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花》的影评10篇

2018-04-25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的影评10篇

  《花》是一部由约恩·加拉诺 / Jose Mari Goenaga执导,伊西娅尔·艾斯普鲁 / Nagore Aranburu / 乔斯因·本格特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影评(一):仪式生命与超脱

  花这东西,当你对它注入感情信念时,它携带的能量真的比神庙里受万众崇拜偶像要强。花的生命短暂,当人们看到它生意盎然时候,也很快就能看到它的枯萎,纵然情人馈赠,最后也只能合在书页中成为发黄的标本,或者被直接塞进垃圾桶。但虽然生命短暂,却好过被忽视蒙尘的人造花。塑料花总是廉价,没有意义的,就像电影中贝弗的母亲谴责的,送塑料花等同没送。

  贝弗每周都给同事安妮送上一束鲜花,但却从来没有给花店透漏过一点信息,这让安妮既开心困惑。电影里很难看得出贝弗是出于怎样的心理。是爱情吗?还是友情?如果是爱情,为什么要弄得像个恶作剧?如果是友情,为什么不坦坦荡荡?显然贝弗是超脱于这两者的,那种感觉更接近于同理心,同样的家庭和谐,同样的情绪低落,贝弗用花驱散灰色的情绪,但他却不能把花留在自己家里,于是他把这份美好偷偷分享给出于更年期的安妮。

  也许贝弗其实比安妮更难受,更压抑,他更需要有人给自己送花,给自己安慰,但作为一家之主,作为男人,他需要隐忍。也许他对生死早就淡然,所以毅然决定死后遗体捐给医学院。贝弗多少对安妮有好感,但更深一层的是对美好生活热爱,对生命的悲悯。

  贝弗死后,安妮就没再收到花,再加上在贝弗遗物里发现自己苦寻不得的项链,让她断定那个神秘的送花人就是贝弗,于是她每周都买一束花放到贝弗出车祸地方。安妮的行为不是简单感激,就像她一开始说的“那只是花而已”如果她没有一颗平和的心,也许她会抱怨这些花给她造成麻烦呢。安妮的花,其实也是送给自己的,是想让这份美好通过自己延续下去。

  两个没什么连续的人通过送花,给彼此暗淡的生活带来光和热。从某些方面看,可以当作是另一版本的《玛丽和马克思》,只是《花》更侧重人生困境,《玛丽和马克思》偏重友情。另外,它也多了些讽刺成分,安妮的丈夫关心妻子面临的困难,老是自己对着电视,对花的事多次盘查,好在安妮悄悄把花藏了带到办公室摆放,这事才了了。而贝弗的妻子就更加疯魔,她跟踪到是安妮送的花,却不去跟安妮沟通,而让婆婆去。自己不关心家庭却对安妮送花一事耿耿于怀。最后还想让安妮保存贝弗的骨灰。她的想法真是简单粗暴,跟贝弗和她婆婆都没法比。

  安妮说她也怀疑是自己弄错了,也就没在给贝弗送花了。她走出低潮期,也就不在需要这个仪式了,放下即是升华。她心中的花开得更加灿烂,而不凋谢。

  《花》影评(二):花

  虽然人没有什么绝对的美丑之分,但许多人还是不那么注意观察别人的外貌。一时,在家里,我就想了,早上的时候我都去了哪里,那里遇到的人,都长什么样子。我记得,我起早,去散步,见到那些遛狗的老人家。他们有戴帽子,穿人字呢皮革或蓬松的羽绒服,休闲或宽松的布裤,方便好走的运动靴。在我的旁边掠过,背有点弯吧!反正应该走路不是很快。事后,你如果要我追究,我是实在分不太清楚老奶奶还是老爷爷。后来我又去了趟菜市场,毕竟,那天周日。我多的是时间给自己。我在想,我的中餐和晚餐,甚至夜宵。不过,在那,我显然是忘了,走在小区的甬道上,从二楼人家厨房窗户飘出来的香味。这香味倒是好让人回忆起。可我要找回那天有那么一时想要吃什么的冲动,却是非常的难了。

  该死,我应该至少记起了,有人拎着一个绿色的薄袋子。几束葱花的叶子从袋口的缝隙外漏了出来。他是那些老人家的一员。他也许还是炒菜让我闻到了香味的那个人。出于礼貌,我给他打了一个招呼。我一直记得那个招呼。它证明我是个好人,也符合我戴眼睛,留一头三七分并不烫头发的样子。可后来,我竟有点失望,从我买菜那会,我突然的想起这件事来,真叫人感到懊悔。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以后肯定还会再见面的,这个小区很小,大门进来,就只有三个甬道。我记得他是我隔壁单元楼的老人家。一层到五层,都住着老夫妻。有常常在下午倒一碗生米在角落的一盏路灯下喂鸽子的,有批了围巾,佝着腰的,有五花白的头发和满头银发的,有没有头发的,有好像没有牙齿的和黄色齿缝很大又外凸的。

