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乡村里的中国》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乡村里的中国》经典影评集

2018-05-09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乡村里的中国》经典影评集

  《乡村里中国》是一部由焦波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一):越有文化我越和你吵

  杜深忠一直有诗和远方的追求,但他老婆张兆珍一直拿没钱打击他,话刺得他难受,有时候甩头就逃。不过,他仍然可以拉拉二胡,可以买了琵琶圆梦。我有些好奇他们怎么熬过来的,直到片尾处,春节的时候,杜深忠翻看这那堆尘封的稿子,和她妻子对话,说给旁边的儿子听的,我才知道,哈哈,其实这俩还真是一对,也都是明白人:

  杜深忠:“现在看看特别幼稚了,实际上那时候,也确实废寝忘食地花了不少功夫,在鲁迅文学院里学习班,办了四年,也不知道天高地厚搞文学创作,花了好多年的工夫不行,这就是那时候那些稿件。”

  妻子张兆珍: “那时候我光寻思他有点文化,我寻思可能有希望,我也不能拖他的后腿,钱糟蹋了不少,功夫搭上了不少,一事无成,什么都是一场空。”

  杜深忠: “你妈妈她不认识我是谁,到现在她不认识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谁,她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你妈妈她自己呢,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这就是我最大的一种痛苦,海龙,这就是我和你妈妈的痛苦。为什么成天为一点事,这么就吵那么就吵,她这个思想苗子心灵深处就是这样。”

  妻子张兆珍: “越有文化我越和你吵,实际上从内心我也很敬佩你爸爸,我再不和他吵,我就一点地位都没有,在这个家里。”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二):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现代乡村

  下过雪后的村庄显得寂静安详孩子们玩得很欢。似乎村里的矛盾贫穷冲突都暂时消失了。也让我忘了生老病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在随时上演。

  愤怒的某村民要查村书记的帐,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母子抱在一起哭,辛苦了一年收获苹果却卖不出个好价钱心酸老父亲听了孩子唱给他的歌偷偷的抹眼泪,过年时候挂在每个人脸上的喜悦……这部记录成功的让各种原始情感不加修饰的暴露在了镜头前。

  还好因为有了弹琵琶的大叔和唱歌很好听大嫂的各种互黑,使这部本来有点沉闷,记录现代农村生活百态的纪录片也显得可爱了。大嫂虽然嘴上那么嫌弃大叔,可看大叔的眼里全是爱啊。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三):我为什么推荐《乡村里的中国》

  整个九月份,济南百丽宫影院每天至少会放映一场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机会难得,我诚意推荐朋友们抓紧去观看。

  票价36元,不是很便宜(相比前两天我买到的10块5毛钱的《聂隐娘》),但我依然推荐您去影院观看这部《乡村里的中国》,为什么?

  首先,如果您想看,就不得不去影院观看这部影片,因为线下时间内是看不到这部片子。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即使盗版资源比不上商业片出得快、容易找。这样一个刚性的原因逼迫我这个穷学生情怀驱使之外,不得不掏腰包去贡献票房,也不得不推荐您去影院观赏这部片子。

  尽管如此,我相信这部片子还是值得36元的票价的。

  这部历时373天,拍摄了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地记录了乡村中不同个体的生活状况,不刻意美化农村的淳朴,也不故意丑化农村的落后。影片戏剧化稍嫌不足,但平淡中却不乏击中人心波澜。无论您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汲取营养

  如果您是淄博人,相信这部片子足够唤得起您的乡情。那些妙语连珠方言歇后语,熟悉乡音,会让您很快进入到一种关于故乡情绪里。其实,在影院里听到乡音绝对是一种极其奇妙感觉亲切而疏离,既能勾起自己对故乡的记忆,又能从旁观者角度来审视自己所熟悉的一切。

