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4-20 20:3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经典观后感10篇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一部由薛晓路执导,汤唯 / 吴秀波 / 惠英红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一):不二情书,温暖人心故事

  不是因为这部戏文艺,只是因为我在这部戏中找到了最美好感情,不管是老夫妇的爱情,还是书信往来式的交流,我都能真切感受温情的流露,不是你不做的就是不存在的,不是节奏快的就是现实的。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去相信真的有这么一对人,不因彼此的外貌,只因彼此的谈吐,心与心的交流而感知对方,找到心灵依靠呢。

  这部影片我看了三遍,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喜欢主角间每一段的交流,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现实的孤独,在书信中找到情绪宣泄的出口,在书信中找到情感的依靠。一个从小打拼在国外,连过年都只能买了饺子自己对着大海吃的男人,一个从小混迹在赌场,住到出租屋都会被轰出来的女人。是心灵的沟通让他们找到了内心的另一半,让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我喜欢这样的爱情,喜欢这样的温情。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二):中二的不二情书

  曾在《读者》,看见这样一篇短文,说一个导演,面对批评时申辩:“我能让观众哭,也能让观众笑,这还不够吗?”作者故弄玄虚,列举之后,表示“不够,远远不够”。文艺窄成了快餐,几种必要元素一经组装,便可上线。所以还能让人哭也让人笑,就很难得。哭是共情,笑是会心,禁不起回味,至少还有回忆撑着,一场飞鸿雪泥,总也拾得一朵两朵。

  国产电影很少兼具深广度,常常急于引进各种元素,不能很快地融会就只能很快地杂烩,于无声处默默跟历史和现代对垒,最后文化生活世情人性的都作了一堆,你以为的深度叙事,其实支离破碎,你以为的懂得,其实只是慈悲。《西雅图》第一部中规中矩,以爱情为轴心,辐射出的也都是爱情。第二部层面拓宽,社会卸去了背景色,走到人前,给你一些切实的剖面,却又总是蜻蜓点水,你刚刚入戏,他已经道了再见。129分钟勉强够倾诉,你想回顾,就只能发现套路

  依然是刺猬取暖模式,因为怕痛,戒心太重。久而久之,生活只剩下对峙。一切不堪回首往事铺垫得那么放肆,只为遇见个人,让冰冻三尺,一瞬就涣然冰释。之前各种原则诸般理智,对这个人都不再合适。种种巧合,只为擦肩而过。一部《西雅图夜未眠》,如果说上一部只是致敬经典,这一步就直接以为模板。明明咫尺之间,偏偏做足一出隔花人近天涯远,一如其它故意设计部分,太多遮掩,导致处处破绽。那么执执的追寻,那么深切互动,在终于交付的时刻,两个人又都太不够格。没有情到深处的惊喜,也没有反复锤炼的演技表演魅力,就在于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无需按部就班,如果你真的曾这样期盼根本不必去表演。《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人物妻子兵荒马乱中失散8年,终于相见,也只有两句话:“我……能不能抽枝烟。”“也给我一枝烟”。

  好在导演铺张之后终于懂得收敛,没有安排过多对白。一场重逢当然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表现,但设若水平有限,最好俭省语言

  作为主角,两个人都烙上了影片本身的硬伤。大牛是浅尝辄止,阿姣则用力太过。导演跃跃欲试,想说说空巢老人,想谈谈文化寻根,想找找东西冲突,想治治后现代迷失。其实片中北京与西雅图已经淡化为一个符号,是现代人有意坚守的节操,或无奈紧抓的救命稻草。比对着澳门与拉斯维加斯的纸醉金迷,有酒今朝,让经历烟火气的返璞,更有味道。只是导演设色不均,电影需要景色,本应处理成过场的被强架做了主线,如果不是导演足够真诚实在有短路的危险。而现在,它还只是混乱。却也正因如此,主角有时味同嚼蜡配角却常常活色生香。豆瓣评分7.0,其实相当客观。一部佳作,从导演到场记,从剧本到后期,实在容不得一块短板。