  可我就是想不起来是哪一位了。我不能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善良而去莫名地给每一位都打招呼。那样,以后每每回礼就会是项巨大负担。一个,就一个,是可以接受承受范围,我就做他的好人。抑或是做他的恶人,要是我想不起来的话。

  要我说,为了避免以后类似情况发生。我就得吸取教训,在生活中时刻注意人们的细节。观察他们的样子,甚至于分析他们所做行为的目的因,你或许还记得我给你提起的,我那会有想要吃什么的冲动。现在,我知道,有许多决断,出自于刹那的灵感。它们得来虽偶然,却也是很难得的。这么宝贵的东西,不想方设法的保存起来,岂不太可惜了。如果有必要的话,我现在已经在考虑要不要买本可以放在我外套内衬口袋的小本子以及一支有夹子的笔了。

  《花》影评(三):暗恋是最美好,又最苦涩

  暗恋一个人的时候,也是最情绪化的时候,会因为一想到他就傻笑,会因为他跟你说了一句话,对你笑了一下,而开心好久好久,又因为想到他怎么可能喜欢上我呢?心情失落至极。

  想要变得更好,更美丽,来吸引他,又怕被他发现努力展示自己美好的样子很蠢。真是又矛盾,又不断给自己打气。

  电影是好久之前看的,当时觉得很闷,没有特别出彩的台词平平淡淡的叙事,中途也是一直忍着没有快进。唯一吸引、打动我的是这个故事本身。由一个暗恋者送花,引出了一段这么微妙命运安排的故事。以致于看完电影之后很久,只要一回想起这个故事,好像自己也已深陷其中。那种被人暗恋的莫名喜悦,哪种猜不透到底是谁给我丈夫送花这种巨大的好奇,以及当我和一个陌生女人聊我的儿子,这种亲切怀念……

现实生活中,你是想当那个被暗恋的人,还是选择当一个暗恋者?我爱你喜欢你,真的是我自己的事,你若也喜欢我,那当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快乐,你若不喜欢我也没有关系,因为爱着你的我,也是特别的美好,笨拙可爱

  《花》影评(四):唯有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

  电影是几个月前看的,具体的细节早已湮灭。当初看完没有什么很大的感觉,躁动得很于是快进看的,就觉得既没有什么对白,也没什么精彩画面色调也不鲜艳。平平淡淡在讲述一个故事,一束花,串起三个女人,说一个道理

  安娜定期收到一束莫名的花,工地里的男同事送的,男同事估计和媳妇婚姻状况不咋地吧,家里的婆媳关系也不好,或者是单纯暗恋安娜,当做一个寄托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纷争。后来女主丈夫车祸,安娜没见到花心生疑虑,就去调查然后把花送回去,女主怀疑,就开始跟踪等候,结果相遇了。男主这人就这么地走了,留给三个女人三个问号。安娜纳闷你送花给我干嘛,女主怀疑你是不是出轨了,母亲就伤心流泪。最终安娜还是回到了她的家庭,不再操心这些事,过着她自己的生活,而年迈的母亲已经记不得事了,当年恶狠狠地对媳妇,如今变得好温顺,只留下女主在记忆中生活,当然她也有了新的家庭,可是,记忆就在那儿,怎么忘记呢?

  今天坐公交车下车的时候偶遇到一个眼神,真的好像你,身板也像。但是你比他圆润多了,虽然这大部分药物带来的圆,但怎么着也是身体的发福怎么没带来福气呢,就走就走了,医生跟你说的话,也不听,你就是固执。原来你在我记忆中是这样的,一个眼神,这就是能够辨别你的特征啊。当然还有你的身板,气质,随后才想起来你做的事情,你会的琴棋书画,你会的吹拉弹唱,你会的养生打拳,你种的花,你养的狗,如果不是妈妈常说,我还真不知道,原来家里狗狗吃的东西人也是可以吃的,天天一个蛋,用猪肺和鱼一起煮的,当时我嫌弃它臭气熏天。原来我从小成长环境那么丰富多彩,你走的时候我还责怪你,为什么你有十八般武艺却不身传给我。老妈说那时候你也老了,其实我也有在学,至今还记得二三,但你常弹的曲子是你那个年代的,我这小姑娘就没啥兴趣了。你从没要求我什么,好像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我长大就好了。

