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旅行终点》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旅行终点》的观后感10篇

2018-05-03 21:2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旅行终点》的观后感10篇

  《旅行终点》是一部由詹姆斯·庞索特执导,杰森·席格尔 / 杰西·艾森伯格 / 安娜·克鲁姆斯基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行终点》观后感(一):我们拥有一切,但生活不属于我们

  Jesse这次终于演了一回真正的作家。他的作家气质如此强烈,以至于看这部电影时我忍不住感慨:这才是真正的Jesse Eisenberg!浸淫艺术圈,混迹纽约,崭露头角却尚未名声大噪——尽管对于他本人而言,他或许已经开始觉得自己的名声成为了一种负担,而这正是他长期以来不断担忧的事。他曾经坦言,如果不做演员,或许他会选择当一名全职作家,现在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他对这两个行当的理解,以及他对那些即将或业已声名远扬之人的共鸣(或同情)。

  片中出现的两个作家,年轻的那个野心勃勃,年长的那个厌倦困惑,他们各自对抗着复杂的生活和欲望同时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

  作家,还有艺术家们,不仅会因为天才敏锐而孤独,有时他们也会因为超乎常人迟钝、因为缺乏入世的智慧而孤独。他们怀疑现代生活,怀疑消费主义,怀疑快节奏的娱乐,总而言之,他们怀疑自己精神世界外的一切,然后怀疑自我及人生的意义。他们,如Wallace,患有社会性的疾病,面对世人的追捧与热情,他们感到兴奋又害怕上瘾。

  Jesse在同Jason的对谈中谈到艺术圈:“一天你还炙手可热,另一天你可能就什么都不是。”在这样一个人事变幻如流水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迷失时刻,对那些以自我表达为业的人尤甚。这些人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热闹前后的落差,还有创作事业本身与随之而来名利之间的关系。当然,部分作家可以宣称,他们完全摆脱了名誉阴影。这就完了吗?

  还没有。

  Wallace的经验迫使所有人重新回过头思考,将人生的全部意义都托付给创作,这么干靠谱吗?

  因为写作本身无法构成意义。小说作为独立存在,是有意义的,但写作这个动作却无法支撑起一个人全部的生活:如果说写作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变形,那么在实施“变形”这个动作的写作者们,他们的生活在哪里呢?按照这个思路思索下去,就会发现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因为一切都是对变形的变形。道理简单:如果你全身心投入了写作,那么写作,就会成为你的生活,你不再知道“真实”是什么样子

  影片借Lipsky之口极大地讽刺大众对这一群体误解:巡回签售的回程中,Lipsky指责Wallace不够真诚。而Wallace一直以来努力想要保持的,就是普通人的真诚。他厌恶矫饰,真心实意地想要拥抱生活本身,同自我和解,但当他无法回应大众对于智者期待时,他的真诚之举也就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虚伪”。

  所以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人物会在另一个12年的艰苦卓绝后选择自杀,像他这样水土不服家伙总会再次崩溃的。

  相比之下,Jesse扮演的Lipsky则更年轻,也更“积极”。他能体会到与Wallace相似问题,但他还没有因为世界的运作方式而崩溃。The American Way又怎样呢,完成X和Y,拥有Z,也无法让人感到快乐,那又怎样呢?对于这个悖论,或许Lipsky并没有那么困扰,又或者,他尚未洞穿“快乐”一词的本来面目

  最触动心灵对话,是他们二人谈论人与人的关系时,Wallace说道:“如果你把写作当作一项终生事业,那么你就会学会利用他人。你需要孤独,极致的孤独。有时你想要他们在身边,有时你又赶他们走。” 其中流露出的疲惫与自嘲,已然为最终的结局埋下伏笔

  一个创作者,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是世人的注意,还是通过创作来消除孤独?《旅行终点》触及到的这种空虚人心碎,我不由得想起另一本小说里的一段话:“这是在夏初,我们很快就要出发了。去哪里呢?我们还不知道。也许是去西班牙的马略卡岛或者墨西哥。也许去伦敦或者罗马。去哪里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地方已经混在一起了——我们旅行的唯一目的就是进入夏日的中心时间在那里停止,时钟的指针永远指着同一时刻:正午十二时。”

