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父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致父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5-11 21:0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父亲》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致父亲》是一部由韩承桓(韩国)执导,李晨 / 蓝盈莹 / 安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父亲》观后感(一):这是一部“刺痛系”电影

  “致青春”只是一种回忆,而“致父亲”却是真真切切的现在进行时,由灵思影业出品,李晨主演的微电影《致父亲》,看似“治愈系”,实是“刺痛系”,能在瞬间唤醒观众内心或许已经麻木很久的血脉亲情

  父亲同样是伟大存在

  虽然大部分家庭中,都是母亲承担了太多的家务辛苦,付诸于孩子们最动情的“慈母”形象,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当代文学作品,歌颂描绘母亲文章连篇累牍,而有关父亲,给战台烽留下记忆的,也就朱自清老先生的一篇《背影》了。其实,中国男人,虽然都是不善于表达汉子,但他们的内心却热烈炽热,却一直在用坚强臂膀扛起家庭的重担,他们才是整个家庭的脊梁。但当儿女成家立业努力打拼之时,他们也到了风烛残年,却依然在遥远地方惦念着子女一举一动,默默期盼着见一次少一次的重逢。这个时候的父亲,真的不像母亲,会煲个电话热粥,和儿女们细说家常,父亲们永远是讷于言的存在,安静的生存在容易遗忘角落

  《致父亲》终于唤起了观众对成长过程中的父亲的记忆,一段简单故事,却感人至深,皆因波澜不惊的剧情发展中,处处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儿,总能戳中如今打拼一族的内心,他们以为自己是因为工作不得已”而疏远父母,疏远那个养育他们的地方,其实,是太多放不下的社会琐碎枷锁,无论功名利禄,葬送了青春,也掩盖了亲情,好在《致父亲》可以让每个人都安静的看下去,看完安静的去思索,起身之后,也许人生态度会有一个大逆转,也许会立即奔赴父母身边共享一顿温馨晚餐,也许会给远在家乡的父母通一个电话,无论如何,《致父亲》都能让活在当下的观众们,在痛楚中寻回更多的良知亲情。

  李晨奉献完美般的演绎

  影片故事很简单,身为知名摄影师的李晨,在自己事业关键转折时期突然接到在家乡开摄影馆的父亲的电话,要他回家一趟。值得称赞的是,李晨未多问一句,当即返回,却原来是父亲让帮忙给顾客拍一个合影,李晨从不屑到认真,从拍照到谈心,解决了老街坊母女的一份心结,也得知了父亲眼睛患重疾的消息,终于放下一切,去尽一个儿子所应担当的责任孝心。故事中李晨久居都市,无论人生,还是摄影创作,都已经变得麻木而冰冷,一如当今在各处打拼的芸芸众生,“蚁族”也好,“蜗居”也罢,“裸婚”也可,他们不仅缺乏被认同感,也缺乏归宿感,其实家门就在不远方为自己敞开,但“向前走”的人,连回头看的机会都没有,又怎能寻找得到生活真谛幸福快乐

  虽然只是一部微电影,《致父亲》真正诠释了“微电影”不“微”的本原概念,故事精致拍摄精良,表演精心,导演对故事发展中的情感把握,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煽情,不矫情平平淡淡中,忽觉潸然泪下,内心已经生出无限的牵绊,所谓影视作品的教化功能,大致如此。

  微电影营销的共情功能

  近年来,微电影的势头正猛,大部分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一是微电影仿若小品成本更易控制参与门槛更低;其二是微电影目前正处在最宽松的审查状态,总局一般不过问,网监也没有具体的审查标准,因此大部分只要不是太过出格的题材,都可以通过这一载体实现;其三是微电影,俨然已经成为品牌推广利器,但将商业味道收敛的更加隐秘,在提升公众的接收程度之后,也能以作品本身的品质和情感,博得来自观众的共鸣,进而提升品牌美誉度和亲和力。

  曾经名噪一时的微电影《梦骑士》便是作为品牌宣传片而存在的。当然,在《致父亲》中,我们也发现了陆风汽车踪影,但每次只是匆忙一瞥,并未留下深刻印象,但车却是剧中重要道具之一,一直跟随了男主角心路历程,在那些时刻,它俨然和我们观众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关注着影片中父子间的隔阂与融合,对汽车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或许,这就是一部精彩的微电影所应起到的多重整合效应吧。