  今儿也成年了,也考进大学了,你们却没能一起分享这喜悦。

  唯有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所有的憎恨,埋怨与责怪,皆还在乎。就算你真正不关心,不在乎,但它确实还存在,存在你深深脑海里,只是未被唤醒。等到真正遗忘,这段记忆在脑海里成空白,他的世界与你无关,从未有交集,谈何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花》影评(五):「花」微妙的牵连,无解的巧合

  一部将花开花落贯穿剧情的电影

  将人的相遇与微妙的羁绊描绘得丝丝入扣

  当初冲着既清新又斑斓的海报而看

  以为是将一些意象苍白地堆砌在一起的典型欧洲文艺

  结果发现

  本片可看性很强

  要很清晰地讲述这个故事还真有点难度

  其拍摄手法形散神不散

  故事线先分两条线

  ①安娜在某工地做办公室的文书工作,同事贝弗与安娜是点头之交。安娜每周四都会收到来自匿名送花者的一束花。

  ②卢尔德与丈夫贝弗显得有点貌合神离。贝弗的母亲特蕾与儿媳妇卢尔德之间话不投机半句多,贝弗总希望修补她们的婆媳关系。

  在贝弗因交通事故去世后

  安娜、卢尔德、特蕾这三个女人奇妙地连接在一起

  ①一些巧合的细节让安娜认定那位送花者是已逝同事贝弗,既震惊又惶恐。为了心底秘密和某种救赎,她决定每周在车祸事发地点献花。

  ②卢尔德和婆婆特蕾都发现了那从不间断的每周鲜花,感觉有点奇怪,因为就算是贝弗身边最好的朋友也就送了一扎不会凋谢的塑料花,谁会那么有心,每周都送上新鲜花朵?女人的直觉太准。

  站在上帝视觉观影的我们

  都在期待着三个女人的交集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这期间掺杂着说不清复杂情感

  她们该如何面对?

  导演聪明

  没有以撕逼、冲突这些容易落入俗套的桥段制造高潮

  ①婆婆特蕾与安娜相遇——温情。她与安娜分享已逝儿子的一切,甚至暗地里为儿子有过如此美好的暗恋对象欣慰,也填补了与那绝情儿媳妇卢尔德交恶的心理空缺。

  ②卢尔德与安娜相遇——质疑。她隐瞒自己是贝弗妻子的身份,以路人口吻旁敲侧击地询问安娜关于他们俩之间的一切,面对曾可能是情敌对方,心里无比波澜壮阔,因此不断否决安娜的花就是贝弗送的结论

  她们到故事后半段都还没有直面矛盾点

  特蕾的自我安慰,对儿子“暗恋对象”热情似火却没有去真正解决婆媳关系

  卢尔德的独自抓狂,妒火中烧却说自己其实没有多爱丈夫

  安娜的自我狂想,不断对可能暗恋过自己的已故同事呈上鲜花却又搞不好现实中的夫妻婚姻关系。

  庆幸的是最后

  所有本末倒置的感情都得到了安置

  多方都已释怀——

  特蕾老人痴呆发作,已经记不清经历的事情。

  卢尔德改嫁,登门造访特蕾和安娜,发现丈夫骨灰由自己保管是最妥当

  安娜已不再为贝弗献花。

  至于,当初那个匿名送花者是不是贝弗,也再没法寻找答案了。

  生命的逝去就如花朵的凋零

  再追究再细寻其中的蛛丝马迹也是无济于事

  故事也是很好地诠释了「放下」之奥妙

  一场无解又无疾而终的“暗恋”带出多个人微妙的牵连

  巧合?天意

  《花》影评(六):《花》:只有被遗忘才真正死去

  (芷宁写于2015年10月8日)

  一些观众选择看影片《花(Loreak)》,大概因为它是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选出的2014年西班牙年度四佳影片之一。

  平心而论,影片值得观看,更可玩味,只是相对小众。说其小众,对人对事都没有贬义,也非因其是大多数观众少见的巴斯克语影片,该片在相对小的格局内,有着精巧的结构和精妙的气韵,颇值得玩赏,如果有时间和心情的话。

  影片整体呈现得十分动人,叙事简约节奏舒缓,情感深沉表演细腻摄影精致,画面清寂,几组剪辑流畅漂亮,将人物心绪转化和剧情的行进暗涌,都推进得静谧而贴合,仿佛润物细无声一般。当影片结束时,观众仿佛和片中人一样经历了说不清道不明错综复杂心潮起伏,可该片却只用了极小的格局和篇幅,以相对淡然的调子静静地呈现。

