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小说》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青春小说》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0 21: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小说》观后感精选10篇

  《青春小说》是一部由郭奎永执导,赵岩 / 苏静 / 刘康主演的一部爱情 / 奇幻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小说》观后感(一):俗气的青春

  我的青春也和这个地方有关

  那里很穷,很破,空气环境都很渣。没办法,一直在那里生活,已经习惯了。我好像没有放很多注意力影片,反而更多的是一直在回忆。回忆我自己高中,我那时候的青春。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但又总是一样的。一样的迷茫,不一样的是选择。我也曾想向小志一样,快意恩仇不计后果。可最终选择了吴飞的路。复读,考上大学。也许这是每一个项城孩子所要经历的,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复读继续,不论哪一个,都有可能后悔。在这样一个人口那么多教育质量不高的地方,一切来得总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每个人都选择前进,不管是不是心中所想。

  我们对现实最后总归要妥协。就像吴飞最后还是选择了复读而不是带着林林远走天涯,林林最终还是选择了广州去履行那一份根本不属于她的承诺,而小志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能靠吴飞的回忆存在。从此,这三个从小就一起的少年,在落日余晖渐行渐远。爱情、友情亲情时间的无涯中,是弥足弥坚,还是越来越薄凉?只能交给远方的自己,轻轻地低喃,你还记得吗?

  青春这首华丽篇章永远未完待续,你不知道结局是大团圆还是永远分离。因为我们总会在不断分离中相逢,在不断遇见中丢失彼此。

  谨以席慕容的《青春》献给此片: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小说》观后感(二):命/运,光彩与“真正的我”

  命/运,光彩与“真正的我”

  ——《青春小说》观影记

  君相信爱情吗?相信爱情有永恒价值吗?体味过爱情的欢喜无奈、经历许多曲折后在一起的幸福吗?如果父母认为合适婚姻但自我认为这不是爱情,君将何以自处?电影《青春小说》可以说从头到尾是爱情故事一对情侣吴飞和林林高考落榜,高考结束后两个月,林林迫于家庭压力、要去广州找由父母包办婚姻决定的已经订婚三年的未婚夫;平时成绩优秀的吴飞准备复读一年。开学当天吴飞准备去县城学校报到,林林带着行李和吴飞一起去县城——在去县城的路上他俩谈到:(命运一)林林和吴飞私奔去大城市打拼;(命运二)林林先去广州找到未婚夫对家里有个交待、再一个人去北京或上海打拼,等待吴飞学业事业有成;(命运三)也可能林林到广州后就和未婚夫同居、准备结婚。在路上吴飞和林林不搭车,一边走一边谈心,路上吴飞不断幻想出他写的《亡命青春》小说的情境,幻想他和林林爱情故事的另外几种可能性。最后他俩走到县城的车站,吴飞送林林坐上开往广州的大巴

  片子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镜头是关于吴飞和林林走在去县城路上的谈心,走过他们以前经常走过的旧景,多次绕着较远的路走,希望延长分离前的时间。导演郭奎永回到他的老家河南项城拍摄此片,从许多美丽的镜头中大概可以体会出导演对家乡景色浓浓的喜爱

  吴飞对他俩命运的想象镜头占了片子一半以上的时长,是电影中比较好看比较感人段落

  在想象镜头中出现了他俩的好友小志,小志是黑道上的一个混混,小志的对手牛哥等多次在学校附近围堵林林、调戏林林,一次小志去为林林解围时把牛哥捅成重伤,后来小志被牛哥的哥们砍死。

  在吴飞的想象中,“吴飞” (幻想场景人物名字:本文加了引号,下同)既是个经常考满分的尖子生,又是类似小志为“林林”拼命的持刀之人。“吴飞”把“牛哥”捅成重伤后逃亡,有两种虚构的命运(类似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的叙事和剪辑),

