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之子》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互联网之子》经典观后感集

2018-05-05 21: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之子》经典观后感集

  《互联网之子》是一部由布莱恩·耐本伯格执导,亚伦·斯沃茨 / 蒂姆·伯纳斯-李 / 科利·多克托罗主演的一部传记 / 犯罪 / 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一):向当代的普罗米修斯,伟大的互联网之子Aaron Swartz致敬!

  实在心痛,他只是一个天真孩子竭尽所能人类带去更美好地方,可是我们,无偿享用技术革新为我们生活带来无价幸福的普罗大众却对此漠不关心,任由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既得利益者肆情压迫单纯简单的孩子。因为艾伦的无偿奉献,他没有为自己聚攒下巨额财富实际上这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可是他觉得这是不仁义的,有违他的价值观。可也正因此,他没有被大众所重视,也正因此司法系统可以放下顾虑把他逼上绝路,因为恃强凌弱绝大多数人的天性,除去极小一部分像艾伦这样真正视人人平等的孩子。在当下世界,还是要用资本保护自己,可是艾伦却对这个常人人人皆知的“真理”说不,他坚信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应获得平等的权利,这是他毕生所求,他愿用他的一切帮助那些现在依然在遭受不平待遇人们,也因此,他付出生命代价!互联网之父本可以用自己的发明轻而易举成为世界首富,而他选择把他的发明免费分享给全人类,也正因此大大加快了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人类文明的推进速度。伯纳德是幸运的,因为他发明了一个新事物,没有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而可怜的艾伦,当他的创举还没有茁壮成长并造福人类时便已惨遭扼杀,而他本人也在两年之后也因世界反馈给他的阴险,狡诈,虚伪,无情,见钱眼开,恃强凌弱而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离开了这个他生前一直在努力把它变得更好的地方。举两个有意思的史实。艾伦图灵运用自己的伟大的技术发明,挽回了1700万人的生命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计算机的雏形,将人类引入第三次产业革命。可就是这样一个对全世界,全人类怀有无限热忱的人,竟因非常个人的爱情选择被当局侮辱,最后自杀。相比之下,那个日本天皇,发动了吞噬了亿万人生命的战争狂魔却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罪行住过一秒钟监狱,晚年依然得以善终。这又是什么世道!还有一个,比尔盖茨现在是妇孺皆知,可伯纳德依然默默无闻。其实,艾伦的死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两股力量博弈的缩影,但很显然,这次也一如既往正义善良然而弱势(只是当前弱势,可他一旦能冲破阻碍,战胜黑暗,人类的历史又可向前迈出一大步)的一方输了,可这就是现实,是人类历史艰难的进步与退步。很多时候,都是既得利益者,新势力看客三方博弈。可是艾伦超越了这一切,他找到了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个魔法会帮助他让他所深爱的世界变得更好。他不是为了金钱地位,他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幸福,这个价值与生俱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为了心中的正义,凛然赴死。这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你们不需要任何人的钦佩,单单是心中能容纳人类所有苦难的价值观已带给你们无限的宽慰与救赎世间有一百万种死法,你们选择了那个最高贵,最幸福的那个,死亡对你们而言是重生。最后还想唠叨几句,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鲁迅先生又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反观朝鲜,这两句话如雷贯耳,只是我不知道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的道路对人类来说有多漫长多艰难!朝鲜和全人类的未来走向哪里,无人知晓。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二):互联网政治运动行动指南

  在所有人都在惊叹互联网的创富能力,大谈创业融资纳斯达克敲钟,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Aaron的故事展现了互联网的另一面:那些代码是如何获取你的隐私,以及你面临的审查和法律风险

  Aaron本来是少年英才,卖Reddit就获利百万美元,嫌斯坦福没劲,干脆退学。他有非凡的才能勇气决心,却承受了26岁就自杀身亡的惨烈结局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作为互联网政治运动的标准案例来看,即使你具有Aaron的技术,在互联网圈的影响力,赢了SOPA的好运气,但当你试图开展一项政治运动,或只是展示一下自己的政治立场时,你都可能面临数百万美元的处罚和10余项重罪指控。

  其实这片子应该给中国的右派看啊,啪啪打脸。即使是在美国,政治运动的代价也是高昂的。有野心勃勃只为政绩的检察官,有模糊不清量刑随意的法律,一旦涉案不管有罪无罪都要花出去的昂贵律师费,有多强大才可以承受这一切呢?

  Aaron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普通大众免费获取全人类的科学遗产结果成了政府(或利益集团)的眼中钉。

  从政治运动的角度来讲,“为众人”并不是什么好选择,打幌子另算。游击队,无政府主义,第三条路,即使片子有个略光明尾巴,这故事依然太沉重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三):你愿意为了这个世界的好牺牲自己么?

