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会考》经典观后感10篇
《毕业会考》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会考》观后感(一):毕业会考
每次看到这样大篇幅的空白总会让人觉得惶恐,感觉写下的每一次都要对他负责。
感觉当这些电影节离自己越来越近,想说这里面的故事也似乎看的越来越清。戛纳,名声大了,水分渐渐也就多起来了,最近获奖的片子更偏颇于人性,家庭,故事性,社会性,简单来说,看起来不免有些沉闷,但是却能给人带来心头一击。故事里处于风暴中心的父亲,担负着家庭大部分的责任,贿赂,好在他还是一个廉洁的医生,这点我相信,我也理解患者感觉不给红包心理就不会安心,我把命都交给你了,给你些bonus又何尝不可呢,说不定事成之后还有更大的惊喜。很喜欢爸爸说的一句话,有时候结果真的比过程更重要,过程努力了就行了是安慰给弱者听得,高考结果不重要吗,雅思成绩不重要吗,offer到手的多少不重要吗,奖学金不重要吗,不要说什么没事儿没事儿,可他妈明明就是有事儿啊,你得做出结果,人家才会关注你的过程,你不成功,谁他妈要知道你是怎么努力来的,就算你比第一名更加努力10倍,100倍,又如何,结果摆在那儿,谁会在意你?
人就是互相帮忙啊,帮忙到,连高考成绩都可以作弊,想想真是可怕,我们所以为的公平的高考成绩,就没人作弊了吗?不见得吧,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我相信敢于打破界限的人还是有的,只是以我们的权限还是接触不到罢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完全不了解。但是看完之后,却让我对这个国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认识。
全程稍微摇晃的镜头,电影以纪录片的感觉来进行拍摄。很简单的一件事,爸爸努力地想要让女儿的毕业会考顺利,即使手段不光明。在纪录这个小家庭的这件事的过程中,牵扯出这个社会一些深层的问题,可这些问题就是那么的自然的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日常中,到处显露。警察,医生,老师,这些职业,所要求的标准要正直,但是在电影里讽刺地呈现了另一面。走程序,走法律,按规矩?不,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正如一位爸爸说的,按规矩来,永远排不到队。这些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人民内心,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
小小的一场考试,测验着整个社会,做这份试卷的不是小女孩,是父亲,是母亲,是警察,是校长,是我们每人自己。我不知道当我有了孩子后能否做的比这个父亲好,我没法告诉他你要遵守考试,社会的规则,但一旦如此,必将不如违反规则的人,孰对孰错,我无法判断。但影片的最后给出一个模糊近似于寓言式的结局:追随你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许最后的结果并不像你想的如此糟糕。
男主有着敏锐的直觉与手术刀般果断的判断,这些都帮助他在医生这个职业中混得有声有色,但是他却有着杂乱的生活,在蜘蛛网般复杂的社会关系面前,他第一次感到无助,一步错步步错,或许初衷是好,但却被网慢慢拉进深渊。
手摇式拍摄,自然光的纳入,让我有种看记录片的错觉,站在镜头里的不是演员,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欲,有烦恼的身边人,这些人或许你今天刚刚擦肩而过,或许你还向他打过招呼,正是这种熟悉感,让此片犹如镜子,照出了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毕业会考》观后感(四):人性的考量
然而书面考试有标准答案,人生的考试却没有,没有一条清规戒律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生活正确的唯一的标准。为了女儿的前途,罗密欧放弃了很多人生信条,甚至做那些与平时教育艾丽莎背道而驰的事情。这场人生困局,需要在让步与妥协里左冲右撞才能找到出路。
像往常一样,蒙吉使用了他最擅长的手持长镜头,锲而不舍的盯着男主角的每一次犹豫和妥协,苦苦探寻背后的衡量准则。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无比冷静克制,从“毕业会考”这一件事,牵扯出了罗马尼亚一系列社会问题:考试作弊、收受贿赂、人际关系、社会治安等等。罗密欧身边有四个女人:母亲、妻子、女儿和情妇。生病的母亲、貌合神离的婚姻、情人的承诺和女儿的前途,罗密欧面对的是一份如此复杂艰难的人生试卷,而在自己交付这份试卷的同时,他还要重新定位对女儿的教育。
需要坚守的道德和人生不得不做的妥协,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性主题。蒙吉对叙事的控制力,让他将人生中这个特殊选择的时刻冷静表达出来,并拷问自己和观众,若面对同样的境遇,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影片最后,导演给出了一个寓意深长的结尾,我们没有从电影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因为这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但蒙吉用影像把我们拉进了深沉的思考,这便是影片最大的成功。
《毕业会考》观后感(五):体制中的个人
一个父亲是那么急切到绝望地想让女儿能够永远离开自己的国家,为此他不惜冒险利用体制的缺陷,在道德上做出妥协,只是希望女儿能生活在不需要做这种妥协的社会里。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导演蒙吉是通过个人生活反映时代全景的大师。通过主人公Romeo和周围人的关系牵绊成功地描绘了罗马尼亚的整体社会问题。
女儿Eliza在去学校考试的路上受到攻击,因而会影响到考试;考试成绩会影响到留学申请的成功与否;而是否能留学离开这个国家又决定了个人命运——是离开这个体制还是在这个体制内生活?
