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业会考》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毕业会考》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1-26 21: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业会考》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毕业会考》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会考》影评(一):“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看完电影几天,这句话却一直在耳边回响。电影中的爸爸医生反复对女儿重申,但这并不是去了英国以后才能做的,而是当下就能选择的。高中毕业的女儿,在经历了会考前的事件、得知爸爸的婚外情、经历奶奶身体意外、了解父亲想为她去英国名校就读而动用自己人脉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并纠结于自己是否要配合标识自己的试卷,最终,她在考场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采取了温和求饶的方式请求考试延时,并没有标记自己的试卷。她对是否出国的决定是开放式的,但我知道,小女已经长成,高中毕业的她有自信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为她的选择负责。

  片中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但看透罗马尼亚社会阴暗面的他对西方社会有着不切实际幻想,在他脑海中的英国或许是一个干净廉洁有序法制的理想社会,一心希望女儿能鲤鱼跃龙门般跳入那个乌托邦,过上想要的生活。但陌生国家未必如他想象的这般美好,自己的国家也并非如他了解得这般坏。从警方对强暴者的调查、调查组对医生的调查、虽不完美但相对公平的会考制度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各行各业还是有序运行的。“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是对于每一个人的号召,当下就可以做正确的选择。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生活中各种各样问题需要我作出选择,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诱惑,而是面对诱惑有说No的自由;真正的成熟也不是沿着别人为自己选好的路蒙着眼睛走下去,而是面对众说纷纭,仔细考量以后拿出自己的主意,并且坚定地走下去。这也是每个人通往成熟而自由的必经之路。

  《毕业会考》影评(二):是谁?在不断的敲打我窗?

  电影有一个显性的功能,就是记录。这记录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虚幻;可以是淡如水,也可以是烈如火。

  纪录片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片,记录的是真实。记录真实的,却不一定是纪录片。比如是枝裕和,比如贾樟柯,比如这部罗马利亚影片:《毕业会考》。

  《毕业会考》由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执导兼编剧。继2012年拿下最佳编剧之后,今年蒙吉又凭借这部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艳惊四座,拿下了最佳导演奖。在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履历表里,还有一部在60届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的作品,就是《四月三周两天》。可以说,《毕业会考》延续了《四月三周两天》的所有风格,包括手持摄影的运用,而在电影内核上再一次剑指罗马利亚的各类社会问题。

  影片《毕业会考》的观感是很特别的,整个观影过程中,对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表达可以完全障碍感同身受。影片中的所有社会问题:升学,医患,人际,治安,几乎与中国无缝对接。这样的人设,这样的剧情,以及这样的家庭在中国随处可见也就是说《毕业会考》这部影片如果移植到中国,可以完全契合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

  看一下罗马利亚的近代史就会发现,1965年,通过了新宪法改国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12月25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国家一切权力,28日易国名为罗马尼亚。成了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家。

  这样的历史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必然,与我国如出一辙

  说回电影,电影通篇采用手持摄影的第三视角展开。第三视角是客观的叙事视角,创作者完全处于画面之外。这使创作者与电影中人物之间的距离拉大,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来理解电影中的人和事。

  《毕业会考》以新闻镜头一般的冷静视角,客观记录了罗马尼亚一家在女儿参加毕业会考的路上遭遇袭击(强奸未遂)以后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由此展开的一幅浮世绘般的画卷。整部电影中叙述者没有任何态度流露,在这种摄影方式下,事实已胜于表态。像这样的摄像式视角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也更能引起很强的悬念。

  比如影片一开始,第一个场景的空镜交待了周边环境,小区里早起的行人,路边的施工者,老式的无电梯住宅楼,背景声里伴随着鸟鸣和人声的喧嚣普通一天的开始。第二个镜头切入室内,导演保持了一段10秒的静态画面,可以清楚的让观众感受到室内的陈设,以及看似平静之下隐约埋藏着的不安,于是10秒之后,玻璃破碎,影片正式开始。

  玻璃被砸事件,是全片开场的伏笔与铺垫,文本层面上来说,是一个小危机事件的产生。也预示了后面女儿被袭事件的即将发生,这是一个flag的确立。

  在电影中,我一直觉得门窗之类的设定都是具有极强象征性的的存在。比如经典如《后窗》,比如保罗范霍文新作《她》里面对窗户多次的运用,都已经不再是普通现实世界的门与窗。过度一点解读的话,窗户与女性的性器官是可以等同的,《毕业会考》有没有这么一种暗示,暂不定论,只是参考《她》里面的明显象征意义,约莫的感觉在《毕业会考》中,这也是成立的。

