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身份》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32: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份》读后感10篇

  《身份》是一本由贺奕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读后感(一):身份之扰

  你的身份是什么?我这里所说的身份,是最基本的意思: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和别人的关系、你如何与他人相处。身份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一个最基本定位,是一个人在所处社会体系中的坐标。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父亲、儿子、兄弟、丈夫,母亲、女儿、姐妹、妻子,亲戚、同事、朋友、仇人……所有人都在有序的社会体系中,以各自的身份活动着。当有一天,这个身份出了差错或者发生了变故,又会如何?到那时你又会成为怎样的你?那一定是很大的困扰。

  贺奕在他的作品《身份》中纳入了三个中篇故事,都与身份有关,他真的对身份的问题思索很多。

  其实,你的身份就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最重要的是坦诚的面对自己。如果丢失了真实的自己,不管是袁午与方溪文的形势所迫,索娅与“我”的刻意隐瞒,还是毕菡与“我”的将错就错,虚假的繁花开的再茂盛也终会灼伤自己、波及别人。

  第一篇故事《身份》,发生在解放前,两位分别来自国共两党的特别工作人员,袁午和方溪文,火车上发生冲突各自昏迷,阴错阳差互换了身份,展开了一系列见招拆招、斗智斗勇、完成任务、共同对敌的故事,情节设置非常巧妙,结尾也出乎意料。

  袁午与方溪文,虽然是被迫调换身份,在行动过程中,保留了部分个人天性以外,多少也渗透了部分对方的行为风格,但互相渗透了的他们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不知是否作者有意为之,一圆(袁)一方,一武(午)一文,方圆(袁)、文武(午)之间无法互换,强行替换只能是四不像,互相扰乱,就像他们的行动过程和结果,都不是他们所期许和预料的。

  《身份》读后感(二):难以逃脱的“身份”

  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扮演者老板,员工,扮演者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或者儿子,女儿。在熟悉的人眼里,我们是朋友,在不熟悉的人眼中,我们的身份就是陌生人。我们每天都扮演者各种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也扮演者不同的身份,一切都是看上去的那么井然有序,但如果有一天你跟某一个人互换了身份,你也许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就是这种平白无奇的东西在每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以“身份”为题,通过3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身份这层薄膜背后隐藏的故事,发人深思。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偶然的机遇,袁午和方溪文这两位地下特工人员不期而遇了,而又在火车上发生的突发状况中,两人昏迷了过去,最终阴差阳错的被迫交换了身份,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斗争,给读者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身份交换大戏。

  交换身份的这种写法在许多文学作品和舞台剧中都出现过。这种写法非常的有难度,心理和行为经常呈现反面交叉,作者和看客一定要头脑非常清楚才能搞明白。

  第二个故事讲的似乎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者用虚拟我的身份来观察饰品店的女孩的种种行为,索娅的行为非常诡异和奇怪,我和她都不断陷入曾经的身份中,并不断挣扎中。就像这个故事的题目说的那样,《第二支箭》的一直存在,我们都无法释怀,内心永远无法照进阳光。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虚假的身份在揭穿前后的巨大反差。作者虚拟的我的身份被迫要用假身份来充当外国人,为的是解决跨国婚姻的问题,但最终身份被揭穿的那一刻,面具被撕下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得那么的荒唐和可笑。

  我们的身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经常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他是恒定的,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内,我们应该安静的守住我们的身份,坚持做我们自己。

