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追踪》经典观后感集
《爱的追踪》是一部由张国立 / 陈昆晖执导,张国立 / 闫妮 / 高晓菲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追踪》观后感(一):无悔追踪式的赎罪之旅
由张国立、陈昆晖执导,张国立、闫妮、高玉庆、高晓菲、谭洋等演技明星主演的都市情感悬疑剧《赎罪门》目前已经完成后期制作,即将与观众见面。该剧改编自吕铮创作的金盾文学奖作品《赎罪无门》,以九十年代中期席卷中国的经济大潮为背景,围绕一宗经济诈骗案,展开了一对异姓兄妹长达十余年没有硝烟的暗战。身为经侦队长的哥哥,背负着情与法的纠葛,锲而不舍的追查,最终帮助深陷泥的妹妹完成了对原罪的救赎。作为首部经侦题材的涉案悬疑剧,既有磅礴大气的时代背景,又有光明与黑暗,亲情与法律的激烈交锋,相信会在播出之后,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戏剧震撼。
经侦题材首次登上荧屏
作为首部经侦题材电视剧,《赎罪门》率先给国产剧破了冰。以前没有人拍经侦,是因为费力难讨好,比起可以动刀动枪洒血浆的刑侦剧,经侦剧没有直给的暴力犯罪场面,视觉刺激不足是先天的劣势,《赎罪门》主创团队却本着知难不退的创作精神,硬是把经侦剧拍出独特意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故事涉及到了情与法的敏感地带,真真切切地戳到了人性的痛点。
现在看来,《赎罪门》凭着扎实的剧作解决了这道难题,把一起促使受害人自杀的纪济诈骗案作引子,展开警察哥哥与商人妹妹之间绵延十几二十年的争战,哥哥从头至尾的怀疑妹妹,妹妹硬是做到了滴水不漏,这一场猫鼠游戏超脱出案情本身,形成了关于社会职责与家庭责任、理智与情感的微妙拉锯。
哥哥一辈子没办错案,唯独对妹妹这件案子耿耿于怀,妹妹在商界后来大展拳脚,无所不能,但唯一做不到的就是打消哥哥的怀疑。兄妹俩斗到最后,都开始怀疑人生了,不是因为案件过不去,而是跨不过亲情这道坎,跨不过去,就是“赎罪无门”,跨过去了,就会推开“赎罪门”。
性格矛盾引发戏剧冲突
立足人物本身塑造,充满真情实感
《赎罪门》把漫漫长二十年的赎罪历程演绎出来,其中交织着大量的爱恨情仇,不可谓不是强情节,可是在叙事手法和情节铺设上,却是尽量的避免狗血和刻意灌输,而是立足人物本身的塑造,将赎罪之旅放在时代的画卷上娓娓道来,充盈着真情实感。
作为剧中的两大主演,张国立和闫妮各自发挥出上佳状态,激情飚戏光彩夺目。两个角色,都有明鲜的性格矛盾和人格魅力。马德庆身为信念坚定的执法者,干着铁面无私的事,偏偏内心多情且柔软,始终受制于情感的牵绊,因为怀疑妹妹是罪魁祸首,所以把受害人的妻子秀敏接到家中,悉心照顾,引发了家庭内部的情感震荡,包括到最后向秀敏求婚,不能排除其中也有替妹妹赎罪的心态。
心理描写推动悬念发展
叙事讲究,镜头语言匠心独具
《赎罪门》既是一部涉案剧,也是一部情感剧,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马德庆从刑侦高手转型到经侦队长,充分展现了经侦警察不断成熟发展的历程,文皓从个体户成长为此叱咤商界的女强人,则全景扫描了近二十年来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状态,两条线都带有清晰且深刻的时代痕迹。
剧集的叙事很有讲究,镜头语言也是国产剧中少有的匠心独具,尤其在表现人物心理方面,运用了很多富有喻意的元素,既增加了悬疑色彩,也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亲情模式下的“无悔追踪”
对现实的反思与对人性的关怀与感化
和很多几集就一个案子,走马灯式的公安题材剧不同,《赎罪门》用三十多集讲一个案子背后的故事,剧中马德庆和文皓的半世缠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年前尹力执导的经典剧《无悔追踪》。两者之间不仅有形似,讲述的都是好人坚持抓坏人,还有神似,表现的都是对现实的反思,对人性的关怀和感化。
