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3个失子妈妈的重生 | 中国人的一天
十年时间过去,三个失子母亲只是震后许多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尽管她们遭遇各种不幸,相同的都是坚强。
第3053期
张由琼 万稳龙
编辑/胡洁
腾讯图片出品
震中失二女,她生第三胎后又丧夫,
2018年3月31日,清明节前夕,8岁的邓琪倩和47岁的妈妈李秀华来到公墓。邓琪倩认真地擦拭墓碑上姐姐们的名字。十年前,映秀小学200多名学生遇难,漩口中学也有55名师生遭遇不幸。两个女儿都出现在遇难者名单中,李秀华感觉天都塌下来了,终日以泪洗面。
2009年小女儿邓琪倩的到来,让重创的家庭重新有了欢乐和希望。“她长得像大女儿,但性格又和二女儿一样,很调皮,像个假小子。”在小女儿邓琪倩身上,李秀华找到了前面两个孩子的身影,夫妇俩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小女儿身上,尽可能地给予她最好的物质条件。只是偶尔街上见到别人家奶奶带孙子,李秀华会感慨,差不多到了做外婆的年纪,又要从头来过。
2016年,丈夫意外去世,本已回归平静的生活又再次被打破。李秀华将映秀的房子出租,带着邓琪倩去到了都江堰,希望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李秀华把80平不到的房子装扮得温馨漂亮,十年前还是农村妇女的她,如今学着融入城市,精打细算,给小女儿更好的生活环境。
李秀华的工作是给一户人家带孩子,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节假日不上班,工资不算高,但能陪伴着女儿。雇主一家对她们很好,总是提前发工资,给自己家孩子买吃的玩的,也总会给邓琪倩买一份。这天的早饭比较丰盛,有一盘鸭肉是雇主让李秀华带回家给邓琪倩尝尝的。
早饭过后,李秀华送女儿邓琪倩上学,然后去雇主家工作。邓琪倩就读的顶新新建小学是震后重建的,前身是512地震中损毁严重的新建小学。
周末李秀华带着邓琪倩去少年宫上舞蹈课。别人家的孩子有家长帮忙穿狭小的舞鞋,邓琪倩则一切都需要自理。“邓琪倩没有了两个姐姐,没有了爸爸,等她长大,我也老了,一切都得靠她自己。”李秀华平时会刻意地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
李秀华在百叶窗外默默地关注女儿在舞蹈室里的表现,邓琪倩喜欢跳舞,老师也夸奖她有天赋,李秀华从不高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支持女儿。虽然她嘴上说要让女儿学会独立,其实内心更多的是无奈。
“邓琪倩长大想当一名老师,我会努力帮她完成梦想,陪伴着她长大是我最大的心愿。”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十年时间过去,李秀华只是震后许多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尽管她们遭遇各种不幸,相同的都是坚强。
失子的她震后喜得一女,
为小女儿开“大爱”客栈
“我们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没有了家,是全国人民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在此非常感谢各位尊敬的客人……”42岁的陈秀蓉是映秀漩口中学遗址的一名导游,每天清早,她就换上羌族特色的服装,去到路口等候旅游团的到来。
陈秀蓉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她以亲身经历向游客们讲述地震时地动山摇的场景,一个个家庭如何变得支离破碎,又是如何走出漫长的阴影。听着讲解,一些游客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陈秀蓉从不敢看他们的眼睛,因为怕自己想起往事也会跟着流泪。
讲解结束后,游客们还是团团围住陈秀蓉,关心地问起她的生活现状。一位阿姨牵起了陈秀蓉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女儿徐晨在映秀小学遇难是陈秀蓉心中永远的痛。如同许多失去孩子的妈妈一样,悲痛的陈秀蓉终日郁郁寡欢,自己微信名叫“思晨”,从前开小超市时,店名也叫“思晨超市”,女儿徐晨只能活在自己的回忆之中。图为为女儿徐晨。
