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绝命海拔》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绝命海拔》的观后感10篇

2018-05-14 21: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绝命海拔》的观后感10篇

  《绝命海拔》是一部由巴塔萨·科马库执导,杰森·克拉科 / 乔什·布洛林 / 约翰·浩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绝命海拔》观后感(一):《绝命海拔》:山巅之上,何来戏剧

  有人说,这部电影情节无聊冗长浮光掠影

  这个评价,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讲,不能算错。如果对珠峰、登山以及1996年那起登顶惨剧毫无兴趣,那么这确实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但是,从真实事件改编(Based on a true story)的角度来讲,这评价就错得离谱了。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背后的真实事件本身,比电影还要重要;电影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忠实还原真实事件的因果始末。

  真实,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第一要务(本片甚至为此不惜到珠峰实拍)。有时候,真实会比虚构更加传奇;也有时候,真实就是这么无聊——比如本片。

  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当大家到达珠峰大本营时,已经过去40分钟了,这之前主要交代了两支商业登山队伍背景队员背景、交通路线、队伍集合、前期准备。而即使到了大本营,大家也没有马上开始登山,而是进行登山培训、体检、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活动,还有去和其他探险队拉家常影片还交代了今年登山乃至冲顶的探险队特别多,而南非的那帮人连冰爪都不会用。这样事无巨细地交代每一个专业细节,确实是很无聊。

  本片大牌云集,但每个人形象都不鲜明,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脸盲,拿登山服区分都比看脸方便。没错啊,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扔人堆里找不着,走大街上没人会多看一眼,平日里做着诸如送信之类的普通工作。他们互相也不熟悉,除了闲时唠唠嗑开开party之外,也没有更多的交往。看着这些连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的人组队登山,发出的最多的声音是“吭哧吭哧”,说过的最多的话是“我不行了”,确实是很无聊。

  登山者们在山巅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有的人迅速消逝在茫茫白色中,有的人孑然一身寒冷和缺氧中慢慢等死。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人壮士断腕,没有人舍己为人,也没有人损人利己——但凡增加戏剧性、对抗性、两难性的情节统统没有,这群普通人不过是做了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做的事情——普通登山者竭力求生,登山领队和向导尽到自己责任义务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有过像样反抗,甚至连像样的挣扎都没有。在风雪肆虐的珠穆朗玛峰,在波音747的巡航高度人类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也不必期待任何奇迹——如果没有抓住合适时机登顶并撤出,在那里就是死路一条。整个事件的过程是那样平淡结局又早已注定,确实是很无聊呀。

  无聊吗?就像之前说的,如果对这一切都不关心,那确实很无聊。

  这部影片非常单纯,只是试图还原1996年这起登山惨剧的全貌,展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引发对事故起因思考,以及展现人类的伟大意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影片已经借“疯狂山脉公司的向导、俄罗斯人安那托里·布克瑞夫之口说得很明白了:“我们以为这是人与人的竞争,但其实这是人与山的竞争。并且最终的裁判权,也属于那座山。”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在珠穆朗玛峰面前,再精良的装备丰富经验强健的体能,都不足以在珠峰变幻莫测恶劣天气下确保万无一失。因为比天气还变幻莫测的,恐怕就是人了。再优秀的人,也难免麻痹大意,而珠峰断然不会放过这个疏漏。

  可惜的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难理解这些道理。鉴于冲顶的探险队有四支,“登山顾问团”公司的领队,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罗伯·霍尔,试图协调四支队伍的冲顶时间。但因为机会稍纵即逝,这项提议遭到了南非领队的反对,于是不了了之结果1996年5月10日冲顶当天,每一个险要关口都人满为患,导致了所有人无谓的体力氧气损失

  还有一些其他机缘巧合,共同导致了这起4支探险队死亡12人的惨剧,当然其中最直接的是天灾:一股超强的暴风雪。但这起天灾完全可以避免,因为大家都知道珠峰天气多变,原计划是当天14:00前下山,如果照做完全可以躲开下午的恶劣天气。