  《身份》读后感(三):错位的身份,错乱的人生

  提起“身份”,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身份证”——记录个人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等简单信息的卡片。其实,除了这个最原始的身份外,当人融入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就会产生与其对应的身份,进入各种各样的角色。因此,只有认清自己的身份,才会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多的幸福,否则就会陷入麻烦,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就像小说《身份》里面的故事一样。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隐藏了名字,也隐藏了自己尘封已久的过往。一个叫索娅的女子,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子,当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所有的不公都随风而去了。读者也会为索娅这么多年来独自一人承受的痛苦、折磨而潸然泪下。她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却独自迎接狂风暴雨,让人心疼,也让读者更能理解和接受她的怪异、孤僻、带刺的另一面。而知道一切的“我”也没有逃出心魔,就像佛陀说不管痛苦还是快乐,不管它们有多强烈,都是第一支箭,人一旦被射中之后,会疼。但不能纵容这痛苦或快乐继续加重,那样就等于又中了第二支箭。“我”、索娅、庆哥、杜戎都是一再的“中箭”,弄的自己遍体鳞伤。最后,决定自杀的索娅被湖边的蝴蝶拯救了,一只她无法触摸却又似乎伸手即得的蝴蝶就在索娅面前飞来飞去,这蝴蝶就像生活一样,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需要你去感受,而死亡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索娅不仅自己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也让“我”有勇气和信心面向未来的日子,治愈心灵上的“箭伤”。

  无论是互换身份,隐瞒身份还是顶替身份,这终究是别人的身份,而你也是活在被人的世界里而已,所以,每个人应该回归自己的身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应该是作者所希望的吧!

  《身份》读后感(四):扮演好自己人生的主角

  我们都有多重身份,是父母的孩子,是妻子的丈夫,是孩子的父亲。在单位是领导的手下,是属下的领导。当然我们还有很多身份标签,每天都在进行着身份的转变,而且没有丝毫破绽,可见,这些被自己内心认定为真实的身份,还是很容易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即便做不到非常完美,也不会因此而露出破绽,让别人对你的身份有任何怀疑。不过,一旦让你扮演不熟悉的角色,估计就会露陷了。由此可见,我们做不了“双重身份人”的原因是我们不具备双重性格。

  现在读的这本书叫《身份》,收录了作者贺奕三篇有关“身份”的中篇小说,涉及到互换身份、隐瞒身份、顶替身份。中篇小说的名字分别是《身份》《第二支箭》《指尖触地》,第一篇故事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派出的地下党与国民党派出的刺客,因为阴差阳错进行了身份互换,仅凭这条故事线索,就能想象到故事的精彩程度。第二个故事讲述的是一段异国恋情而牵扯出来的隐瞒身份,因为隐瞒身份而痛苦,直到他们勇敢面对,才摆脱过去,重获新生。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为了治愈虚荣女而改变身份,男主人公冒充外籍男友,身份暴露后,才悟出人生真谛。但愿每个人都能清楚这一点,人生要想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指尖触地。这三个故事虽然写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关于身份转变的故事,可以看出贺奕的文字功底非常不错,难怪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转载或连载,并入选中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中国当代短篇小说排行榜及中学语文读本等多种选本,确实是能力出众。

  从小说的故事架构来说,贺奕的小说绝对是人物、情节、环境环环相扣,与一些网络小说相比,不仅故事情节紧凑,而且非常精彩。最近网络小说读了不少,很多作者将一些虚幻的故事弄得冗长,特别是拍成电视剧后,简直就成了赏脸大会,对于故事发展是否合理、人物设置是否必要都不研究,只要画面好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就好,反正都是你爱我,我爱你,你不爱我,我不爱你的故事,至于有多少人穿插其中无所谓,至于男女主人公相爱过程能多虐就多虐,越是这样越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好多网剧看过之后,大家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好凄美的爱情故事啊,至于讲述的是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谁的演技真好。希望各位网络大咖们莫对号入座,并不是所有的网剧都是如此,被称赞的网剧还是很多的,特别是现在当红的影视剧基本都是被网剧霸占着,我所说的也是个别的网络小说,说到底,叙述故事能力还是欠缺的。

  我觉得能写好小说的作家,一定得具备一些常识知识,最起码贺奕在写《身份》时,他得对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抗战态度及主要事件非常清晰,故事的人物可以杜撰,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深埋在华夏儿女的内心当中,如果你写的那段历史过于传奇,也会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就如现在大众指责的“抗战神剧”。撰写小说可以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但绝对不能胡编乱造,失实的故事只会让大众不断吐槽。

