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包裹》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包裹》影评10篇

2018-05-27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包裹》影评10篇

  《包裹》是一部由王晖乐 / 彭杰执导,李宗峄 / 寇瞻 / 李琳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包裹》影评(一):蒙太奇手法巧妙运用 ——评电影文学剧本《包裹》( 刘廉昌/文)

  最近读了由姚建云和沈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包裹》,就其对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有些感触,谈一点自己看法

  既然是电影文学剧本,就要遵循电影艺术的基本特点特殊表现手法。而电影“蒙太奇”便是电影的特殊结构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无论电影艺术怎么发展,它的最基本的特点和结构手法不仅没有变而且运用得更新奇了。

  电影艺术最基本的特点便是形象的可视性和高度逼真性。形象的可视性要求电影文学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的可视性和生动画面感。也就是说电影文学创造的形象不仅是他们的言谈举止,乃至他们的心理活动都必须变成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允许象小说那样有大量的心理剖析。而且这些画面要接近于生活实际。具有高度的逼真性,即使是神话故事呼风唤雨,移山倒海,也要给人以身临其境感觉。就这一点而言,电影文学剧本《包裹》是做到了的。它用简洁语言片断——构建了一个个画面然后组接起来,既让读者了解领会作品思想内容,也有利于进入电影的摄制。《包裹》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的这一特点。首先大山优美自然风光与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高山之颠的草甸、湖泊、雄奇的鸡公山,灵动飞翔的黑颈鹤都定格在画面上;同时崎岖颠簸的公路,人背马驮的艰难与分散低矮的泥墙农舍也得以再现于银幕之上。其次剧本编织的故事也通过画面的组接一环扣一环的展开,将人物形象和主题充分地刻划和表现出来。人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他们的向往追求也是通过画面的组接来表现的。这都符合电影艺术表现的基本特点。

  所谓“蒙太奇”(音译词)原意是构成、装配的意思作为电影术语,就是影片镜头剪辑与组合。原本是一个技术语的术语,可是后来电艺术家发现了同样的镜头如果组接方式不同,就会产生极不相同的艺术效果。因而这个名词也就由技术性的术语转化为艺术性的术语。前苏联的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解释说:“借助于电影技术而发展到极完善形式的分割与组合方法,我们称之为电影蒙太奇。”也就是说,电影蒙太奇手法是指,按原定的创作构思将那些分散拍摄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生动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而且,电影的“蒙太奇”,除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关系外,还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的组合关系。从这个解释出发,我们来观察《包裹》对于蒙太奇的运用怎么样呢?我觉得,它恰当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镜头组接,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生活,展示了山里山外的信息沟通交流,它运用外景与内景的拍摄,使山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生动的展示,运用时间变换的镜头组接使故事得以推进。同时也恰当地运用了画面的对比,使人物的思想感情得以直观的显示。但是我觉得《包裹》对于蒙太奇的运用也还有其不足之处。它的故事进展比较平缓,没有构成扣人心弦的悬念。在镜头的运用上多为中景,而无特写镜头,这就使得对人的思想情感表现不足。是否这个问题会在分镜头剧本中投入拍摄得以解决?还有一点是影片的想象力不够,作为故事片,又基本上是儿童片应展开充分的想象,借以表达人物的情感意念和向往追求,而这一点,借助于电影蒙太奇是很容易实现的。期待着在拍摄的过程中,能够统筹考虑,弥补剧本中的一些不足,力争拍得更精美、更深刻

  (作者系昭通师专中文系教授、昭通籍评论家)

  《包裹》影评(二):一次跨越时空的爱心放送

  一场划破寒风人间暖流,一次跨越时空的爱心放送!昨日上午,以乌蒙山区贫困儿童教育题材的大型公益电影《包裹》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在昭通画苑宾馆举行。

  时光倒流到2006年底,昭通大关县山村教师毛利辉看到不少贫困学生穿着破烂衣服在雪中上学,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等惨境后,在网上发了一个名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随即引发了全国性“爱心包裹”行动一时间成千上万个饱含爱心的包裹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此感人事件也入选2007年央视“春暖2007·中国十件大事”之一,成为“希望工程”进入网络时代标志