Romeo是对国家感到绝望的人,因为整个国家体制是不诚实的,但作为父亲他教育女儿诚实,这也意味着女儿将很难在这个体制内生存。
因为受到攻击,女儿显然在考试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父亲能帮助她的方式是利用医生的职权以不诚实的方式帮助官员取得肝脏受捐的优先权。而这样的方法不但和自己的原则,而且和教育女儿的方式背道而驰。是坚持原则,还是迎合体制,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
导演娴熟地操纵着故事线,人物多却无冗余,女儿,妻子,情人,警察,女儿男友,官员,罪犯,每个人都影响着Romeo. 电影画面的整个色调灰沉黯淡,氤氲着压抑绝望的氛围,而通过对一个个人物行为的刻画铺陈了一张国家体制的网把主人公Romeo困在其中,个人无法挣脱体制的网,最后Eliza向父亲坦白自己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到了考试时间,可以说让人看到了变革的希望。
《毕业会考》观后感(六):在遍布虚伪的地方,我们能否诚实地活着?
(文/杨时旸)
和导演蒙吉著名的前作《四月三周两天》或者《山之外》相比,这部获得戛纳最佳导演的《毕业会考》显得温和了不少,尤其是结尾,没有惨烈的死亡,一切都在暧昧不定的聊天中隐隐结束。相比于直接、可见的残忍,这或许是一种更深长的无奈。
这个故事以及其中众多台词散发出的复杂心绪,在中国观众看来,感受会无比微妙。相较于蒙吉之前的代表作,《毕业会考》的故事家常而缺少戏剧性。罗密欧是一座小城的医生,他的愿望就是让女儿伊莱扎在18岁后去往国外读书。一切只差女儿毕业会考的成绩,就能拿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奖学金。但考试前一天,女儿在街边意外遭遇了歹徒的攻击。心绪不宁让她难以用正常心态面对考试。面对这样的突变,父亲开始想使用一些原本自己厌恶的灰色途径解决问题。
《毕业会考》遍布着焦灼的对话和父亲心神不宁的举止,在一幕幕最俗常的场景中转来转去,罗马尼亚小城中产阶层的卧室与厨房,室外荒凉的小路与工厂,这是罗密欧生长和奋斗的地方,但如今,他却下定决心让女儿离开这里。他对女儿的“驱逐”是出于最浓稠的爱意,他对女儿说,“当年革命后,我和你母亲决定回国生活,现在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改变这个国家,我们留在这就够了,你还是要离开。”到底是怎样的社会与环境,才让父亲如此决绝地想将独生女推向远方呢?那些平静的镜头在告诉人们,这里没有战乱冲突,没有资源枯竭,人们读书,上班,安之若素,但总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笼罩在头顶,比如精神的凋敝,隐隐的绝望,说不清的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换句话说,看似正常又平静的生活里缺少尊严。
作为一个有过西方生活经验,受过良好教育的医生来说,没有谁能比罗密欧更能体会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他明白,女儿伊莱扎留在这里只能是耗尽自己,而不是改变周遭。他自己就是个例子,当年回国是因为某种想推动变革的热情,但如今,却被冻结在绝望里。这种绝望难以言传。他有着宽大的住宅,私家车,体面的职业,但就是有某种东西横亘在那,挥之不去。
这部电影最为绝妙的地方在于,蒙吉用父女俩之间的对话和暗自里的心理较量表达了一次拷问——在一个遍布虚伪的地方,是否能诚实地活着?父亲的性格塑造复杂又暧昧,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不屑于与权贵交往,从不获取不当之利,但他却有一个秘密情人。而更有意味的是,他一直在强调,自己从未欺骗过情人,他告知了对方自己的妻女与处境,他觉得这样也算是一种诚实与坦荡。父亲这个形象和他身处的社会互为镜像也彼此同构,他觉得自己没有同流合污,但其实没有人能幸免于难,虚伪像雾一样包裹在每个人身上,而我们总会下意识又发明出一套解释系统,为自己的虚伪辩驳。每个人都是施害者,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长此以往,我们已经彻底分不清到底是谁造就出这雾霭般的虚伪,谁需要负责,谁只能承受,而谁又能解决?当这成为无解的命题,人们能做的只能自暴自弃或者逃离此地。