  可能【命运之一】:“吴飞”被“牛哥”团伙围堵砍死,“林林”找到失踪的“吴飞”时,“吴飞”已经死亡或重伤,“林林”抱着“吴飞”恸哭。呼应“吴飞”被砍死当天晚上逃离前写给“林林”的情书:“林林,也许是我自不量力,我真的想带你一起走,我知道你不想去广州,我也不忍心你去。但是带你走,又害怕照顾不了你,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这次出去回来,一定会在项城大干一番,等我成功了,不管你和谁在一起、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找到你,娶你。永远爱你的飞。”深深感动

  可能【命运之二】:“吴飞”骑着摩托车带着“林林”成功逃出老家项城。“林林”抱着“吴飞”在飞驶的摩托车上轻风微拂的长镜头,有情人历经挣扎磨难终于在一起!这大概是本片最浪漫的镜头。联想到【命运之一】中“吴飞”被砍死、“林林”抱着“吴飞”恸哭的镜头,再联想到在“吴飞”被砍死当天早上,“吴飞”和“林林”去摄影店拍婚纱照,“林林”换好婚纱第一次出现时的镜头中“林林”浅浅的美丽神秘微笑,悲欣交集。・*:.。. .。.:*・゜゚・* 在几乎绝望的命运重压下追求爱情和自由,相信爱情并为之奋斗的精神态度——长久执着坚强、神秘:光彩照人! ・*:.。. .。.:*・゜゚・*

  在叙事艺术上,和《罗拉快跑》相比,笔者认为《青春小说》更曲折、多了些心理想象的层次、更有韵致,在对幻想的叙事艺术有点类似于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在现实和幻象之间的转场自然有趣,有时还略有玄幻色彩,比如“小志”死后可以陪在“吴飞”“林林”身边,当“吴飞”自卑逃避爱情时,“小志”会扇“吴飞”耳光提醒他要勇敢等。片中有不少“小志”死后又现身的镜头,有《聊斋》的意境。而且幻象的镜头让观众觉得自然真切,导演说:“我喜欢故事那种真实激烈气氛冲破银幕扑到观众身上”,片子对实在界和幻想的场境都另观众感受生动真切,运用“吴飞”服饰变化来区分现实和幻想,也能让观众看得明白。而且,片子中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叙事来回穿梭,富有意趣:可以说过去给现在留下深深的影子、现在是过去的总集,未来蕴含于现在对未来的想象期待中,现在又会成为过去。

  在电影中有三封情书诚入笔者的心坎,其中一首散文诗类似宋词,和情节互为映衬,可见编剧(编剧和导演同是郭奎永)文学素养颇好,导演说:“高中时代组织过文学社,也写诗,现在虽然不写了,但对诗的热爱一直存在。还酷爱宋词,古人感情细腻宽厚表达,真是让我很感叹,哀而不伤,境界很高。我喜欢即使是伤感,也要拍出境界和人生的况味。”章澍的一些钢琴配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青春小说》预告片的结尾,是一行字幕:“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我”。片中吴飞的台词之一:“真正的我有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种性格”,吴飞多次和林林谈到他想追求另外一种“真正的我”。 法国诗人奈瓦尔在其照片边缘处亲笔写着:“我即另外那个人”,著名法国诗人兰波说:“我即非我”。电影引人体悟:什么是“真正的我”?有“真正的我”吗?对“真正的我”的追求会不会有问题

  还有,自我与想象之间的关系?德国诗人诺瓦利斯说:“人即想象”,对此结合《青春小说》可以理解为:人是具有爱心的,相爱的人即使经历各种磨难也要在一起;未来蕴含于自我对未来的想象期待中。至少,“想象是人类面对现实时得以运用自如的自主权”(帕斯 语)。

  在吴飞虚构的小说中、在吴飞的内心想象中,“吴飞”可以和女友私奔、骑摩托车逃亡,去浪荡天涯,虽然现实中他还是选择送别女友林林去广州找她的未婚夫。现实中无奈的分离、仅仅是幻觉中的爱情,显然不是吴飞想要的“真正的我”。