  这起感人事件也吸引了云南资深电影人、编剧姚建云多次深入乌蒙山区采风,并与昭通青年作家沈洋合作,以这个感人故事原型,历时两年,十易其稿,终于完成电影剧本《包裹》。后经多方努力,该故事片由作品入选多个欧洲电影节的新锐导演王晖乐执导,由省教育厅、昭通市委宣传部、昭阳区委、昭阳区政府、大关县委、大关县政府及云南金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此外,当天还举行了“爱心包裹”现场捐赠活动,共青团昭通市委借电影《包裹》拍摄之机,向全社会发起爱心倡仪。截至当日下午6时,共募集到包括红塔集团昭通烟厂等企业捐赠的爱心款物达30余万元,不久将分发到昭通贫困山区孩子手中,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包裹》影评(三):贴近乌蒙大地温馨之作(夏天敏/文)

  剧本《包裹》以乌蒙山深处一个叫瓦岩的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在乡村代课一辈子不能转正却无怨无悔的蒋老师,与80后年轻教师吴立山为改变山村教育面貌,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相互温暖的感人故事。80后教师吴立山在网上发帖呼吁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没想到这一偶然的爱心行动竟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捐赠狂潮,一时间世界各地的爱心包裹潮涌而来,在小镇堆积如山。围绕分发处理这些爱心包裹,狭隘自私与宽仁博爱发生了一场剧烈冲突,引发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最终,是蒋老师和吴立山以他们无私的悲悯情怀高尚人格魅力感染了当地村民,让爱的雨露泽万民,爱的春风吹遍山野

  该剧塑造了一组以代课老教师蒋老师和80后教师吴立山为主的乡村教师、校长、邮递员、村长等乡村人物群像,以原生态的纪实手法,以真实细腻的触角和感人温馨的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当代贫困落后山村人们的生存状态,孩子上学的艰难以及他们为改变命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抗争。该剧故事构思巧妙,层层推进,感人至深;切入角度新颖,不仅呈现了乌蒙山雄奇峻险、美丽迷人高原峡谷风光,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组鲜活的、有着人性弱点但又无限悲悯,充满良知的乡村底层人物群像,通篇弥漫着爱的光环;一些细节可圈可点,充满温情。如酒后升国旗唱《歌唱祖国》,蒋老师为乡村孩子们分发食物、帮贫困学生王燕家卖猪并把王燕带出大山,村长抓阄“耍心眼照顾小谷穗,“自私”村民归还衣物,吴立山甘当山里孩子王,与孩子们相互温暖等诸多细节,富有质感,无限温情,感人肺腑

  可以说,写教育题材的影片,虽有《凤凰琴》、《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很多优秀之作,但《包裹》有其独特视角、有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有其独立思考。这部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浓烈,时代特征鲜明,画面优美,故事温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部贴近时代脉搏、贴近大地民生的上乘之作,无疑是一部值得期待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包裹》文学顾问、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昭通市作协主席)

  《包裹》影评(四):《爱心包裹》

  《爱心包裹》

  山区小学,网络发布,全国援助。

  正是这些援助物品,引发了瓦岩村的村民间纠纷,更因为接踵而至的一批批援助品,从而激发其他同样贫困的村民与瓦岩村的村民间纠纷。

  一切冲突不是剧情设计,而是国情实然!在物资分配上,全国每年都演绎很多种诸如此类的“激情”。

  当然,影片最后给予我们一个解决方案了!

