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鄂尔多斯骑士》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鄂尔多斯骑士》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07 21: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鄂尔多斯骑士》经典观后感10篇

  《鄂尔多斯骑士》是一部由禾家执导,何雨繁 / 干迪格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鄂尔多斯骑士》观后感(一):两位欧洲大师影评人的影评 之一 【搬运

  “时间是禾家电影的真正主题。着墨于非汉少数名族所栖息的夹缝地带,也因此在一定程度动摇中国特别是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作为一个汉族主体国家宏大叙事。在前作《大地》中,禾家醉心于一个个瞬间里发生无人问津细节;而在《鄂尔多斯骑士》里,他采用迷人的片断化结构讲述了三段情节隐秘呼应故事。从广袤的内蒙古大地直到北京的一间酒店房间,前者承载着影片最具抒情性的时刻,而后者则上演了一出极具讽刺意味的性倒错闹剧。不论是在乡村沙漠还是城市,关于欲望与遗失的故事线与多变的风景线纵横交错,与一匹白马梦幻般的相遇更平添了神秘。一个小伙寻找他的弟弟一个男人搜索一支失踪的考古队,或者只是在寻找一个女人;一个女人追寻她在男人身上无法获得的东西,而她也曾经寻找过一个丢失的孩子;在一个关于成吉思汗的传说中,母马寻找她们被宰杀的马驹……

  带着壮观画面健康幽默感,禾家优雅带领我们在不同故事片断间穿行,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原创风格导演立场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独立电影界对电影叙事的积极探索