  如果说吴飞“真正的我”是指他对爱情的执着,和林林一起逃亡浪荡过着艰辛日子:是不是更能反衬出爱情的纯粹单纯?《青春小说》对吴飞幻觉中的“吴飞”与“林林”的爱情故事叙事最多,用心最深。但如果“真正的我”只是如片名一样,只是小说、只是虚构、只是幻想,那这一“真正的我”对良好生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或者说吴飞“真正的我”是想和林林过幸福的生活需要自我努力一点一滴不断努力构建,需要每天每月每年为自我的学业、事业,爱情、亲情、友情,内心的丰盈清明等不懈追求,那么《青春小说》对此“真正的我”用心不多,展现很少。

  另外,在幻想的镜头中,“吴飞”把牛哥捅成重伤;在现实的镜头中,小志把牛哥捅成重伤,小志被牛哥的兄弟们砍死。青春的暴力只是因为年轻人一时冲动?还是有“暴力的自我”“仇恨的自我”“报复的自我”在形塑“真正的我”?导演说他下一部片子想拍关于残酷青春类型的作品,估计会对青春的暴力有更深的展现。《青春小说》是郭奎永的长片处女作,期待、祝福郭导的新片。

  《青春小说》展示了爱情被命运击倒时深深的无力,及内心超越无奈的几种幻想,幻想中动人坚定等,故事叙述精彩、人物气韵和场境真切感人,富有生活的质感,会令观众为之动情动心,但少了些生命与生活的厚实。这大概也是大部分高中年龄人的青春爱情,单纯、深情而动人。

  《青春小说》观后感(三):《青春小说》:贫瘠现实的青春梦幻和纯美初恋

  《青春小说》是一部非常独特的青春电影,这种独特性首先来源于叙事方式,它以现实和梦幻两条线索交叉并行来讲述青春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高考落榜的同学,他们结伴去县城,女孩林林是去广州和未婚夫结婚,男孩吴飞则是去县城复读,这是一条现实的线索;吴飞是个文学青年一路上,他不断沉入自己的白日梦,构思起以自己为原型的小说情节,这构成了影片的另外一条线索。在这个白日梦里,吴飞有着完全不同个性造型,他身着很酷的黑风衣,像港片中的古惑仔一样沉迷于和黑帮少年打架斗殴,最后骑着摩托车和女朋友浪迹天涯丰满的想象寄予着乡村少年渴望逃离现实的希冀,同时又直指现实的贫瘠和苍白。在影片中,以“高考”为核心的学校教育的无聊单调、甚至荒谬,乡村生活的贫困和艰辛,构成了青春少年永难摆脱的压抑氛围,而接受这种压抑则成为改变自我命运、摆脱未来贫困的唯一路途。从这一意义而言,他们的青春注定难以逃脱现实的制约,在贫瘠土地成长起来的吴飞注定只能在他的小说中书写他的青春梦幻,而林林,也注定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踏上南下的旅途

  在影片中,小志是吴飞和林林的同学,他在一场斗殴中丧生;在吴飞的小说中,他又和吴飞合二为一,承载着吴飞对于现实的渴望和想象;但同时,小志又是一个参照者,在吴飞的白日梦中,他阴魂不散,一次次跳出来指责吴飞将小说写得过于悲伤,将人物表现得过于懦弱。小志投射着吴飞关于青春激情的想象,但小志在现实中的命运也显示了青春的永恒宿命。面对前途和命运,吴飞和林林的青春所呈现出来的暮气和沉重固然令人悲哀,但是在贫瘠现实中飞扬青春的代价也注定只是一个悲剧。少年的热血旺盛荷尔蒙铸就的好斗、勇猛、甚至残忍,成为青春的印记如影相随。正如小说中的吴飞一次次去“英雄救美”,他说其实不是为了替林林解围,而是因为“他天生和老牛有仇”。这种天生的仇恨其实是生命中永恒的矛盾冲突,是躁动不安灵魂和平淡现实碰撞结果,这种成长的阵痛,和性格无关,和时代无关。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影片所讲述的残酷青春故事,其实也昭示着残酷青春的本质