  他们拥有过人的才华,拥有年轻、金钱甚至声望,但生活不属于他们,未来也不属于。

  《旅行终点》观后感(二):旅程终点不一定只是死亡

  一直都喜欢小众电影,去年年底看了一部《youth》大赞,今年终于把囤了好久的《旅程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断断续续看了好几次吧,今天终于看完了。隔了好几个月的每周刷个电影的状态似乎回来了,慢慢做回自己的阶段中,作家Wallace走进了我的视野。前两周和一个朋友聊天,我提到其实这个世界上,只有艺术和科技永恒的,那么作家应该算艺术家这类吧,用笔墨来描绘另一个人的人生,或者调侃生活百态,成功的作家,其实在动笔的时候,应该不会去想自己能否横空出世,一本永流传。作家带着点抽离于生活的敏感,写了本大红大紫的书,面对着粉丝好奇,生怕自己被当成心灵鸡汤被放大在时代周刊;生怕自己被误解成为瘾君子改邪归正,洗心革面憋出本惊世之作。

  其实这是个没有什么主题的电影吧,作家和记者唠叨叨,观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来说我收获如下:有才华的人多半是孤独的吧,学不会享受孤独,也要学会和孤独作伴。虽然不一定热爱生活,跌落低谷,尚若缺乏自杀的勇气,只能用酒精来麻醉。冷眼看着别人的纸醉金迷,看透了凡人的生活,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凡人。为了弥补孤独,用爱或者性来填满,当过度依靠这些,人生失去意义,虽然人还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亡,因此不用过度去依赖一些虚无的生活来麻醉自己。写作成名的闪关灯也是一种麻醉,当旅程结束,一切恢复到正常生活,生活还是老样子。不要试图用教条化来衡量别人,以己度人似乎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在下次还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觉得别人也是那样子的,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要相信人性本善,哪怕总是会受伤,这个世界上最后都是好人遇到好人,渣人和渣人相伴。不要试图装作自己是个好人,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用去装饰,别人如果愿意了解你,自然能了解,别人毫无兴趣,那么你对他们来说,just mean nothing,也不需要做这样的无用功。之前几个月我大概就有点这个毛病了吧,最后也是适得其反了。作为一个经常觉得孤独的人,也有过那么几次轻生念头,但最后似乎又找不到真的值得死去的事情,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也没必要去死啊,每次被现实教训鼻青脸肿的时候,都会想方设法找出点有意义的事情去努力让自己更有趣一点。永远做一个悲观主义里面的乐观主义者,可以低沉消落,但是绝不击垮。说话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要带给别人阴暗面,负能量东西不要展现给别人,做一个温暖的人,说话多为别人考虑拒绝毒舌,还是不要太以己度人。把生活和事业划分的话,生活可能本身真是比较没意义的事情,要学会和孤独作伴,多看好书充实自己,戒掉更无意义的上闲网。不要试图成为别人,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眼里的其他人,或许别人不是你的想象,做好自己,展示真是的自己就算精彩人生。

  旅程终点不一定是死亡,可能是一种绝望的孤独,或者是生活在一堆毫无意义,作家在电影里面最后第二次自私谢幕告别这个世界,可能是忍受不了那么看透人生,忍受不了孤独,那么我还是会慢慢享受和孤独作伴,充实自己,用爱去看待这个世界会感受或许其实没那么糟糕

  .S.记者里面说婚姻看法,可能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结婚的那个人是要在一起三十年四十年的,这就需要那个人能够接受或者包容我的各种状态,生理的,心理的。人们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也都在改变着。 每个人的状态可能真的是每个阶段或者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能长期相处舒服估计才是最理想的方式。婚姻双方的两个人肯定需要为对方改变和调整状态的。

