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无尽头》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诗无尽头》经典影评集

2018-04-18 20: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无尽头》经典影评集

  《诗无尽头》是一部由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执导,亚当·佐杜洛夫斯基 / 布隆蒂斯·佐杜洛夫斯基 / 莱安德鲁·托布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奇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无尽头》影评(一):藝術永生

  藝術效果超棒的佳作,如同舞台劇般超現實表現主義,很多視效與形式看得見《布達佩斯大飯店》與《發條橘子》的感覺。劇情方面是對摯愛生活的一封最美情書,不斷強調夢想對人生價值的意義,癲狂超脫的天才爆發,沿襲聖山一貫的暗語隱涵,從多個細節撰寫諷刺了各種社會與心理現象;人物雕琢也個性十足且結合場景展現特質,印象深刻的例如無論何時都以歌作語的母親、像抽象畫一般強烈色彩對比於酒吧灰色彩的繆思女郎等等。美術絕對是滿分再加十分,一開場紙片的群演和佈景變換、靚麗俏皮的建築配色、誇張肆意的人物造型⋯無疑在時刻提醒我畫面美學的神殿境界,且結合純色系硬直追光更加達達。全場無睏點卻高級笑點密集,豐富的台詞內涵充滿風趣;美中不足的是情節略微高開低走,前一小時無庸置疑滿分接近完美,但後半段故事有些偏脫主線表意不明,結局的圓也不夠來挽救。很喜歡主角放飛氣球的那個超仰角拍攝,宛若撇下了外界的種種壓力或不解,尋回靈魂的釋然超脫,他將為詩歌窮盡一生

  《诗无尽头》影评(二):多想遇到未来的我,给现在的我读首诗

  蛋糕是个杀人器,年迈的母亲想用脸去击毙。

  用纸壳和幕布布置的景,满街都是带着面具肉体

  快去捉住那个偷东西小偷,打得他无力还手将她的衣服撕去。

  珍贵的提琴并非礼物,那是埋葬着魂魄的棺椁。

  巨匠谱绘出的绿色诗集,那是彩虹的靡靡之音。

  诗歌,你犹如一只燃烧的蝴蝶,为我照亮前路。

  为肮脏的钱币消毒,让黑色仆人服务

  你的精神力量,比地震强大

  别像狗子一样疯跑。

  来吧,勇敢一点,放声歌唱开怀大笑

  我内心的自我,已燃成灰烬

  在梦中,腾起了熊熊焰火。

  世上所有伟大诗人,都跟你有过相同遭遇

  我从不畏惧自己身影,我要重新找回

  曾经那本真的自我。

  荡秋千的高音歌唱家,用榔头演奏钢琴艺术家

  几近癫狂的画家

  而我既非这一个,亦非那一个,

  我已死过千百次。

  将所有无用之物,投入火中燃烧殆尽。

  拥挤的酒馆,迷茫众人醉倒一片。

  听缪斯女神,读一切皆美好诗篇

  当我得知你就是那燃烧的蝴蝶,

  我痛哭流涕,即使献出生命,也要做你的仆役。

  母亲用歌表达感情,她本就是个可怜人。

  在这早已分崩离析的世界,许多人在聆听,

  却不再有歌声

  比起我的步伐,我更关心我的足迹

  我遇见你,觉得我终于学会了歌唱,

  而今,去哪里,重温我的歌谣

  大脑负责提出问题,而心则负责给出答案

  人生本没意义,要学会如何快乐的死亡。

  如果你一直保持着童心,你就一定能找到自我。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何不癫狂笑对。

  我从未与你相遇,却永久失去了你。

  踏上一段永恒旅程,只为寻找那不存在的相遇。

  展翅的雄鹰,已经不需要巢穴。

  若有翅膀,就可以飞翔。

  《诗无尽头》影评(三):[Last Film I Watched] Endless Poetry (2016)

  English Title: Endless Poetry

  Original Title: Poesía sin fin

  Year: 2016

  Country: Chile, France

  Language: Spanish, French, English

  Genre: Biography, Drama, Fantasy

  Director/Writer: Alejandro Jodorowsky

  Music: Adan Jodorowsky

  Cinematography: Christopher Doyle

  Cast:

  Adan Jodorowsky

  amela Flores

  rontis Jodorowsky

  Leandro Taub

  Jeremias Herskovits

  Julia Avendaño

  Carolyn Carlson

  Felipe Ríos

  Alejandro Jodorowsky

  astián Bodenhöfer

  Kaori Ito

  Montserrat Lopez

  atricia Pardo

  Camila Muzard

  Diego Carrasco

  Rating: 7.2/10

  《诗无尽头》影评(四):让诗无尽头

  其实,这是一部cult经典《圣山》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自传影片,讲述了他年轻时代的故事。1940到50年代,在智利的首度圣地亚哥,他决定成为一名诗人,由此加入了一个波西米亚style的艺术圈子。他结识了 Enrique Lihn, Stella Diaz Varín, Nicanor Parra等年轻的才子,他们都来都成为拉美文学重要的人。

  “看到中间一小段走神,闪念竟然想到了春光乍泄,以为只是因为在南美洲,有暗黄灯光,繁复壁纸,结尾字幕发现摄影杜可风……” “已经是一部比较克制的佐杜了。但我还是那句话:我爱佐杜和他全家,我爱他们一万年。” “endless narcissist 認為自己因不會寫故事所以能成為詩人絕對是個誤解。。感覺鼴鼠斯基從聖山開始一直對六十年代的viennese actionism情有獨鐘 這部簡直就是一位當代藝術發燒友的告白 儘管作品本身無論從電影或舞台劇或行為藝術的角度來觀賞都干的發荒 可能將怪誕拍成教科書詩意拍成做作的導演也是奇特。”

  整部电影给了你很多魔幻的风格幻想,但也许只有爱与恨才能更好的成就一位诗人,其他属于时代的不安分儿......