  中国文化精髓之一是留白,导演给他可以给的,观众自会拿他愿意拿的。过度解说,是对接受美学粗暴干涉。所以很多导演认为的原则,因为太过主观且突兀,都成了造作。

  其实芸芸众生,多得是普通人柴米油盐黄粱一梦,鸡零狗碎中蹉跎半生。并没有那么多真相,有机会让你心寒齿冷。所以遇见伪文青,就聊聊诗词歌赋;遇见高材生,就谈谈人生哲学;遇见老板,你在商言商,却要求人无关风月,看见汤唯如泣如诉,我几乎怀疑,她担纲了整部《色戒》。婚姻之所以是赌博,因为最好的和最坏的,都被冗长的相守消磨殆尽,留下的最真实的。一如唱戏要有开场,炒热了场子造足了势头,名角才能登楼。坦诚是双刃剑,要有足够的信任与感情以为积淀。言深交浅,就直抄底线,难怪人闻风丧胆,你不欢而散。在尚有避忌的时候,也该难得糊涂,真正的清算,自己都未必愿意直面。何必急着剖肝沥胆,你敢天长地久岁月自会还你一双慧眼。彼时最初的激情已然消退,彼此熟白到了极处,终于可以浩然相对,一如淘干净的一杯白水,岁月的酷忍与优容早已沉淀入味,能余下的,才最实惠——哦,你以为的顺理成章,其实是一场反推。

  阿姣应该庆幸,不是每个人都会遇见一个邓先生,苦口婆心地为感情,找一个平衡有钱和有情,并不一定水火不容,也有祖峰那样的伪文化精英,发两句思古幽情,既免了真金白银,又逃了德行人伦。选择精致,有时就得放弃真实。

  片中最用心处是一场婚礼,两场葬礼,还有处处穿插的,中外文化的相碰与相容。爱极了老先生看似固执到颟顸的表征下,对老妻极大处的支撑与极细处的呵护;爱极了老奶奶不疾不徐,一个眼神就从相依的老伴做回到相慕的少妇……很多电影中有这样的老夫妻,都是点缀,却只有这一对,真正点了题。他们相敬相濡,触到人生迟暮,褪尽了甘苦,那一点点温润的湿度。本来古诗词的频繁介入,难免蛇足,却因着老先生自在又桀骜的风骨,与老奶奶端庄明媚风韵,向来萧瑟处,山花满头,却沉醉不问归路。

  而最恰切的处理,是他们终于相遇,便戛然而止。导演做了模糊诠释,并不明确告知,他们是不是真的熟知了彼此的身份,知道之后,又是不是能接受,接受之后……又盼有个童话的收梢:执子之手,天长地久。很不必如此,其实他们的信更像是引子,多数时候都是在自我顾影,自我苛责,自我开解,自我剖析。我始终认为最深的改变,很难假手他人。借兰晓龙一句:“我们都只会越来越像我们自己”。很难说清,他们爱上的是具象的彼此,还是抽象的爱情。毕竟,爱情本身无定,它有很多个原型。

  惊艳也有分别,一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便已比翼连枝当日愿;一种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却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人终其一生享受惯了爱情因为孤独而完美,真正如愿以偿,怕是只能“不识张郎是张郎”。

  三毛一生热情如火,说过最冷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爱情之所以永恒,是因为荷西死了。”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穿过百年岁月遇见你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因为对古董书的热爱而和一位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结缘,双方互通信件二十年却始终未曾谋面,虽然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一部由薛晓路执导,吴秀波、汤唯领衔主演的电影,一个是洛杉矶的房地产经纪人,一个是澳门的赌场公关,本来这辈子都不会相交的如两条平行线的两人却因为厌恶同样的一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在机缘巧合下,借助一封封跨国信件,互通有无,并最终情牵彼此。缘分是如此的妙不可言

  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满满当当的讲了一个很复杂的故事,身处于两个世界借助跨国信件缓慢交流的彼此在一年的往来里情愫渐生。未曾谋面却挡不住思绪纷飞,一个幻想对方是女大学生,一个幻想对方是大学教授,同为异乡人,信件与想象就是彼此的最大慰藉。这是部爱情电影,可又不仅仅只有爱情。

  过去、现在、未来

  男女主角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相距万里的地方,两人各有各的缘分与际遇,看似毫不相干,其实讲的是一样的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遇见。