  《致父亲》观后感(二):《致父亲》:李晨首部微电影影射自己

  最近网络流行是这样一句话,生活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得更远。是啊,每个人都想滚得更远,更好,然而在每个人都飞速往前滚时,他们必然会丢失不少东西,比如良知、信仰梦想甚至亲情。如果说一部电影《致青春》让我们感怀到了逝去的青春,那么《致父亲》便可以让我们回归到理性,亲情,去感怀那浓浓的父爱

  世界上最难相处的也许就是父子,既相互关心同时两人又没什么可说的,但是父亲对儿子的爱那是至始至终的。而关于父亲这个话题,在中国这样的题材屡见不鲜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关于父子的,无论是张杨导演的《向日葵》、《洗澡》,还是王朔唯一作品《我是你爸爸》;关于父女的,有老徐的《我和爸爸》还是台湾的新一代代表《不能没有你》,父亲作为山一样的形象,无论是失败的,衰老的,乐观的,单纯的,都是国内外导演们用来戳人泪点的必选题材之一。

  《致父亲》正是这样一部微电影,影片在父亲节即将来临的这个时段里在上线,很合时宜。影片中的父亲李郁文正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父亲这个角色,大多是承受的很多,委屈很多。不过即使这样,他们都不会说不会表露,宁愿选择埋怨误解也不去争取狡辩什么,这是大爱。他们见儿女工作忙,不忍打扰;自己身体出现状况,不会诉说;也许只有帮别人忙时,才会把子女叫回来,一时解思子之情。

  在《致父亲》这部影片中,李晨是一个高级摄影师,他有着自己的梦想,同时实现了一定的事业高度,就像上文说的,生活将他磨圆了。当父母一个个电话催促他回来时,他不耐烦,这就是在“滚”的过程中丢失的亲情。之后他的迷途知返,也成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一个桥段。 从整部影片来看,整体节奏根据剧情的发展,舒缓、感人、错落有致,足见韩国导演韩承桓之用心

  作为李晨首部微电影,他的表现还是感动到了不少人。少有人知的是,李晨的父母早年离异并各自组建了新家,但李晨不仅爱着自己的亲生父母,还将孝心延至继父继母,想来这个角色他也一定有不少的共鸣和感触,塑造角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而这个角色在后来放弃名利和工作,转而亲近自己父亲,最终找回了自己,这样的设计又多少对现在的年轻人有所启迪升华角色的同时又为影片加了不少分。

  我不想把微电影称为催泪大戏。其实它没有很催泪。没有刻意的煽情,画面很简单,情结清晰对白淳朴。就连主角的表情都是那么的干净,自己的心情也没有太大起伏,但是,看完之后所有的情结却都安安静静地一直躺在心里。以至于每当我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浅浅的温暖和一些不想去勾起对父爱的渴望眷恋

  《致父亲》观后感(三):《致父亲》:亲情散文诗,你我曾共鸣

  文 / 赤叶青枫

  见过太多游子在外的故事,也见过许多浪子回头金不换,做到润物细无声,于不煽情之间感染你我的,却太少。近日,网上有部名为《致父亲》的微电影上线,以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化解为主线讲述儿子在追逐摄影梦想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父子亲情。尽管这部微电影是为陆风汽车品牌拍摄的定制剧,却如同前年在网络上大热的台湾大众银行广告一样,更胜在以片中深厚绵长的情感打动人心

  片中,李郁文饰演一位白发老父,李晨饰演儿子浩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摄影师,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每天都忙碌穿梭在各种摄影棚,逐渐忽略亲情。直到一次无意得知,原来做了一辈子摄影师的父亲的眼睛开始慢慢变的模糊。于是一场在亲情跟事业之间的搏斗在他的内心挣扎,他最终毅然选择了守候父亲。

