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鬼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鬼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05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鬼书》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鬼书》是一部由詹妮弗·肯特执导,艾斯·戴维斯 / 诺亚·怀斯曼 / 丹尼尔·亨绍尔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鬼书》观后感(一):失控

  影片的前半部分,你看着会无比烦躁那个孩子,他有很明显暴力倾向,不仅表现语言上面,诸如死亡,杀死怪物什么的,轻而易举的就说出口。

  行为上面,随身带着那些自制射弓、‘武器’,不论有没有真实伤害到别人,都足够让其他孩子,和学校里的教师,心生警惕了。毕竟,和平年代,你很难对一个身携武器的人,有好感的。

  对外,这个孩子完全不懂得友好社交,对内,他一再以这种尖锐态度,使他的母亲频临崩溃。

  面对着这个长期失眠面容憔悴,一头乱发的母亲,他甚至连基本的安宁也做不到,一再以各种事端、尖叫逼迫他的母亲。是的,到这部分,我观影的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赶快把这熊孩子扔出去,让他和她都安宁片刻吧,简直就是一个灾星。

  但是,随着影片的推进,在处理自己孩子和外界发生冲突时,母亲的方法,让我渐渐的觉得,比起孩子,更需要治疗接受帮助的,应该是这个母亲。

  首先不讨论关于巴巴杜的部分,影片中,孩子创了第一个大祸,应该是携带武器上学。学校领导人员,对孩子的不满正常的。毕竟在携带武器这件事情上面,他确实做错了。

  于是,校方想通过一个一对一的监护人,贴身指导这个孩子,只有直接、近距离接触,才有可能发现问题根源,哪怕是心里医生,也不过是这样的流程

  校方的立意是好的,就算母亲无法接受这样的,近似监视的措施。但最少,她应该重视一个问题,她的这个孩子,确实存在很明显,很严重的行为不当。他的心理上面,可能存在问题,而这些事情,她是无法解决的。

  虽然在校方面前,她一再强调,回去后,她会严厉批评他。但是,这就是她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体现。她的孩子缺乏的不是严厉的评判,最少,他应该接收心理医生的辅导

  当然,在问题严重到,连她自己都开始产生幻觉是,她是怎么处理的?

  她一直不相信有鬼怪的,甚至尝试去报警,所以,当她看到巴巴杜的时候,她也知道那是幻觉。但是,她自己不去寻找心理医生,也没有让她的孩子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她的处理方法是,开镇定剂给自己的孩子吃。

  她已经知道自己在晚上无法安睡,长期失眠,甚至出现幻觉。但她依然不去接受治疗,而是觉得,只要让她的孩子安睡,她就能不被骚扰。对的,在让他安睡后,她还是无法入眠,整夜的坐在电视机前面,可她坚持让孩子吃药。

  其实很多小情节,都一再的凸出,母亲的精神状态,并不良好

  她最要好朋友,一再的尝试与她交谈,让她放下对亡夫的执着。而她的态度却瞬间变得尖锐,后来她抱怨朋友聚会上,某个太太言论,让她觉得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圈子的人。不论那个太太是不是真的在炫耀自己的生活过的如何的好,最少,七年的时间,母亲不应该处于这种,一点就炸的状态。

  如果你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的幸福,那么不论别人说什么,你都会觉得对方是在故意炫耀的。

  当然,在那一次聚会的里面,母亲的挚友也说了出口。不是我一直在说自己的事情,不关心你,而是你一直不愿意与我谈及的你亡夫,你的这个死结。可能没有说出口的台词是,我甚至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帮你,因为你的现状,感觉就是一堆乱糟糟的毛线。

  有一个小段,说是母亲在商场里面游走,在沙发上吃了一会雪糕。回过神以后,却突然发现,有10个未接来电。正常来说,周围的环境再喧哗,10个未接来电,正常人多少也会察觉到的。但是母亲一点都没有发现,其实在那个时候,她已经恍神的很厉害了。

  然后到巴巴杜的部分了,因为看出母亲的精神状态有问题,再加上巴巴杜一直都是没有别人能看见的。刚开始,我以为那只是母亲因为过大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的幻觉。

  毕竟,心理病方面有一个说法抑郁患者,不一定会失眠。但是长期失眠的人,一定会患上抑郁病。而一个失眠、烦躁,甚至产生了幻视、幻听的人,再继而出现精神分裂,那太正常了。