  从小就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建立起来的规则体系的世界里:身边的人不停地评论政府是多么的差强人意,是多么的无能腐败,我总是觉得,他们已经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到最好了。如果你不是这个职位上的人,你又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那么你就不要抱怨别人的无能。即使是个不完美的体系,但仍然没有差到让我活不下去的地步。作为一个优秀的人,适应游戏规则赢得胜利就好了,何必浪费时间去修改游戏规则呢。不同的规则不一定会让你更快得到你想要的,比如赢得游戏。而且,我也没有那么无私到跟他作对,去浪费我自己宝贵的人生。

  Aaron同学可圈可点地指出了这个社会规则体系上的巨大漏洞腐朽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不曾去思考的。这部片子告诉我提醒我去认真关注这些规则从而有自己对于他们的想法:而非把他们作为如一草一木客观存在。正如你不会对一草一木的存在有任何政治看法,然后试图去改变他们,对规则我就是抱有这种看法。体制完善了也是一种弊病,就是无法割除已经out of date的体制。相较中国体制在某些方面看来似乎灵活性更大一些。

  紧小细微的我对现在的世界的态度依然如此,我会安静的做个贡献者,但不会用自己的生命迅速地去改变,将自己生命的长度作为这场变革的催化剂。我永远都不会伟大到像Aaron这个程度。但是Aaron告诉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你永远可以通过你小小的努力和创新,来让我们社会变得更好。这正是我的人生价值观。我会通过创作,来一点一点地改变。

  也许生命的延长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人人都只是行尸走肉,比起医治人的身体,人的心灵才是那个最需要医治的。不才的我也许有一天会放弃医疗研究,来试图首先改变这个麻木的社会。

  也许这些精英的死去只是高等生物告诉他们说:恭喜你们被select到了我们的世界,用一个掩人耳目方式跟这个世界告别吧。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四):理想主义者让世界变好的偏执该如何安放。

  电影中的一些形容+自己的触动所言。有时候没有带主语。形容的是亚伦。可能也是你我。

  1.WEB给是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

  2.亚伦是典型的alpha人格:“勇于承担责任,也喜欢指挥他人。”我倾向理解成一种庇护人格。常见家庭老大

  3.自幼成长过程中,Question everything。

  4.时常思考“Allow”和“not allow”在任何事情上的合理性

  5.希望别人也来做这些事。

  6.Better place。

  7.亚伦没有意识到他是乐观的。这是理想主义的“通病”,悲观的乐观主义,or反之。

  8.从小觉得自己最适合的就是投身政治。

  9.法律应该是民主产物,但是为什么系统却在阻碍我们去了解用法律。

  10.all we talk is“进步性政治”。而不是激进政治主义者

  11.许多的科研项目论文都是通过公益性的途径完成的,最后却被出版商和期刊储存机构谋去利益。

  12.撬棍的存在是合理的,撬棍带来的伤害危害吗。

  13.你要思考你是不是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哦。

  14.信息就是power,所以我们也要监控这种power。

  15.版权无疑和公众文化之间产生障碍

  16.我没有做一件错事,为什么事情最终发展变成错的了。

  17.尽做大可能的在做正确好事啊。

  18.时刻思考,我们是在同意一个草菅人命的体系吗。

  19.互联网也存在基本权利。

  20.他们只不过是想要,“杀一儆百”

  21.怎么去界定黑客呢。

  22.法律、起诉,不是让我们运用执法资源威胁别人。

  23.进入不被允许的领域

  24.各个权威应该起码要做出反应来表示支持。中立就是促成和推动判刑。

  25.All i want to do is解释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

  26.更多能力,更多责任。

  27.竞争变成了不同利益集团之争。变成了经济实力、游说能力、企业群众较量

  28.你们眼中的“nerds”其实应该是要来请教的“expert”。

  29.每个人是渺小的,没人听,当你变得powerful,你会被重视,你创造改变。

  30.我们所谓的政府机密在为谁服务

  31.我们都知道网络是双刃剑。可是我们小时候(也不小了)答题,只会诸如沉迷游戏这样的标准答案。而亚伦他们,却可以真正意义上思考到它背后的双刃。商业 政治。我们的教育是“限智”。

  32.关于定罪。你要问why啊。“什么驱动”要想明白,不要为了定罪而定罪。

  33.想做的不过是一个卫道者。

  34.你想干嘛。Scary people?

  35.运用刑事、看守所去维稳?

  36.I have normal life,只是我有其他麻烦关心政治不应该被另类化。

  37.脆弱的人是有光芒的。

  38.我愿意被带领被斗士被精英带领。

  39.More humanship place

  40.像李治廷。

  突然想起幼年的成长过程中,心智渐渐成熟时,报纸新闻的缝都会看,总觉得所学,所长,要跟这个世界有所回应。后来阅读体验充满了不理解,揪心难过气愤。再后来渐渐明白红领巾少年并不能哪怕改善你的生活小区。社会与世界的方向你不能参与一丝一毫的的新闻都没有看过了,从政治到民生。然而我的关怀之心并没有丢,看到仍然会有很多情愫与意见,而它们并没有用,还会让我充满这种心理平衡矛盾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五):普罗米修斯之死

