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2 20:4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经典观后感10篇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是一部由丽兹·加巴斯执导,詹姆斯·鲍德温 / 斯托克利·卡迈克尔 / 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 / 音乐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观后感(一):随便说说黑人音乐

  胡乱写点与音乐有关东西。西蒙妮的私生活,不想讨论了。艺人脑子用在其他方面,不比普通人好多少,甚至还会更差。

  lues:字面翻译是 "蓝调",音译是 “布鲁斯”,一样的东西。以下以"布鲁斯"称呼

  R&B 偶尔也别称为 RnB (Rhythm and Blues的缩写):中文翻译是 节奏布鲁斯或是节奏蓝调

  布鲁斯与节奏布鲁斯的区别:(我也没法说清楚)

  我只是简单说一下R&B节奏布鲁斯,自从40年代作为唱片商/电台用推销词发明后,纯粹为了推广城市内黑人音乐(能与乡村里黑人就一把吉他弹唱的Blues区分一些,加个钢琴,加个鼓之类的),50年代R&B与布鲁斯泾渭不分的,互相通用;50年代中,开始转做成电吉他布鲁斯,成了摇滚乐的鼻祖了,当时滚石乐队和The Who都是被当作R&B乐队推出市场的;到80年代时,R&B发展演变成了“Contemporary R&B” (现代节奏布鲁斯),它可以融合 R&B节奏布鲁斯, Soul灵魂乐, Funk疯克乐, Pop流行乐, Hip-Hop嘻哈音乐,甚至Dance舞曲。(这什么怪胎啊... )

  西蒙妮,她的早期音乐歌曲风格,算是灵魂和布鲁斯(Soul/Blues/R&B),她小时候才几岁,就在旧黑人教堂里学弹奏钢琴。那时的黑人教会,只可能有灵魂和布鲁斯,或许还有gospel。

  西蒙妮刚出道时,影片里说过,她在费城因为不能进入那个钢琴学院,而被迫在酒吧弹唱。她不愿意告诉她母亲,她在表演的是恶魔的音乐devil's music(是指Blues蓝调/布鲁斯)。另一种恶魔音乐的说法是指摇滚乐,其实是因为种族隔离问题出现之前,美国很多白人就学了节奏R&B,并把它传播到北方的白人社区里,把变种成了摇滚乐。被称为“摇滚之王”的猫王Elvis Presley出生在黑人居多的南方密西西比州,13岁后搬去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这些地方都是好几种黑人音乐的发祥地。滚石乐队,披头士等都坦诚自己受布鲁斯音乐的影响很深很深。布鲁斯吉他BB King在1987年,被摇滚荣誉堂收纳,终身成就奖。业界都认同的一点,R&B节奏蓝调(旋律布鲁斯)是Rock N' Roll的亲生爸爸。妈是谁?不知道。

  后期西蒙妮的风格会比较爵士和流行乐一些,她的唱法其实还是很布鲁斯和灵魂风格的腔调,区别主要还是在配乐上。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偏好,配乐配器上,用了流行乐/爵士的形式。.其实你可以找些布鲁斯/灵魂歌手James Brown的歌曲听听,他的歌曲配乐也都很爵士。爵士乐Jazz的定义,其实也是个大熔炉,一盆什锦菜,各种子分类之间的差异有时很大,时代差异也很大。举个栗子,现在各种电台里播放的Smooth Jazz(想像一下Kenny G的萨克斯演奏),风格定义是属于Jazz和Pop,根本起源于R&B,Rock'N Roll和Funk。Smooth Jazz在70年代刚出现时,被称为Fusion(几种风格揉合出来的,主要是easy-listening pop和lightweight R&B为主)。"Smooth Jazz"这个名称完全是美国几个电台在那里叫出来的。源自流行乐和节奏布鲁斯的Smooth Jazz,徒有爵士的虚名,真正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典范

  关于音乐分类,听歌多少年都未必都能区分得清楚。其实,大多数的歌手,并不太在意自己的风格定位。就如西蒙妮一样,自己爱怎么唱就怎么唱。到后期,经验老到都成了得道的高僧/老仙骨了,就如BB King,Louis Armstrong一般,怎么玩都是有道理的。西蒙妮弹着一首曲子,嘴里唱的却是另一首歌,让人很是惊艳。为什么好听,音声之相和也。

  对于真正爱乐者,可以慢慢的聆听旧时期的音乐录音,十年十年的向前倒推。越是早期的音乐,其实越是个性鲜明。西蒙妮其实并不很让我着迷,我可以推荐给大家一个我很痴迷流行乐团“The Andrews Sisters”(只是...她们是白人)。

  hope you enjoy.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观后感(二):为何要说对不起

