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缄默的迷宫》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缄默的迷宫》的观后感10篇

2018-04-26 21: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缄默的迷宫》的观后感10篇

  《缄默的迷宫》是一部由朱利奥·里奇尔利执导,亚历山大·费林 / 安德烈·谢曼斯基 / 弗里德里克·贝得勒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一):反思战争,也反思反思这个行为本身

  (即时感受速记,非影评

  《缄默的迷宫》:拍得极为工整的德国主旋律片,在政治正确外衣下,聚焦战后单个青年的追索,并行两条非常日耳曼的线——一个国家如何反思自己的罪孽,一个青年如何面对自己价值观正义左右手互搏。情理最后汇交在“法”上。如果说纽伦堡是战胜国对德国的审判,是宣告战争的发起和领袖人物的罪孽;那么法兰克福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战犯不仅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在于“普通人躲在国家机器名义释放的恶”,在于“承认比纠正需要更加巨大内心力量”。

  行进一半,靠配乐和表演积攒的力量。受害者犯人两个集体、两次快剪很不错。48分钟的前者,搭配的希伯来音乐让人泪如雨下。但更喜欢后者:正在给病人看病的牙医,正在车底修车的工人,比离开办公楼的权贵带来的震撼还要大。

  后半段节奏加快之后,则有一些做作,始终欲崩未崩。导演想展现的“面”太多了,焦点转移到男主人公的内心塌陷和重建的方式明显收不住。起到人生导师作用的几个配角,都极度伟光正。片子一赶,上半部比较别致温情和复古都瞬间破功,“这个国家需要糖霜,而不是真相”变得又红又专韵味也就少了一点。

  “战争年代应该遵守另一套是非观吗?”的疑问贯穿全剧,最终通过两个配角之口,完成了有些刻意的说教——“我们所为不是为了审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个体只能做当下认为正确的事,但受害者应该被历史倾听”。

  已经看过很多反思二战艺术作品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落脚点并不相同。《缄默的迷宫》的珍贵之处,大概在于反思了战争,也反思了人们对待战争历史的态度,即反思了反思行为本身。

  和电影也唱唱反调吧。审判奥斯维辛的是德国人自己,只这一层就可以无限拔高作灯塔,照顾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暂时性忽略这个国家对纳粹敏感中,有些依然保有避而不谈和内心苟同——甚至不用身在欧洲,在近几年国际事件中,表态的黄种日耳曼也不少了。可能人性里对战争的天然狂热难以抹去吧。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二):缄默的迷宫,矛盾的迷宫

  德国电影节宣传册的“主办方寄语”介绍到,本片“讲述了一位年轻的检察官在二战之后勇敢揭露纳粹同谋者罪行坎坷经历”。但我觉得其实不止,这部片子并不只是讲到了“勇敢”“坎坷”,还有这个过程背后折射出来的整个德国的政治现实和态度。

  男主拉德曼是一个年轻的新人检察官,他认真,认真到了刻板的程度。他渴望通过法律职业生涯追求正义,绝对的正义。

  片子正是从他初任检察官开始。每天只能跟无趣的交通案打交道的他,在一次庭审遇到了违反交法的女主。当法官决定拮据的女主减少罚款目的时候,男主宁愿自己垫钱也坚持要求女主交齐罚款。略认死理,不喜变通,男主这样的性格才有了接下去的故事

  接着是记者格尼尔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到检察院指控一个教授的前SS成员身份。他请求检察官提出控告,并且在他们表示拒绝的时候略激动指责了他们。然而检察官们暗示二战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别提了,纠结这个事对大家都不好,何况现在德国好不容易走回正轨,不要伤害大家的爱国情感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渴望有所作为的男主悄悄开始了调查。他认识了那个记者,认识了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他和记者从幸存者家里得到了一些奥斯维辛相关资料,得到了最高检察官的批准和支持,在朋友和几个同事的协助下展开了调查。