  片中,致使浩然发生思想转变的,又是另一段扣入人心的亲情。他有着自己的梦想,同时实现了一定的事业高度,同时也陷入了瓶颈期。之后他的迷途知返,也成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一个桥段。温情的戏份总是极易感染人,这段戏中戏的设置使故事有了多重叙事,也让亲恩亲情的主题有了更完善、更温暖的表达。

  父亲向浩然敞开心扉,浩然的心结也因为一本老相册彻底打开。王浩然跟父亲最后的相视一笑,他终于了解到父亲对自己摄影梦想的认可,也学会了怎样在摄影中融入情感,为邻居家母女也为自己拍摄他迄今最满意的作品。短短25分钟的微电影带给人的温暖,在瞬间击穿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王浩然希望自己试父亲这辈子最好的作品,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试父亲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无关乎成就,只在乎内心。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父子团圆,消除芥蒂,这种温暖也是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们一种久违的理念为人子女最应珍惜的情感。

  也许父亲的情感总是没有母亲那样细腻,所以大多数人在跟父亲的交流总会显得有些难为情,但正如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犹记片末打出的字幕一样,“每一位父亲都有一句不曾说出的赞扬,每一个子女都有一份未曾表达的感谢”,《致父亲》拍得温情感人,看完之后让你我很想跟老爸打个电话,说一声:爸,我想你。如果说一部《致青春》让我们感怀到了青春易逝,《合伙人》让我们回望光辉岁月,那么《致父亲》便让我们回归到理性、亲情,去感怀那浓浓的父爱。

  《致父亲》以父子亲情为切入点,画面很简单,情结很清晰,对白很淳朴,整体节奏根据剧情的发展,舒缓、感人、错落有致,就连主角的表情都是那么的干净,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心情也没有太大起伏,但是,在短时间内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观众跟随他的情绪波动而呈现喜怒哀乐,看完之后所有的情结却都安安静静地一直躺在心里,勾起你我对父爱的深层共鸣,这便是景像的用心之处。

  《致父亲》最后,那段父子的表白之后,儿子在百忙中被父亲留住了一晚,这样的瞬间让千千万万的父亲和儿子都感觉到这样的幸福感。这部微电影如同一部散文诗,致父亲,也即是写给父亲,写给那个默默爱我们的人,你我曾共鸣。

  《致父亲》观后感(四):微电影《致父亲》,不要让悔恨伴随自己的一生

  微电影《致父亲》,不要让悔恨伴随自己的一生

  中岛

  今年是父亲5年祭,打小就与父亲特别的疏远,从来都没有对父亲说过一句关心和温暖的话,可父亲却依然用各种各样方式,爱我的兄妹们。我父母都是残疾人,我们兄妹5人,上还有爷爷奶奶一家九口完全由父亲拄着拐杖,为人修鞋养活,包括我上大学费用,都是父亲通过一针一线、修修补补别人的鞋赚得的钱供养。2008年8月5日15点20分,他因为肺癌永远的离开了我,期间,我却在外地忙我的工作和生计毫无顾忌父亲病情的发展,以至于终生悔恨。

  我和电影《致父亲》里的摄影师王浩然(李晨饰)一样,属于飘一族,我在北京打拼,心理疾病并没有概念,虽然这样解释给自己的悔恨“减刑”,但却无法挽回对父亲长期以来漠不关心遗憾。当没有了父亲,这样的悔恨越来越清晰,父亲那沧桑残疾的身体,越来越折磨着我,一切的表白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可父亲对我的爱却在不断的给我温暖,却也不断的在放大我的痛苦。记得在他生前,几次来北京看我,什么也不说,呆上几日就走, 而我却没能看出他的心思,他爱我,惦记我的生活和家庭,我结婚非常的晚,2004年与现在的夫人生活在一起,到了2008年,夫人怀孕了,为了孩子不成为“黑户,我们只能忍着对父亲和先人们的不敬,在父亲去世后,与夫人领了结婚证,小生命在他爷爷去世4个月后在北京降生

  在看电影《致父亲》,我的内心五味翻滚,怀念父亲的心情压得我手都在颤抖。记得2002年,父亲从东北来北京与我挤住在租来的老房子里,那个时候,我在中国新闻社工作,到处采访,和父亲也只能早晚见面,这次父亲与我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是1985年以来最长的一次,20多天。在他回老家的前一天,我花了1490元给他订了一张机票,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飞机。虽然我想通过这希望父亲享受一下,可父亲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需要的是我能常陪伴他,哪管两个人静静的在那里不说一句话,他就心满意足了,而我却忽略了这重要的一点。