  今天的观片训练选择了这部: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先把这部片子和Amy Winehouse比,我只想说,后者其实挺苍白导演应该是尽力了,但Amy这个人本身太苍白,我只能这么说,Amy是一个愤怒的乱性的酗酒女青年,没法管理好自己暴烈的情绪轻易媒体金钱左右,靠情绪做事,靠情绪活着,即使她不死,"才华"能支撑她走多远? 而Simone不一样。 这个纪录片其实拍得相当保守。也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导演的意图,导演在为她藏拙。听说Simone的女儿也参与了制片,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此片的确处处可见对Simone的体谅。 这种体谅让人动容。 两个地方让我心碎。第一个是Simone始终无法忘记的古典音乐梦。当她说出"对不起,我没有能成为第一位黑人古典钢琴家"时,我哭了。这句话的痛点在于"对不起"三个字。当太宰治这句"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还没有因为《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而那么出名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也感觉到同样地心酸。她念念叨叨一辈子的那个理应实现梦想,才是她一生不计代价投入人民运动原因啊。追逐梦想的权力被剥夺,道路被阻断——这种憎恨轻而易举就可以伴随一生。在人生的任何时刻,Simone只要想到"Curtis因为我是黑人而不要我"——她的身体内部一定就像有千万台绞肉机同时搅碎五脏六腑一样。 那么她说"对不起",对不起什么?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这句"对不起"说出口时,隔着荧幕的我很想抱抱她:Simone你真是个孩子…… 这世界不缺一个古典钢琴家,为什么这般折磨自己?但她无愧于这折磨,这折磨成就了她。这种执念,犹如毒品,终身伴随,一吸就燃,动力无边,毁誉参半。 第二个令人心碎之处:晚年的Simone为了生存出现在巴黎的某bar里,身穿惨不忍睹的三点式戏服,旁白里,她说"作为民权运动的一部分,我不会改变"。 作为歌手,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觉艺术家,她和爱惜羽毛的帕瓦罗蒂完全不同,甩掉了"像蛇一样"打理自己事业老公,决裂了女儿,把音乐事业当成一个可以随意挥洒涂抹的抽象画儿,当然,她也付出了代价。 我想起《绝美之城》里Jep和文学圈的朋友们曾讨论过的那个主题:只有社会性的作家才是有益和值得拥护的吗?一个抒发感情小说家不行吗?这个问题又犹如在问,知识分子令人憧憬学者就让人唾弃吗。 从我的口味来说,作为艺术家来说,我不欣赏Simone,但作为一个人,我爱她。 不知道怎么想起舒国治那句:人要任性啊……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观后感(三):Miss Simone happened

  从Civil Rights Movement开始,她就变得非常政治化。自己的歌都描写政治,演唱会上讲话非常激进,平日活跃在activists,诗人,艺术家中。

  音乐是她的命根 “Everything has to be sacrificed for my music” 但她依然忍不住为政治发声。”I don’t think you have a choice. How can you be an artist and not reflect the times?”

  她到后来太过于政治化以至于经纪人帮她book各种活动已经很难了。她也叹息,羡慕别的当红歌手能上好的show和电视。但她又是那么清醒,知道自己牺牲了popularity是为了做正确事情。但这真的太难了,意识到这是正确又必要的事情也不会减少一点点难受。"I think that the artist who don't get involved in preaching messages is probably happier but you see, I have to live with Nina. And that is very difficult.“ 一切都是注定好的。从那时候,她在镇上演奏钢琴,黑人只能坐在房间的最后,她停下来说让他们坐前面,要不然我就不演奏。从那时候,她申请Curtis音乐学院被拒绝,过了半年才明白只是因为她是黑人。

  时代和命运下,这是她必须要做的事,说的话。她没有办法快乐,她没有选择更快乐轻松生活的可能性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观后感(四):你会真正开心起来吗?Miss Simone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从电影后半段她从非洲又辗转到1976年的Montreux Jazz爵士节演出那段流泪的,每每到这一段她眼中近乎冷漠悲伤到无感的镜头下,却突然冲着站起来的一位女粉丝几乎训斥语气的点名而破涕为笑,这一段我反复看过好几次,想想片头她在《花花公子》某录像里那群金发美女陪伴下的收放自如而眼中流出的快乐相比,这真的是首尾相接的神来之笔

  1. 种族反抗: 我猜她内心的愤怒应该是始于小时候四岁开始在教堂弹琴,身为黑人的父母却只能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听她演奏开始,她改名换姓演奏devil‘s music,因为肤色把她拒之门外的Curtis学院似乎把她成为第一个在卡内基大厅演出的黑人古典钢琴家的梦想彻底摧毁,她终于在积极社会运动和种族平等漩涡中找到了深藏在内心的反叛,她在舞台上是真的一名performer。