  所以,当母亲仿佛发泄般,说出为什么当初死的不是你,而是他的时候。我终于看到母亲的心结了,恨的来源来自于爱。我觉得,她对孩子的恨,不仅是来自于丈夫,更来自于她自己。

  这个母亲,她虽然也爱自己的孩子,但她非常懦弱。于是,面对丈夫的死亡,她甚至无法承认,其实那句‘为什么当初死的人不是你’。她真正想对某人说这句话的,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

  所以,她的心魔,巴巴杜,最后想要杀的人,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自己。

  但是,当时她正怀着这个孩子,在那个时候,她怎么能死?于是,她的心魔也曾要求她,生下这个孩子。面对这种近似自我惩罚的求死,生下孩子这件事,就好像逃避责罚一样。所以,由心魔说出这句话,含义就变得,像是,生下这个孩子这种事,是有邪恶目的,不应该发生的。

  最后,结束这场失控的事件,却是那个之前被认为是熊孩子,灾星的小孩。他以他真实的爱,不离不弃的态度,使他的母亲,‘正常’的母亲回来了。

  当然,这个时候,母亲却彻底的相信了关于巴巴杜的事实。因为孩子的误导,她以为那是真实的怪物了。

  其实,片中包括孩子从楼梯处被抽离,到房间中被砸向墙壁等,甚至是房间的崩裂,床体的震动等,都可以是母亲自己的幻觉。唯一真实的,可能只有孩子趴在床上,和抱住母亲后背举动了。

  所以你看到,怪物躲进地下室时,追着怪物跑的是母亲,而孩子是追着母亲跑的。

  本来孩子就无法理解什么是精神分裂了,他只会说,你不是我的母亲。后面母亲自己作出的解释,更符合孩子的幻想,他们两人构建了一个秘密世界,一只只有他们才知道的怪物。

  《鬼书》观后感(二):非常有震撼力的一部电影

  演员演技非常好,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单亲母亲(尤其是有一个到处惹事、有擦不完的屁股的熊孩子)的疲惫痛苦。先杀死狗、再杀死孩子、最后自杀,这恐怕是母亲疲惫而痛苦的心中想要毁灭自己的一种想法

  一个母亲,守着自己的孩子,孤独的生活了七年。孩子不断的给自己添麻烦,孩子的生日和丈夫的忌日在同一天,孤独无助、痛苦无奈、疲惫彷徨,各种情绪在临近丈夫忌日(也是孩子生日)的这段日子特别强烈。母亲的生命已经没有任何幸福感,完全是一种重负下的苦难

  她有那种毁灭一切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她每天都失眠,在精神恍惚情况下,受到电视里那些恐怖画面的催眠,她心理那种恐怖的恶念就赤裸裸的显现出来了。所谓的巴巴杜克,其实就是母亲心中这种毁灭一切的恐怖念头形象化。但是这种心思并不能够消灭她心中的母爱,因此当巴巴杜克扑向孩子的时候,目前还是大声的向它怒喝“no”。是的,生活如图炼狱一样黑暗,但是她心底里仍然保留着一点光明,那就是自己的孩子,这是她这七年里坚持着活下来的惟一的支撑,这是母亲的本能,是最纯洁的爱。这种爱的力量,使得那种毁灭一切的邪念被压制住了。

  最后母亲饲养巴巴杜克,其实也是象征着,母亲依然疲惫、依然孤独、依然痛苦,这些情绪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毕竟,生活的现实就在那里摆着,但是,母亲可以把它控制在一个角落里,使其无法作怪。

  最后这一段很难得,如果导演想要灌鸡汤,那么结尾就会变成,巴巴杜克被消灭,母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导演很清醒的知道,只要生活中的那些苦难没有消失,这些孤独、疲惫、痛苦的情绪也不会消失,但是母子毕竟觉得忘记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母亲开始在儿子的生日(也是丈夫的忌日)给他办派对,因此,巴巴杜克虽然会存在,却不会再危害

  《鬼书》观后感(三):《巴巴杜》:值得品味的恐怖电影

  如果简而言之或一撇而过,你摆脱不了巴巴杜。

  If it’s in a word or ti’s in a look,you can’t get rid of the Babadook.