  电影中,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现实故事的进展交叉推进,但很多时候,现实情景和梦幻场景之间的界限却显得有些模糊,同样的情节反复上演,同样的场景不断重复出现,“小志”生死界限也被刻意模糊,所有这些都让观众分不清到底哪是现实哪是想象。这种现实和想象的交融,使得影片呈现出迷离恍惚的色彩。电影是“梦中的诗歌”,这种迷离和恍惚所形成诗意,其实也是很多青春电影所着力追求的效果。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记忆和现实的相互缠绕、《香港制造》中中秋和玉屏惨烈死去,最后也接上了他们在墓地无拘无束玩耍的镜头。也许导演是想通过诗化色彩来淡化青春的悲哀和现实所存在的苍凉感,因为沉重的现实本不该由青春孱弱的肩膀来独自承担,无聊的现实也不应该彻底吞没青春的光彩。影片中,吴飞通过写作《亡命青春》来填补现实的苍白和空虚,而导演,则通过《青春小说》诗意的绽放点缀了乡村少年的寂寞青春。

  如果说,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增添了这部青春电影的美感,那么,影片所展现出来的唯美初恋,也成为了这个青春故事的亮点之一。从穷乡僻壤走来的少男少女,他们结伴奔赴县城,这一条路,既是他们奔赴未来之路,也是抵达他们内心的感情之路。在这个美丽的秋日的黄昏,他们怀着心照不宣的默契,在这条乡间小路上走走停停,心扉也在慢慢向对方打开。小说中的吴飞,向往着那种激烈缠绵的爱恨情仇,他和林林享受着亡命天涯的惊险和浪漫,也经历着生离死别的哀伤。现实中的爱情则平淡、含蓄,没有那种尽情享受爱情甜蜜的洒脱,只有将爱埋在心底的平静,以及面对分离的淡淡哀伤和苦涩,但在我看来,这其实更真实地展现出了青春恋情的纯洁和美好。从头到尾只有两个人的故事,没有常见的少年激情桥段,甚至连亲昵的牵手动作也不见踪影,整部影片是那么干净、那么纯粹。他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熟悉的风景一一在眼前掠过,在明亮橙黄的秋光映衬下,伴着那些有些时代的老歌,渲染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意蕴,令人想起少年的初恋时光,美丽得令人惆怅。我想很多年后,如果林林和吴飞回忆起他们的青春,这一定是他们生命中最美的时光。

  就当前电影市场而言,青春题材中的高票房之作诸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将视野对准城市,勾勒的青春轨迹是属于城市的,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青春梦幻,爱情也是一种消费式、快餐式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列车并行,更多地显现出欲望的放纵和感情的轻飘。摩天大厦里的逼仄空间、勾心斗角的职场关系,随心所欲的情感游戏,构成了他们的青春风景。而《青春小说》,则是农村土壤中生发出来的青春,贫瘠的现实,苦涩的恋情,虽然洋溢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却包含着更为厚重的人生况味。吴飞和林林从家里到县城,一路上,他们经过题着“毛主席”三个字的老桥,在桥上想象以前的人们如何面对高考;经过土地庙,他们像其他人一样默默地拜佛许愿;而镇政府的门前,还挂着“革委会”的牌子,一切都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他们显然已经被时代列车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但是,也许因为如此缓慢的节奏,才会保留着如此唯美纯粹的爱情,也只有安静平和的乡村风尚,才能和这个苦涩纯粹的初恋故事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出青春影像的清新唯美。也许,作为一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影片的表现手法仍显得有些稚嫩,对于节奏的掌控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影片总体上略显沉闷,但是,在光怪陆离、光影流转令人眼花缭乱的《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些青春电影面前,《青春小说》以它的真实、简单、纯粹、清新,显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丁莉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副教授)

  《青春小说》观后感(四):成熟的青春必定懦弱

  赋予成人思考的青春,注定是悲剧的,注定是懦弱的,注定是没有希望的。

  今天有幸看了郭奎永导演的电影《青春小说》,而且也有机会与他面对面的交流。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导演力图将自己亲身经历融入这部小说之中,但又夹杂一些幻想的因素。虽然导演自己的本意是为说明农村青年人在面临大学的选择和人生其他方面的损失时的取舍,比如片中的爱情;来说明青春对于理想的坚持时所面临的无奈。但是,我却觉得这部电影表达的不仅仅导演本身想表达的意思,也更有一些值得我们的地方。