  为了孩子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一位母亲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如扑火飞蛾孤注一掷放弃国内的一切到美国买房陪读。至于孩子是不是愿意离开国内的家、朋友老师,是不是真的以为国外更好?抱歉,这不重要,因为大人什么时候真的听过孩子说话?母亲说,这一切还不是为你?很感谢你的自我牺牲,但你的行为是你的自我选择,孩子又有何错,为什么要为母亲的选择承担后果,为什么要在心里觉得有所亏欠,为什么要有负罪感?这一对母子让Daniel看到了过去的自己,一样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只身赴海外求学,一样的面对陌生环境的孤独与无助。不同只在于Daniel长大了,他有学历工作,他不需要依靠父母就可以过得很好,于是可以不再在意任何人的期望,只为了自己而活,倔强寂寞

  长大了的Daniel谈恋爱了,女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什么是爱呢,什么是被爱呢?这不重要,因为爱既然能做了,谁还谈呢?过早离家独自面对世界的Daniel不懂女人要的是什么,他给不了别人家,给不了别人稳定承诺,于是接连被甩,女友们转身投向那个能给自己家的男人。活在当下的Daniel没有自己的住房,背着睡袋一晚一换的睡在客户挂牌出售的房子里,心无所依的人当然不需要一个固定居所,此时的他看不见自己的未来,哀叹这个世界有自己没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

  Daniel又是幸运的,他遇见了一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老夫妻,仿佛看见了未来,看见了归宿。在那个不需要结婚证不需要婚纱照不需要鲜花钻石年代,几头驴加上媒妁之言就可以娶回一个姑娘。这俩人之间有爱情么?不知道,不过共度几十年以后,亲情肯定有了。教堂里,二老穿着滑稽可爱衣服补办婚礼,婚礼誓词也不再是老掉牙的不论贫穷富贵,那是属于年轻人的。爷爷奶奶默默相望,执手一生,回望往昔,眺望那个所有人的最终归宿,你,愿意和我的名字写在同一块墓碑上么?所谓生同寝,死同穴,不过如此。不论是观众还是Daniel,都感叹这种相守一生的婚姻,生儿育女含饴弄孙朴实无华。爷爷奶奶各有缺点,奶奶爱哭,爷爷急躁,婚姻就是接受包容对方的缺点,然后携手向前。

  娇爷15岁跟着爸爸移民澳洲,书没读几天,亲爹又好赌,曾经大雨瓢泼中举着砍刀深入险地勇救亲爹,可是毕竟是一个女孩子啊,也会在安全地带父亲怀中哭泣。娇爷混迹于声色场所,男人见了无数,但始终对爱恋充满期待,勇于尝试,每次都用尽全力去爱,决绝不回头,自以为找到归宿,可总是遇人不淑。初恋很美好,全因死得早。代表过去的初恋豪赌挥金百万却又不肯偿还,大言不惭的干干净净撇干责任,于是,娇爷关于初恋的梦,破碎了。

  过去的就过去吧,人总是要着眼现在的。同样是豪赌客,除了玩钱,还想玩女人。想要钱么?我有钱,可以给你啊,但你要用身体来换!多么鲜血淋漓的现实,这不是爱,是欲望,是声色犬马。钱好么?当然好,一大笔钱,帮娇爷还了赌债,免了麻烦。可是这不是爱啊,就算再有诱惑力,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爱么?困扰于现实的娇爷向想象中的教授提出此问,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的诗人出现了,多么温柔脉脉含情满足娇爷所有的期待,美好的纤尘不染。可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没有经济基础玩什么上层建筑?美好的诗歌也要向三斗米折腰,于是,诗歌死了,娇爷的爱恋也结束了。

  过去,现在,未来,不过是精彩着各自的精彩,灰暗着各自的灰暗。

  房子、家庭家人

  什么是家啊?是房子么?是家庭么?是家人么?房子会破会旧会倒塌,家庭会瓦解会离散,家人会生老病死。家在哪呢?不论是Daniel还是娇爷,都是身在异乡为异客,客居他乡,没有房子没有家庭没有家人,都是游子,漂泊无依,好似水中浮萍,任凭雨打风吹去。人生而孤独,不论遇到谁,都只能是自己生命中过客。人能陪自己到最后的只有自己,我们会看见别人死,看不见自己死,自我意识的消亡才是终极消亡,不再感知,也就没有世界。