  故事原型为:

  时光倒流到2006年底,乌蒙山区的昭通大关县山村教师毛利辉看到不少贫困学生穿着破烂衣服在雪中上学,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等惨境后,在网上发了一个名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随即引发了全国性“爱心包裹”行动:一时间,成千上万个饱含爱心的包裹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此感人事件也入选2007年央视“春暖2007·中国十件大事”之一,成为“希望工程”进入网络时代的标志。

  升国旗一段是令人激动的,其他更想激发情感的,似乎都不是那么成功

  http://bbs.bianzhirensheng.com/thread-1169547-1-1.html

  《包裹》影评(五):构筑爱与奉献的动人乐章 ——评电影文学剧本《包裹》 (刘廉昌/文)

  由姚建云和沈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包裹》是一部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表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奉献、向往与追求的动人乐章。从某个角度来看,《包裹》是昭通文学农村题材写作的一个突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昭通文学众多的农村题材作品中,多表现农民生存状态的艰难,思想的纯朴愚昧并存,以及灵魂的重负,读后令读者感到沉重、叹息,而且似乎看不到希望。而《包裹》突破了这个思想局限,它固然也写了高寒山区的贫困与落后,但却更多地表现了外部社会对贫困山区的关爱与帮助,表现了山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信念超越现实的贫困与落后。这应该是一部更能揭示社会现实与生活本质的作品,是一部激发人积极努力改变现状的作品。伟大作家在谈到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作家应具备的职能时,把文学作品称为“精神食粮”,鲁迅谈文学的教育作用时说,它应该“催人向上”。高尔基则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这些论断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重要的,作家应该努力去实践它。

  《包裹》的故事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但写成剧本后有了概括、提炼和提升。剧本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大山包瓦岩村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吴立山把当地农民的贫困生活以及小学生艰苦生活拍成照片放在网络之上传播出去,于是产生了轰动效应。这个风光雄奇秀丽的高原山村立即引起全国各地的关注,许许多多的热心特别青少年就给瓦岩村的孩子们寄来许多包裹,寄来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和书籍,还通过网络发来一封封热情洋溢信件。可是瓦岩村离乡邮政所有一段路不通公路,于是村长就派一部分学生家长去背回包裹。不料这些家长却把包裹背回家中,并且私自拆开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村长和学校老师的批评教育下,这些家长交回了包裹里的东西,让村长重新搭配分给全村的孩子们和村民。当第二批包裹到来时,瓦岩村的孩子和家长们接受老师的建议,把这些包裹分配给其他村的孩子和家长们。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但它却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生活面,特别是展示了多个层面人际关系和人物形象,从而表达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剧本通过巧妙的构思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生活层面和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层来观察。

  首先剧本通过现代科技结晶英特网把喧闹的外部世界和封闭、宁静的高原山乡联系起来了。外部世界的许许多多的人都以热情眼光注视着这个贫瘠的山乡,他们当中有不忘师恩的科研人员,有离开家乡的打工妹,还有许许多多城市的小学生,他们对瓦岩村的关注都出自同一个目的——关爱与帮助。最有代表性的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小学生丁慧和瓦岩小学的学生小谷穗通过网络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从对相互生活的了解中彼此都得到启发和受益。

  第二层关系是瓦岩小学的新老两代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教育。一生代课,兢兢业业工作的蒋老师即使在要被停止聘用离开工作岗位时,也仍然在计划安排怎么把品学兼优的学生王燕带出山去上学。奉献成了他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快乐。新一代的教师吴立山和郑小燕等则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打开了山乡和外部世界的通道。除了具备蒋老师的奉献精神之外,他们还要用知识来改造改变山乡,新老两代教师虽然工作方法不同,但对学生的关爱与奉献却是共同的。

  第三层关系是麻校长和乡村干部(包括村长、邮政所长钟二娃以及邮政局驾驶员等)这一群人都在一定的领导岗位或管理部门工作。他们都不再是一些只会钻营和以权谋私的人。他们都以热情的眼光关注着瓦岩这个小山村以及瓦岩小学和外界建立的这种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寄来大批包裹的这一事件发展,高兴地看到了村里的小学生和城市的小学生友谊的发展,他们关爱着关注着并期望着家乡的变化。

  第四层关系是村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村民与麻校长、钟所长之间的关系。村民固然有自私不懂法,私拆邮包据为己有的一面,但他们也有接受教育,愿意把背回的邮包里的东西拿出来重新分配的另一面。另外,起初他们只考虑自己这个村的利益,而拒绝把后面收到的邮包分给其他村,但后来他们还是接受了老师和村干部的教育,能够推已及人,愿意把后寄来的一些邮包分配给其他村的小学生和村民。同时,村民们也原谅了擅自主张违规把邮包分给其他村的麻校长和钟所长。当上级组织欲对二人进行纪律处分的紧急时刻,村民们对他们的不当行为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不仅不追究二人的责任,还主动请求不要再处分麻校长和钟所长,充分彰显了村民的朴实、善良和宽容的一面。