  这只是整部影片电影技法上的冰山一角,但是已经奠定了一部电影的成熟与全片的基调,一如《她》的开场。

  而像开场这样的设置,全片还有很多,增强了电影在枯燥的推进过程中的悬疑性,如果没有这些点的设置,《毕业会考》是很容让人看睡着的。

  具体的剧情不在文中谈论,我是不喜欢去把一部电影的整个故事去详述一遍,然后码成一堆文字的写法的。

  说一些影片中有意思的点吧,比如女儿在警局被询问时候泰然自若,比如在面对很多问题时的镇定,结果在深夜的时候一个人在卧室抽泣,以及影片的最后,女儿和父亲说她在考场哭了,于是获得了会考给予她的延时。女儿的形象,以及内心的种种活动,通过前后的这种设定,是被极大丰富了的。考场上的哭是一场假戏真做还是真的悲从中来?你们自己去看。

  再比如父亲与妻子,父亲与情人,父亲与警局的同学,父亲与女儿。每一场交集,每一次对话,都显得格外的耐人寻味。这里面的人情,这里面的社会百态,这里面的教育问题,全部在父亲这个角色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再比如全片直至结束,也没有抓到犯罪者,以及全片很多处给父亲的车动了手脚的人到底是谁,以及砸了他窗户的又是谁,一概没有交待。

  所以,当整部影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张毕业典礼的全体照的时候,照片上的笑容,父女之间的冰释,真的是昭示着一段全新的美好的生活即将开始吗?

  并没有!这笑容背后,所有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如影随形。

  这窗户的背后,这各个社会事件的背后,无形的一双大手仍然在不断的,不断的,敲打着看似安全的每一个罗马尼亚人民心里的门与窗。

  《毕业会考》影评(三):哪里都是一地鸡毛

  很长的片子,然而很紧张,生怕它戛然而止

  糟糕的治安,突然的被袭,错综复杂的人情,至关重要的考试,很多大事都发生在这短短三五天里。看的很揪心。

  因为要作弊,父亲实在受不了了,自己一个人躲在黑暗里偷偷哭泣。 哭完还要回家去说服妻子和孩子,让她们接受这样不得已的决定。很违背自己一直以来的原则。所以他这么出名的医生,还开着普通的车,住在普通公寓的底层。

  他的这样八面玲珑,就是为了给妻子撑起那片天,因为她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完全不理世事。甚至丈夫的出轨,都能安之若素了。

  一直不停的电话铃声,几次被打碎的玻璃, 不停的联络,各样的人好像都有很多需求。看到这里,觉得是在看《一地鸡毛》。这么相像。

  很像我们现在的社会,成功的人总是这么忙。 这位老爸,本来觉得只要宝贝女儿能去英国留学,自己的人生总算是有希望了。那是他离开梦想。其实后来的情人也很需要他为她撑起一片天。 突然的,能者多劳,觉得很同期他。

  副市长说,没有人能靠工资活着。然而校长说自己很诚实,他开着沃尔沃,住在别墅区。 小偷还要讲良心,是最苦的人。

  最后谢谢导演,那个摩托车教练不是坏人,最后还有一张全是笑脸阳光的合影,他们能改变一点点生活吗?

  《毕业会考》影评(四):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必然死亡

  2016年,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凭借《毕业会考》再次杀入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影片讲述的故事与罗马尼亚社会状态高度贴合,但却让中国观众在其中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高中即将毕业的女儿艾丽莎获得了出国读书的机会前提是她要在毕业会考中得到9分的平均分。考试前夕,艾丽莎在学校外遭到了袭击扭伤了手腕,无法正常完成考试。于是父亲罗密欧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买通阅卷老师。影片以此作为切口,批判了诸多社会弊病并表达了作为社会中人必然经历的困窘与失意

  尽管无论罗马尼亚的导演还是评论家都不认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说法,但被国际电影节命名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确是新千年以来欧洲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电影运动。蒙吉也因其独特的风格和自编自导的创作模式被评论界指认为作者论意义上的“作者”。在《毕业会考》中,蒙吉的的编剧技巧更加的娴熟。蒙吉摘得金棕榈的作品《四月三周两天》中,出现了一场打胎医生和其家人(多半是母亲)的对话,虽然观众能够领会编剧的意图,但严格的讲,这场戏并没有对之后的剧情发展起到什么影响。而在《毕业会考》中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废戏,罗密欧和母亲的支线对主线产生了明确的影响,正是因为奶奶突然发病,女儿艾丽莎才向父亲表明自己知道他对妻子的背叛