  这是一部恐怖片。导演用了象征的手法。至于其中暗喻和象征的解读,有的文章解读很细致,可以参考。这里主要从电影拍摄技巧方面,谈谈这部片子

  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成本不会高,真心不好。很多看似特效的部分,其实用特摄也能做到。

  电影的前半部给人感觉喧闹。导演放大了小男孩的吵闹声,他的声音经常盖过了环境声,响亮而持续。这时候母亲的反应冷淡,不去安慰,也不制止,表情烦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

  接下来小男孩的表现也特别奇怪举止乖张,制作武器。

  影片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令人恐怖的事物,但是母子之间反常的互动,已经令人感到不快

  反常为妖。导演巧妙地借助演员的表演,令观众感受到了不和谐人们会本能地反感不和谐的事物。

  两者之间的不和谐持续到了影片的转折点。《巴巴杜》一书莫名出现在门口,并被母亲阅读

  本片的不和谐在此达到极致

  导演用了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在母亲怀里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母亲面无表情地念诵着一本温馨的睡前童话

  而后是正常恐怖片的套路,特效和怪物登场。

  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主观镜头,借助怪物的视角观察母亲。这是一个很取巧的做法。一来不用打造怪物的具体形象,恐怖的事物单凭想象更加恐怖。二来,能够大量节省经费

  影片里其实没有出现怪物的具体形象,借助书本和想象,运用声音和表演,营造恐怖气氛。

  导演很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特效很少,演员也不多,场景转换也很少。但是,整部影片,有深度、有悬疑,不仅营造了恐怖气氛,而且完整讲述一个故事,还留下一个有争议性的结尾。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只要导演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团队才能合理预算范围内,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

  本片可算小成本恐怖片的教科书作品。真应该让国内的导演都学一学,不要再借口预算和审查问题,拍出一部部烂的牙疼的恐怖片。

  《鬼书》观后感(四):各处都差一点的中规中矩

  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脑子里的弹幕是这样的

  “哎这部片子我应该看过”

  “原来我没看过”

  “熊孩子可恶

  “被附身了!”

  quot;哈哈哈好好笑"

  “女主的声音变化好大”

  “有点吓人

  “鞭炮原来也可以吓外国鬼”

  “就这样没了?”

  看完之后就觉得和《招魂》《阴儿房》很相似,不过却没有达到这两部电影的高度。影片中包含了很多欧美恐怖片的经典元素比如说开车会出车祸灯泡会炸裂,驱散了附身之后都会吐一口浓浓的红酒麦芽糖。。。所以整个观看过程中都有种似曾相识熟悉感。

  关于那本漫画

  一本睡前读物引发的血案。个人认为那本儿童读物是女主角自己写的。首先读物是在小男孩的书架上随便拿的,那么这本书就是本来存在的,不存在搬家后或者凭空出现。

  后面也有提到(28分钟)女主自己就是写儿童文章的。后面鬼书的再次拼好出现并画出了这一家命运:狗死了,男孩儿死了,女主自杀 也是女主画出并给自己的暗示

  关于Babadook

  abadook的衣着很像已经去世的丈夫的衣服,是母子俩情感隔阂的象征,隔阂的原因就是女主迟迟放不下对丈夫的爱。儿童会比较敏感,所以在刚开始,小男孩就已经意识到的母子之间存在着问题(见到babadook),小男孩想要保护母亲,表达自己的爱并想让母亲真正的接受自己,但是不得不说儿童的想法还是天真了。其中一个很隐讳的隔阂就是“性”。刚开始小男孩抚摸母亲的左脸(4分钟),想要表达感情,但是母亲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男性的触碰,这点从母亲在车上看到对面小两口亲热失神(19分钟),半夜自己。。触碰却被儿子打断(14分钟),吓跑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同事(21分钟)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年轻女性独自抚养孩子的寂寞。。。并且!这会让女主更加的厌恶自己的孩子!并直接导致了鬼书后半本的出现。个人认为如果男同事坚持下开导女主,babadook也不会出现。

  关于结局

  我理解的结局是这样的:女主先杀了狗,又在孩子7岁生日那天杀了他,并袭警被警察击毙。这一结局在新闻里(101分钟)有详细解说。babadook自己去了房间里并锁起来,女主甚至每天都去喂食他,表明了女主并没有办法去忘记丈夫,放下执念,只是又换了种方式隐藏了自己的感情恶魔只每天喂食只会越来越强口味越来越大,所以最后又附身杀了孩子。

  各处都欠一点

  作为惊悚片来讲,不够惊悚,且不说babadook不够恐怖不够另类,中间莫!名!其!妙!的笑点是怎么回事,拜托这样会很出戏的好嘛!!