  Daniel看上了二老的房子,通过一些不光彩手段妄图掠夺,可是爷爷死了,奶奶也就不要那个房子了。重要的值钱的不是那个房子,房子都是一样的砖瓦土块,区别只在于与家人居于此共度的时光。执手一生的人先去了一个,空留一人睹物思人只有哀思,如果两人都去了,共同的记忆没有了,感知没有了,空留一个房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家在我看来是一个归属概念,只要能找到归属感,就算只有一人,都是家,我在哪里,家在哪里,我是我自己的一家之主。爷爷奶奶的家在哪呢?二人健在时,家是那个美国别墅,二人共同生儿育女,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人驾鹤西去,奶奶的家就变成了撒有爷爷骨灰的地方,昔日的村庄已沉睡湖底,没关系,我将与你共同长眠。

  游子、故乡、归途

  人活着的时候没有机会归乡,故去后终于随着骨灰魂归故里。湖北秭归,秭归秭归,子终归,少小离家孤魂归。奶奶带着爷爷的骨灰回家了,两个游子,回家了,那影片男女主的家又在哪里呢?

  Daniel和娇爷终于在伦敦遇见了,查令十字街84号,由一本书、一个地点串起了一段情缘,两个游子情牵异域,伦敦不是故乡也不是归途,不过好在,我们还有彼此。我们都不再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路上,我们都是游子,现代社会交通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频繁的迁移,故乡也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中的我们早就忘记了故乡,忘记了自己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娇爷遇见了Daniel,好似海莲穿过百年终于遇见了弗兰克。百年前的海莲受制于经济,与弗兰克通信二十年而没有机会相见,现代社会的娇爷与Daniel仰赖于交通的发展通信一年就幸运的遇见了,不知道海莲会不会嫉妒。遇见以后呢?接下来的故事又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能确定的是,两颗心,都不再孤苦无依。

  洛杉矶的游子,买了回国的机票,踏上归途,终于回家与父母拥抱;澳门的游子,与亲朋举杯,期待生活新篇章的展开。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依然在各自的道路上寻找着归途,希望所有的游子,最终都可以回家。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四):社会太浮躁 剧情挺温情

  剧情实实在在狗血 主线可以说偶然中的n次方 莫名其妙的串联 空间穿越 基本是靠脑电波的神交 手法倒是叙事写实 纯属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大铺垫 思想交流的可笑 因为一切都是从莫名其妙开始 女主角开场就被算了命真名天子是地产的(经纪人也算)倒是开篇点了题 剧情嘛看过的人都知道 小编不是愤青但也悄悄吐下槽 看过之后还是欣然接受的并且小有感动 因为社会太浮躁 人心更浮躁 这种小情怀确实弥补了大多数人的孤独和内心的空虚 网络漫天飞舞emil都懒得用 用书信的手法确实把大众带进了传纸条写情书大部分人都干过事情里了 这就逐渐升华到文艺范的浪漫主义色彩里了 人物关系摆搭很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牌(需求可见牌)配角们衬托男女主人公的需求 又是思想挣扎 那种渴望聆听者的对白 爷爷的爱情和去世 让他眼睛明亮了 也让大众明亮了 逐渐回归家和爱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一分钟相遇 尽管狗血 小编也释然了 结局很温暖美好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五):不二情书

  电影宣传造势做的不错,所以虽然知道一般不错的电影拍续集多是狗尾续貂,但经不住好奇朋友也特意提前几天买的票看首映。

  电影开篇,汤唯着实有把我吓到,跟之前文艺女神的状态确实大相径庭,以至于我都差点快误认成为摩托车广告了。

  因为最排斥剧透了,所以既没有看预告片也没有了解相关简介完全近乎一张白纸去看的。私以为会是第二部的延伸,脑海里都在努力回忆第一部暖男大叔和咋呼小女人的结局也帮他们想了个以后。但是随着电影的播放也只能说我想多了。电影里面的姣爷倒也是延续了第一部咋呼女的精髓,不得不说汤唯还是有粗犷的一面,虽然平日里习惯了她冷清的模样。单薄的身体里无时不透露着一股倔强所以演起姣爷倒也不是很违和。说了姣爷就到大叔了,老吴真是越活越有味道了,要是说第一部里面的大叔是木讷温情被家庭束缚的那么这一部中的老吴活出了他自己。不羁,滑头,狡黠但是仍旧保留了一份温情。总得来说这一部中老吴自身的情感色彩比上一部丰富精彩的多。