  所以终究是人祸占了主导。道格·汉森坚持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延误了下山时机。但他也实在有他的理由:他已经来过一次,作为邮递员,他不可能再有财力负担第三次登顶,而他想为家乡孩子登顶。登与不登,全在一念之间,谁也不知道一会是不是真会有暴风雪。

  罗伯·霍尔,作为“登山顾问团”领队,生性严谨的他本该理智拒绝道格的要求,结果却答应与他一起登顶。不知道是因为高山缺氧导致了判断力下降,还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因为他此前还没有客户成功登顶(电影交代,疑与事实有出入),而与其他探险队诸如“疯狂山脉”的竞争让他压力山大。还有一点是电影中没有提到但本片原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提到的:“霍尔以前说服汉森重返珠峰,他因而无法再次拒绝汉森登上峰顶。”

  斯科特·费舍尔,“疯狂山脉”领队,在自己体力不济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可能也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或是因为他本身就随性散漫特立独行

  最让人惋惜的是放在南峰的那几瓶氧气。也许有观众会疑惑为什么本来准备得好好的氧气瓶,安迪·哈里斯检查之后会说是空的(而这也导致了道格·汉森和罗伯·霍尔下山时无氧气可用)。

  这个矛盾,影片并没有好好解释。而真实答案是,安迪·哈里斯搞错了。

  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回忆道:

  “在下午4时30分和4时41分,霍尔通过无线电说,他和汉森在顶峰山脊上遇到麻烦,急需氧气。当时,南峰顶上有满满两瓶氧气在等着他们,如果霍尔知道的话,就会很快下山取了氧气,然后再爬上去给汉森一个新氧气瓶。但是,仍在氧气隐藏处的安迪·哈里斯此时正经历着缺氧症的折磨。当听到这些无线电通话时,他插了进去,错误地告诉霍尔——正如他以前告诉我和麦克·格鲁姆的那样——南峰顶的所有氧气瓶都是空的。”

  事实就是这样荒诞而无情。

  最终,由于这场暴风雪,5月10日当天新西兰“登山顾问团”公司商业登山队总共4人遇难,美国“疯狂山脉”公司1人遇难。加上此前5月9日台湾登山队1人下撤途中病故;此后5月11日北坡的印度警察登山队3人因同一场暴风雪遇难——三天内有9人遇难。还有3人下山后病故,另外一些人落下终身残疾

  这场横扫而来的暴风雪,就这样就这样湮灭了当时世界上最景气的珠峰商业登山公司,吞没了几个最优秀的职业高山向导的性命

  影片没有刻意引导对登山者价值观崇拜,只是设置了一个桥段,就是大家闲聊时,乔恩·科莱考尔问大家为什么要登山,罗伯和贝克先是相视一笑,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登山者的名言:“Because it’ there!”接着又笑道:“Thanks to Mallory!”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这句名言“因为它就在那里”,省了登山者门不少口舌;而对于那些质疑登山者是在“作死”的人,其实也没必要与他们多费口舌。

  人类攀登珠峰,历史已近百年。虽然人类处于绝对弱势,但依然能爆发出惊人力量。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在没有主角光环的庇佑时,探险队中依然有人依靠自己强悍的体能和惊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最终生还。

  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一群人的最后时刻:他们沿着世界屋脊,希望能达到最高地方。然后暴风雪来临,吞没了他们。这些登山者哭喊着、蹒跚着、挣扎着、在风里蜷缩着……一夜过去,风雪散尽,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失踪了,有的人受伤了,活着的人哭泣着一步步下山……下山之后,又有一些人死去了,一些人残疾了,一些人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一些人活到现在……

  这部影片所带来的意义,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绝命海拔》观后感(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要爬的山

  我和我的朋友M说,我很想去看这部电影,去看看珠峰。

  那天晚上,刮很大的风,天气温度骤降,湿冷湿冷,在家里多穿了一件衣服,赶到电影院

  这部电影记录了一个真实的登山故事。

  贝克·威瑟斯是一名医生感觉到人世的无聊与荒芜,不知自己为何存在于世,压抑痛苦迷茫,逃了出来。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登山家,其中史考特·费雪是第五次攀登珠峰。

  我困惑于一个人会花费如此大的财力物力精力冒着生命危险去爬山。

  电影里有人问,你们为什么要来爬山?

