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通女人》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普通女人》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11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通女人》经典观后感10篇

  《普通女人》是一部由塞巴斯蒂安·莱里奥执导,丹妮拉·维加 / 弗朗西斯科·雷耶斯 / 路易斯·尼科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通女人》观后感(一):最有力的反击是不动声色地逆袭

  如果说丹麦女孩是一个成年人内心性别意识觉醒之路的自我探索,那么到了这部电影就是当你转换性别后该如何在这个充满偏见世界里生存下去了。

  丹麦女孩还是演员出于角色需要演出,到了这里连女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变性人,反而更加自如

  这一点在看电影过程中是没有察觉出来的,唯一有过的疑惑就是女主先天线条硬朗,有点女装男相,根本想不到其实本身是男儿身。

  而不出意外的,电影中的很多人对她充满了恶意

  年纪可以做她父亲男朋友突然过世了,原本已经向她求婚,两个人是要奔赴永结同心这个目标去的。

  就在一夜之间,两个人鱼水交欢后,他就突然离世了,从而也改变了所有的节奏

  因为是婚内出轨,男朋友儿子破门而入来收回属于他爹的财产了。原配夫人电话打来要求她把丈夫的车归还。此外,还不允许她参加追思会,也不允许她出席葬礼

  原配夫人冷冰冰地语气质问她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警察来了质问她是否为了钱而和一个年纪可以做她父亲的人在一起,还说这样的女人见多了去了;男朋友的儿子质问她与他父亲头上的伤势是否有关。所有的人把她当成一个罪犯来审问,却没有人考虑到其实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她失去了爱她的人。

  警察强迫她做身体检查,不然就继续追究亡者的死亡原因医生让她脱光衣服,警察不仅不回避还充满好奇地偷看了她的身体。走在路上突然被男朋友的儿子挟持,一群人用胶带把她的脸绕起来,直到嘴唇上翻,整个脸变形为止,也许在他们看来,她就是像一个怪物一样存在体吧。

  面对所有的恶意,她都没有哭哭啼啼。她十分隐忍又坚强,她收拾行李,继续前行,吞下所有的嘲讽与冷遇。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狭隘固定思维模式人们根本没有耐心了解真正的你,而是在看了你一眼后就对你盖棺论定了。

  影片中有一段是她在街上独自走着,迎面有巨大的风吹来,把周围的一切都吹起,而她还是依然倔强地迎头向前,没有丝毫地退缩。

  她虽然有着男性刚强,但她内在还是一个真正的女人。最后在送别自己心爱的人遗体入火化的关口,她终于流泪了。所有的外在伤害都不会把她打倒,只有心爱的人的离开才是真正可以影响到她情绪的。

  肤浅世人只凭生殖器来评价男女,容不得有任何的不同。他们只看外在的皮囊千篇一律势力固执,遵循普世价值观循规蹈矩地活着,却又极度没有包容力。他们在社会划好的规矩里,安分守己,活成了一个一个复制品。一旦发现有人真的跳出框架追求自己不敢追求的,直面自己所不敢面对的自我,就开始抱团打击,以此来消解自己的懦弱胆怯

  影片中的她叫玛丽娜,正如片名一样,她只是一个和其他女人一样的普通女人。她也会去爱,她也会感到痛苦难过,她也爱美,她也需要理解,她也有脆弱无助时候

  那些旁人的口水并没有打倒她。而杀不死她的,必使她强大

  所以最后她从一个酒吧驻唱登上了大剧院的舞台高歌。她让自己的人生独一无二。她是真正地生活着。

  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笔。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新浪微博影评认证成员毒药认证影评人、书评人

  《普通女人》观后感(二):普通女人

  网上关于这位美丽女人的简介少之又少,可以说几乎根本没有。电影从开始看到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丝一毫怀疑过这位女主的身份。她安静忧郁双眸含情,与恋人优雅约会,仪态迷人岁月静好不到20分钟,剧情出现颠覆转折,如果不是周围每一个人对待她的态度实在太过诡异,我真的压根没看出来她到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也许是现实中真实变性人身份的原因,女主维加身上的女性魅力要比小雀斑(《丹麦女孩》)强很多。无论是身体外形还是神态举止,维加真是个不折不扣漂亮大女人。对她,甚至比对电影本身还要强烈的探求欲望,导致影片没有太多地打动我。但电影中女主的一切境遇,恐怕也有维加现实中无法逃避的折射,个中冷暖,我等凡人是难以想象了。 这部智利年轻导演的新作,题材并不新鲜尺度也不过界,胜在视角独特,节奏掌控惊人,就一个简单事件,一个孤独而战的女人,影片全程精炼利索,女主耀眼演技完全弥补由于题材角度可能产生的不适,做为一个女人,甚至是一个真正的人,她活的精彩过每一个卑微平凡生命。 本届奥斯卡(90届)最佳外语片。 女主角达尼埃拉·维加(Daniela Vega)也出席了盛会,而她是首位公开参加奥斯卡的变性女演员。