  通过这四层人物关系的描写与表现,我们理解了贯穿剧本的两条线索,一条是通过网络沟通了山里山外,沟通了山村的教师、学生、村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了思想感情。另一条在网络之外的线索便是剧本的主题,这便是关爱——奉献——希望——追求。人与人的关爱与奉献成了剧本要表达的重点。因关爱而作出奉献,因奉献而带来希望,对未来有了希望、领会去追求这便是本剧的主题。这两条线索构成了表里关系,网络是思想情感的运载工具,是外在的线索,而关爱——奉献——希望——追求,这一条思想情感的内在线索则是贯穿整个剧本的血脉,并因此而成为整个剧本的光彩。

  (作者系昭通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昭通籍评论家)

  《包裹》影评(六):影评人看《包裹》

  “看完电影《包裹》,我一直在问,究竟是什么在悄悄触动我的心扉,甚至让我不知不觉中泪湿双眼?是的,因为爱,还是因为爱……”

  ——王动(军旅作家)

  “《包裹》这部电影通过人物关系的描写与表现,我们理解了贯穿剧本的两条线索,一条是通过网络沟通了山里山外,沟通了山村的教师、学生、村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了思想感情。另一条在网络之外的线索便是剧本的主题,这便是关爱——奉献——希望——追求。人与人的关爱与奉献成了剧本要表达的重点。因关爱而作出奉献,因奉献而带来希望,对未来有了希望、领会去追求这便是本剧的主题。这两条线索构成了表里关系,网络是思想情感的运载工具,是外在的线索,而关爱——奉献——希望——追求,这一条思想情感的内在线索则是贯穿整个剧本的血脉,并因此而成为这部电影的闪光点。

  ——刘廉昌(评论家)

  电影剧本《包裹》着力打造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公益电影,其间有雄奇险峻的茫茫乌蒙,崇山峻岭间的飞瀑流水、高原湿地中的鸢飞鹤舞,有青葱翠绿也有白雪皑皑。剧中没有完人,都有着人性的弱点,有山里人的憨厚质朴。在利益面前的狡黠,有迷茫困惑释然后释放出的良知和悲悯。

  ——艾自由(评论家)

  从中篇小说《包裹》到电影文学剧本《包裹》,这是昭通青年作家沈洋对传统的昭通文学样式的一次大胆突破,同时也为昭通文学的发展方向做出了一个新的尝试,新的表率。为昭通文学的多样化形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提供了成功的样本。剧本取材于一个发生在昭通大山深处一个真实的爱心故事。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孕育了大山包优雅美丽的黑颈鹤、孕育了奇秀的黄连河瀑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行为来面对外面世界对他们进行的爱心奉献?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这是一部教育类的公益影片,它不以赢利为目的,它突出展现的是在物欲横流、商业利益至上的今天,爱心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杨梦媛(评论家)

  《包裹》影评(七):一次跨越时空的爱心放送

  一场划破寒风的人间暖流,一次跨越时空的爱心放送!昨日上午,以乌蒙山区贫困儿童教育为题材的大型公益电影《包裹》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在昭通画苑宾馆举行。

  时光倒流到2006年底,昭通大关县山村教师毛利辉看到不少贫困学生穿着破烂衣服在雪中上学,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等惨境后,在网上发了一个名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随即引发了全国性“爱心包裹”行动:一时间,成千上万个饱含爱心的包裹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此感人事件也入选2007年央视“春暖2007·中国十件大事”之一,成为“希望工程”进入网络时代的标志。