  有人回答,要给孩子们榜样

  还有另外一个更干脆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不这么干才是罪。

  蓝天白雪,冰川孤峰,美得惊心动魄

  他们一步一步地移动,攀登的过程中,体力衰竭、缺氧、雪盲,又遭遇了剧烈致人于命的暴风雪。

  回想起前段时间去了稻城,刚走出机场,风大,气温骤低,衣服穿得少,呕吐不止。腹部开始无缘无故的疼痛,以为是高原反应缘故

  在机场拼车赶往稻城县,又在稻城县找到去亚丁景区的士

  我在山上嗜睡严重头痛欲裂,睡眠太多,脑袋昏沉,这种感觉难受,想死。

  翌日起得早,头脑昏沉疼痛,我感觉到很痛苦。

  简单喝了一碗旅店稀饭,高原反应引发剧烈的头痛,还是决定步行转山,可是爬到了一半,实在是忍受不了了,转回了旅店。

  我想回去了。迫不及待地回去了。马上,立刻。这个鬼地方我是一刻也待不下去了。真的。冷风。冻雨。还下冰雹。什么鬼天气。

  真是想死。

  影片最后没有出人的生命奇迹,男主角领队为了救人最后孤独地死去,哪怕他的爱人给予了他莫大的安慰温暖。或许,最后一刻,他不孤单吧。

  或许它是某些人的信仰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在他人的眼里往往是可笑的。但这并不重要,活出自己想要的形状追求自己渴望东西最重要。

  毕竟这是属于我们的人生

  《绝命海拔》观后感(三):你爬不爬,山就在那里

  不难去说这么一句话,“爬什么珠穆朗玛峰,不作死不会死”,其实不仅仅是我们这些门外汉挑战地球上所有峰顶,看到过峰顶景色的那一小撮人也没有一个答案。

  你为什么要爬山?说真的,为什么一定要爬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想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傻的,有机会说出“我是爬上过珠峰的”这句话的人能让人感觉到一丝丝帅气,然而只是为了这么一句话,是不能让人心动到赌上性命的。

  向上爬的过程,代表了人不服输,敢于征服大自然勇气。试想,我都有这样的勇气了,生活中怎样的烦恼怎样的低谷不能爬过去?

  爬上峰顶并不是成功,爬上了峰顶,再安全的回到家和妻儿团聚,才是真正的成功。在这点上,本片里的许多人都失败了。真正的成功是达到了那个无与伦比的顶峰,然后再坦然的回到原来的生活

  罗伯在最后打电话妻子,并没有说一句后悔,他说对不起,见不到那个还未出生的孩子了。他并没有成功,他的登山失败了。

  然而,你爬不爬,山就在那里。再来一次,还是不肯服输。

  《绝命海拔》观后感(四):登山是勇敢者的梦想,再可怕的自然,也挡不住人类的前行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

  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

  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

  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

  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

  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

  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

  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

  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

  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

  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

  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

  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天气天气天气!一定要说三次!!!!!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

  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

  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

  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

  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

  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

  20.09 。2015 Wien

  《绝命海拔》观后感(五):绝命海拔

  《绝命海拔》所还原的事实中每一位都应该得到尊重,反观事件原因:为了生存恶性商业竞争(说起竞争想起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与阿尔德·阿蒙森的南极极点的竞争),队友能力不齐,多只队伍抢道,向导合作不力,关键点延误时间,综合导致不能及时下撤;天气不佳阻碍后期救援,高原缺氧(致智商降低,决策失误,意识模糊,登过高的人表示深有同感),无线电沟通不畅等诸多导致悲剧发生。王石虽登顶成功,我想,他的团队、计划及后援绝对是相当给力及完善。这也是商业保姆队的魅力!只要身体不错,出钱,有些人还是能实现一些人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还是有别于真正的探险及登山家,如杨春风等。要补看《垂直极限》,《绝岭雄风》,推荐。