  选一本好的小说来读,确实很惬意。如读了麦家的《暗算》,让我对敌战时期破译敌方密码过程中所充满的悬念和神秘感而着迷,所以这本小说一下子吸引住了我,让我有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渴望。小说作者的选题非常重要,人们往往都是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充满好奇,如果你的题材正好填补了观众的好奇心,自然就可以网络一众粉丝。贺奕的这本小说虽然选题不占优势,但是他所讲述的故事让那些有猎奇心理的人们过足了瘾,这也是好小说的一个卖点。

  现实中我们的身份很多,但是有一种身份是无法改变的,大家都想做一名好人。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都是好人,从长相上你是区分不出善恶的,没有一个人脸上写着我是骗子,我是罪犯,这就是人的两面性。读了《身份》这部小说,我胡思乱想了很多,最主要的是提醒自己,假的终归是假的,做真实的自己最好。

  《身份》读后感(五):变换的身份

  《身份》是贺奕的一部中篇小说。书的封面两个硕大的字体,书的背景颜色是淡淡浅粉色,下面是一顶礼帽,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上海滩中才有的感觉,好象礼帽就是上海滩的一个特定物品,看到礼帽就想到上海滩,可能是上海滩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带礼帽感觉出场很帅,本书是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

  本书的作者是贺奕,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这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曾在大陆及港台发表文化批评及文艺评论多篇,部分篇目引起广泛反响。所著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首发于《收获》杂志,被誉为中国当代“私小说”代表作。短篇小说集《五道口贴吧故事》以极具创意的形式实验,开启屏显时代新小说先河,受到数百家媒体热捧,获《作家》杂志“金短篇”奖。作品或被译成外文,作者参与过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及策划工作,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本书主要讲述了上海滩的一段传奇往事,这本书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特殊,很敏感,所以国共握手言和之后才得以出版。故事中阴差阳错的身份互换险象环生,在哪个黑暗的时代,各方势力纠缠在一起,所谓的国共日伪黑的五方缠斗纠结国仇家恨,演绎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涉及的内容出乎意料,主要有互换身份、隐瞒身份、顶替身份。在这一层层递进的关系网中,人物矛盾不断升级,出乎意料的故事迎来一个个高潮,结局尤其是让人意想不到。

  身份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在中国,身份制作为 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它对中国人的作用是持续的,这种持续作用在他们心理层面的深处也凝成一种情结。这就是对于身份的定义,古代的中国,更是讲究身份,就为了身份这个虚名,可是了不得。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所以身份尤其重要, 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身份制社会,这种身份制度主要体现在君权.父权和夫权上。是一种绝对的人身支配关系,无任何的平等可言。所以这种古代的身份实际上是权利的象征,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水平提高,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所以现在的身份是一个人的证明,更是 有身份证一词,就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公民地位,所以不存在特别大的差别,但是随着地域和其他的状况,人们之间还是多少依然存在着差别,这个是国家性质决定的,是短期内,任何一个 国家都无法彻底改变的一个状况。

  在本书中,互换身份,这个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容易的,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发达,信息闭塞,所以造假,假冒都是比较容易的,到了现代,也可以造假,但是相对难一些,也容易被识破。现代社会隐瞒身份也是不容易的,顶替身份也是很难的,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特定的特征能够被识别,包括指纹,血液,甚至是眼球识别,这些都是不能被复制的,所以现代社会想要在隐瞒身份,实属不易。

  《身份》是贺奕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中的内容是上个世纪上海滩发生的故事,内容曲折,人物的背景独特,作者的视角独特,笔触细腻,让人读过之后,回味不断,非常喜欢这本书。

