之间取得平衡。是为名师大家授课的厉害之处。

  当然通过《局部》,还是可以看得出来,陈丹青身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情怀,以及对年轻人的希冀。在第三集《人民胜利》、第四集《初习的作品》中,他多次提到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我们伟大的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不是死亡。蒋兆和一辈子没有画过壮丽河山,他喜欢画人,特别喜欢可怜的受苦人。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才更像一个人。上个世纪,我认为,中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画家,也是最杰出的人物画家,就是蒋兆和先生。”

  听得出来,他很喜欢蒋先生作品所释放出来的那种态度气质。当然这与陈丹青本人的成长经历应该有很大的关系。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远离亲人期间,在水深火热的生活劳动中仍坚持自习绘画。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画风也同样透着一种优雅朴素的美,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经典之作

  面对年轻人以及艺术梦想,陈丹青在节目中也不止一次地给予希望。他认为,年轻人有活力,但不是元气朝气。世界上动人的生猛的画,并不是白胡子老头弄出来的,多数是年轻人、小孩子弄的。“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干了这件事情”。

  垂直类综艺深耕,

  值得电视人思考的未来综艺走向

  《局部》第二季的回归,其实也显示出垂直类综艺深耕的价值可能。在大众品类综艺被开发殆尽的时候,文化、美食、家装、旅游、时尚、创投等垂直领域题材的开发,由于题材的差异化、荧屏的新鲜感、符合时代与潮流的形式等原因,使得这些小众节目在相对稳定粉丝群体簇拥下,似乎开启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这种发展方向其实也值得每一位电视人引发思考。尽管文化类节目处于垂直且小众的领域,点击少、招商难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是“理想国”系列经过几年的打磨之后,在专业性、趣味性上寻求突破,使其正在成为一个优质的内容入口,拥有规模的优质用户基础

  在当下充满资本追逐的浮泛综艺节目市场中,难得还有节目品牌能够如此般坚持自己的风格,在文化传播之上,与观众引发更多共情的东西,比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友情观等等。从“理想国”系列节目的热捧,足见于浮躁之处,坚守电视人初心重要性

  文娱评说 | 收视舆情 | 影视圈论

  《局部 第二季》影评(四):写写观感

  第一集0409

  我是艺术小白,但我觉得艺术很美,我在思考艺术为什么很美,艺术是什么,是表达,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品进行表达,我为什么觉得艺术美,因为我感受到了这种表达。

  于是我想,不就是表达吗,我也可以啊,我自己也可以画画啊,画我想画的,尽管我完全没学过画画,无所谓啊,关键是表达自己,我有手有笔有纸,把我当时的心境表达在画纸上不就行了吗。于是我起笔,画了一个山坡、山坡下的一个孤单的人,以及山坡远处西落的残日。确实,我的心境就是这样的,我常常焦虑时间的流逝,害怕面对将要来临的事情。

  艺术能表达美,那艺术能不能表达丑呢,当然也能,看到美你会对这幅画爱不释手,看到丑你会不会恶心这幅画弃之如蔽履呢?不会,你依然会爱不释手,为什么,因为艺术是在表达,你之所以爱,是因为你体会到了艺术要表达的东西,你享受的不是艺术品要表达的美或丑,而是艺术品正在精确表达美或丑的这一过程。

  《局部 第二季》影评(五):陌生的经验

  琴声扬起,那是熟悉的旋律,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序曲,巴哈。追光束束打来,室内景观渐次显现,沙发上,一先生正翻阅膝前的书籍,不紧不慢。琴声渐止,他娴熟地抖落指间香烟,低沉的嗓音从背后徐徐传来,"中国山水画的发端啊……"

  我是如何与他相遇,早已记不得了,隐约忆起,是大三暑期的某个夜晚,我晃动鼠标,在尘封的硬盘里点来点去,恰巧,被我撞见了。第一期,少年天才王曦孟,20米长手卷,《千里江山图》,气势恢宏,我提着下巴,盯着荧幕,眼睛也不舍得眨一下,像个呆子。音乐、画面、讲述;构图、色彩、均衡,恰到好处,我感动得一塌糊涂,眼角竟泛起丝丝泪光,心中燃起阵阵欢喜,那是我的骄傲,如我推崇的欧洲人,我又开辟了新疆域。

