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皮绳上的魂》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4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精选10篇

  《皮绳上的魂》是一部由张杨执导,金巴 / 曲尼次仁 / 夏诺·扎西敦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一):看完两部的闲话~

  在冈仁波齐的映前看到了皮绳的先导片。“目标在远方,距离在脚下,道路在身上”这句话吸引了我去看了皮绳~

  作为一个非资深影迷,在看皮绳前我并没注意到这两部的电影都是张扬。聊骚几句,说下感受

  冈仁波齐真实朴素,皮绳则迷幻戏剧,很难想象导演要怎样去完成这两部完全处于两极的作品不明觉厉

  两部的共同处,我想都在讲一个在路上的故事

  冈仁波齐讲的是朝圣,众生跟随信仰不卑不亢,无喜无悲~朝圣路上,除了手板的摩擦声,安静的让人敬畏。去时11人,到达目的地仍是11人,一生一死,完成了轮回

  皮绳则更像是“降魔” 。藏区壮阔的风景让这部魔幻题材的电影不在虚无窠臼,有了真实感。三条线索真的是在挑战观众的理解力。一出生就背负仇恨的塔贝,终极一生为报世仇的两兄弟,还有不疯活不成魔的作家。三条线索,烧脑的结构,夹杂着些许跳脱的有趣情节。有那么几个瞬间,真的有了立地成佛的空灵

  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自己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只是方式不同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二):可惜了的西部片

  影片前半段,拍出来《双旗镇刀客》的土色和杀戮,还有《老无所依》的离群索居荒诞,中段有《断背山》式的磅礴,还有《新龙门客栈》式的狭路相逢。但是中后段节奏实在有点慢,也可能这两天我跑太多地方,累到了,竟然睡着了!!!醒来发现追杀者忽然就长大,还换了演员,应该是我错过了什么情节。小说家角色实在多余大师怎么自己也出现在了征途的中间?可能西藏这个地方实在神性太强,前半段突破以往藏片的江湖味和烟火气儿没有得到延续,终究不可避免走向了神性!神性这种东西,在藏片里看多了就成了唐僧的紧箍咒,有点烦。我觉得有点可惜了,看着前半段还想着导演有可能为中国西部片开发出一种藏式江湖风格。Anyway,至少影片的美术毋庸置疑的,西藏的风景是毋庸置疑的,手机拍照没停过!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三):魔幻现实主义形式讲述关于追寻自我的命题

  与我而言,这是今年电影院目前看过的最佳电影。

  魔幻现实主义一直是我钟爱的元素,拉美文学爆炸对中国作家们的影响不言而喻,最根本的在于:其实与土地联系民族,都会有关于神鬼的传说,这些魔幻的色彩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敬畏自然而往往被自然伤害农业文明最初的神话祭奠;也是被西方外来文明侵占割裂的混乱下寻找自身根源文化诉求

  因为种种限制,现在很难看到魔幻色彩的华语故事,张扬的这部电影,选择了西藏——一个更加典型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来讲述,精妙而难得。

  看了一些背景知识,电影改编的小说原著与现在电影所呈现的故事内核已经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说是升华,也是我钟爱的原因超越了原书里文化碰撞迷茫,指向了更深刻也是不分种族人们所都在探寻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把故事捋顺,可以看做是作家的救赎与寻找之路: 因为儿时目睹了朝圣女孩而没有施救,女孩所述的“掌纹地”成了作家心中的追寻之地,这个焦虑成了他创作的源动力。于是,塔贝是作家自身的化身,身负重罪(作家的自责),走上寻找掌纹地的救赎之路。而最后,作家始终无法写出结局,是因其自身对存在的质疑,对救赎的恐惧,如果得到了“原谅”,又将何去何从呢? 这个焦虑是更大的负担,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救赎是否有意义?这些命题太过宏大,所以最后故事没有结束,无法结束,作家终将在掌纹地继续探寻,一如人类也将继续思考这些终极命题。

  复仇兄弟的故事,也是一个辅助线,踏上复仇之路时,哥哥曾说,“我们终将死去”,这里的死亡,似乎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哥哥一直在试图改写命运,所以一路阻止弟弟事与愿违,最终弟弟还是选择结束了生命。这个作家所赋予的故事,带着宿命论的悲伤,是否也是作家对自我命运的抗争与妥协?