  如果想要表达儿子对母亲的爱,从而唤醒了不正常的母亲,那后半段又是拿刀刺,拿木板敲,拿绳子捆母亲也根本看不出爱!

  从后期来说有些地方莫名其妙的会被剪切到下一镜头,会让人觉得很奇怪,而且画面完全可以做的更绚。

  一星给女主的声音和狰狞,一星给小正太不离不弃的爱,一星给小正太引领母亲走出阴霾(未成功)

  《鬼书》观后感(五):有诚意没新意

  看得出导演编剧很用力,此类精分悬疑片最忌半天不入主题,本片开始十分钟那本诡异的书就出来了,基本没有糟蹋观众的宝贵时间。但巴巴杜先生过于卡哇伊的造型实在给本片恐怖系数打折,其实不如从头到尾不让巴巴杜本体出现,那样会恐怖的多。

  另外影片设置的主要元素让人怎么看怎么觉得有“闪灵”的影子,也可能“闪”的阴影太大,此类片摆脱不了它的痕迹。

  一是孤僻怪异的家庭关系。“巴巴杜”里是老爸忌日是儿子生日的单亲家庭,闪是酒醉曾伤害过儿子的父子关系。

  二是神经兮兮的母亲。这不用说了。

  三是有阴阳眼的独生儿子。这也不用说了。

  四是父(巴巴杜是母)中邪。

  五是父(母)中邪后伤害独子的行为。

  尤其是老妈手执切肉刀一脸坏笑追杀塞缪尔,那简直是在向“闪”致敬好么

  此类家庭关系+邪灵附体+直系相残+未成年阴阳眼的惊悚路数重合度太高,本来抱着很大期望看巴巴杜,有点失望。

  《鬼书》观后感(六):巴巴杜先生:“佩妮,佩妮,佩妮。”

  本着看电影不装B的原则,少说多看尊重导演,求同存异不做逗比。

  标题自己觉得好玩所以这么命名,并没有实际意义。

  观后感;

  1,巴巴杜的书不错,画面考究 做工精美 书面厚实 颜色适合恐怖儿童读物的主基调 内部结构精密 尤其巴巴杜先生呼之欲出 扑面而来的造型 看着心中痒痒 多少钱 我买了

  2,单亲丧偶妈妈的心魔 养儿女不易 家有熊孩子更加的不容易

  由于去医院途中的事故导致丧偶的自责,

  儿子性格的过分活跃 奔放 难以掌握 学校 亲戚之间接踵而来的事故,

  工作的鼓噪乏味,少年丧偶的打击,自己的人生莫名的从此黯然失色、

  当所有压力最终汇聚到一起 终于压垮了单身母亲 而母亲的失控情绪带来的狂躁与愤怒最终将倾泻在这个似乎是一切不幸根源的孩子身上

  所以 做事不要太勉强了 尤其是那些不易的单亲家庭苦苦支撑的家长

  3 有没有鬼的争论 我不想说太多

  无神论与广2电2总2局绝不会允许恐怖电影里出现超自然现象的 不然走进科学就没法活了

  但电影没有了想象力 有了局限 那就不是电影

  而是一部科教片了

  手指受伤 打字与段落十分诡异 见谅

  写了这么多 然而对自己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卵用 还是多看书 长知识要紧 啦啦啦啦啦

  《鬼书》观后感(七):Babadook的隐喻

  abadook是什么?

  女主在失去丈夫后的七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阴影。不知有多少个晚上,她会不停梦到那日在医院路上丈夫的脑袋被削下来的场景。七年,是两千多个日夜。这样压抑已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恐怕,这已不仅仅是心理压力,更是一种近乎扭曲的心理状况,一种高度压力下近乎神经衰弱的状况。

  abadook的故事书只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Babadook的故事书里说:你无法摆脱我,我将寄生在你的皮囊之下,我将令你恐惧。这看似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其实只是引爆女主情绪的导火索。不仅对丈夫的怀念、悲痛,还有对自己的无助,对孩子的无力和矛盾。

  正如Babadook的服装,正是地下室中丈夫的衣服,而后来它更甚于直接借丈夫的形态出现。女主在绝望之中对孩子喊出的:我希望是你死掉,而不是他。这里面蕴含的是对丈夫满满的怀念和悔恨。而这些情感的难以释怀,最终变成了附身于自己的Babadook。Babadook所想要的,无非是女主杀死孩子,而后自杀,这也正好像女主精神恍惚下的的错觉,希望做些什么这样做能改变一切,回到七年前的过去,能和丈夫继续在一起。