  即使您不是淄博人,也可以从这部影片里得到许多共鸣。因为在当下的中国,每一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与乡村有着某种联系。或许您就是一个乡村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或许您每年都会随着父母返回乡村去拜年、去看看他们成长起来的地方。即使您从来没有回到过乡村,也还是会有那么一两个来自乡村的亲戚。这部片子,总会有一两个片段让您想起那些就发生在您身边的故事。这些片段可能是村民杜深忠与妻子家常便饭的妙语连珠的拌嘴,也可能是学生磊磊对抚养他长大却患有精神病父亲复杂感情,还可能是村支书张自恩在处理民间理不清的恩怨时的无奈。甚至一个帮村里写标语的细节,或者一个摊煎饼动作,或者就是那简单的乡村砖房雪景,都可能唤起您对乡村的记忆。

  而当您抽离出真实的生活,透过大荧幕再来审视这些熟悉的记忆,那些对落后的嫌恶情绪会减少,温情会增多。透过镜头,我们可以更全面的审视一个个人的故事,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做一件事时到底在想什么,可以更全面的看到某一个事件背后各方的纠缠。我们可以知道杜深忠一个生活水平刚刚温饱农民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文学、艺术这些填不饱肚子的行当,我们可以知道杜深忠老婆在照顾家计的同时对杜深忠又爱又怨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磊磊对母亲想念和疏离以及对父亲的怨恨感恩,我们可以看到张自恩作为一个村干部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可以把这些角色影射到我们身边的人,重新审视他们的所作所为,去思考他们背后的逻辑,对他们多些理解也就对他们所处的土地多些谅解和尊重

  在这个时代,多数人的根还是在乡村的,而我们这个国家的根也还在那8亿农民身上。乡村为我们提供了粮食蔬菜水果和肉类,我们却在不常常去审视这些日常农副产品背后耕耘人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们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与此相似的还有一本书叫做《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也是探讨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土地对农民的辜负。

  杜深忠说:“土地不养人”。他对土地没有感情,导演焦波也是从土地上逃离出来的。这是一种无奈,这无奈对于没有逃离的农民来说是殇,他们还需要过着享有较少公共服务却为全国人民提供基本生活物资日子,这无奈对于已经逃离的农民来说又何尝不是殇?片中一名张姓村民在外打工却命丧他乡,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尚成年的幼子。农民工群体,游离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回不到乡村,又融不进城市,他们的未来何去何从?但是,这种无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了这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正因为人们对土地的无奈和逃离,才有了大量劳动力的输出,构建起了现代城市的一砖一瓦。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城市人似乎习惯了那些如城市幽灵般的农民工,也就渐渐忽视了他们的存在,更忘记了他们的故乡还有辛苦耕耘的人们。知乎上有人问:“中国人审美水平是如何的”,赞同最多的答案里罗列了许多城乡结合部审美的图片提醒着人们目前这个社会最大的群体,还不是白领,不是中产,而依然是那些更底层的人们。而《乡村里的中国》则用镜头和故事,提醒着我们,记得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村庄和村庄里的人。

  这部影片没有养眼的明星,也没有好听的音乐,有些优美的乡村风光也远不如商业片精美,镜头美学远不如艺术电影具有创造性,甚至与独立影片相比也少了些戾气和犀利,但是,我依然诚恳地向您推荐它。因为它所捕捉的细节,能够帮助您勾起对生活和故乡的记忆,也帮助您看到一个平时不太关注却又不该被忽视的社会。

  被我忽悠着同看影片的同学问我:“为什么要花钱来看这部影片,而不是《捉妖记》或者《碟中谍5》?”我想,这个问题可以用片中“男一号”杜深忠对他老婆的一句话回答:“这个人需要吃饭,精神也是需要填补的。”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四):中国的脊梁——农民

  仔细揣摩了好久,确定主创导演们没有跟吃货中国的风,千百年了,确实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也许这样理解会让我觉得跟恰当一些;

  土地之于农民,农民之于中国!就像脊梁一般支撑天地之间,没有面孔秀美华丽,没有口舌一般的滔滔不绝,没有四肢一般的周转四方,也没有大脑心脏一般无可取代;有的只是默默的承受的一切一切,千百年来从没改变

  看了好多人都在评论说,老杜说了一句:“我就不热爱土地!“好多人都在批判!哎,太过天真,甚至有人再说土地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大城市里多的是就业机会,只要勤快点很快就发家什么的。。。。。。云云!