  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但这是可想而知的。每个被指控在奥斯维辛犯下谋杀罪的人都并不认可这个罪行,他们自认为只是执行命令,履行职责。这也是关于二战德国的一个经久不衰话题。一个德国普通士兵的职责就是看守犯人,或者是杀害“敌人”,等等,这些被认定的罪行有时反而就是他们那个时候应该做的。如果当他们胜利了就默许这种行为,当他们失败了就进行清算,那也只称得上是成王败寇而已,而那些不认罪、至少心里不认罪的人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这些年一直被强调的人道主义也算是一个标准,可它毕竟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标准,因为道德因人而异的,是不完全普适的。也许还是要结合成王败寇。不然德国为什么会这么多年了还一直强调自己曾经罪过表现特别的反思和自省态度,强调人道主义,强调自由民主,强调信仰自由。这些态度帮助德国在道德层面上取得了国际地位,也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德国陷入了难民危机。默克尔不厌其烦地强调德国帮助难民的义务提醒德国人曾经犯错,这得到了爱好和平评价,也给德国埋下了隐患

  德国真是一个很神奇的民族。即使是这些年,二战题材依然在德国片里占有很大比例世界上还有别的国家像德国那样积极主动地承认罪过,主动强调自己的错误吗。片中的检察官对男主说,你希望德国的每一个青年都去质疑,问自己的父亲是不是纳粹吗。我想知道这样的负罪感对德国人的自我认知和民族认同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冲击。一直以来德国都是很自豪甚至傲慢的,这种骄傲和负罪感的的矛盾体就这样扎根在德国人的心中,于是很多人选择逃避,选择了把二战埋在土里,永远不希望有人触碰,更不想有人把它们再翻出来。所以男主渴望审判犯罪者的热情决心并没有得到多少响应,至少一开始在检察官圈子里并没有。

  男主说周围全是纳粹,你们全是纳粹。这也正是很多欧美国家甚至一部分德国人的看法。之前看《纳粹德国》的结尾章节同样是这样的评价。普通民众被纳粹的谎言煽动了,蒙蔽了,道德感在谎言中摇摇欲坠。所以二战的罪行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也不只是领导层的,是全日耳曼民族的。所以战后那些年德国人才会不敢在周边国家自称德国人。多么可怜可笑、可鄙啊。

  片子最后,男主找到了自己对正义二字更清晰理性的认识,也认识到了审判罪人并不真的只是为了审判他们,只是为了那群牺牲者,为了他们的故事。那么德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呢?也许矛盾的迷宫没有出口,直到下一个爆发口。但我不想看到下一个爆发口,永远不想。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三):真相与反思

  这其实是一个相信法律正义性的检察官的成长历程,只是这个成长历程的背景是奥斯维辛审判。我始终认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所以在奥斯维辛服役的党卫军应该按照什么法律来审判相信很久以来就是一个蛮大的课题,如果是反人类战争犯的层面应该是国际法领域,波兰和以色列特地为那些在当地被审判的纳粹军官立法,那在德国境内呢,如果党卫军是听从当时的主权指令,那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法律什么罪名来指控呢,这样来想,这场在法兰克福的奥斯维辛审判其实更多的不是法律意义,因为我总觉得太牵强了。 说到这里才绕回最早的那句相信法律正义性的检察官,如果他按照这个初衷去调查并起诉势必是要痛苦的,法律从来和正义性不能等同。他在重新认识这场审判意义的同时也揭开了德国普通百姓对那场战争和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种族歧视屠杀的态度。到底谁才是盲目的?是那些自欺欺人的百姓,还是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揭伤疤的“正义”人士呢?当时加入纳粹的德国民众到底是被迫还是被洗脑还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特性呢?就像约翰说的,你们都是被迫的,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应该被惩罚吗?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值得我们尊敬,如同最后约翰终于想通了这场审判的意义,惩罚什么人,怎样惩罚已不再重要,需要的是说出真相,让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反思。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四):务实的正义

  即使男主人公Radmann在片中大部分时间里如此认死理、不食人间烟火,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不容忽视-对纳粹在集中营所犯罪行的广泛关注始于1960年代初的法兰克福庭审(1963-1965)及前期调查(1950年代末)。虽然战时共有8000余名党卫军成员工作于奥斯维辛, 但若查罪个体,则受证据搜集能力所限,极其困难。因此,法兰克福审判时最终只有22人被起诉,庭审结果6人终身监禁,另11人获刑,轻重不一。德国国内的司法扮演了真相委员会。如果没有一群坚持正义,原则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调查与审判。