  《绝命海拔》观后感(六):绝命海拔 一场突破人类极限的冒险

  之前看了预告,因为有3位实力男主演和在真实场拍摄所以才有了期待,看imax3d在实再爽,因为实景拍摄看那些高山雪山画面比看那些电脑特效3d大片来的和震撼。真人真事改编加上实景拍摄还有3位实力派演员就算花了不少钱来看3D imax也算值得了。

  一场突破人类极限的冒险故事,没有别的理由为了这坐山峰他们愿意突破自己去征服她,一切只为了突破自己的极限。纵然有些不幸牺牲了,但他们的勇气和突破自己的精神却留在上山,让他们的精神延续下去让后来者有勇气去征服这世界第一峰。故事结局很不一般好莱坞电影一样有个圆满结局,几位主角都死在山上,只留下了他们对攀爬的专业精神。

  上网谷歌了一下珠峰96年的事件,剧中少了一个和贝克一样奇迹存活下来的台湾人,其他的人物和时间等导演都真实的把他还原在银幕上.

  主角向导队长rob真的是为了等他的其中一个队员道儿上完山才延误了下山时间,还有那个回去就他们的哈里斯导演却没有很好的叙述这人物有点可惜。好奇的问两导游rob和斯科特的尸体至今还留在南峰上这算对他们致敬吗。

  《绝命海拔》观后感(七):真实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悲剧

  忽然开始害怕看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那么感性,总是会因为电影中的剧情,泪眼婆沙,我总希望,电影能有个美好的结局,我那么期盼绝望后的奇迹出现,

  然而,相比于电影,真实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悲剧。毁灭的美好,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一条鲜活而充满挑战精神的生命,像灯灭似的,消逝。无论存在多大的不舍,没了就是没了。

  所以真实改编电影中的悲剧,那么伤,却不可逆转,因为人生就正是这样,更多悲惨的人生,比电影更让人难过。

  我害怕看到。

  我多么希望,最后大家都活回去,爬开身上的风雪,蹒跚的迈回去,然而,我也希望这是尊重真实事件的电影,所以,最后,只能留下深深的难过。

  剧中几个大远景拍的很震撼,故事讲的也不错,但是个人感觉,导演没有更好的利用好海拔数以及时间点来让故事更为精彩和震撼。

  《绝命海拔》观后感(八):人,是脆弱的人,心,是坚强的心

  《绝命海拔》,整整两小时,目睹了珠峰的凶险残酷、登山者们一个个为了登顶的毅力、电话另一头的Jan给Rob生存下去的鼓励、凭借着顽强魄力赢得第二次生命的Beck以及永远被冰封在山上的勇士们。

  很多人认为这片并没有想象中精彩,可能因为众好莱坞明星的出演,看不懂主角是谁,我也是最后才看出来是Rob;也可能是因为故事情节过于单一吧,好莱坞式灾难纪录片。且不说本片的优劣之处,它是一部最真实的灾难片,它更多的是为了给广大登山爱好者们甚至是普通人传递一份情感,对山顶的渴望和征服欲。

  在大山面前,人,是脆弱的人,心,是坚强的心。

  《绝命海拔》观后感(九):绝命海拔的高度

  《绝命海拔》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拍得不好。想表达珠峰环境的残酷,没表达透(倒是很美);想表达登山的人性冲突,没表达透;想表达励志的人类情感,没表达透。就连人物的个性、事情的原委,也都没有表达透。可是,它偏偏有个极好的主题,有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真实故事作为原型,所以,即便各项指数平均着墨、都像隔靴搔痒,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就是因为,登山太特殊了,它是人类极限运动中的极限。可以想见,凡登山之人,都可以在一段较为清醒的状态里,感受死亡。

  我只攀登过小山,看过的是小景,迄今没有真正体悟过极限精神和它所带来的生死意义。倒是有一次,在泰国某个山崖边上玩深海潜水,在保护措施相当少的情况下潜入大海,然后不知什么情况,身体突然不受控制,有下沉和漂走的趋势,我心生紧张,急忙寻找和抓住围栏的绳子,呛了几口水,狼狈地挣扎到了船上。