  不完全统计,本片至少批判了罗马尼亚教育体制的苛刻、警察系统办事效率低下、社会治安糟糕、官僚系统腐败等问题。颇为讽刺的是,唯一被检察官明确指控的贪官竟是一个病魔缠身老头,还没怎么调查就去世了。笔者不敢妄言这是罗马尼亚“纪委”安抚民心、杀鸡给猴看的计策,但这次调查肯定不构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表意。

  本片中,蒙吉继续贯彻了他独特的视听风格。全片使用手持长镜头,形成了“一场一镜”的模式,保证了影像的连续,奠定了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同时,微微晃动的镜头和影片中阴郁萧瑟的环境为影片营造了迟疑焦虑、惶恐的氛围。罗密欧在车上看到了袭击自己女儿的嫌疑人,于是下车追逐,手持长镜头紧紧跟随着罗密欧,小景别对于画面信息的缩减和照明不足的环境营造了紧张感,每一声犬吠都显得惊心动魄

  《毕业会考》影评(五):人到中年,你无法自适的人生如何交给孩子?

  《毕业会考》的故事发生在位于东欧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罗马尼亚。巴尔干的东正教国家没有经历过西欧国家一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革命,未能树立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传统。这些国家在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独立后大多实行君主专制政体,而且在二战后除希腊外又都建立了共产集权政体,冷战后的转型较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欧国家亦困难很多。

  这些国家和中欧国家的另一显著区别就是国内民族众多,民族矛盾复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在冷战结束后都爆发了激烈的动乱。由于两次工业革命都没有赶上,直到二战后才开始工业化,巴尔干诸国经济普遍落后。冷战时,苏联和美国雁阵式对立,苏联势力向西一直伸向东德,向东伸向北朝鲜和中国,所以时至今日,巴尔干半岛诸国在很多方面和现在的中国很像。

  1989年12月国内爆发革命,推翻了齐奥塞斯库共产主义集权政权25年的统治。1991年主人公罗密欧和妻子玛格达返回革命后的罗马尼亚开始新的生活,他们信心满满的以为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但现实让他们碰了一鼻子灰。罗密欧成为了一名知名医生,而玛格达因为一些观念问题在一个图书馆管理员。

  岁月刻蚀,人至中年。一桩桩细碎事件让20多岁的青年罗密欧在一个转型的混乱社会中变成一个40岁的中年男人。他兢兢业业,迎风挡雨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生活。他熟稔社会规则,并运用得理所当然,他尽量保持自己的观念和底线,但那个当年壮志雄心的青年已经在生活的打磨下显得疲惫不堪

  罗密欧一直认为女儿艾丽莎无法面对罗马尼亚混乱的生活环境,也面对不了生活扔给她的包袱。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面对自己面对的生活。他和妻子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自己20岁的女儿身上,希望学习优异的她可以到英国留学,并在那里生活。而他和妻子玛格达的婚姻名存实亡,罗密欧出轨在外,女儿心知肚明,妻子疲惫不堪,无力无心地将就着。

  故事拉开序幕是一颗石头打破一户如此平静生活人家的玻璃,但寓意更像一场意外打乱按部就班的生活,它回不到原来的轨道,又注定走向另一个混乱。女儿艾莉莎去上学的途中遭遇了袭击后,罗密欧一方面他向警方报警希望凶手得到惩罚。另一方面他需要安抚女儿,甚而在好友的撺掇下动了行贿的念头,通过一名需要做肝移植手术的病人找到了考试主管。他希望女儿在考试的时候在试卷上作弊,以确保不会失误。但事与愿违,一系列无序拉开,但是那个打破罗密欧一家人生活的凶手始终没有找到,人们苦苦寻找那个制造意外的源头,却发现它根本不存在,或者对每个人来说它的重要性意义都不一样。结局是个体从按部就班的生活秩序中分离,去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场更大的混乱。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那么未经省察的生活有价值吗?或者我们的生活经得住理性的省察吗?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热情。那生活应该就是一堆琐碎无用的热情吧,在上帝视角的镜头下,人似乎可以更理性的靠近某种主义(主要的意义)那这样人就会幸福,比如罗密欧不应该出轨,那这样他女儿的意外可能就不会发生,或者更合理的设想。总之不会趋于无意义的消极存在——“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但生活把所有个体的合理性加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幸福合理状态,而一个混乱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经不住理性的考察。