  但原理原则又让人如此痛恨。对原则近乎洁癖的坚持几乎击垮Radmann。随着调查的进行,知道生父也曾为纳粹党员后,Radmann精神几近崩溃;他甚至对女友怒称德国人只配穿黑色丧服,指明女友父亲在不义战争中的贡献,得罪并失去女友。

  「人間は愚かで醜い」(人愚笨而丑陋。原台词后还接一句,请爱这样的人)。这是日本法律题材剧‘legal high’里的主人公律师对人性中恶的洞察。某种程度上我很同意。社会条件、人的生物构造,让大多数人可以并且实际与丑陋共生。1960年代的Milgram实验表明,在威压的环境下普通人如此倾向服从,甚至做出杀人之举。心理学家Dan Gilbert的研究表明人大脑中的prefrontal cortex部分可以制造快乐假象”(synthetic happiness),即使不幸曾经发生。战时的杀人者以服从命令为由逃脱道德谴责。战后,人可依靠prefrontal cortex提供的心情免疫,和平地接受现实,重建家园,仿佛丑陋不曾发生。

  就像片中档案中心的美国人评价的一样,战时你们全是纳粹,到了45年人人都反纳粹;过两天火星上的小绿人来了,你们也都会变成小绿人。这是保全的需要,也不只适用于德国人。

  Radmann不是聪明、善于保全的小绿人。这是他痛苦的来源。他的正义观与人之丑陋犯冲。即使美国人已很务实地说,希特勒已是历史,现在的敌人是俄国人,Radmann仍然不忘初心,坚持他所谓的正义。

  然而理想化的正义也许只满足了Radmann自己的哲学价值观。其实这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理想、原则与丑陋的人性不容、受客观条件(比如证据搜集,跨过逮捕)限制时,Radmann与他的正义就碰壁了。

  但影片传递的并不是正义、原则无用,现实为王的纯务实主义信号。历经痛苦,甚至一度放弃后,Radmann在理想化的正义与无条件妥协、放弃之间,为他的正义找到了一条务实的实现方法。即使出于各种原因,检察官不能让所有值得送上法庭的人受审,大量绵密的取证,严谨的司法程序足以让奥斯维辛的罪行公开于世,让人类反省。正义以务实的外表出现,达成了Radmann曾经未预料的效果

  这是务实的正义,在与现实、人性冲突重生的正义。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五):别啥事都怪希特勒

  今天是圣诞节的前夜,晚上的月亮特别圆,超市里人不少,都在为圣诞节囤货。

  前天看了德国今年的申奥片《沉默的迷宫》,讲的是二战后德国国家检察院艰难起诉奥斯维辛集中营服役军官的故事,战争结束后西德一切百废待兴。一切蒸蒸日上,人们急于摆脱战争的痛苦回忆开始新的生活,SS官员也一样他们回到了战争开始前的生活,有的重新做糕点匠,有的重新经营买卖,有的开诊所,甚至有些冲锋队的刽子手还在学校教书,就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彼时奥斯维辛在德国几乎无人知晓,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驻军营地。

  一个奥斯维辛幸存者经过校园惊讶发现原来在奥斯维辛服役的官员正衣冠楚楚教育孩子,他佝偻瘦削的身子在瑟瑟发抖,他告诉了他的记者朋友,记者愤怒地跑到检察院要求严惩这名SS刽子手,但遭到了众检察官的奚落,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检察官,他们自诩精英深知德国当下的需求,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插手,而且每个德国家庭都或多或少的与战争有所牵连,这等于揭开整个德国的疮疤,没人会愿意的。但这其中并不包括刚毕业的菜鸟检察官哈德曼,他以父亲的座右铭真相为信仰,眼里不容一点沙子,搁春秋战国绝对法家死忠。他启动了法律程序,对这名教师停了职。他以为这对记者算是一个交代了,但他跟大多数德国人一样对奥斯维辛一无所知,认为对纳粹的制裁只是德国战败所承担的惩罚,认为德军战争期间的暴行只是盟军的宣传手段,宣战借口。所以实际上老师不会被停职,德国人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跟同胞过不去。记者给年轻的检察官泼了一桶冷水,迫使他深究集中营发生的一切,他到美国人的档案馆查阅德军档案,所有事情都被"严谨"的德国军官记录了下来,检察官震惊了,他仿佛走进了人性的迷宫,平时老师善良的糕点师怎么会在集中营杀人如屠狗,高等教育的医生怎么会拿儿童做活体实验。这些人根本没有特殊之处,在社会中甚至还是模范,但是在集中营服役的岁月却扭曲的像个魔鬼。是不是披上了战争的外衣,代表着国家就可以为所欲为,完全自发的谋杀行为仅仅披上军装就能获得合法性吗。