  我无言以对,别的国家我不清楚,我只是清清楚楚的知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年,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只要中国还有农民这一职业和群体的存在,他们永远爱恋的就是土地,老杜对儿子说教的话,我父亲不止一遍的对我说过,确实少壮不努力,当了农民不光彩,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共识好吧。

  中国缺了主席能存在,缺了马云王健林一众大头能存在,缺了精英白领一样存在,缺了工人也可以,唯独缺不了农民,哎不说了,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刚才怎么说的来着,中国的脊梁,这么重,你说出了农民谁还能支撑起来...

  一念千人思,客观以为如此而已...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五):乡村里的中国-中国的纪录片

  朋友送了几张票,让我们去看《乡村里的中国》说是淄博人自己的纪录片。

  本来就对纪录片有兴趣,又有赠票,就跑去看了。

  这真是一部好片子啊!

  摄制组驻扎进村,住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以中国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真实的记录了村民间的人情冷暖婚丧嫁娶

  更因为是淄博人的关系,影片中那朴实的乡音,更引起了现场的共鸣。

  有几个情节感动了

  其中一个是那位一直为家里忙里忙外辛苦操持,一直埋怨男人不好好干活居然画巨款买了一把琵琶回家的妻子,在某次丈夫练琴时,说他的调子不对,丈夫说,你说是啥调。于是这位中年妇女,这位一直低头弯腰做农活家务的妻子,直起身子,在自家的屋子里,引吭高歌,唱了一曲。

  她一直强调钱,强调生活的现实,丈夫一直说除了吃饱还要有精神的填补,二人经常为此吵架。但在那一刻,他们仿佛突然飘起来,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合奏与共鸣。

  当然在影片结尾,当单亲的磊磊,在村子里的“春晚”现场演唱并对自己的父亲说:爸爸,你辛苦了时,他父亲的反应我想是再伟大演员也无法“表演”出来的。

  真实,也正是整部影片给我的最大感觉。看着那些熟悉的山山水水,那些贫瘠庄稼地,听着村人那写粗鄙的口头语,感受着那些兴奋委屈、愤怒、屈辱与不屈。。。

  影片结束时,全场观众自发的热烈鼓掌,这在看其他大片的时候是不曾有过的,不管是火爆的欧美大片还是票房过亿的港台、大陆青春片。

  我想说,中国需要这样的电影,人们需要关注纪录片。最后焦波老师带着他的拍摄团队中的几位上台致辞感谢。我惊诧于这个拍摄团队居然如此年轻,88年,89年,还有九零后。

  感谢焦波,感谢这个年轻的团队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六):写写我的观后感

  提到农民,相信一千个人的脑子中会有一千个形象、一千个形容词与之相对应,提到农民文化,我想很多人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第一种,很茫然,啊?农民文化?农民文化是什么?第二种,什么?农民还有文化?一种是怀疑,一种是惊奇

  前天有幸观看了焦波导演的《乡村里的中国》,一部纪实性的反应农村生活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是山东淄博市的一个小山村,摄制组共六人,在这个小山村整整呆了373天,一天都没有离开,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困难,通过他们的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村庄一年的时光里最真实的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了最真实的广大农村的生活现状,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尤其是从农村走出来,在城市打拼、奋斗的人们。

  整个影片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杜深忠,年轻的时候当过兵,专业回家之后当了农民,他没有殷实的家产,也没有干什么了不起事情,但他有对文学、对知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在村庄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爱好练字、爱好文学、爱好乐器,用了四十年完成了自己的一个梦想——买了一把琵琶,他用了八个字“思思念念、思思念念”,外人看来,这有什么难的,一把琵琶,需要四十年吗?但对他来说,690元可能就是他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是这个家庭一个月的支出。这样的人在农村可能不多,但是这是农民内心世界、精神需求体现,是未来农民文化发展方向