  《旅行终点》观后感(三):有关孤独的定义

  【废话一些 与电影无关可以跳

  暑假期间补了很多杰西的电影 深深感触 杰西真的是会挑剧本 每一部看完都有好多感受 最喜欢的就是 end of tour

  【关于电影

  电影的基调 就是俩个男人不停的对话

  年长的作家对于年轻采访者的提问或是话语回答 与反驳

  采访者对于作家一些习惯疑问 以及俩人到后来关于人生在世多疑虑的探讨

  《旅行终点》观后感(四):普通人or作家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过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美国大学演讲《这就是水》,那篇演讲在美国还挺出名的。因为这个缘故,我开始对他感兴趣。然后对他的一系列搜索,把我指向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好看的地方,就在于他通过滚石记者和华莱士连篇累牍的对话,给人展现了一个即亲切可爱而又深刻孤独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普通人

  刚开始华莱士给人一种亲切随和感觉。与电影开篇表现他在美国平民评论界名声大噪,给观众对他形象的联想稍有区别。随着他和记者对话的深入和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他简直跟普通人没啥两样,好色,喜欢被人关注害羞内心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喜欢看电视,并爱吃垃圾食品,还可以抽烟喝酒。这和邻家没啥出息,30多岁没有结婚养孩子大哥没啥两样。

  作家

  正是华莱士作家的身份,让他经常把自己从普通人的身份抽离出来,去反思,去批判,去审慎而孤独地活着。他喜欢电视,自己这辈子唯一上瘾的东西就是电视。可是又反复强调,电视这种代表技术进步的产物容易让人上瘾,让人依赖(如同手淫),从而偏离自己真实的生活。他喜欢自己被别人接受喜欢,同时又害怕被别人过度关注。那样一方面会让他被流言蜚语伤害几率成倍增加,一方面又让他无法保持对现实生活的抽离,直面自己必须面对的现实:他34岁,面前放的是一堆空纸头。

  这种普通人和作家的身份交替是最要命的。这样一个真诚而又憨厚可爱,没有心眼的邻家大男孩形象的人,因为认真执着守护自己作家身份,像个神经病一样,不断把自己从现实剥离,像个小白鼠一样丢进人生的实验室,反复刺激记录刺激后的反应

  影片最后,借记者的话,我们知道华莱士认为书的存在能让人忘记孤独。是的,的确是这样,所以他便和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真诚的作家一样,以自己的孤独,来拯救别人的孤独。

  向作家们致敬!

  《旅行终点》观后感(五):Where does the depression come from

  交流过程中Wallace几次拜托Lipsky,不要把他鸡汤化,不要带立场地quote,甚至不要给他的头巾加上任何因果小说家试图唤醒着自己作品里人物的自主意识,却难以把握自我“真实形象”该如何示人。采访报道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引领都让Wallace浑身自在

  自我真实形象到底存在么?我斗胆猜测,这可能是抑郁的一个来源:来源于自我身份认同无所适从。甚至让我在观影时感到了一丝卑微的共鸣。在一群人中感到庸俗无味,整日奶粉绿卡;在另一群人中又感到碌碌无为,成天烟酒concert。打另一个不恰当比喻,看微博爱国青年诅咒起人来一个比一个狠,身边的一代移民黑起这个民族也是鞭辟入里,there is nothing in between?中间这些人呢?都是沉默的大多数?闷声发大财?

  电影本身也在为过度脸谱化担忧。对"Wallace不想被portray成任何形象”这个结论的概述,是否也其实是一种概括式的引领?电影在四平八稳中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身;其实任何概括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如果认为这电影罗里吧嗦无聊空洞,也没什么对错可言。抑郁或许也来自于对对错的判断,对意义的寻找。

  片尾Lipsky偷偷溜进Wallace的书房,拉开窗帘的一瞬间,冬季阳光积雪折射下,满屋子惨白的记忆;45岁的他想到当年和Wallace分别时,Wallace叫他不要成为自己。很多事情注定当时是理解不了的,回瞰时只记得那种感觉,一种试图努力去分析努力去规划未来的感觉;最后发现一切选择和寻找都没有意义,你我能做的只是听从命运安排随波逐流