  不,哈德曼要将他们都送上审判席。同时要向整个德国曝光奥斯维辛,不能把战争的罪恶都推在希特勒身上,普通人犯下的罪行也许更能暴露战争的阴暗面,这件事由德国检察院来做要比国际审判更有意义。

  然而所有被告在审判时均无悔过,能将之归因于集体的无意识吗。

  为什么美国人掌握着这么多的档案,却毫无作为,我感到很困惑,也许他们不想需要西德的支持来对抗苏联而不想生枝节。想想能这么深扒国家疮疤的,除了德国也没谁了,瞧瞧好基友日本,瞧瞧管制最严的大天朝。集体的无意识,沉默,失语想想真是可怕,能击败阴谋论的唯有真相。

  Veritas。

  :没水平的人想要不剧透真难啊。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六):最恶的人死后,世界也不会自动变好

  对于奥斯维辛的见证文字和影像已经有很多,但即使再多,从道德和人性层面来说,都还仍然不够。一次次的提及并非是赘述,而是为了抵抗遗忘。和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暴行相比,后代对于历史的遗忘,更加令人恐惧。所以,历史的真相并非只是为了对过去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未来负责。

  和说出真相相比,选择缄默,有时候要容易得多。但总会有人想要掀开那个盖子,毕竟用沉默假装过去未曾发生过任何事,是不可能持久的。在这部《缄默的迷宫》中,年轻的法兰克福法院公诉人Johann意外成为了掀开盖子的人。他原本只是一名资历很浅的年轻工作人员,最多也就能处理一些交通违章起诉。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名记者。对方大喊大叫地声称,看到了一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纳粹官员,至今仍然自由生活,甚至在学校工作。

  这是1958年的西德,战后一切向好。刚刚从阴霾中走出来的人们,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想选择忘掉过去,向前看。某种程度上说,你不能苛责他们,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本能。但年轻的公诉人Johann却无法再假装对一切视而不见。他开始寻找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询问周围的人,却发现,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对一切讳莫如深,而更年轻的一代对那个集中营的名字闻所未闻。他开始狂热的陷入了抽丝剥茧的工作中,想探究过去的真相。

  如果,故事只是如此,那么这无非就是一部再平庸不过的反思电影。但颇具意味的是,这个年轻法官慢慢发现,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并非正邪对立,黑白两分,他陷入了一个无法言明的迷宫之中。纳粹,在他看来,原本是邪恶的敌人,自己则是正义的化身,但最终,他一点点知道纳粹与这个战后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他自己。

  搜集证据的过程被设置了重重阻挠,有些阻挠就来自身边的同僚。那些人并非“坏人”,他们只是抱持着更加复杂的心态看待这一切。那些人提出的质问非常耐人寻味,比如,“如果你发现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曾与纳粹有关,你怎么办?”这近乎拷问,因为彼时,很多人没有选择,不得已或者处于策略性的考量,加入了那个庞大的组织,或多或少,很多人都与那个体系息息相关。还有人嘲笑这个年轻人的幼稚,“你以为希特勒死了,所有纳粹就全部自动消失了吗?”没错,这更有意味。老大哥死后,世界会自动变好吗?世界需要一点点修复,那些参与了恶体制的人不会像泡沫一样自动爆裂,也不会瞬间变得善良,他们会潜藏在各个角落里,过上普通的生活。就如同电影中,Johann发现了一个纳粹官员的踪迹,他忍不住要去看看他心中的“魔鬼”是怎样的一个人。见到后却发现,如今,他开了一家面包店,每天挂着慈祥的微笑,开着一辆破旧的货车送货,看见孩子还会掐掐对方的脸蛋,看到Johann和记者来拜访,还送给他们一个面包。这画面反讽又残忍。人类中的恶魔并不长着犄角。我们的恶都潜藏在心里,被激发出来,恶就笼罩了我们,被隐藏起来,我们就幻化成普通人。这才是真实的人性,复杂、暧昧、难以捉摸。