而紧接着又一层拷问降临了。我们奔赴干净、有尊严的生活途中,如果需要用谎言铺就道路,我们该如何抉择?罗密欧必须和权贵搭建关系,必须让自己卷入了一场又一场,一环扣一环的交易,这是他一直逃避和不屑的东西,但这又是让女儿离开这里唯一的办法。更加残忍的是,他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牺牲女儿,要女儿在试卷上配合作假,才能达成目标,而这与他一直教给女儿的价值观相悖。他送女儿出国就是想让孩子避免这一切,但现在必须先沾染这一切,才能逃离这一切。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诞更残忍吗?
罗密欧家的玻璃一次次被人打破,一桩谜案。直到有一天,他情人的孩子朝着小伙伴习惯性地扔出一块石头。这形成了某种暗示,或许是他做的,或许不是,这更像是一桩隐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有人在暗地中伏击,你根本不知道冷箭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会被谁所伤。
这故事里的人物都令人同情,罗密欧的妻子,曾经也心怀梦想,如今沦落于图书馆无聊的工作,终日病恹恹几近足不出户;他的母亲停留在老迈的回忆里;女儿浪漫、乐观又单纯;罗密欧孤独无助,内心搅拌着清醒和执拗,却也已然被虚伪同化,而还自以为仍在坚持与反抗。
在毕业典礼上,罗密欧为女儿和同学们拍下了纪念照。封锁在照片中的年轻的笑脸,会不会在多年之后变成一张张冷漠的脸?不再相信能做出任何改变,只想着能尽早逃离。
《毕业会考》观后感(七):一个没有解决矛盾的正剧
刚看完影片,扫了些短评,大家都感觉罗马尼亚的社会矛盾还是很接近中国的,官员腐败,考试作弊,医生收红包,早恋瞒着家长,工地强奸事件,中年男子出轨等等。
故事时间设定在女儿毕业会考前后几天,对社会失望的男主从女儿九岁就开始为其规划人生,高中毕业前已经拿到伦敦高校心理学奖学金,只要会考成绩达到9分,一切就可顺利完成目标。
影片刚一开始,随着男主房子被砸窗,女儿被强奸未遂而右手扭断,我的注意力一度关注在谁是罪犯这个问题上。而故事引入了新的戏剧冲突,男主的情人纠缠,女儿无法在毕业会考正常发挥而男主为其找后门,女儿与男友的感情被男主质疑。
当众多冲突掺杂在一起,观众会以为这其中有什么关联,或者是由一个人引起的。曾怀疑是情人的报复,也怀疑过是女儿男友为了不让女儿出国而从中作梗。
影片首要冲突是男主作为一名正直的医生一方面教育女儿诚实,另一方面为了女儿前途教女儿作弊。同时自己偷情被女儿发现也让女儿产生了自我怀疑与价值观偏离。
未完待续
《毕业会考》观后感(八):局中人
离开者总有离开的理由,留下的也总有留下的初衷。
里面的父亲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没有个机会都要抓住,小的事情会带引人生去到不同的地方”。可惜他的女儿并不懂得。在某些时刻,比如片中的会考时,所有别的东西都可以放一放日后再谈,没必要在一个时刻解决所有的事情。
人到中年的演绎非常到位,自己的事情(工作、外遇),年老的父母的事情(生病、需要陪伴),夫妻之间的事情(冷战、同床异梦/分居),还有子女的事情(理想、未来)。
剧中仿佛只有女主的爸爸最关心她的生活和未来的人生。妈妈只知道抽烟,面无表情的谈论一切事情,不关心冷暖不关心温饱,女主交什么男朋友也无所谓;奶奶则一直不同意把女主送出国读书,自私的认为孩子陪在自己身边多好。
总是要到很多年后,跌了跤,受过苦,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人生想要怎么过。只可惜,对于很多人,都是为时已晚。
《毕业会考》观后感(九):毕业会考:悲剧之下的挣扎,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毕业会考”引发了媒体如潮赞誉,不仅因为导演是曾经执导出“四月三周两天”的那位才子,还因为这部电影折射出的社会现状深刻而震撼,在观影结束之后,引发了地震般的余韵,思考根本停止不下来。