  《身份》读后感(六):身份的意义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它反映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你的职业是教师,教书育人;同时你也是一个儿子,要孝敬长辈;你还是一位父亲,要养育孩子……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决定着你的行为。

  本书的作者贺奕围绕“身份”二字,展开了3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精彩,也都对“身份”的内涵有了不同的诠释。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国共合作时期,涉及到“互换身份”的老梗。毕竟在现代影视剧中,身份互换的剧情早已不在新奇。但是作者却能发掘其中的闪光点。该故事讲述了以方溪文和袁午为代表的国民党、共产党本是分别采取行动,对投日叛变的上海地下党高级领导人莫冠群或窃取情报或刺杀本人,结果阴差阳错互换了身份的故事。两人互相掩盖、瞒天过海,各显身手,几经曲折,也都做出了牺牲,最终完成了组织的任务,同时也留下了遗憾。

  第二个故事《第二支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索娅与庆哥、杜戎和“我”三个男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经历,是一个由“身份”引起的情感故事。一个初中女生遭遇强奸,同班的一个暗恋该女生的男生,无意间充当了 “帮凶”。之后的几十年中该男生饱受煎熬,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那位女生,并隐瞒身份,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重新去与她相识、相知、相恋。故事起初有些平淡无聊,但越往后越不可思议。让人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同时也感到叹惋。

  第三个故事《指尖触地》涉及到了身份顶替。 “我”在朋友的怂恿下假扮日本留学生与情场失意的白领毕菡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我”既害怕被揭穿,又逐渐对毕菡心生爱意。毕菡想用跨国婚姻的风头,挽回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和在同学面前的失落,她在虚荣和攀比中迷失了自我,对于漏洞百出的“我”毫不怀疑,越陷越深。正是毕菡的软肋,让董蒙有了可乘之机。但纸包不住火,最终“我”的真是身份还是被揭穿了。

  纵观以上3个故事,互换或隐瞒身份的原因,有无奈隐瞒身份的,有故意顶替身份的,有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的。三个故事都算是开放式结局吧,既蕴含了对过往的放下,也隐含对未来的希冀,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点慰藉。真相大白,曲终人散,但生活还要继续的。

  小说是社会的缩影,“身份”二字实则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作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标尺和认证,你如何对待它,它也会如何反馈你。虚假、隐瞒、欺骗必定会带来困扰,反噬自己。只有找准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行得更远。无论曾因为别人的身份而多么辉煌、多么落魄,我们终归要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与其歆羡他人,不如做最好的自己吧。

  找准定位,不留遗憾。

  《身份》读后感(七):《身份》读后感

  《身份》,是一个关于顶替身份、互换身份、找回身份的故事。两位男主角方溪文、袁午分别站在两条战线,向着同样的目标,以各自的目的分别开展行动。如果一切顺利,两条平行线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相交。但故事恰恰发生在矛盾之中,阴差阳错,两人的人生不仅相交,甚至缠绕纠结,连带他们的亲戚、恋人、组织,卷进了一个无法逃离的漩涡。

  特殊时期的特殊行动,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因为技术落后,加之事态紧急,没有照片没有指纹没有录音甚至没有笔迹可以用来确认身份,所以当“组织”找到了一些扑朔迷离的线索后,便认定眼前的判断。正是这种草率和自负导致了两人之后经历的一切。

  无巧不成书,意识到身份被取代后,作者便熟稔地一层层地抖包袱——如果被取代了身份,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是当场“揭穿”取代你的那个人,还是将计就计,把眼前的戏演好,小心翼翼地当对方?如果两人之间还有杀父之仇,又如何能够隐忍不发,将仇恨埋于心底?

  很快,方溪文和袁午便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动机,作者通过铺陈种种细节,加之富含逻辑的分析,让故事走向了更深的螺旋之中。既然已经“变成”对方,如何利用好他的有利条件,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然而两人的任务并不相同,甚至有重要冲突,如何避免对方妨碍自己的行动?