  《普通女人》观后感(三):到底是不是普通女人?翻译不要给自己加戏

  丹妮拉维加几乎没有带给人一丁点不适。既不男性化也不女性化,就像那些气质上的无性人。或者说,让人不去介意她的性别才是最好的状态

  电影情节非常简单,男朋友意外死亡,痛失所爱的同时也要面对变性人身份带来的种种有异常人局面。有些是应该早有觉悟的,买个小众手机维修起来还格外麻烦呢。有些则是来自他人的愤怒或恶意而带来的额外伤害。

  我们的世界还在发展演进中,而衡量其文明程度标志之一,就是对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关怀度和宽容度。因为是少数,所以会弱势,当他们也有正常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说明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物质上还有余裕来支持他们,道德上还有良知来考虑他们,而不弃之如敝履。

  电影本身并没有多么特别,无论装载的东西还是表现形式都至少不比The Square更多更好,难得就难得在女主角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奥斯卡把最佳外语片颁给它也有它的道理

  结尾处才知道,原来她还是为歌唱家。

  《普通女人》观后感(四):“普通女人”玛丽娜的两副面孔

  智利导演塞巴斯蒂安.莱里奥执导的剧情片《普通女人》,在2017年的第67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最佳剧本)和泰迪熊奖(LGBT主题单元),并且入围了2018年第90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

  文本赏析

  《普通女人》的名字起得很巧,其文本有关一个女人的爱情,包含了理想的状态与现实的贫瘠,只不过这个女人实际上并不普通,她是个变性人。

  和《春光乍泄》一样,《普通女人》的男女主也要去伊瓜苏大瀑布。Geroge认为王家卫的瀑布代表永远去不到的理想爱情,而《普通女人》的伊瓜苏大瀑布,则代表了具体某一段爱情的理想状态(本片男女主的憧憬),也代表了社会对变性人的理想态度,它就在那里,却永远到达不了。片头,导演展示1到2分钟的瀑布空镜头,水汽蒸腾,然后马上接洗澡堂的画面男主角躺在澡堂的水汽中,水汽被灯光打成七彩的。

  七彩代表了“同志”,主人公的身份在这里得到了暗示。(女主在还是男儿身的时候就和男主恋爱,当然这是靠之后的台词交代的)。同时,也暗示了本片的少数群体题材。

  女主面临的最残酷现实,是她要冲破重重阻碍才可以像一个普通女人一样去和爱人告别,进而与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说再见。

  《普通女人》的文本很有意思,它并没有预先告诉你女主角是变性人,在电影的前十分钟,我们会认为男女主角都是普通人。而且,许多的闲笔也支撑着她“普通女人”的身份。例如在乘坐电梯的时候,男士会让她先上;抢出租车的时候,男士也让着她。在“不明真相”的路人眼中,她就是一个“普通女人”。这同样适用于观众,而揭晓她的变性人身份后,观众回忆之前的剧情,会想,其实她和其他普通女人没什么区别

  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男女主活着的时候能够冲破世俗已属不易,在男主死后,女主几乎沦为“过街老鼠”。男主的前妻不许她参加追思会和葬礼(让人想起香港导演舒琪的《基佬四十》),当她出现在追思会的现场后,却遭到了男主亲友的劫持和羞辱。知道她真实身份的人,禁止她像一个“普通女人”一样去告别,理由是会给现场的小孩带来“心理阴影”。一个是和男友告别,一个是保护自己的孩子,两个理由看似都无懈可击矛盾在这里被非常尖锐地呈现出来,达到了谁也不能退步的地步。我们暂且不论“保护小孩”的说法是否成立,但变性人玛丽娜终究无法到达理想中的伊瓜苏大瀑布。

  玛丽娜的反击

  社会对玛丽娜的歧视贯穿影片始终。许多有意安排的小细节支撑起这种歧视。比如名字的问题:女主的名字总是被叫错或者质疑,警察认为女主应该叫身份证上的男性名字;男主的儿子分不清女主是叫“玛丽亚”还是“玛丽娜”;而男主的前妻则在与女主争执时,直接叫出了女主的男性名字“丹尼尔”,潜台词无非是“你这个假女人”。