  在影片99分钟的时长内,观众看到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三个故事并不独立成片,它们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着,有着一定的巧合因素。把这三个女人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她们分别是这个男人的同事、妻子和母亲。

  一个男人在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中寻求喘息的方式之一,大抵是匿名送鲜花给喜欢的女同事,至少在这部影片中有这样的呈现。然而猝不及防地,男人在看上去最无关的时刻突然离开了人世,将一系列谜题和困惑,直接或间接地抛给了三个女人,让她们在他死后不得安宁,只能不停地去追寻、去祭恋、去了解、去纠结、去徘徊,然后尽量去释然。

  作为一个被判定提早进入更年期的女人,突然每周固定时间收到一大捧鲜花,这相当于一个心有余却即将退休的人突然获得了重金返聘的机会,这对当事人有着不可言喻的积极作用。而“花”在这个肯綮处,已不仅仅代表着爱意,对一个韶华易逝,感觉自己即将不再是女人,不会再享有女人待遇的女人而言,被“陌生人”送花,则代表着希望,代表着青春,代表着魅力,代表着一切美好的想象,代表着所有的不甘心所带来的垂怜和回馈,仿佛人生的回暖和补贴。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得知送花者的身份后,女同事都坚持去车祸发生地点送花祭奠。送人玫瑰,留有余香,不论男人当初送花给同事的最真实的意图是什么,这些花都在实际上成了同事度过情绪最微妙期的救命稻草,却也成了多年后,妻子心中久久萦绕的一根刺,即便她早已重建家庭。

  全世界的婆媳关系都是个大问题,片中母亲过于干涉子女生活的“关心”和“帮助”,总在心理层面上给妻子以压抑和刺激。在男人刚刚离世时,母亲试图和妻子和解,但被受伤颇深的妻子回绝了,只是她没料到,这个回绝让她的内心在多年后更受煎熬。必须提一下,片中的“妻子”的演技不俗,举手投足、眼角眉梢都是戏,而且呈现的自然适度,情绪拿捏收放自如。

  男人身前和母亲在信仰方面的冲突也是其家庭困局之一,因遗愿,男人死后成了医学院的大体老师,他冰冻的身体在冰冷的手术台上迎接着新生的第一次解剖……在做满三年的大体老师后,男人的遗体得以火花……影片以一组冷寂流畅又略带深思的镜头画面,交代着大体老师的“进行时”和“身后事”。

  当已成为前妻的妻子捧着骨灰瓶去见一直合不来的前婆婆时,发现她已因老年痴呆认不得任何人,她以从来没有过的温和礼貌语调和前妻说话,曾经执着于儿子遗体处理问题的老人家已完全记不得了,她曾强调过的“只有被遗忘才真正的死去”,如今以悲怆的方式兑现了。

  有命运的巧合,也有命运的无常,更有生死的迷离,结合人生恰逢枯竭时的欲望,遭遇谜题时的困顿,时隔多年后的心结难释,影片《花》像一则关注情感细节的小品,说得并不算多,却意味深远。

  (杂志约稿)

  《花》影评(七):我们都是婊子

  《花》改编自旅法女作家刘捷的小说《母狗》,片名与书名其实是取“婊子”之意,这也是娄烨在五年禁拍期间拍摄的首部法国影片。片中故事几乎都发生在巴黎,对白也多用法语。描述了一个名叫“花”的女大学生的旅法留学生活,也是一部中国年轻女知识分子的留洋混乱性爱史。主人公“花”对待爱与性的态度,纠缠于爱欲中的激烈与自我放逐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余红的影子。

  一次又一次地像个婊子一样做爱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绝对不仅仅是肉体的冲动,感官的愉悦,而与灵魂紧密相关。她渴望自由,渴望好好被爱,渴望与这个世界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渴望在某个人的身体和灵魂深处留下一些难忘的记忆,渴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像个真正的人一样活着。经常有人苦恼自己有一个“首先”对自己很好但却总是不满意的恋人,纠结于其中无法找到出口,因为毕竟对方如此爱自己啊?换了另一个人也许还不如现在呢。但是,即使一个人爱你爱到愿意为你去死,你们的心灵不能融为一体,你就永远都是孤身一人!