  除了军人,农民可能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一个群体了吧,他们本本分分、勤勤恳恳的劳动,支撑着家,抚养孩子,他们可能没有什么大的期望,只是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孩子能上大学,走到外面的世界,将来能比自己有出息,这些就足够了。

  农村的生活清贫踏实,在这里没有发达经济、没有丰富物质,但是这里有美丽自然环境清新空气清澈见底的水,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有着根脉相连的父老乡亲,有着祖祖辈辈生活的根。

  农村生活是开放性的,白天大门是大开着的,想去谁家串门,直接进去就行,不用提前打招呼,不用预约,赶上饭点,还能蹭一顿饭。

  农村的生活是互帮互助的,一家有难八家支援,农忙时节,更是如此,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积累了深厚的邻里感情。

  农村的人是敞开心扉的,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东拉西扯。

  农村的人是忠厚老实、安分守己的,吃着自己双手种的粮食,踏实。他们没有什么过多的娱乐方式,但是他们极具智慧,对生活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他们平平淡淡,他们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农村是每个人的根,农民文化哺育了你我他。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七):不忘乡村是吾乡

  中国的农民深耕于黄天厚土上,与万物共享雨露甘霖,与自然求和谐,这是“美”的;我们的父老乡亲继承着来自于千百年前先人的乡土观念,与人好,与天好,与地好,也是“善”的。

  ——题记

  一、

  中国人对一个事情的评判总脱离不了“修身治国”的士人观念,于是我们看《乡村里的中国》时,总是用俯视的角度说它是“真”的:你看,我们的农民还在为苹果卖不出去而发愁,他们的树正被砍走进行“农转非”,我们刻板印象中淳朴的乡民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片子中让我们看到了平时在文案与电脑上看不到的乡民生活,多么真实啊!

  的确,我们看《乡村里的中国》时,透过此总算是窥见了那些与我们生活似乎已经绝缘的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我们眼中似乎并不值得忧愁与欢欣,但那种真实的存在的确该让我们震撼。同时,我们已经习惯了宏大叙事,我们整日谈论“三农”、以城带乡、一号文件这些宏大命题,但是当农村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还原在我们眼前时,我们依然难掩内心的惊叹。可是,我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再来想一想,我们下乡去住个一年半载,片子里乡民的生活,我们难道看不到么?我们拉上一两个老乡聊聊,我们预想的蓝图的落实情况难道听不到么?于是我们又问,《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片子的意义仅限于此么?

  我们平常总以“真善美”三条作为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而在我看来,《乡村里的中国》首先应该是“美”的。

  美学家总是在强调,真正的“美”是不夹杂任何的感情的!我们看到某个艺术品,我们的感动、愤怒、欣喜皆来自于我们的联想,但联想出来的东西却并非是艺术品真正的美。艺术品的美是一个“意境”,是我们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祥和、体味到王摩诘的“清幽”、陶渊明的“淡泊”,这“意境”中是没有情绪的。但我们在看《乡村里的中国》时,总会因在外求学的游子归乡后的一曲《父亲》联想到我们当初背上行囊离乡时父母百里相送的场景,因而便热泪盈眶;也会因执着于学琵琶的老汉联想起“理想主义者”的名词,由此而会心一笑。似乎我们很难在这部片子中找到纯粹之“美”。是这样么?

  我想“美”可以作多种释义,但惟有“和谐”一词解释的最真切,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人性之美,但其背后不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么?我们善待自然,斧斤以时入山林,不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么?同样的,《乡村里的中国》中,农民深耕土地,与自然共同协作,生出万千新果,正是人与自然最完美的合作;妻子责备丈夫“瞒报”买琵琶的价钱,虽是“唇枪舌剑”的一番争执,但朋友你有没有注意到,即使是讲出最难听的话时,妻子眼睛深处仍是对丈夫满满的爱意,这一对夫妻之间的“柴米油盐”,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啊!

  我们可以说,《乡村里的中国》不仅是”真“的,更是“美”的,因和谐而美!而这时,我们终于可以抛开阶级的偏见,跨跃心理的隔阂,痛快地丢掉联想来的种种,真正的体会到我们的父老乡亲努力生活的尊严。当然,还有他们灵魂的庄重。

  二、

  朋友,你有自己的信仰吗?