  警察、医生、男友的家人所代表的社会歧视和质疑,在男主死后几乎要将玛丽娜吞没。玛丽娜该如何反击?电影给出了清晰答案:不要躲进桃花源,而是要奋起反击。

  场景寓意

  《普通女人》里,女主在遭到男友儿子的劫持和羞辱后,走进一家Gay Bar,纵情声色麻痹自我,Gay Bar的场景代表了一种乌托邦。因为只有在Gay Bar里,同志才可以尽情打扮自己,展示自己的妖娆接受同伴的欢呼和掌声。这与《春风沉醉的晚上》里面,秦昊被同性恋男友的老婆羞辱后,独自跑到Gay Bar里反串演唱的情节异曲同工

  《普通女人》的导演甚至安排了超现实的一幕,Gay Bar的整个舞台变成了一场着装整齐歌舞秀,女主身着华服浓妆艳抹作为领舞尽享簇拥和围绕。紧接着导演又突然把画面切到女主在大雨中独自步行回家的画面,女主浑身湿透狼狈不堪,与刚才光彩照人形成鲜明对比。导演告诉我们,Gay Bar只是一个虚无的国度,人终究要回到残破的现实。

  该反击了

  从Gay Bar出来的第二天,女主仿佛重新振作起来。可是当她打开男主的衣柜后,里面空空如也期待的瀑布门票(或是机票)没有出现。空衣柜代表了捉襟见肘的现实,女主终于意思到:除非亲自去葬礼和男友做一个仪式上的告别,她得不到任何可以寄托哀思和回忆的旧物。同时也正是代表现实的空衣柜的出现,遥不可及的伊瓜苏才被赋予了“理想”这层寓意:它永远到达不了!于是女主飞奔到墓地,在亡灵的引导下进行告别。之后女主便努力投入到了新生活。

  有趣的是,女主打开男主衣柜之前,经历了一场从女澡堂到男澡堂的穿梭。洗澡堂是一个男女严格分离的地方,对变性人来说,这里是危险的,导演用女主在女澡堂和男澡堂中的穿梭,为女主完成了一场涅槃,仿佛在说“人是有权跨越性别的!”这是一种行化的观点表达,显示出编剧强悍

  像怪物一样反击

  当女主来到火葬场时,葬礼已经结束,这时男友的家人开车过来,他们依旧对女主进行谩骂和羞辱,没想到女主跳上车顶,使劲跳,她趴在挡风玻璃上的时候,导演从车内取景,模拟了车内人的视点,加上玛丽娜夸张的动作和露出的红色底裤,使得她像一只怪物,对于变性人,被妖魔化在所难免,那就不如干脆做个妖魔,要你们看看我有多邪!这里导演的取景角度与文本和表意是紧密结合的。

  技法赏析

  同时,电影有四个斯坦尼康长镜头段落,都与文本结合紧密。斯坦尼康带来的轻微晃动感与当时人物心境结合非常紧密。一次是玛丽娜在工作时接到男友前妻的电话,一次是玛丽娜被警官带领去做身体检查,一次是玛丽娜被男友的亲人从追思会赶出来,还有一次是男友的亡灵带领玛丽娜穿过一条狭长的走廊来到火化现场。这四次都是女主角情绪最为波动的时候。

  警察带玛丽娜做检查前的那个长镜头,导演中间做了剪接,由玛丽娜的正面切到背面,这时我们看不到玛丽娜的表情,只能听到警察的喋喋不休,然后镜头转到玛丽娜正面,她一脸坚定,说“我不做检查”。导演用玛丽娜的背影暗示了她的沮丧,这样的取景方式是非常准确的。玛丽娜从检查室出来后走路的镜头,脸色光线忽明忽暗,光线与人物糟糕的心情结合紧密。同时,亡灵牵引玛丽娜穿过走廊的镜头,导演采用对比更强烈的忽明忽暗,明暗切换的节奏与悬念、心境配合得非常到位。最后男女在在红色灯下驻足、接吻,红色代表了热烈与危险,渲染了离别的刻苦铭心。

  《普通女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去年表现变性人生活的一部日本片《人生密密缝》。如果把两部电影的文本进行比较,会发《人生密密缝》更加侧重一个变性人的心路历程,因为母性也是变性人的一种天性,可是这种天性的生存土壤是否成立呢,尤其是在小孩的生母出现的时候,这使得《人生密密缝》更加像一部家庭伦理片。而《普通女人》则更加注重社会对变性人的歧视和妖魔化,这就使他更像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

