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经典影评集
《初三》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向永红 / 范清华 / 何丽红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三》影评(一):《初三》观后感
看完初三,其实没太大情感上的触动,记录真实是影片的难能可贵之处吧,保持着蒋导一贯的纪实风格。影片中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接收应试教育,比较单纯,除了天性的贪玩调皮外都还算比较听话。说说升学压力和紧迫感,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所以没也感觉到紧迫感,很庆幸我们学校都是走读生,没人寄宿,时间上也就自由很多。感觉片中的学生状态更像我们的高中生活,在封闭式的环境中每天重复机械般的生活,经常被班主任和家长拿来互相攀比竞争,读书就为了考高分出成绩上一中,偶尔跑出去上上网释放下压力。学校和老师早已将将读书的真谛毁的面目全非,当然这不能完全怪学校和老师,这是整个中国教育的问题。再说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父母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带,父母教育的缺失而很多问题爷爷奶奶也是没法管或者根本不管,缺乏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校教育又沦落为填鸭式的机械教育,他们对未来很迷茫,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只能跟着应试教育的大铁轮转,这是最悲哀的。看似很平常的青春的躁动,但足以引发我们对现行教育的思考,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还剩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初三》影评(二):“初一”眼中的《 初三》
真实地生活和写作
初一8班唐慕白
伴着一丝兴奋,还有些许忐忑,我来到了铁一中阳光电视台。我稍稍整理了一下衣着后便进入了阳光电视台的访谈区域。访谈区虽小,但气场却似乎很强大,所以并不让人感到拥挤。走了一圈后我又站回了门口,等待着神秘嘉宾的到来。
约莫10 分钟后,嘉宾才姗姗来迟。原来是一个导演———一个纪录片导演,蒋导演。我们在门边站成两列,列队欢迎蒋导演一行人的到来。这次蒋导演是带着他的一部刚出品的纪录片《初三》来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爱笑,从进门开始就对每个人笑,并和校领导一一握手寒暄,像见过面的老熟人。寒暄过后,我们进入了访谈区。蒋导演一行人和校领导们一一落座后访谈便正式开始。梅杰校长助理先在一片静默中开了个头:“今天就是年轻人的世界,您就和他们交流交流。”蒋导点点头表示赞许。主持人率先发话:“请蒋导演先介绍一下您自己。”蒋导演接过话头:“我姓蒋,是一个拍真实纪录片的导演。”简短的介绍过后便是我们的提问时间了,有人先问:“您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您主要拍些什么记录片?您的纪录片素材来自于哪里?”蒋导演扶了扶眼镜,眯起了眼睛:“纪录片,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实性,记录某些真实的事情才是纪录片。我特别喜欢一些真实的东西和事件,比如说留守儿童。我的纪录片主要都是拍留守儿童的,像今天带来的《初三》也是。纪录片拍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因为后期制作不会有很多。我觉得吧……”他稍作停顿后继续说道,“记录片比谁拍的好,就是两点:一是摄影技术,一是真实性,两者缺一不可。记住一句话,素材永远是真实的。”言毕后,蒋导又拿出他那标志性的笑容:“问题问得很好,谢谢你。”他又环顾四周:“还有什么问题吗?”我稍作思索后举起了手。蒋导冲我点了点头,再次笑起来,眼睛又咪成了一条细细的缝,很深邃又很和蔼:“你说。”那话语柔和得像春风,沁人心脾。“中学生写作,素材也很重要,我想问您如果我们中学生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哪里?”蒋导轻描淡写而又郑重其事地回答:“其实如果你们写多了,就自然会发现素材的出处的。关键是你们真的需要一个指路人,因为你们现在被范围所框住了,写的作文大都不是真实的。我认为,无论你写什么作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都好,都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中学生继续写虚假的作文,到时候自己都会被自己骗掉,还以为这是真实的。虚假的作文写不好,因为你并不真正在你写的事件之中,你并没有真正经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去写作文。”蒋导说完后长舒一口气,似乎在通过自己的这番长篇大论表达对当今教育的某些不满。
我恍然大悟,仿佛接受了一位大师的洗礼,这种洗礼是全身心的,是彻底地让我“脱胎换骨”的。从蒋导上述的角度讲,我也写过一些虚假作文,即使像考试作文也间或含有一定的虚假成分。但我当时并没有在意,现在想起来真是悔恨莫及。蒋导在我的写作方面,或者说是在我们这些中学生的写作方面,点亮了一盏光明的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虽然他说的话是这么简单质朴,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较深的烙印。蒋导演———一个质朴、随和的导演,一个用纪录片说真话的导演,一个会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发现美的导演。我走出阳光电视台,放眼望向天空,天空好像都变得湛蓝了起来,让我神清气爽。