  2. 爱情亲情:从一见钟情到事业伙伴,Andy把Simone捧到了歌者能所及的至高点,他是个商人,他需要操纵这个内心住着反叛demon的西蒙尼小姐,他试图压住她内心的愤怒,从男权操纵到了家庭暴力,他们一个愿意被打,一个愿挨,甚至让西蒙尼小姐产生了这种身体上的施虐是拯救她从内心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的唯一解药,他们的关系里没有了亲密,没有了抚摸,没有了爱,于是直到最后他们连貌合神离的关系都懒得假装,说实话西蒙尼小姐独身去非洲并不是对女儿负责表象,从女儿后来的独白采访中看得出她内心对母亲在非洲对她施暴的仇恨误会之深,母亲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虐者,这可能就是她难以释怀过去遭遇和无法获得真正自由和快乐的最后爆发。

  3.真正的艺术家有自由吗?我相信是很难的,Simone小姐多次说,为了表演她必须要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快乐,而当她truly把自己的情绪和天赋释放在舞台的时候,她又有过那么几个瞬间是自由的,这就像是毒药,你明明知道需要代价但还是要得到ta。我是循着Celion的脚步描述,使劲想象喜欢安静现场的Simone,是如何踱步走到观众面前,如何对话,如何飞速弹着钢琴却能做到面无表情的。

  4.友谊。 所幸的是Simone的晚年有事业支持她的朋友在,从早年的吉他手到贝斯手,从乐评人到后面的promoter,他们都在她晚年混迹于巴黎小pub时候献出了援手,把她又拉回了大众的视线和舞台,看到最后因为药物发福的simone小姐多了些慈爱少了些愤怒,她好像释然了。去世前的两天收到荣誉学位,她应该要释怀了吧。

  这片子当年和AmyWinehouse撞车,虽提名却还是败给了更加写实还原幕后人物真相的Amy,两位都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爵士名伶,两部片子我都非常喜欢,所以对于喜欢她们的粉丝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这类型片子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艺术家都是孤独的,他们把自己奉献给了更多人,必然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失去了纯粹,而这些,都是他们不遗余力在歌曲里唱着的。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观后感(五):西蒙妮小姐啊

  她一生都致力于 遵从自我 即使是付出高昂代价也在所不惜 不为了迎合大众而歌唱 为了支持民权运动 她甘愿失去机会 为了找到自由 甘愿失去名利 大多数人不敢活得像她那么自我 而她又是那么孤独 即使有了显赫名声财富 家庭和上千万的粉丝 她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而不是为了获得众人的赞赏

  我常常想 我做哪些事情是为了赞赏 哪些事是真正喜欢 有没有一件事 我真的能为了抛开别人的认同 忍受孤独贫穷 并且在十年后依然坚持下去的事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定义了“实现自我”

  实现自我不是要超越他人 凌驾于别人万里之上 而是能够在经历巨大的世俗痛苦之后依然能忠于自己胸中的那个上帝 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种形式的实现自我比凌驾于别人万里之上来的更困难 牺牲的也更多

  《发生什么了,西蒙妮小姐?》观后感(六):爵士名伶与民运女神

  我孤陋寡闻,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未曾听说过妮娜西蒙这等在爵士界呼风唤雨般的人物。但是毕竟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从第一首歌开始就已了然此女非平庸之辈。

  像我这种平凡的耳朵都能听出来的天赋,自然是藏都藏不住的。西蒙在孩童时期便被声乐家看中,并推荐到伟大的茱莉亚学院进修。然而其肤色,及其所身处的社会阶层让她无法进入经典音乐的殿堂。后来她成为一个独特的酒廊歌手:她对观众的要求很高,只要发现他们不留神听歌,就会毫不留情的指责。她宁折不弯的刚强性格,也为她日后成为黑人平权运动的旗手埋下了伏笔。

  知名艺术家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中的案例并不罕见,但是像西蒙这样的把愤怒咆哮写进歌曲,甚至进而激进地鼓吹暴力的actvist确实是凤毛麟角,想必是性格使然。Mississippi Goddam、Blacklash Blue这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在马丁路德金博士的集会上,在著名的塞尔玛大游行中,响彻云霄。

  这也是西蒙作为艺术家与政治参与者最为高光的时期了。坎坷的婚姻生活,乖僻的性格,让她从中年以后即已陷入潦倒,后来出走非洲、欧洲,最终落寞离世。

  回到电影本身,作为纪录片个人认为只是达到及格线而已。导演选取了相对保守的处理名人传记片的方式,编年体的重要事件提取,人物性格走向的具体描摹,亲戚朋友的访谈纪要,间或穿插各种演唱会声色映画。尤其是妮娜西蒙这种一代爵士名伶,巨量的影音资料让这种处理方式简捷易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