  而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写上,《普通女人》选择了举重若轻的方式,在几处闲笔中表现了玛丽娜对生活的反击。玛丽娜在男友死后,几次向空气挥拳反击,最后,她买了一个拳击速度球,出门前捶打一下,留下那个球在空中晃动。拳击代表了她的自我成长。

  电影没有提及童年,也没有提及变性人的自我认同。女主在落魄之时去找声乐老师,得到了安慰,同时声乐老师也建议她继续演唱歌剧,而不是唱跳结合的流行歌曲。在影片最后,女主站在舞台上演唱歌剧选段(亦或艺术歌曲),着装优雅歌声优美,导演企图用歌唱方式的改变,暗示其内心的成长。

  导师建议女主唱歌剧,似乎是因为歌剧比流行歌更庄重,更能获得观众和社会的尊重?但歌剧就真的比流行歌曲高贵吗?George认为值得商榷,因此唱歌方式的改变,是否能够真正代表其内心的成长,George认为此处电影略有表意不明之处。

  《普通女人》的另一个亮点是女主角的表演,在女主最后一次与男友的亡灵接吻的时候,稍稍犹豫了一下,这一场戏的表演非常真实,显示了女演员的功力。

  但是《普通女人》在医院的一场戏,频繁出现越轴的情况,这种越轴并不能为文本服务,George很不解,只能认为是导演的失误。

  如果一言以蔽之地概括《普通女人》的艺术成就的话,George认为就是“文本、技法均到位而准确,却未必突出”,因此必属年度佳片,却难成经典。

  更多影评,请扫码关注“电影知何处”

  《普通女人》观后感(五):被欺负的和被凌辱的

  影片从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我,很快我就意识到影片风格是我喜欢的类型。影片着重刻画人物的心理,从表情、画面和音乐方面做的都非常细腻。我认为《普通女人》是去年最好的lgbt影片,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希望可以获得最终最佳外语片奖。 一个老头最后没给他爱的人留不下任何东西。前妻和老头儿子则霸占了房子,车,狗,一样都不留给玛莲娜。玛莲娜也没想争夺什么,但其子把狗抢走,前妻也不让参加葬礼,报警污蔑女主,这些就是明目张胆的欺负人。 只有火化场工作人员让玛莲娜最后看一眼她爱的人。闪回两次见到老头在幻觉中亲吻,看得我实在是控制不住泪水。影片控诉了人性之残忍和丑陋,你们还想让一个人能怎么样?从老头家庭到警察,到处是轻蔑和侮辱。“滚”字声声入耳,我就想说:凭啥呀!够了,都有把他们杀光的心。 以前我也很难理解接受跨性别,看了一些纪录片后,我完全的理解了不同小众类别间的共同之处。印象深刻的是沈阳爱之援助刘言导演两部跨性别题材的纪录片,第二部中一个跨性别感染者,好不容易挣了些钱过年回家看望家人,却被赶出家门,其心酸的表达,让我无法忘记。当我真正的静静地倾听跨性别的故事时,性小众各个弱势群体的那种被压迫、被隔离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开始不会在意对方是不是我喜欢的样子,因为在内心中我们是相通的。 老少恋是另一个想说的话题。恋老是一种性偏好,不属于性取向范畴。虽然恋老貌似比性向简单,但却不如性向那么明了。恋老现象涉及到人心理的成长,往往需要一个人经历十几年有所成熟后,才能有所恢复。老少恋在很难逾越年龄差,再加上对性小众的歧视和压迫后,影片中玛莲娜和老头间的爱情就在轰轰烈烈后,在没有法律保护和老头家人围剿下,就变得非常凄惨了。 老头确实是爱玛莲娜,但他没有做最根本的一点:把一部分遗产早以遗嘱形式给玛莲娜。这使得玛莲娜在老头死后变得非常被动。所以从最核心的要点上说: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两人的关系,包括老头和玛莲娜自己。所有的人都认为这种关系只是爱情,但不能落地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只是浪漫的活在虚幻的爱情中吧? 失去了经济和法律的核心,一切爱情到最后只能是变得凄惨。这种现象在现实的老少恋中非常常见。老头口口声声说爱,但把遗产留给孩子才是他最认可的繁衍走向;至于爱的人,只有爱。不能合理的分配自己一生的经济所得,不能主导自己的爱情生活,这种失去对生活把控能力的责任,不能只由最后陪伴老人的人承担。如何处理好物质和精神,以及和家人的关系,是老少恋面临的难题。至于想得到名分,那几乎是更难了。 最后还是要感谢影片中的老头的弟弟,女主的钢琴老师,以及一直陪伴女主的咖啡店老板一家。人性有险恶一面,也有相通一面。总有人会关心一下弱势群体吧。

  《普通女人》观后感(六):当一个人眼睁睁痛失至爱怎么办

  当你最心爱的人突然死在你面前,尤其是前一刻你们还约定好一同出游,对未来充满甜蜜的憧憬。

  你是什么反应?