  有一首歌曲叫做《追梦人》,说青春无悔。但是什么样的青春才算无悔呢?如梦境中的古惑仔一样,为自己的一时所爱努力争取,甚至牺牲自我。还是坚守一直以来的梦想,甚至面临人生巨大考验之时,也岿然不动。不惧怕外界人的怒骂,能忍受住内心的煎熬。但是片中用爱情这样的代价来换取,让我觉得略一丝丝的遗憾。可能在我的价值观中,那么好的女孩,没有得到珍惜才是人生最大的憾事。

  青春在本部电影中不再是那么的洒脱,显得有些成人化的色彩。青春的身影中市场夹杂着一个三十岁人的过往思考,所以整部电影显得思维深度够,青春活力不足。电影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为我们描述出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只是为我们描述了少年老成的青春人做选择时表现出的懦弱与妥协,甚至是逃避。回过头来想一下,自己也不正是面临这样的处境么。

  理想的青春应该是一直充满活力的,但是对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青春和片中的确实有些相像。正如导演所讲,自己这部电影有那么一点是为了讽刺现实,为了还原当代人的青春现实。我觉得这一点导演做到了,因为这部电影已经从内心深处打动了,达到了它要表达的目的。

  看过电影,思考自己。看着自己身边无数的青春时光,但是我们难免被现实所诱惑。美好的爱情因为现实不能长久;丰满的理想因为现实而变得骨感。当想到这一切一切,是我们成熟了,成长了;还是我们当代人没有青春。没有那一段“古惑”年华。青春的脚步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那必将是一场悲剧,一场不能获取丝毫怜悯的挣扎。而我正在尝试着挣扎!

  《青春小说》观后感(五):这么近,那么远

  ——关于电影《青春小说》的评论

  昨天公司合伙人过来取文件,说最近有一部电影,叫《青春小说》,取景拍摄全部在项城完成,对白都是乡音,问我有没有看过。晚饭后闲暇时,上网搜索浏览了相关信息,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就坐下来仔细看了一遍。

  电影情节相对简单,叙事手法现实与想象交错。故事展开,凸显一个农村高中复读男青年青春的平淡和无奈,以及男女主人公(吴飞和林林)懵懂纯洁萌芽爱情的苦涩。电影中的一些元素,对于有过同样成长经历的我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亲切感。就像忽然就被扯进了记忆的漩涡,关于那个年代的种种回忆,一股脑涌将上来。

  村庄,麦田,坟茕,土地庙,乡间小路,河沟流水,这些特定的记忆符号,包含了我童年少年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印记,在脑海中如烙印般抹之不去。电影中男主人公在现实与想象中游离,同样也刻画出那时候的我,或者说我们在无奈现实和美好虚幻之间踯躅徘徊的心情。

  开篇的时候,吴飞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父亲借了几家才凑够的复读学费,听着父亲口是心非的谩骂,回应了句“等我考上学了,连本带利还给你”,不快地走出家门。出门的路上,林林劝他不要和父亲生气,他回应说平时就不被父亲看得起,一点都不被理解。走到村口的时候,一个在村口歇着大爷看见吴飞,跟他说,村里风水好,一定能出一个大学生,希望吴飞能用功读书。

  看到这里我就在想,导演可能是在自说自话吧,因为这里看似无心的描述,实际上却能真切反应很多农村学子那时候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家境贫寒的现实,只能靠读书考学来改变。即使暂时不能改变家境,也能让自己暂时脱离农村,脱去农民身份的外衣。这一点在后来吴飞的班主任劝说他不要分心好好读书的细节中,也是一个验证。

  电影中吴飞在现实和想象中不断切换身份,影评人周黎明说这是影片的两个故事,一个是乏味青春,一个是残酷青春。但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故事,只是导演从艺术手法上做了拆分,实际上,故事通过一个身份在现实和想象的切换,完成一个群体的生活或者生存状态的描述。两个部分,组成男主人公不可拆分的显性和隐形人格:对现实的无奈低头和对现状的不满叛逆。