  其实一路上,作家的心理暗示非常多,我很喜欢他看到绝症女孩的片段。当他脱口而出女儿的下一世或许是鹿的时候,是他心底对未曾施救的女孩的愧疚重生寄托

  琼一直在强调想给塔贝生孩子,她也如愿怀孕,最后塔贝死于她怀中。救赎之路不会因为塔贝的死亡而结束,他的后代还将继续。

  镜头拉到最后,作家与自己笔下的人汇合,继续上路,数着皮绳上的记录,在镜头里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探寻真理之路还将继续,生生不息

  这样的故事太宏大,太难以掌握,张扬能讲出来,非常非常难得。

  回到电影本身,我非常赞叹张扬的叙事结构,开头引出时空交错的几条线,颇有《百年孤独》那个经典开篇意味,而真正的主角作家,一直在最后才点出,线索埋的非常好。即使你对神秘主义,对救赎命运不感兴趣,仅仅当做外壳的探险故事来看,电影的叙述节奏也非常棒。音乐摄影这两个硬件也是颇有水准

  把复杂无解的内核用嵌套的结构展现出来,非常容易造成观影者的不理解;然而《皮绳上的魂》没有设置理解障碍,而是用这些元素把故事讲得更好看,更有趣。非常佩服张扬导演的功力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四):人生执念何必于此 ——《皮绳上的魂》观感

  首先感谢陶大师的邀请,美式西部片的文艺范升华至宗教哲学,看过此片之后,回味起西藏的美,肯定回头去看看《冈仁波齐》,我一俗人也沾沾文艺的光。

  开始~~~~~~~~~~~~~~~~~~

  有剧透,不喜略过。

  总的来说,一颗天珠引发的血案,期间穿插三条线,前线——老一辈的复仇,主线——护送天珠至掌纹地,隐线——格丹逐梦成功回现实(估计广电审批就要这条线)。

  夏诺演的格丹小时候遇到一个摔伤的小女孩,小女孩手上有颗天珠,死之前让她把天珠护送到掌纹地,格丹退缩了,而天珠被鹿吃了,于是,大案由此开始。

  塔贝杀了鹿偶然取得天珠,偶然被雷劈死,偶然被扎妥活佛招魂救活,偶然听了活佛的话,于是,要翻越喀隆拉雪山将天珠送到掌纹地。

  期间,睡了个叫琼的妞,琼就跟死心塌地跟了塔贝(康巴汉子好牛X,哈哈),路上被锅砸到一个叫普的小孩,也跟了他们,小孩估计也是活佛转世,神通广大,于是,三人踏上北游记之路。