这部纪录片,镜头很粗糙,但是内容很深。其实,初三相比高三而言,初三更像是学生时代“兵分两路”的岔路口。一路,读高中大学;一路,出去打工。我们初中那会儿有三个班,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70多个,男生一个宿舍挤了21个人(12个铺位),好多都是两个人共用一个铺位,但是,到了初三,就剩下四十多个人了。到了高一,更是少了一半一样。其实片中有个收钱的镜头,那个镜头,那种说话方式,感觉就是一种敷衍一样。考一中要多交多少多少钱。好像还不低,900还是多少来着。这跟我们那完全不一样,我们那小学初中都只收一百多元钱的课本费,上了高中学费一下子就到2000多一个学期。感觉这里有猫腻,但是,没真凭实据的东西就不乱扯了。其实,九年义务教育,收费应该公开的。她自己也说的很含糊,去一中那边考试,坐车啊,住宿等等。但是,不具体啊。换位思考,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没猫腻,我肯定会清清楚清地列张收费公告,坐车要花多少钱,住宿要花多少钱。大家看了,清楚了,这样,我也能避嫌了,这是一点。
第二点,这点值得思考,为什么成绩差的要分一个班,成绩好的要分一个班呢?这样做,对孩子有好处吗?为什么,要用成绩去排座位。它的目的,可能是想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是,有没有考虑过它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考虑过学习差的在一起,学习好的在一起。但是,步入社会后,其实你要面对的往往是各个层次的人都有。虽然说,如今阶层的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难道这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吗?
第三点,教育问题,这个已经是很多人反应了。但是,应试教育,就是存在,考试,才是测量学生才能的尺子。这个其实也不一样,高中还好,大学完全变了样的。老师才不管你成绩如何,那个时候就看能力了。能力提现在哪些方面--做人的素养、沟通&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做事态度。所以,应试教育下诞生的优子,并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初三》影评(四):从初三来谈谈我们的教育
这是第二次组织蒋导的影片放映,这次放映没有强行要求整个学院的同学都来,在场的除了社团的同学,还有不少看到海报从外院自发到来的同学,其中不乏来自邵阳的同学。蒋导的片子一向草根、真实,放映完毕之后,看到不少同学在感慨自己的初三时光。初三对很多的同学来说,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我也一样。
初三,我在县城的一所省重点中学,我和片中的孩子们一样,经历了我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读书还是选择放弃?读高中还是读可以免学费的大专??我们迷茫,我们被压抑,我们群魔乱舞。最后我们做出选择。我很幸运,几乎经历了从乡村到县城到市中到省城重点、高考补习各种学校的教育。因而我也拥有一批各不相同的同学。现在回头一算,初中同学只有60%进入省重点,20%的高中同学进入本科大学。能和我一样现在还在大学里上课的同学真的不多。而不同的教育,会给你不同的眼界,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三观。教育的不公平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
说起应试教育,想起了前段时间去采访了清华的一位学姐,她说的一段话。“从小学到高中,我没考过几次第二。XX省高考,文科,裸分684(总分750),市文科状元,当年全省100万考生中的文科第二。清华大学2010年在XX省100万考生中仅招(统招)的两个文科生之一,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国际)专业,全额奖学金。
2011年,我要去学各种数学课和以数学为基础的统计、金融、经济、财务等等一系列的课程,作业经常不会写或者写不完,实在实在没辙了就抄一次别人的作业,整个人都被自己颠覆了:“抄作业这种事会发生在老娘身上?”“跟同学相比,我是不是真的很弱?”我一直问自己。“不喜欢”是贯穿我整个四年学业的关键词。大一下学期可以转系了,我想,转吧,去学新闻、语言或者社会学。然后听到一个声音:“工科院系的有些同学都挤破头要往经管转,你竟然要往外系转,你傻啊?”“哦。”所以我不能转系,我不能做这种傻事!金融多好啊。
2013年年底,变成了一只无忧无虑的大四狗,对于一个不喜欢金融的人而言,该受得折磨也差不多到头了,我窃喜。我本来想直接去一家喜欢的外企工作,几年之后再出国读MBA,却听到所有人都在说“今年就业形势太差了,不好找工作啊!”“哦。”所以我要争取保研,留在清华经管再过两年学生的生活,研究生文凭也更好找工作,或者准备出国,反正打死我都不直接找工作,因为“就业形势不好”。
所以我应该继续读金融专业研究生,因为不能浪费本科四年学的知识,这时候转系太亏了。所以我应该去美国,去纽约,因为那里是最最最中心的金融中心。所以我应该拼命的社交,投简历和面试,去华尔街的投行工作。所以我应该没日没夜的工作,为了变成大学同学里赚钱最快的那一个。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应该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了。