  《旅行终点》观后感(六):对话中火花不断的感觉真棒啊……

  再看一遍改为五星

  1.你不喝酒。这是个问句吗。不是,是观察结果

  2.等回到纽约的桌前,这个文章你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一点让我很困扰。因为这篇文章会把我的形象推出去,而我希望这个形象是把控在自己手里的。我甚至还说不清楚,是不是喜欢你这个人,光操心你喜不喜欢我了。

  3.我不想显得自己很积极在换取亲热,尽管其实我乐意之至。那只会令我感到寂寞。

  只不过,如果她们是被你的作品打动,而你的作品又如此私密,那么读你的书,何尝不是另一种与你相识的方式呢

  4.技术发展只会越加精进,令我们越发容易的,方便的,越发愉快的独坐在屏幕前,看着那些影像,里面的人对我们没有爱意,只想要我们的钱。这种事偶尔为之还行,但如果这就是你生活的基石,那你会死的。

  5.无论自己的心境如何变换,这个人我都会牵涉其中,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对你的任何状态都能安之若素的人。

  6.不管什么事,一旦你全情投入进去,副作用之一就是,你会变得自我意识非常非常强,终而利用别人。

  7.她的漂亮是非常慵懒,非常人性的那种美

  8.我担心这会显得太刻意了。如果我不戴头巾了,是出于某种商业抉择,还是我只是不想戴了。戴着它让我感觉更好,每当我紧张时我会想到我有这个安全毯,或是提醒自己要振作起来,人们竟会把它视作一种装腔,或是一种身份认证什么的。这顶多是一个小怪癖,证明我有一个弱点。

  9.这份工作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我可以随意走动而不用想事情

  10.一个无比害羞与自大的综合体。我认为害羞基本就意味着内敛到很难有别人能在周围的程度。

  11.心底有种无所适从的空虚感

  12.如果大家纷纷恶评,我不会兴奋激动,也不会太丧气懊恼,如果你已经习惯写那些厚重的,不怎么卖得动的纯文学,身为有自尊的人类动物,你就会自圆其说以适应现实。如果这本书很畅销很受瞩目 ,之前受冷落时你用来保护自己的机制就不再有用了,就成了歪理邪说了,所以你就彻底完蛋了。

  13.我最怕的就是我真的喜欢上这个。他人的关注。变成那种恶心的人。啊又一个聚会要去么。我不想作为一个渴望出现在滚石上的人出现在滚石上。

  14.有鉴于我们当下的文化氛围,我们是多么容易被拐离有意义的人生。我回到只和20个人交际的状态,抽离出那些海洛因我真正需要的勇气,是得静坐在那里,承受住这种抽离

  15.我觉得人是不会变的。我确信那仍旧深埋在我身体里。我大概只是非常努力的在想办法不被它拖着走

  16.你该看看春天的样子,清风佛面,涟漪丛生,就像水面一样,就像海洋一样,不过是绿色的,有安抚之效,真正的美

  17.那些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并非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了我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旅行终点》观后感(七):就是这样

  (以下更多关于故事,而不是电影)

  “Mostly white, upper middle class, obscenely well educated, doing really interesting jobs, sitting in really expensive chairs watching the best, most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 equipment money can buy. Why do we fell so empty and unhappy?” 的某种自我探索——这种人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缺点、特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是世事应该是怎么的、会是怎样的,但是一些想要的、想做的就是做不到。好比是有这么一条水沟,你知道前面有一条水沟,你知道水沟的宽度,水沟两边泥土的硬度,你知道你能跨步大于水沟宽度,你能感受到风力、温度,阳光在你的身后照过来,甚至刚才就有一个和你看上去差不多的人就这么跨了过去,可是总有一些因素让你就是不能跨过这条水沟,有时候你知道你跨不过去,有时候你不得不跨,有时候还得摔上一跤。甚至你后来知道是因为知行不一或是什么“习得性无助”,但是真的是简单的这么一个原因吗?不,复杂的多。