  《诗无尽头》影评(五):这位CULT片导演有什么魔力?召集了4万人免费帮他拍

  如果不是入坑多年且走偏的猎奇向影迷,

  很少会有人知道佐杜洛夫斯基的大名。

  而这个名字早就被无数邪典电影迷拥趸,

  钉在了CULT片的“巴比伦塔”上,顶礼膜拜。

  这位癫狂的老爷子创造了无数令人发指的超现实影像画面

  燃烧的钢琴、吃花的少女、喷勃的血泉、欲求不满的轰隆机器

  成群结队的异装癖、数不胜数畸形人……

  初次观摩佐杜的电影你一定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乖张妖孽的声画以及不合常理的叙事结构

  会摧毁你构建多年的电影观,甚至可能颠覆你的人生价值观

  1967年,他将自己一部话剧剧本拍成了长片电影《凡多与丽丝》,

  佐杜的首部超现实主义长片亮相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电影节,

  据传,直接逼疯了在场的观众。

  报纸舆论长篇累读批判佐杜,疯狂处女作也遭到墨西哥禁映。

  不过披头士主唱约翰·列侬却因此对佐杜佩服的五体投地

  给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事业投资了100万美金(60年代的100万美元不是小数),

  于是乎,创造出CULT片中惊世骇俗的电影《圣山》。

  《圣山》的迷幻、邪典、反宗教、超现实表现手法形成的影像风格和视听语言

  即使放在其上映40余年后的今天,

  依旧是超前先锋无人能够代替的诡异作品。

  佐杜洛夫斯基和他的《圣山》,在CULT片领域所达到的高度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们竞相遥望山巅,

  却从来有人能逾越这座高峰

  此后佐杜被评为是拉美超现实主义的最后捍卫者,

  不仅电影上如此,他在哲学和宗教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迄今,著有23部哲学及宗教学术论文和大量相关文章

  而佐杜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魔幻舞台,

  有那么多澎湃的幻想和鲜艳的色彩。

  院长今天就为大家推荐这位疯魔佐杜的自传体电影

  ——《诗无尽头》

  影片以浓烈的色彩,炙热的场景

  回忆了上世纪40、50年代在墨西哥首都圣地亚哥,

  佐杜与一群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厮混的疯狂岁月

  充满狂欢色彩的电影是导演对自己青年岁月的深情一瞥,

  也是他与家庭尤其是父亲本人的和解。

  杂货店、马戏团和午夜时分充满超现实感的咖啡馆……

  佐杜洛夫斯基在影像的世界里重建自己的青年时代

  他甚至叫来了自己习舞的两个儿子,在影片中分别扮演自己和自己的父亲。

  一时间拥有亲缘关系个体打破代际的隔阂

  跨越时空界限,在银幕上并作一团。

  佐杜的父亲,在家庭里暴戾与权威一如既往,

  他高声训斥着佐杜“不要对弱者施加同情与怜悯”,

  以严厉眼神叮嘱着佐杜——

  “你将来要有出息,多看生物书,去当一名医生”。

  而母亲为了能在家族,希望佐杜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在佐杜的唯唯诺诺之下,诗意种子开始萌芽,

  厚厚的生物书下藏着本加西亚·洛尔迦的诗歌集.

  床下藏着一台打字机,在父亲的阴影下静悄悄地敲击自己的诗文

  在一场荒诞的家族派对中,佐杜迎来爆发,

  暴怒狂砍家族的树,逃离了家的束缚

  在表哥的引荐之下,佐杜入住了维罗尼卡的“艺术家之家”。

  在这里没有父母亲之命的沉重包袱

  佐杜真正能够潜心诗歌的学习创作中,

  “长大了,也自由了。”

  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两位重要的智利诗人——

  巴勃罗·聂鲁达和尼尔诺卡·帕拉。

  而后佐杜在大联欢上结识了一位拿着镜子的诗人恩里克·林,

  共同的诗性让他们很快成为了好友

  他们愉快地完成“笔直向前,不走弯路”的诗人徒步,

  在老气横秋的诗作协会上大仍臭鸡蛋和生肉,

  在“诗即现实”的领导方针下,

  抹黑了聂鲁达(智利国宝级诗人)的铜像。

  再往后,佐杜接触了塔罗牌后,精神得到进化;

  在马戏团做了段时间小丑,他在此认识到了身份认同

  “容忍是愚蠢的,我不是小丑,我是个诗人”。

  从此认定了诗人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恩师帕拉认为佐杜疯了

  ——“这个书本都没人买的世界谁还会关心诗歌?”

  佐杜则坚持

  ——“蝴蝶不应该让自己变成苍蝇!”

  离开家,这或许是佐杜这一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

  莫不如此,他很可能就像他要成为建筑师表哥里卡多的一样,

  吊死在智利大学的门口。

  当他与一群诗人朋友醉心歌舞之时,

  父亲带着母亲咆哮着冲了进来

  ——“家被烧了,你却在这里干什么?和一群酒鬼鬼混!”

  听到这个消息佐杜只是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始狂喜

  ——“翱翔展翅的雄鹰不再需要归巢”。

  影片的最后,佐杜与朋友们一一告别,买了去往法国的船票,

  码头上最后的告别者是父亲,

  这个他一生都没有彻底原谅过的男人

  愤怒着、撕扯着,父与子扭打在一起。

  这是影片最惊艳的一刻,

  佐杜老导演本人突然出镜,抓住电影中儿子和父亲的手

  ——“不要这样,应该拥抱才对”

  佐杜洛夫斯基的影像世界从不掩饰疯狂的色彩,

  他热衷于用鲜血战斗,来展现非理性行为蕴藏的巨大能量

  也毫无顾忌地征用鲜艳的色彩,为人类动物性的本能呐喊助威

  《诗无尽头》同样充满着爆炸性的瞬间,

  影片拍摄马戏表演,全城自发来了4万人,

  把整个体育馆填得满满当当的,

  而这些人一分钱都没有问佐杜要!