  电影《致父亲》最后那段父子的表白,儿子在百忙中被父亲留住了一晚,这样的瞬间让千千万万的父亲和儿子都感觉到了这样的幸福感

  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天的8月8日,我写了一首在中国当代诗歌影响深远的诗歌《父亲的骨头》:

  父亲的骨头

  看着父亲的形状

  安静地排列在

  一个长长的铁匣子里

  看着白白的

  没有一丝肉的骨头

  感觉亲切安详

  父亲从此不再说话

  父亲躺在那里

  全身被灵魂所隐藏

  细碎的和大块的骨头

  留给我最后的

  父亲的样子

  父亲的身体

  从炼人炉里拉出来时

  我泪流不止

  看到冷却后的一身白骨

  我无话可说

  这是一种

  父子最后的面对

  是我们相处以来

  最后的沉默

  我带上殡仪馆发给的手套

  用颤抖的手

  把父亲的骨头

  一根一块地捡起

  然后装进

  一个白色帆布的小袋子里

  我眼睁睁地看着父亲

  被阴阳先生的手

  使劲地压碎在

  白色的小袋子里

  曾经坚硬的骨骼

  就这样的被粉碎

  父亲就这样

  在我眼前越来越小

  小得只剩下

  舞动的灵魂

  2008年8月8日

  附电影介绍:

  《致父亲》讲述了一个十分真挚的亲情故事:著名影星李晨扮演的摄影师王浩然性格倔强,他与同样倔强的父亲之间矛盾重重。浩然正面临事业的瓶颈,因作品中缺乏情感而被取消参加摄影大赛的推荐,需要通过最后的拍摄证明自己。正在此时,经营老照相馆的父亲打电话让浩然回家,到家后浩然才知道,父亲只是想让他给邻居家关系紧张的母女拍一张合照。父子俩的矛盾一触即发,浩然却意外地从邻家女孩口中得知,父亲的眼睛得了病,于是浩然没有回片场,他为这对母女用心拍完了照片,又与父亲一起拍了一张难得的合影。父亲向浩然敞开心扉,浩然的心结也因为一本老相册彻底打开。他终于了解到父亲对自己摄影梦想的认可,也学会了怎样在摄影中融入情感。

  《致父亲》观后感(五):致我们沉默守候的父爱

  看完李晨的父亲节深情献礼微电影《致父亲》,觉得自己的鼻子有些酸,想想自己毕业以后就离开家出来闯荡,一年之中能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屈指可数,每一次看见都发现他们的白发更多、皱纹更深、腰也弓的更厉害,心里就不免一阵阵的难受,多想时间过的慢一些,让他们不要老的那么快,于是,总在心里默默的说,一定要努力奋斗,把父母接到身边来一起生活。

  前几日,父亲节的时候,整个微博和微信里刷的都是对父亲的各种祝福,还有很多朋友秀出了自己与父亲的照片,温情又感人。想想自己身边却没有跟父亲的一张合影,更别提在钱包里夹着父亲的单人照这样的事情了,于是赶紧打了个电话给父亲说声“父亲节快乐!”,这还是母亲在前一日专门提醒,我说记得记得。父亲接到电话非常高兴,却还是有些不高兴的说他生日的时候我都不记得打电话给他,一下觉得很愧疚。

  初中之前父亲对于我的印象其实并不够清晰,父亲一辈子都在铁路上工作,以前总是跟着铁路施工队在各个地方出差,一年中好像也难回几次家,母亲也是早出晚归,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虽然人人都说父亲的脾气好,但是小时候觉得父亲的脾气非常差,他对我要求非常严格,被揍那是经常的事情。父亲还喜欢喝酒,喝多了就会一声不吭的倒在一旁睡觉,我觉得自己有时候非常厌恶他。