  绘画、雕刻,或言曰艺术,我一无所知。少时一玩伴,学绘画,每到其寓所,墙壁总是布满素描,我匆匆掠过,看不懂,也不在乎看不懂。后他考入艺术学院,我学习工程技术,彼此鲜有往来。去岁,春节访友,闻其在沈城谋饭吃,且没离老本行,大感意外,暗自心想,如若重逢,我们定有许多话要说。

  转眼,来到大学。每次工训、实验,路过图书馆拐角岔路处,总会碰到同去上课的人群,或三五一组,或一人独行,提着画板,挂着单反,急匆匆,穿着时尚,打扮靓丽。各个好看透顶,满满贵族气。我辈不敢看,做贼似的,夹着尾巴,落荒而逃。《局部》过后,我自认为读懂了他们脸上的表情,现在想来,这些都是遗憾了。

  毕业前的一场奇遇,为我的遗憾增添了一注脚。为毕设忙得昏头转向的我,坐在食堂发呆,对面迎来一人,我将这个遗憾跟他说了。他大为惊讶,旋即打开背包,取出画纸,腼腆地,笑着望着我,说要弥补我的遗憾。这真是大意外,大惊喜,攀谈之初,我不知他会绘画,更不知他是鲁美的毕业生。我端坐着,望着他为我画速写,这是陌生的经验,期间,我们从赵本山的小品聊到文艺复兴,再到米勒的《拾穗者》……两个亚洲人,在喧闹食堂里,向往欧洲。那时的我,尚不知奢侈的含义。一个多钟头过去了,他扯下画纸,于角落处写下"2017.6.6戊",方挺挺的字,干净利落,笑着递给我,我瞅着画中的傻X,不敢相信,心想:TMD,这就是自己。天黑了,奇遇结束了,挥手作别,迈出食堂,淅沥沥的雨滴打在脸上,那是我最爱的天气,潮湿得心旷神怡,我将瑰宝藏在衣服里,如往常般,穿过喧闹的人群,向寝室走去。

  儿时的玩伴、校园内的俊男靓女、食堂里的速写,挥霍着我的过往。《局部》第一季海报上写着,"只是一盏台灯,重新点亮了视觉",自此,我观看世界的方式,又多了一个维度。

  王曦孟的千里江山,不只是锦绣河山的赞歌,更是十八岁的胆魄与朝气;"人在苦难的时候更像一个人",蒋兆和诠释了孟德斯鸠这句话;关紫兰、邱提,及其背后的民国上海,我似乎懂得鲁迅晚年为何定居上海,也懂得日本人为何要到上海看好莱坞……我最爱的,还是印象派那群混小子,那群乌合之众,既当年的80后,90后们,莫奈、塞尚、雷诺阿、巴齐耶,不在乎老一辈的看法,躲在画室里,管自画画,一场绘画革命,自此开始了。

  扯了一大堆,回头看,通篇废话,本想夸夸陈老师,说说《局部》,可满篇尽是自己,我说《局部》好,可又说不出具体好在哪。但我一定要说,它的好,不能只归陈丹青一人,更要感谢音乐总监张亚东先生,导演谢梦茜女士,还有鼎鼎要紧的,总策划梁文道先生,在这个无耻至极的时代,他依然秉持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将这群可爱的人聚拢起来,一起"看理想"。

  我曾数次做梦,梦到自己走在人群密布的街头,忽然寻见一人,西装笔挺,顶着个脑袋,戴着支眼镜,夹着香烟,是的,就是那个老混蛋,被我逮住了。我不会掏出手机,更不会走上前去,那是拙笨劣的把戏,没出息的举动。我只会静静地注视,看着他朝我走来,继而又远去。我望着他消失的背影,就好像,我远去的,大学时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