  值得一提的是《诗无尽头》放完常规的制片厂信息后,

  打出一行字——“感谢所有帮助我们完成这部电影的人们”。

  紧接着,密密麻麻的众筹者人名打在了大银幕上,

  这些名字汇聚成片中盛大亡灵节狂欢场景。

  佐杜再次感谢了他们

  ——“那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或许对于CUL大师佐杜来说,

  他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一名对得起投资人、制片人的电影导演,

  他的艺术电影没有一丝商业上的妥协。

  他能对得起的,

  只有他的本心,还有小众影迷们炽热的心。

  最后来个佐杜洛夫斯基的鸡汤

  如果只有三百万,我就会继续拍我的自传三部曲,

  如果我有三十万,我就去画画

  如果我有五千元,我就写书;

  如我走只有一百元,那就写诗吧。

  不管怎么样,

  作为导演的我,都不会向工业妥协。

  《诗无尽头》影评(六):闪烁纯粹光芒的生命

  也许作为一名导演最难拍的电影就是自传电影了吧。相比于把显微镜头对准“我”,其他的命题显然要容易处理的多。“我”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的“我”如何看待曾经的“我”,这种自问自省不说投射到大银幕上了,能够自己完成自我的和解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拿小编自己来说,偶然翻到五年前自己的豆瓣电影打分,都有一种不能原谅自己的感觉,更不谈其他方面的了。就这点来说,佐杜洛夫斯基无疑是一个勇敢且真挚的人。

  作为导演这是他第二次把镜头对准自己了,[现实之舞]起舞自己的童年,续集[诗无尽头]再次放大了自己叛逆的青春期。相比于前作[现实之舞],“我”只能算半个主角,另外一大半的镜头聚焦在父亲和母亲身上。而这次,父亲和母亲的地位完完全全退到了后面,“我”占据了银幕的全部。

  诗与远方

  [现实之舞]中,父亲用肉身体验了把智利人民的痛苦殇痕之旅,然而洗尽铅华回到家中的父亲并丝毫没有改变,暴戾与权威一如既往。他依然高声训斥着佐杜“不要对弱者施加同情与怜悯”,以严厉的眼神叮嘱着佐杜“你将来要有出息,多看生物书,去当一名医生”。而母亲为了能在家族,希望佐杜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在佐杜的唯唯诺诺之下,诗意的种子开始萌芽,厚厚的生物书下藏着本加西亚·洛尔迦的诗歌集,趁着父亲母亲出门的时候开始诵读。佐杜还在藏床下藏着一台打字机,在父亲的阴影下静悄悄地敲击自己的诗文。在一场荒诞的家族派对中,佐杜迎来爆发,暴怒狂砍家族的树,逃离了家的束缚。

  在表哥的引荐之下,佐杜入住了维罗尼卡的“艺术家之家”。在这里没有父母亲之命的沉重包袱,佐杜真正能够潜心诗歌的学习创作中,“他长大了,也自由了。”修仙过程中,他认识了两位重要的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颂歌》)和尼尔诺卡·帕拉(《诗歌与反诗歌》)。两者风格截然不同,相较于神格的聂鲁达,佐杜更偏爱更具人格的帕拉,后者自然而然成为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导师。这也奠定了佐杜日后“无政府主义”诗歌学派的基础。

  尼尔诺卡·帕拉的《蛇蝎美人》令佐杜与导师找到了共鸣,同时他们也分享了同一位蛇蝎美人史黛拉·迪亚兹,同样也是一位诗人。当然这段情感维系的并不久,沉沦在失恋中他又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位贵人安德烈(具体指代的是哪位实在无法查证,不过扮演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他赠予了佐杜一间工作室,盛大的艺术大联欢在此开启。

  佐杜在大联欢上结识了一位拿着镜子的诗人恩里克·林,共同的诗性让他们很快成为了好友。他们愉快地完成“笔直向前,不走弯路”的诗人徒步,在老气横秋的诗作协会上大仍臭鸡蛋和生肉,在“诗即现实”的领导方针下抹黑了聂鲁达的铜像。文人相轻,看来也是放眼全世界皆准的信条了。

  再往后,佐杜接触了塔罗牌后再次进化,与恩里克女友的事令两人也几乎闹掰了(贵圈真的很乱啊)。在马戏团做了段时间小丑,佐杜在此认识到了身份认同,“容忍是愚蠢的,我不是小丑,我是个诗人”。佐杜认定了诗人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他本想向导师帕拉求教,却发现帕拉已经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帕拉认为佐杜疯了,“这个书本都没人买的世界谁还会关心诗歌?”佐杜则坚持“蝴蝶不应该让自己变成苍蝇”,两人就此别过。曾被自己父亲斩马的伊瓦涅斯拿着扫帚开始复辟,智利已经没有诗人的容身之处。在恩里克为首的朋友们仍在夜夜笙歌之时,佐杜决定离开智利,去往文化的最前沿法国。

  [诗无尽头]可以看作是佐杜自我的生平简历,不过是以诗歌为载体写的简历。每个章节,都是佐杜创作诗歌的诵读,心境思绪都在诗词之中。自然,影片依旧是晦涩的,诗到了,电影就完成了。

  俄狄浦斯与家

  无论是[现实之舞]抑或是[诗无尽头],都能很明显看出根植于佐杜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与恋母。这是他的本身经历就铸就的,他出生本就是一个意外,残酷的现实也逼出了更为残酷家庭关系。母亲从来不待见小佐杜,频繁告诉他“我不能爱你”,他的姐姐拉克尔也十分排挤他,至于父亲就更不肖多提了。家庭是造就一个人的第一教室,每时每刻佐杜都想着逃离这个课堂,但是课堂的影响是深远存在的。

  正如佐杜的初恋史黛拉·迪亚兹,也没有逃出俄狄浦斯的鼓掌。就像费里尼雏鸡时追寻的[阿玛柯德],丰乳肥臀的幻想根源便始于佐杜自己的母亲萨拉。甚至在演员选角上,母亲萨拉与史黛拉的扮演者都是同一位——帕梅拉·弗洛雷斯。不同的是,母亲是时刻将自己藏在紧身束衣中的低头匍匐的白天鹅。而史黛拉则是另一个极端,披着一头奔放的红发,浓妆艳抹,散发强烈气场的黑天鹅。