  初中之后,因为我身体不好,时常生病,父亲出差不那么多了,我中午放学回家父亲还能给我做些饭菜,吃完之后睡个午觉再去上学,想想自己对父亲清晰的印象是在这个时候才完全建立起来的。父亲在多数时候还是一个沉默的男人,他从来不会像别父亲那样开心的抱着儿子用满是胡渣的嘴一边叫着儿子的名字一边亲着儿子的脸,相反,我有一点点什么错误,他就会黑着脸教训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有讨厌他又怕他。

  现代派大师卡夫卡在37岁那年给自己的父亲写过一封措辞激烈的长信,也叫《致父亲》,信中不是他对父爱无休止的抒情,而是在控诉父亲30多年来对自己的训斥与压抑的教育,若不是苦楚到极点又怎么会将这控诉写了整整45页。“我需要一点儿鼓舞、一点儿亲昵、一点儿走自己路的自由,但你却拧歪了我的道路,当然是出于好意,希望我走另一条道路。”看起来这就是很大一部分父亲的典型形象。

  弗洛伊德有一种观点,他认为父子斗争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恒常现象。有时表现为同质的差异,有时则表现为异质的对立,我曾一度以为我和父亲的关系会一直这样对立下去。但之后有两件事让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有一年,我生病住院,父亲在外地出差,他在电话里问我想吃什么,我说想吃荔枝罐头(以前荔枝并不是那么好买,并且季节性非常强),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我看见父亲背着一个大行李包站在病床前,病房里的人都还在沉睡,父亲看见我醒来就要做了一个要我安静的手势,我爬起身,垫着脚跟父亲走出去,坐在病房走廊拐角的楼梯上,父亲从包里拿出罐头打开递给我,我高兴的吃着,他就一边沉默的看着。

  还有那么一次,我们去姑姑家玩,下午,大人们都聚在一起打麻将,父亲也不会打麻将,就陪我坐在一边看电视,看我有些无聊,父亲就说出去走走,于是就推着自行车带着我去逛书店(父亲一直知道我有习惯逛书店的习惯),姑姑家那片几家书店逛完后,还有家书店但有点远,父亲依旧骑着车带着我,在上一个小坡的时候,父亲显得有些吃力,已经变成大男孩的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赶紧跳下后座,对父亲说我带他算了,但父亲不愿意,一面吃力的踩着自行车,一面让我跳上后座。那一瞬间我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样子,一下就感动得热泪盈眶。

  大学后,我觉得自己在家里越来越显得有话语权,经常也会批评父母,跟父母争执,其实也自己也知道不对,但很多时候就是忍不住。大学毕业后我在几个不同的城市工作学习,父亲经常给我电话,在电话中,我们的关系倒显得比以前融洽了不少,后来我赚了钱,每每给他买衣服或者电子产品的时候他总是一面批评我浪费钱,一面却又非常高兴的和人说着我有多好。父亲从来没有说过他爱我,当然,我也不会对父亲说我有多爱他,但我知道他对我沉默守候的爱。

  所以看微电影《致父亲》中,李晨与父亲的那种关系和态度,我想我太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了,敌对误解再到矛盾化解,血溶于水,父子情深,两代人的感情冲突与升华被演绎的恰到好处,而来自韩国的导演也用精美的影像语言让《致父亲》超越了大多数的国产微电影,陆风汽车推出的这支微电影用父子关系来塑造的品牌完全没有突兀感,倒是更具亲和性,影片中一对父子,一对母女,四个不同年代的演员共同演绎了一出精彩感人的故事,没有大场面,却直抵人心。

  《致父亲》观后感(六):《致父亲》:别沉默,多沟通

  最近一个月忙着许多事,再加上身体抱恙,忘记了每周给家里打电话,结果多是父母打过来。每次听到电话响起,看见屏幕上家里的来电,总是责怪自己又忘记了,然后和父母通完话,提醒自己过几天一定记得打,结果又因为忙这忙那的忘记,又等到他们打过来,如此反复……心怀愧疚,却又不停再犯。