  不能接受,崩溃大哭?还是心灰意冷,沉浸在往日的美好恋情中,无法走出心理阴霾?

  片中的玛丽娜都有。

  稍微有一点不同的,她的身份有点特别:她是一名变性人,年轻更比男友小太多。

  因此,所有人都怀疑她同男友的感情,男友的亲友直接认定她贪图男方财产,甚至下手谋害男友。

  一时之间,男友的前妻、儿子、戴着有色眼镜的警察,挨个儿出现在她的面前:拿走男友的车,将她赶出公寓,威逼她进行身体检查,对她各种精神和肉体的羞辱。

  警察征询玛丽娜消息时,镜头采用这样的俯视角度,镜头正反打时,对玛丽娜则处于仰视的角度。

  警察威逼玛丽娜接受检查时,镜头如同警察一样冰冷带着挑衅意味,毫无温度打在玛丽娜身体上,浓浓的羞辱感扑面而来。

  玛丽娜忍受着一切,只因为男友曾对她的许诺,让她用沉默和顺从来悼念这段感情。

  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玛丽娜只不过希望出席男友的追思会。然而男友的亲友面对玛丽娜的到来,却表现出格外的惊讶和愤怒。

  作为前妻,这个女人能出席前夫的追思会;作为最亲密的爱人,这个女人却被剥夺了出现在恋人追思会的权利,何其讽刺。

  玛丽娜闯入奥兰多追思会,旁人阻止玛丽娜时说:难道你就不能体谅一下他们的痛苦吗?

  好笑的是,得知奥兰多的死讯,他的亲友们第一反应是赶紧拿车拿房拿狗,当一切到手后才心平气和坐下来筹备追思会。而作为奥兰多生前最亲近的玛丽娜,原本应该是最痛苦的一个人,却被挡在门外。

  片中出现了几次玛丽娜在凌空打拳,想打倒的生活的困境,那些对她的刁难和折磨。这些发泄性的挥拳场景,每每发生在她感到无力痛苦时,烘托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愤怒。

  而玛丽娜忍受着旁人因这段恋情带给她的羞辱,只因为她始终相信,她是一个被爱着的人。即便是爱人骤然离去,但他对她的爱始终不减,远处的瀑布下,原本就应该站着她们两个人。

  然而在顾客的提示下,她还是想求证恋人最后的遗物钥匙代表着什么。

  他还爱我吗?在餐厅说好一起去伊瓜苏瀑布,他却先一步离开了,那他是真心想同自己去吗?

  像所有恋爱中的女人一样,她最关心的,还是对方有没有真的爱过她。或许恋人离世后短时间内她经历的这些,让她也开始同其他人一样,怀疑这段感情,对方究竟有没有真的爱过她。那些许诺和甜言蜜语,到底是不是谎言。

  她在洗车时想起他,在打开保险箱想到他,如梦似幻中仿佛看到他再次出现,相拥、相吻,一如往日。

  究竟有没有那份机票真的那么重要吗?玛丽娜在最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无论如何她的感情是真的,她的那些美好回忆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就像她最后看着恋人的遗体,流下的告别之泪。

  没有委屈,没有怨恨,只有不舍和惜别。

  如果说对方没有那么爱你,这是你需要放弃自己的理由吗?显然不是。作为一个人,在困境中我们不过是不断寻找着自我,寻求爱与被爱,最后再带着爱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歌声嘹亮的玛丽娜,用她的音乐让观众一起回到那个颇具象征性的逆风场景中。无论风暴如何如刀般刮到她身上,依然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普通女人》延续了导演之前出色的镜头和色彩,克制而细腻,在光影中呈现一个独立、坚强的人物形象。

  尽管披着变性人的外衣,但影片骨子里还是讲述一个女人渴望爱情,寻觅爱情的故事,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形象,因此译作“普通女人”(当然,它还有个别名《A Fantastic Woman》)。

  影片虽是LBGT题材,但在内容上却没有着重强调玛丽娜的变性过程或者她同恋人相遇的故事,导演的镜头下更没有猎奇和围观,叙事上也不同于其他大红的LBGT影片故事那么戏剧化,像去年另一部大热的《人生密密缝》一样,讲述的是变性人经历变性后的日常生活。