有些人想到这里,愤懑的骂了一句:“还有完没完!哪儿那么多‘所以我应该’!” 努力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自由的选择,而别人眼里的优秀却成了我的负担,我开始被所谓“社会主流”“社会公认的最好的”框住了。”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一直在一个框里,我们失去了什么?我想是我们的独立思维。即便是清华学姐这样的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也难逃这样的无形束缚。
《初三》影评(五):不一样的初三
人们都说,没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在观看这次公益电影《初三》之前,我想留守儿童就应该是这样一群孩子。
当灯光亮起,影片结束,我满眼热泪,但让我想哭的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热血的奋斗而感动了我,而是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他们,现在还有什么是比真实更可贵的事么?没有。 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初三,他们会上网,他们会打游戏,他们会吵闹,他们会叛逆,他们或许不会上高中,但他们依旧笑着,生活着,尽管有对未来无边的迷惘与怅然,但他们依旧真实地生活着。 我们常常会对这个世界忧心忡忡,哀怨太多不公,但大多时候只能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等着。我们常常会自我地去以为,但我们从未撕开假面,去看到真实,因为我们害怕真实。 就像思维定式告诉我们,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就应该或者必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能有一丝懈怠。
所以,当看到《初三》这部影片时,很多人会觉得震撼,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包括我自己。可是我忘了,那些都是我的以为。真实是什么,就是影片里的那样。他们跟我们其实一样,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爱玩爱闹的孩子。只是因为家境,所处环境,让他们背负了太多所谓背景,所谓改变命运带来的压力。我想这压力,更多的是由社会,由大众来共同承担。我们是不是能够给留守儿童更多资源,是不是能够尽快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是能够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太多,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映射。 留守儿童,他们是一个群体,但他们并不特殊,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他们本就应该真实的自由的快乐的生活!
《初三》影评(六):不一样的初三
人们都说,没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在观看这次公益电影《初三》之前,我想留守儿童就应该是这样一群孩子。
当灯光亮起,影片结束,我满眼热泪,但让我想哭的并不是他们有多么热血的奋斗而感动了我,而是我看到了最真实的他们,现在还有什么是比真实更可贵的事么?没有。 他们是留守儿童,他们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初三,他们会上网,他们会打游戏,他们会吵闹,他们会叛逆,他们或许不会上高中,但他们依旧笑着,生活着,尽管有对未来无边的迷惘与怅然,但他们依旧真实地生活着。 我们常常会对这个世界忧心忡忡,哀怨太多不公,但大多时候只能手足无措地站着,看着,等着。我们常常会自我地去以为,但我们从未撕开假面,去看到真实,因为我们害怕真实。 就像思维定式告诉我们,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们就应该或者必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能有一丝懈怠。
所以,当看到《初三》这部影片时,很多人会觉得震撼,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包括我自己。可是我忘了,那些都是我的以为。真实是什么,就是影片里的那样。他们跟我们其实一样,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爱玩爱闹的孩子。只是因为家境,所处环境,让他们背负了太多所谓背景,所谓改变命运带来的压力。我想这压力,更多的是由社会,由大众来共同承担。我们是不是能够给留守儿童更多资源,是不是能够尽快缩小贫富差距,是不是能够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还有太多,这些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问题,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映射。 留守儿童,他们是一个群体,但他们并不特殊,他们是跟我们一样的孩子,他们本就应该真实的自由的快乐的生活!