  通篇读下来,高潮迭起,结局还有重要反转。故事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设定,每件小事都设有钩子。遗憾的是,有时我的思维跟不上情节的发展,特别是在主角推理自己所处的状况、心理发生变化的段落中。这或许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如果这个概念用于长篇小说,在丰富的情节之余加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细节,相信能创造出非常优秀的悬疑类作品。

  《身份》读后感(八):换个身份,会不会不一样

  这本书是由文学硕士贺奕所著,他的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青年文摘》等转载或连载,所著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被誉为中国当代“私小说”代表作,曾在大陆及港台发表文化批评及文艺评论多篇,部分篇目引起广泛反响。 那么这本书《身份》 ,正如它的名字,当一个人的身份发生错位,隐匿,更迭,变化,所折射出的人的本性,这个社会的现实。 第一个故事中,两个宿敌,在多年之后以国民党,共产党的身份再次相遇,为了同一个人,却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两个人因在车上的争执双双陷入昏迷,被两方组织错救,机缘巧合下互换了身份。为了隐藏身份,也为了完成任务,两人从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终的奋不顾身。有时候决定成败的,不在你的手上有多少本钱,而是在于,你敢不敢把全部本钱一并押上。当他们押上了自己的全部,结局是好是坏……自己去看啦~ “佛陀说,不管痛苦,还是快乐,不管它们有多么强烈,都是第一支箭,人一旦被射中之后,会痛,但不能纵容这痛苦或快乐继续加重,那样就等于是中了第二支箭”。童年有过阴影的索娅,心被伤的彻底,但无论她逃到哪里,第二支箭都会紧紧追着第一支箭的伤口,一次次的加深。当曾经的目击证人,隐藏自己的身份再次出现,才明白,若要消除疼痛,唯一的办法其实只有拔除第一支箭。当身份被揭穿,两个人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人的指尖永远触不到天,只能触到地”,即使是在梦中,即使飞到天上。因为天毕竟是虚无的,又谈何触碰。而真正能够触碰的,只有脚下那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的地而已。当一个人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伪装成了另一个人,去和另一个女人欢好,却最终丢了心。当身份暴露,那份爱又如何能够继续下去……其实绑住两颗心的,并不是两个人的身份,而是那颗炽热真挚的心。 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间,从一出身便已经有了一个身份,而随着我们的成长,别人以及自我对我们自己的培养,我们的身份逐渐改变,完善,成熟。一个人换种身份,究竟是自取灭亡还是充过新生,只有生活知道。 正如作者所说,“愿每位读者,都能从故事里看到或想到自己的人生。”

  《身份》读后感(九):身份的桎梏

  《身份》的作者贺奕,有网友评价他为“低调的作者”,对于他的作品,则描述为“他另辟蹊径的笔法,解读我们身边那些正在发生却又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对于像我一样第一次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读者,也可谓是一次别样的阅读体验。

  《身份》由三个关于“身份”的故事组成,故事背景丰富,既有抗战时期,亦有现代社会。说道“身份”,一直觉得是一个很特别的主题。身份是被社会赋予的,人自身的认知烙印。这份认知既来自于自我意志的认定,也源自于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身份的多重性与可转换型,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设计情节机巧的载体。迫于身份的桎梏,人们总会据自己的身份采取相应的行为。在家庭中的身份可能是贤妻良母,温顺恭良,在工作中亦可能变为强势的管理者。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身份,可能是人,这一矛盾的结合体最好的代表。

  在第一个故事《身份》中,作者设置了一个“互换身份”的机巧。1939年抗战时期的中国,方溪文与袁午各自背负着使命,在列车上相遇。他们对于彼此有着双重的身份,于私有着家仇,于公所事不同的组织。结缘巧合之下,两人却互换了身份,进入到了彼此的角色扮演之中。这样的设定便为故事,做足了戏剧冲突,既要掩饰彼此的身份,又要试图完成既定的任务。作者对于结局的设定我非常喜欢,国仇家恨大敌当前,民族大义自然会占到上风。但是这种机缘巧合之下的结果,却是无人能够向他人说明当时的情况,两人的命运亦就此改变,对于二人而言结局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当时所为无愧于家国。