  这起感人事件也吸引了云南资深电影人、编剧姚建云多次深入乌蒙山区采风,并与昭通青年作家沈洋合作,以这个感人故事为原型,历时两年,十易其稿,终于完成电影剧本《包裹》。后经多方努力,该故事片由作品入选多个欧洲电影节的新锐导演王晖乐执导,由省教育厅、昭通市委宣传部、昭阳区委、昭阳区政府、大关县委、大关县政府及云南金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此外,当天还举行了“爱心包裹”现场捐赠活动,共青团昭通市委借电影《包裹》拍摄之机,向全社会发起爱心倡仪。截至当日下午6时,共募集到包括红塔集团昭通烟厂等企业捐赠的爱心款物达30余万元,不久将分发到昭通贫困山区孩子手中,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包裹》影评(八):贴近乌蒙大地的温馨之作 ——观电影《包裹》 (夏天敏/文)

  根据沈洋同名小说改编、并由其创作剧本初稿的电影《包裹》以乌蒙山深处一个叫瓦岩的小山村为背景,讲述了在乡村代课一辈子不能转正却无怨无悔的蒋老师,与80后年轻教师吴立山为改变山村教育面貌,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相互温暖的感人故事。80后教师吴立山在网上发帖呼吁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没想到这一偶然的爱心行动竟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心捐赠狂潮,一时间世界各地的爱心包裹潮涌而来,在小镇上堆积如山。围绕分发处理这些爱心包裹,狭隘自私与宽仁博爱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冲突,引发了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最终,是蒋老师和吴立山以他们无私的悲悯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当地村民,让爱的雨露润泽万民,爱的春风吹遍山野。

  该剧塑造了一组以代课老教师蒋老师和80后教师吴立山为主的乡村教师、校长、邮递员、村长等乡村人物群像,以原生态的纪实手法,以真实细腻的触角和感人温馨的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当代贫困落后山村人们的生存状态,孩子上学的艰难以及他们为改变命运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抗争。该剧故事构思巧妙,层层推进,感人至深;切入角度新颖,不仅呈现了乌蒙山雄奇峻险、美丽迷人的高原峡谷风光,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组鲜活的、有着人性弱点但又无限悲悯,充满良知的乡村底层人物群像,通篇弥漫着爱的光环;一些细节可圈可点,充满温情。如酒后升国旗唱《歌唱祖国》,蒋老师为乡村孩子们分发食物、帮贫困学生王燕家卖猪并把王燕带出大山,村长抓阄“耍心眼”照顾小谷穗,“自私”村民归还衣物,吴立山甘当山里孩子王,与孩子们相互温暖等诸多细节,富有质感,无限温情,感人肺腑。

  可以说,写教育题材的影片,虽有《凤凰琴》、《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等很多优秀之作,但《包裹》有其独特的视角、有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有其独立的思考。这部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浓烈,时代特征鲜明,画面优美,故事温馨,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一部贴近时代脉搏、贴近大地民生的上乘之作,无疑是一部值得期待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电影《包裹》文学顾问、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昭通市作协主席)

  《包裹》影评(九):浓墨重彩凸显重要人物 ——电影文学剧本《包裹》主要人物的思想亮点 (刘廉昌/文)

  由姚建云和沈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包裹》,展开了一个各有其性格特征的人物画廊。虽然对于人物的描写有详有略,但即使是对那些略写的人物形象也能显示出几分人物性格特征。而对几个重要人物的刻划则进一步显示出了剧本的思想深度和高度。这些人物的身上大都打上了时代的思想烙印。试择其要作简要分析。