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一个发生在罗马尼亚,却也同样发生在天朝的故事。
一个女孩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奖学金的资格,她的成绩无比优异,通过了审核,不过在获得奖学金之前还有一次高中的毕业会考,她需要取得足够的分数,才能离开罗马尼亚,前往伦敦追求大学的生活。但就在毕业会考的前一天,她在学校的对面遭遇了强奸,在危难之际,她拼命挣扎,免于了被强奸的命运,但右手却骨折了。这影响了她接下来的考试。如果毕业会考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话,那么她的奖学金就没有希望了,于是,他的父亲开始铤而走险,决定依靠贿赂来打通关系。可却没有想到,这是另外一个灾难的开始。
电影的主角,是她的父亲。换而言之,这讲述的是一个父亲的故事,一个教育的故事,一个现实社会的故事。
第一,责任。
责任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它具有强大的力量,牢牢地将一个人的翅膀、四肢、乃至灵魂都束缚起来,以至于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褒义词,也是贬义词。作为男人,他需要承担赡养自己母亲的责任,他需要承担名存实亡的丈夫责任,他需要承担情妇生活的责任,他需要承担身为医生的义务,他还需要承担身为父亲的责任。
每一个责任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似乎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毁掉另外一个人的人生。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可能是一个女人的坚持,可能是一条生命的走向,也可能是一个孩子的一生。
作为父亲,男主角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漩涡。他在担心着,女儿错过了这次毕业会考,她就会永远地错过剑桥大学的机会,更错过了离开罗马尼亚的机会,也错过了在伦敦创造新生活的机会,更担心着,女儿就会走向自己和妻子的后尘,在这个奄奄一息、没有希望的国度里荒废一生。于是,他抓住了救命稻草——他最痛恨也最排斥的稻草。
作为医生,他始终拒绝接收红包,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将这种道德理念传授给了女儿。但现在,他为了女儿,却要打破这个规矩,开始进入黑暗的贿赂循环,成为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一类人。没有人可以说这是错的,但也同样,没有人可以说这是对的,不仅因为他摧毁了自己做人的准则,还因为他摧毁了女儿的信念,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责任。
他就好像走在高空绳索上一般,颤颤巍巍、摇摇晃晃,每一个脚步都有粉身碎骨的可能。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向了一个绝境。
剧本用大量琐碎的细节和台词将清洁填充得无比饱满,将男主角的失落、悲伤、痛苦、挣扎和绝望勾勒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垮,因为他的肩膀一旦垮掉,整个世界都会分崩离析。于是,他在晚上回家的路上,将车子停靠在路边,躲到了草丛里,用双手捂住了嘴巴,放声痛哭。
第二,教育。
首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诚实而自由的生活,还是遵循社会的黑暗法则。
社会真的只是关于结果的吗?只要能够达到结果,那么过程就不再重要了吗?即使不折手段,即使违背自我,即使模糊道德底线,只要结果是好的,那么一切就是好的吗?