  挣扎、矛盾,能写出《Infinite Jest》这种人,必定要承受了更多、更敏感、做更深的思考。David Wallace 在12年后选择了自杀,可能连这个选择都是经过反复、深思熟虑,可能Daivd知道自杀的后果、影响,甚至知道自杀对他来说弊大于利,有时候你可以说有很多选择,但是有时候并没有“选择”——就是“这样”。

  .S. 让我想起Aaron Swartz的自杀,Déjà vu

  《旅行终点》观后感(八):76、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电影《旅程终点》截取了美国小说家华莱士的人生片段,这个片段来自于《滚石》杂志记者大卫所撰写的华莱士传记小说,影片以录音机为线索进行了追溯,讲述两人一同踏上新书全国宣传之旅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在滚石杂志社不得志的大卫在看了华莱士小说《无尽的玩笑》后向主编表达了一定要采访的意志,显然大卫在华莱士身上看到与自己某种相似的影子,正如他站在书架前带着忐忑与期待的神情拿着自己曾出版的书籍,他相信这一趟一定会有很大收获,对自己生活还是思想精神而言。

  华莱士不善交际、不崇尚名利、对突涌而来的成名正处在莫名不安中,大卫的到来无疑不是个好的接待,或许是大卫如小粉丝般的热情与期待让华莱士卸下心防,又或许是也想成为作家的大卫,让不愿意伤害别人情感的华莱士想去伸手握好。

  无论如何,华莱士邀请了大卫入住卧室,而那个片段是我对此片影响最深刻的一幕,正如电影《洛奇》教练对洛基大嚷着“你有天分成为出色拳手、但你却去帮二流高利贷打人收账”一幕,当大卫看到满屋子未卖出去的书籍,影片所要传递华莱士成为名作家之前背后所经历的岁月跃于纸上,甚至带着悲伤与绝望,对比现实却又如此励志与鼓舞。

  华莱士敏感多神经质,在与大卫一路的经历中两人关系陷入一种互通而又敏感的暧昧式关系,大卫故意接近华莱士曾有过好感的女性,而大卫怄气不理睬大卫,这是属于华莱士与大卫的关系层面,或许是很多作家敏感多疑的性格凸显。

  关于华莱士的自杀,在有记载华莱士资料中提到华莱士从大学开始便有抑郁症问题,并持续吃药,华莱士曾有过年轻辉煌但之后的陨落让他对现实与自我理想之间产生了冲突,在电影《灿烂人生》中角色马里奥最终的自杀,与自身理想与现实制度国情等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关于华莱士患抑郁症的最终原因,这与童年经历、自身精神世界、现实冲突都有相关,但资料太少无从探究。

  仅仅谈都市社会现代人得精神疾病,太多想不通得人或许只是由于想的太多,心中理想化程度过高到导致了无法接受现实,我也如此,年纪还小时曾经认清了一次现实生活半低头姿态去迎接坎坷,而年纪稍大又一次迎来爱情得全场溃败,没有信念与信仰几乎无法抵御这场战争后的毁灭式的灾难现场,边强迫性得憧憬着未来却仍旧沉浸在过去不肯往前看,内心其实并没有任何信念与信仰,唯一有的便是不停的不停的暗示自己,往前看,往前看……但前头到底有什么,我并不知。

  大学时曾看过春上村树的《且听风吟》,那句话始终难以忘记: “生活时间一长,连趣味恐怕都会变得相似。如果有人问:幸福吗?我只能回答:或许。因为所谓理想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

  每个过于理想化的人心目中都有座城堡,而城堡的崩塌便是这个世界的结束。华莱士对名利认得很清楚,或许是因他曾出名过,他觉得一切都是幻梦。华莱士提到让大卫不要成为自己这样的人,但大卫却怀着崇敬之情看待着华莱士,这是一个前仆后继但大卫不会成为华莱士,大卫比华莱士更容易接受现实一些。