  当然,很快佐杜便意识到了这种情感初衷上的错误,史黛拉给予他保护感更多来自于母爱缺失,或者是说家庭情感纽带的转嫁。这不是他追求的爱情,更何况他还有诗以及其他升华自己的东西。

  再说弑父这块,这两部自传电影中佐杜父亲贾梅一直是异常残暴的存在。[现实之舞]中暴君是佐杜童年的巨大阴影,父亲无神论的偏执观念也同时也是佐杜电影中反复鞭挞、摧毁的东西。[诗无尽头]中直观的一处体现便是智利大地震的桥段了,房屋强烈晃动着,父亲仍和佐杜反复强调着“精神强大能胜天”,这种荒诞感很容易惹人联想。

  离开家,这或许是佐杜这一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莫不如此,他很可能就像他要成为建筑师表哥里卡多的一样,吊死在智利大学的门口。当他与一群诗人朋友醉心歌舞之时,父亲带着母亲咆哮着冲了进来,“家被烧了,你却在这里干什么?和一群酒鬼鬼混!”听到这个消息佐杜只是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始狂喜,“翱翔展翅的雄鹰不再需要归巢”。

  来到马图卡纳被烧成灰烬的家前,佐杜缓缓步入残骸,向儿时的玩具自行车、艺术画、熟悉的一切一一道别,再见了童年,再见了家。他找到一件母亲尚未烧毁的胸衣,把它挂在红色气球下放飞,飞走的是已经完全割舍掉的的父权、母权还有家。

  影片的最后,佐杜与朋友们一一告别,买了去往法国的船票,码头上最后的告别者是父亲,这个他一生都没有彻底原谅过的男人,愤怒着、撕扯着,父与子扭打在一起。父亲早已不是身强力壮的佐杜对手,倒在地上,祈求能最后与佐杜握个手。

  这是影片最惊艳也是最感人的一刻,佐杜老导演本人突然出镜,抓住电影中儿子和父亲的手,“不要这样,应该拥抱才对”,“你远走法国,从此再未与他见面,他离世时,你甚至一滴眼泪都留”,“你什么都没给予我,但你也给予了我一切”,“你对我漠视,教会了我爱的真谛,对上帝的否定,教会了重视生命”,“我原谅你,贾梅(父亲的名字)”……

  也许,佐杜从未有机会去原谅自己的父亲所做过的一切,也许只有到了耄耋之际佐杜才有这份心境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吧。无疑电影给了佐杜一次弥补的机会,在所有观众面前,如此坦诚,如此赤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诗人与没有诗的世界

  在最后对父亲的告白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尤为刺耳——“是你(父亲),给了他(佐杜本人)力量,令他能够容忍这个诗已不存在的世界”。是的,这是个诗歌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诗人注定孤独的。

  终身诗人的佐杜亦是如此,无论他是在搞先锋话剧、电影、漫画或者其他创作,这些都是诗歌的不同载体的。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无论何种载体的诗歌都是要以资金作为支撑的。

  不提之前因为[沙丘]搁浅,而金钱弄得誓不两立的陈年旧事了。如今已经年过80之后的佐杜,显然要开朗得多,平静得多。“如果有600万,我会拍[鼹鼠之子];如果只有300万,我就会继续拍我的自传三部曲;如果我有30万,我就去画画;如果我有5000元,我就写书。如我走只有100元,那就写诗吧。所有的这些艺术形式都很棒,我都能从中找到自我表达的冲动。”

  只要创作的灵感还在,佐杜就会不停地创作下去,一如[诗无尽头]中的那一卦塔罗牌占卜,“魔鬼,你将不再清白,发现自己的阴暗面,不停地创作”。本人对下一部法国篇自传电影非常感兴趣,抛弃了对家、国、父母的留恋,佐杜又会以何种形式延续自己的诗意电影命题呢?或许能看到他在电影中拍电影吧。

  原载于《看电影》2017年4月上,有修改

  《诗无尽头》影评(七):春天,十个佐杜全部复活

  一

  在这个老人的一生中,做过话剧导演,漫画作者,比较宗教学家,诗人和小说家。出过黑胶唱片,玩过行为艺术,是塔罗牌、炼金术、萨满教狂热爱好者。

  在精神分析领域,他创造了一种疗法叫“psychomagic”,结合艺术、东方哲学(尤其禅宗佛教)、神秘主义和现代心理学去治疗具有情绪问题的病人。他认为电影具有疗愈的功效,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是他的家人,观众只能是第三位。

  甚至在twitter上还是个网红级别的。自2010年加入以来,每天坚持发至少15条,至今7年已经累计到9.32万的推文。老人家说笑,发推特也是需要创造力的。

  虽然他活跃于各个领域,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午夜邪典电影。处女作便是那至尊级的Cult片《鼹鼠》(El Topo),将西部片和迷幻的超现实主义杂交,所创造出的邪典风格引发了1970年纽约午夜电影的狂热。而之后《圣山》《圣血》启蒙了一大批影迷、导演、乐队。

  他还有部非常有名的未完成作品《沙丘》,更有评论说,如果当初奠定科幻片的开端是《沙丘》而不是《星球大战》,一切都会不一样。而老人在《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这部纪录片里,那么赤城那么真性情地流露,让任何人都能感同身受,那是一部无比传奇的只存在于想象界的瑰丽篇章。

  时至今日,他步入80岁,设法用最壮观和最特别的方式治疗自己、重塑自己。

  二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准备计划拍摄长达五部的电影回忆录。

  在2010年,佐杜洛夫斯基和当年《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时期的制作人米歇·赛杜(Michel Seydoux)相遇。

  赛杜投资了《现实之舞》,要那是个完全收不回成本的作品,当时制作花了400万美元,但两年之内也赚了不到5000美元。于是第二部《诗无尽头》的资金变成了众筹的,老头子很酷,有多少钱,就拍多长。

  《现实之舞》讲述了他在智利托科皮亚渔港的童年,他有一个暴虐的父亲,和一个将他称之为父亲的母亲。这是一个魔幻又残酷的剧场,马戏团,沙丁鱼的死亡,金钱,矿难下的畸形人,无麻醉下的拔牙,政治暗杀,侏儒,鼠疫,怪异的狗展,唱着歌剧的母亲。这一剧场有着强烈的精神分析式的符号意象。

  在有如马戏团演出过后,最动人的是这样的场景。老人抱着孩子在悬崖边:

  “你不是孤独的,有我陪着你。

  所有你将要成为的,你已经成为了。

  所有你竭力寻求的,你已经得到了。

  拥抱你的苦难吧,因为通过它们,

  你将来到我的身边。

  二十年后,我又会成为谁呢?