  这是一部节奏很好的纪录片,没有耽于悲恸,简洁有力美中不足是我认为在前半部分对MIT有失偏颇,有一些内容(对下载的学术论文的用途方面)解释略显苍白。当然拍摄必然是有立场预设,但我认为如果能够从两个方面(也就是包括FBI方面)来进行采访,这个故事可以更有力,更完整

  纪录片无疑是将艾伦作为英雄来塑造的,讲述他早慧的童年,他种种与众不同,他年少成名,技术高超同时对网络政治具有极高的热情

  他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更高的追求。

  概况来说,希望这个世界去向更好的方向。

  在网络时代里,他带有一种道德责任感,他希望知识能够对民众限制敞开,进而,希望政治能够为此放行。

  但我想如此愿望达成在现实中必然是会面对种种阻力的。

  与其去打破法律,来宣布法律的无效,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方式来处理比如说给知识的获取权新的规定

  在科研论文或者其他的无形资产文化资产对更对人开放前提下,如何使劳动者合理获利从而促进生产是不是更重要的,更基本的问题

  知识是全人类的。个人的进步终将影响人类整体的进步。

  但如何将人类联系成为整体,如何能够达成共赢的认识,是否能用更温和的方式来进行调节和修正。

  以及这个世界要如何对待那些聪慧头脑赤诚的心。

  从司法角度来讲,坚守法律,捍卫法律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因为捍卫法律的尊严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条件

  但对于不合理的,不能够适应时代的法律条文,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它们。

  革命不到最后一刻,能不能不要流血。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世界的光明死去了。

  因此而生活在光热之下的人,应该做点什么来记住他。

  最后,看到他和前女友女儿合影的时候,他露出真诚开怀笑容

  我相信她是后悔了的,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指摘她的有力理由

  她知道自己做错了,她后悔了,她无力去修正这个错误。

  就是这样。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六):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幸好这故事发生在美国,而我也总想,这对中国的我有何启示?

  知乎: http://t.cn/RPnij2G ((多图版本,有格式版本))

  如何评价《互联网之子》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幸好这故事发生在美国,而我也总想,这对中国的我有何启示?

  序一:

  他是伊阿帕托斯的儿子,他教会人们观察日月升降,让马匹养成上套拉车的习惯,调和药剂,发明风帆,他把一切技能教给了人类。

  渐渐的,火种成了唯一的,人们必须祈求神灵才能得到的馈赠。

  但机智的伊阿帕托斯的儿子,靠近太阳车,用一根大茴香枝往那闪光的火焰里划过,他带着这个火种降到大地上,从此人类的木堆里燃烧起熊熊的烈火。

  宙斯感到了钻心的疼痛,既然人类学会用火,你就无法再将其夺走,那时的人类还没有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他们也有永恒的生命。

  或许火正是劳苦的人类通向奥林匹斯山那最后的距离。

  他恼凶成怒,将伊阿帕托斯的儿子吊在高加索山的峭壁,他派出一只鹰啄食这个罪人的肝脏,而那肝脏被吃去多少就又重新长出多少。这种痛苦永无止境,唯有天地间的江河波涛、太阳大地能为他的苦难作证……

  序二:

  1986年,Aaron Swartz出生。

  3岁,会识字、玩电脑。

  12岁,自己在房间里建了个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

  13岁,参与构建RSS

  15岁,参与构建CC知识共享

  17岁,入读斯坦福大学

  18岁,辍学并与人创立Reddit网站

  19岁,卖掉Reddit,成为百万富翁

  21岁,下载并公开270多万份美国联邦法院文件,受 FBI 调查

  23岁,在哈佛大学任研究员。

  24岁,通过 MIT下载大量JSTOR公司的学术期刊文章,遭国家安全局钓鱼执法,面临严重刑事指控。

  24岁,参与领导反对《禁止网络盗版法》(著名的 SOPA 法案)并取胜。

  26岁,自杀身亡(2013年)

  正文1:

  许多美国的纪录片都不遵循第三只眼的理论,而转向了探索型的结构,所以它们未必公正客观,但确实会给观众很爽的感觉,比如迈克尔摩尔的所有片子(《科伦拜保龄》《华氏911》etc)。

  《互联网之子》可能也属于此类,但是客观公正和面面俱到是两个概念,我想影片本身没有过多选取Aaron 的对立面——美国政府、议员、反黑客组织的回击,一是受时间所限,二是其初衷或许也仅是展现 Aaron 及周围的人的主观状态,是所谓有政治性,但没有政治倾向。

  所以对于要争辩事实究竟如何的读者,在此先打个预防针。

  纪录片的开头引用了美国哲学家梭罗在1849年的《Civil Disobedience》中的一段话:

  “世有不公之法,我们是要安于循守,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或是即刻起而破之?”

  这大致隐喻了全片的主题,总结了 Aaron 的一生理想,可惜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他的最终抉择。

  正文2:

  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里,他说:“只要认识到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威力,就必定会忍受命中注定的一切。”

  因此他没有选择向宙斯妥协,任凭秃鹫啄食自己,也不对其解释神的预言。

  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上帝摧毁巴别塔的故事,有什么差别?