  这是我常问自己的问题,我曾说自己信仰宗教,最后却发现我在青灯古堂中向佛、向基督祈祷的总逃不了“早日发财”、“金榜题名”这样功利性的内容——具有功利性的信仰还算是信仰吗?我也曾说我信仰某某主义,却总是发现这一主义并不完美,即使我们再贬斥他家主义,其内容中仍有长处。就这样,我逐渐成为了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记忆中有这么几个场景,一次是课堂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一位云南的同学突然哭了起来。他说,片子中那上山采药就是他常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做的事情啊。朋友你看,这是思乡。一次是早些年艺考时,看焦波老师的《俺爹俺娘》时,一位女同学也哭了起来,她从小没有父亲,却在片子中第一次领会到什么叫父爱如山,母爱如海……这时,她更想自己的母亲了。 你看,这是念亲。还有一次便是在《乡村里的中国》的看片会上,这次是我,几番泪如雨下,没错,还是因为思乡念亲。

  正如焦波老师在《俺爹俺娘》中说的,大城市的嘈杂与繁荣不属于我们,真正令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那个乡村。如今时间已过十年有余,但这种根在乡土的意识却从未改变。其实岂止是十年,我们来看这个民族的历史,却发现乡土意识早已在游子心中贯穿了几千年!那里的黄土,那里的饭菜、那里的乡亲才是我们的根呀!

  初进大学时,第一次生活在大城市。放假回家,总是跟父亲谈起自己对大城市孩子的羡慕,这是父亲总是稍带不屑的说道:“大城市人怎么了,你往上倒五代,谁还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当时觉得父亲这只是一个狡辩,农村人哪里值得骄傲呢?

  但当我在大城市里奔波愈长,打拼愈久,再来看《乡村里的中国》时,却不由听到故乡那厚重的土地、那饱暖的人情的召唤——原来带给我的远不止于这是生我、养我、包容的地方,更是我在外奋斗最根本的动力!那里的朴实、厚重,那里的真诚、包容才应当是我真正的信仰!

  不止是我,我们大多数人,穿梭于高楼大厦间时,谁不会想起故乡厚厚的土壤与高高的山川?不会念起母亲拿手的饭菜与父亲的叮嘱?于是我们回头看看,原来擦肩而过的你我远可以搬走陌生的隔阂,毕竟,我们都是农民之子、乡土之子,不是么?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八):这是北方的农村,我希望有人拍当下广东山区的农村

  开头的邓丽君很有感觉,比接着的《四季歌》有意思多了。以二十四节气来叙事,倒是挺符合农村的,就这一点已经看出导演很有心思。

  杜深忠的故事最动人。看神舟发射毫无表情,甚至是有点冷冽。一个老农民嘴里吐出素质、艺术、高雅、对牛弹琴,对比他老婆的吃呀穿的现实,竟然有一种喜感。后面,现实的妻唱起来时才让人一惊:原来她也不是一个不懂“风雅”的土包子!“出去打工,你卖力气也就罢了,(可)你(是)卖性命。”老农民懂得真多,连獾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都知道。可惜的是老人家一生心比天高,到头来就像他弹不好的琵琶那样,没能取得成功,理想在现实面前破碎成土渣。他们的儿子或许会出人头地。

  电视里领导人的讲话与现实对照,莫名又有种荒诞感。

  片子对年轻一代的线少了,或许忽视了更普遍性的青年面貌。

  最后大学生儿子的歌没有打动我,《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倒是打动我了。

  驻村干部很像郝海东。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九):零零碎碎的记忆犹新

  小时候,感觉周围的山挺多。 我哥说,东边是丰山,南边是玉皇山,北边是香山,你们那西边那个什么山? 我:西山。他:哦,西山。 我总是被教育。 家乡在临沂,也离济宁不远济宁 初中那会儿,我们那帮发小,一起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翻山越岭在没一辆车路过的盘山公路 去济宁邹城上网 要说不同吧,就是感觉那里的人生活安详,民风淳朴,和人说话很友善。 而且,网费很便宜。一块钱一小时,走到不用开机子,打开电脑就可以玩,只需要给老板打个招呼就行。 然后老板在纸上用笔记下时间,你先随便玩着。