《初三》影评(七):纪录片《初三》记录者阐述
纪录片《初三》是我继《路》《村小的孩子》推出的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我家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纪录片《初三》更主要的是想用镜头探讨教育,再就是想用镜头关注和了解从小在缺爱和教育下的留守儿童,当他们不步入青春叛逆期的变化。本想拍摄学校的普通班的,由于种种原因,跟拍的是重点班,但一样让我们思考和反思。
我自2009年毕业,一直用镜头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这两年也一直致力于公益展映,希望通过我的公益影像让更多人关注和重视这个群体。但不管拍摄,还是展映,常让我感觉到无力,或许我就只是一个拍纪录片的,我承载不了太多社会责任,
我只想用我的一辈子,去记录我跟拍的孩子们变化,记录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下,孩子们的成长和命运的故事。
纪录片工作者:蒋能杰
2014-11-06
omething the director wants to share:
“The Ninth Grade”, after “The Road” and “Children at a village school”, is my 3rd documentary that focuses on left behind children, and also the last one of this series.
eing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wo, “The Ninth Grade” is more focuses on the education problems of these left behind children, who lacked of parents’ love during their growing-ups. And try to show their psychological changes when stepping into their rebellious ages. The original idea was to follow an ordinary class, however, due to many kinds of concerns, we followed this key class in the end, but the problems exist as much, and there’re still a lot things need the society to think about.
ince graduating from university in 2009, I’ve kept using my camera to pay close attentions to these left behind children, and devoted myself to charity panoramas in the past two years, hoping to draw the society’s larger attention on this special group.
It always makes me feel helpless to this kids, no matter to shoot their lives or to present them to the public. It’s a serious society problem, sorry that I cannot take more, maybe I’m just a documentary guy after all.
ow I just wish to follow these kids with all my life, to witness their growing-ups and their changes, and to tell their stories during this rapid developing era.
A simple documentary guy: Nengjie Jiang
2014.11.06
《初三》影评(八):初——写在观看纪录片《初三》后
北京地铁涨价的第一天去看蒋能杰的纪录片《初》,他说这是留守儿童系列的终结。其实吸引我的是片名,我的初中,初三是美好大于其它的时光,而这篇发在空间的文章页因为陷入回忆,与纪录片想传达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相距甚远。
其实理性想来,我的初中也并非美好地无可挑剔,两个人住一个床铺、三个人坐两个座位的课桌、分普通和重点班甚至有品性不太好的老师、应试……但回忆总是美好的:我记得穿着妈妈做的绣花鞋,走半个小时的路上学,而路边大片大片的麦田,夏季是成熟的麦香,秋季的玉米秸秆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写在前面
“……我在高中三年里,度过的没有存在感的时光和莫名的恶意是你们想象不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受到的都是深深的孤单……”这是前几天在国图看书,翻看一本杂志看到的一段文字,读到的一瞬间觉得终于有词语和句子来形容高中三年了。但对我而言,初中以及初三是与美好挂钩的时光,起码是美好大于其它反义词。
今天去看蒋能杰的独立纪录片《初三》,和《村小的孩子》相比,感慨没那么多,总是有些杂乱的思绪想说一说。
一直很庆幸,遇上了李老师这个班主任,数学老师,整整三年,一一班,八一班,九一班。从初三那一年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在我所在的地方真正实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初中开始称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即使我们这一批学生都没有读过六年级。
后来听说,当时20几岁的李老师是因为家庭条件没有大学深造,因此有些埋怨父母。我想,他在我们的乡镇中学教书,大概像现在刚刚工作不久的我(们)一样,不是那么甘心,甚至迷茫吧。也许就像《初三》纪录片里面那位英语老师,李老师也是有教学理想的,所以我感受到的也不同。
可能很难想象,数学老师操心最多的是英语。初二那年,2005年,每天早自习后抽查我们背诵英语课文,隐约记得第一篇是关于网络,第二篇关于钢琴天才,现在知道那个人名字是李云迪,第三篇关于一个博物馆。后来,让默写单词,不通过就把名字写到后黑板“公示”,tonight,battery,这两个单词印象最深。
英语老师的名字是种德中,初一代过几节历史课,一个幽默的人,直到现在许多英文基础的语法还是会想起他教的顺口溜。他有一次“莫名其妙”依次把好几个同学一起叫到教室外,对我说的是,我总觉得你是个很特别的女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当时的回应是,老师,你这是鼓励我们的吧,这话肯定跟他们几个都说过了!他说,我说的是真话。
他给我们看过自己上学时候的笔记,给我们讲过自己卖春联赚钱,回家给女儿买个猪蹄吃的经历。毕业后,再不曾遇见。不知道,老师可好,老师的女儿又如何,他那个同样是老师,教我们政治的妹妹又如何?