  我的高中时代,也经历过如是过程。乏味和热血其实一直都在个体内并存。被现实压制的抑郁,最终通过虚幻的网络和现在看来甚至毫无来由的群架排解。不闻窗外事的乖乖学生只是少数个体存在,多数男孩子,内心其实总是躁动不安。安心学习和抽烟打架二者没有必然联系,也并不冲突;爱情萌芽,只是在该萌发的年纪,表露出本来就应该表现出来的天性。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都无奈接受现实,选择了分属自己的不同人生道路。正如林林所说,你有你的理想,我有我的生活。结尾,是吴飞收起林林的信,仔细夹在了辅导教材里。就此,或换来你我的一声叹息。

  在现实中别离的,总会在记忆中重逢。而你,又想要怎样的曾经。而关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如影片推进以男女主人公行走的过程来叙述一样,人生除了开始阶段,过程永远都不会被限定在一个特定范围,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路上。

  看过电影之后,好奇是谁拍的影片,遂搜索了下导演资料。郭奎永,好熟悉的名字。仔细想想,04年元旦前后,曾因为联谊会和郭子有过一面之缘。彼时郭子和我都还很年轻,当然,现在也还未老。找到了他的微博,看到他说下一步电影还是会在项城拍摄。很是欣慰。

  原来我也有过文艺青年梦。也曾高中时代写过诗歌,也曾梦想拍出自己的电影,就取材于自己的乡土,那片生我养我后来离开但是一直魂牵梦萦的土地,那片高中之前一直都在的土地,那片在脑海中触手可及而现在一年才能回去一两次的土地。

  好在,现在有了郭子。

  《青春小说》观后感(六):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关于《青春小说》的影评

  《青春小说》影评

  周黎明

  (本文有剧透,阅读请慎重。)

  郭奎永编导的《青春小说》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关于乏味青春,另一个是残酷青春。细究的话,乏味其实是另一种残酷,它把青春折磨得老气横秋,毫无生机。电影这种艺术比较擅长描写残酷青春,如驾驶摩托穿上皮夹克到处拉风,进入黑帮或佯装黑帮打打杀杀,叼着烟晃着脑袋把妹,然后就是一脸血污说出感人至深的话。可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别说是遭遇这样的事情,恐怕连见都没见识过。他们的青春被一堆堆作业所包围,被高考的阴影笼罩着,被渺茫的就业前途虎视着。

  《青春小说》的男主角吴飞便是一个典型的中学生,同样典型的是,他爱做白日梦。不同的是,他把自己的梦幻写成了小说,而郭奎永又把这小说中的情节变成影片的重要部分,让真实的残酷青春跟幻想的残酷青春不停地交替穿插,产生奇妙的对比与融合。同样的场景,在真假故事里重复出现;同样的台词,用于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效果。妙的是,导演并没有着力区分两种境界,甚至刻意进行了模糊化。比如,真幻的色调是完全一样的,唯一的区分似乎是角色身穿的衣服。更有趣的是,主角吴飞有一个死党好友,而吴飞经常想象是他自己做了好友的某些“壮举”。

  从本质讲,《青春小说》跟《哈利•波特》是同一条路子,都是青少年通过幻想挣脱日常羁绊的反映。当然,《哈利•波特》需要令人瞠目的特效来再现种种魔法,而《青春小说》没有任何特效,它用艺术片的纯粹,直指农村少年生活的真相——简洁、冷峻、萧瑟、有力。吴飞和林林走在大大小小的路上,火车汽车行人从旁匆匆而过,他们想要追赶这时代的步伐,但力不从心。他俩的爱没有结果,他们的理想在遥远的地平线外,他们必须放弃青春的憧憬、面对冷酷的世界,才有可能获得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末了,他们的迷茫和求索慢慢有了一种寓言色彩。听他们边走边聊,如同听法国片里的对谈,从有料、到无趣,最终走向存在的证明。写幻想小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谈论人生何去何从又何尝不是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