  旧世神的儿子,和互联网之子的故事,又有什么差别吗?

  你把文章开头那段故事里的宙斯换成美国政府,把伊阿帕托斯之子换成 Aaron,把人类换成我们的网民再读一遍试试,保证毫无违和感:

  Aaron 12,13岁开始作为主力参与构建 RSS 和 CC规范,RSS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现在各种新闻类集合网站、推送 app 的基础,CC 是Creative Common 的简写,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知识共享的具体规范。

  版权这个发明在知识传播中显然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某些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的国家。

  不过,版权本身其实也渐渐成为一种累赘,尤其是在因特网的维度上,固有的规范势必会和新世界的自媒体及传播产生冲突,哪些东西可以传播,哪些东西的哪些部分可以被修改,哪些部分需要严格署名,用作商业用途,这是个大话题,不过一个15岁的少年被选为这个规范的议员,实在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吧。

  我不太清楚 Instagram 有没有这个系统,不过你去看一下现在 Flickr 的页面,每张图右边几乎都有 CC 的选项,这些事其实根本已经在融入我们的生活,至少是西方以及那些没有独特屏蔽功能的国家中了。

  ——普罗米修斯教会人们各种生活便利的技能。

  美国政府公有权力膨胀,哪怕是对待自己的国民的时候。

  纪录片中提到一个例子,美国法院行政办公室有一个叫 PACER 的政府服务,简单归纳,就是,

  联邦法庭记录的文件本属于公众,但现在是“你要查阅法律,竟然还要付钱”,Pacer从中盈利,对每一页文件的观看要收取10美分的费用。注意,是每一页。以至于在美国获取法律材料,每年可以带来1.2亿美元的生意。

  民间于是就有很多人士抗议 PACER 的收费,比如建立一个网站,让人们可以上传已经购买的法院文件,供人免费浏览。

  Aaron 就在2008年,开发了一套程序,帮助他们从数据库中下载了2000万页的 PACER 文档。

  最终这个行为引起了 FBI 长达两个月的调查,不仅给他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恐慌(毕竟也就是个孩子),或许也预示并开启了Aaron之后的悲惨结局。

  ——宙斯不愿将“火”这一核心技术分享给人类。普罗米修斯用公牛的把戏愚弄了宙斯。宙斯大发雷霆,准备报复这个刺头。

  Aaron Swartz从青少年时期起,就不懈地反抗网络审查,呼吁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自由。他在博客里写过,“我总是深入思考,同时希望别人也能这么做、我为理想(观念)而工作。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我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不会有影响的事情上。我讨厌人们不把我当回事。我从自身经历中学习,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事实上在一开始,Aaron 就有一个“开放图书馆”的观念,他认为固体的图书馆遮蔽了知识的传播,因特网理应成为连接书籍,读者,作者,纸张与思想的最好载体,他简直可以说是痛恨一家巨型的机构独吞所有书籍的做法。

  换句话说,他是要把公共存取(Public Access)转化成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

  他创建的新闻集合Reddit也好,参与制定的 CC 规范也罢,创建渐进式改变运动委员会(The 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求进会(Demand Progress),身为主力推翻 SOPA 法案(这真是世界民主史上一个了不得的事),都是出自这个道理。

  不过真正压倒Aaron的稻草还是著名的 JSTOR 案件。

  美国大学每年会向那些出版学术期刊、论文的机构(比如 ISI,Jstor)支付许可费用,许可费用极高,以至于Aaron 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机构是没有办法读到的。

  而且其中许多已被税款支付,或获得了政府补贴,但要阅览它们,读者却还得再次付钱。

  (作为复旦哲学系的我感同身受,不过还好,貌似我国的盗版能力在学术上也是强到极致的)

  他心心念念的是,第三世界的研究学者没有美国这么完善的文献库或资金

  (我想说,关于资金,您是真过虑了。不过貌似国内许多大学宁愿花钱造一幢新大楼,也不愿支付巨额许可费吧)

  这太不公平,“他们被我们全部的科学遗产拒之门外,这种遗产应该是属于普通大众,属于每个人的,而不是那些资产数十亿美元的出版公司”。他竟然产生了一种责任感。

  这一理想,直接导致了他此后的所有悲剧。

  Aaron 闯入麻省理工大学的地下室,用自己开发的Python 脚本,进入 JSTOR 的学术期刊网站,夜以继日,下载论文。

  接下来发生的事,我觉得很中国:美国特勤局发现了这件事,他们没有没收正在下载的电脑和硬盘,也没有终止它们,却在地下室安装了探头,静静等着 Aaron 出现在镜头里,连同视频,以及这段时间内自动下载的所有论文,成为起诉的重要证据。(好聪明的警察哦)

  然后就是飙车追捕扑倒在地之类的传统美国警匪剧的戏码。

  ——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枝盗取了火种,宙斯感到了钻心的疼痛。人通往神的最终牢门被击碎了。

  我不知道在 Aaron 取保候审、等待判决的整个过程中,业界大佬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反正 MIT貌似是声名狼藉,背弃了自己的所有原则。