  《缄默的迷宫》设置了一层层的心理递进关系,开始,是Johann以孤胆英雄的姿态挑战一段集体掩盖的历史,后来,他渐渐明白,自己对于历史和真相的理解过于表浅了,但这还不是全部,电影又残忍地递进到了另一个层面。随着调查的深入,Johann发现不但有各行各业的人以前都曾与纳粹有关,而且就连一直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正直的记者也与其有关,更令他崩溃的是,自己敬重的父亲,竟然也与那个邪恶的体系有无法脱开的瓜葛。对于一个善良、正直又单纯的年轻人来说,要理解这些有些过于残酷了。但这就是德国人要面对的战后的现实。也是每个历经过残忍历史的民族所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

  无论是Johann本人,还是阻挠他进行调查的人,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从更宏大的层面去讲,为了让这个疮痍遍布的国家早日走上正轨,但遗忘和掩盖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那还会造就更大的恶果。缄默是创伤后本能的防御性心理机制,但诉说真相和清偿罪责才是更勇敢也更负责任的选择。这部电影中的所有人都处于一个由缄默组成的迷宫中,只是因为仍然有人坚持追查真相,打破缄默,才打通了一条通往迷宫出口的路径。抵挡住残酷现实,并仍然探求真相,就是迷宫中真正的路标,对于一个国家以及人们内心的重生来说,都是如此。

  (文/杨时旸)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七):謊言與緘默比希特勒模式更可怕!

  德國人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麼順理成章。德意志民族也不是一個天然理性的民族。在這個曾經受到過戰爭創傷並崩潰的國家裡,達成社會和解之前是否需要窮盡對惡行的追究,還是整個民族在一種無意識的寬恕中完成政治上的和解情感上的彌合,這個問題對於每個德國人來說太難了。因為直到現在我們都無法厘清士兵們在戰爭期間履行職責和犯下罪行之間的界限。人們可以輕易地說出一句“請抬高槍口一吋”,卻無法幫助當事人找到“忠誠”的邊界。

  每個納粹時代的德國人似乎都背負著納粹的原罪,至少也是道德上的負擔,因為“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即使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出生的那一代人被普遍視為無負擔的一代,也同樣要面對父輩們的歷史。電影裡的約翰自認為理解了正義的真諦,於是憑著一股子激情與衝動去觸碰這個全德國社會政治、歷史、道德和情感的雷區,卻無法釋懷父親曾經是納粹黨員的歷史,無法原諒朋友曾經是奧斯維辛守衛的歷史,無法面對曾經的納粹高官們如今依然逍遙法外的現實,更加茫然於整個社會對不久前才結束的納粹暴政的無知與麻木。

  電影不僅僅是約翰個人的心理發展史和成長史,也是對於德國社會中歷史麻木者群體和道德潔癖者群體的批判。這兩種極端的人群撕裂了社會,破壞了社會和解。

  電影的結論是歷史沒有對與錯,正義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讓所有人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裂縫不能完全修復,但總比扔進歷史的故紙堆裡要強。我們無法苛求每一個罪犯都會反思和懺悔自己的罪行,這應該是上帝的工作。人們能夠做的就是堅持初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真相並不是羞恥的,也不會撕裂一個社會。謊言與緘默才是比希特勒和斯大林模式本身更可怕的東西,因為它們不需要歌頌,也不需要解放,甚至不需要劊子手。在謊言和緘默模式下,所有人都是幫兇和劊子手,所有人都是被奴役者。這才是恥辱,作為一個人的恥辱。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八):自省之路

  看完本片难免又对比起了日本,在二战中同是犯下累累罪迹的同盟国,战后的自省之路却如此地背道而驰。

  原来德国也曾缄默过,也是历经二十年之久才开启了自惩重塑的审判;既而如今无需战争亦能引领欧洲政治经济的德国,早已让二战真正成为了历史。

  可即便如我:喜爱日本的文化风情美食,了解普通日本民众的友善,却已不会主动与日本朋友去讨论这段历史;于我这是卡在心底的一根刺,而对于他们是另一种不解: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为什么周边国家还如此耿耿于怀?就好比本片开始:与主人公一样的德国战后青年以为“奥斯维辛”只是个地名而已。

