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聚焦》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聚焦》影评精选10篇

2022-03-21 15:37: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聚焦》影评精选10篇

  《聚焦》是一部由汤姆·麦卡锡执导,马克·鲁弗洛 / 迈克尔·基顿 / 瑞秋·麦克亚当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聚焦》影评(一):媒体的力量

  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纸媒的衰落好像已成为一种必然,然而影片《聚焦》又为我们展现了报纸的力量。与其说是报纸的作用,还不如说是负载在报纸上媒体人追求真相的力量,作为一个人之所以关注新闻,关注自身以外的事,无外乎对事实真相的渴求,越是神秘、遮遮掩掩越是引人注意、吊人胃口,还有什么比蒙在鼓里更为可悲的。为什么回原真相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希望这个社会公平正义,像在阳光下,我们希望坏的人受到必要的惩罚而不能逍遥法外,我们希望历史不要重蹈覆辙,前人受到的苦,不要让后人才遭一遍,可大众就是如此低的要求,一些人为了逃避、害怕、面子、免责等等原因,总是对真相能拖就拖、能掩盖就掩盖,这也成为一部分人的特权。

  一件尘封已久的事件,好多当事人已年过半百,年少时的经历会不会淡忘,影片告诉我们不会忘记,并且人的一生会因为小时候的遭遇而改变。有的人会说何必重揭伤疤、自寻烦恼。就像我们的好多历史事件。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是的人不应该背包袱前进,特别有些事错不在自己,被伤害还有不能说,这是最委曲的事。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势力--宗教。人们去教堂,听牧师传道,本身就是想让心有所托付,能得到帮助和安慰,偏偏有人利用这点来达到自己侵害别人的工具,做坏事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也总会有人说出来,双方都会有心存良知之人,这也是社会每到崩溃的边缘,总有那么一些人站出来,电影里那几个媒体人肩负起他们应有的担当与责任。说得难听点媒体人的工作就是扒粪,所以90年代美国流行“扒粪”运动,从而让腐败分子、无良资本家等受到揭露,为后面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当报纸发行后的第一天早晨,“焦点”房间里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像一个个点赞号,是对那几个媒体人最好的褒奖和宽慰,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也感谢电影人十多年后继续给我们展现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受到不公和伤害要大胆说出来。每个人都闭口不说,只能成为暴孽的同伙。

  《聚焦》影评(二):聚焦

  我很喜欢马蒂的性格,不温不火,但是非常务实能干的主编。

  o maybe it's a little weird when he tells you a dirty joke, but now you got a secret together, so you go along. Then he shows you a porno mag, and you go along. And you go along. and you go along, until one day he asks you to jerk him off or give him a blow job. And so you go along with that, too, because you feel trapped, because he has groomed you. How do you say no to God, right?

  喜欢影片的叙述风格,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在我心中提升了数个档次。不知道为什么,这群拼命三郎让我想起了滚石杂志的那群人。

  《聚焦》影评(三):真实没有那么狗血

  真实总不会有那么多的戏剧冲突,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把继911只有的一个重大教会丑闻再次公之于众。片中并没有我们平时在影视作品里面的那么多熟悉的套路,主角没有被威胁,没有被暗杀,只是他们所面临的阻碍和困难是十分大的。他们不仅仅要面临周围朋友、家人的压力,更面面对自己在探知到真相的痛苦与曾经的无所作文的自我谴责。

  电影的细节处理的十分好,主角大多用只言片语就勾勒出了故事的背景,每个人都有鲜明的形象,有着家庭的痛苦和压力,有着无奈。

  电影其实还可以再长一点,如果结局是一个更加震撼的场景或许会让我印象跟深刻,但是结束在电话声中,或许,是给在之前看片被压抑着的观众们一个安慰吧。

  最后,我觉得单身不爱看球赛的犹太编辑很可爱,哈哈。

  《聚焦》影评(四):生活在Boston的人的一点儿观后感

  电影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餐厅都不能更熟悉,那是每天的上班路线,跑步的不二选择,闲逛Boston的必经。 Boston Globe 和BC High甚至就坐落在自己的Office旁边。 所以故事发生得那么真实,但又那么遥远。

  影片中有一个远景,俯瞰整个Boston地区。 太美了,这是我的第一想法。然而在这之下,掩盖的是电影中多名被压制得无法发声的受到侵害的survivors,他们或许受到同龄人的劝告,或许是教会的施压,或许是内心的自卑。然而在事发多年以后,还是可以看到他们深受多年前的影响。