  片尾,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她抱着孩子歇斯底里喊出让Babadook离开自己,不要骚扰孩子。Babadook也轰然倒地,再也无法伤害他们。

  而结尾最赞的是:你无法摆脱Babadook。的确,你的心魔可以被压抑,但是无法被消灭。即使能看开过去,但记忆重视无法磨灭。把对丈夫的回忆和感伤连用遗物一起压抑在地下室里也的确是最好的选择。把那些安放在这里,外面的世界也就是和孩子的幸福、正常的生活。

  abadook不是什么鬼魂,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

  ============我是分割线=============

  额外想多说一下孩子,我一直以为孩子是片中最悲情的角色。因为自己的出生而间接造成的父亲的死亡,即使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但也注定要接受母亲不寻常的眼光。看见自己就会想起惨死的亡夫,即使不把自己当作凶手,日子也一定是不好过的。不仅从来没有过生日派对,更恐怕是从来都没有过一份完整的母爱。孩子热衷于弹弓等弹射玩具,母亲头疼不已觉得难以接受,但后来看来,这些都是孩子心里想要保护母亲的举动。无助的脸上一遍遍的喊着:我只是想保护你。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他也没有抛弃母亲,而是一直守护,希望用自己的真情来驱走母亲心中的Babadook、希望用自己的真心来守护这个不完整的家庭。

  《鬼书》观后感(八):打开门 走出去(部分剧透慎入)

  开始我以为这是一部《死寂》一样的鬼片,后来我以为这是一部《捉迷藏》那样的精神分裂片,看到最后,我才发现这是一部将心魔具象化的寓言片。

  影片的剧情很简单:单身妈妈带着熊孩子各种不易,后来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叫《巴巴杜》的黑暗童话书。妈妈开始受到影响,在黑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威胁到孩子的生命……从音效、特效、血浆、死人方面来讲,这部片子都表现的极为克制(吝啬),恐怖氛围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心理上的层层铺垫和各种刁钻逼仄的镜头来完成。极近的仰视镜头,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这就是为什么片中并没有什么可怕的鬼怪形象,我还是不由自主贴近了一同看片的小伙伴。同时演员的演绎也十分卖力,母亲的空虚寂寞冷直至黑化,儿子的精灵古怪和对妈妈的爱,都演绎的十分到位。

  片中的怪物巴巴杜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真亦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片中有一个细节,地下室放着死去丈夫的各种遗物,包括一套燕尾礼服。而这件礼服,也是怪物的穿着。并不是说丈夫就是怪物,但怪物确实和亡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片中儿子的口中我们得知,女主之所以变成单身妈妈,是因为丈夫送她去生产的路上遭遇了车祸,儿子的生日即是父亲的忌日;从片中闺蜜(也可能是妹妹)的口中我们得知,丈夫已经死去了七年,女主还没从丧夫的阴影中走出来。

  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女主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呢?随着镜头的展开,我们对这位含辛茹苦的单身母亲充满了同情。睡到半截被孩子叫起来检查床底下,每天的工作是对着一群面无表情的帕金森老太太,上司各种刁难,熊孩子各种闯祸甚至被学校劝退。而母亲始终是克制温柔的,没对孩子说过一句重话,在学校批评孩子时还站在他的一边。女主的日常生活是机械乏味的,起床做早餐上班看电视,女主那位闺蜜也说过,不愿意去女主家里,因为“很压抑”。片中也表现出女主对爱和SEX的渴望,比如看到情侣接吻时的表情,比如被儿子打断的自慰。这些镜头加起来可能也就半小时,可女主这样的生活实际上过了七年。这样一想,也就不难理解女主后面的黑化。所谓巴巴杜,只不过是一个宣泄的契机罢了。

  至于熊孩子,开始很多人看到当妈的那么累,或多或少都有点讨厌他;周围人也表现出对他的排斥,这孩子分分钟就闯祸的节奏,谁敢招惹他?可仔细想想,孩子变成这样,真的只是天生讨债鬼?跟母亲的教育方式毫无关系吗?细心的话,我们也会发现母亲的一些特质,比如好强,比如逃避。孩子跟别人说父亲是如何去世的时候,被母亲喝止;孩子被学校劝退,母亲跟同事说孩子生病了;派对上女伴提到单身妈妈话题,被女主反唇相讥讽;邻居老太太提到孩子的父亲时,被女主顶了回去……死去的孩儿他爹,在女主那里是不可说的禁忌话题。而在对死亡这个概念尚为懵懂的孩童眼里,这个不可说是可怕的黑暗的存在,是连强大的母亲都惧怕的东西。孩子想保护母亲免受“这种东西”的侵害,可表现出来却是不断闯祸,因为他想对抗的东西是无形的,手段却是有形的。