直到小女儿徐瑊玏的到来,给这个灰霾的家庭带来一线阳光。今年8岁的徐瑊玏长得和姐姐徐晨特别像,就连陈秀蓉有时都错觉大女儿徐晨从未离开过。左图为小女儿徐瑊玏,右图为女儿徐晨。
为了让小女儿徐瑊玏有更好的教育条件,陈秀蓉把徐瑊玏送到都江堰上小学。4月1日,正值周末,徐文军和陈秀蓉准备吃完饭后,带女儿去都江堰的游乐园玩。
因为妈妈给她穿了一件太长的衣服,徐瑊玏有些不高兴,生气地跑到屋外。由于叠加了对大女儿徐晨的爱和期望,陈秀蓉有时会对徐瑊玏要求过高,甚至会说,“你姐姐以前比你乖多了”之类的气话。看着小女儿无辜的样子,陈秀蓉感到十分懊悔,自责不该把两个孩子进行对比,小女儿并不是大女儿的替代品。
丈夫徐文军在镇上的城管队工作,陈秀蓉作为导游收入不算稳定,她很担心以后自己老了,没法照顾徐瑊玏。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在映秀镇上换了一处住所,开了一间名为“大爱民俗的”客栈。“只要女儿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就好。”
丧女母亲震后面瘫,丈夫自嘲不再有家
2018年4月2日,多日阴雨天气终于放晴,倪孝兰邓永康夫妇和卢健康龚杰一家来到位于映秀渔子溪的512地震遇难者公墓祭拜。倪孝兰的两个女儿都在地震中遇难,幸好丈夫受伤不重,才给了倪孝兰一丝生存的勇气。地震后大女儿的男朋友卢健康就直呼倪孝兰“妈”,说会管她一辈子。十年时间,承诺成为了一种习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紧紧连在了一起。
多年相处,倪孝兰早已将卢健康的老婆龚杰当做“女儿”一样看待。她经常会跟龚杰一起,带着“孙子”卢科善到处游玩。一次去耿达熊猫基地看熊猫时,倪孝兰给“孙子”卢科善买了一个熊猫书包。
倪孝兰是从漩口到都江堰的一名跑车司机,镇上有11台车,她是唯一的女司机。十年来,她每天都在有多处地震遗址的公路上往返,时常会触景生情。有时游客会问她,你是本地人吗?地震时你们家没事吧?她知道别人是在关心她,但就是忍不住要流泪。“大姐,我说错话了,你原谅我。”好几次整车游客都陪着她一起哭泣流泪。
2013年5月,倪孝兰第一次来到小女儿遇难的地方,漩口中学遗址。倪孝兰买了一枝鲜花,沉默不语。
五年后的2018年,在北川中学前,倪孝兰想起自己的女儿,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有时开车累了,倪孝兰总会拿出手机,看看两个女儿的照片。如今换成了智能手机,两个女儿的照片依然作为她手机的壁纸。
每次出门工作,倪孝兰都要带上一罐中药。长时间跑车和早些年的怄气,让她的身体出现问题。2012年的某天清早,倪孝兰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左半边脸动不了,眼睛无法完全合拢,医生诊断是早期面瘫,不能哭也不能笑。倪孝兰需要长期针灸治疗,风大时必须戴上大墨镜防风。
都江堰一家中医院里,倪孝兰正在做面瘫理疗。每周一次,坚持了几年,她渐渐有所好转。在“面无表情”的日子里,倪孝兰开始感悟生活,转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逢年过节她总会收到许多小女儿同学发来的短信祝福,身边也会有志愿者来开导、安慰她。雅安地震发生后,倪孝兰义务帮忙搬运物资,免费搭载灾区群众和义工,这次经历,她见到了许多和她一样遭遇不幸却又坚强乐观的人们。倪孝兰和好朋友李秀华,两个地震中同样失去孩子的妈妈还曾结伴去青岛游玩,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大海。
女儿们的离去也深深地打击到了丈夫,本来就爱喝酒的丈夫邓永康开始酗酒,每次喝醉就自嘲,说自己没有家,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夫妻感情一落千丈,有时几天说不上一句话。朋友经常邀请倪孝兰夫妇出来吃饭,帮助他们恢复感情。
十年过去,公墓已是绿草如茵,一切都在变好。丈夫也不再酗酒,勤勉工作,与倪孝兰好好过日子。倪孝兰的愿望就是,工作几年,攒点积蓄换部车,和丈夫到全国各地旅游。她觉得好好活下去,才能告慰逝去的女儿。
往期推荐
故事征集
汶川十年,你过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