  由于有主角光环,两伙追杀塔贝的人纷纷嗝屁(原以为是三伙,最后才知道格丹不是杀手),最终主角塔贝死在掌纹地边,由格丹拉着琼继续走进掌纹地。

  ~~~~~~~~~~~分割线~~~~~~~~~~~

  留点影片记号

  扎妥活佛说的话引人深思,塔贝与琼的故事是格丹写的小说,格丹逐梦会不会是神写的小说呢?或许现在的我,正是六维空间以上的我书写的。虚幻与现实,需要划定维度才能区分的,高一个维度看世事,活佛才能是活佛。

  普,这个小孩的神通广大不无道理,越单纯,目标越明确,即某种环境条件下,线性思维逻辑思维更有一定优势,更容易发现想要发现的东西,更容易解决想要解决的事情

  郭日,这个复仇者的自我迭代,和他哥哥比起来很失败,不思,不想,仅仅是个复仇工具而已,最终只能是自我终结

  塔贝,一命二运三风水在他身上体现淋漓尽致,他在羊宗雍措(似乎是)畔的顿悟,康巴汉子的眼泪已将他救赎,之后的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延续(悲剧心理学嘛,观众更容易铭记)。

  琼,我喜欢她身上弥足珍贵执着,她皮绳上的108个结,佛或早已将她渡化,于是才有她的光明洗刷了塔贝身上的黑暗,这或许正是陶大师说的正能量

  格丹,不得不称赞夏诺的演技人物细节刻画深入,从开始时的淡漠,偶尔吃瘪的无奈专家研究般的专注,到大师级的参透,表情细致入微特别是与扎妥活佛山中对话时的演技,活佛说话是画外音,又是近景拍摄,完全是自己一个人演出两个人的对话,很赞!

  最后回到主题,人生执念何必于此,三层意思

  一层是复仇执念往往皆妄念,格局如此,妄念必招他祸。

  二层是人生执念或为虚妄,过往执念为偏执方向都错了,满盘皆输

  三层是掌纹在手,掌纹地亦或在神之手,天珠何须送至掌纹地,捏在手中,天珠已在掌纹中,执念亦在自己手中,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自我迭代升华成佛。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五):如是我见,帮你解读“救赎之路”

  首先声明,本人没有看过原著,甚至豆瓣上的其他长评也都没有看过,下面的内容是我在电影院中观影一次后的自我理解,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两个故事和一个真正的故事。两个故事一个是主要故事,讲的是塔贝死而复生带着天珠前往掌纹地;另一个为次要故事,占堆、郭日两兄弟为父报仇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故事的开始,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所以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点错觉。但这两个故事都只是表面的故事,真正故事的主人公叫格丹,他是一位作家,塔贝、琼、普、占堆、郭日、劫匪甚至是活佛都是他笔下的人物,他在沿着他笔下人物的路线去到了掌纹地,这是真实的。下面我们一个个人物的分析开来,掰碎了解读一番。

  电影最开始一幕,小女孩坠崖,伤重不治,弥留之际,让小男孩接过天珠送到掌纹地,小男孩跑了。电影到最后又补充了一个画面小男孩躲在树后,看到一只鹿吃下了小女孩手中的天珠,与塔贝杀鹿,从鹿口中获得天珠作为对应。但是这是真实的故事吗?我在这里打个问号,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个小男孩其实就是格丹,塔贝是他笔下的人物,是虚构的。那 天珠是不是真实的呢,如果是真实的,那这个故事可以解读成,小时候的格丹在山崖下遇到弥留的小女孩,小女孩让他把天珠送到弥留地,他拿过了天珠跑了,当他跑到树后,抬眼一看,一只小鹿出现在了眼前。所以在格丹眼中得了脑瘤,即将死去小女孩会转生成鹿再自然不过。大家如果再仔细回想一个细节,塔贝在杀掉鹿以后做了什么?用水洗净它的身体,用手抚顺它的毛发,特别的温柔,甚至有些虔诚,而这一次的狩猎却是罪孽深重。格丹为什么要这么写,当你把死去的鹿替换成死去的小女孩,我觉得就通了。

  普的身份,普在电影里是最没有身份的人,塔贝说他是先知,指路者,那他到底是谁呢?其实普就是格丹在他故事中的化身。普的第一次出现,拿走了格丹的笔,电影没有反应格丹失去笔后有什么不方便,而普却用这支笔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用来为塔贝画出了背上的道路,二是用笔为塔贝画出了结局。塔贝是虚构的人物,一个虚构人物的道路和结局都是由作者的笔来决定的。

  一条道路的三种走法,明面来说的一条道路,就是塔贝用脚走完的道路,但是其中的意义在于电影描述世界,杀人人杀,父债子还,不停的复仇和杀戮带来新的复仇和杀戮。来看看这条路上的三种走法:

  塔贝的走法。琼对塔贝说过这么一句“你是个胆小鬼。”不错这就是塔贝的人物特性和人生态度。塔贝的父亲是个麻烦制造者,从小塔贝没有见过父亲一面,却要背负父亲带给自己的血债,他逃了出来;后来有人诬陷他偷了虫草,公安要抓他,他逃了出来;在草原上拿了别人的羊,看到有人后,没有解释,没有说明,还是逃;一直走小路不敢走大路,对所有人带有警惕心,客栈遇险,占堆救了他,他二话不说,还是逃;塔贝是个极其胆小,脆弱的人,他一直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爱,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湖边遇到老人去世,听到那首歌的时候大彻大悟的原因。“让我了解别人而不求被了解,让我爱别人而不求被别人爱。”当得知琼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他还是逃了,他把琼留在了客栈,只身逃亡。而在心灵升华再次遇到琼,他没有逃避,面对兄弟的复仇,也没有逃避,他希望用这种不逃避,换来他的孩子从这种杀人人杀的世界中逃脱开来。当普在他身上画下一个圈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迎来的命运,那个圈的位置含义吗?我不清楚导演的意思,但我感觉画在肾脏的位置是有意义的,中医说的恐伤肾,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塔贝,最后被一刀破肾,反而有了在最后一刻领悟责任无畏的感觉。

  郭日的走法。郭日从年轻时候就不停寻找塔贝,他是塔贝宿命的敌人,但是年轻冲动的他错杀了很多与塔贝同名,却又不是仇人的塔贝,也给家人带了更多的血债。他最长说的一句话“我是向妈妈许下承诺,不杀掉塔贝,就不回家的。”可是这是理由吗?可能第一次是的,但是后面他在错杀后带来的自责,以及仇恨面前已经彻底迷失了,这句话变成了一个借口,不停的寻找,不停的杀戮,即使瘸了一条腿,他已经“入魔”了。他的人生已经和塔贝绑在了一起,当他不择手段的杀死了塔贝,他的人生也就结束了。他的罪孽远远比塔贝的更多,他不死,血债就不会结束,他和哥哥占堆永无宁日。

  占堆的走法。占堆可以说是最早从杀戮的世界中超脱出来的一个,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反思复仇,和年轻的女子过着平和的生活,直到他的弟弟,带着刀骑着马离去。为了弟弟,为了弟弟不在复仇的路上越陷越深,他放弃了他的最爱,放弃了平和的生活,不惜用刀砍伤弟弟的腿。他从一个牧民变成一个刀客,只有听到最爱的悲伤的歌,他才能有那么一刻找回自己。他的使命就是带着弟弟回家。

  最后回到格丹的路,格丹一路上沿着笔下虚构人物塔贝的足迹,路线追踪,他也迷失了,迷失在了现实和虚构中,所以才会出现卖刀处和酒馆的一幕幕离奇的剧情。格丹的使命又是什么呢?将天珠送到掌纹地就是格丹的使命,塔贝是格丹的恐惧,琼是格丹的爱,当恐惧死去变成了无畏,格丹来到了掌纹地,路上走了一百零八天,佛珠的数目,一百零八天正好又要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剧情解读到此结束,对电影的评价一句话就好,我今年观影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原因是,它打动我了,深深的。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剧情上的疑问,我可以把我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六):高原上的奇幻漂流

  电影讲述了一个死而复生的充满罪恶的康巴汉子的自我救赎之旅,天珠、女人、灵童、草原、荒漠、圣山、神湖、莲花生的掌纹地,神秘晦涩难懂,不同的时空交错纠缠使得看似简单的故事变得复杂难以理解,一不留意就会发觉断片了,压迫你不得不去认真地看,然而更多的时候你是带着迷茫不解,只是到了最后几分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你看懂了整部电影,可仔细想想又觉得其实并没有全部理解,也许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目标在北方、距离在脚下、道路在身上”需要的是你随着电影边走边看边探索。

  皮绳上结不只是记录着走过的日子,皮绳上结是难以割舍的魂。外:电影画面太美勾起旅行的欲望,配乐震撼激荡着迷茫的心…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七):精彩的故事结构

  关于皮绳上的魂,跳出了冈仁波齐的平淡渲染,拨开重重的藏文化背景,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繁复的故事结构包裹着神秘的藏文化内核,三条线索来回交织碰撞,真实和虚构如迷宫般令人晕眩,由此产生的空灵和神秘感,让人久久回味。

  在死而复生,护送天珠的主线中,女人和通灵小孩的有趣细节是亮点,而复仇、抢夺天珠的故事构成与主线的矛盾冲突,最喜欢的是最后一条线,旁观者作家的一路寻找,让主线看起来是一个纯虚构的传说,似真似幻,在故事的结尾中,真实和虚幻才碰撞在一起,这种碰撞让故事在结束之后,又仿佛有新的生命在萌芽。