  当我们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也无法自适自己的人生时,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显得很无力,因为你要完成的是你自己的生命,而孩子又是孩子的生命。过好自己的人生吧。

  《毕业会考》影评(六):毕业会考

  “这也是我们的困境”我喜欢在豆瓣看到的这个影评题目,一个人到中年的父亲,在对国家彻底失望后,把所有的心血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深信只有留学以逃离这个国家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当眼看希望可能化为泡影时,关于规则和公平的双重标准、官场和各行各业中的腐败、脆弱中产阶级的无奈、名存实亡的婚姻、赡养老人的沉重负担、子女的渐行渐远,让我觉得父亲敬业善良又太无力。这部罗马尼亚的片子许多内容也可以照搬到中国,让我欣赏的是人们之间交流方式的平和,哪怕是恭维也不谄媚,是批评也不颐指气使,光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也不错了吧。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结尾的关键是体现当面对父亲对她的要求的时候, 女儿是怎样的一种立场、毕业与否, 去不去英国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理解她的立场将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 这并不是我来决定的, 我尝试着不仅仅给出我的答案, 而且去理解我身边的人, 因为整部电影不仅仅是我对于发生的事情的观点, 还包括了很多失望的情绪。

  《毕业会考》影评(七):毕业会考:悲剧之下的挣扎,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毕业会考”引发了媒体如潮赞誉,不仅因为导演是曾经执导出“四月三周两天”的那位才子,还因为这部电影折射出的社会现状深刻而震撼,在观影结束之后,引发了地震般的余韵,思考根本停止不下来。

  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故事,一个发生在罗马尼亚,却也同样发生在天朝的故事。

  一个女孩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奖学金的资格,她的成绩无比优异,通过了审核,不过在获得奖学金之前还有一次高中的毕业会考,她需要取得足够的分数,才能离开罗马尼亚,前往伦敦追求大学的生活。但就在毕业会考的前一天,她在学校的对面遭遇了强奸,在危难之际,她拼命挣扎,免于了被强奸的命运,但右手却骨折了。这影响了她接下来的考试。如果毕业会考成绩不尽如人意的话,那么她的奖学金就没有希望了,于是,他的父亲开始铤而走险,决定依靠贿赂来打通关系。可却没有想到,这是另外一个灾难的开始。

  电影的主角,是她的父亲。换而言之,这讲述的是一个父亲的故事,一个教育的故事,一个现实社会的故事。

  第一,责任。

  责任是一个沉甸甸的词,它具有强大的力量,牢牢地将一个人的翅膀、四肢、乃至灵魂都束缚起来,以至于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是褒义词,也是贬义词。作为男人,他需要承担赡养自己母亲的责任,他需要承担名存实亡的丈夫责任,他需要承担情妇生活的责任,他需要承担身为医生的义务,他还需要承担身为父亲的责任。

  每一个责任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似乎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毁掉另外一个人的人生。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可能是一个女人的坚持,可能是一条生命的走向,也可能是一个孩子的一生。

  作为父亲,男主角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漩涡。他在担心着,女儿错过了这次毕业会考,她就会永远地错过剑桥大学的机会,更错过了离开罗马尼亚的机会,也错过了在伦敦创造新生活的机会,更担心着,女儿就会走向自己和妻子的后尘,在这个奄奄一息、没有希望的国度里荒废一生。于是,他抓住了救命稻草——他最痛恨也最排斥的稻草。

  作为医生,他始终拒绝接收红包,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将这种道德理念传授给了女儿。但现在,他为了女儿,却要打破这个规矩,开始进入黑暗的贿赂循环,成为自己曾经最痛恨的那一类人。没有人可以说这是错的,但也同样,没有人可以说这是对的,不仅因为他摧毁了自己做人的准则,还因为他摧毁了女儿的信念,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责任。

  他就好像走在高空绳索上一般,颤颤巍巍、摇摇晃晃,每一个脚步都有粉身碎骨的可能。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向了一个绝境。

  剧本用大量琐碎的细节和台词将清洁填充得无比饱满,将男主角的失落、悲伤、痛苦、挣扎和绝望勾勒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垮,因为他的肩膀一旦垮掉,整个世界都会分崩离析。于是,他在晚上回家的路上,将车子停靠在路边,躲到了草丛里,用双手捂住了嘴巴,放声痛哭。

  第二,教育。

  首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诚实而自由的生活,还是遵循社会的黑暗法则。

  社会真的只是关于结果的吗?只要能够达到结果,那么过程就不再重要了吗?即使不折手段,即使违背自我,即使模糊道德底线,只要结果是好的,那么一切就是好的吗?