  一百年后,千万年后呢?

  那时我的意识是否仍然需要一个肉体?

  对你而言,我尚不存在;

  对我而言,你也已成泡影。

  在时间的尽头,当所有的物质,

  回归到了原点,

  你和我,仅仅成为一段记忆。

  没有什么是真实的,某个东西在梦着我们。

  拥抱这幻觉吧。活下去。”

  时空被折叠了,这是导演介入到自传体影像中最为意义的一幕。其强大的情感回潮,在于现在过去未来都被融进这一次拥抱中,这是莫比乌斯环般的结构。

  他的两个儿子分别饰演了不同阶段的佐杜洛夫斯基。在《现实之舞》,他的儿子布朗提思·佐杜洛夫饰演了不慎落入酒精桶、自燃而死的祖父,他的小儿子亚当·佐杜洛夫斯基饰演了孩童时期的自己。而在《诗无尽头》中,他的两个儿子都有饰演不同时期的自己。

  这就有了《百年孤独》里的永恒轮回,子子孙孙都分享着同一个名字。

  佐杜洛夫斯基时而与年轻的自己对话,时而与观众对话,如同巴特在他的《罗兰·巴特自述文集》里那样,有时会自称为“他”,有时又保留“你”。

  用一个比喻的镜像,看一场自我的表演。

  三

  《诗无尽头》开始于《现实之舞》的结束之处。

  《诗无尽头》讲述了1940年代到50年代,年轻的Jodo奋力摆脱他那残暴的父亲,母亲仍如第一部出现的那样,每一句话都是以歌剧般唱出。

  年幼的Jodo喜欢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的诗歌:

  梦游人谣(节录)

  绿啊,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绿的树枝。

  船在海上,

  马在山中。

  影子缠在腰间,

  她在阳台上做梦。

  绿的肌肤,绿的头发,

  还有银子般清凉的眼睛。

  在吉普赛人的月亮下,

  一切都望着她,

  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戴望舒、北岛译)

  而正因此却被父母认为是同性恋,自我的混乱和认同结束于和堂弟的一次告白和亲吻。

  十年后, Jodo成长为俊朗的青年,离家出走来到圣地亚哥,遭遇了年轻的智利艺术家们。那时,他决定成为一个诗人。

  在虹膜咖啡馆里,那个时代文艺青年们聚集的地方。Jodo与红发魔女般的Stella Diaz相遇,她告诉他“每次我们走在一起,我会握住你的私处。”

  这即是佐杜洛夫斯基标志性的情色隐喻方式,Stella握住了Jodo的阴茎,此时她拥有了自己的“阴茎”,这是一种女性赋权。

  而让人更加想不到的是,Stella和Jodo母亲是同一个扮演者。这就增加了一层俄狄浦斯的隐喻:他独自一人离开故乡,结果被命运欺骗,他解开了关于斯芬克斯之谜(在《现实之舞》中),但他决不可能跳脱于自己即是缺失之人这一命运——和自己的“母亲”发生了关系。影片很巧地,Jodo和Stella的做爱之后,是Jodo的父亲和母亲的做爱。

  随后,Jodo进入了圣地亚哥的一个艺术圈。当时那些文人都默默无闻,而后成为了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坛中重要的人物。

  遇见了年轻的Enrique Lihn(智利诗人、编剧、小说家),却和他的侏儒女友发生了关系。还遇见了Stella Díaz Varín(智利诗人)和Nicanor Parra(智利诗人、数学家、物理学家),后者是他的文化启蒙,却在后来为了生计卖身于学术界。

  Jodo和这些人一同探索生命、诗歌、神秘和美,就像一场关于意识与魔幻的漫游。

  最让人动情的是在最后,Jodo决心去当演员,用尽一切力气去反叛父亲,离开父亲。而头发花白的佐杜洛夫斯基,出现在荧幕里,他知晓在此次别离即是永别,他试图在影像时空里修补年轻的Jodo和父亲的裂痕,但一且早已既定:

  “不要这样,应该拥抱才对

  你远走法国,从此再未与他见面,

  他离世时,你甚至一滴眼泪都留

  你什么都没给予我,

  但你也给予了我一切

  你对我漠视,教会了我爱的真谛,

  对上帝的否定,教会了重视生命

  我原谅你,贾梅(父亲的名字)”

  从没想到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能打动到我,可能这就是对不可修复之时间的深情。

  四

  《诗无尽头》是一部对智利艺术遗产的致敬,也是在追求美和内在真理。佐杜洛夫斯基致力于创造精神性的和艺术性的影像,能够包裹住改变人一生的宇宙力量。这部电影是诗性实验,是对真实、自由而疯狂地去生活的颂歌。

  佐杜洛夫斯基说他最喜欢的导演是费德里科·费里尼,而他大部分作品都曾被描述为“费里尼式”的。行走的英雄,让人想起1953费里尼的经典《浪荡儿》。矮人、小丑、马戏团、残疾人、丰乳肥臀,费里尼的幽灵徘徊在无尽的影像和情感中。佐杜洛夫斯基和费里尼之间具有影像的内在相似性——游荡的激情与艺术。

  很多电影被标记为自传体电影,虚构的有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克·费里尼、伍迪·艾伦,非虚构的有乔纳斯·米克斯、罗斯·麦克艾维、埃德·平卡斯。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自传方式,填补了电影所缺乏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能力。

  “佐杜洛夫斯基”,在电影中是那个青春期的小男孩,是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是电影本身。

  《诗无尽头》的结尾,想起了这个老人家在拍完《现实之舞》后的一段访谈,他说:

  “I have no feeling of time,

  I have been living in Paris almost 100 lives.