  电影总的来说视觉方面观影还是挺愉快的,但是节奏过于拖沓,电影中的几段念台词般的对白来来回回的说多了不禁让人有些反感。过于装腔作势。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六):一年的书信,一眼的倾心

  其实,并没有对这部电影抱有很大的希望,没有看过1,也没有发现电影里有北京和西雅图……可是,看着看着,还是收获一些莫名的感动与共鸣………

  看完想写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手——与小虾长达一年的书信交流,情感共鸣,人生的高潮低谷,有如神交一般的巧合,错过,再相遇,终于热泪盈眶;对爷爷奶奶的陪伴,欺骗,再融洽,回到故土,故人不在,家又在哪里,此心安处是吾乡;浩浩移居美国,亲子夏令营的交心,仿佛遇见了二十年前的自己,稚嫩,反抗,却只能适应,一个人在美国孤独的生存;返乡,拥抱父母,家的温暖,无论如何,家还是家,家还是温暖的港湾……

  Daniel说自己活的像仙人掌,总是不能够亲近别人,我想很多人也是吧,哪有那么容易去接受,去交心,过去受的委屈,经历的不堪,多年的自我保护,怎么能够说破就破……那些书信中恰到好处的引用,双方迷惘失意时的指引,幻想中的对方,实实在在改变着双方………

  片尾播着李健的歌声,荡着一股忧伤,是这样吧,或喜或悲,电影终究是电影,终究过不成电影,可也要向往美好,向死而生。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七):当你慢下来,你才想去爱一个人

  文/沈嘉柯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续集《不二情书》,没有直接讲述爱情故事,反而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部电影很认真地在问,这个热闹喧嚣匆匆忙忙的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爱?

  赌场女孩小虾童年不幸,家庭残缺,父母离异,父亲是个烂赌鬼,欠一屁股赌债,连累了她。所以她需要一个懂得自己的人。她觉得爱是不会嫌弃她的可靠男人。遇到大赌客,一夜温存,就足以让她幻想动心。可那不是爱,那是安全感的渴求。

  少小离家,多年漂泊异国的房地产中介,买卖房子奋斗在美国,他心中认为的爱又是什么?也许他觉得爱是还没有遇到的东西。他在找到爱之前,先得克服恐惧,他不敢面对自己心中的恨,他其实恨着自己的父母,把他送到美国,背井离乡。

  但他的父母没做错什么,那个年代,他们以为,送孩子出国,去天字第一号大国美国,那就是最好的。其实,他只想留在中国,在父母身边长大。就像多年后他遇到的客人。那个盲目敢热门出国买房送孩子留学的母亲,不懂学霸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根本就不想留什么学,母亲却一个劲找中介看什么美国学区房。

  秦沛是老戏骨中的老戏骨,和吴彦姝扮演的老伴,守着晚年,守着美国的房子,却没有儿女绕膝,孙辈们也忙着上学呢。民国时候的夫妻,没有一纸婚书,也在一起七十年。老太太心中有遗憾,想补上婚礼。

  吴秀波扮演的中介男,就冲着这套房子,接近老夫妻,鼓动老夫妻办理一个结婚证书。有了证,房子就从法律意义上成为共同财产,哪怕老头子不同意,老太太也可以同意。这份心机,被发现后,老夫妻对中介男满怀失望。

  总的说来,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事物。房屋中介从成功的人生里学习,原来卖房子的成功只是卖房子的成功,人啊,还得有家人陪伴。房屋中介男从老夫妻身上去学习这一点。

  赌场女孩从自己失败的人生中去学习。汤唯这一次表演地格外好,年轻的女孩坐在岸边,想着自己的小半生,又孤独又可怜,但她不愿意放弃自己。写信成为了寄托。

  书信集《查令街十字路84号》作为背景,在小虾和中介男两个人,是一种刻意的启示。让书信,连接陌生人的心。

  你们两个人都活得那么悲伤那么惨,不如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这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你们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就像大半年个世纪以来,给那个书店写信的人们一样。

  孤寂茫然时候,你想要什么。他们两个都明白,他们需要爱。

  可“爱”到底是什么?