  但是感觉主题讲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种层面就停止了,没有继续深化下去,这又离藏地文化远了,恐怕会成为专业人士的槽点,而又离开了让大众都感同身受的朝圣情结,可能会失去部分市场。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八):张杨能不能封神,就看这部作品了!

  本文首发自文慧园路三号,2017年8月18日

  今年最让人意外的影片莫过于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谁都没有想到这部故事性相对单薄的影片会票房近亿且口碑持续高升。

  无论人们是出于何种原因走进影院去安静地接受近2小时的灵魂洗礼,《冈仁波齐》的成功在于,它展现了另外一群质朴藏民的生活方式,为浮躁社会风气下的观众提供了挣脱世俗束缚、接近自然纯粹的出口。

  在8月上映的《皮绳上的魂》同样出自张杨导演之手,也是藏族题材,被许多人称为是《冈仁波齐》的姊妹片。

  所不同的是,《皮绳上的魂》根据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小说改编而成,无论是故事主题、叙事结构或是表现形式,都比《冈仁波齐》更为宏大辽阔且复杂高深。

  平行与轮回

  某种角度而言,《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似乎都可以算是“公路片”——前者是一群人从芒康徒步去1000多公里去冈仁波齐朝圣,后者则是一位罪孽深重、死而复生的猎人护送圣物天珠去往掌纹地寻找救赎。

  然而,除了体裁上纪录片(《冈仁波齐》到底是不是纪录片的问题我们之后再讨论)和故事片的区别外,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叙事结构上的不同。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冈仁波齐》的叙事结构宛如一条绵延的直线,一群人出于不同的原因一同踏上了朝圣的征程,在这条直线上,经历了生(婴儿出生)、老(孩子长大、大人老去)、病(头疼、腿被山体滑坡砸伤)、死(长者逝去)的轮回;

  而《皮绳上的魂》的叙事结构就宛如三条交织的皮绳,三个平行的故事线在某点汇合相交,打破了时空的间隔,以西部苍茫豪迈景象为背景,浑然天成为一体。

  《皮绳上的魂》共有三条故事线,以复活的猎人塔贝和琼一同护送天珠去掌纹地为主线,另有一位作家寻找塔贝和琼以及找寻塔贝复仇的两位兄弟为两条辅线,而两兄弟找塔贝复仇这条线,本是小说中没有的。

  也恰是这条线,让影片的节奏以及戏剧性显得更强,两兄弟的复仇,通过电影的剪切技巧省去了几十年的追逐历程。

  在荒芜的山川映衬下,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塔贝和作家在不同时空中念出的话,将复仇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塔贝和复仇的兄弟之间最后的决斗场面更是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叹惋。

  看到最后,才明了,在不知不觉剪辑的障眼法中,我们之前所看到的故事,其实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空。

  《皮绳上的魂》开篇便是一位小女孩在朝圣路上跌落谷底,手中握着一块圣石,希望路过的小男孩可以带她去掌纹地,小男孩退缩了。

  峰回路转,当所有的故事讲述完之后,影片再回到开篇小女孩跌落谷底的画面,一头鹿吞食了小女孩手中的天珠,而这恰是猎人塔贝射杀的那头。故事似乎开始了新的轮回,平行的时空里一样的故事仍在上演。

  每过一天,琼便会在皮绳上打个结,作家在掌纹地找到她时,一共有108个结。佛教中,108代表着将三世的六根、六尘、六入一切颠倒,即可成佛。一直在想,这个皮绳上的魂究竟是谁的?

  一路上,琼劝塔贝放弃护送天珠,劝他放下砍刀,塔贝作为传统藏人和琼代表着的新藏人之间的冲撞,正是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纠缠下的代表,当仇恨被放下,塔贝的魂被留在了掌纹地,琼跟着作家再次启程向前,获得新生。

  塔贝真的死了吗?想必不会,塔贝将会在下一个轮回开启之时,重新回到琼的身边——这也是为何琼会在那晚钻进塔贝的被窝,义无返顾的同他一起上路,因为只有在塔贝身边,琼才可以得以完整。

  真实与虚构

  《冈仁波齐》自上映以来,除了剧情和主题外,大家讨论最多的便是,这到底是不是一部真实的纪录片——重点在“真实”与“纪录片”这两个词上。