  To me, there are a lot of

  Alejandro Jodorowskys who died.

  And then I am reborn.

  Everything is changing.

  You, me, the universe.

  Everything is changing.

  To be old doesn’t exist.

  Inside, I am the same.

  In order not to get old,

  I don’t see myself in the mirror.”

  “我对时间没有感觉,我似乎在巴黎生活了100世。对于我来说,许多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死去又重生了。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你,我,宇宙。没有人会变老,我一直是我,我从来不照镜子。”

  以此结尾。

  《诗无尽头》影评(八):"存在"的困惑与解脱―――从《诗无尽头》看魔幻现实主义

  伴随着海鸥的一声声鸣叫,佐渡洛夫斯基一步步迈向了通往未知的船,回首一望,看着那一张张灰白的人像组成的送别队伍渐渐远离,眼中露着倦怠,悲伤,还有,一丝不舍。

  就这样,我们跟随着导演开始了自我审视与剖析的旅程,这旅程也许像小佐渡洛夫斯基一样疲惫,像母亲的歌声一样滑稽诡异,像父亲的强权一样使人压抑,但终究我们将完成这一次旅程,终究我们将完成对往阶段自我的自满性解读。

  船终究到了圣地亚哥,随着好似话剧中的工作人员的黑衣人将真实的街道一片片覆盖,我们直接被导演从现实拉入了他的"回忆".这种拉入的形式颇具形式感,这种形式感又附加了其内在的含义,一是从直观视觉层面明示了主体(主人公)的主导权,二是明示了这一切就好似那披在建筑物上的广告纸一样虚妄.这简简单单的两分钟情节已然奠定了影片的主基调,"魔幻"的"现实".这就引出了我今天想要探讨的问题,从<诗无尽头>看魔幻现实主义,从魔幻现实主义看"存在",从"存在"看主人公的束缚与解放.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兴起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与其说映射到了各个艺术领域,不如说其影响着拉丁美洲创作者的潜意识,而如若分析以上问题,必将要从根基开始剖析,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顾名思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个体提炼现实并将其通过意识精粹并再次外化出的具有夸张效果的现实主义.极端地说,其是艺术家本身根据现实经验而臆想出的现实.而因主流认知问题我们不能极端化,又鉴于其属拉美文化的独特性(当然之后各个国家都发展出属于自身的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就必然杂糅着拉丁美洲的"乡土情"了,而"乡土情"又往往伴随着与个体相违的一种潜意识习惯,荣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拉丁美洲"作为定义本身就充满着一种政治的压迫感,而这块丰饶的大陆仿佛自古就跟"压迫"与"反抗","梦幻"与"现实"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自公元前三万年至一万五千年亚洲蒙古利亚人种通过尚未断裂的白令海峡陆桥到达这片大陆以来,这片大陆就浸入了一场犹如嚼食古柯叶般的梦境之中,而西班牙人的到来则以像拉丁美洲式断层海岸一样的落差在形式上打破了这可悲的以别的民族的名字命名的种族的美梦,可以说由此开始,魔幻现实主义就已经有了其发展的根基.作为一个独立的大陆,其在享受相对安逸的梦境的同时,当然也缺乏该有的"入世"的政治科学文化的交流与促进,这使得当西班牙的火枪大炮挺进拉丁美洲时,其最先进的文明也只是停留在奴隶制社会而已,而大部分文明只是停留在前阶级社会状态下,而其文明的传递介质也像其大陆本身一样颇具梦幻感,即是各个文明不同的方方正正的原始象形文字,虽有众多史学家辩称"社会制度与文字不能成为衡量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准",但就当今历史观与结果来看,其文明程度确实有落人之后.但也正是这独特的空间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对于立足于现实的魔幻自古就有独特的创造力,例如颇具神秘色彩的纳卡斯地画,充满隐喻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蒂亚瓦纳科的太阳门等等,都是拉丁美洲人民基于力学原理与光学原理制造的世界之奇观,这为如今文艺领域经久不衰的魔幻现实主义打下了坚实的"血缘"基础.而在欧洲人到来后的三百年殖民统治的不断压迫与反抗的斗争途中,无疑又为这基础添加了新"反抗精神""悲剧色彩"的血脉,在当今日渐全球化的社会终究汇集成了如今的魔幻现实.其实我们可以拿辩证法来看魔幻现实,"魔幻"是正题,"现实"是反题,而"魔幻现实"则是合题,它不是魔幻,也不止于现实,它是一种兼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直击心灵的感觉输出,而这种已经高于简简单单的二元论的感受正是每每催人泪下的原因了.这种动人心扉的力量恰恰证明了这种挣扎的悲剧感"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这也许是由于不同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相",又或者是称之为人性(我个人向来是不相信的,我认为只有同化),不管其为何,亦不管其在哲学的思辨上是否真实,但就其合理性而言,魔幻现实主义既有其"存在"的多方面合理性了.

  "存在",包括物质的存在与意识的存在,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的存在,存在自诞生起就被各方哲学家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但基本都涵盖了思维的与物质的两方面,而我以上阐述的"存在"更多的属于思维层面(艺术作品只是外化),而这种思维层面的表述也只是停留在对"存在"于载体本身的思维元素的探讨,亦是超出导演实际掌控的元素(也可以称之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天表现形式吧),而导演也恰恰在用此载体承载着自己对"自我"与"存在"的思考.

  着手于影片的名称《诗无尽头》,这可以是一个论点,也可以是一个态度,如若将其当做是论点,时间的艺术怎么能以空间衡量呢?但若“诗”不是"诗"而是自我的"存在"形式,又如何呢?若此标题是一个态度,又如何呢?