  即便战后就有东京审判,但至今仍有靖国神社的供奉,而且右翼长久以来都有质疑东京审判的言论,更何况对“南京”、“731”、“慰安妇”的否认了。日本政府选择的不是缄默,而是淡化、粉饰,一种潜移默化般的偷梁换柱、把自己伪装成了受害者。所以我们一直都感受不到诚意,而他们却觉得政府早已道过歉了。

  当然,日本国内也有不少值得尊敬心怀良知的民间团体和个人,只是相比之下这些声音太微弱了。

  对这段历史的情感温差,在彼此翻开教科书之时就开始了,殊不知翻着不同的教科书,就永远都翻不了篇。。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九):对历史坦然以对

  听说过战后德国对纳粹的反思也是逐渐反省,从这篇可以看到一个大概过程。完全理解之中,同时在我的思维里盘旋的则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人类史上的浩劫,归其根本不是一二个妄人的罪过,他们只是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参与者是全体,每个人都能迅速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浩劫过去能坐下来反省的时候,责任却归给了一二个妄人,这就是我们人类的原罪,亚当也矢口否认了不是因为自己经不起智慧果的诱惑。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傲慢的德国民族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了,我们口诛笔伐的日本确实在二战问题上反复态度,但是我们也对文革抱着同样的缄默。

  《缄默的迷宫》观后感(十):《謊言迷宮》:簡化一座迷宮

  本文發表於4月號新視聽雜誌

  去年侯導掄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風光代表台灣角逐今年初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原本信心滿滿,豈料大啖閉門羹,連複選九強都進不去,國內一片扼腕之聲,有人不意外評審口味庸俗,也有影評人嚷嚷著奧斯卡無福消受侯導美學。

  話說回來,九強究竟有多強?打從李安《臥虎藏龍》勇奪外語片獎,至今也才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勉強逼近九強,最終亦沾不上入圍的邊。試問,這些年來國片真缺乏有力的種子選手嗎?並不是。那歷年九強實力各個皆讓人望之生畏嗎?更不是。

  奧斯卡外語片項目明文規定投票會員須看完所有參賽電影,綜觀歷年趨勢,5、60年代,二戰傷痕情結不意外地廣泛激起一層反思的餘波,多年過去了,外語片獎項似也順水推舟,自成一個「戰爭反芻集散地」,獎勵對象多為戰後療傷系,或文化窺奇大觀,這現象硬要跟美國人的假慈悲扣在一塊,雖嫌苛刻卻不無嫌疑。至於跟大量的猶太裔影藝學院會員關係又大不大,倒是耐人尋味。

  不論如何,這回代表德國出征,並險險攀抓九強最終可惜落馬的《謊言迷宮》,它脈絡清楚地講述出一個菜鳥檢察官胡衝亂撞,意外揭開不能說的秘密、到蛻變、乃至最後壯烈揭幕一場世紀大審的故事,其勵志意圖,確實相當對奧斯卡的味。

  《謊言迷宮》甚至讓人想起本屆奧斯卡若干熱門大片,比方它的序場像極了史帝芬史匹柏的《間諜橋》,相彷的懷舊時代,相彷的寧靜、和諧,與隨之而來的疑懼、重擊。揭案過程則不免讓人想起最終擊敗《神鬼獵人》而奪下最佳影片獎的《驚爆焦點》,不難察見,追查真相的主旋律,是如何乘著正義的翅膀,龐然覆蓋奧斯卡「金庫」。

  明顯地,《謊言迷宮》語法帶有美式的薄荷香,每場戲都刷好牙來跟你娓娓道來。開場獻給我們急功好義的男主角:新上任檢察官約翰萊德曼,一場交通審判,清楚道出他的性格,也精準埋下愛情線免得觀眾枯燥無聊。

  接下來,鬧事記者揪出一樁曾任「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的守衛現竟為人師表的事件,輾轉,法院息事寧人的態度,反而刺激約翰步步挖掘出多數德國人都不願面對的暗黑過往。