  看这个片子,我有两次几乎泪奔。一次是地下室里看到丈夫幻相,女主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 那种卸下一切重担一切伪装,仿若苦难都已结束的幸福心酸;一次是黑化的妈妈掐着孩子的脖子,孩子却轻抚妈妈脸颊,说着我爱你的时候。孩子是敏感的,他能看到妈妈潜意识里的黑暗,他知道那个妈妈“不爱他”,把爸爸的死亡归咎于他,恨不得他代替爸爸去死。但他也知道还有一个爱他的妈妈,会不顾一切保护他;最后,被孩子唤醒的沉睡母爱,终于战胜了黑暗的巴巴杜,母子两人相拥在一起。

  结尾,巴巴杜被关进了地下室,他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我们看到了母子的成长,孩子向社工人员说起自己生日和父亲忌日的关系,这一次母亲并没有打断,而是带点自嘲地说“他跟父亲一样直言不讳”。父亲的死亡不再是禁忌,它被晾晒在日光下,涂上一层酒精,虽然疼痛,却意味着治愈的可能。

  之前也看过一些国内外的社会新闻,讲单身母亲虐待甚至残忍杀死孩子,我们都会觉得母亲残忍冷血,丧心病狂。看完这部片子,我不由想,或许那位母亲原本也是一位温柔的母亲,只不过被生活的艰难、精神的孤寂压得找不到出口。而在她发出求救讯号的时候,我们或许也曾向那位不耐烦的闺蜜一样,对他们关上了最后一扇沟通的门窗。

  “巴巴杜”无法被消灭,当你因为种种原因将自己封闭起来,它就会趁机在黑暗中流脓、滋长,吞噬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变得偏执暴戾。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地走出自己一手营造的孤岛,无惧向外界寻求帮助。而周围的人,也不妨像邻居老太太一样,对孤独的灵魂多一些关爱。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是人心,而唯一能战胜它的,也是人心。

  《鬼书》观后感(九):关于這片的一些想法

  这部片氣氛本身應該是嚴肅的,不過某些地方有一些奇特的冷冷的笑點,我看的时候中和了壓抑的气氛,比如兒子用自己的武器陷阱對抗母親,母亲发火时的样子,尤其最后母親大叫this is my house!you are trespassing in my house! 那段,我都笑死了。不过这段爆发还是很震撼的,每个人笑点都不一样。。。

  手法上还是比较老实的,叙事节奏缓慢,镜头用的沉稳,有时候还比较好玩又不花哨。很喜欢babadook出场的方式,跟默片很像。babadook这本书设计很漂亮,好想要一本~~~~

  本片最大的亮点应该是主题和人物的设定

  我觉得小男孩给这片加分不少,我第一看电影里有人这么爱妈妈的。他自始至终都站在妈妈这边,无论妈妈怎么样冲他发火甚至差点杀了他,他都没有放弃。而且他很聪明,简直跟小鬼当家里的小孩一样。在妈妈即将发疯那晚他变魔术没有吃药,不愧是小魔术师。妈妈发疯后成功用自己的武器和陷阱挽救了妈妈,自己也保了命。他跟妈妈说i know you dont love me, the babadook wont let you, but i love you mum, and i always will,我看到这心都化了。这个小男孩既聪明又有爱带点顽皮,有血有肉,这个形象的塑造已经比很多恐怖片里的小孩棒了。

  关于母亲这个角色我也是挺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她特别朴实和善良,和一般恐怖片主角大多数作死不同,她实在没什么地方好让我黑的,我也不忍心黑。老公死了,一个人带小孩,给孩子念书,平时没什么朋友和聚会,只有一个妹妹可以说得上话,工作是照顾老年人,还想办法和老年人玩,生活这么无趣幸苦她还能坚持,真的不希望她出什么事情。