  人们普遍认为对Aaron Swartz的量刑有过重的嫌疑,13项罪行,入狱35年,罚金100万美元。甚至在Jstor撤销对Aaron的控诉后,美国政府仍坚持重罚。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准备将其用于商业目的

  不过或许这种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令政府畏惧的,他们已经受够了一个斯诺登,不想再要一个知识领域的罗宾汉。

  最明显的是,小布什在911后签署了《爱国者法案》,以此成立的电子犯罪特遣队Electronic Crimes Task Forces 接手了这个案件。Aaron 此时已彻头彻尾成为了一个恐怖分子。

  政府决定痛下杀手的竟然是一个下载了无数学术文献的,或违反了版权法的哈佛大学研究员,很有趣。

  你可以这么想,他作为一名研究员,本来就可以无偿下载使用学术论文,他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开发了一个软件,以超过人类点击鼠标的速度,每秒重复一百次,不断下载,到底损害的是谁的,什么样的利益?

  没有那么开放的,人类都是自私的,你简直可以想象,在你的行业中,有时候问别人要一个客户的联系方式,都会面临众多“你要的是谁的?给你他的手机 ok 吗?”的问题,然后坑此坑次在硕大的 excel 里删删减减,生怕自己的资源被人看了去。

  如果说斯诺登分享军事隐私,抹黑打乱了美国的政治节奏,多少可以有所指摘;那么对于Aaron的“知识救济分享理论”,我想即使是美国政府在这一点上,也实在会羞于解释,顾左右而言他吧。

  Aaron面临的是认罪、入狱、保释,重新生活。(如果他承认犯下重罪,35年的判决会变成3个月入狱以及1年的居家监禁)

  或者,不认罪,抗辩,和国家机器做斗争。

  Aaron Swartz选择了后者,而他亲爱的女友选择了认罪、爆料,或许正是这样的长期心力憔悴、金钱也无止尽流失的诉讼中,他最终选择了死亡。

  ——宙斯恼羞成怒,派出了火神赫准斯托斯。火神怜悯普罗米修斯,为其求情,可是雅典娜(向普罗米修斯示爱不成)与宙斯,坚持己见,将这个异己者,旧世神的后裔,伊阿帕托斯的儿子吊在高加索山的峭壁。

  宙斯承诺,只要普罗米修斯说出预言,就可以饶恕他。但我们都清楚他的抉择。最终,一只鹰被派遣啄食这个罪人的肝脏,而那肝脏被吃去多少就又重新长出多少,永无止境。

  感想1:天才的归途

  这个时候,或许你不看这个纪录片,都已经知道了 Aaron 的一生,但究竟我会在他的生命中看到什么呢?或者说,对于身在中国的我,有何启示?

  首先,Aaron有罪否?

  这件事观众完全可以选择跟随导演,或者自行判断选择立场。说实话,导演也没能清楚呈现 Aaron 最后几年的生存状态。正如我之前说的,我并不准备对此下我的判断。

  我认为,版权与利益,分享与继承,这些概念的边界是在不断扩展的,我当然不认为 Aaron 所做的一切是绝对正确的,

  我始终相信,对于历史来说,有一种东西叫“旧世界将死未死,新世界将到未到”,

  Aaron 正处在这个历史的裂缝中,他为了自己的“互联网分享”信念,采取了所能采取的一切方式,成为殉道者,这是他的独特价值。

  终其一生,Aaron Swartz都在履行他深信不疑的道德原则:信息共享,言论自由。

  他其实就是一个纯真到极点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所有衡量竟然都出于“道德感”,他写过一篇《开放获取游击队宣言》(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信息就是力量,有些人只想将其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被少数私有公司数字化并上锁……但是分享绝非不道德,它是一种道德使命,只有那些利欲熏心者才会拒绝让朋友复制一份。遵从不公正的法律不会带来公正,步入光明的时候到了。在公民不服从的伟大传统下,宣告我们对这种私人盗窃公共文化的反抗。”

  是不是和80年代的我们的前辈感觉很像?

  坦率的说,我一直不是太崇拜乔布斯或者扎克伯格,却很崇拜互联网的发明人Tim Berners-Lee,他明明可以以此成为世界首富,却将万维网的技术无偿向世界开放,以至于从来没做过什么富翁。说到底,我骨子里也有这种决绝的野兽一般的儒性。

  Tim在这个纪录片里也出现了,并且是作为 Aaron 的忘年交以及精神导师,那 Aaron 会做出这样的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他触及了实际的利益,他每次发动的运动,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都有数以十亿美元的经济利益被牵动着。而他对此从来选取的是视而不见,虽然他成立的组织叫渐进式运动,可是他却一丁点都没有渐进的心。他就如同一个目空一切的,手捧圣经的游击队长,要在根本上一枪定胜负,因为坚信自己的理想是世界的正义,大势所向。

  他的这种决绝是值得尊重的勇士,但采取的方式却有种士三百的莽性。

  实际上,他没有战胜 JSTOR,却赢了 SOPA(我始终认定这是一个世界民主进程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中的含义也耐人寻味,你们可以好像想想。

  这对我们的改革也好,抉择也罢,也是个重要的参考,毕竟我们的民主,恐怕不及人家的百分之一,人家也就玩成那样,我们有什么急的出来的呢?