  《第二支箭》中,作者设定了“隐匿身份”的主题。都市生活的两人,看似偶然的相遇,却隐匿着难言的隐痛。索娅讲述的一个叫《第二支箭》的故事:“佛陀说不管痛苦还是快乐,不管它们有多么强烈,都是第一支只箭,人一旦被射中之后,会疼。但不能纵容这痛苦或快乐继续加重,那样就等于又中了第二支箭。”索娅与“我”极力隐匿的过去,虽然不为人所知,但是却成为悬于心中的第二支箭,搅动着内心。

  《指尖触地》上演了一出“伪装身份”好戏,身份这套衣装,有人视为枷锁,困于其中。亦有人玩转期间,看似洒脱自如。研究生毕业的“我”接受了同学董蒙的邀请,住进了学生公寓,却陷进了一出伪装外籍学生,与中国女士交往的圈套。虽然“我”在其中游刃有余,已经快分不清是在伪装,还是确为其人,这就像是一个泥沼,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只有等待一切戏码被他人拆穿,自我的伪装难以自拆,已然上瘾。

  三个故事,三种境遇,各层深意,亦待读者深思。

  《身份》读后感(十):身份背后的秘密

  lt;<身份》这本书收录贺奕三篇有关身份的小说,涉及互换身份、隐瞒身份、顶替身份。

  “何方圜之能周兮”,即使二人互换了身份,即使二人在对方的阵营中为了不使身份泄露相互扶持,即使二人的性格有相互渗透,即使在当时的大背景下两人爱国心的碰撞,两人有共同的目标,但是方与圆不能真正融合,方溪文不能成为袁午,袁午也成不了方溪文,所以他们刺杀真田的行动失败。两人历经曲折回到各自的组织,却回不到最初的身份。

  第二个故事是《第二支箭》,名字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佛陀说不管痛苦还是欢乐,不管他们有多强烈,都是第一支箭,人一旦被射中之后,会疼,但不能纵容这痛苦或快乐继续加重,那样就等于又中了第二支箭。

  “我”坐在靠窗的咖啡厅,目光投向茫茫春雨的街面。突然一种触电般的战栗传遍全身,一名名到索娅的女子引起了“我”的关注,与她相识,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索娅行为怪异,出现这种怪异的行为(如割腕,不是自杀,就是要感到疼痛)定然事出有因。她的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她”隐藏着身份,“我”也隐藏着身份,我们都选择性的遗忘掉过去的痛苦,可是这痛苦、这噩梦未曾一丝一毫的离开,时时刻刻都缠绕着“我”与“索娅”,如影随形。隐藏身份不能减少痛苦,只有正视痛苦,正视痛苦产生的根源,勇敢面对,坦然面对,才能摆脱过去,重获新生。

  第三个故事《指尖触地》,“我”的朋友董蒙做为跨国婚姻牵线搭桥的生意,并且还弄虚作假。毕菡远嫁美国的梦破碎,情绪低落,心灰意冷,董蒙担心她出意外,影响到自己,于是让我冒充日本人三浦,企图用一段新的恋情让毕菡走出那段伤感的过往。毕菡如此强烈的想要嫁到外国,主要是因为她想用跨国婚姻来挽回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和在同学面前的失落,在虚荣中,在攀比中迷失了自我,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对我的“身份”毫不怀疑。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我”的身份败露,毕菡离开。毕菡说过“人的指尖是够不到天空的,只能接触地面”。是的,人生要想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指尖触地。

  身份是对一个人的定位,有老师,有学生,有干部,有领导,有父母,有子女……无论是何种身份,需要定位好自己的身份,做好有关自己身份的事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身份》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