  这对母子是我看这部片时的唯一牵挂,我觉得babadook应该是母子俩人的心魔,一直就有,只是还不明显。在母亲生活工作上遇到麻烦时,母亲的心中压抑着的亡夫的这个心魔越来越大,想的越多越難睡覺,整天一驚一乍的,哪里都看得到babadook,精神衰弱,心魔得以发展逐渐积累并爆发。其实这就是个负罪感,老公送老婆生产路上撞车死了,老婆和儿子却活了下来,老婆肯定会对孩子有点不爽。这里有个情节是母亲的妹妹叫她忘了老公,结合开头的那个车祸和后来老公出现,本来我还不确定babadook是不是跟她的心魔有关,看到这里我就基本弄清楚了。

  至于小孩为什么也能看见babadook,我猜是因为babadook跟他爸爸有关,是他爸爸的死神。小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要整你故意要你看见,或者因为是他爸爸所以男孩一定能看见,不管怎样反正小孩看见了,小孩很不爽,就会整天喊有妖怪啊或者推她的表妹下去啊什么的去烦母亲,从生活外部中多一个因素让母亲心里越来越不爽,要杀了小孩。babadook是要母亲拿小孩的命换爸爸的,让母亲心里感觉上是过的去,赎的了罪。(越说越奇怪,反正大概就是这样。。。。。)

  还好最后儿子用他的爱让母亲战胜了心魔,母亲掐他的时候,他用小手抚摸着母亲的脸,把母亲感化了,把我也萌化了。虽然母子俩把babadook锁到了地下室里,但是难保它以后会不会在某个时间段出现,这也进一步说明这个心魔记忆是无法被以遗忘抹除的,但是你可以让时光冲淡它。母亲对小男孩说你现在还小,以后再让你看它,我猜有可能是母亲会在以后某个时间跟男孩好好谈他父亲的死亡事件,不然说不定小男孩长大后以后也会被这件事困扰,但应该不会像母亲所受的影响那么严重吧。

  无论如何,母子俩熬过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花园里开心地过生日,儿子变魔术给母亲看,躺在母亲怀里,没有别人打扰

  一个恐怖片能这样,不靠场面吓人,而是营造一个心理上的恐怖氛围,还用心讲了个简单感人有爱的故事,结尾总体上看不仅合理,还是难得的“反传统”的好结局,而且不是那种大boss坏人死了就结束了的那种好,是今后日子应该也会变得不错的那种好,这就很不错了,所以我也就不忍心去找这部片的毛病和不足了

  有空我会写更多

  《鬼书》观后感(十):不生孩子是女人的一种自救

  作者:宋涵

  网址:http://zhenhua.163.com/14/0813/19/A3I53QLF000465TT.html

  时间就是这么个东西:几年前我在公共场合听到小孩哭闹,都会特别烦躁,能有多远躲多远;几年后,再听到孩子哭闹,我则会下意识地想起我的那些姐妹们,想象她们会怎么应付这样的场景——在我的大学好友QQ群里,当年同宿舍的几个女大学生都当妈了,除了我。

  我以为“生还是不生”这样的问题早已不再是问题(印象中十年前的媒体就热烈讨论过“丁克”现象),很明显,这不就是个人选择的事嘛。可事实证明,一个已婚女人的肚子,仍然会是广大亲朋好友关注的焦点。说起来我也曾经乏味得很,有时候谈着谈着没话题了,也会对已婚朋友问一句:“什么时候生孩子啊?”可见毫无趣味的生活真的会让人变得面目可憎。

  去年8月份的《时代》杂志,再次以“不生孩子”为封面主题,因为美国的出生率已经打破历史最低纪录。报道一开篇就说了一个故事:一个14岁的少女 Laura决定以后不要孩子,因为她目睹妈妈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时间”,她的妈妈说:“你将来会改变主意的”,她就一直等待着这个“改变”的时刻。然而,这个时刻从来没有发生在她身上。现在她已经50岁了,作为一个作家兼纪录片导演,她一天比一天发现,没有孩子的人生很完整。

  国内的关军写了一本《无后为大》,从生命、教育、社会、伦理、环境等角度阐述丁克的理由。这算是国内第一本真诚讨论“不生”的书。撇开大环境,对于许多 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原因是生育代价和个人追求起了严重冲突,正如《时代》封面主题的副标题所说:“如果想要这一切就不能要孩子”——“这一切”指的是:时间、自由、职业、兴趣、健身、娱乐等一切个人在乎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没法忍受做“只生不养”的父母:生,谁不会,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加剧了他们“一定要做好父母的”的偏执。这样一来,冲突就几乎不可调和了: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毕竟都是有限的。