  电影内多段台词印象深刻,或许是改编自真实的事件与对白,对白分量明显更有精华度与沉重感,正如华莱士与大卫道别时,华莱士收拾着那辆早该退休的老爷车,他说着自己应该搞辆新的,但没法扔掉这辆,大卫询问为什么不行,华莱士淡然回答道“It’s my friend”,华莱士告诉大卫有越多人给予你赞誉,你就会越恐慌自己在世欺世盗名,获得大量关注最坏的地方,就是你会惧怕有负面的关注。

  华莱士对自身的不自信与他人想法太过在乎或许也是最后最想悲剧的原因之一,总体来说华莱士在此部电影中是个善良甚至可爱的人。

  在写之前一直想想写点什么却始终无法下手,因为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不了解,甚至在图书馆网络找了一圈,都很难买到小说《无尽的玩笑》中文版本。影片绝对可以排进最喜欢的影片前十,有些共鸣或许只是似曾相似经历或曾经同样失败的经验所能体会。

  这并不是一部能够收到所有人喜欢的大众商业片,但它是可以打动某部分心扉人的治愈系影片。

  2015.11.18

  《旅行终点》观后感(九):成也孤独,败也孤独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

  如果说《旅程终点》(The End of the Tour 2015)是一部话唠电影,那它也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话唠电影。在我看来,本片更像是介绍作家戴维(David Foster Wallace)的传记片,它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戴维以自己的孤独排解了我们的孤独,为何终究他又选择了死亡?我们不妨依据滚石记者与作家戴维之间的对话来对一问题稍作分析。

  如果说一个人选择死亡是因为痛苦,那么,戴维可能是因什么样的痛苦,才走上轻生的道路呢?戴维当年凭他那本畅销书《无尽的玩笑》虽已声名鹊起,但名利并非他写作的主要目的,甚至,巨大名利让他更感到孤独。他把写作比作抚养小孩,必须非常小心,他说:“可以为自己的作品自豪,但期望从中得利就不好了。”利用声名获得利益似乎是一种潜规则,戴维在跟记者初次谈话中就嘲笑了这一点,他开玩笑地说,他很想利用新书巡回宣传吸引女性的投怀送抱,然而,他真实的想法却是“还好,我没这么干,那只会令我感到寂寞”,因为在他看来,别人只是看上了他的声名,而非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他不仅不想从自己书籍的成功当中获利,甚至他无法跟任何人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可能是声名带给他的更大痛苦。

  他向记者解释了他想利用声名吸引女性的真实意图:“我只是觉得如果可以跟人分享这些美好的事情会很棒。”然而,他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首先,他无法跟普通朋友分享这一切,因为来找他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要操心,都是带着目的而来的;其次,他的工作特点让他身边无法留住亲近的人,他的工作特点是写作时需要独处,在他看来,一旦“全情投入”便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任何身边的人成为“被利用的对象”,这不仅让身边的人不能忍受,也是他不愿意去做的。因此,他只能感叹:“如果有个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担一切该有多好,无论是开心还是困惑,面对着她你都可以放得开。”可见,有成功却无法与人分享喜悦,应当是他痛苦的一个来源,否则他不会跟记者着重解释这件事。当然,既然喜悦都找不到人分享,那痛苦就更找不到人来分担了。

  “成功”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可能本质上就是个悲观的人。他向记者解释他曾完全迷失在写作当中,因而酗酒、乱性,甚至想到死,然而,当他小说畅销,记者都认为他的新书备受赞誉,非常不赖时,他却说“这是很好,可这是虚幻的。”试想,昔日的龌龊都不足以让他为今天的成功感到喜悦,他那里还能找到幸福呢?