  剧本首先描写和表现的人物是新老两代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执着与贡献。作为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蒋老师,他是一个勤勤恳恳的代课教师,为山区的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直到最后也未能取得一个正式教师的资格。这对他来说似乎是悲剧性的结局。面对这一悲剧结局他淡淡地说:“是该把位子让给年轻人了。”表现出他面对挫折的坚韧。但他直到离职前,也还在谋划着把他的失去父母且品学兼优的学生王燕带到离城更近的学校去读书,让她有更好的前程。他虽然没有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却获得了村民的尊敬。在村长为包裹的分配犯难时,是蒋老师出面做通了村民的工作,使村长的分配方案得以执行。蒋老师无疑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与蒋老师的形象形成对照和相互映衬的是年轻教师吴立山。他有着象蒋老师一样献身山区教育的精神,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就不再像蒋老师那进城一趟都要为村民张三李四家捎带一点生活日用品,而是使用新的科技手段——通过网络把山区学校的状况传送出去,向社会发出呼吁,因而才出现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源源不断地寄到山区小学来。这包裹寄来的不仅是生活日用品和书本,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宛如浩荡春风吹拂到这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必将激起这里产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要谈到的第二组人物是乡村年轻妇女荞花和小学生小谷穗。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个人物看成是这封闭山村出现的两个新人。荞花是一个年轻的农村妇女,她能干要强而且能说会道。她在务农之外开了个小商店,从而改变了他们家的贫穷面貌。她最重要的性格特征是不安于现状,对生活有新的追求。她接受村长的安排去乡街子上背回包裹,并违法私拆了包裹,从中找出了具有时代感的衣服,将自己着力打扮了一翻,从而改变了农村媳妇固有的外表形象。在剧本的这个镜头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荞花外表的变化,而是内心的渴望改变现实的欲望在涌动。她的性格中有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她也有能接受批评教育,改正自己的错误表现,通过事件和一组镜头的展现,荞花这个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了。与荞花形成呼应的另一个人物是小学生小谷穗。她活泼开朗,好学,对未来充满强烈的期望,她同样敏感于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她不仅象荞花一样追求时尚的服饰打扮,她比荞花更具时代感的是思想内涵,她通过电脑与城市的小姑娘丁慧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在思想意识方面打破了山区的封闭状态。从荞花和小谷穗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寒山区的变化,看到了时代的风已经在荡涤着那里的保守与落后。这两个一青一少的妇女形象完全突破了传统农村妇女那种纯朴善良但却不敢去争取自身权益的思想性格。

  第三组人物形象是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的组合,包括城市小姑娘丁慧,给蒋老师写信的科技工作者,由农村出来的打工妹等。这些人物虽然他们各有自己的身世经历,各有自己的经济状况,但是他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这就是关爱他人,关注贫困山区的农民艰难的生活状况和教育状况,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促进山区的教育发展和儿童成长,去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这一共同精神的形成,既有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由关爱自己的孩子推及到关爱别人的孩子——孟子语)的发扬光大,也有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氛围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些大灾大难,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举国上下动员起来帮助灾区支援灾区克服困难创造新的生活。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也逐渐形成,关且在关爱他人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认识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自己也从中获得愉快和幸福。这样的群体观、人生观和社会观念在电影文学剧本《包裹》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作者系昭通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昭通籍评论家)

  《包裹》影评(十):一次跨越时空的爱心放送

  一场划破寒风的人间暖流,一次跨越时空的爱心放送!昨日上午,以乌蒙山区贫困儿童教育为题材的大型公益电影《包裹》新闻发布会暨开机仪式在昭通画苑宾馆举行。

  时光倒流到2006年底,昭通大关县山村教师毛利辉看到不少贫困学生穿着破烂衣服在雪中上学,在教室里瑟瑟发抖等惨境后,在网上发了一个名为《学生“走光”,我哭了》的帖子,随即引发了全国性“爱心包裹”行动:一时间,成千上万个饱含爱心的包裹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此感人事件也入选2007年央视“春暖2007·中国十件大事”之一,成为“希望工程”进入网络时代的标志。

  这起感人事件也吸引了云南资深电影人、编剧姚建云多次深入乌蒙山区采风,并与昭通青年作家沈洋合作,以这个感人故事为原型,历时两年,十易其稿,终于完成电影剧本《包裹》。后经多方努力,该故事片由作品入选多个欧洲电影节的新锐导演王晖乐执导,由省教育厅、昭通市委宣传部、昭阳区委、昭阳区政府、大关县委、大关县政府及云南金洋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此外,当天还举行了“爱心包裹”现场捐赠活动,共青团昭通市委借电影《包裹》拍摄之机,向全社会发起爱心倡仪。截至当日下午6时,共募集到包括红塔集团昭通烟厂等企业捐赠的爱心款物达30余万元,不久将分发到昭通贫困山区孩子手中,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包裹》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