换而言之,以错误的手段达到了正确的目的,那么,自己还是自己吗?当灵魂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模样,当人格被彻底摧毁,抵达彼岸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吗?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社会却又是另外一番模样,腐朽的制度、老旧的思想、贪婪的本质,仿佛一张天罗地网,让人无处可逃,每一次反抗都可能让自己身陷万劫不复之地,除了妥协,还能怎么办?除了期待一个结果,还能如何?要么反抗致死,要么妥协成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也恰恰是教育最困难的部分:我们应该教育给孩子什么?我们期待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我们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我们总是在审视自己的过错,担心孩子步上自己的后尘,想要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予孩子,于是我们竭尽全力地为孩子规划未来,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希望孩子避免自己的过错,也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成功。
但我们却遗忘了,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即使磕磕绊绊,这条路也要孩子自己走出来,我们不能代替他们度过那段人生;我们更遗忘了,时代不同了,人物也不同了,即使是同样的选择,结果也不尽相同。真正的“为你好”,到底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还是给出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隐藏在“为你好”的背后,到底是恐惧孩子的失败,还是期待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成功?那么,这又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当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的时候,当父母将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当父母为了孩子而忘记自我的时候,父母到底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还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亦或者是期待着孩子背负自己的未来,这份重量,孩子真的能够承受得起来吗?在不知不觉中,父母迷失了自我,孩子也迷失了自我,只剩下一个又一个不曾实现的梦想,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犹如枷锁一般,牢牢地锁住自由的翅膀,再也找不到自己。
更为可笑的是,自己曾经的年少时期,反抗父母,渴望自由;而长大后,我们又成为了父母,子女又成为了曾经的自己。这样的恶性循环,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
就好像在电影里,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让女儿能够前往伦敦,但女儿却从来都不曾想要去伦敦。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地为孩子好?这是一个永恒话题。
第三,天朝。
长大后,我们都会成长为自己最讨厌的模样。那是因为,我们都在妥协,不断在妥协,所有的棱角一点一点地被社会磨平,最后变成社会上数不胜数的模样,自己曾经鄙夷、曾经痛恨、曾经烟雾的模样;但矛盾的是,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成为这样,却又担心孩子在反叛的过程中遍体鳞伤。
这部电影和“我是布莱克”讨论了同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改变社会,还是社会改变我们。事实上,应该是我们改变社会,但到头来终究还是社会改变我们。那一层套一层的枷锁带来了深深的无力感,拼命的挣扎只是加速死亡,可是放弃挣扎的话,却犹如行尸走肉。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但隐藏在”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绝望背后,我们,还认得出自己吗?
“我是布莱克”里折射的英国,“毕业会考”里折射的罗马尼亚,其实套用到天朝里,也毫无违和感,因为我们都在制度的层层剥削之下,我们也在人脉的层层套索之下,我们还在跟随社会潮流避免沦为异类的恐惧之中挣扎,以及逃离现实生活远走他乡的单薄希望之中努力。只是,离开了天朝,外面的世界会更加美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天寒地冻,就连天使都无法飞翔。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第四,毕业会考。
电影的剧本质朴而扎实,诸多支线的交织看似繁琐,却恰到好处,编织出了一张大网,将我们牢牢网住,以至于喘不过气来。这也是”毕业会考“比”我是布莱克“更加优秀的地方,剧本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不仅让人物丰富鲜活起来,同时挖掘出来的社会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加沉重。
那种淡淡的苦涩和无力,却找不到一个宣泄的途径,比起”我是布莱克“的哀伤,”毕业会考“带来的反思和困惑,却没有给出答案,将我们推入一个无底深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电影的结局,我反复看了三遍,台词之间透露出来的寓意,让人细细咀嚼。本以为是又一个绝望,但深思之后,却是淡淡的希望,那曾经以为打了死结的难题,似乎正在以一种自己所不知道的方式,松开了一些。
这,也许就是父母和子女的不同,或者更为准确一点来说,这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不同。
不久之前和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现在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孩子学习钢琴,可是长大之后,孩子想要成为音乐家,父母却绝对不会允许;现在中国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语数英能够出色,可是长大之后,孩子想要成为数学家,父母的脸色绝对不会好。那么,父母到底在期待着什么?孩子又在仰望着谁?父母的指引,到底是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是跟随着社会的潮流?
更为可悲的是,还有人记得什么是梦想吗?
《毕业会考》观后感(十):不痛不痒的中年危机
6.5
本片有些不痛不痒
我们技能get到导演想表达的中年危机
成年的,叛逆,女儿
一段僵尸婚姻
事业的危机,等等
可能是没有到中年这个节点
很多共鸣点都get不到
觉得本片很多桥段都很无效
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安排进去
有时候,评判电影的水准
就可以看影片的干脆利落感
大师级的,简单明了
几个镜头就能直戳要点,直戳内心
相比本片的啰嗦冗长,我个人不是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