  而且用变性人来演绎变性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选择。

  《普通女人》的焦点仅仅是对准玛丽娜这样一个骤然失去恋人的普通女人。除却变性人的外衣噱头,不过是平淡生活的苦与甜。

  《普通女人》观后感(七):身份焦虑的女人

《普通女人》剧照

  在中国根本体会不到变性人所处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因为在这里,弱势群体是很难上媒体的,感觉都是藏着掖着的。

  我们所知道的就是金星,她比较高调地变了性,毕竟金星老师当年还算一个不错的舞蹈演员,变完性之后又折腾了不少事情,包括她那档有名的《金星秀》。她好像在证明,你看,变性人也有春天。

  当然,我很尊重每一个有自己独特选择的人,因为,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同的,他们的选择不是被社会熏化的,而是自然而然地追求自己真正的性别身份。

  有朋友告诉我,国外的人都是高等人,因为他们的文明进化到高等阶段了,中国人就不行,还是低等生物,我对她的说法嗤之以鼻,这种崇洋媚外的想法也不是他自己有,很多看不清人性的中国人都还处在这种幼稚思想的阶段。

  我想说,只有大环境不同,其他,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性格、道德、品质的优劣差异。

  阿尔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有变性人的角色,电影将当代人类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爱结合起来,妓女、变性人、艾滋病等等通过一个悲剧故事表现出来,看完竟然也会让人觉得温暖。

  《普通女人》是西班牙语对白,我刚看还以为又是一部西班牙电影,惊讶西班牙的竟如此开放,变性人都成了一个社会问题,要反复拍成电影来反映。实际上这是一部智利电影。对智利这个国家社会背景不了解,只能粗浅来分析这部电影。

  《普通女人》讲述一个变性人玛莲娜与大她二十多岁的商人奥兰多产生感情,共度良宵,而就在那一夜,奥兰多身体不适,被送到医院后不幸去世,于是,身份复杂的玛莲娜面临着来自警察、医生、奥兰多妻子、儿子等人的质询、胁迫、骚扰等种种情况,这让玛莲娜觉得难以承受生命之轻。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主题却能引发深思。这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的故事,似乎放到每个国家都能成立。玛莲娜首先是一个人,她选择变性当然是需要勇气的,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尊重。在世俗压力之下,很少有人能够做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因为那会带来无数的流言蜚语甚至骚扰,后果也许会比想象中的还严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身边的弱势群体,有些人并没有勇气将不满、不公说出来,只能是默默忍受,在沉默中灭亡,但没有在沉默中爆发。

  玛莲娜勇气可嘉。在电影中,玛莲娜还有一点让人动容,就是她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当下的人都冷漠,相互之间为了利益都将感情弱化了。玛莲娜得知奥兰多死后,伤心痛哭,配合警察调查,去奥兰多的葬礼,她试图找到奥兰多遗留的东西,证明他们之间关系的纯净,然而,最后却扑了一个空。

  在感情方面,玛莲娜比奥兰多的妻子儿子不知强多少倍,况且,他们对玛莲娜出言不逊,公开侮辱玛莲娜“是个什么玩意?”这正是群氓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态,他们或许根本没意识到那是在侮辱人。而玛莲娜反而像一个真正的人,有感情,包容,面对恶劣的情况还是会勇敢前行。

《普通女人》剧照

  最后,玛莲娜完全放开自我了。她觉醒了。对敌人对战、思考自己的身份,继续高歌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或许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即不管是什么性别状态,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普通女人》是典型的奥斯卡外语片的风格,面对全球问题讲述爱与残酷的故事。这部电影加了很多超现实的元素在里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历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爱》、《一次别离》、《卧虎藏龙》等等,我们或许能找出一点规律来。

  个人觉得内地去年最有奥斯卡相的中国电影是《老兽》。

  《普通女人》观后感(八):变性女演员为艺术献身,年度最佳LGBT,能看的不止有肉体

  《普通女人》( A Fantastic Woman),绝对是本年度最值得一看的LGBT影片,其作为柏林电影节呼声颇高的最佳影片,获得了非常高的关注,各大影评网站也纷纷给出不低的分数。

  作为表现“性少数者”群体的影片,《普通女人》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克制,用日常化的叙事方式,淡化了该类型片中容易出现的猎奇、情色、狗血和随之而来的偏见。

  《普通女人》聚焦的是变性人的普通生活,希望周边的人能以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们。

  它争取的,奋斗的,呐喊的,就是要人们摘下有色眼镜。

  不是歧视,也不是同情。

  他们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性取向,身份认同,家庭选择,是他们自我个体的选择。

  他们不需要别人赋予其权利。

  影片借用尼采的名言作为内核: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而整个故事就以不断向主人公强加的压力作为叙事主线,撕裂其生活,锻炼其意志,拷问其灵魂。