  我比较庆幸的是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隔阂,从小便和他们分享我的很多心事,成长以来,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来自外界,很少在父母之间发生什么大的争执。但我看到香港填词人回忆与父亲的过去,却心有戚戚。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家里暴力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很爱打人摔盘子,他形容自己的童年“一滴快乐也没有”。原来有的人的快乐,是可以卑微到用“滴”去形容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长大了,等到读研究生了,终于可以搬出去住,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与父亲对抗。他对父亲是冷漠的,冷漠到他连父亲死之前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在他得知父亲死讯的那一刻,心中竟然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我可以理解那时候的林夕,一个以血缘的名义压迫了他数十年的阴霾,终于可以散去了。

  回忆到最后,林夕觉得父亲其实是爱他和母亲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好可惜,这个世界,太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爱。”在这样的经历下,他写出了《Shall we talk》《赤子》《爱得太迟》这些当中包含亲情的歌曲。“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体恤对方?”也许如果多沟通,结果就不会这样。

  李晨主演的微电影《致父亲》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片中他扮演一名知名摄影师,拥有不俗的工作和看似成功的人生,但与父亲也有着隔阂,甚至会因为父亲一个小小的要求让他回家就生气。但在看到另一对母女发生同样的问题,做母亲的希望女儿在出远门读书之前能留一张照片做念想时,他才突然之间明白了这份亲情的可贵。

  所以,他在开解了那个不懂事的女儿的同时,同时也是在开解自己。所以最后镜头前的小姑娘有了笑容,他终于拍成了一张完美的照片;而镜头外,那个眼睛已经老花得看不清镜头的父亲,也令他意识到亲情是有时间限度的,如今他再不牢牢的抓紧珍惜,大概就只能等到天上俯瞰了。

  “好可惜,这个世界,太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都应该努力的学着,如何去爱一个人。

  《致父亲》观后感(七):《致父亲》:理解从心开始,成长印证苍老

  微电影也能拍出大电影的质感,只是我对《致父亲》的第一观感。影片由韩国导演韩承桓执导,他曾经完成过网络热播微电影《男得有爱》,所以他的作品极善于抓住观众的眼球。《致父亲》在微电影中来说耗资不菲,明星李晨担纲主演,讲述一对父子摄影师之间的亲情交流,同时还有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的时代细节,这些都容易使人动容。

  一个时代苍老的印记

  《致父亲》讲述李晨饰演的摄影师王浩然接到父亲(李郁文饰)的电话,父亲希望他能够回家帮忙拍一张母女合影,结果他才知道父亲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忙于工作的王浩然这才开始审视自己对父亲的关心不够。影片中王浩然是一名商业摄影师,为多家公司拍摄平面广告,收入不菲,从他开的越野车就能看出来。王浩然的父亲王秉正是一名传统摄影师,一辈子开个照相馆给周边的热门拍照,他钟爱胶片带来的柔和亲切感,父亲认为数码相片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太科技感了。

  影片中导演不忘用特写镜头来展现父子两人的年龄差距,父亲的苍老和儿子的青春对比明显,当儿子长大成人独当一面时,父亲已经垂垂老矣,新老两代人的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我们年青一代很少注意父辈的苍老变化,等到我们注意之时,才发现父亲已经真的很老了。所以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对父母的尽孝还是要趁早。

  父与子交流的可贵

  中国人一直都是比较内敛的民族,这也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家从不苟言笑到真情不外露,人越来越成熟,说的真话却越来越少,从而还导致了很难开口对父母表达感恩。这与西方人的直白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总是有“不好意思”的心理作祟,父母一辈也相对矜持,所以大家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各种无解。

  《致父亲》中李晨就对父亲不来自己的摄影展非常不理解,结果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才知道父亲因为眼疾而没有去,那种悲伤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眼睛对于摄影师来说多么重要不言而喻,当失去了创作能力,父亲只能抱着照相机回忆过去。幸好还有一个儿子作为精神寄托,父与子的理解成为影片最精彩的段落。但话又说回来,父与子的冲突并不是东方国家才有,西方世界同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父亲总是对儿子各种不满意,儿子才能不断进取发展,这是一种角力的关系,所以当父亲苍老之时,当父亲承认儿子之时,也才是父与子真正理解沟通的开始。

  《致父亲》观后感(八):《致父亲》:坚持信念感受温情

  《致父亲》:坚持信念感受温情

  文、言成

  子女永远都是父母最好的作品,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便专心的呵护与栽培这个作品,子女心安理得、理所当然的享受着家中父母给予的一切关怀与支持。当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后,则总在不停地为事业奔波,为前途打拼,我们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我们会隔很久通一次电话,甚至就连父母亲的额头上何时刻上皱纹,何时走路会蹒跚,何时嚼食物会吃力,何时看东西会眼花等等我们都不曾发觉...