好像当时的校长依然是现在的校长,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领导检查作业,语文老师将我们的作文放在班级最上面,他为我写的一篇评论禁止春游的几百字文章批了一个“good”。可是我是怎么无缘无故写哪篇文章的呢?也许是老师说这周的作文你们随意写点什么吧。这是感觉当时“自由”的一个佐证。
………………………………………………………………………………
以下是以前写的话:
冬日里,下课时,女生们搬着长凳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向阳而坐。那几年,通天还会飘着鹅毛大雪,“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雾气蒙蒙的操场,156厘米的个子走过去,仿佛穿越好多未来的时光。水井,水井旁边的菠菜,以及水井旁边的砖石,清清白白。晚自习的教室,灯火通明,化学题,物理题,两班的学生来去自由,讨论问题,这种自由与开放是后来想象中的大学的模样。
前黑板右上角的表扬,后黑板的英语题,撒过水充满土腥的教室,还有那棵法国梧桐树上的风……后来所说的栀子花开,匆匆那年,仰望45度,总觉得那时才算。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开始明白每个人理所当然的转变,那么愿你得偿所愿,心想事成。我也是。
……………………………………………………………………………
蒋能杰说,很多镜头拍到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或者校方的压力,删除了,并未在成片中呈现。我想,如他的纪录片无法记录湖南某个初中的实际情况,任我用多少文字,也无法还原我的初三或那三年吧,关键还原了又如何?
“带不走的,留不下的,让大雨侵蚀吧。带不走的,留不下的,我全都交付TA”,希望是最后一次纪念。
感性起起来每片叶子、每缕阳光都伤感起来,生活需要柔软,但这并不意味着从过去汲取温暖吧。我开始明白每个人的理所当然,那么,愿你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2014年12月28日,北京地铁2元票价终结。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愿在尘世获得幸福。
《初三》影评(九):纪录片《高三》有感
记得上次看完《常春庵》,感受颇深,与导演在微信上交流了很久,对蒋导的创作风格非常佩服,尤其是利用色彩、画面、人物关系和语言来推动整个电影的结构和发展,其中也包含了很多隐喻的电影语言。刚看完了蒋导的新片——《初三》,其实我这是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记得上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是武汉传媒学院华影DV协会办的展映活动,当时忙于帮助学弟搞展映,并没有认真观看。早在几年前,欣赏了周浩大师的《高三》,而我看的时候,就是在读高三,当时深深的被这种真实感所吸引,于是励志学影视专业的我,也拿起自己的DV拍自己身边的同学,记得当时拍自己的同桌上课睡觉、玩手机,旷课去网吧,于是,便与他们“同流合污”。
开个玩笑,当时第一次接触纪录片,就已经遇到了一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那就是被拍摄对象是不会轻易让对方拍到自己不好的一面,也就是所谓的隐私,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上课睡觉、上网、谈恋爱是中学生守则明令禁止的,但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基本上都没有遵守的,归根结底在于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青春期的叛逆性是不可随意扼杀的。在这一点,周浩和蒋能杰导演都做到了,并且以一种观察者的心态去看待这一现象,并且将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影像故事的形式给记录下来,这一题材,在全国是少有的,也是不容易记录下来的。
与周浩导演《高三》不同的是,周浩记录的是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涯、学习压力和学习状态,而蒋导更多反映的是片中初三学生的生活和家庭,仔细看来,这部片子与之前的《村小的孩子》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其实个人认为讲得就是《村小》的续集,那些留守儿童在度过了贫困的小学生涯后,步入了中学,面临着中考,同时也面临着各自的人生命运,有的家庭孩子考不上一中就让去打工,这种现象也是现在贫困家庭及其普遍的。可是我却想到了如果放弃了高等教育,去做农民工,10年后,这位农民工又会结婚生子,然后继续在外奔波忙碌,然后自己的孩子又要变成留守儿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导演表达的比较客观含蓄,对于这样的画面只给了几秒钟的镜头,却留给了我非常深的促动。
这部只有短短60分钟的纪录片,却有着很多打动人的点,记得片中一个孩子的奶奶说道“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幸运,不用吃苦,读完书后,就不用做农民了”还有开头一位家长因为儿子的问题在学校与老师发生争吵,以及在会考前几天学生们缓解心理压力等画面,这些画面都是学生时代常见的而又从来不会受到关注的。
在影片的创作手法上,导演并没有很明显的制造电影语言,而是静静的在观察,无论是孩子网吧上网还是宿舍打闹,都没有打破现有的真实环境,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可见导演与被拍摄者所建立的关系和职业素养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导演在拍这部片子时,可能是兼拍了其它的片子,或是忙于生活其他的事,感觉跨度虽然有一年,但是实际拍摄的次数却不多,因为片子中的镜头和剪辑非常粗糙,缺乏美感。这是个人猜想,或许导演是想通过画面告诉观众这就是初三的学习生活吧!