  如果说他写作并非为了名利,那他真实目的是什么呢?他跟记者说起他那本畅销书的主题,就是探讨人性的孤独。从这场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他的痛苦源自他的人文情怀,他那种想为人性孤独提供解决方案的高尚情怀。对于人性孤独,他说“我拿不出一个诊断方案或一套药方来解决”,然而,他又非常担忧技术对人生幸福的不利影响,他认为技术手段如同“打手枪”,偶尔为之会带来欢愉,但决不能长期依赖,技术的进步也绝不是解决人性孤独的良方。可见,人性孤独的问题他已无法解决,如果他是个以解决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的人,他就注定是孤独而痛苦的。

  此外,他的痛苦还来自他注定的“与众不同”。因为他的才华、成就,的确让他显得比别人聪明,在记者看来,他的“交际策略”都利用了他的“聪明”,然而,他不仅不认可这一点,反而说“那让我感到有点孤单”。他这样讲应当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从小就因父母是搞学术的,而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他痛恨这种与众不同所带来的孤独感,因为他的信念告诉他,一位优秀的作家必须“珍惜普通人的一面”。他辩驳道:“如果我只扫上一眼,就默认人家没什么见识,或者人家的内在不如我丰富、复杂、嗅觉敏锐,我就不会是这么个好作家。”所以,他认为自己说“只是个普通人”,绝不是一种“惺惺作态”。然而,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普通人”呢?正如记者所反驳的,别人啃你一本长达千页的书怎么可能是因为“作者是个普通人”呢?

  现实与幻像的反差也是加重他孤独感的一个渊源。虽然他自己有着很强的幻灭感,觉得万事皆空,甚至认为这种幻灭感根植于人性,但他还是在意那些他所批判的幻像,比如影像宣传,他认为这类东西很容易让我们“拐离有意义的人生”,既然一切皆虚幻,又何必太在意呢?一旦在意了,孤独必会如影随形。从他和记者最后的对话中,我们分明能看出这一点:“我必须从这些关注中抽离出来,因为那些关注就像是给你的大脑皮层来了针海洛因,我真正需要勇气的地方是得静坐在那里,承受住这种抽离,并且努力提醒自己什么才是现实。现实就是:我,34岁,独自呆在房间里,面对着一张纸头。”他无法在形形色色的幻象世界中体会快乐,又不愿在冰冷的现实中忍受孤独,这种性格特点就注定了他痛苦人生。

  从以上分析可知,他成功无人分享,痛苦无人分担,孤独终究是无法排解的,当他二十来岁时发生过“心灵危机”再次发生时,而恰好此时根深蒂固的幻灭感又占据他整个的心灵时,死亡必然让他感受到是一种解脱。显然,如果说是孤独成就了戴维,也是孤独感最后毁了他,那么,用“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来概括戴维的一生应当是恰当的。(文/石板栽花 2015年10月26日)

  .本文引文源自“酷炫秃顶富二代字幕组” koala676所翻译的字幕,特此志谢!

  《旅行终点》观后感(十):孤独,寂静无声。

  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种对话。很平凡但没有抽离感,久久的沉默,沉浸在那种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的孤独中。

  就像那根香烟一样,他明明说了我不会抽,可是下一刻他就拿起来抽了,人生也是一样。那些快速的娱乐对他而言就是一种瘾,他说了,他最大的瘾就是电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快速的,盲目的色彩,绚丽的娱乐,陷入狂热,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为什么一直笑,而是为什么我们用笑来代替思考。为什么我们掌握着大量的财富,我们成为了社会精英,却不快乐,却那么空虚,却那么抑郁?他没有找到答案,我们更不能找到答案,看过以后仍然不能找到答案。它引起的某种共鸣,某种孤独的难以言说的一种共鸣,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就像一座座孤岛一样,无法靠近,彼此又渴望靠近彼此,但是这种尖锐的隔离是无法排解的。

  我们彼此固定的行动方式,价值观,导致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心灵相通,最多的可能就是一些愉悦的谈话,一些共同的观点,但是心灵深处,对彼此的排斥,是无法消除的。就像男主角们彼此认同,但是没有办法共处。她们终究是不一样的人,虽然,这个David最后成为了David.不可否认,他们仍然是不一样的人,他们仍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记者最后说,我不愿意成为你这样的人,但是真的吗?他心灵深处的期待明明就是期望像作家一样,能够得到莫大的赞誉和声望。但当他真正做到了他人就不快乐,也许他们有过她毕生难忘的对话,但是,他仍然孤独。

  相信作家最后一刻是一片寂静。那就是片刻的难以言说的,但此生常伴的孤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