  敬畏作为新闻人选择了这样一个桅杆瞭望台的位置,就要勇敢发声。 封闭的体制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的。教会作为西方古老而坚固的体系,深深植根于整个美国社会,浸入到每一个权力体系之中。当Baron回答道 BG还是要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时,简直像是对教会的宣战。 他的目标不是一个或者多个对儿童进行猥亵的Priest,而是整个System。 他要揭露真相,也更要大家看到整个体系的腐化。 最后看到一位曾经猥亵儿童的人员,竟然后来又进入到Rome一家更high Ranking的教会工作, 我们要做的恐怕还有更多。

  很喜欢电影中并没有对大部分角色进行所谓正反派之分。 不管是律师,新闻记者,还是Catholic雇佣的内部人员,不过也都是在do their own job。

  #看到最近的红黄蓝事件,气到不行。

  #还有“低端人口”这个新闻,忽然特别希望自己能去做一些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发声的职业

  #最近负能量多到爆棚,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又选了这部电影来看

  《聚焦》影评(五):谁能成为下一个“聚焦小组”

  现实的残酷与沉重,是戏剧无法比拟的。只需呈现真相被层层挖掘而出的过程,不必煽情与刻意制造冲突与戏剧性,甚至不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事件的本身就足以调动情绪、引发反思、让观者代入其中。因为正在经历着或有可能去经历事件的人,不仅存在与虚构的影视中,他们就在身边,甚至就可能是你本身,但在这里我不太多地讨论片子拍得有多好:题材、定调、精湛群体演技足以收个学院的青睐,故事的本身以及故事真正的“主角”——一群敬业的调查记者们才聚焦的中心。

  正如GAGA在88届奥斯卡所表演歌曲意思那般,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永远没有资格去说“感同身受”,但是即使无法感同身受却不意味着可以无动于衷。对“调查记者”这个似乎被赋予某种神圣使命的职业来说,尽己所能地在自己的领域里为受害者特供帮助、伸张正义,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与安慰。《聚焦》正式以这么一个角度,揭开神父习惯性性侵少儿、教会知情却包庇罪犯这一双重丑闻的一角。叙事并没有去大肆地刻画性侵受害者被性侵的情节,(虽然采访过程中有提到,但只是整个调查过程的一部分),有动情却不煽情,克制地控诉着整个畸形的体制,为的是让尽可能多的真相公诸于世。但这一切并不是伟大的,甚至谈不上奉献,如果要歌颂,那必是他们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地工作态度,对线索的敏锐和过程的坚持。然而,他们却因为渐渐地不被需要而消失,这是个十多年前的故事但已经窥见了所谓传统媒体末日的景象,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影片中的冲突源自一个影响力有限的(神父性侵少儿)的孤立个案,按惯例的做法:把它单纯地放在一个当地报纸的某个非头条的位置谴责加害者几句,然后受害者在接受一些可有可有无的赔偿后,加害者被调走,息事宁人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新闻选题。这时,那些作为媒体人宝贵的特质:对题材的敏感、对已知的推断与怀疑、观察力等这些能力是媒体人能够找到好题材、占得先机的保证,但找到题材只是一个开始,漫长的取证、推导、与利益集团的博弈才是真相能够面世前的七七四十九难。这次记者们们要挑战的是在当地树大根深的教会势力,除了世俗上财大气粗,教会还是庞大教徒群体的精神支柱,甚至连号称司法独立的法院,也渗透了教会的势力,这令初期的调查工作显得步履维艰。

  这件复杂的工作不仅流于技术上的艰辛,更是无时无刻地拷问着从业者与当事人的良知,最终结局似乎因为在调查记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揭露了神父性侵教区部分弱势少儿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并收到了越来越多受害者的反响,一场面向媒体的集体告解拉开了帷幕,随之的是红衣主教的引咎辞职,故事的结局可以算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对于作恶的系统来说却只是触碰到皮毛,而这似乎就已经是“正义”所能做到的全部了,想到这里,未免有有些失落。

  支撑“严肃”媒体人履行所谓“正义”的力量和养料,正在被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越来越开放的话语环境,以及越来越沉重的资本,不停地削弱。在连政治都可以娱乐化的今天,鲜有人再会去为那些“沉重”的话题奉献有限的、碎片化的时间和脑力,前提是事件没有直接伤害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盘旋在娱乐圈的上空往往就能吃到最可口的腐肉,那有何必去冒险去攻击那些看起来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怪物呢?尤其是当怪物就是秃鹰们的衣食父母时。

  这么看来,《聚焦》似乎又借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暗示了另一个沉重的话题——当隐藏在灰暗中的罪恶需要被揭发,谁又是下一批“聚焦小组”理想主义者们呢?是手握社交媒体账号的每一个你?还是这个正在被“去势”的行业中的新一批求知者们?