  导演张杨在接受采访时,毫不避讳地承认,《冈仁波齐》许多镜头都是摆拍,但是所有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于是乎,这便引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纪录片就一定是完全真实的吗?或者说,经过搬演的影片,是不是就不能叫作纪录片了呢?

  对于电影专业的人士来说,这两个其实是自纪录片诞生以来就争论了非常久的问题。纪录片鼻祖弗拉哈迪在1922年拍摄完成的《北方的纳努克》,是他在北极历经16个月的生活考察拍摄完成的作品,其中也不乏搬演镜头。

  “纪录片”一词最先由格里尔逊提出,他认为纪录片是“真实的创造性处理”。从格里尔逊到法国让·鲁什德真理电影以及美国德鲁小组的直接电影,纪录片的美学观念一直在被更新,但“真实”始终都是其不可逃脱的一个关键词。进入后纪录片时代以来,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不存在客观的真实,但始终存在着建构真实过程的关心与参与。

  所以,无论大家怎么评论《冈仁波齐》是“伪纪录片”还是“剧情片”,有一点不可否认,影片展现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也正是因为其的真实存在性,才会让身在世俗之中的大众感到动容与不可思议。

  有意思的是,《皮绳上的魂》就和《冈仁波齐》走得完全是两个极端,如果说《冈仁波齐》带有一些虚构成份,那也是对真实生活的再创作,而《皮绳上的魂》则完全改编自小说,而小说本身,更是被誉为当年藏地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嵌套着现实与传说之间的关系,杂揉着宗教与哲学、虚幻与现实。

  因而,当张杨导演选择这一题材改编做电影创作,可想他绝不仅是想呼唤大家回归纯粹、摆脱世俗那么简单,导演对于时空的探讨、人生意义的追寻,在《皮绳上的魂》中可见一斑。

  影片中借活佛之口说出这样一段话,“你又如何知道,我们不是比我们更高一层的神所虚构出来的呢?”

  或许,这才是影片最重要的一句发问,茫茫追寻一世的目的地到底有何意义,而我们关于真实或是虚构的界定又有何意义?

  神圣与虚无

  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便在于其对时空的打造,而我们人类终其一生探究的根本问题便是时空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而张杨导演的《皮绳上的魂》,恰也抛出了这个问题。

  《冈仁波齐》倘若不是最后张杨导演将转山的结果隐去,尚不能显示出这部影片的厉害之处。

  《皮绳上的魂》也是一样,最终琼会去往哪里,导演也并未给出答案。无论是前一部作品中徒步1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还是后一部作品中踏上的救赎之路,这其中都蕴含着神圣的信仰,是藏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就像上文所说的,张杨导演绝不只是要探讨信仰问题,更多的,他是要突破,突破影片影片的表达形式,突破叙事的主题。

  张杨导演的《皮绳上的魂》中许多场面总是让人想起约翰·福特《搜索者》《日落狂沙》等西部经典影片,加上穿插的跨时空的镜头与阴郁色调,片子带有绝对的先锋性,被誉为中国西部魔幻现实主义影片的开拓者似乎并不为过。

  如果把《皮绳上的魂》看作只是放下屠刀与仇恨、立地成佛的鸡汤,那真的是太过浅薄了,这部影片所蕴含的人生哲思以及虚无表达,恰是影片耐人寻味之处。正如上文所说,看完《皮绳上的魂》,细细品味,多少会感到有些虚无之意。我们找不到人生的目的地,即使找到了,面临的仍然是生死的轮回。

  上个世纪末,张杨导演凭借《爱情麻辣烫》正式步入中国影坛,相对于娄烨、管虎等第六代导演,张杨导演起步稍晚,但仍然赶上了第六代导演体制内集体亮相的时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电影开启了市场化的商业追求,这对于新生代导演来说是一个机遇,一处为诸多命题、诸多话语、诸多文化与意识形态欲望所缠绕、所遮蔽的文化现实成为张杨等第六代导演的写照,大家在当时影坛的现实下追寻自己的艺术之路,完成文化或是身份的表达。

  从《爱情麻辣烫》到《洗澡》再到《昨天》,张杨导演最初的5年3部作品可说是部部带有跨越,从商业到商业与艺术融合再到完全的个人化艺术表达,这条探索之路,似乎是张杨导演的正式宣言,而之后的《向日葵》和《昨天》一样,都是极具个人内心表达的叙事作品。

  《落叶归根》开始,张杨导演转向现实题材的探索,《落叶归根》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照,《飞越老人院》是对老龄化问题的解读,而《无人驾驶》则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了社会物欲横流情况下主人公的迷失。