《无悔追踪》里面,肖大力怀疑冯静波是特务,长达四十年的徒劳,最终感化了对方,《赎罪门》也是如此,马德庆的执着信念,最终感化了文皓。感化,是两部剧的戏剧核心。以往的涉案剧,往往是泾渭分明,警察智勇双全,罪犯十恶不赦,结局同样是法网恢恢,但《赎罪门》和《无悔追踪》有意识的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不讲绳之以法,讲心理赎罪,揭开表面的正义与罪恶,亮出不为人知的情感内核。
有时候,好人和坏人并不是水火难容,而是命运紧密相连,在身份上是猫和鼠的关系,站在对立面,在精神世界却是共同完成救赎的关系。冯静波和文皓,并非绝对意义的坏人,他们只是因为命运的阴差阳错变成了罪犯,在不见天日的黑暗中“潜伏”,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层面的赎罪过程,肖大力和马德庆,则是光明的鞭策,一点一滴的帮助对手赎罪,过程艰难,但结果无比温暖,则像是苦海无崖回头是岸的谒语,虽然缓慢但不可逆改的必然结果。
《爱的追踪》观后感(二):时代原罪的解构与救赎
这部戏从开拍前很久就有在关注,最终追着微博上拍摄的消息,到后期制作,到播出,等的时间够久,也深深地知道它所承载的东西很多,很重。涉案题材在黄金时间还未解禁多久,经侦又是从前很少涉及的领域,必然有责任和义务向观众展现一线经侦人员如何办案。同时戏的主线又是救赎,还有时代更迭中亲情,友情,爱情在金钱观的变化下,与经济犯罪欲语还休的关系,情与法,罪与罚,而故事的同一性关乎到主题的同一性,从开端兄妹俩的较劲,到最后互诉心扉救赎罪过,也算是圆满了一个大的主题,中间有遗憾,但总体让人思考良多,感怀万千。
大时代下的众生相
蝴蝶效应与生物链理论
小情趣填补大情怀
《爱的追踪》观后感(三):问心无愧
才开头看,逻辑是财富积累之初,产生原罪,一生都纠结于此。虽然编剧安排了一个主动追凶者。
事实上,人性是善是恶,我现在能明确的说,人性本善恶不了。所以一旦,所有欲望达成,最大愿望就是赎罪,这是人性最奇怪的一面,追求没有杂质的完美。或许这就是良心的实力。
所以没有一个主动明面上的追凶者,也会不停的追凶,追问自己的原罪。
我个人觉得,编剧还是把握住主逻辑。其他都是陪衬。都是为了戏剧的冲突而冲突。
比如把受害人一家接回自己家住,个人觉得是个隐喻,回归原生的善良。
我们每一个人对家的逻辑,都是人世间,真善美的集聚,无论自己如何满身污垢,都有个无条件接受自己的家。显然在剧中有理想的升华。
但是人生的希望就在于对生命的升华,我们真实需要一种憨头憨脑的正义之在,不折不扣的抗争原罪的人和机制所在,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动力。我们原本的善良需要牠存在。
一如我现在更喜欢喜剧性的结尾,哪怕在现实中虚无缥缈。
所以我欣赏这样的情节安排。冲突更加直接。
一如自性中的善与恶的直面,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无处可逃,面对自性的善,我们无处可逃,就是人性的公理。
《爱的追踪》观后感(四):杨大庆就是个搅屎棍!!!
短评写不下就这了:
这什么剧啊?开篇我还以为不差呢。这张国立的角色就一混蛋王八蛋!搅屎棍子!害的全家人不得安宁!如今的世界,商海里还能这么有人情味有良知的人少之又少。这大庆就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最多余的人。没人欠他的而是他欠所有人的。没有尽孝于母亲,没有照顾好妻子儿女,更没有照顾过妹妹。还把受害人差点害死。我只希望我的家和身边永远没有这样的人。这剧里的警察磨磨唧唧慢慢悠悠的查案,这什么犯罪剧啊?好烂!我真后悔看完这部剧,这纯粹就是张国立自导自演的烂剧,比纪晓岚系列还烂,可惜了闫妮和其它好配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