  ——Bérénice Reynaud(加州大学UCLA教授,欧洲著名电影评论家,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鄂尔多斯骑士》观后感(二):《鄂尔多斯骑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鄂尔多斯骑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 作为一部制作成本不足三十万的独立处女作,《鄂尔多斯骑士》有着与它的制作成本并不成比例的广袤气象。这种广袤不仅在于影片中沙漠景象孤寂无垠,更在于它所表达的主题以及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罕见表达方式。 如同一封提笔忘言的情书,《鄂尔多斯骑士》用晦暗不明的影像风沙掩埋了叙事的真相。而其中流动情绪,也许会让习惯了好莱坞式投喂的观众感到不知所措;对那些富有感知力和想象力的观众而言,则足以引起一场情感风暴。 穿过导演的障眼法,我们看到《鄂尔多斯骑士》采用三段式叙事,关注了三个人物在不同时空片段: 蒙古小伙甘迪,被莫名其妙打了一顿之后,寻找着在沙漠中失踪的弟弟; 从北京来到沙漠的男人秦溯,追忆着无可追寻的女人,并企图从宗教中寻找到生命的启示他的妻子斯男,一位考古队员,从沙漠回到北京,陷于复杂情爱关系之中。而无论是丈夫还是情夫,都无法满足她在精神上的隐秘需求。她被沙漠中一则远古的传说所打动,最终死于无爱的现实。 从结构上来看,整个叙事是倒叙的。但有意思地方也在于此,它的结局其实是它的开端,同时又是故事的高潮。而三个故事之间,不仅仅是倒推的逻辑,更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三个人,代表着三种自我觉醒的程度。 局外人和觉醒的人 蒙古小伙一心向往着北京,不仅因为那里是都市,更由于那里有无数的摇滚乐队,是他的精神圣地。但他止于行动,仅仅对一个来自北京的外来者透露出些许向往。 男人在沙漠之中,和异乡闹市街头流连,寻找着一个女人的下落。这种寻找指向不明,最终演变形而上的禅宗公案式的顿悟:庙外的树下,男人盯着自己的手,指缝蚂蚁逡巡,给他以无言的棒喝。 从沙漠回到都市的女人,在沙漠中,她听到了一个成吉思汗陵墓的故事,修建陵墓时,所有的建墓者与马驹都被杀死,而母马将因为对儿女牵挂,成为唯一知道墓址的沉默守密者。因为这个传说,联系着她的伤痛往事,她最终无法承受其中的情感能量而死于心碎。 这三个形象,都是各自处境中的局外人。 蒙古小伙拥有着与本土生活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摇滚梦想,在被本地黑社会混混们莫名其妙打了一顿以后,他只能是个鼻青脸肿的“骑士”。怀中浪漫梦想,使他成了本土的局外人。唯有在面对异乡人的时候,他反而能坦然用蒙语唱出他自己写的朋克歌曲。 丈夫作为一个外来者,既走不进异族的文化中,也在这臆想中的边远之地失去了对精神家园幻想。沙漠公路上,来接他的警察不满他带着山上的石头回家,竟扔下他和车,在暮色扬长而去。“有些事情,最好还是让它留在沙漠中。”警察留下意味深长的告诫。 而妻子呢,她既无法与丈夫相处,也无法与情夫沟通。她的精神世界可以与沙漠相连,与一匹马的眼神相交,唯独无法与身边的活人交换情感能量。 可以说,这三个人,各自在向往和寻找着灵魂的安身之所。我们在此看到一种非常现代的人物形象,它指向个人的自我确认。唯有自我觉醒的人,才会追寻自身存在的意义,追问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三个人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自我觉醒程度。懵懂的幻想——迷茫的追寻——醒悟后的绝望。 蒙古小伙和他失踪的弟弟敏锐地感知到了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白马,老人,红头巾,异乡人。他的视角代表着自我刚刚苏醒时的感知。 丈夫是一个身处迷茫之中,来到异地寻求答案的求索者的形象。观众可以体会到他的懦弱悔恨记忆和情感如同鬼魂缠绕着他,不得安宁,无处藏身。 妻子趴在情人胸口,讲述着在沙漠中碰见一匹马的过程。“我看到它的眼睛里有我,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这句台词可以看做是全片的题眼。众人各自追寻的,也无非是自我。而当窥见自我真相,女人唯有一死了之。 相较当下的大部分中国电影,依旧在描述人物的生存困境、外在困境,《鄂尔多斯骑士》则清晰地指向了人物的内心困境。叙事动力被设置在人物的内心困境之上,这种困境与人物身处的时空造成了叙事的张力。 这是相当现代化的主题。它不仅神似欧洲电影,更接近西方现当代文学的表达。毛姆的小说《刀锋》中描写一个一战中的飞行员,因目睹战友的死亡而放弃掉欧洲的繁华生活,转向东方印度,以苦行寻找着人生的真谛。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以大时代下的男女情爱探讨着自由责任的主题。哲学化的思考与时代紧密相连,在个人化的表达中追问着人的价值,《鄂尔多斯骑士》流露出更富先锋性与知识分子气质。 自由与爱 穿过悬疑与凶案的表层,这个故事的核心直抵人类终极问题的探讨,也即生命的真相。我们看到去异乡寻找幻想的局外人,遭遇了一场荒诞必然旅程。生命的困惑并未因此解开,但比来时,又有了些许朦胧的启示。我们看到受困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女人投身婚姻之外的性关系之中,试图寻找自由,但注定只能是徒劳。 记忆和情感困扰着片中的人物,他们无法自由,大概爱也只能是通往自由的阻碍。然而这伤感的不自由之爱可能才是生命的真相,它们组成人生的秘密,和求索的动力。 于是沙漠中的白马和飘落的红头巾被赋予了抒情的指代意义,它应当是情感的落脚之处,却只能消散在弥漫的风沙之中。人们被幻想禁锢,在自由之地失去了自由。 故乡或远方,诗意或写实 远方已不存在,都市人想象中不被现代文明染指的精神故园已经不复纯洁。但要求永远纯洁,正好比直男癌患者的处女情结一样讨厌和落伍。 《鄂尔多斯骑士》最优美之处,就在于它用非常诗意的方式描摹出了时代的样貌。 鄂尔多斯,传说中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曾经荒漠中的小村庄,如今著名的鬼城。因为储量惊人的“羊、煤、土、气”资源(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经济迅速发展政府在荒漠中快速建设面积惊人的新城,只是没有足够的人。它是这个人造景观时代最好的注脚:人们被赶出原来居住的房子,迁入千篇一律、去个性化的水泥森林。荒漠中矗立的高楼大厦未能成为新的荣光,却成为泡沫经济的最佳标本。 与故乡的剥离造成了一代人的情感失落,在我们正身处的这个巨大的人造景观时代,肉体和灵魂越来越远离宇宙自然。于是,在都市人造景观中相遇的人们,关系轻易地发生而又轻易解体,这一切就像塑料草木一样死气沉沉,不值一文且不值一提。而在本片中,对于从都市先后来到这里的这对夫妻而言,他们心怀着与其他狂热探险者不同的目的,鄂尔多斯的沙漠对他们而言依旧象征着远离都市文明的原始精神家园。当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向前,这些逆向的寻访者则注定要失落。 不仅是故乡在消逝,记忆同样也在消逝。越来越快地消逝。瓜果不需要时令,鲜花四季可取,室内永远如春。时间丧失了刻度,因此变得扁平,人们不再指望创造天长地久永世流存之物,从建筑到人的感情。人们越来越习惯方便速食的一切,不那么可口,充饥之后随手丢弃就够了。于是我们也终将变成空洞乏味的残骸,被时间的蚂蚁吞噬。 片中的三个人物,尤其是妻子的形象,以血肉之身抵抗着这种异化,而最终被时代和时间碾压至粉身碎骨。他们与物化时代的区别,就在于保留了情感与精神能量的充沛,在不恰当的时代,这是不合时宜的原罪。 《鄂尔多斯骑士》勾勒出现代人的处境,它哀悼着失落一代精神家园和物理家园的双重遗失。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它具有无比写实的质地,更富有难能可贵的时代精神。 追溯导演禾家的精神和美学源头,留学欧洲的背景给他带来了不同于本土导演的视角;而另一方面,他的叙事又可上溯到东方叙事传统,《鄂尔多斯骑士》中的人物,如同聊斋或井上靖小说中的书生深入异域,在遭遇了一段奇异神秘的旅程后对生命达到新的理解。 写实质地之上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是《鄂尔多斯骑士》的美学价值所在,亦是导演禾家抵御时代风化的骑士精神。 2015.11.04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本人