  美国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它的所有结构性问题在最近几十年中,应该有一种井喷式的爆发,不过我还是真的尊重美国社会,有数不清的丑恶和强权,可正义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并且可以被听到。

  让我们来看一下 Aaron 所处的实际环境,2011年《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叫 Protester,那个时间段里,我们能数出多少抗议者?仅就美国,维基解密,不署名运动,占领华尔街……

  他在那种历史环境下,不被牵连,反而有点不可思议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配不上他。他不爱利,一生所想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合理。说到底,就是个青年的,天才版的互联网的格瓦拉,一个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他的视野更开阔,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说什么“美国人”“犹太人”,而永远是在谈及人类。

  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人的悲悯,以及对社会控制的,你说偏激也好,天生也好,一种发自肺腑的敌对。

  他代替了可能是超前了几十年的自由思想,为了分享的共同主义,背上了十字架。

  萨义德说过,“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在于明确地把危机普遍化,从更宽广的人类范围来理解特定的种族或民族所蒙受的苦难。”

  Aaron 12岁时在房间里编写了一个叫 INFO 的网站,允许人们对词条做注解,

  对此,老师们的意见是“这想法太愚蠢了,你不能让随便一个人就编写百科全书。不然要教授干嘛?”

  这大概就叫,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然后发生的一切都不奇怪了。

  我不知道在片尾的那么多互联网、民主政治界的大佬的泪水代表着什么。但我却感受到了那其中的力量。正是这种不甘的力量,把美国这个“民族”捶打得如铁似钢。还是老话,挺羡慕的。

  后记:

  离开学校之后,我的整个世界都宽敞明亮了许多,世间万象呈现,恶之花伴着大麻,妓女们和着小曲,游荡在荆棘丛林之中。

  我的理想像把斧头,它一次次砸向拦路的巨石,变得朽钝;

  妓女们别着腰间的钱袋,蛇般的舌头柔化了我的心;

  恶之花迷蒙我的双眼,麻醉了伤口,我回头望向刚进丛林的年轻人,看到地上那些不够强壮的骷髅,那一刹觉得自己好像生活的挺好。

  我看见顺着荆棘、踩踏着他人尸体的前辈们疾跑如风,看见他们身边挂着美酒金币,

  我终于做出一个决定:收起斧头,踩向前方正试图站起来的勇士……

  其他1: 天才的女友

  我本来还写了不少关于两任 Aaron 女友的事情,喔,其实很有说头,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吧。一来,我没有什么立场,二来,也确实没有什么太值得说的事情。

  只是在传统思维中都是那种爱惹事的,不太平的女人吧。但这只是表象,最终在第一个女友面对 FBI 的质询时的投降。我相信她在纪录片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悔恨与痛苦,也确实没有太多的应该指责她的基点。但那句“take it”所留下的伤口,或许真的太深。让我一个观者也无所适从。

  不过身为一个局外的观众,我还是不由感慨,历史淘去千沙万浪,剩下的不过都是一声叹息吧。

  删了,也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看看这纪录片吧。

  后来:天才的后人

  1. Aaron的朋友和合作者,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Laurence Lessig,在他去世后,发起了竞选筹款改革(Mayday Pac),目标是在2016年的竞选中将五位不支持竞选筹款改革的国会议员请出国会。他成功地在2014年6月底之前募捐到了一千七百万美元。 Lessig说,他曾在一次 Ted talk后与当年仅15岁的Aaron 有过一次谈话。Aaron问他:“您刚才讲到网络审查和管制的这些弊病,那您有没有什么实际的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Lessig有点尴尬地说:“没有。我是个学者,我只负责做研究,解决问题不关我的事儿。”Aaron接着问:“您是个学者,所以解决问题不关你的事儿。那,您作为一个公民,又该如何呢?”

  Mayday Pac或许是Lessig 对天堂的 Aaron 的最好回答吧。

  2.

  有个男孩叫 Jack Andraka,来自巴尔的摩,14岁,阅读了 Aaron 自杀前推广的JSTOR 的免费学术论文,想出了一种提早检测胰腺癌的方法(一般胰腺癌被查出的时候就是你死的时候。)以此,他成功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研究。

  Jack说,“我之所以上了新闻,是因为我们的实验成功了,而这就是为什么 Aaron 做的事有那么重要……这个宇宙中的真理不是只有那些政策制定者曾经弄清楚过的,比如应该限速多少,它还包括那些能让你的孩子,不会因胰腺癌而死的研究。如果没有访问阅读权,那个能解决你的问题的人,可能就永远找不到答案。”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七):我们的互联网

  有人建设互联网赚了大笔大笔的钱,有人建设互联网,只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我们故事的主角Aaron Swartz把自己定位为后者。