  片中那位记者不断地追问:“Why?” 他实在弄不明白,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那么多的钱、吃尽苦头、用生命去换取一次登顶。

  这种终极问题是复杂且难以解释的。所以,"Because it's there"(因为它就在那)成了最佳的回答。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说再多也没用。这位记者纵使妙笔生花,大概也写不出来,这些人为何偏偏要挑战自己乃至甘心死在这座山里。

  电影如实地再现了1996年的那次山难,叙事镜头使用的是以时间刻度为推移的切换,真实而逼迫,令人喘不过气。不过这种切换会损失大量的线索,在震撼度上达不到与圣母峰匹配的高度。这样的写实,对于不了解影片背景和登山常识的人,是看不太懂的。

  人体在8000米的高度上,会因缺氧和低温产生变化,出现各种问题,还会导致意识或判断出现失控,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会使得对人类道德的界定变得模糊。总之,8000米以上的世界,是人类的另一个世界,是真正的死亡地带。我们绝不能以常人思维度之。《绝命海拔》对这个世界有着还原度很高的刻画,虽然有些零碎且点到辄止,但看过之后,仍然感到震撼;对这座山、对生命,感到敬畏。

  看着那些绝望而窒息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的呼吸也跟着困难起来,需要一瓶满满的氧气罐。

  片中有提到三个家庭:

  一个是没有直接镜头展现的那位邮差。他离婚了,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但他愿意花掉所有的积蓄,来完成人生之中真正的英雄之旅。他有尝试过,都差了那么一点,这次,他不能再失败了。宁死也要登一次顶,这不是每个平凡之人都能做到的伟大。最后他在Rob的协助下登顶,他顶着肺水肿的咳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想,他明知道自己会死,也已是死而无憾了。

  一个是主角Rob。他的妻子正在怀孕,他的女儿即将诞生,但他仍然要带队,帮助大家实现登珠峰的夙愿。哪怕有商业炒作的嫌疑,他也肯定是把登山当做事业,当做生命去享受的。最后因抵不过邮差的坚持,带着邮差登顶,从而错过下山时间,被大风暴困住,从此便永久躺在了“希拉里台阶”之上。这场面简直太令人揪心了。看到凯拉·奈特莉扶着大肚子,对着电话,听着丈夫从卫星电话里传来最后一声bye-bye时泪流满面的悲痛欲绝,我们怎能不潸然泪下。

  一个是Beck。他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有个很好的妻子和两个漂亮的女儿。可是,他在家里感受不到自由,得不到男人的自尊,但他又无法抗争,所以,他想来登珠峰,他要获得自在的体验,他要在山里找到尊严。最后,他在两次被队友战略性抛弃的情况下,不可思议地活了下来并最终获救。他在濒死的那一刻,眼前出现了妻子和女儿的幻象,她们在给他鼓励——依靠这个强大的内心呼唤,Beck缓缓地从风雪里站了起来。在这条支线里,罗宾怀特饰演的Beck之妻,有着完美的闪光演出。她从Beck的来电里,察觉到了Beck内心的恐惧,足见她是多么细腻地关心着她的丈夫。最后是她,调用了直升机把丈夫救出。她那历经死劫的男人,缺了胳膊和鼻子,但终于又能和她抱在了一起。

  “绝命海拔”的高度太高,高到我们一生都无法企及。我们能够做到的,是跟那些无畏的登山者一样,用绝不放弃的精神和向死而生的勇气,去攀爬自己心目中的大山,直至登顶,直至看到别人领略不到的壮丽风光。

  Don't stop.