  微电影《致父亲》所要阐述的就是如此,它的故事很简单,但却极具创意的将主人翁锁定在一对从事摄影的父子身上,儿子(李晨饰)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为了前途与事业很少回家,并因为当年父亲没有出席自己的摄影展而心有不悦。所以,当老父亲打电话邀请他回家时,他极不情愿的答应,最终因为一件小事而得知父亲早已眼花的事实,他才真正意识到此前的种种误会,以及作为一个儿子的极大疏忽与应承担的责任。而这部电影选择在父亲节前后问世,显然也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对伟大父亲的关怀与致敬。

  在表现方式上,导演通过一系列的近景特写镜头,着力刻画出老人孤身一人的那种孑然一人的孤寂感,并十分巧妙的通过照片这个定格岁月永恒的载体,将回忆与现实不断穿插,形成一种时光易逝、亲情可贵的强烈对比感。在镜头上,本片画面显得十分克制与内敛,没有过的情绪宣泄与浮夸,而是用一种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感动观众。在情节转变上,儿子在权衡工作与亲情的天平从从倾向前者转变到后者,从而诠释出成长不仅是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更应该扛起自己的责任的宗旨。

  而在人文关怀这个主题上,导演却是不遗余力地展现,摒弃了一贯的死板而单纯的说教解读,而是通过一连串的场景无间断的呈现,而传达出细水流长的亲情关怀,同时得力于演员的恰当选择,当红实力小生李晨的加盟也让本片在表演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而是借助于小细节的表现以及精准的面部表情与精湛的台词,这在很大程度上比呐喊更加打动人心,通过对父子的着力刻画,使得影片在感人程度上无限温情,同时丝毫不显得滥情。

  对比许多描写爱情的微电影,描写亲情的微电影显然更能直达观众的内心、戳中观众的泪点,而其将主角瞄准一对父子身上也极具代表性,恰如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缺乏长久的交流与沟通筑成了父子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以至于我们总是享受着父亲给予的浓浓爱意之时,却还不停地因为一己的幼稚想法而怨声连连,当岁月催老了父亲的容颜,促成了儿女的成长,亲情与时光的弥足珍贵也愈发凸显。从而也显示出了父爱“无言中夹带着力量,细腻中渗透着博大”的特点,所以该片所传达出的亲情更显张力。

  影片自始自终没有任何道德的拷问,或者是控诉,但它所呈现出来的反思力量却是相当惊人的,不动声色的镜头与语言,到最后都将影片中的涓涓细流融为一股巨大的浪花,直击观众内心最深处,发人深省。正如影片结尾字幕上的那句话——“每位父亲都有一句不曾说出的赞扬,每个儿子都有一份未曾表达的感谢。”

  《致父亲》观后感(九):当代中国式亲情缺失

  随着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逐步瓦解,中国式的亲情缺失,也已然形成。难怪一首从音乐本身角度来看丝毫没有深度和专业水准的《常回家看看》,早在多年前就引来几近全体华人的蜂拥喜爱和情感共鸣。甚至就在一年前,“常回家看看”竟已经上升至“倒底该不该入法”的严肃阶段。

  有资料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其中将近一半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而不少做儿女的一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如此亲情怎会沟通得当,父母与儿女间本该温馨无间的血肉情感,却因这个时代的忙碌与并不是很难逾越的时空间隔而“天各一方”。

  关注亲情问题,讲述亲情现状的影视作品,也始终是市场的主流之一。多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随后的此类作品《父子关系》亦堪称精品。而这部刚刚上线公映的微电影《致父亲》,则以第七艺术的表现手法,短小精悍又不失整体感的艺术结构,将一个情节简单,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娓娓道来。