  让我们回归电影的回忆,回忆中的

  人物总是极具特色的,尽管是路人,其中穿着各异的路人脸上都戴着相同的面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而这等环境孤立着感性的主人公,束缚着其情感的释放,而作为主要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诗歌无疑是行使反叛权利最优雅又有分量的武器了,这不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反抗精神"的体现吗?影片从未交代主人公缘何喜爱诗歌,但如若我们用辩证法的态度看待其人生,是否可以得到这人与人间的冷漠正是其诗歌爱好的成因呢?而其自我价值又在以诗歌的方式进行实现,是不是可以称之为以诗歌的形式存在呢?接下来的情节恰恰印证了以上观点,主人公的舅舅何塞的忌日上,其母亲悲痛地捏碎那精致的蛋糕,而母亲将舅舅的小提琴传给了主人公,最终被其付之一炬,这不正是意识与精神的“物化”吗?为反叛冷漠诞生的诗的生命再次遇到了阻碍,即是其父亲与家庭,这种家庭的束缚终究使其以砍倒家族树(物化)的外化形式证明了自身精神的"存在",并最终远走,其存在更为完善。而在拒绝同性恋表弟(拒绝社会认知),遇到形形色色艺术家(每一个都在对自身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反叛)后,其诗的生命再次遇到了阻碍与威胁,性的威胁,而性又与安全感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在此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母性崇拜与归属感的匮乏,在再三被引导最终被掌控(致敬发条橙的性器雕塑被击碎)后,其醒悟到诗的生命冲破层层枷锁而构成的独立“存在”又要再次被奴役,最终其选择了远离,而再次相遇后女友剪去的长发则暗示则无法逃避的妥协。当其夺回自身的主权,并赋予一老一少互相掌控的权利后(给予雕像),其讽刺地获得了允许“存在”存在的特权,并在这个空间内接纳各色生命,其开始有了自我崇拜的趋向(恩里克戴着的镜子),并与情投意合的恩里克结为好友,二人结伴无视社会守则前行,这是自我“存在”的实证,最终二人大开反叛之门。在自我的膨胀并与恩里克的未婚妻缠绵后,其在恩里克的谴责声中明白了,自己已经被同化了,自己已然变成了一个独裁者,自己已然是一个“存在”的赋予者,其经历一段妄自菲薄后,最终与恩里克修好,自我意识回归的同时再次肯定了诗人所必须的人文思想。就在这时,父母赶到称家已被火焚毁,佐渡克洛斯出于个人情绪高兴地狂呼,但当赶到现场后,其才发现,无论什么束缚还是庇护,最终都不过是时空的产物,而时空不再,其“存在”也灰飞烟灭了。在对于存在于时空中的生与死纠结与思考后(红衣与死神的狂欢节),其最终打破了自我的束缚,最终打破了生命对其的束缚,而再次回归了生活。当其回归了生活后却发现,世界终究是实用主义的世界,而自己已再无法在此世界中忍受分毫,最终起决定离开这片土地,前往巴黎,那个言语不通的地方,而在离开前,其最终原谅了自己的父亲(对自身“存在”成因荒谬性的认可,也是对时空的释然)而诗歌也不足以成为其"存在"的全部载体,最终其决定远离这使其"存在"的环境,航向语言不通的巴黎,航向"无"之地

  。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影片其实是在讲述导演自身的束缚与突破的历程,而这种束缚又恰恰是其体现自身“存在”的外在环境,从个体到社会,从恋母到父权,从意识到肉体,从诞生到死亡,最终,渴求自由的拉丁美洲人民不断突破枷锁,不断向着自由迈进。

  就个人而言,魔幻现实主义在本片中的运用仍是颇具特色的,从歌唱的母亲到疯癫的艺术家,从火辣的恋人到内敛的小矮人,其以一种近乎残酷的但又没有悲情色彩的真实穿刺着我们的心,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在此表露无遗。作为一个反感极端现实主义的观影者,魔幻现实主义兼备了戏剧张力与感染力同时又饱含社会价值,实属当今社会的一个可供现实主义艺术家大展宏图的方向。

  最终,佐渡洛夫斯基再次踏上了小船,小船的航向是语言不通的巴黎,其吟着无言的诗歌,看着距自己越来越远的父母与送别群众,眼中闪烁的是,坚毅的光芒。

  魔幻存在与否是否重要,就像吸了水却放在永恒日光下的海绵,膨胀与干瘪,只不过是时空的抉择罢了

  《诗无尽头》影评(九):La poesía significa infinidad

  歌者的灵魂必得常常承受

  这般忧心

  不论他是否乐意

  而他人却忧心全无

  《返乡》

  在《世界图像的年代》中,海德格尔称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时代,其中的两大现象是“艺术进入美学视界”和“弃神”。

  海德格尔站在存在论的角度所侧重的是反对形而上学带来的主体性对象性表征活动,但无疑,对于现代社会神性因素不在与当代人无家可归的状态,这是当今哲人们所追问的共同的话题。这也难怪荷尔德林在200多年前就发出“……在贫困时代里诗人何为?”的感叹。

  世界黑夜的降临,赫拉克勒斯、狄俄尼索斯和基督耶稣“三位一体”弃世而去也许不过是个隐喻,真正所能看到的是,现代人以科学启蒙的架势,不遗余力地把神话和幻想驱逐干净,正因如此他们远离了自己灵魂的故乡。

  oesía sin fin 以一种最为极端和扭曲的方式展现了Alejandro对于诗歌的理念。

  歌剧,马戏,木偶戏,戏中戏,导演的介入,一切的技法让人无所适从,似乎是在一个无比粗陋的舞台上演着一出简单的戏,却要说服你相信,这便是是真正的生活与现实。这似乎是一场赤裸裸的幻想对现实的宣战。

  诗?诗为何物?