  《绝命海拔》观后感(十):求生本能

  lt;绝命海拔>/<Everest> (2015)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探险经历

  所有受困在茫茫白雪中的登山者

  永远地留在了圣母峰上

  背景不同的他们

  有着同样的目的

  友善谨慎的新西兰领队Rob(杰森·克拉科 Jason Clarke 饰)

  他的队伍名为“冒险顾问”

  而Scort(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则风格独特

  他带领来自西雅图的“疯狂山脉”登山队

  他们曾经相互竞争

  但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他们又开始彼此帮助

  两支队伍中的勇士们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中有邮差、记者、医生

  还有一名已经征服其他6座高峰的日本女性

  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

  他们是那种能够从稀薄的空气中、透支的体力中、随时而来的暴风雪中

  感受平静和抚慰的人

  那种事实上的身处顶峰和茫茫景色

  像贝克 他向往这样单纯的环境 也喜爱这项危险的运动

  但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 和偷偷溜走的岁月

  让他越来越力不从心

  像道格

  他真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而且孤身一人

  但他的身上 加之了孩子们的愿望

  使他必须攀上最高峰

  在影片的表现上 导演选择不加过度渲染的

  将登顶珠峰过程的困难一一据实表现出来

  身体机能急速下降、体力衰竭、缺氧、雪盲、剧烈暴风雪的袭击

  他们为此命悬一线

  求生本能

  是无论如何 也要自己走下来

  当你被欲望占领大脑的理智时

  你尝尝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

  比如一意孤行的 登顶

  比如无法克服 由于缺氧造成的体热

  比如自尊心作祟 不想落于旁人的心理

  比如道德绑架 不能抛弃队友的念头

  道格为了实现家乡孩子的愿望 努力登顶珠峰

  终于插上了 他们亲手缝制的旗子

  却因此失去性命

  自己解开绳索 消失于茫茫白雪之间

  为了将体力不支 氧气匮乏的道格顺利带回营地

  Rob一再地等待、折回

  这是出于他身为探险队长的责任 和人道主义的坚持

  然而 在封顶停滞的时间 远远超过预期

  致使他 最终被困于峰顶台阶处

  无人救援

  受困后期Rob曾与妻子有过两次交谈

  很可惜 爱没有能够创造奇迹

  冻僵的Rob无法行动

  像是接受了命运般的 停止了对生命的搏斗

  若他早知道如此 是否应该当时做合理的劝阻

  不该让道格登顶

  又或者 是否应该尽早地离开

  同样的 影片中有一位回来帮助Rob的登山者Harold

  精神 着实令人佩服

  然而最后他既没有成功帮助Rob 也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

  甚至在精神极度崩溃的情况下 犯了登山者的大忌

  他携带来的氧气瓶 也没有如预期一般地打开

  冷静又客观地讲

  他甚至没有成功营救自己 安全回到营地的能力

  却选择了 回去帮助Rob

  这是一种无私的 但是不聪明的行为

  影片通过几个生死之间的故事 探讨了一个深奥的问题

  这是道德和生命的权衡

  没有人 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cort的问题是 不顾身体状态

  连续地往返于各营地之间 身体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导致他自己偷偷注射了皮质醇 强行配合大家登顶珠峰

  最后同样由于氧气匮乏和体力不支 永远留在了珠峰上

  然而他本可以避免这一切

  如果他没有为了那些骄傲而逞强

  那他现在 一定是一个健康活着的人

  如果说爱 能创造奇迹

  它也许没有在Rob身上体现

  但贝克的故事 告诉我们奇迹尚存

  在极端寒冷的情况下

  且期间夹杂了一场暴风雪的袭击

  和一夜孤立无援的绝望

  患有雪盲的贝克 似乎像是看到了妻子、家人的面庞

  瞬间组织了一下身体

  让他“尚能够投入使用的身体”支撑他站立起来

  踉跄地 走向山下营地

  这种求生本能

  出于他出发前对自己的担忧 生平第一次有了恐惧感

  出于他来登山 却不曾告知家人的愧疚感

  出于他对世人 和这世界未消耗殆尽的爱和期望

  他才能够 站起来

  走下去

  这是奇迹

  也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最好证明

  难道鲜活的生命

  还比不上登顶珠峰的那一刻荣耀嘛?

  虽然登山的人 各有理由 众说纷纭

  我仍旧认为 有的人 是不清楚自己的目的的

  如果你仅把它当做一次探险

  那你需要问问自己

  是否需要付出生命 这样沉重的筹码

  文章最后 想告诉大家 光xiu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

  OR xiuxiuxiu_light

  光xiu 再此 静候多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