  他从小就对世界充满好奇,爱学习,爱分享,接触计算机后,很快学会了编程,并融入Hacker社区,14岁就起草了RSS 1.0协议,后来参与的Creative Commons的推广,创建了Open Library.org,在MIT期间,成为了著名网站Reddit的创始人。这个阶段的主角是不断探索时间,不断创造着去推动世界的进步。

  然而,对于互联网精神的执着,对于知识开放的执着,让他做出了一件惊动了政府的事情。在MIT期间,利用校内可以免费访问Jstor的便利,他用个人电脑批量下载Jstor上的学术论文。

  其实,批量下载论文的事情常常会发生,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就有发通知叫我们不要这样做。因为数据提供方会探测这样的行为,然后封锁IP,严重的会封锁整个学校的IP段,导致其他人也无法下载论文。

  我们的主角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但是,他只是换了一个IP,继续下载。他为啥要批量下载文献呢?据谁他是要试图从大量文献中试图分析出政府的资助是否会导致科研结论产生偏差(bias)。

  而Jstor方面并没有因此直接关闭MIT的论文数据库访问。他们通过IP的定位,找到了主角放在机房的个人电脑,并且在机房放置了摄像头,收集证据,好对“嫌犯”进行指控。然后,我们的主角被抓住了。

  批量下文献到底是个什么事呢?可能不是科研圈的朋友们不知道。科学家们寻求资助,建实验室,带着一群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技术员辛辛苦苦地做实验,最后变成一直论文发表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论文本来就应该是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的内容,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阅读。但是,让公共领域的内容公开,却是一件可以赚钱的生意,影片中拿了Pacer的例子来说了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的电子档案(Pacer)理应是公开的,但是他们仍然向普通人收费。我们的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写了程序,从可以自由访问Pacer的公共图书馆下载了大量的数据,上传到了一个不向普通人收费的Pacer recycler的网站。

  同样,科研论文本也应该是没有版权的公共领域的内容,而出版商们依然向读者收费,个人读者购买每篇论文需要约30美元(想想科学家们平均每人每天至少1篇的论文阅读量……),而研究机构可以包年购买论文数据库,在指定时间内,有“无限制”访问权限。

  MIT和大多数研究机构一样,购买了Jstor提供的数据库。而我们的主角正是用一台电脑,模拟了一个人,去批量地访问这些论文。这样的行为,却被叫做“偷窃”、“盗版”。

  很快,这个案件被政府盯上了,FBI来找人,政府逼迫主角签署认罪状。他们明确的告诉了主角的父亲,他们就是要把这个案件做成一个样板,杀鸡儆猴,让那些不安分的Hacker们不要“制造麻烦”。一向鼓励创新的MIT,在这个问题上也做了缩头乌龟,宣称“中立”。

  然而,在宣判之后,Jstor很快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声明说,起诉Aaron不是它们的意思

  同为自由了奋斗的Richard Matthew Stallman,周游世界各地向人们演说自由软件和他的GNU公共许可证(GPL),选择的方法更加聪明。他建立的自由软件基金会,作为GPL的法人,从而可以适应美国的版权(copyright)法;而GPL本身确实鼓励共享的反版权许可(copyleft)。所以采用了GPL协议发布的软件,他们的版权保护的法人都是自由软件基金会,GPL即保证了作者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不受版权的约束,又保证了盗用GPL保护性的信息,依然可以依据美国的版权法进行诉讼。

  而我们的主角没有那么“聪明”,他并不了解美国法律的庞大。依据MIT和Jtor之间的协议,主角这样的行为,法律上,确实是在盗用Jtor的服务,哪怕论文本身是没有版权的,但是把论文编篡而成的文献数据库,却是可以有版权的。

  关键的问题依然是:公共领域的内容如何才能公开?

  有意思的是,这些年,Open Access的期刊突然像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对我个人而已,搜到的感兴趣的论文Open Access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不能否认,这个很有可能与我们的主角有关。

  就像主角自己说的(大意):互联网是个最好的地方,也是个最坏的地方,一边是信息的开放,人人都能发布,一边是信息的审查,人人都被监视(在中国,互联网还被封锁),它们会一直存在。

  而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主角领导的demandprogess最终引领的大众改变了SOAP的结局,这是在表面上民主的美国,民众获得的一个大胜利(P.S.我就收到过anti-SOAP的邮件)。

  在中国呢?类似的陈寿福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甚至在程序员社区里都没有喊出响亮的声音。更别提逆历史潮流而动,未立法,误国误民,一直躲在暗处却无孔不入的YOU KNOW WHAT了。

  谁控制了互联网,谁就控制了未来——但是互联网,从来都是我们每个人的,虽然一直有人想从我们手里把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夺去,但他们还没成功过。捍卫我们的互联网,需要更多网民的觉醒。Aaron Sawartz是有名的一个,是英年早逝的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八):观后感