  《鄂尔多斯骑士》观后感(三):两位欧洲大师级影评人的影评 之二 【搬运

  精巧的细节编织出三个关于爱、命运误解、欲望和出生地的故事。从内蒙古草原到北京一间酒店房间,再到内蒙古,鹿特丹获奖作品《大地》的导演又带来一部美丽的作品。这也是他的首部剧情长片。

  与禾家2009年的《大地》一样,时间及重现往昔的不可能性构成了《鄂尔多斯骑士》三个故事的统一主题。 一个声音在影片开头告诉我们,真相隐没在相互交织的故事中。但或许,这世间本没有真相。

  禾家首先带我们来到内蒙古广阔的草原。人们消失在沙漠中,考古队员挖掘着过去。经过成吉思汗陵,镜头又带我们来到北京的一个酒店房间。一次调情导致的错误一发不可收拾。丑陋残忍,以及巨大的哀伤将我们包围,但影片总体上却用轻快的调子中和着戏剧冲突

  和《红气球》、《红菱艳》类似,禾家用红色渲染了哀伤。《鄂尔多斯骑士》让我们思考挖掘历史可能付出代价。正如片中一位警察所言,有些事情,最好还是让它埋藏在沙漠中。

  ——Gerwin Tamsma(欧洲著名电影评论家,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主席

  《鄂尔多斯骑士》观后感(四):只在沙漠里发生的故事

  远远看去,《鄂尔多斯骑士》的海报和罗伊·安德森已经被中国影迷们熟悉的《寒枝雀静》有那么几分相似荒芜土地蓝色天空,和不知所踪/谓的主角

  公路,摩托车一望无际的沙漠——也许这是一部公路电影;实际上,直到黑屏,我也无法清晰将它归于任何一种类型。三个故事,或多或少互相影响着,气若游丝的暗线像夜里的精灵一般贯彻全片,让人掉入这三个故事所组成的魔咒。《惊魂记》一般的结尾与开头苍老的“上帝之音”相呼应:“真相就藏在这三个故事里,不过,也许世上根本没有什么真相。”

  《鄂尔多斯骑士》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真相晦暝变化,故事梗概明灭不可知也。似乎讲述发生在一片沙漠里的一些事情,沙漠里的白马,一块神秘到来又神秘飘走的红丝巾,一个男人从北京来这里找些什么——也许是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回到北京,去结束什么——也许她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什么都没说,但又什么都说了,《鄂尔多斯骑士》是一栋有无限窗子与门的透明屋子,观众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节点进入这个错综复杂世界,一个遥远的,沙漠的有神世界。

  一个沙漠可以承载多少故事?每一颗不愿离开沙漠的石头也许都是一个故事。沙漠中心古城掩埋了多少的秘密?每一只爬上人手心的蚂蚁也许都是一个秘密太阳底下到底有没有新鲜事?或许那些新鲜事只是只是滞后抵达的老故事,但沙漠的风吹个不停,打乱了事件的先后顺序,这样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沙漠里。

  禾家的作品是超越语言的,这个没有蒙古背景的人可以拍摄用蒙语交流的电影,将它送到鹿特丹,打动无数母语迥异的观众与评委,让每一个面对这个故事的人都失落在时间与空间的迷局里。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孩子之间的纠葛还能拍出什么新鲜事来?禾家证明这三者在风吹落了时间的捆绑后永远能够展现出我们看不见的哪一个背面。《鄂尔多斯骑士》几乎是用手术刀拍摄的电影,那句话怎么说的:“多一秒,少一秒,都不是一辈子”,《鄂尔多斯骑士》空一点儿;也许就会变成空洞造作的所谓“小众”影片,实一点儿;也许就多少会落入剧情片的窠臼。洛朗·库宗的音乐恰如其分地舒展了叙事的柔韧性,创造了进入沙漠的流畅曲线感,让《鄂尔多斯骑士》如空中的柳叶一般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这样轻盈,却没有忘记平易近人。

  听说,今年禾家又带来了一部新的剧本,等待创投会的评价。《鄂尔多斯骑士》多多少少也曾遇到过资金的困境,幸而得到了画天几近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休伯特巴尔斯基金的资助,才度过了难关。也许沙漠里的风吹得真的太快,带走了所有障碍在这片平滑之地的褶皱,愿它未来继续舒展。我也庆幸,在其偶然掉出FIRST提名时,能意外成为它的观众,在那片沙漠里迷失这么一两个小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