  至少,不同的声音是永远需要被听见的。

  《聚焦》影评(六):0219

  这部片子简直像是去年[夜行者]的反面,同样是描述新闻从业者,[夜行者]揭露了行业的丑恶面,记者如何为了一手消息不惜违背道德伦常将自己变成凶手,而[聚焦]真正告诉你新闻人的意义是什么,不是哗众取宠,不是吸引眼球,是报导真实,挖掘真正能够改变这个社会的东西。主编Robbie甚至为了新闻的全面性而放弃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而时机在这个行业中千金难换。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技巧,简单直白的线性叙事却分外引人入胜,它不徐不疾析缕分条地揭开真相,每一条线索你都随着记者的眼睛一起去发现,仿佛你就在现场。Mark Ruffalo又给了我新的惊喜,他最近每一次作为配角的演出都比主演更出彩,其实或许也得益于这部电影对群像调度整体的高质量,4名记者都被给予了充分的空间发展人物弧光,每一个人都特点都鲜明而立体。其实本以为看完这部以后我又不得不克制自己对宗教的一万字批判,但事实是关于宗教我并没有什么想说的,因为他虽然在纠察在宗教庇护下的社会渣滓,但手法冷静克制就事论事,没有刻意的煽动或借题发挥。这部应该是今年唯一能在剧本紧凑度上与[房间]抗衡的影片的,巧合的是两者或多或少都以青少年性侵作为背景题材,然而[房间]着墨于个人,[聚焦]则正如其片中指出的,是揭发整个教会系统,而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最大的权威,这个话题远比政党更禁忌,更难掰到。所以从社会性上[聚焦]比[房间]小胜一筹,而且四平八稳老少咸宜的风格明显更像学院的口味,所以我大胆压五毛今年的最佳影片应该非此莫属了。然后就是最近因为在做一个field research需要interview 里面的访问技巧还蛮值得学习的 推荐社会学人类学的旁友观看

  《聚焦》影评(七):我们还要做冷漠的旁观者吗?

  内心触动,不敢言语。大家都知道,却无动于衷,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甚至说每个人都是有责任去做的那些事,个人的力量很微弱,我看到了有责任心的一群人,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为利益,只为改变这个世界,保护那些纯洁的心灵。然而往往一个人很难做到,但有人去做,那就是有意义。

  整个影片没有什么配乐,办公的忙碌繁杂声音,片子最后放的孩童在教堂和合唱,画面是聚焦工作组的努力。这些弱小纯洁的生命,我们要怎么去保护他们。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还要继续装聋作哑吗?可怕的是有人想做,但是没有用。这世间不缺乏心善者,可一个心善的人抵不过一群置身事外的人,这些事情做起来太困难,牵扯太多,怎么去做好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电影的魅力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一些事件的看法,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底层黑暗,促使人思考,让人关注,抗议,反对,这个社会才会进步不是吗?

  《聚焦》影评(八):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理想

  毋庸置疑 聚焦 是个很好的现实题材故事片,它源自真实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有故事的原型,并且 聚焦 关于天主教教父猥亵孩童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可见这是个来自现实的震撼,关于正义,关于职业理想,关于人道主义。

  这个片子看完让我想起了 演播时刻 一个只有两季的好英剧,也让我回想起在我高中时的理想 当一名记者,一名为正义,为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工作的理想,可是很可惜,我在高考完之后就忘记了这个理想,忘记了为它努力,忘记了那个热血的小姑娘。我想,我以后是做不了记者这份职业的,我并没有吃苦的精神,并没有培养我的专业素养,而且我的性情也改变了。

  《聚焦》影评(九):当我们把错误看做理所当然,我们就成为了帮凶

  一个人默默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平淡发人深省。

  看到最后一分钟,Spotlight 编辑部的编辑被前台告知没什么电话呼入时,快步走回编辑部的场景,让我想起了肖申克救赎。那长长的黑暗似乎在爬出管道的一瞬间如潮水般涌出、释放、爆发。

  影片的过程实在没有什么波澜,更多的是包庇、掩护、故作糊涂。不论是警察、律师、法官,还是教会中的神父,甚至受害者的家属,都在出现问题时选择默许,并站在那看似神圣却污秽不堪的一边。影片中有很多经典台词,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女记者在问其中一个受害者,『当你被猥亵后,你们母亲怎么做?』,他回答——

  《聚焦》影评(十):即使拿下了两座小金人,也不足以衡量这部电影的分量

  人类的天性总是善忘而又渴望被铭记的。 于是乎,自打人类学会记录那一天起,各种“说故事”的职业便始终印刻在漫长历史图景里。朝廷史官、民间说书人、小说家,以及今天的相声演员、新闻记者还有电影人,都可以算是“说故事的人”。 可是问题在于,现在的他们似乎都不怎么好好说故事了。撕逼站队、歌功颂德、吸引眼球,这些好像都比认真说故事重要。也是,有了铁饭碗和金钱袋,谁还在乎那些“故事”呢。 还真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