  穿梭浩瀚如山的文件櫃,約翰只消幾杯咖啡、幾個呵欠,就神人般搞定繁瑣人資——這讓我想起當年有人質疑喜劇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集集推出現打現判,效率超速到不行的官司。電影當然握有這種以簡馭繁的特權!只是,當《謊言迷宮》對人物的刻畫、對角色網絡的鋪排,全盤採取這類精簡策略,過量可預期的發展,安在一個易懂的軌跡上,講的又大多是維基百科就查得到的事,最終,約翰萊德曼發現父親也曾入黨,就流於可想而知,無所謂雷不雷了——那,觀眾究竟要懸疑什麼、推理什麼?

  除了眾臉譜的刻畫缺乏記憶點,且未能成功建立起菜鳥與其他搭檔的緊密關係,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電影對善惡刻劃的浮泛,比方交代昔日納粹於校園內跟孩童們互動——即便是走馬看花,都不放棄速寫其蠻橫面。這種將歷史共業扭曲下的人性,輕易歸結為「人性本惡」的便宜行事,不禁讓人搖頭興嘆。又如審訊室內,一張又一張走馬燈般輪換的臉譜,涇渭分明的「加害/被害」情狀,又是如何罔顧了「人性」之於「人生」的寬長、複雜。

  可口的小橋段當然是有的,好比中產階級苦中帶樂的聚會,好比將女主角的裁縫職業,縫入男女主角情感脈絡的隱喻。這乍看的優點亦是缺點,諸些一望即知的催情手段,將電影的糖衣層越裹越厚,連那顆破窗而入的石塊,都如此雷同《間諜橋》而煽情無比了。

  這是一部既鋪張又節儉的電影。它用了可觀的砂紙,來打磨每場戲、每場景的流利感,銜接度順暢到可以參加演講比賽。其中,又以約翰驚覺家父曾是納粹黨員後一場畫蛇添足的夢境,用力過頭地把「迷宮」給體現,最教人啼笑皆非。也因為如此,所謂正義,也壓縮在一幕又一幕奔波、困頓的流轉之下,布景亦徒具考究,未再強化其復古的粗礪感,缺乏進一步爬梳時代氣味的企圖,不禁讓人想起前陣子那部便宜行事的《風中家族》。

  在這樣的景幕下,這位菜鳥要菜到什麼程度,又變得多看盡世事而不顯矯情,才能滿足史實電影對角色拋出的詰問?外型英挺的亞歷山大菲林是厲害的演員,看著他為揣摩約翰從懵懂到崩潰的層次,而刻意誇飾前段的涉世未深感——說穿了,咱們男主角演得再賣力,也僅止於急公好義,也就是初有的那個熱血之犢,未能昇華到一個國族認同的深層糾葛上。

  對照台灣這片空氣中恆常盤旋二二八餘波的土地上,你我能否從本片獲取共感?即便有,意義又是什麼?這種事是不是真有哪一組人可以讓另一組人心悅誠服?《謊言迷宮》讓我想起巴瑞李文遜當年《豪情四兄弟》之乏善可陳,將「平反之聲」擺上制高點,徒具一股血氣,缺乏爬梳真相的閉氣功力,此等平庸之作,宣傳語號稱「直接挑動了德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事實上,它更像擺在滿山滿谷文件資料中的其中一份歷史抽樣,薄薄一張,不會再多了。

  反觀前陣子《回不去的時光》這種聚焦小情小愛的精品,故事還講得比《謊言迷宮》完整、深刻許多,印證反芻戰爭創痛未必大就是好。

  不過,《謊言迷宮》何以過關斬將,勇闖奧斯卡九強,倒是值得玩味。從影史脈絡來看,二戰傷痕電影,不論內圈或外圍,沒拍砸就不缺張力,這種題材就是彩券,誰拍了直接拿去兌獎就好了。

  反過來想,《謊言迷宮》不也像數個火車廂的接榫工程?拍來只為拼就奧斯威辛這「列」世紀大審,過程中敲敲打打,倒成其次。電影止於開審前,其餘字幕交代,是聰明,也是侷限。這麼看來,勇闖小金人複選區的豐功偉業,當作擦槍走火,也未嘗不可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