  生孩子是繁衍本能,不生孩子是依靠本能之外的反思,所以不生的理由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很难被外人驳倒。有人生了孩子之后说:“当生活失望,让孩子出场。”这句话吓了我一跳,但很有它的代表性:与其说是孩子需要父母,不如说父母需要孩子。但很多大人不能看明白这一点。我判断一个父母有没有好的育儿观很简单:好的父母发自内心地感谢孩子;坏的父母发自内心地索取和控制孩子。

  身为一个女人,我更关注生育对女人意味着什么。作为拥有生育特权的一个性别,每个女人都无法逃避这个重大的命题。可惜,真正快乐的妈妈太少。所有的新晋 妈妈都告诉我,不要对男人期望过高。当你经历着身体的撕裂,熬夜挤奶,两个乳头被咬烂发炎而那个男人在身边沉沉睡去,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个叫“B-612” 的星球上。你问这个星球在哪?嗯,就是任何人都找不到的地方,那么孤独。而这只是无数个淹没你的小事件之一。更不要提那些实际的问题:职业的中断,薪水的减少,时间的压榨,和老人的斗智斗勇(中国家庭没几个不需要老人带孩子),亲人的不理解……如果你想学孩子父亲那样每天只需要下班回来亲亲孩子、周末带孩子玩玩、然后把所有的锁事都交给老婆和老妈?对不起噢,你就是那个叫“老婆”的人。

  在社会大环境和男人觉悟都让女人独自承担太多育儿成本的时候,选择不生,有时候是女人的一种自救。

  《绝望主妇》里的Lynette无疑是最绝望的那一个:她一共生了5个孩子。Lynette和一个年轻孕妇的对话非常经典:

  年轻孕妇:我知道会很忙,但是幸运的是我的老公会尽力帮我。

  Lynette:是啊,但是那不可能。

  年轻孕妇:你的意思是?

  Lynette:刚开始他可能会帮忙,在他的新鲜劲过去前或许会帮忙换一两片尿布。至于凌晨四点帮忙喂奶,你还是别指望了。

  年轻孕妇:你不认识我老公,他不一样。

  Lynette:他有奶子吗?

  年轻孕妇:没有。

  Lynette:那就只能你来了。你孩子朝婴儿监控器大哭,而你老公动都懒得动。

  年轻孕妇:好……好吧。

  Lynette: (举起一本女性杂志)我还没有说完呢,你看到这个没有?你从此再也没机会穿比基尼了。

  年轻孕妇:但是你不是生过四个孩子吗?你的身材看起来还不错啊。

  Lynette:你又没见过我裸体的样子,我的小腹就像坨西班牙灰泥,而我的乳房就像放了一周的漏气的气球。

  Woman:可是大多数女人都说这是她们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Lynette:大多数女人都是骗子!这是代代相传的谎言,这样她们才有外孙抱。

  年轻孕妇:拜托不要跟我说下去了!

  Lynette:不,你得听完。你需要准备好:你的孩子会袭击你,从你钱包偷钱,你老公会随便买份生日礼物打发你,更要命的是:你的余生,常常感到孤单寂寞,但别妄想得到一刻安宁。

  年轻孕妇:(嚎啕大哭)。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用心险恶,是的,我就是用心险恶,如果一个女人不能了解做母亲是一场自我承担的孤独之旅,她就是在做一个非常危险的决定,也不能做好一 个母亲。那些匆匆忙忙生下孩子的女人,特别是文艺女青年,是“产后抑郁”的高发人群---因为她们还没有真正调整好“母亲”和“自我”这两个角色的冲突。

  别以为你会牺牲得心甘情愿,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奉献精神。当你的个人生活不断被压缩,或者当你为了孩子当全职主妇只能伸手向男人要钱,或者当你陷身于家 庭育儿纠纷孤军奋战,你就会变得易怒、委屈,你会发现,你和自己年轻时讨厌的“欧巴桑”越来越像,还不招老公孩子待见……

  一个女人一年要产出十二颗卵子,但她要在满足三个条件下生孩子,这颗卵子才用得不那么鲁莽:第一,自己特别想要孩子(不为任何人而生);第二,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第三,能对将来的孩子的生活负责。

  想清楚这三点,如果结论是不生,谁敢抱着孩子说你是个不负责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