  换而言之,以错误的手段达到了正确的目的,那么,自己还是自己吗?当灵魂已经不再是原本的模样,当人格被彻底摧毁,抵达彼岸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吗?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社会却又是另外一番模样,腐朽的制度、老旧的思想、贪婪的本质,仿佛一张天罗地网,让人无处可逃,每一次反抗都可能让自己身陷万劫不复之地,除了妥协,还能怎么办?除了期待一个结果,还能如何?要么反抗致死,要么妥协成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也恰恰是教育最困难的部分:我们应该教育给孩子什么?我们期待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我们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我们总是在审视自己的过错,担心孩子步上自己的后尘,想要把一切最好的都给予孩子,于是我们竭尽全力地为孩子规划未来,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希望孩子避免自己的过错,也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成功。

  但我们却遗忘了,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即使磕磕绊绊,这条路也要孩子自己走出来,我们不能代替他们度过那段人生;我们更遗忘了,时代不同了,人物也不同了,即使是同样的选择,结果也不尽相同。真正的“为你好”,到底是代替孩子做决定,还是给出意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隐藏在“为你好”的背后,到底是恐惧孩子的失败,还是期待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达到的成功?那么,这又到底是为了谁好呢?

  当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的时候,当父母将所有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当父母为了孩子而忘记自我的时候,父母到底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还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亦或者是期待着孩子背负自己的未来,这份重量,孩子真的能够承受得起来吗?在不知不觉中,父母迷失了自我,孩子也迷失了自我,只剩下一个又一个不曾实现的梦想,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犹如枷锁一般,牢牢地锁住自由的翅膀,再也找不到自己。

  更为可笑的是,自己曾经的年少时期,反抗父母,渴望自由;而长大后,我们又成为了父母,子女又成为了曾经的自己。这样的恶性循环,似乎永远看不到终点。

  就好像在电影里,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让女儿能够前往伦敦,但女儿却从来都不曾想要去伦敦。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地为孩子好?这是一个永恒话题。

  第三,天朝。

  长大后,我们都会成长为自己最讨厌的模样。那是因为,我们都在妥协,不断在妥协,所有的棱角一点一点地被社会磨平,最后变成社会上数不胜数的模样,自己曾经鄙夷、曾经痛恨、曾经烟雾的模样;但矛盾的是,我们希望孩子不要成为这样,却又担心孩子在反叛的过程中遍体鳞伤。

  这部电影和“我是布莱克”讨论了同样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改变社会,还是社会改变我们。事实上,应该是我们改变社会,但到头来终究还是社会改变我们。那一层套一层的枷锁带来了深深的无力感,拼命的挣扎只是加速死亡,可是放弃挣扎的话,却犹如行尸走肉。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但隐藏在”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绝望背后,我们,还认得出自己吗?

  “我是布莱克”里折射的英国,“毕业会考”里折射的罗马尼亚,其实套用到天朝里,也毫无违和感,因为我们都在制度的层层剥削之下,我们也在人脉的层层套索之下,我们还在跟随社会潮流避免沦为异类的恐惧之中挣扎,以及逃离现实生活远走他乡的单薄希望之中努力。只是,离开了天朝,外面的世界会更加美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天寒地冻,就连天使都无法飞翔。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第四,毕业会考。

  电影的剧本质朴而扎实,诸多支线的交织看似繁琐,却恰到好处,编织出了一张大网,将我们牢牢网住,以至于喘不过气来。这也是”毕业会考“比”我是布莱克“更加优秀的地方,剧本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不仅让人物丰富鲜活起来,同时挖掘出来的社会问题也更加深刻更加沉重。

  那种淡淡的苦涩和无力,却找不到一个宣泄的途径,比起”我是布莱克“的哀伤,”毕业会考“带来的反思和困惑,却没有给出答案,将我们推入一个无底深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电影的结局,我反复看了三遍,台词之间透露出来的寓意,让人细细咀嚼。本以为是又一个绝望,但深思之后,却是淡淡的希望,那曾经以为打了死结的难题,似乎正在以一种自己所不知道的方式,松开了一些。

  这,也许就是父母和子女的不同,或者更为准确一点来说,这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不同。

  不久之前和朋友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现在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孩子学习钢琴,可是长大之后,孩子想要成为音乐家,父母却绝对不会允许;现在中国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语数英能够出色,可是长大之后,孩子想要成为数学家,父母的脸色绝对不会好。那么,父母到底在期待着什么?孩子又在仰望着谁?父母的指引,到底是跟随着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是跟随着社会的潮流?