  政治、新技术和哲学的议题,五星。

  看前半部觉得天才大概就是兼具这种程度的聪明与完美的逻辑和表达,能提出清楚的诉求并且迅速找到问题的最佳解法。SOPA那段真是很燃。

  看后半部一直在哭。你是否在做着真正重要的事并尝试着让这世界变得更好呢?我会回答没有,但我活着。Aaron是个真正的革命者,而这世界永远失去了他。作为一个庸者,我从来寄希望于"clever people to fix the world",可是他们之中顶尖的一个却因为(旧)世界的压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感到悲伤惋惜呢。

  艾伦说过,互联网永远有两面,争论哪一面更优越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更倾向于哪方。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未知道他是否已经被打败,这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九):看到他的脸就觉得好可怕

  哎...第一次出场就觉得可怕。

  太尼玛了

  好像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个拍电影的人已经死了,还老是直勾勾的盯着我

  三个小孩子是真的吗?看的是深影1G度盘在线(渣网速B站缓冲受不了

  这个画质实在是太可怕了。

  自带久远的悲剧色彩

  就像《美丽的人》讲到那个美丽的女老师的回忆一样的画质。

  在我心里默认就是BE死光了的那种

  无限可怕T.T

  拿本子挡住他的脸也有手指头被觊觎的感觉。

  他的眼睛好可怕。

  以前看那个印度三傻的时候我觉得主演的眼睛很夸张,但是还不到可怖的程度。

  但是我又不敢再认真看这个人的眼睛,大概是漆黑,衣服也是漆黑,脸上的胡渣显露疲态。

  哎。

  《互联网之子》观后感(十):聪明人的世界

  这个世界允许天才和对抗者的存在,仅仅是存在而已。因为世界是属于聪明人的,而这是悲哀还是幸运,谁都看在眼里,谁都看不明白。

  第一次知道亚伦·斯沃茨,是某天刷知乎,关于天才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爱因斯坦、达·芬奇这类人算是无比的天才,因为他们的成果和大脑超出我们太多太多,以至于唯有伏地膜拜,献上膝盖。我们很少会去崇拜那些,默默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天才,因为不知道他们是谁,甚至不必知道。只要躺在床上,享用他们的改造就可以了。

  亚伦·斯沃茨是天才,但他一开始做的事,只不过是万千程序员都在做的编程。他参与构建了RSS和CC,创建了Reddit,很年轻就成了百万富翁。但他不满足于此。

  亚伦·斯沃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很纯粹,他极富道德感,认为一切人类知识遗产都应该免费共享。这是伟大的理想,也是他悲惨结局的开端。

  他进入麻省理工,用最直接的物理接触方法,下载了大量JSTOR公司的学术期刊文章,然后被钓鱼执法,面临严重刑事指控。做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他不理解人类的知识,居然在慢慢开始被几大商业公司收集、垄断、付费提供。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难道知识不是全人类的遗产,人人都能共享吗?

  有一集《奇葩说》曾经辩论到,民间也有高手,为什么要放弃自我拯救的这条路?这种观点放在古代科举时代是无法立足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才都以考试渠道被吸收进了政府体系,基本不会有遗珠散落。但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而这种对知识的经济垄断,很可能就会关上民间奇迹的门。

  来自巴尔的摩的Jack Andraka,在阅读了亚伦·斯沃茨推广出来的JSTOR的免费学术论文之后,提出了一种提前检测胰腺癌的方法,并且之后成功进入名校继续相关研究。如果没有这种访问阅读权,那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亚伦·斯沃茨干的就是这么一桩事,他想让知识永远免费自由共享,他想让知识成为人权。

  面对政府及其恶法的指控,他没有退缩,反倒是通过其他渠道推动了互联网法律的改革。政府给了他两条路,认罪轻罚和抵抗重罚,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这种恐吓简直就是侮辱。他选择上吊自杀,他的死换来了互联网的巨大反馈,犹如平地一声雷,炸醒了无数网民对于权力的恐惧,也炸醒了他们争取权利的灵魂。

  这件事的后续影响,可能会蔓延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到互联网和人类的灭绝。我遗憾这位天才的陨落,但让我感到深深恐慌的是这个世界的操控者:聪明人。

  他们可能是比尔盖茨,可能是各位政要,可能是你我。他们有智慧,并且相对理想主义式的天才来说,他们懂世故会变通善圆滑。他们有理想,但没那么热衷。他们懂得融入集体,他们懂得操纵权力,他们把集体之外的天才和对抗者一一杀戮,为的可能就是散发着腐朽的铜臭。

  他们曾经都是追梦少年,有过想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他们与这世界对抗、周旋。但渐渐地,他们慢慢撤退,躲在安全的阴影背后,以各种姿态蔑视世界。

  他们把世界搅成一片泥沼,试图将所有人拖入其中。他们开始提防理想主义者和天才,他们可以允许天才们在他们设计的规范和制度内活动,一旦越界,杀伐就会降临。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回以凝视。

  可能这就是亚伦·斯沃茨被称之为“互联网之子”的原因吧,他从来没放弃过理想,也从来没放弃过抗争。理想主义者和天才如此稀少,所以才显得他们愈加光芒万丈。

  历史淘尽千沙万浪,只剩一声叹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