《初三》影评(十):一部很真实但是焦点模糊的独立纪录片
原本不对这部电影抱多大的期望,因为我对初三的记忆除了熬夜和做不完的试卷就再没有其它。电影刚开始的新学期开始、集体做广播操、课余小活动也只是泛泛交代,乏善可陈。但是当镜头拉近到与其中几个孩子的谈话之后,我就开始和他们一起上初三了。
许多人从这个电影里看出了教育制度的不足。学习对他们来说,完完全全就是为了分数,为了考上好的学校,为了不辜负全家人的期望。这种没有乐趣、只有压力的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意志力的巨大考验。为了让他们专心学习,身心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学校的老师不断地施压,告诉他们一旦松懈就会被其他人追上,并且不准他们关灯后聊天,没收退步学生的mp3和手机,与家长面谈……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这种战斗式的学习氛围还可以从会考结束后的狂欢和扔书行为中侧面地反映出来。
年轻班主任的一段诉苦让我印象深刻。她先是说范清华差两分没考上省重点非常可惜,如果要买学位又要花很多钱,很替这位学生着急。接着她反反复复地说,在冲刺的那段时间,她不想让学生有所松懈,但是学生们又非常的疲惫,所以她不得不让他们放松了一小会儿——我猜这段话背后的心理可能是略带自责,同时又自我安慰已经没有更好的做法了。最后她让导演关掉摄影机,偷偷讲了她给学生补课,结果被一些不愿交补课费的家长举报,只好又把补课费全部退了回去的辛酸故事(这是导演后来告诉我们的)。这么短短的一段独白,把她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体制的无奈,还有自己的委屈,都揉在了里面。
然而这部电影还揭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和留守儿童。导演问了至少两个男孩,他们想不想父母,回答都是“不想”。还有一个女孩,也是片中唯一一个和导演有过对话的女孩,她说有一天家里出现了一个女人,她正纳闷这是谁,人家告诉她,这是她妈妈。这个女孩看起来非常的乖巧懂事,但是竟然已经忘记她的妈妈长啥样了。我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几次面向留守儿童的义教活动,一直都感觉他们对父母的感情非常复杂。到底是想念还是不想念,期待见面还是不希望见面,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或者并不想知道。
观影结束后,一个观众提出,在这个拥有互联网、鼓励多元发展的年代,也许能让这些小孩发挥自己的特长,打破这种唯分数论的困局。导演说,这样对他们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长。我认为这个回答很接地气。不可否认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是挖掘潜能的渠道是非常有限的。你不能指望在一个刚解决温饱的地方会冒出很多小发明家、小音乐家、小探险家等等,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的东西太有限,虽然互联网给信息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要突破自己的眼界,把手伸向那些身边人不曾谈论过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困难的。
影片里还出现过一位驼背的老奶奶。她的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她一个人承担起种菜和照顾孙子的重活。她先是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有人愿意回来种地,似乎有所不满;但是随后又说等孙子以后上了好的学校,就不用回来种地了。这话前后好像逻辑不太顺,却是一种很真实的矛盾。谁不喜欢自己的家乡,谁不希望亲人都和自己一起?但是如果不往高处走,生活就会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糟。说到底,还是要让农村的人也富起来。
之所以说这部片子焦点模糊,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值得探讨,但是导演雨露均沾,而没有再把镜头拉进一些,让我们对其中的某个问题有更深刻的体会。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至少它成功地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而且我看完此片后的感觉,好像比大多数人要乐观。因为我看到,这部纪录片里面的人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前,都相当努力地克服——家长嫌学费贵,但仍然努力打工给孩子挣学费;老师虽然教学任务繁重而且遇到了家长的不理解,但仍然兢兢业业,一心为孩子着想;小孩就更不用说了,毕竟是重点班的孩子,听到别的班在唱歌居然还能继续埋头学习……
另外,我很喜欢里面多次出现的那个男孩梳头的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