  更为可悲的是,还有人记得什么是梦想吗?

  《毕业会考》影评(八):按照规矩来,永远轮不到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完全不了解。但是看完之后,却让我对这个国家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认识。

  全程稍微摇晃的镜头,电影以纪录片的感觉来进行拍摄。很简单的一件事,爸爸努力地想要让女儿的毕业会考顺利,即使手段不光明。在纪录这个小家庭的这件事的过程中,牵扯出这个社会一些深层的问题,可这些问题就是那么的自然的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日常中,到处显露。警察,医生,老师,这些职业,所要求的标准要正直,但是在电影里讽刺地呈现了另一面。走程序,走法律,按规矩?不,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正如一位爸爸说的,按规矩来,永远排不到队。这些观念已经深深植入人民内心,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

  《毕业会考》影评(九):这很中国

  真实得让人窒息。人物很复杂,很立体,拍出来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烦恼与痛苦。没有好人坏人,只有被迫的人和不被信任的人,到头来大家都很为难。我们生活在体制中,只有被改变的份。被教育诚实守信的孩子,不知不觉学会了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有文化有能力改变的人,都去了国外发展,只有深陷其中的人还无法改变。这简直是我家乡的翻版。每年,成绩最优异的孩子都出国了,去了一线城市,在家乡无论做什么没有关系都寸步难行。升学,看病,办事,就业。。。。。。没有关系只靠实力几乎什么也做不成。坐火车都要给乘务员塞钱以求得一个好位子,更别提攸关人命的大事了。

  了解到这一切的父亲也没办法改变,只有利用关系才能生活的更好,罗马尼亚因为腐败而混乱,因为混乱而更加腐败。能看到的只是恶性循环。我们明明知道对方不会因为不收礼就不办事,我们也会图心安一送再送。送礼貌似增进了关系,实际上只是让人情变成了冰冷的钱数。感情也变得轻薄,似乎只有交易才能让人安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消失殆尽,人情世故只剩下世故。规则没人遵守,便也不会有规则保护我们应有的权利。

  我想,父亲一直替女儿做决定,不肯放手的原因便是他认为女儿并不懂人情世故,是温室的孩子,应该在文明国度生活,远离这个腐败的国度。可这样做,恰恰剥夺了孩子生活的权利。对这样的腐败现象也毫无改善。不让孩子认识这种丑恶,孩子自然不能明辨是非。也不会独立思考,最后只会更容易被体制改变。

  罗马尼亚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可以拍出并上映这样的片子。

  《毕业会考》影评(十):人性的考量

  然而书面考试有标准答案,人生的考试却没有,没有一条清规戒律能告诉人们什么是生活正确的唯一的标准。为了女儿的前途,罗密欧放弃了很多人生信条,甚至做那些与平时教育艾丽莎背道而驰的事情。这场人生困局,需要在让步与妥协里左冲右撞才能找到出路。

  像往常一样,蒙吉使用了他最擅长的手持长镜头,锲而不舍的盯着男主角的每一次犹豫和妥协,苦苦探寻背后的衡量准则。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无比冷静克制,从“毕业会考”这一件事,牵扯出了罗马尼亚一系列社会问题:考试作弊、收受贿赂、人际关系、社会治安等等。罗密欧身边有四个女人:母亲、妻子、女儿和情妇。生病的母亲、貌合神离的婚姻、情人的承诺和女儿的前途,罗密欧面对的是一份如此复杂艰难的人生试卷,而在自己交付这份试卷的同时,他还要重新定位对女儿的教育。

  需要坚守的道德和人生不得不做的妥协,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性主题。蒙吉对叙事的控制力,让他将人生中这个特殊选择的时刻冷静表达出来,并拷问自己和观众,若面对同样的境遇,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影片最后,导演给出了一个寓意深长的结尾,我们没有从电影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因为这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但蒙吉用影像把我们拉进了深沉的思考,这便是影片最大的成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