  《飞越老人院》和《无人驾驶》两部影片都可以看出张杨导演透过镜头所传达出的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是关于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冲突,是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开始迷失自我的映照。

  进入21世纪10年代以来,我们经常谈论一个词,叫作“中产焦虑”。当然不是说无产者或者上流社会人物没有焦虑,只是现在看来,中产者焦虑会更加明显。

  原因很简单,因为中产者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他们不用担心温饱,但他们远没有到名利各方面都取之不竭的情况,同时还要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后来者顶替或者是自己的子女是否还能维持在现在的情况。

  同时,中产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虽被潜意识中的欲望裹挟,但偶尔还是会因为自我的迷失感到懊恼。在这种社会语境下,张杨导演用《飞越疯人院》和《无人驾驶》表达出他的迷茫与无措,而时隔多年后,他带着《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回归,我们不妨将这两部片子看作是导演出走寻找焦虑出口的答案。

  尤其是《皮绳上的魂》,细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发现,影片中那个一直在寻找的作家,才是本部影片真正的主角。

  他创造了人物,而他并不知道人物的终点是哪里,就像他不知道自己之后的路在哪里一样。

  这个作家就好像是导演本人的化身,张杨不再像是最初的《昨日》和《向日葵》那样将内心世界直给,而是用一种更为模糊、更具有思考意义的虚构叙事传达出他的个人觉醒。

  如果你对生活正充满好奇,你可以去看《皮绳上的魂》,它点透了生命的意义;如果你对生活正充满焦虑,也可以去看《皮绳上的魂》,它将给你带去灵魂上的共鸣。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九):满足你对直男电影的所有想象

  1.一个男人的自我救赎,女性人物全为男性服务,留宿酒馆这一部分本可以使女性角色立体化,然而两位女性角色(老板娘和琼)居然没有任何交流,完美fail BechdelTest. 2.冤冤相报,完美展现传统藏文化之糟粕,对照《冈仁波齐》企图展现藏文化之精华,张杨导演以白描手法拍西藏,丝毫不顾现代观众的价值观,彻底避开所有能够让现代观众产生共鸣的点,比如平等、个体成长和群体进步、敬畏自然等等,这可以说是自恋,或者只是懒惰。这个除了编剧以外近乎全汉人的主创队伍,终究是没有突破自己的外来视角。 3.为了一闪而过的一个镜头,真正地杀掉一只动物,无法理解,不能原谅。

  《皮绳上的魂》观后感(十):《皮绳上的魂》:走出这一步有多难

  正当所有人都在为《冈仁波齐》止步亿元大关前仅仅不足50万感到惋惜的时候,导演张杨的另一部电影《皮绳上的魂》又走到了上映关口前。

  这是两部那么相似的电影,他们同样取景自西藏。这也是两部那么不同的电影,《冈仁波齐》真实的笔触常常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不绕弯子的叙事,简单逼真,也让观众全身心的投入进影片的表达当中,或共鸣或感动;《皮绳上的魂》却恰巧相反,交织的时空,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虚实结合之间最终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

  但两部电影有着相同的终点,《冈仁波齐》中的藏民,磕着长头,一路跪拜前行,目的是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自己;《皮绳上的魂》中,护送天珠去圣地的男主角塔贝和漂亮女人琼,一心追杀仇家,绝不认输的兄弟二人;陷入写作瓶颈,不疯魔不成活的作家,三组人马都有着自己坚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慢慢发现,兜兜转转,自己一直在找寻的,也还是自己。

  而导演张杨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早在1991年就深入藏区,真真的在那个荒芜之地流浪了3个月,也在心中埋藏下了一颗将来一定要去西藏拍摄电影的种子。在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在经历了《爱情麻辣烫》商业上的成功,和《洗澡》、《昨天》这两部电影在艺术上的成就之后,市场的浮躁让他渐渐模糊了双眼,《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未果,《落叶归根》和《飞越老人院》的不温不火之后,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圈内盛传他隐遁大理,闭门谢客,潜心创作。