  爱是一年多以来,慢腾腾的书信往来吗?爱是灵魂挣扎要不要堕落时的幻象吗?爱是走到生活的困境里,长夜燃起的灯光吗?爱是一对男女相逢在查令街十字路口的书店吗?

  其实并不是。

  爱是我们在痛苦无聊的真实人生里,赋予自己的一种意义。

  我们总是喜欢批判这个时代的“快”。其实这是一个巨大的伪命题,是我们最常见的偏见之一。

  你可能也觉得现代人摸手牵手上床很快是吧?那最古老的《诗经》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就示爱,“有女懷春,吉士誘之”,一起到树林子里,“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也是一样的赶紧脱衣服直奔主题啊!怎么就没人嫌千年前的男女关系太快?

  现在的人觉得民国慢,其实民国的时候有了火车,轮船,电报。那个时候,我们写信投到邮局,邮递员骑着单车去送信。这在清朝遗老眼里,已经是礼崩乐坏,快得不像话。

  在更古老的年代,书信是通过人的两脚来送达传递的。一次别离,就可能是永远的生死之别。我读宋代的王安石,他写《别鄞女》,“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决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才三十岁,王安石觉得自己已经是个衰老的老头子了。皇帝一纸命令,他就要从一个县到另外一个县任职,帝令不可违。而王安石的幼女,刚刚夭折。

  那个年代的人,隔山过水,千里迢迢,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没有调令,不得妄动。所以王安石很清楚,这一别,要隔了漫长岁月。他必须深夜里,尽快趁船跟自己逝去的爱女诀别。

  王安石的大政敌之一,另外一个有名的大文人苏东坡,娶小妾,爱新人,分明有了新人忘旧人,变心快得很。但在老婆去世多年后,忽然夜晚梦见她,又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字一顿,慢得寸步难移,令人潸然泪下。

  人世间的快和慢,远和近,我们本就不该粗浅表面地去理解。

  生命本就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节奏。当你到了某个时机,你忽然觉得一切疲于奔命失去了意义。房子、金钱、生存,都迫在眉睫,你却心灰意懒。你呆呆的看云,感受时光的流逝。你的豪情万丈,你的坐言起行,转变为花开花落两由之。那种心境的失去,是自然而然的。

  当你嫌弃这个世界越来越快,就说明你的人老了,或者心老了,你开始渴求爱了。因为你的心老了,就会渴望另外一个人的相逢、慰藉和依偎。

  当你决定慢下来,让自己去遇到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吃饭,做爱,结为夫妻,岁月渐老,从此生活变得饱满琐碎,那就是爱。

  于是电影里素未谋面的男女主角,各自怀着一颗历尽沧海桑田的心,找到对方,准备继续爱下去。

  沈嘉柯微信号:ishenjiake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八):我不是针对演员,只想说编导都是……

  编剧满嘴跑火车,导演滥用蒙太奇,薛导可长点心啊。

  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爱了吴秀波六年多、曾经奉汤唯为女神的迷妹,我想说:

  作为一个观众,我也是有尊严的。

  这股盗梦空间+人鬼情未了+电子情书的山寨味是在弄啥咧?

  片头的中二尴尬感简直让人不想看下去,女主不是熊顿,把幻想拍出来是要做啥啊?

  跑龙套的演员对情节和立意有什么贡献?这不是什么欢乐颂之类的电视剧,男性女性一茬一茬换是在强行凑卡司拖片长咯?

  那两个充满灵异感的发光体到底要表达什么啊?

  一个从小拿砍刀、在赌场一身风尘气的姑娘原来还是个纯洁的文艺女青年,被富商包的时候还特有骨气,我是真的没想到,在大染缸里得有多大的定力。

  可是能不能别让汤女神再穿着棉麻长裙在异国他乡扮演失足女青年了?求求导演们放过审美疲劳的观众吧。

  颜卓灵确定不是从寻龙诀里穿越过来的吗,穿个校服砍人的样子连表情都简直一模一样。

  还有美国那对老夫妇的孩子这么出色,末了居然连撒骨灰的时候都没出现过,这是为什么?

  在信里那么积极,什么向死而生,最后女主居然还是靠赌桌翻身,这是什么价值观啊?