  电影中有两次正面回答:

  《诗无尽头》影评(十):觀影心得:以極端藝術形式述說人生哲理

  這大概是近期我看過最奇幻的電影了,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饗宴,就連導演想表達的人生哲理也讓我愛不釋手,如果你能接受一些極端藝術、也不排斥去傾聽一些人生哲學,你不妨試試這一部電影,說不定你也能藉此體驗一場也許你此生都沒有機會親眼目睹的瘋狂舞台劇。

  電影一開場,我就覺得我好像在看一齣舞台劇,一齣非常瘋狂但很真實的劇,而我真的很難用文字形容這部電影的美學有多麼的特別,大膽的用色、舒適的顏色搭配、有趣的舞台劇設計(巨型紙火車及幫忙拿取物品的幕後黑人)、人體藝術、極端藝術⋯等等,讓我這個藝術門外漢看得是嘖嘖稱奇,實在非常喜歡。

  除了視覺上的享受外,劇情的部份更是幫我上了一堂非常重要的課,對於一個以電影作為人生教材的觀者來說,這部電影幾乎是一個接近完美的選擇。

  其實本片為導演尤杜洛斯基的《童年幻舞》的續作,我雖然沒看過前作,但也完全看得懂本片,或許有些細節的部分無法做延續性的思考,不過大方向卻非常清晰,等過了一陣子我應該會把前作補起來,到時候若也能有些共鳴,也會嘗試寫出心得並與本片做些連結的。

  其實我覺得本片將很多「藝術人」的生活與心理歷程拍了出來,我雖然不是相關科系出生,但卻也能明白人在徬徨時的心理矛盾。

  年幼的Alejodro在歷經了青春叛逆期、性別認同及性啟蒙後長大成人。他不願遵循父親要他當醫師的願望,一心只想成為一位詩人,某夜裡,他在酒吧遇見了性格豪爽的女詩人,以神奇的方式結為夫妻,卻因為無法接受愛情的權利關係而分開。第二大段則是Alejodro與詩人恩里克矛盾的友情,最後則是與父親的和解。

  片末的大遊行我認為是本片的經典,尤其是微微突破第四道牆與觀眾互動的地方,Alejodro怒吼出的那個問題直衝進我的腦海,在腦袋幾乎要停止運作的時候,電影落幕。

  本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Alejodro與父親、與女詩人、及詩人好友恩里克之間發生的故事。

  按照順序來說,Alejodro與父親的關係,很像是我們從高中升上大學的歷程,究竟該遵從父母的期望、還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當無論怎麼選都是錯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決定?

  Alejodro在青少年時期,一直在父親與內心之間拉扯,直到最後一刻他決定再也不要將未來交給父親決定而毅然決然的去成為一位詩人。

  然而一個剛入行的「藝術家」當然也會徬徨,在找不到自己風格的狀況下更是焦急,因緣際會之下遇見了豪爽的女詩人,Alejodro一眼便愛上了她,於是從此之後對於在愛情裡的關係總是接受,甚至他的個人風格也開始被這位瘋狂的女詩人影響,無論好壞。

  直到有一天,Alejodro忽然醒悟,他覺得女詩人只是將他當成一面鏡子,他們彼此是否相愛是其次的問題,最主要的是女詩人只是將Alejodro打造成她理想中的樣貌;無形之中被女詩人的意識影響的Alejodro十分氣憤,便揚長離去。

  這個部分不禁讓我想起在15、6歲仍然迷失的自己,我總是將自己變成一面鏡子、模仿自己欣賞崇拜的人,久了當我真的變得跟他們很像了,卻又不滿當時的自己只會模仿卻不願花費力氣去找尋自己的特質,這大概就是一種成長吧。

  我就是Alejodro,我經歷過他的過去、也對於他的現在和未來感到好奇,因為那都是我會走過的路。

  之後,Alejodro和同為詩人的恩里克成為朋友。

  這個部分特別寫實,「朋友」成為離開女詩人後的Alejodro的情感寄託,他又重新回到了聚集藝術人的小屋子,他和朋友們狂歡慶祝亦有爭執不休的狀況,而這些都是每個人的人生中會經歷的大小事。

  雖然說這一段的故事對我來說平凡了一些,不過其中一個橋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或許也是本片中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

  某天早晨,Alejodro和詩人好友恩里克一起“向前行”,他們只能筆直前進,若遇到障礙物就要想辦法跨越,當然最後雖然失敗但整個過程卻非常的有趣且深刻,像極了人生中的大小事,有朋友在身邊在困難的事都能想辦法跨越,就算最後真的失敗,至少過程都是美好的回憶。

  最後一段故事,是Alejodro打算到巴黎追夢,臨行前父親到了港口和他起了爭執,Alejodro堅定的說出了自己的理想,最後當然也和父親和解,而這個和解的方式實在太直接太可愛,Alejodro用「吻」和父親達成了和解,展開追夢前他不僅得到了父親的諒解更是一股力量,幫助他在日後堅定的走下去。

  結尾,是以一個大遊行收尾,我最喜歡的是Alejodro對著鏡子裡迷失的自己大喊,要自己清醒一點、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確切的台詞我忘了,但當時看到真的瞬間被吼醒)。

  另外特別想提的是,除了主角群及藝術人之外,其餘的路人都帶著一面面具,我不必細說你大概也懂得導演想傳達的意思。

  雖然很多藝術是我沒有辦法理解的,但或許這也是一種們不偽裝、表達真實的自己的方式,假面代表著生活著的人們沒有自我和自由、失去了自主的能力,而我在想或許只有當我在觀影或是獨處的時候我是摘下面具的,除此之外的一切社交活動我好似都帶著一副非常沈重的面具。

  此外,本片非常多裸露的畫面,但卻完全不淫穢反而非常的唯美,並且導演也確實的將濃烈的情感透過裸體或是一些撫摸的動作表達出來。

  本片以非常誇張、戲劇化的方式呈現,乍看之下會覺得太不真實,可是其實我們的人生哪一刻不是像八點檔一樣的浮誇?

  我個人真的非常的喜歡這部電影,喜歡的地方很多,回憶起來都是完整的片段,但述說起來卻有些零碎,我猜想本片的反應大概也會很極端吧,不是滿分就是零分,而我剛剛好是非常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之一,推薦給你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