  影片开始其实并不算特立独行。

  女主角玛丽娜的生活充满光彩,虽然爱的男友在年龄上可以作她的父亲,但依然不影响两人渐浓的亲密关系。

  男人接她下班,带她最好的地方享用晚餐,许诺她十天后去伊瓜苏大瀑布做蜜月旅行,一切都完美到不真实。

  果然厄运接踵而至,男人和她在一夜春宵后突然暴毙。

  以爱人的意外身亡作为激励事件,在很多影片中都曾运用过,随后的故事必然围绕着女主角如果走出困境,积极面对未知的未来作为剧情脉络。

  人物会在其中成长,角色心理弧光在不断陡升的压力下逐渐形成,他们要么选择与过去和解,要么选择遗忘或告别,他们一定会朝着未来前进,那怕孤身一人,或者前途未卜。

  男人的意外身亡,让女主角玛丽娜很快陷入了各种令常人匪夷所思的刁难和折磨。

  医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一直追问男人死前,两人到底干了什么,对两人是否发生了性关系等问题非常在意。

  警察要玛丽娜出示证件,一直询问她的真实身份,始终觉得她在说话,甚至一度想要拘留她。

  同时,一个来自道德审查机构的女子出现,在日后,她不断对玛丽娜提出各种审查,同情中带有偏见,要么绝对玛丽娜寄人篱下,要么认为她在道德上有瑕疵。

  甚至威胁要玛丽娜在医院接受男性医生的身体检查。

  当玛丽娜极为不情愿的抬起大腿时,两双带有有色眼镜,如放大镜般对她进行挑剔的双眼直接将玛丽娜视为了犯人,或者异类。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一切的不公平对待来自玛丽娜的性别问题。

  原来,玛丽娜是变性人,做过变性手术,而深爱他的男人是婚内出轨,玛丽娜一直以第三者的身份夹杂男人和其家人之间。

  影片中,玛丽娜面对着三重压力。

  首先是来自自我性别认同的内部压力。

  而后是来自男人家庭在道德上的压力。

  最后无疑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少数群体的压力。

  从内至外的层层压力不断逼迫玛丽娜做出妥协,他们就是希望玛丽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甚至直接从社会中被抹去。

  男人的儿子采用暴力手段对玛丽娜各种威胁,直接要她扫地出门。

  男人的妻子各种言语肆扰,在精神上予以打击,不允许玛丽娜出现在爱人的葬礼上。

  玛丽娜期初只能默认,妥协,认输,隐忍。

  可她越是退一步,对方越是肆无忌惮。

  威胁的最高峰,是男人的儿子连同其朋友在肉体和精神上对其作出了难以启齿的羞辱。

  这一刻,玛丽娜跌入了生活的谷底,她放弃了,认输了。

  影片用多个意象化的插入性叙事表现了玛丽娜内心的挣扎和现实的困境。

  比如,玛丽娜独自迎风行走,大风似乎要吹倒她,她必须以45°倾泻的身躯才能勉强站立。

  迎风的她,无法起飞,只会跌倒。

  还有一幕是玛丽娜去夜店排解苦闷,在酒精麻醉和纵欲狂欢之后,面对迷离的舞池,她想象自己披上了靓丽的服装,展翅飞翔,成为了舞台的主角,备受瞩目。

  不过,最终还是爱给了她重拾信心的力量。

  影片中,玛丽娜多次在困境中看到了死去男人的身影,那是提醒,是鼓励,也是最后的深爱。

  面对不公的玛丽娜不在靠捶打沙球发泄郁闷,而是直接冲到了男人的葬礼上,跳上了不断威胁其的男人家人的汽车上。

  这一刻,她找回了对抗不公的勇气。

  随后,影片以动人的温情,让男人的魂魄指引玛丽娜找到了告别的焚化炉。

  男人在通道里深情一吻,玛丽娜推门找到了男人的尸体,在焚化之前,终于做了最后的离别。

  《普通女人》在平凡的故事中,不断插入各种象征性叙事,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以艺术化的方式表现了玛丽娜在压力下的各种转变。

  片尾,玛丽娜在男人留下的钥匙的指引下来到了桑拿室,她在进入男性浴池和女性浴池时陷入了犹豫。

  为了找到答案,她从女性浴池来到了男性浴池,象征她即接受了自己女性的身份,同时也不在逃避自己男性的过往。

  最终,她打开了男人的衣柜,里面空无一物。

  全片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一幕是,女人在“触底反弹,绝地反击”之后,在家中平静的透过镜子的反射注视着自我,而镜子的放置的位置恰好是其隐秘之处,这个地方是男女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处。