  到后期男女主寄信的速度都赶上短信了,赞美邮政。

  别告诉我Frank也是一个梗,好吧这个名字大概就是一个梗。以及这部片的所有笑点大概都在尴尬的软广上了。

  失望,连打三星的时候手都是颤抖的,我真的是气疯了,我为了吴秀波出卖了自己的良心。

  说真的,现在看来,把秦沛那对老夫妇的感情单独拉出来拍我甚至能打四星。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九):最美的爱情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通信十几年却不见面的爱情,这种精神恋爱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弥足珍贵吧!爱已经可以做了,有多少人愿意去谈呢?像影片里那对相守到老的老夫妻,妻子目不识丁,但二人还是相守一生,丈夫最终先于妻子离世,他担心自己先走老伴会承受不来那些生活琐事,细水长流的爱情总是融化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春风化雨物无声,那是最美的爱情

  如果爱可以做了,那还有谁去谈爱呢?

  很多人说影片里表现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显得那么虚假,诚然,现在人与人的交流通过互联网几秒钟就可以把自己要说的话发送给对方,但正是因为影片里的爱情与现代社会里仓促慌张的爱情迥然不同才会勾起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木心先生有一首诗《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也慢,书信也慢,人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正印证了片中“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老夫妻,这种缓慢悠长的爱情因为难得而弥足珍贵。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观后感(十):又一个现实中微乎其微却又数不胜数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发现自己对于这样的故事竟有些怀疑。

  毕竟电影是电影,对于怎样确保每次通信都可以做到接收到的等等这些现实问题可以当做就那么正常顺利的发生了。

  更让我在意的还是其中的情节吧,可能有点散或者说有点衔接迟钝,不过还是不影响电影本身的观看,可以说等了这么久的续集也算是给了我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卷吧。

  下面回到正题。

  人生来孤独,所以才那么迫切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抱团取暖。可能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来讲,怎样去体会这人世间的爱情可能我还做不到,只能通过耳听眼看的方式来试图感受大人的世界。

  我们可以暂时没有爱情,可不代表没有亲情、友情啊。电影里爷爷奶奶对大牛的那种感觉,真是远游在外的故人彼此依靠的感觉,更是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与照顾。我想也正是这种爱太深,才会在后面爷爷知道大牛的意图之后对他的责之切。

  这也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时对父母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而爷爷对大牛写的那一句“渴不饮盗泉水”又到出了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可以说,从小孤独惯了的大牛面对爷爷奶奶,那种仙人掌的感觉应该会收敛一点的吧。

  看到爷爷奶奶之间的爱情,那种相濡以沫,就像大牛说的,尽管常常还是会牛头不对马嘴,可彼此的喜好、习惯早已根植心间。在我爸妈的爱情里,我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还是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拌拌嘴,可吵了这么多年,不还是这么过来了吗。

  向死而生不可怕,怕只怕我比你先走。

  这是我从电影的爷爷奶奶这里和我爸妈看到的爱情。

  再回到主角本身,两个人都是从小就孤独的人。一个蛟爷,一个大牛,那个不都是在坚强的外表下掩饰着自己内心的害怕、孤独和伤痛过日子。一个遇见了一些人,都以为那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可以停泊的港湾了,可哪一次不都是回头离开,她怕了,可她又想得到爱啊。这是小虾。

  再到教授。我其实很好奇教授独立的外衣下到底是怎样的一副面孔。他14岁独身来到美国,并从此在那里扎根。早已习惯孤独的他,开始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一直见习着这样的理念。可他因为爷爷奶奶开始有了不同,因为小虾开始有了不同。

  片中结尾说实话和第一部一样,都是因为一个契机寻找到对方的线索,最后相遇,并在一起。是的,就这么结束了。其实从片头开始,我就猜想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二人在异国他乡相遇,只是没想到是这部一直提到的那个地方——查令街84号。

  电影的结尾是美好的,可现实不一定。在这个用微信即可传递信息,手机软件可以交换身体的时代,那样一份古典的、充满浪漫气息的恋爱方式真是微乎其微。

  最后对于电影中出现的一大段个人独白以及逼格超高的古诗表示惊喜,也表示还有很多需要再去反复琢磨的地方。

  就这样吧,再见了,今年看过的到目前为止最好的爱情片。

  (这是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所写的均是我个人感觉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