  《致父亲》的故事并不复杂,人物也少:一个身患眼疾的父亲,一个为事业几近疯狂忙碌的儿子;还有一对同样感情不合的母子做配角。但相比于先前大银幕上的《海洋天堂》里的自闭症儿子和绝症父亲的“悲惨”故事,显然《致父亲》更加贴近生活,毕竟那样的家庭还是少数。李晨饰演的儿子,与父亲同为摄影师,却在时代的两端,一个是追求现代感的商业,一个则是在作品中保留真情。如同多年来难以沟通和善的父子亲情般冰火难溶。而那一对邻家母女的合照经历,也从极其生活化的角度,真实呈现了当下两代人深深的情感鸿沟。所谓的“中国式亲情缺失”,其实是两代人的“沟通不畅,理解不通”所致。倘若做儿女们的年轻一代,都能安下心来常回家看看,静下心来常仔细听听,慰藉老年人孤独心灵的一剂良药便唾手可得,家庭温馨和睦的美好亦天天可见。

  李晨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形象生动,仿佛他就是在饰演自己,在片中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给人的感觉是其角色原型也仿佛就在你我身边,或许就是你我或他。李郁文老人的演出同样自然,两人的合作更难见表演的痕迹,有限的对白,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里,尤其是李晨驾车于十字路口时的矛盾挣扎,似乎同样在追问和考验着每一个同为儿女们的观者之心,要事业还是要亲情?!

  《致父亲》观后感(十):感念恩情审视人生

  又看一次《致父亲》,心头仍是难以平静,这一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都与父辈有天壤之别,没有几个人会太了解父亲,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像《致父亲》中李晨饰演的王浩然一样,每天忙碌着不大不小的事业,认为自己背负了太大的压力,以为父亲并不关心和理解自己,所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忙碌,无论离家远近,都能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样的儿子无疑是可耻的,可是太多人就算有意识,也还是每天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继续忙碌,和老迈的双亲渐行渐远,由此看来,《致父亲》是一部有针对性的电影,或许它不能修复所有父子间的疏离,但于少起到了唤醒的作用,而作为一部以赢利为推广为目的微电影作品,能够在父亲节这天承担起这样的社会公责,亦是非常值得提倡。

  有觉悟还需要有水平,特别是影视作品,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达到治病救人暖人心肺的效果,就像《致青春》,时间地点人物、声画、表演台前幕后配合,才能谱写出一幕人人感同身受的八零后女同胞的青春挽歌,《致父亲》也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特别针对八零后打造的一碗情感鸡汤。虽然只是部微电影,麻雀小却五脏六腑俱全,比较直观的就是演员的表现,李晨干净利落,毫无做作之嫌,曾在《甄嬛传》中饰演浣碧的古典系美女蓝盈莹演活了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叛逆少女,资深老演员李郁文和安宇则把老人的情感演绎得深刻感人。

  这些演员出色的掀起了一场情感的波澜,摄影师浩然事业遭遇事业瓶颈,正在关键时刻,开照相馆的父亲电话召集,带着满腹的沮丧和埋怨,浩然回到家,在帮父亲给邻居母女俩拍照片,逐渐发现父亲的秘密。情节不是怎么紧张激烈,却有一种香醇的感染力不停流转,牵引着观者的情感,不由自主的去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像照镜子一样借影像审视自我,借表相审视内心。

  这是故事的魅力,在中国影坛还算活跃的韩国导演韩承桓不缺匠心,《致父亲》的情感始终是不温不火刚刚好够打动人心,没有洒一把生离死别的狗血,也没有欲语还休的深沉。而是一切回归真实,就像路丰的标签:活出真我。当代青年有太多虚幻的理想,也有很多不能自拔的虚无感,怎么在现实与情感之间实现真我,即不辜负事业,也不给亲情留下遗憾,《致父亲》给出了一点启示。

  浩然和父亲的关系就像人世间大多数的父子一样,谈不上有多亲密,也谈不上有多不亲密。只是彼此的情感交流之间有了一条不易察觉的裂缝,《致父亲》的最大好处就是捕捉到了这条裂缝,并用最稳妥的方式放大给观众看,并告诉大家,其实这一代人和父亲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代沟,只要稍微用点心,就可以消解所有的隔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