  镜子的故意遮挡,镜子中反射出的玛丽娜的脸,象征着性别在此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玛丽娜对于自己的认同,重要的玛丽娜本身,无论两腿之间是什么,她都是一个普通的人,

  一个普通的女人。

  再次回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在《普通女人》里,这个强大的过程并没有多么耸人听闻,励志鸡汤,而是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小绝望,但还好有爱的温暖,有生活的出路。

  《普通女人》观后感(九):对女主的遭遇同情的同时,又似乎能理解老头家人的行为

  你说大半辈子都是跟异性结的婚,还有两个孩子,五十多岁忽然喜欢“男的”了,准确的说是变性女人,这种情况搁谁家谁受得了啊。况且看剧情应该是老头婚内出的轨,他家人也没找他们闹嘛,只是老头死后对女主粗暴了点。所以也不能过分道德绑架老头家人。

  而对于女主而言,她跟老头是真爱啊,老头死后她很难受,又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确实很可怜。演员是真的演得好啊,长期的隐忍到最后的释放爆发,且演员本来就是变性人。

  所以这电影站在双方的立场上来说,似乎也都情有可原。女主虽然变过性,但她也是普通女人。老头家的人也是普通人啊。这事在相对开放的西方国家都需要拍成电影来表现,就别说在我们国内了。别说哪天你老爸忽然变基了,就是哪天你的同事忽然出柜了,有几个能真心接受的?

  这事儿还是得慢慢来,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心急是改变不了现状的。

  《普通女人》观后感(十):杀不死我的,必然使我更加强大。

  舞台上,她魅惑,千娇百态。舞台下,她平淡,温和,默默忍受别人的无视和轻蔑。烛光晚餐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丹妮拉•维加近乎本色出演,对这个角色的塑造也很细腻。虽然故事略显慢热,平缓,但在镜头,色彩,配乐的极致运用下,显得格外深情,迷人。处在生活的泥沼里,内心从懦弱变得强大,勇敢的追寻心爱的人的痕迹。

  很喜欢影片中女主角逆风行走的那场戏,因为这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对于别人的无视与轻蔑,她选择默默地忍受,生活本就混沌不堪,就连她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满足,对于这个社会而言,无疑是莫大的悲哀。她想成为普通女人,但哪怕只是追求纯粹简单的爱,飞蛾扑火,天荒地老,都受到阻碍,看似充满光明,但眼前早已身处逆境,混沌不堪。

  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全片都在围绕玛莲娜的生活,不管是她转瞬即逝的爱情,还是纠结复杂的生活,都把最真实和残忍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近乎克制的表达,与叙事的日常化,使玛莲娜这个人物更立体,更具有说服力,也避免落入了同类型片中猎奇,情色等元素的俗套处理。就如同心灵鸡汤般,看似平淡温和,却更让人知足,更能走出生活的阴霾。

  181号钥匙和浴室的柜子,是片中重要道具。从满心期待,到最后打开柜子之后,空空如也,失望满满。那两张去伊瓜苏大瀑布的票最终没有找到,但当一切归于平静,也算是一种释怀。在欲望的驱动下,人生总是满怀期待,满心欢喜,以为理所当然。但这样也最容易落空和失落,而这种失落之后,人的内心也会更知足,大概这就是获得的成长吧!

  当女主角与狗一起坐在床上,可以遮挡的镜子里,反射着那张平凡的脸,这是玛莲娜的本身,也是她自我认同的体现。不管是男人,女人,性别早已不再重要。从生活的沼泽中爬出后,富裕与贫穷,一切都变得不重要。每天早上和狗一起去跑步,有份安定的工作,以及有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生活归于安静,平淡,她也成了那个普通而普通的女人。

  她看似平静,波澜不惊,但她对爱的执着态度与笃定,使得我们并不会看到她的脆弱,而是随着她的内心一起变强大。不只是对于跨性别者,也告诉其他人,如何在充满歧视与恶意的社会中生活。我们看到的除了肉体,与情感,还看到了难以匹及的理智,内心的脆弱和坚强。这才是这个人物,与这个电影给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内心震撼,与正能量的存在。

  综合来看,与末无声息中爆发,为特殊人群和跨性别者发声,是影片最大的意义。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她的生活天翻地覆,大起大落。但在克服这些困境之后,生活仍会恢复到本来的平静。她也明白了,别人的想法不重要,生活的本身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毕竟,能左右你人生的,只有你自己,别人的轻视与恶意,都会成为过眼云烟,随风而去。

  评分:7.5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