  一天网吧7小时,才花7块钱,累死累活,才花这么少的钱,超值。路再远,我们镇上的有识之青少年也仍然趋之若鹜。 有一辍学的家伙,在初中的年纪每天蹬着自行车去。日出而行,日落而归。他跟我说,跟上班一样。

  记得我们走的那条路,在一个半山腰的位置,有一段100多米的土路,没有修。 当时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么长的路都修好了,这一点不弄啊? 原来这是两市的界限,爱谁谁。

  不大的镇上,各种往来的人。时不时看见几个很漂亮很漂亮的姑娘。 平静的在路上走着,不被打扰,那就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过去了好久,我知道那个地方叫邹城,两千年前出过孟子。 同学给我一本书,他说他不要了,那是六年级的寒假。 是本童话故事,《蒙比历险记》。 记得很清晰,开篇的序里第一句话就是,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在托管所,那个夏天。听张韶涵《隐形的翅膀》,很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始热播,低年级同学很喜欢。 当时对mp3的认知是强大和神奇,这么小能存这么多歌啊 和我同位的女生,22元地摊买了本盗版全集的《阿衰》,不知道看没看完,最后进了我的书包。 学草船借箭,一本《三国演义》,也被我顺走了。 好像她很有钱。喜欢吴尊,喜欢飞轮海。还喜欢托管里矮她半个脑袋和我一样高,四班的一个同学。 讲一个笑话,她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夏天某个周末的夜里。我把她气哭了,她小男朋友要和我单挑 夏天来了,我毕业了,那是中午12点,天很热很热,没有风。 九年后回到那个地方,托管变成包子铺,半年后再回到那个地方,又变成辅导班。 今天凌晨看完《火锅英雄》,听完片尾曲。就觉得有点什么没想起来。 ——《世上并不存在的歌》 有一首老歌 曾经陪着我上课 来自草蜢组合 叫做失恋阵线联盟 有一个女孩 总是把歌名记错 每次问我 都说成失败者联盟 我们再也没见过 可我一直都记得 这首世上并不存在的歌 也许你已经忘了 这个无心的过错 却在我心里 越来越深刻 在某个角落 也许真的有这首歌 如果你听过 会不会想起我 我们再也没见过 可我一直都记得 这首世上并不存在的歌 也许你已经忘了 这个无心的过错 却在我心里 越来越深刻 我们再也没见过 你现在哪里生活 是谁送你回家听怎样的歌 也许你已经忘了 临别羞涩的沉默 就像一阵风 遥远的吹过 在某个角落 也许真的有这首歌 如果你听过 会不会想起我 如果你听过 请记得嘲笑我

  《乡村里的中国》影评(十):映像农村

  从小就帮家里干活,什么剥玉米,收粮食,采茶叶,还搓过麻绳弄过年货……反正平时能帮家里干活的都尽力的做,就怕累着妈妈。但是我的妈妈给了快乐的童年,从来不要求我帮着干活,我想干啥就干啥,以至于我都二十四五岁才想起来我小时候干活这么多的农活。话说我生活的村子差不多有三十户,很少人,所以哪儿哪儿都不能发展,大家也都是靠着一亩三分地和采采茶叶或者出门打工挣钱贴补家用。这就是我小时候对农村经济基本的认知。后来长大了,才深知国家要改革先从农村发展,只有哪个幸运的村子或者镇子被挑中了,那那个地方的人都跟着发财了。在我看来也不懂为什么有些真的需要发展的地方反而不被挑中!被挑中的地方发展到一定成功的时候却又不发展其它真正需要发展的地方!印证了一句话,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至于我们村,我觉得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被临幸的苗头,我都要呵呵笑了。。。最后,因为我们的村人口太少,堆放垃圾的地方都没有,我们是一队的,从二队开始一直往下都有垃圾集中处理处,为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