  “远离是为了沉淀自己,我希望能在艺术上走的更远,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影像特质。”

  张杨如是说,于是他下定决心,去完成自己在20多年前在心中许下的诺言。于是,他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在西藏、乃至全国各地找了一批演员(或者说不是演员,他们大部分从来没有涉足过演戏),与这些人同吃同住,扎根、生长在这条朝圣路上,于是,《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应运而生。

  这可能是中国最神秘的一片土地,但神秘也代表了未知,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无限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冈仁波齐》在记录与虚构之间来回穿梭,小心翼翼的站在了那条分界线上。也让我们看到张杨在国产艺术电影类型层面上做出的新尝试,也是张杨在自己的电影艺术之路上,更进一步的开始。

  和《冈仁波齐》一样,《皮绳上的魂》讲述的同样是“在路上”的故事。但《皮绳上的魂》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影片改编自藏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扎西达娃的作品,即《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前作讲述写作者格丹一路跟随自己新作主人公塔贝的足迹,撑起了影片的整体框架和大致脉络,后作侧重呈现藏文化中的族仇家恨,千回百折的复仇之路为情节的丰满性保驾护航。

  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些大名鼎鼎的拉美作家我们都耳熟能详,他们的文字将现实与幻象结合,游走在那条没有前人划出过的分界线之上。扎西达娃的作品亦是如此,藏族文化、宗教文化天生俱来的神秘感给了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肥沃的土壤,张杨将其具象化,影像化,《皮绳上的魂》走出了中国艺术电影,很少有人敢走出的第一步。

  虚实交错之间,影片的开场就包含神秘气息,意外跌落悬崖的女孩,悠悠晃进镜头的小鹿,如同天谴一般的电闪雷鸣,当然,还有影片最核心的圣物玉珠,也就是“皮绳上的魂”。一连串的意象,不做解释,这种神秘感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结尾。

  但《皮绳上的魂》也绝不是背离普通观众的艺术电影,即将上映的版本比去年在上海电影节放映的版本精简了15分钟,129分钟的时长不会给观众带来太大的压力。在笔者看来,删减掉的15分钟也让当时节奏冗长的问题得以解决。

  张杨更是在《皮绳上的魂》中加入了很多的类型片元素,地理位置身处大陆版图西部的西藏,远离文明,荒野废土,策马奔腾,快意恩仇,原始粗犷的康巴汉子,不着脂粉的美丽藏族姑娘,这一切都给了张杨拍摄一部西部片的完美沃土。

  张杨在《皮绳上的魂》中对于西部片元素的使用再明显不过,即使他并不承认自己有借鉴过那些经典西部片,但约翰·福特,塞尔吉奥·莱昂内之魂早就已经植根他的血液中,片中酒馆一场戏,气定神闲的塔贝和枪已上膛的猎人,长时间的静默,安静的能听见喘息声的肃杀气息,像极了莱昂内的《西部往事》。

  而影片的可看性也不仅仅如此,《冈仁波齐》中藏区的美丽风光在《皮绳上的魂》中更加发扬光大,脱离了记录属性的束缚,影片的摄影指导郭达明彻底放开了手脚。剧组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转场跨度2000多公里,从2013年底就从香格里拉到阿里,把能拍的地方全都拍了个遍。没有钢筋水泥怪兽的阻拦,一望无际的开阔视野,让大远景成为了《皮绳上的魂》运用的最多的非常规景别,壮丽的藏区风光尽收眼底,影片故事也因此变得更加大气,磅礴。

  这就是张杨在《皮绳上的魂》中做出的大胆尝试,公路片、西部片、魔幻现实主义,将这三个类型做出有机融合,走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

  塔贝在《皮绳上的魂》中寻找着圣洁的掌纹地,就如同张杨在艺术创作中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而这部电影,也将在今日8月18日,面对一直等待着它的观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