  巴黎一再重复的激烈生猛,北京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你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想要继续折腾几年,继续在浪漫之都做一只发情的母狗?还是觉得自己已经到年纪了,想要安稳下来,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那些荒唐的过去说不?选择了前者,你会拥有很多快乐的瞬间,但内心始终渴望安稳;选择了后者,你会知道将来的生活会如何,总是心有不甘。于是,你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告诉你自己,再好好地去做一次爱,一次就好;你的理智却反过来提醒自己,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一次就会想要拥有更多。到此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永远也回不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都是无法选择的“婊子”,我们都想拥有这“敢想敢做”的“婊性”。

  但从影片中,看到更多的不仅仅是花渴望的那种释放式的爱情与欲望的压抑。这是导演努力以局外人的身份观望中国的一部电影,旁观了今天部分中国文艺青年的精神面貌,隐约表达了对无能为力的社会生活本身的失望。

  影片中与花有联系的两个中国情人。一个貌似痴心等待,单调的像块木头,手上戴着俗气的佛珠,在艺术院校当老师,却几乎是生活的奴仆,处处以婚姻现实的筹码不断向花施压,当混乱的私生活被戳穿,他甚至痛哭流涕,对花苦苦挽留。另一个出国来就是为了镀金,为了一个“海归”的名号,自私小气,阴郁沉闷,等级观念鲜明,自我优越感极强。花和他在巴黎共同租住一套房间,必须牺牲自己的身体,才能维持生活的现状,难道是在暗示文艺领域的装腔作势与功利主义的大行其道?在某些方面,娄烨还是激动的,影片的讽刺大于抒情。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法国工人马修的情爱与身体成了花漂泊途中唯一的慰藉。从这个方面来看,《花》中的国内文艺知识分子,总是显得有些“性无能”。

  所以她本能的抗拒着国内封闭的东西,政治上的、工作上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上的。也许这正影射到了中国文艺片导演的创作状态,尤其是娄烨本人的创作状态。导演出生于艺术气息浓厚的舞台剧表演家庭,科班出身,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痕迹明显显现在他的影片中,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但前文提到的所以电影中只有一部得到了上映的机会,颐和园之殇的五年,娄烨说自己是自由的,但另一方面,他是失落的,是自我流放的,但在国内得不到的肯定,在国外却轻松获得,频频提名国际大奖,但即使外面再受肯定,心灵依旧找不到归属,国内再受禁封,却还是渴望着回去,就像被抛弃的“婊子”恳求着再一次被怜爱一样。

  《花》被我归为和《春晚》同一个阶段,冷静客观,第三人称,把自己抽离,用一个客观的视角,感情不再那么满溢。

  娄烨是国内最会拍女性,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的导演,无论是情绪的带动,还是身体的抒发都充满了质感。当然,这不是形式大于内涵的呈现,不是所谓的“小资”、“文艺”的自恋审美,用表面的形态去迷惑观众,而是从女性的视角细腻地窥探当代人精神混乱中的爱与痛。这些喜欢读书,情感敏锐,品味精致,追求理想主义,有情怀的女性们,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在追求什么?在娄烨的镜头下,她们通过身体的解放来认识爱情,认识自己,主动选择漂流。

  影片中穿插了花回到北京后,为法国媒体做翻译,采访崔卫平、张献民、郝建这群活跃的知识的片段。崔卫平面对镜头侃侃而谈(《颐和园》中也是同样的出境形象),称自己是“持不同生活见解者,希望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和良心去生活”,并表示“民主的经验是个学习的过程”。娄烨曾说崔卫平“她是从人的感受和状态开始的思考,而不是从主义和理论开始的”。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花”始终表情淡漠,显然,她对政治,或者说、民主自由的实践并没有什么热情。像她这样的知识女青年,从小听着自由主义的言论长大,对于理论已经麻木。

  《花》可以说是娄烨在个人表达欲望十分强烈但却被国内禁拍期间,以局外人的身份和视角观望中国现状的一部电影。“花”这一形象隐约延续着余红的命运,既描摹了一条当下知识女青年的精神与感情迷途,更是娄烨一种感伤的自况表达。“花”追求精神与肉体上的自由,渴望挣脱现实的牢笼寻得一片自留地。她原本以为自己是个不顾一切,只跟随直觉与情感而动的斗士,但最终却颓败地发现自身的软弱与无力。女性肉体的解放在中国和法国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无论是置身那个群体,那个年代,置身哪个国度,甚至是跨越了性别的爱情,中国女人的性格悲剧却从未改变。原著作者刘婕曾描述:混乱无定形,困惑来源于身体和思想对爱情认知的窄巷里,要么俗下来,要么飞起来,爱是她的全部,也不是她的全部,她一直没搞清楚自己是谁,只是按直觉和情绪生存,不安于现状乃至伤痕累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花》的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